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癌术后患者的营养支持
- 格式:pdf
- 大小:76.43 KB
- 文档页数:3
喉癌术后患者的营养护理喉癌摘除术是耳鼻喉科较大手术之一,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较多,创面较大。
术后为了促进患者伤口愈合及预防感染,除给以抗生素预防感染外,营养支持对机体康复也起相当重要的作用。
为了使喉癌术后患者得到更好的营养支持护理及指导,我科自2005年7月至今与营养科合作对喉癌手术患者及其家属,实行系统的营养支持护理及指导,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我科2005年7月至今的17例喉癌患者,全为男性患者;年龄:40~49岁4人,50~59岁7人,60~69岁6人。
其中10例为次全喉切除术,均行单侧或双侧颈淋巴结清扫术,术中出血量为约200~400ml,平均出血量约290ml;余7例为垂直半喉切除,术中出血量约100~150ml,平均出血量约125ml。
均未输血。
1.2方法术后患者暂时不能经口进食,必须通过鼻饲来解决饮食问题从而保持营养状况。
喉癌手术患者均于术晨留置硅胶胃管,术后24~48小时内胃管可用于胃肠减压,给予患者静脉输入复方氨基酸、脂肪乳等。
此后胃肠功能恢复正常,可开始经鼻饲管注入营养物质,个别患者选用一次性空肠管,空肠管管腔小易耐受且对胃无刺激,但空肠管因为前端液囊重力作用,慢慢进入十二指肠内,不能适用于胃肠减压。
指导患者及家属了解合理的饮食搭配及每日需要量,每次鼻饲量不超过200ml,间隔时间不少于2小时,每天鼻饲6~8次,食物温度35-38℃。
若患者食量大,根据胃的排空情况和饥饿感,可酌情增加100~200ml每次,尤其是出现咽部并发症时,更应增加鼻饲次数,每天10次,热量的供给每天在2000Kcal以上。
注入食物前先回抽胃液,然后注入少量温开水,再注入食物,最后注入温开水少量,防止鼻饲管堵塞。
食物主要由医院营养科配制提供,为牛奶、鸡蛋并添加其他营养成分,配比均衡,易消化吸收;其次由家属适量提供。
鼻饲营养液的过程由护士完成,并负责记录每日进食量、胃肠道反应、伤口愈合情况、有无并发症及静脉补液内容。
摘要:喉癌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早期发现和治疗对患者的生存率有显著影响。
喉癌切除术后,治疗方案的选择对于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喉癌切除后的治疗方案,包括术后康复、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旨在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参考。
一、术后康复1. 声音康复喉癌切除术后,患者可能失去正常发音功能。
声音康复是喉癌切除术后重要的治疗手段,主要包括以下方法:(1)发声训练:通过口腔、鼻腔共鸣,调整呼吸,使患者逐渐恢复发声能力。
(2)言语治疗:通过专业言语治疗师指导,帮助患者提高发音清晰度、流畅度和音量。
(3)电子喉镜检查:定期进行电子喉镜检查,了解发音器官的恢复情况。
2. 吞咽康复喉癌切除术后,患者可能存在吞咽困难。
吞咽康复主要包括以下方法:(1)吞咽训练:通过口腔、咽部肌肉力量训练,提高吞咽能力。
(2)营养支持:给予高蛋白、高能量、易消化的食物,确保患者营养需求。
(3)心理支持:关注患者心理状况,提供心理辅导,帮助患者树立信心。
二、放疗放疗是喉癌切除术后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可提高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
放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放射治疗:采用直线加速器或调强放射治疗,针对喉部及周围组织进行照射。
2. 放疗联合化疗:在放疗过程中,联合化疗药物,提高治疗效果。
3. 放疗联合靶向治疗:针对肿瘤分子靶点,使用靶向药物,提高治疗效果。
三、化疗化疗是喉癌切除术后的一种辅助治疗手段,可杀灭残留的肿瘤细胞,降低复发风险。
化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单药化疗:选用一种化疗药物,如顺铂、卡铂等。
2. 联合化疗: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化疗药物,如顺铂联合紫杉醇、多西他赛等。
3. 靶向治疗联合化疗:在化疗过程中,联合靶向药物,提高治疗效果。
四、靶向治疗靶向治疗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种新型治疗手段,通过针对肿瘤细胞特有的分子靶点,抑制肿瘤生长和扩散。
靶向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EGFR抑制剂:针对EGFR基因突变,如吉非替尼、厄洛替尼等。
喉癌患者术后个性化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体会标签:肠内营养;个体化;护理体会喉癌是耳鼻喉科常见肿瘤之一,在我国占全身肿瘤发病率的1%~2%[1],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法。
术后患者分解代谢亢进,且均有不同程度的吞咽咀嚼功能障碍,数周不能经口进食,但胃肠道功能完好不受治疗影响,所以鼻胃管肠内营养(EN)是喉癌术后营养支持的首选。
而肠内营养液的选择目前有自制营养液及商品化营养液两大类,如何在满足患者营养需求的基础上又能减轻其经济负担是护理工作中不能忽视的问题,本文探讨将商品化的肠内营养制品和自制营养液结合使用,使其更符合个体需要、也更经济实惠。
现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选取我科2011-2014年收治喉癌患者30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63岁。
平均接受治疗时间14.5±6.5天。
所有病例均无重要器官功能障碍、无内分泌和代谢疾病。
术后给予个体化肠内营养支持,取得满意效果。
2 基本鼻饲营养液的配制及使用2.1 配制喉癌术后除正常的生理需要量外,应选择比正常人的需要量多增加20%的蛋白质及热量。
商品化的肠内营养液:能全力(肠内营养混悬液TPF)为复方制剂,可提供人体所必须营养要素水、麦芽糊精、植物油,膳食纤维、矿物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我科使用1000ml 每人每天,可提供能量1000kcal。
另外一部分为根据病员个体需要添加混合食物。
可添加如牛奶、鸡汤、鱼汤、大骨汤、新鲜果汁及菜汁等,并根据患者饮食习惯,营养需要及经济条件适当调整。
量约为1500ml左右。
2.2 使用能全力正常滴速为每小时100-125毫升(开始时滴速宜慢),自制营养液每日共给6餐,每次250ml左右,患者有饱胀感即可,根据需要适当加减液体补液。
3 营养支持的监测3.1 术后第二天开始测体重,与术前体重比较,1周内体重下降不得超过2%。
3.2 胃內残留量(GRV)的监测[2]:可根据结果判定病员喂食量是否合适。
在输注营养液的过程中,每4小时抽吸1次胃内残余量,如大于150ml应暂停输注。
喉部肿瘤切除术后患者的营养支持[摘要] 目的总结喉部肿瘤切除术后患者肠内营养支持的经验。
方法分析喉部肿瘤切除术后患者肠内营养支持的营养支持要点。
结果术后8~10天顺利拔除鼻饲管,恢复吞咽功能,经口进食。
讨论做好喉部肿瘤切除术后患者肠内营养支持,对疾病康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喉部肿瘤;肠内营养支持;护理;术后[中图分类号] r248.1[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7-127-01喉部肿瘤在耳鼻咽喉科比较常见的,发病率约占全身肿瘤比例的1%~5%,好发年龄为50~70岁,男性多于女性。
随着耳鼻咽喉手术技术日趋完善及医疗水平的提高,接受手术的患者逐年增加,因此,加强手术后护理显的非常重要。
据文献报道,头颈部恶性和良性肿瘤37.7%~59%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加之手术引起的高分解代谢,营养缺乏极易发生[1]。
故做好喉部肿瘤切除术后患者的营养支持尤为重要。
现将我科喉部肿瘤切除术后患者营养支持的经验体会报告如下。
1 方法患者术前插胃管,术后第1天起经胃管鼻饲供给营养。
术后8~10天伤口愈合好,无并发症,进行吞咽训练,当无明显呛咳即可拔除鼻饲管,改为经口进食。
本组15例患者均能自行经口进食,无呛咳现象,无一例因护理不当而发生并发症。
2 术后肠内营养支持2.1 做好鼻饲管的护理由于喉部肿瘤患者术后失去由口进食的方式,鼻饲是保证营养供给的重要环节,故鼻饲管的护理应引起高度重视。
鼻饲管插入后应标明插入的深度,必须要妥善固定鼻饲管,保持无菌和通畅。
每次灌注前必须先确认鼻饲管位置正确并抽吸胃液,胃内残余食物量<150 ml方可鼻饲。
2.2 鼻饲护理2.2.1 鼻饲前准备进食前30 min要清除一切污物整理环境,开窗通风,使病室清洁,空气流通,以促进病人的食欲和增强其消化功能。
饭前应避免影响病人情绪的治疗以及其他不良刺激,尽量让病人先休息,对忧虑、烦躁的病人应给予安慰,消除其心理压力,使病人能愉快地进食。
喉癌患者的术后护理喉癌患者通过术后的护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针对患者的病情、心理特征以及术后要注意和需要解决的护理问题,从而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有效预防并发症发生。
标签:喉癌;护理喉癌是喉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主要以鳞状上皮癌多见。
占耳、鼻、咽、喉恶性肿瘤的l1~22%,居第三位。
手术为最根本的治疗,但手术创伤大,出血较多易引起多种并发症,可能会导致患者呼吸改道,发音功能丧失,外形破坏及各种心理问题,因此术后护理和并发症的防止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的关键。
1心理护理建立有效的语言交流方法。
由于气管造口和手术切除改变了形象,患者常常有自卑和焦虑的心理。
要鼓励患者倾诉自己的感受,建立有效的语言交流方法是达到有效护理的保证,患者术后因气管切开,呼吸改道而至发音功能丧失,其个人的需要和身体的不适无法像正常人一样表达,术前评估患者的读写能力,教会患者简单的手语。
护士在与患者交流的过程中要体现出充分的耐心和体贴,并给患者以充足的交流时间,告知患者切口愈合后,可以学习其他发音方式如食管发音、电子喉等。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保持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可以使人身心健康加速康复。
全喉切除后,在一段时间内会失去部分或全部的发音功能,患者无法用言语来表达自己的行为和意愿,与外界沟通发生障碍,患者常表现出情绪低落、悲观、烦躁,丧失主观能动性,甚至产生轻生念头。
医护人员应主动关心,及时了解患者的需求和心理状况,并教会和鼓励患者用手势或书面形式表达自己的意愿和要求;要了解患者的思想动态,尽可能满足其合理要求,生活上给予关照和支持,使其乐观地面对生活;了解其家庭环境及经济状况,动员家属积极与医院、医护人员配合,尽量满足患者的各方面需要,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在恢复期积极鼓励患者参加适量的集体健身活动,为其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相互鼓励的环境,对改善患者的心理及社会功能,使其逐步回归社会有积极作用;给患者讲解手术成功的病例,必要时请手术预后良好的患者作现身说法,使患者产生安全感和信任感,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