安全人机心理实验
- 格式:docx
- 大小:77.29 KB
- 文档页数:20
心理学与人机交互的交叉研究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机交互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从笔记本电脑到智能手机再到智能手表,人们使用着越来越多的智能设备进行工作、学习和娱乐。
而这些设备与人之间的交互过程,也成为了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
一、人机交互的定义在人机交互领域,人们通过各种设备与计算机进行信息交流和控制。
人机交互的主要研究范围包括:图形界面、虚拟现实、自然语言处理、手势识别等等。
而人机交互领域的目标是设计出能够为用户提供高效、安全、舒适和愉悦的交互方式的计算机系统,并不断优化用户体验。
二、心理学与人机交互的关系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受到心理过程和环境的影响,而人机交互正是环境对人的影响的一种表现。
因此,心理学非常关注人机交互的研究,并将心理学理论应用到人机交互设计中。
例如,实验心理学家在研究工作记忆负载时,发现当人们需要同时处理众多信息时,他们会出现记忆负担过重的问题。
所以在设计人机交互时,应该减少人们在使用时的记忆负担,通过简单明了的界面设计、流程设计等减少人们在完成任务时需要记忆的信息量,使得使用过程更加顺畅。
此外,受认知控制理论的影响,人机交互研究中的注意力控制和任务执行便成为了热门话题。
注意力控制涉及到如何使人们集中注意力,使他们在完成任务时更有效率;任务执行则探讨如何使人们在使用设备时更有效地组织信息和执行任务,从而提高完成任务的能力。
三、人机交互与社会心理学的结合人机交互不仅仅涉及到用户个人的认知过程,也与人际间交流、社会互动等方面有关。
因此,社会心理学也在人机交互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研究人们对菜单设计的偏好时,社会心理学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对菜单的设计偏好也会改变。
因此,在设计菜单时,应该充分考虑用户的年龄和文化背景等因素,根据用户的交互背景进行不同的设备设计。
此外,社会心理学家还研究了使用手机和电脑等设备对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影响。
他们发现,在使用手机时,人们更容易表达负面情绪,而在使用电脑时则表现出更为中性的情感。
安全人机工程学的研究方法
安全人机工程学的研究方法
安全人机工程学是一门研究如何保护人体和机器免受损害的学科,它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认知人机交互
认知人机交互通过研究认知心理学,探索了人类在与机器交互过程中的行为、思维模式和态度,以及技术在这一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它主要是考虑到人与机器的交互行为,研究如何让机器能够更好地适应人类的行为,以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机器安全识别
机器安全识别是安全人机交互的重要研究方法,它们包括机器视觉识别、声音识别和物理识别等,用于识别机器周围的环境状态,确定机器的状态,从而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人体运动分析
人体运动分析是一种安全人机系统的研究方法,用于分析人体在使用机器时的运动特征,以及记录人体使用机器的相关行为,从而确定机器的安全状况。
四、用户界面设计
用户界面设计是安全人机工程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通过研究用户的行为习惯和使用机器的方法,制定合理的用户界面,让用户更加安全和方便地使用机器。
五、人机系统分析
人机系统分析是安全人机工程学的一个重要方法,它主要研究人与机器之间的交互,以及如何提高人机系统的安全性,为用户提供更安全和可靠的服务。
单选题1.所谓个性心理特征,就是个体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成分,包括气质、能力和( D )。
A.喜好B.兴趣C.学识D.性格2.多血质的人行动具有很高的反应性。
这类人情感和行为动作发生得很快,变化得也快,性格(A );活泼好动,反应迅速,注意力转移的速度快,行为外向。
A.较为温和B.较为内向C.较为急躁D.较为外向3.性格是人们在对待客观事物的态度和社会行为的方式中,区别于他人所表现出的那些比较(B )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A.个性化B.稳定C.共性化D.沉着4.惰性心理也称为( A ),是指在作业中尽量减少能量支出,能省力便省力,能将就凑合就将就凑合的一种心理状态,也是懒惰行为的心理依据。
A.节能心理B.懒惰心理C.懈怠心理D.疏懒心理5.强制执行的标准叫做( D ),劝告性的非强制的标准叫做推荐标准。
A.国标B.命令性标准C.GBD.指令性标准6.( A )是以安全为目的,提高结构强度。
例如提高起重设备的钢丝绳的坚固性、增加电梯的承载力等。
A.坚固原则B.降低危险C.防护原则D.屏蔽危险7.坐姿指被测者挺胸坐在被调节到(B )高度的平面上,头部以眼耳平面定位,眼睛平视前方,左、右大腿大致平行,足平放在地面上,手轻放在大腿上。
A.大腿水平B.腓骨头C.小腿垂直于大腿D.胫骨头8.人体测量数据的可调原则,一般来说,设计和确定作业空间尺寸的根据,必须保证至少(C)用户的适应性、兼容性、操作性和维护性,即人体主要尺寸的设计极限应根据第5至第95百分位的值确定。
A.0.8B.0.85C.0.9D.0.959.对弱刺激敏感的视杆细胞也逐渐转入工作状态,由于视杆细胞转入工作状态的过程较慢,因而暗适应的过渡时间较长,大约需要(C)才能基本适应,完全适应大约需要1h。
A. 10minB. 20minC. 30minD. 40min10.正是由于外界信息和人自身行为的多样性决定了人的记忆形式也是多样的,如形象记忆、情景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和(A)等。
人体工程学三大实验的过程和结果人体工程学(Ergonomics)是研究人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旨在通过改善工作和生活环境,提高人的健康、安全和效率。
人体工程学实验是人体工程学研究的基础,通过实验来分析人体在不同工作和生活环境中的行为和反应,以便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本文将介绍人体工程学实验的三大实验过程和结果。
一、人体人机界面实验人体人机界面实验旨在研究人与机器之间的交互行为和效果,以提高人机界面的设计和使用效率。
实验过程中,先进行人体测量,包括人体尺寸、肌肉活动、心率等方面的测量。
然后,通过模拟实际工作场景,让被试者完成特定的任务,如键盘输入、鼠标操作等。
在实验过程中,记录被试者的行为和反应,并采集相关的生理数据。
通过人体人机界面实验可以得到以下结果:首先,可以得到人体尺寸和姿势与人机界面的关系,从而优化界面设计,提高人的舒适度和工作效率。
其次,可以分析人体肌肉活动和心率等生理数据,评估人机界面对人体生理状态的影响,为人体工程学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通过实验还可以了解人的认知和心理状态对人机界面的影响,为界面设计提供心理学支持。
二、工作环境实验工作环境实验旨在研究工作环境对人的行为和生理状态的影响,以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工作效率和员工的健康状况。
实验过程中,首先对工作环境进行测量,包括光照、噪声、温度、湿度等方面的测量。
然后,让被试者在不同的工作环境下完成特定任务,记录被试者的行为和反应,并采集相关的生理数据。
通过工作环境实验可以得到以下结果:首先,可以分析工作环境对人的认知和心理状态的影响,如噪声对注意力的干扰、光照对视觉疲劳的影响等,为改善工作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可以评估工作环境对人体生理状态的影响,如温度对体温调节和代谢的影响等,为工作环境设计提供生理学支持。
此外,工作环境实验还可以研究工作负荷对人的影响,为工作任务分配和工作流程设计提供指导。
三、人体姿势和运动实验人体姿势和运动实验旨在研究人体在不同姿势和运动状态下的行为和生理反应,以改善工作和生活姿势,预防姿势相关的疾病。
心理机能学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探究人类的心理机能,包括感知、注意力、记忆以及思维等方面。
通过实验,我们希望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人类的心理活动,并对心理机能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
实验材料与方法材料- 实验器材:电脑、耳机- 实验软件:心理机能测试软件- 实验参与者:20名健康成年人(男性10名,女性10名)- 实验任务:感知测试、注意力测试、记忆测试、思维测试等方法1. 将实验器材设置好,加载心理机能测试软件。
2. 随机选择参与者,并向他们介绍实验目的和流程。
3. 被试者进行感知测试,通过该测试评估被试者对感官刺激的感知能力。
被试者在屏幕上出现的图像中寻找特定物体,并按下键盘相应的数字键以示完成。
4. 被试者进行注意力测试,通过该测试评估被试者的注意力水平。
被试者在屏幕上出现的一系列数字中判断是否有重复的数字,并按下键盘相应的键以示完成。
5. 被试者进行记忆测试,通过该测试评估被试者的记忆能力。
被试者需记住一组数字,并在数字消失后按照顺序输入。
6. 被试者进行思维测试,通过该测试评估被试者的思维能力。
被试者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解决一系列数学问题,并按下键盘相应的键以示完成。
7. 完成上述测试后,记录被试者的反应时间、错误数量等数据。
8. 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
实验结果根据对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1. 感知能力:平均正确率为85%,且男性组的表现略高于女性组。
这表明男性在感知能力上可能稍微有优势。
2. 注意力水平:平均正确率为78%,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
这表明参与者的注意力水平相对较高。
3. 记忆能力:平均正确率为70%,女性组的表现明显优于男性组。
这表明女性在记忆能力上相对较强。
4. 思维能力:平均正确率为90%,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
这表明参与者的思维能力较强。
结论与讨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感知能力、注意力、记忆能力和思维能力是人类的心理机能之一,它们的发展与性别可能有一定的关联。
安全人机工程课程设计方案和思路一、引言安全人机工程是一门研究如何设计和优化人机系统,以使其满足人类认知、生理和心理特性的学科。
在现代社会中,人机交互已经成为各行各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人机交互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安全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进行安全人机工程的课程设计。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人机系统安全的认识和理解,掌握安全人机工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具备分析和解决人机系统安全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1. 人机工程基础知识- 介绍人机工程学科的起源和发展- 讲解人机工程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流程- 介绍人机工程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案例2. 人机交互安全概述- 分析人机交互安全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介绍人机交互安全的基本概念和术语- 讨论人机交互安全面临的挑战和问题3. 用户认知与行为- 探讨人类认知和行为特点对人机交互安全的影响- 分析用户心理模型和行为模式,以及在设计中的应用- 强调用户参与和用户体验的重要性4. 人机界面设计原则- 介绍人机界面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准则- 讲解如何设计易用、易学、易记的界面- 强调人机界面设计与安全性的关系和平衡5. 安全认证与评估- 介绍常用的安全认证标准和评估方法- 分析安全认证和评估在人机系统设计中的作用- 讨论如何进行用户需求分析和用户反馈收集6. 人机交互安全技术- 介绍常见的人机交互安全技术,如身份认证、访问控制、加密等 - 分析各种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和局限性- 探讨如何将安全技术与人机界面设计相结合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通过课堂讲解,向学生介绍安全人机工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如用户调研、界面设计和安全评估等,锻炼学生的实际能力。
3. 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课程项目: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一个小型的人机系统设计项目,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1.安全人机工程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是什么?人体特性的研究、人机系统的总体设计、工作场所和信息传递装置的设计、环境控制与安全保护设计实测法(Measure method),实验法(Experiment method),分析法(Analysis),调查研究法(Survey),计算机仿真法(Simulation),感觉评价法(Sensory inspection),图示模拟和模型试验法(model)2.简述坐姿作业空间设计的主要内容和采用的人体参数。
坐姿作业空间设计主要包括:工作台、工作座椅、人体活动余隙和作业范围等的尺寸和布局等.其设计用人体参量(坐姿10个数据)3.知觉的基本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和主观状况整体的反映。
人脑中产生的具体事物的印象总是由各种感觉综合而成的,没有反映个别属性的知觉,也就不可能有反映事物整体的感觉。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
感觉到的事物个别属性越丰富、越精确,对事物的知觉也就越完整,越正确。
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4.信息编码的意义和方法是什么?分析操纵装置特征编码的方法和意义。
(形状、大小、颜色、标志)5.仪表显示装置设计时主要考虑哪些方面?在各部分的设计中,主要考虑哪些影响因素?模拟(指针表盘等的设计)数字(形状、格式、显示器)6.脚操纵装置设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形式、操纵方式、力量,尺寸、形状位置)7.人与“机”特性的比较主要从哪些方面考虑?速度,逻辑推理,计算,可靠性,连续性,灵活性,输入灵敏度,智力,操作处理能力,功率输出,综合能力,记忆8.安全防护装置设计的基本原则是什么?举例说明这些原则的应用a)以保护人身安全为出发点进行设计的原则。
b)安全防护装置必须安全可靠的原则。
c)安全防护装置与机械装备配套设计的原则。
d)简单、经济、方便的原则。
(举例:自己任意)9.安全人机工程学对安全工程设计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人体结构,匹配,结构及环境设计)10.“大尺寸、小尺寸”是如何界定的?它们分别适合于什么场合,并举例说明。
安全人机工程 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安全人机工程的基本概念,掌握人、机、环境之间的关系;2. 掌握安全人机工程的基本原理,了解其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3. 了解安全人机工程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
技能目标:1. 能够分析实际生产场景中的人机工程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2. 学会运用安全人机工程的知识,评估和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工作效率;3. 能够运用安全人机工程原理,设计和优化人机交互界面,提高用户满意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安全人机工程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树立安全意识;2.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培养与人沟通、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3. 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认识到安全人机工程在保障人民生命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学科实践课程,旨在通过理论教学与实际案例分析,使学生掌握安全人机工程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学生特点分析:学生为八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但对安全人机工程的概念和原理了解较少。
教学要求:结合课程性质和学生特点,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验探究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安全人机工程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安全意识。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学习成果,便于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安全人机工程基本概念:人、机、环境关系,安全人机工程定义及其重要性;2. 安全人机工程原理:生理心理学原理,人机系统设计原则,事故分析与预防;3. 安全人机工程应用:案例分析,包括生产、交通、家居等领域;4. 安全人机工程法律法规:相关法律法规介绍,合规性检查;5. 人机交互界面设计:界面设计原则,优化方法,用户体验;6. 工作环境评估与改善:评估方法,改善措施,提高工作效率;7. 实践操作:实验探究,小组讨论,设计实践。
教学大纲安排:第一周:安全人机工程基本概念,人机环境关系;第二周:安全人机工程原理,生理心理学原理;第三周:安全人机工程原理,人机系统设计原则;第四周:安全人机工程应用,案例分析;第五周:安全人机工程法律法规,合规性检查;第六周:人机交互界面设计,界面设计原则;第七周:工作环境评估与改善,评估方法和改善措施;第八周:实践操作,实验探究、小组讨论和设计实践。
1.检验人机工程学时期的三项著名实验是:肌肉疲劳试验、铁锹作业试验、砌砖作业试验。
P22.人机关系主要体现在人与工具和用器的关系上。
P13.作业空间设计要着眼于人,落实于设备。
P1284.人的感觉与感觉器官分类共有8种,通过眼、耳、鼻、舌、肤五个器官产生的感觉成为五感,此外还有皮肤感觉、深度感觉、平衡感觉等。
P305.显示器布局中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个是选择最佳认读区域,另一个是仪表的配置方法。
P1176.人体测量的数据常以百分位数来表示人体尺寸等级,最常用的是以第5%,第50%,第95%三种百分位数来表示。
P257.人的知觉一般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和社会知觉等。
P328.能量代谢分为基础代谢量、安静代谢量和劳动代谢量。
P649.警报器声频率高,声强也高。
较适合于紧急状态的音响预警装置。
10.影响热环境条件的主要因素有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和气流速度。
P156名词解释1.动态测量:动态测量是在人体从事某种活动的情况下,对运动着的人体进行测量。
P16 2.感觉阀限:所谓感觉阀限是指刚好能引起某种感觉的刺激值。
P313.疲劳:当作业能力出现明显下降时叫疲劳。
P704.安全距离:安全距离有两种:一是防止人体触及机械危险部位的间隔,二是使人体免受非触及机械性有害因素影响的间隔。
P1445.控制显示比:控制显示系统的灵敏度取决于控制器与显示器移动量的比率,即控制显示比。
P124选择题1.D.英国是世界上开展人机工程学研究最早的国家之一,但本学科的奠基性工作实际上是在美国完成的。
A.美国B.德国C.法国D.英国2.人们往往根据自己过去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去理解和感知现实的对象,这是人知觉的C.理解性。
P32A.选择性B.整体性C.理解性D.恒常性3.在人的三种视野中,B.动视野范围最大。
A.静视野B.动视野C. 注视野D.视平图4.安静代谢是人仅为保持身体平衡及安静姿势所消耗的能量,安静代谢率一般取为基础代谢率的C. 1.2 .A.120B. 12C. 1.2D.15.人体在作业时或进行其他活动时(如进出工作岗位、在工作岗位进行短暂的放松与休息等),人体自由活动所需要的范围称A.作业活动空间A.作业活动空间B.作业接触空间C.安全防护空间D.作业休息空间6.模拟显示大都是指针指示、指针设计的人机学问题,主要从下列几方面考虑,但其中不属于重点考虑范围的是C.材质A.宽度B.形状C.材质D.长度7.在高压无遮栏20-35千伏操作中,人体及所携带工具与带电体之间的距离不得小于B.1米A.100米B.1米C.100毫米D.1毫米8.下列B.排泄系列不属于骨骼肌活动的能量途径供给A.需氧系列B.排泄系列C. 乳酸系列D.ATP-CP系列9. 作为定量显示,在静态显示的条件下D.数字显示误读率较低,而且认读所需要的时间也较短。
实验三人体感知特性实验人主要是通过视觉和听觉感知外界信息,通过测试人对声、光、图形等反应时间来验证人的感知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从刺激呈现到反应开始之间的时间间隔叫做反应时,是指刺激和反应的时间间距,是人体完整的反应过程所需的时间。
反应时分为3类,即简单反应时、选择反应时和辨别反应时。
如果呈现的刺激只有一个,要求被试者做出的反应也只有一个,并且二者都固定不变,这种条件下测得的反应时叫做简单反应时;如果呈现的刺激不止一个,对每个刺激都要求被试者做一个不同的反应,但哪一次出现哪个刺激被试者事先并不知道,该条件下测得的反应时称为选择反应时;如果呈现的刺激不止一个,但要求被试者只对其中一个刺激作一个固定的反应,而对其他刺激则不反应,此条件下测得的反应时称为辨别反应时。
通过对声、光的简单反应时间测定并比较不同刺激条件下的反应时间差异,来验证人体感知特性的部分影响因素。
实验三-1视、听觉刺激反应时测试一、实验目的该实验主要用于人对各种刺激的反应时间的研究。
通过测试人的视觉通道受光刺激的反应快慢,测定听觉通道受声音刺激的反应快慢,以及人对声音及光刺激作出反应的准确性,研究影响人的反应时与准确性的因素。
在安全人机工程学中,反应时间参数可用于人机系统的设计,合理设计人机界面,缩短反应时间,提高效率,避免失误。
也可以用于汽车驾驶员、运动员等心理培训。
掌握各种反应时的测试方法,进一步认识反应时及各种反应时之间的差异;理解各种刺激量性质对反应时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感觉器官从刺激呈现开始感受,经神经系统传输、加工和处理,传给肌肉而作用于外界,这些过程都需要时间,其总和就是反应时间,简称“反应时”。
当被试做简单反应测验时,其注意力完全集中于那个将出现的刺激和那个将动作的手指,当刺激来到时,眼睛-大脑-手指之间的神经通路早已准备好了,反应时间就快。
当被试做辨别和选择反应实验时,需要有更多神经通路接通的准备,这时被试辨别、选择时间增加,同时其心理状态比较复杂,会产生焦虑、怀疑等复杂的心理状态,所以反应时间就会延长。
安全人机工效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安全人机工效学是一个综合性学科,它涉及人类工程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领域。
其主要研究对象是人机交互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人和计算机之间不断地进行着信息的交换和处理。
安全人机工效学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因为好的人机交互设计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工作和生活,同时也可以降低事故的风险。
一、安全人机工效学的基本原理安全人机工效学的基本原理是以人为中心,注重人的感知、认知、行为和健康。
它主要包括三个方向,即人机接口、人机系统和人机环境。
在人机接口领域,主要考虑如何设计界面、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以更好地实现人机交互。
在人机系统领域,主要考虑如何将人适应到机器的要求中,以及如何让机器适应到人的习惯中。
在人机环境领域,主要考虑如何创造一个符合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二、实践中的安全人机工效学实践中的安全人机工效学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领域:1、交通运输领域安全人机工效学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十分广泛。
在飞机、火车、汽车等交通工具的设计中,需要考虑到乘客的人机接口和人机系统,以及环境因素对人的影响。
例如,飞机的驾驶舱需要考虑飞行员的视觉和听觉需求,火车的车站需要考虑乘客的人流量和安全问题,汽车的中央控制系统需要考虑驾驶员的体力和精神状况等。
2、工业生产领域安全人机工效学在工业生产领域中也具有广泛的应用。
在设计生产设备和工作场所时,需要考虑工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以及环境因素对工作效率和安全的影响。
例如,生产线上的机器要以符合工人习惯的方式进行设计,工作台的高度和角度要能够适应不同的身高和工作姿势,工作场所的温度和湿度需要符合工人的舒适感等。
3、计算机应用领域计算机应用领域也是安全人机工效学的重要应用领域。
在开发软件和设计硬件时,需要考虑到用户的人机接口和人机系统,以及环境因素对用户的影响。
例如,计算机的操作系统要易于使用,软件的功能和界面要符合用户需求,计算机的屏幕和键盘要考虑到用户的视觉和手部习惯等。
安全人机心理实验学校:中国民航大学学院:航空工程学院专业:工业工程专业实验人:董洪铭学号:100145207班级:100145B实验时间:第1—13周目录1.实验一.听觉阈限的测量 (2)2.实验二.两点阈的测量 (3)3.实验三.闪光融合频率测量 (3)4.实验四.盲点的测量 (4)5.实验五.空间知觉测量 (5)6.实验六.时间知觉测量 (6)7.实验七.速度知觉测量 (7)8.实验八.学习与记忆测量(上) (8)9.实验九.学习与记忆测量(下) (11)10.实验十.注意力测量 (14)11.感谢 (20)实验一.听觉阈限的测量一.实验目的1.测量不同频率下的听觉阈限大小二.实验仪器1.听觉实验仪器三.实验步骤1.试验之前让被试者面对仪器坐下,戴上耳机,刺激的呈现有时从强到弱,有时从弱到强,被试分别报告听到声音和听不到声音。
2.实验时主试先使用64Hz,再顺序使用128、256、512、1000、2000、4000、8000、16000Hz。
每种频率都交替进行递增、递减的测试。
递增系列从远在阈限以下的声音强度开始增加,直到被试者刚刚听到声音时,记下这时的衰减数值。
递减系列从远超于听觉阈限的声音强度开始衰减,直到被试者听不见时,记下这时的衰减数值。
不论递增或递减系列,主试者必须随机改变相继系列的开始点。
准备实验记录表格,记录实验数据。
四.实验数据五.数据处理六.实验结论1.在频率相同时右耳的听力阈限普遍高于左耳2.在听力频率范围(20~20000HZ)内,频率越高听力阈限越低实验二.两点阈的测量一.实验目的1.测定皮肤某部位两点阈,探索了解身体不同部位肤觉两点阈的差异。
2.学习用极限法测量阈限。
二.实验仪器1.两点阈测试器三.实验步骤1.双击桌面“心理实验系统”图标,弹出登录窗口。
对首次登录者请先注册用户;对已做过实验者用已有用户名和密码登录。
双击“仪器实验”打开PsyTech-EP2009型心理实验台主界面。
选中左侧实验列表中的“两点阈”,右边呈现实验说明。
单击“进入实验”弹出“指导语”窗口。
实验者可以单击“开始实验”按钮直接进行实验。
屏幕呈现实验记录表。
2.主试先拟定好实验顺序,通过单/双击表格中的增、减方法,按ABBA法则即渐减系列和渐加系列排列。
刺激的两点距离在0~15 mm范围内。
对渐减系列先从15mm开始,每次变化1 mm,逐步减小刺激的两点距离,直到被试第一次报告“一点”,主试记录此时的两点距离(只能在报告一点的方格中记录),记录“-”;对渐加系列从0mm开始,也是每次变化1 mm,逐步增加刺激的两点距离,直到被试第一次报告“两点”,主试记录此时的两点距离(只能在报告两点的方格中记录);记录“+”。
共做20个序列。
正式测试前,主试可以先在自己手上练习数次,然后按事先拟好的刺激序列,顺序给予刺激。
每次刺激前发出“注意”口令,测量计与皮肤接触不要超过2秒,两刺激间隔不得少于5秒,每做4个序列可稍事休息。
注意:增减序列也可以按随机原则排列。
四.实验结论绝对阈限:4.3 mm实验三.闪光融合频率测量一.实验目的1.学习使用亮点闪烁仪2.测量闪光融合频率(CFF)二.实验仪器闪光融合频率计三.实验步骤实验开始后实验者双眼靠近仪器观察口,设定光的颜色(红、蓝、黄、绿),以及光强(1、1/2、1/4)。
原来是不闪烁的光,实验者就向闪烁临界频率调节(递增);原来是闪烁的光,实验者就向不闪烁临界频率调节(递减),直至调节到这个临界点。
每种光强各测试一次,然后改变颜色重复试验。
四.实验数据及处理五.实验结论在一定亮度范围内,随着亮度的提高,闪光融合临界频率值也随之上升。
光的颜色(波长)也会影响闪光融合临界频率值,且红色(波长较长)闪光融合临界频率值较低,蓝色(波长较短)闪光融合临界频率值较高,其他颜色临界值在这两种颜色之间。
实验四.盲点的测量一.实验目的1.测量盲点的位置及大小二.实验仪器1.实验纸条2.尺子三.实验步骤1.实验由主试和被试共同完成。
被试者将画有黑点和“X”的白纸放在面前约50cm 处,使纸条与视线保持水平,遮住一眼,被试者注视“X”字。
此时被试者能看到黑点。
2. 被试者将纸条沿水平方向被测眼缓慢移动,被测眼直视前方不能移动。
当被试者恰好看不到黑点时,主试记录下纸条到被测眼的距离D1。
然后将纸条继续向颞侧缓缓移动,直至又看见黑点时记下纸条到被测眼的距离D2。
3.再将纸条置于距离眼睛较近处,沿水平方向远离被测眼缓慢移动,当被试者恰好看不到黑点时,主试记录下纸条到被测眼的距离D2’。
然后将纸条继续向颞侧缓缓移动,直至又看见黑点时记下纸条到被测眼的距离D1’。
4.改变被测眼重复实验5.记录黑点与“X”字的距离d四.实验数据五.数据处理六.实验结论左眼盲点角度范围Δβ为 5.45°,距离为 1.62mm;右眼盲点角度范围Δβ为4.42°,距离为1.31mm。
实验五.空间知觉测量一.实验目的1.测量空间知觉准确性二.实验仪器1.空间实验测试仪三.实验步骤1.比较对不同图形的视觉空间知觉的反应时。
主试按功能键确定好工作状态,设置好反应序列A(有四种选择分别为A、B、C、D)和图形类别(条形,方块,不规则),按下启动键上的绿灯与呈现窗口下的预备信号灯同时闪烁2秒后,图形传递到呈现窗口,预备灯消失,图形呈现5秒后消失,同时启动键上方的灯也熄灭图形提示信号口信号等熄灭后重新点燃,等待主试下一次选择。
被试手拿反应盒(键),观察仪器刺激(图形序列),根据给好的图形序列被试按相应的键。
键为1-4的数字。
主试复位、重新设置,选择下一个图形。
被试重复以上操作。
四.实验数据五.实验结论对于越复杂的图形的顺序辨别时间越长,并且错误次数也会增加,说明大脑的加工机制越复杂。
实验六.时间知觉测量一.实验目的1.检查不同刺激方式对时间估计的影响。
2.检验有无反馈对时间知觉的影响。
二.实验仪器1.仪器:PsyTech-EP2009型心理实验台2.材料:光刺激(灯泡发光时变红),呈现方式为连续光。
三.实验步骤1.双击桌面“心理实验系统”图标,弹出登录窗口。
对首次登录者请先注册用户;对已做过实验者用已有用户名和密码登录。
双击“电脑实验”打开PsyTech-EP2009型心理实验台主界面。
选中左侧实验列表中的“时间知觉(无反馈)”,右边呈现实验说明。
单击“进入实验”弹出“指导语”窗口。
实验者可进行参数设置(或使用默认值)、练习等,也可以单击“开始实验”按钮直接进行实验。
2.这是一个判断时间长短的实验。
每次实验你会先看到一个灯发光,你要注意看它亮了多长时间。
每次灯灭后,请你按1号反应盒上的任意键,复制灯亮的时间。
按下去就亮了(由黑色变红色),一直按着不要松开,直到你认为灯亮的时间和你刚才看到的灯亮时间一样长再松开。
实验要进行很多次。
当你明白了实验要求后,请点击下面的“开始实验”按钮开始。
说明:实验开始后屏幕上有一个黑灯泡,亮时变红色。
若参数设置中选呈现时间为随机,则刺激呈现时间为2、5、10秒,随机呈现。
如果实验次数选15则三种时间各呈现5次(选30次则加倍)。
若选呈现时间为某固定值,则刺激就以该固定时间呈现。
3. 每种刺激方式实验结束,都可直接查看结果。
也可以返回“指导语”窗口,更换参数中的刺激方式,或换被试继续实验,以后在主界面“数据”菜单中查看。
4.双击“电脑实验”,打开PsyTech-EP2009型心理实验台主界面。
选中左侧实验列表中的“时间知觉(有反馈)”,右边呈现实验说明。
单击“进入实验”弹出“指导语”窗口。
实验者可进行参数设置(或使用默认值)、练习等,也可以单击“开始实验”按钮直接进行实验。
时间知觉(有反馈)与“时间知觉(无反馈)”差别在于每次实验后你都能得到反馈,即看到你的复制时间与原来灯亮的时间误差。
请你根据反馈不断调整自己的按键时间,使误差变小。
四.实验数据五.数据处理六.实验结论实验七.速度知觉测量一.实验目的1.通过对速度知觉差别阈限的测量,学习用调整法测定差别阈限。
2.了解不同速度情况下人的速度知觉准确性状况。
二.实验仪器1.仪器:PsyTech-EP2009型心理实验台。
2.材料:红亮点以快或慢速(快4单位/秒,慢2单位/秒)从左至右移动,距离终点前约1/3处亮点被遮挡三.实验步骤1.双击桌面“心理实验系统”图标,弹出登录窗口。
对首次登录者请先注册用户;对已做过实验者用已有用户名和密码登录。
双击“电脑实验”,打开PsyTech-EP2009型心理实验台主界面。
选中左侧实验列表中的“速度知觉(无反馈)”,右边呈现实验说明。
单击“进入实验”弹出“指导语”窗口。
实验者可进行参数设置(或使用默认值)、练习等,也可以单击“开始实验”按钮直接进行实验。
2.实验开始后屏幕上会有一个红色亮点以一定速度从左边(蓝线处)开始向右边移动。
你要认真观察它的移动速度,这个亮点移到挡扳时就看不见了,但它仍然按原来速度移动。
你估计它到达终点(右边蓝线)了就按1号反应盒上的任意键。
程序自动开始下一次实验。
当你明白了实验要求后就请点击下面的“开始实验”按钮开始。
3.每次实验红色亮点由左向右移动,速度分快慢两种(快4单位/秒,慢2单位/秒)。
若速度移动方式选“混合”,则快慢次数各半,随机出现。
亮点距终点1/3处被遮挡。
速度知觉差别阈限公式是 AE=∑|x-s|/n。
公式中|x-s|为每次测得的绝对误差。
x为被试估计时间,s为标准时间,n为实验次数。
4.实验结束,被试可直接查看结果(详细数据中负值表示被试未到终点提前按键;正值表示被试超过终点按键)。
也可以换被试继续实验,以后在主界面“数据”菜单中查看。
5. 双击桌面“心理实验系统”图标,弹出登录窗口。
对首次登录者请先注册用户;对已做过实验者用已有用户名和密码登录。
双击“电脑实验”,打开PsyTech-EP2009型心理实验台主界面。
选中左侧实验列表中的“速度知觉(有反馈)”,右边呈现实验说明。
单击“进入实验”弹出“指导语”窗口。
实验者可进行参数设置(或使用默认值)、练习等,也可以单击“开始实验”按钮直接进行实验。
“速度知觉(有反馈)”实验和“速度知觉(无反馈)”实验的差别在于你将看到你判断的误差距离,然后可以在下一次操作中,调整你的估计时间。
四.实验数据及结论1.无反馈实验:实验耗时/s:197快速运动平均绝对误差/ms:902:慢速运动平均绝对误差/ms:1604快速运动标准时间/ms:3906;慢速运运动标准时间/ms:78122.有反馈实验:实验耗时/s:269平均绝对误差/ms:3208快速运动标准时间/ms:3906;慢速运运动标准时间/ms:7812实验八.学习与记忆测量(上)一.不同报告方法的瞬时记忆容量(一).实验目的1.验证Sperling的实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