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三节)花芽分化
- 格式:ppt
- 大小:531.50 KB
- 文档页数:12
《园艺学总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类型: 学科基础课总学时:36 讲课学时:36 学分:2适用对象: 园艺专业先修课程:土壤学、栽培学、园艺学概论、植物生理学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园艺学总论》是园艺专业的一门必修的学科基础课,本课程要求掌握园艺作物分类、生长发育规律和对环境条件要求等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园艺作物的繁殖术、建园、土肥水管理、生长发育调控和采后商品化处理等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使学生能较好的理解和掌握园艺学的相关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深刻加强园艺学子的基本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1、理论知识方面要求学生掌握园艺植物的分类、生长发育规律及对环境条件的要求;要求全面、系统地掌握园艺生产各环节的关键技术及其原理。
2、实践实习方面掌握园艺作物的繁殖技术、建园技术、土肥水管理技术、生长发育调控技术、设施栽培技术和采收与商品化处理技术。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园艺学的范畴和特点第二节园艺业的起源与发展简史第三节园艺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一、世界园艺业发展现状二、我国园艺业发展现状三、我国园艺业发展趋势第二章园艺植物的分类第一节果树植物分类一、植物学分类法二、栽培学分类法三、生态适应性分类法四、我国果树植物的地理分布第二节蔬菜植物分类一、植物学分类法二、食用器官分类法三、农业生物学分类法四、我国蔬菜植物的地理分布第三节观赏植物分类一、花卉分类二、观赏树木分类第三章园艺植物的生长发育第一节营养器官的生长发育一、根的生长发育二、茎的生长发育三、叶的生长发育第二节花芽分化一、花芽分化的形态与解剖结构二、园艺植物花芽分化的类型三、影响花芽分化的因素第三节生殖器官的生长发育一、花的发育与开花二、授粉受精与座果三、果实的生长发育四、种子的生长发育第四节生长发育的相互关系一、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的关系二、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三、同化器官与贮藏器官的关系第四章环境条件对园艺植物的影响第一节温度一、有效积温二、绝对温度三、温周期现象和春化作用四、高温与低温第二节水分一、园艺植物对水分的生态反应二、水分对园艺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三、影响水分吸收与散失的因素四、干旱和水涝对园艺植物的不利影响第三节光照一、光质二、需光度三、光照强度四、光周期第四节土壤一、土壤质地二、土壤理化特性三、土壤状态第五节其他环境条件一、地势和地形二、风三、环境污染四、生物第五章园艺作物的繁殖第一节有性繁殖一、种子的采集二、种子的寿命与种子贮藏三、种子包衣四、种子休眼与萌芽五、播种技术第二节无性繁殖一、扦插繁殖二、压条繁殖三、分株繁殖四、特殊营养器官繁殖五、嫁接繁殖第三节组织培养繁殖(自学)一、组织培养繁殖的一般技术二、无病毒苗木的培育第四节工厂化育苗技术一、育苗基质二、育苗容器和设备设施三、关键技术和工艺流程第六章园地选择与建园第一节园地选择一、自然条件二、社会经济条件三、有害因素第二节园地规划与设计一、土地利用规划二、小区规划三、防护林规划四、道路系统规划五、排灌系统规划六、建筑物规划七、水土保持规划第三节园艺作物的选择与种植一、园艺作物的选择二、园艺作物的种植第七章土肥水管理第一节土壤管理一、土壤改良二、盆土的配制三、园地土壤管理制度第二节营养与施肥一、园艺植物的营养和需肥特点二、营养诊断三、施肥技术第三节水分管理一、园艺作物对水分的需求二、灌溉技术三、排水技术第八章生长发育调控第一节整形修剪一、整形修剪的目的与依据二、整形修剪的生理效应及调节作用三、主要树形及树体结构四、修剪技术五、整形修剪的趋势六、蔬菜作物的植株调整第二节矮化栽培一、矮化栽培的意义二、矮化栽培的途径三、果树矮化的生理机制四、果树矮化栽培技术五、花卉矮化栽培技术第三节花果调控一、花果数量的调控二、果实品质的调节三、花质量及性别的调控四、生物技术与花果调控第四节产期调控一、产期调控的意义、技术途径及依据二、产期调控的措施第九章设施栽培(自学)第一节园艺栽培设施的主要种类及其应用一、简易保护设施二、塑料拱棚三、温室四、夏季保护设施第二节园艺作物设施栽培技术一、蔬菜设施栽培技术二、花卉设施栽培技术三、果树设施栽培技术第三节无土栽培一、概述二、营养液三、固体基质四、无土栽培的主要形式五、园艺作物无土栽培技术第十章采收与商品化处理第一节采收期与采收方法一、确定采收的依据二、采收方法第二节园产品质量标准一、质量标准的含义及作用二、质量标准的种类三、园产品质量标准的内容第三节园产品商品化处理一、果品商品化处理二、蔬菜商品化处理三、花卉商品化处理四、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在于在学习园艺植物的分类、生长发育规律和对环境条件的要求等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园艺作物的繁殖技术、建园技术、土肥水管理技术、生长发育调控技术、设施栽培技术和采收与商品化处理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从而全面、系统地掌握园艺生产各重要环节的关键技术及其原理。
《园林花卉学》课程大纲一、课程概述课程名称(中文):园林花卉学(英文):The Flower Science课程编号:14241027课程学分:3课程总学时:48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二、课程内容简介本课程是园林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为本专业的主干课程。
使学生了解国内外花卉生产与科技发展的动态。
掌握花卉的分类、花卉的生长与发育规律、环境因子对花卉的影响、花卉的繁殖方法、花卉的栽培与管理、花卉的花期调控、花卉的应用,常见花卉、珍稀花卉、重点花卉的种类和生长习性、栽培和繁殖技术及在园林绿化中应用的基本技能。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本课程教学目标旨在培养既有丰富的花卉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又具有相应的基本技能的专业智能型人才。
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深刻理解花卉学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在经济、社会、生态方面的作用,获得花卉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激发其热爱花卉学的自学欲望,获得独立分析问题、钻研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的开设,对发挥大学教育在环境保护,美化地球、丰富人类生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绪论(2学时)一、花卉及花卉产业的定义二、花卉栽培的意义和作用三、中国花卉栽培简史及对世界园林的贡献四、国内外花卉产业发展现状第一章花卉的分类(4学时)1.教学目的和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通过讲授,使学生了解花卉的各种常见分类方式,掌握三、四种重要分类方式。
以便进行学习、科学研究及合理安排生产和花卉的利用。
要求精读本章全部内容,正确理解掌握花卉的分类方法及类型;结合实践,加强理解记忆。
课后查阅相关资料、完成课程论文。
2.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掌握依生活型与生态习性的分类方法。
和各种生活型的概念。
难点是球根花卉的生活型和宿根花卉的生活型。
第一节按生态习性分类(2学时)依生活型和生态习性的不同,可将花卉分为一、二年花卉、宿根花卉、球根花卉、木本花卉、水生花卉、室内观叶植物、兰科花卉、仙人掌及多浆植物、草坪及地被植物等几大类。
第二章果树的生命周期和年生长周期第一节营养繁殖树的一实生树的生命周期实生数:有种子萌发长成的果树个体。
童期:从种子播种后萌发开始到实生苗具有分化花芽潜力和开花结果能力为止所经历的时期成年期:从果树具有稳定持续开花结果能力起到开始出现衰老特征为止。
其特征为能够持续开花结果可逐年产生种子繁衍后代,产量稳定果实品质优良。
衰老期:从树势明显衰老到树体最终死亡为止。
二营养繁殖树的生命周期及其调控幼树期:从苗木定植到开花结果这段时期结果期:从开花结果到大量结果这段时期。
此时结构树体已经建成,营养生长从占绝对优势向与生殖生长平衡过渡。
结果盛期:果树进入大量结果的时期。
结果后期:这个时期从高产到开始出现大小年制止产量明显下降衰老期:从产量明显降低到几乎无经济收益,甚至部分植株不能正常结果以致死亡。
第二节果树的年生长周期一年生长周期:果树这种随气候而变化的生命活动过程称为年生长周期物候期:这种与季节性气候变化相适应的果树器官动态变化时期称为生物气候学时期其特点:1、具有顺序性2、具有重演性3、具有重叠性二休眠及其调控自然休眠忽然被迫休眠自然休眠:及时给与适宜生长的环境条件仍不能萌芽生长,需要经过一定的低温条件,解除休眠后才能正常萌芽生长的休眠,落叶果树冬季落叶休眠属于这种休眠。
被迫休眠:指由于不利的外界环境条件(低温干旱等)的胁迫而暂时停止生长现象,逆境消除及恢复生长。
休眠表现及影响休眠的外在因素:1树种、品种2受原产地的影响3与树龄树势的有关幼树进入休眠期晚年长树早4与不同器官组织有关5受气候的影响第三章果树器官的生长发育第一节根系一根系的主要功能:1吸收(吸收水分和矿质养分)2固定(将果树固定与土壤之中)3运输(将水分无机盐贮藏养分和其他生理活性物质疏导至地上部)4合成(进行某些生物合成)5贮藏养分二果树根系的类型按根系的发生及来源分为三类1实生根系从种子的胚根发育而来的称为实生根2茎源根系用枝条进行繁殖时,根系起源于茎上的不定根称为茎源根系3根孽根系在根段上形成的不定芽,并发育为根系,最后形成独立的植株称为根孽根系三果树的根系结构通长由主根侧根须根组成主根:有种子胚根发育而成的侧根:在它上面着生的粗大分枝须根:侧根上形成的教细的根根颈:根与茎的交接处主干:从地面到第一个主枝的分支处侧枝主枝上着生的永久性的分支二果树根系的分布:水平分布:定植后第二年就超过树冠,成年时为树冠的三---五倍垂直分布:定植后第三年就超过树冠,成年时为树冠的1.5---3倍三果树的共生作用与菌根菌根:真菌与根的共生体菌根的作用1扩大了根系的吸收范围,增强了吸收能力2提高树体的激素水平3 促进果树的糖代谢4 提高果树的抗病力第二节芽、枝、叶的生长于发芽一芽的生长与发育芽是由枝、叶花的原始体以及生长点、过渡叶、包片鳞片构成的叶芽:含叶原基的称为叶芽纯化芽:只含花原基的称为纯化芽混合芽:叶与花原基共存于同一芽体中称为混合芽芽的潜伏力:潜伏芽萌发成枝梢的能力芽的异质性:枝条不同部位的芽体形成期,其营养状况、激素供应及外界环境条件不同造成了他们在质量上的差异,称为芽的异质性。
花芽分化的形成条件及应用花芽分化是植物生长发育的一种重要过程,它是指植物幼苗体中原初发生的多能性结构经过不同化的过程,发育为花芽器官。
花芽分化过程受到遗传因素和环境条件的调控。
下面将详细介绍花芽分化的形成条件及其应用。
花芽分化的形成条件主要包括遗传因素和环境条件。
一、遗传因素:植物中存在着一些关键基因调控花芽分化的过程,包括FT (FLOWERING LOCUS T)基因、LFY (LEAFY)基因、AP1 (APETALA1)基因等。
这些基因在花芽分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其中FT基因通过产生FT蛋白参与调控花期的形成,LFY基因参与调控植物的进入花期和花芽分化,AP1基因主要调控花被片和雄蕊的形成。
这些基因的相互作用和调控关系决定了花芽分化的发生。
二、环境因素:植物的生长环境对花芽分化起着重要的影响。
光周期、温度、养分等环境因素均能够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和花芽分化。
- 光周期:不同植物对光周期的敏感性也不同,有些植物在长日照条件下花芽分化比较多,有些植物则在短日照条件下花芽分化增加。
这是因为光周期可以调控FT基因的表达,从而影响植物的开花时间和花芽分化。
- 温度:温度对于植物的生长发育和花芽分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般来说,较低的温度可以促进花芽的分化,高温则会抑制花芽的分化。
这是因为温度可以影响植物的代谢活性和基因表达,从而影响花芽分化过程。
- 养分:植物的生长发育和花芽分化需要充足的营养物质供应。
一些关键的营养元素,例如氮、磷和钾等,对于花芽分化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
养分不足会导致植物生长迟缓,花芽分化受到抑制。
花芽分化的应用主要表现在农业生产中的花卉育种、花卉栽培和果树栽培等方面。
花卉育种:花芽分化的调控对于花卉的育种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选择合适的遗传资源和运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研究人员可以对花芽分化相关的基因进行定位和研究,从而实现优良花卉品种的培育。
花卉栽培:花芽分化的过程也对花卉的栽培管理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花芽分化花芽分化是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它代表了花的发育开始以及不同生殖器官的形成。
在这个阶段,植物体内的细胞经历一系列的分化和特化过程,最终形成花蕾,准备开花。
花芽分化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涉及到植物体内的分子信号调控、基因表达调控以及生长素、植物激素等物质的参与。
下面将详细介绍花芽分化的过程和相关的调控机制。
花芽分化的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花原体形成和花蕾形成。
首先是花原体形成阶段。
在这个阶段,植物体内的一些细胞开始特化并成为分化细胞。
这些分化细胞称为花原体细胞,它们最初位于植物体的顶端或侧部。
花原体细胞具有特殊的形态和特征,它们在细胞分裂的同时不断增加,并沿着一定的方向分化为各种不同类型的细胞,包括花瓣、花萼、雄蕊和雌蕊等。
花原体形成的过程受到许多内外因素的调控。
其中一个重要的调控因素是基因表达调控。
研究发现,在花原体形成过程中,一些关键基因的表达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这些基因编码了一些调控因子,它们能够调控其他基因的表达,从而影响花的发育。
此外,生长素和其他植物激素也参与了花原体形成的调控过程。
生长素可以调节细胞分裂和生长,从而影响花原体细胞的数量和大小。
花蕾形成是花芽分化的下一个阶段。
在这个阶段,花原体细胞继续分化为各种形态各异的细胞,最终形成花蕾。
花蕾内部的细胞不断分裂和扩张,从而形成花瓣、花萼、雄蕊和雌蕊等生殖器官。
同时,花蕾还需要足够的营养和水分支持其生长和发育。
与花原体形成类似,花蕾形成也受到基因表达调控和植物激素的调控。
一些特定的基因在花蕾形成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们能够调节细胞分化和组织形成,并最终决定不同生殖器官的形成。
植物激素也在花蕾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调控作用,例如生长素促进了细胞分裂和扩张,而赤霉素则参与了花蕾休眠和解除休眠的调控。
花芽分化是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关键步骤之一,它决定了花的发育和植物繁殖的成功与否。
研究花芽分化的机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并可能为农业生产和植物育种提供一定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