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22《礼记》二则同步练习附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5
22 《礼记》二则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一、单选题1.下面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佳肴(yáo)自强(qiǎng)男有分(fēn)B.学学半(xiào)矜寡孤独(guān)讲信修睦(mù)C.幼有所长(cháng)兑命(yuè)选贤与能(jǔ)D.天下为公(wéi)讲信修睦(mù)货恶其弃于地也(è)2.下面句子中的“其”字与“不知其旨也”一句中的“其”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故人不独亲其亲B.货恶其弃于地也C.其此之谓乎?D.以其境过清。
3.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其此之谓乎B.何陋之有C.大道之行也D.宋何罪之有4.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而”字与例句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人不知而不愠A.是故谋闭而不兴B.忽有一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D.故外户而不闭5.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与“故人不独亲其亲”中的“亲”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尉果笞广B.恢弘志士之气C.稍稍宾客其父D.无案牍之劳形6.下列对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故人不独亲其亲(名词,父母)B.是故谋闭而不兴(动词,关)C.其此之谓乎!(表推测,大概,恐怕)D.天下为公(介词,为了)7.下列划线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不知其旨也B.虽有嘉肴C.教然后知困D.讲信修睦8.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故人/不独亲其亲B.货/恶其弃于地也C.是故/谋闭而不兴D.是谓/大同9.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译文:对于财货,人们憎恶它,把它扔在地上,自己不会私藏。
B.故曰:教学相长也。
译文: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C.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译文: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
D.《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译文:《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二、语言表达10.古往今来,有多少人面对苍穹,叩问心头:人生是什么?这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练习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综合性学习1.【读准字音】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选贤与.能( )矜.( )男有分.( )讲信修睦.( )货恶.其弃于地也( )2.【把握节奏】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2)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二、文言文阅读3.文中作者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领全文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照应此句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最后说“是谓大同”,那么从文中看,“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解释。
5.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的?6.如何理解和评价“大同”社会?7.本文中的“大同”社会与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男有分.(2)不独子.其子9.翻译下列句子。
(1)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2)盗窃乱贼而不作。
三、综合性学习10.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矜.、寡、孤、独有分.货恶.其弃于地也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选贤与.能(2)故人不独亲.其亲(3)男有分.(4)是.谓大同(5)故.人不独亲其亲(6)女有归.(7)是故谋闭而不兴.(8)盗窃乱贼而不作.(9)是谓大同.12.《大道之行也》选自《______________》。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2《礼记》二则同步检测卷(一)虽有嘉肴一、基础演练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旨.() 兑.命() 学.学半()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弗.食 弗:(2)虽有至道..至道:(3)不知其善.也 善:(4)教然后知困.困:(5)然后能自反..也 自反:3.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学.学半 “”同“”,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虽.有嘉肴 古义:今义:虽然(2)不知其旨.也 古义:今义:主旨(3)教学..相长 古义:今义:教书5.下列句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择其.善者而从之 B.弗食,不知其.旨也C.其.此之谓乎 D.弗学,不知其.善也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故曰:教学相长也。
7.填空。
(1)《虽有嘉肴》选自《礼记正义》。
《礼记》,相传是(朝代)经学家(作者)编纂的,是(时期)间(学派)论著的汇编。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二、同步解读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8.“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强调了什么问题?9.本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说说作者是怎样论述文章的中心论点的。
10.“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11.学完本文,你获得了哪些启示?三、课外拓展【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选自《虽有嘉肴》)【乙】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①,輮②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③,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④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节选自荀子《劝学》)【注释】①中(zhòng)绳:合乎拉直的墨线。
22 《礼记》二则同步练习1. 下列加下划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嘉肴(yáo)学(xiào)学半选贤与(yǔ)能B. 《兑(duì)命》盗窃乱(luàn)贼教学相长(zhǎng)C. 弗(fú)食男有分(fēn)讲信修睦(mù)D. 废疾(jí)矜(guān)、寡力恶(wù)其不出于身2. 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A.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B.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C. 弗学,不知其善也D. 处处志之3. 下列加下划线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 ①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 ①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②是谓大同。
C. ①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②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D. ①子固非鱼也。
②我非子,固不知子矣。
4. 下列句子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A. 《齐谐》者,志怪者也。
B. 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C. 南冥者,天池也。
D. 我知之濠上也。
5. 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译文: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B. 故曰:教学相长也。
译文: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C.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译文: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
D.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译文: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所以,外面的住户就不用关大门了6. 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 《兑命》曰“学学半”B.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C. 男有分,女有归D.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7. 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出自战国时期法家的经典著作之一《庄子》。
B.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大学》提出的八条目。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2课《礼记》二则一、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虽有嘉肴.(yáo),弗食,不知其旨也B.《兑.(yuè)命》曰“学学半”C.选贤与.(jǔ)能,讲信修睦D.力恶.(è)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
做注音题,要熟悉汉语拼音规则,同时可根据形声字的声旁来推断它的读音。
D 项,注音错误,“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中“恶”应读作“wù”。
2.下列句子与原文不完全一致的一项是()A.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B.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C.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D.虽有至道,不学,不知其善也【答案】D【解析】课文原文为“弗学”,故D项不正确。
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弗食,不知其旨.也(味美)B.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反思)C.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老而无夫)D.故外户..而不闭(从外面把门带上)【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
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
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
C项,“矜”是通假字,通“鳏”,指老而无妻的人。
4.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选贤与能,讲信修睦B.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C.虞山王毅叔远甫刻D.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通假字的理解能力。
通假字,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
A项,通假字是“与”;B项,通假字是“矜”;C项,通假字是“甫”;D项,没有通假字。
第22课《礼记》二则一、基础与巩固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嘉肴.()弗.()教学相.长也()旨.()兑.命()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矜.()男有分.()货恶.其弃于地也()【答案】yáo fúzhǎng zhǐyuèjǔmùguān fèn wù【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
做注音题,要熟悉汉语拼音规则,同时可根据形声字的声旁来推断它的读音。
“弗”应读“fú”,本义拼成“fó”,“与”应读“jǔ”,不要拼成“yǔ”。
2.选出加线词意思相同的一组()。
A.老有所养/养生送死B.天下为公/此为何若人C.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不独子其子D.是故谋闭而不兴/故外户而不闭【答案】B【详解】A.“养”的意思分别是“供养”“养活”;B.“为”的意思都是“是”的意思;C.“独”的意思分别是“老而无妻”“单独”;D.“故”的意思分别是“因为”“因此”。
故选B。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其①其.此之谓乎/②货恶其.弃于地也B.之①其此之.谓乎/②大道之.行也C.故①故.曰:教学相长也/②故.人不独亲其亲D.长①教学相长.也/②幼有所长.【答案】C【详解】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A.①表示揣测,大概;②代词,指财货;B.①助词,宾语前置标志;②结构助词,的;C.①所以;②所以;D.①促进;②成长;故选C。
4.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B.《兑命》曰:“学/学半。
”C.选贤与能,讲信修睦D.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答案】A【详解】B.“兑”同“说”,指的是殷商时期的贤相傅说;“学”同“敩”,教导;C.“与”通“举”,推举,选举;D.“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故选A。
5.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自强.(qiáng)学.(xué)学半讲信修睦.(mù)不知其旨.(zhǐ)B.嘉肴.(yáo)男有分.(fēn)教学相长.(zhǎng)不必为.(wèi)己C.弗.(fú)学有所长.(zhǎng)选贤与.(jǔ)能好逸恶.(wù)劳D.兑.(duì)命尘埃.(āi)也天下为.(wéi)公矜.(jīn)寡孤独【答案】C【详解】A.“学”读作xiào;B.“分”读作fèn;D.“兑”读作yuè;“矜”读作guān;故选C。
22.《<礼记>二则》同步练习(后附答案)作业分层一:语言运用与积累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嘉yáo( ) 兑.命( ) 教学相长.( ) 学.学半( xiào )矜.( ) 男有分.( ) 选贤jǔ( )能讲信修mù( )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礼记》是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B.《礼记》是《学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
C.“四书”是《论语》《孟子》这两部书和《大学》《中庸》这两篇文章的统称,其中《大学》《中庸》是《礼记》中的两个篇章。
D.老而无妻称为“鳏”,老而无夫称为“寡”,幼而无父称为“孤”,老而无子称为“独”。
3.根据所给信息默写相应内容。
(1)是故谋闭而不兴,,。
是谓大同。
(2)知不足,。
(3)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
(用《礼记·学记》原文回答)(4)我们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往往会发现自身学识的缺乏,《礼记·虽有嘉肴》中有相关的表述: ,。
(5)现代社会强调任人唯才,任人唯德,以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我国古代典籍《礼记·大道之行也》中的“,”就体现了这一理念。
(6)《大道之行也》中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相类似的句子是: ,。
(7)上下千年,在往圣先贤的憧憬里,还有一个他们从未抵达的理想家园:“,。
”(《大道之行也》)4.重点词解释。
(1)不知其旨也旨:(2)虽有至道至道:(3)不知其善也善:(4)教然后知困困:(5)然后能自反也反:(6)选贤与能能: 指(7)讲信修睦修:(8)男有分分:(9)女有归归:(10)盗窃乱贼而不作作:5.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学学半第一个“学”同“教”,(2)选贤与能“与”同“举”,(3)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矜”同“鳏”,6.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义(1)不知其旨.也古义: 今义:意义(2)教然后知困.古义: 今义:困难(3)大道之行也古义: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今义:宽阔的路(4)盗窃乱贼..而不作古义: 今义:乱臣贼子7.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1)不知其善.也形容词用作名词,(2)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形容词用作动词,以……为亲;名词用作动词,以……为子(3)是故谋.闭而不兴动词用作名词,作业分层二:思维能力与审美创造(一)课内主旨归纳8.《虽有嘉肴》运用的手法引出观点,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即“”,强调了的道理。
22.《礼记》二则[学生用书见P81]教读导航作家作品《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据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礼记》有的用短小的故事生动阐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
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阅读指导《虽有嘉肴》论述了学习要重视实践的重要性,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即实践出真知,从而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大道之行也》通过对理想中的社会特征的描述,阐明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作者对这个理想社会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这两篇课文要反复诵读,注意体会这两篇文章句式上的特点,归纳一些词语古今意义上的不同,初步理解儒家“教学相长”的观念和“大同”社会的理想。
课前预习1.借助注释,通读课文,了解两则文章大意,在文中找出重点字词。
【答案】示例略。
2.《虽有嘉肴》一文是谈论学习的,文章提出了一个什么样的观点?在今天有怎样的现实意义?【答案】《虽有嘉肴》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观点,告诉了我们学生经过学习实践,才会发现自己知识的不足;教师经过教学实践,才会发现自己教学中的困惑之处;教与学要在互相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
3.《大道之行也》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大同世界的景象?【答案】《大道之行也》描绘了一幅安居乐业、社会和睦,人尽其力、盗乱不作、社会关爱的大同世界的景象。
课堂实践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教学相长.(zhǎng)兑.命(yuè)学.学半(xiào)矜.寡孤独(guān) 男有分.(fèn)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2.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学学半(“学”同“敩”)__教导__(2)选贤与能(“与”同“举”)__选拔__(3)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矜”同“鳏”)__老而无妻之人__3.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2 《礼记》二则同步卷2一.选择题(共5小题)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虽有嘉肴.(yáo)矜.、寡、孤、独(jīn)B.教学相长.(cháng)讲信修睦.(mù)C.学.学半(xiào)选贤与.能(jǔ)D.男有分.(fēn)货恶.其弃于地也(wù)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是故/学/然后知不足B.故人/不独/亲其亲C.货/恶其/弃于地也D.盗窃乱贼/而不作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A.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是故..谋闭而不兴B.天下为.公/不必为.己C.是故学.然后知不足/学学.半D.故.曰:教学相长也/故.外户而不闭4.下列加点词不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A.海运..也..则将徙于南冥B.南冥者,天池C.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D.弗食,不知其旨.也5.下列有关课文《<礼记>二则》的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A.两篇课文都选自《礼记》。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
B.《大道之行也》是从“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三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
C.《虽有嘉肴》一文开头以“嘉肴”与“至道”做类比,指出了学习的重要性,之后推出中心观点。
最后又引用《兑命》中的话加以佐证。
D.《大道之行也》阐明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作者对这个理想社会的向往,后来陶渊明所描绘的世外桃源与课文中所描绘的大同社会则是另一番景象。
二.基础知识(共2小题)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虽.有嘉肴(2)弗.食(3)虽有至道..(4)教然后知困.(5)然后能自反.也(6)教学相长..(7)其此之谓.乎(8)天下为.公(9)选贤.与能(10)讲信修.睦(11)不独亲.其亲.(12)男有分.(13)货恶.其弃于地也(14)盗窃乱贼而不作.7.填空。
②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4)《诗经》中提到的“乐土”和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以及《礼记》中勾勒的“大同”社会有异曲同工之妙。
请参考例句,结合【甲】【乙】两文,分析理想社会的特点。
(两点即可)示例:社会安定,比如【甲】文中“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乙】文中“盗窃乱贼而不作”。
4.回答下面的问题。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选贤与⋅能和B.男有分⋅,女有归职分、职业C.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D.盗窃乱贼而不作⋅兴起(2)下列加点词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人不独亲⋅其亲A.皆披发文⋅身 B.无丝竹之乱⋅耳C.虽乘奔⋅御风 D.稍稍宾⋅客⋅其父(3)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
B.“选贤举能,讲信修睦”这句话的意思是: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C.“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这句话的意思是:因此关上门就不会有坏事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也不会不发生。
D.“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这句话的意思是: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
(4)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道”和“大同”都是当时人们头脑中的理想境界,两个词中带有明显的理想色彩,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
B.本文从两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一是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二是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C.“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课后练习题(附答案)第一部分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选贤与.能()修睦.()矜.寡孤独()男有分.()编纂.()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字。
⑴故人不独亲其亲(故:)⑴废疾者(废疾:)⑴女有归(归:)⑴谋闭而不兴(兴:)⑴盗窃乱贼而不作(作:)⑴故外户而不闭(闭:)⑴大同(同:)3.写出下列句子中通假字的及其意义。
⑴选贤与能。
⑴矜、寡、孤、独、废话者皆有所养。
4.《大道之行也》选自,这是的经典著作之一。
是西汉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的。
5.研读课文填写:大道的内涵是、、。
6.《大道之行也》是一篇名文,有两个成语出自其中,它们分别是、。
7.所谓“大同”,用现代汉语回答即是。
8.译句:⑴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⑴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⑴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9.本文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有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0.释词:⑴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睦:)⑴不独子.其子(子:)⑴矜、寡、孤、独(孤:)⑴盗窃乱贼而不作(贼:)11.文中“大道”“大同”分别指什么?大道:大同:12.把文章划为三个层次,概括层意。
⑴⑴⑴13.文中哪些句子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14.你认为“大同”社会会实现吗?我们现在生活的社会是大同社会吗?第二部分怪哉汉武帝幸甘泉,驰道中有虫,赤色,头牙齿耳鼻尽具,观者莫识。
帝乃使东方朔视之。
还对曰:“此虫名怪哉。
昔时拘系无辜,众庶愁怨,咸仰首叹曰:“‘怪哉!怪哉’盖感动上天,愤所生也,故名怪哉。
此地必秦之狱处。
”即按地图,信如其言。
上又曰:“何以去虫?”朔曰:“尺。
22 《礼记》二则同步卷4一.选择题(共5小题)1.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故人/不独亲其亲B.货/恶其弃于地也C.是故/谋闭而不兴D.是谓/大同2.下列句子与原文不完全一致的一项是()A.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B.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C.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D.虽有至道,不学,不知其善也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选贤与.能遂与.外人间隔B.是故谋闭.而不兴故外户而不闭.C.天下为.公不必为.己D.故人不独亲其亲故.外户而不闭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是东汉经学家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的。
B.《虽有嘉肴》是《礼记•学记》中的一段,短文多用对偶句,造成铺排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C.《虽有嘉肴》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从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在学习上热心帮助别人、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D.《大道之行也》阐明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作者对这个理想社会的向往。
5.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是故学然后知不足B.《兑命》曰“学学半”C.选贤与能D.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二.基础知识(共2小题)6.解释加点字的含义。
(1)不知其善.也(2)男有分,女有归.(3)是故谋闭而不兴.(4)盗窃乱贼而不作.(5)货恶.其弃于地也7.一词多义辨析。
(1)其不知其.旨也其.此之谓乎(2)故是故.谋闭而不兴故.外户而不闭(3)为天下为.公不必为.己三.默写(共1小题)8.默写。
(1)虽有嘉肴,弗食,;虽有至道,弗学,。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3)《兑命》曰“”,!(4)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
(5),不必藏于己;,不必为己。
(6)《大道之行也》中,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意思相同的句子是:,;与“夜不闭户”意思相同的句子是:。
22.《礼记》二则同步检测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一、积累与运用1.《大道之行也》选自《______________》。
《礼记》是________家经典之一,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合称为“五经”。
2.文中作者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领全文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照应此句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道”的内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虽.有嘉肴______________(2)不知其旨.也______________(3)虽有至道..______________(4)教然后知困.______________(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______________(6)知困,然后能自强.也______________(7)讲信修.睦______________(8)力恶.其不出于身也______________(9)选贤与.能______________ (10)故人不独亲.其亲______________(11)男有分.______________(12)是.谓大同______________(13)故.人不独亲其亲______________(14)女有归.______________(15)是故谋闭而不兴.______________(16)盗窃乱贼而不作.______________(17)是谓大同.______________5.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学学半“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选贤与能“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归纳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
部编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礼记》二则同步练习(二)1.《大道之行也》通过对儒家理想社会的描述,表达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对的期待。
2.《大道之行也》中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如“,,”等,句式整齐,节奏分明,读起来抑扬顿挫,毫无呆板之感。
请用原文中的句子填空。
3.选贤与能,。
4.“大同”社会的未来图景是“,,”。
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并解释。
5.弗食.,不知其旨也()6.故人不独亲.其亲()7.选贤.与能.()8.故外.户而不闭()9.使老.有所终()10.盗窃..乱贼而不作()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12.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13.【素养拓展练】请从下列句子中选择两句,按上下联顺序,填写在材料的横线上。
①宗传后稷家声远②忠厚传家远③互谅互帮邻里温馨④德勤孝义传家宝⑤学绍濂溪道脉长⑥诗书继世长《礼记·乐记》里说:“修身及家,平均天下,此古乐之发也。
”中国自古以来重视家风,有“,”“克勤克俭”等优良家风家训流传至今,也有诸如“上梁不正下梁歪”警示世人。
传统文化中提倡的长幼有序、仁爱和善、礼义廉耻等已经成为嵌入骨髓的民族基因。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问题。
【甲】《大道之行也》【乙】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
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①,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
(节选自《墨子·兼爱中》)【注】①篡:掠夺。
14.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不独.子其子矜寡孤独.B.故.曰:教学相长也故.外户而不闭C.兄弟不和.调和.风细雨D.盗窃乱贼而不作.成功之作.15.【甲】【乙】两段文字都表达了作者崇高的社会理想。
【甲】文强调理想社会的核心是,【乙】文阐明仁人处理事务的原则是。
答卷时应注意事项1、拿到试卷,要认真仔细的先填好自己的考生信息。
2、拿到试卷不要提笔就写,先大致的浏览一遍,有多少大题,每个大题里有几个小题,有什么题型,哪些容易,哪些难,做到心里有底;3、审题,每个题目都要多读几遍,不仅要读大题,还要读小题,不放过每一个字,遇到暂时弄不懂题意的题目,手指点读,多读几遍题目,就能理解题意了;容易混乱的地方也应该多读几遍,比如从小到大,从左到右这样的题;4、每个题目做完了以后,把自己的手从试卷上完全移开,好好的看看有没有被自己的手臂挡住而遗漏的题;试卷第1页和第2页上下衔接的地方一定要注意,仔细看看有没有遗漏的小题;5、中途遇到真的解决不了的难题,注意安排好时间,先把后面会做的做完,再来重新读题,结合平时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解答难题;一定要镇定,不能因此慌了手脚,影响下面的答题;6、卷面要清洁,字迹要清工整,非常重要;7、做完的试卷要检查,这样可以发现刚才可能留下的错误或是可以检查是否有漏题,检查的时候,用手指点读题目,不要管自己的答案,重新分析题意,所有计算题重新计算,判断题重新判断,填空题重新填空,之后把检查的结果与先前做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亲爱的小朋友,你们好!经过两个月的学习,你们一定有不小的收获吧,用你的自信和智慧,认真答题,相信你一定会闯关成功。
相信你是最棒的!22《礼记二则》(同步习题)(解析版)一、选择题1.(2021·全国八年级期末)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自强(qiáng)学(xué)学半讲信修睦(mù)不知其旨(zhǐ)B.嘉肴(yáo)男有分(fēn)教学相长(zhǎng)不必为(wèi)己C.弗(fú)学有所长(zhǎng)选贤与(jǔ)能好逸恶(wù)劳D.兑(duì)命尘埃(āi)也天下为(wéi)公矜(jīn)寡孤独【答案】C【解析】A.“学”读作xiào;B.“分”读作fèn;D.“兑”读作yuè;“矜”读作guān;故选C。
《礼记》二则课时练一、语基达标训练1.下列句子中,加粗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选贤与能(jǔ)B.矜、寡、孤、独、废疾者(guān)C.男有分,女有归(fēn)D.教学相长(zhǎng)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2)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3)讲信修睦( )(4)男有分,女有归(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2)《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3)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4)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4.填空。
(1)《礼记》,_______至秦汉间_______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_______编纂的,共_______篇。
(2)《大道之行也》阐述生活在大同社会里的每个人应该人尽其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二、语用能力提升综合性学习(重庆中考B卷改编)《大道之行也》选自儒家经典,而儒家倡导“仁”与“礼”。
为进一步加强对儒家思想的了解,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让传统美德薪火相传,光明中学准备开展一次以“走进传统文化,传承‘仁’之美德”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按要求完成任务。
1.[解读“仁”字]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我们可以通过“形”来推知“义”。
请你根据下面的文字和图片,推测“仁”字的本义。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仁,亲也,从人,从二。
”“仁”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仁”字的本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积累“仁”词]你要代表班级参加学校的“成语之星”大赛,需要积累一些含“仁”字的成语,请你写出两个。
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课文内容回顾1.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选贤与能B.不独子其子C.故外户而不闭D.使老有所终2.下列有关课文的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两篇课文都选自《礼记》。
第22课 《礼记》二则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孔子学鼓琴于师襄①子,十日不进②。
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日:“丘已习③其曲矣,未得其数④也。
”有间,日:“已习其数,可以益矣。
”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
”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
”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
”有间,有所穆然⑤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
日:“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⑥而长,眼如望羊⑦,心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日:“师盖云《文王操》⑧也。
”(注释)①师襄:春秋时鲁国的音乐家。
②不进:不再学新的内容。
③习:熟悉,记住。
④数:规律。
这里指演奏的技巧。
⑤穆然:严肃的样子。
⑥几然:高大的样子。
“几”通“颀”,长。
⑦羊:通“洋”,远方。
⑧《文王操》:古琴曲名。
1.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
(1)可以益.矣(______)(2)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______)2.翻译句子。
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
3.下列句子朗读节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B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C .师襄子/辟席再拜。
D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4.本文和《虽有佳肴》都是谈学习的,两篇文章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5.读了本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答案】1. (1)增加 (2)高兴(愉快)的样子2.我已经熟悉了这首曲子,(但是)还没有掌握它的(弹奏)技法(技巧)。
3.D4.《虽有佳肴》谈了“教学相长”的观点,本文讲述了孔子拜师学琴的故事。
5.无论学习任何技能,都要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并在学习中循序渐进,最终才能获得成功。
(意思相近即可)【解析】1.考查文言实词。
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此题有古今异义词,如“益”:增加。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而“怡然”在现代汉语中也有“高兴(愉快)的样子”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2《礼记》二则同步练习附答案
虽有嘉肴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旨.(zhǐ) 兑.命(yuè) 学.学半(xiào)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弗.食弗:不
至道:最好的道理
(2)虽有至道
..
(3)不知其善.也善:好
(4)教然后知困.困:困惑
也自反:自我反思
(5)然后能自反
..
3.解释下列通假字。
学.学半“学”同“敩”,教导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详见本课“学法点津”】
(1)虽.有嘉肴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2)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主旨
(3)教学
相长古义:教与学今义:教书
..
5.下列句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C)
A.择其.善者而从之B.弗食,不知其.旨也
C.其.此之谓乎D.弗学,不知其.善也
(解析:C.“其”是副词,表推测,大概。
其他三项均是代词。
)
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也不知道它的好处。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因此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别人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困惑。
(3)故曰:教学相长也。
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7.填空。
(1)《虽有嘉肴》选自《礼记正义》。
《礼记》,相传是西汉(朝代)经学家戴圣(作者)编纂的,是战国至秦汉(时期)间儒家(学派)论著的汇编。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教学相长也。
二、课内精读
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8.“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强调了什么问题?
强调了亲身学习的重要性。
9.“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和提升的重要环节。
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二者是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
二者关系:前者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后者是作为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中心论点的。
10.学完本文,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示例】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别人以后才能知道有理解不了的地方。
教和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大道之行也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选贤与.能(jǔ) 讲信修睦.(mù)
矜.、寡(guān) 男有分.(fèn)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选贤与能.能:指才干出众
(2)讲信修.睦修:培养
(3)不独亲其亲.亲:指父母
(4)不独子其子.子:指子女
(5)矜、寡.、孤、独、废疾者寡:老而无夫
(6)男有分.分:职分,职守
而不作乱贼:指作乱害人的事
(7)盗窃乱贼
..
3.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选贤与能“与”同“举”,推举
(2)矜、寡、孤、独、废疾者“矜”同“鳏”,老而无妻
4.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1)不独亲.其亲亲:形容词用作动词,以……为亲
(2)不独子.其子子:名词用作动词,以……为子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
【详见本课“学法点津”】
之行也
(1)大道
..
古义: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今义:宽阔的路
(2)女有归.
古义:女子出嫁今义:归来,归属
(3)矜、寡、孤.、独.
古义:两个词。
“孤”指幼而无父;“独”指老而无子
今义:一个词。
独自一人
(4)盗窃乱贼.而不作
古义:害人今义:小偷,窃贼
(5)故外户.而不闭
古义:门今义:窗
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
(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3)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
(4)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都能得到供养。
(5)男有分,女有归。
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归宿。
(6)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财货,憎恨把它扔在地上,但并非出于自己想私藏。
(7)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力气,憎恨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8)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因此奸诈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作乱害人的事情不会发生。
(9)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所以门从外面带上而不关闭,这就叫作“大同”社会。
二、课内精读
7.找出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并说说其表达效果。
【示例】排比句: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对偶句: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表达效果:结构整齐,语势增强,描绘了大同社会的美好社会状态。
8.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论述了大同社会的特征?
从干部的选拔任用、公民的道德素质、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三个方面论述了“大同”社
会的特征。
9.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大同社会的理解并说说今后应怎么做。
【示例】古代的理想社会就是要求所有人没有私心杂念,做事出于公心,讲求诚信,与人为善,每个人的聪明才智都得到发挥,所有人都能得到照顾,社会安定,无犯罪现象,做到“夜不闭户”。
作为新世纪的中学生,我们应从自身做起,从小树立“天下为公”的理想,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道德水平,争做有文化、有良知、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三、拓展阅读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大道之行也》) 【乙】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①。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②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③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以起也。
(节选自荀子《礼论》) 【注释】①穷:困境。
②分:区分、辨别。
③屈:竭尽。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女有归.归:女子出嫁
(2)鳏、寡、孤.、独、废疾者孤:幼而无父
(3)故.制礼义以分之故:所以
(4)以.养人之欲以:来
1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使老年人能够善终,中年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够顺利地成长。
(2)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
使人们的欲望决不会由于物资的原因而得不到满足,物资决不会因为人们的欲望而枯竭。
12.【甲】文首先对大同社会的纲领进行说明,接着具体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最后指出大同社会的美好;而【乙】文则主要阐述了礼制产生的主要原因。
13.根据【乙】文,说说荀子是从哪几个角度对“礼”的起源进行阐释的。
避免天下混乱;确定名分;平衡人的欲望;使物资和欲望相互制约。
附【乙】文参考译文:
礼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呢?回答说:人生来就有欲望。
如果想要什么不能得到,就不
能没有追求;如果一味追求而没有标准限度,就不能不发生争夺;发生争夺就会有祸乱,有祸乱就会陷入困境。
先王厌恶祸乱,所以制定了礼义来进行区分,以此来调养人们的欲望、满足人们的要求,使人们的欲望决不会由于物资的原因而得不到满足,物资决不会因为人们的欲望而枯竭,使物资和欲望两者在互相制约中增长。
这就是礼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