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如果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千里称也。
3.“祗辱于”“骈死于” 等词语暗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写出了千里马在没有被伯乐发现的遭遇,暗含了作者的 无限痛惜之情。
提出问题:
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整体感知
1.“千里马”与“常马”有什么区别? 一食或尽粟一石。 2.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
A.其真无马邪
其一犬坐于前
B.骈死于槽枥之间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马之千里者
D.而伯乐不常有
三十而立
当堂检测
3.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其真无马邪(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其一犬坐于前(其中的) B 骈死于槽枥之间 (介词,在)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介词,在)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不译)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的形式) D.而伯乐不常有(连词,表转折) 三十而立(连词,表修饰)
马之千里者(倒装句。“千里”是中心词“马”的后置 定语)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省略句。“也”前省略了 宾语“马”)
当堂检测
当堂检测
1.下列句子画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是马也(这)
B 食之不能尽其材(吃)
C.执策而临之(马鞭) D.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尚且)
当堂检测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文体介绍
文体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 用以陈述作者对 某些问题的看法。这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 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相当于杂文。
“马说”议论关于马的事情,陈述对马的看法。
文学常识
韩愈,字退之,唐代思想家、教育家。因韩氏是 昌黎(河北昌黎)望族,又称“韩昌黎”。与柳宗元 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死后谥shì 号“文”,世称“韩文公”。 “唐宋八大家”之首 “文起八代之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