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膀胱术后新膀胱功能锻炼
- 格式:ppt
- 大小:125.00 KB
- 文档页数:12
锻炼膀胱功能的方法
1. 尿憋练习:在每次排尿后,意识到尿意,但不要立即排尿,而是逐渐延长憋尿的时间,逐步增加膀胱肌肉的容量,最终达到能够憋尿3-4小时的程度。
2. 针灸按摩:找到膀胱经穴位,在进行小柿膏、艾灸、按摩等方法刺激经络,以达到提高膀胱肌肉收缩和松弛功能的目的。
3. 按摩训练:用双手交替按摩腹部、小腹部和直肠周围,增强膀胱的活力和弹性。
4. 做盆底肌肉锻炼:缩放盆底肌肉,可通过肛门收缩方法和提肛运动进行训练,增强膀胱肌肉的收缩能力,提高尿储存的稳定性。
5. 合理饮食:养成饮食健康、合理的习惯,少吃刺激性食物,避免酗酒和吸烟,能减轻膀胱过度兴奋,减少尿频、尿急的情况。
膀胱功能训练方法五种膀胱功能训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康复训练方法,对于膀胱功能障碍的患者来说,能够有效地改善膀胱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下面将介绍五种膀胱功能训练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首先,膀胱功能训练的第一种方法是定时排尿。
这是一种最基本的膀胱功能训练方法,适用于膀胱功能障碍的患者。
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一个定时排尿的计划,比如每隔2-3个小时去一次厕所。
通过定时排尿,可以有效地训练膀胱的控制能力,减少意外尿失禁的发生。
其次,膀胱功能训练的第二种方法是延长排尿时间。
对于一些患有尿失禁问题的患者来说,他们的膀胱容量可能会受到影响,导致排尿时间过短。
因此,延长排尿时间是非常重要的训练方法。
患者可以在排尿时,尽量放松身体,缓慢地排尿,延长排尿时间,以增加膀胱容量,改善膀胱功能。
第三种方法是盆底肌训练。
盆底肌的功能对于膀胱控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盆底肌训练是膀胱功能训练中的重要环节。
患者可以通过盆底肌训练,增强盆底肌的力量和耐力,提高膀胱控制能力,减少尿失禁的发生。
第四种方法是饮水训练。
适当的饮水量对于膀胱功能的恢复非常重要。
患者可以通过饮水训练,控制饮水量和饮水时间,避免过多或过少的饮水对膀胱功能的影响,从而提高膀胱功能的稳定性。
最后,膀胱功能训练的第五种方法是心理训练。
一些膀胱功能障碍的患者可能会因为焦虑、紧张等心理因素导致膀胱功能的恶化。
因此,心理训练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患者可以通过放松训练、心理疏导等方法,减轻焦虑和紧张情绪,提高膀胱功能的稳定性。
综上所述,膀胱功能训练方法有定时排尿、延长排尿时间、盆底肌训练、饮水训练和心理训练五种。
这些方法可以相互结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帮助患者有效地改善膀胱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希望大家能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训练方法,坚持进行膀胱功能训练,早日康复。
根治性膀胱全切除原位T型回肠新膀胱术患者的出院指导作者:赵桂芹刘金秀唐伟等来源:《中国医药导报》2013年第21期[摘要] 目的提高根治性膀胱全切除原位T型回肠新膀胱手术的护理配合质量,使术后患者尽快恢复规律排尿及健康。
方法选择迁西县人民医院2008年1月~2013年1月行根治性膀胱全切除原位T型回肠新膀胱术患者23例,通过正确评估,制定出个性化出院指导,采取心理指导、治疗指导、生活指导相结合而进行系统化的出院指导。
结果经过系统化的出院指导23例患者无一例发生并发症,半年后都能从事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结论系统化出院指导是膀胱全切除原位T型回肠新膀胱术后患者尽快恢复健康及预防并发症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膀胱癌;根治性膀胱全切除术;T型原位回肠新膀胱;出院指导[中图分类号] R473.7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7(c)-0155-03新的护理理念要求在照顾患者时不仅包括身体方面的护理,也包括心理与社会需求的护理,不应只重视院内护理,出院后的护理指导也同样重要,并且要从对个人的照顾扩展到家庭和社区[1]。
出院指导是优质化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出院后继续接受治疗和护理的前提及保证。
膀胱肿瘤是泌尿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占泌尿生殖系统肿瘤的首位,治疗浸润性膀胱癌目前最有效的方法是膀胱全切除原位T型回肠新膀胱术,该术式的特点是不改变患者原来的排尿方式,且控制反流效果好[2-3]。
此术式新膀胱功能训练,是一项有计划持续3~6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的训练,本研究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给予全面正确的出院指导,取得了满意效果。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08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行根治性膀胱全切除原位T型回肠新膀胱手术的患者23例,其中男15例,女8例;年龄56~74岁,平均65.2岁;23例患者均有间歇性、无痛性肉眼血尿史,术前经病理诊断为浸润性膀胱癌,未发现远处转移。
宫颈癌术后膀胱功能锻炼
1.术后第一天患者在床上每隔2小时作翻身运动。
2.第二天在卧位作伸臂举腿运动,每次10分钟,一天3次,拔除镇痛泵后带尿管、尿袋下床散步。
3.第三天在卧位作双腿作骑单车运动或用手扶床沿做蹲下站立运动,连做5-10次,一天3次。
4.第四天作会阴肌肉收缩运动:收缩时如同憋尿时的感觉一样,吸气时收缩,呼气时放松,卧位、坐位或站立均可做,维持5-10秒,重复5-10次,一天3次。
5.第五天作腹部肌肉及盆腔肌肉收缩运动:配合腹部收缩运动,当吸气时除收缩腹肌外,也紧缩骨盆肌肉肛门和阴道,维持3-5秒,呼气时逐渐放松,动作过程舒展均匀、连贯,重复5-10次,一天3次。
持续时间和次数逐渐增加, 直至拔出尿管。
(以上运动可一直做到拔尿管后)。
全膀胱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15例围手术期护理摘要:目的:提高全膀胱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的护理效果。
方法:对15例膀胱癌患者实施全膀胱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和综合护理措施。
结果:经相应护理及术后新膀胱功能训练,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
结论:术前做好肠道清洁和肠道灭菌准备;术后注重引流管的护理,做好膀胱冲洗;术后早期积极进行新膀胱功能训练及预防并发症,取得了满意的治疗和护理效果。
关键词:膀胱癌;全膀胱切除术;原位回肠新膀胱;围手术期护理【中图分类号】r47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4-0178-02膀胱癌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肿瘤之一[1],分为表浅性和浸润性两类。
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手段。
对于多发、复发、浸润性肿瘤均应考虑进行根治性膀胱全切后行尿流改道。
全膀胱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是德国ulm大学的hautmann及其同事在1988年首先应用于临床,因其术后能保留完全的控尿排尿功能,无需佩戴集尿袋等优点,已愈来愈被膀胱癌患者所接受。
但是由于全膀胱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手术复杂、创伤大、并发症多,因此做好围手术期的护理十分重要。
2007年10月至2011年8月,我院泌尿外科共收治膀胱癌患者102例,其中行膀胱全切、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患者15例,术后效果良好。
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共有患者15例,均为男性,年龄47岁~73岁,平均60岁,均有无痛性肉眼血尿病史。
术前行膀胱镜检查明确肿瘤部位并进行组织活检。
术前活检及术后病理诊断均为多发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
1.2 手术方法:距回盲部约15cm切取长约30cm的带蒂回肠肠袢并对系膜缘剖开,把肠绊折叠成w形,用3-0可吸收线连续缝合成球形。
残端尿道作4针u型缝合备与新膀胱吻合。
新膀胱后壁戳孔分别将双侧输尿管拖入,并与其作插入式吻合、固定(双侧输尿管均放置双j管)。
新膀胱低位戳孔,与尿道残端留置缝线吻合,气囊导尿管注水30ml,将新膀胱置入盆底位置。
膀胱全切原位回肠新膀胱术(d e)护理一、术前护理1.心理护理.患者血尿长期不愈又被确诊为膀胱癌,加上此手术术程长,难度大,且术后可有漏尿、尿失禁、肿瘤复发(de)可能,导致患者及家属出现焦虑、恐惧心理,因此,术前应向患者耐心做好解释、安慰工作,讲解手术(de)必要性及此手术较非可控尿流改道术(de)优点,并介绍同类患者术后良好(de)康复状态.术后患者可由原尿道自然排尿,提高生活质量,保持自我形象.通过解释使患者减轻或消除不良心理,以最佳(de)心理状态接受手术治疗.2.术前检查.术前为患者全面检查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心、肝、肾功能,血糖以及尿培养等,改善全身状况,纠正电解质平衡紊乱;尿路感染者先控制尿路感染;糖尿病患者术前血糖控制在7~9mmol/L;贫血伴血小板减少患者,输血、药物治疗后血小板上升到96×109/L.术前一周戒烟酒,指导患者深呼吸和有效咳嗽3.饮食护理及肠道准备.术前1周开始给予高热量、高蛋白、丰富(de)维生素、少渣饮食,适当给予输血及血浆等,以增强患者体质和对手术(de)耐受力,有利于清洁肠道和促进伤口愈合.术前3d开始口服抗炎药,如利福平、甲硝唑、氟哌酸等,以杀灭肠道细菌,防止术后感染.术前3d开始流质饮食并每晚给予肥皂水灌肠,术前1d晚给予蓖麻油30ml口服,术晨用生理盐水清洁灌肠10余次,直至无肠黏液洗出,术晨留置胃管.二、术后护理1 . 术后置患者于ICU监护,术后第二天经医生会诊病情相对稳定后转回病房.我们要准备好吸氧吸痰等急救物品,病室要保持清洁,定时消毒空气及地面.密切观察生命体征(de)变化及氧饱和度监测.由于此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渗血多,术后要足量补充抗生素、血液、电解质,每日确保液体准确输入,防止发生低血容量性休克,关注病人血象检查,如Brt,生化,凝血检查各项指标.及时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及早发现心、脑血管意外和肺部并发症(de)发生.患者有糖尿病,在静脉营养期间应密切监测血糖情况,营养液均匀输入,加强观察有无低血糖表现(心慌出冷汗头晕面色苍白皮肤潮湿多汗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症状((de)口渴加重,明显乏力恶心、呼吸频率增快,呼吸深大有类似烂苹果味(de)酮臭味表现有脱水征,如皮肤干燥,缺少弹性,眼球下陷.意识障碍早期表现为精神不振,头晕,继而烦躁不安或嗜睡,逐渐进入昏睡,各种反射由迟钝甚而消失,终至进入昏迷.)2 基础护理.该手术术后卧床时间长,患者身体虚弱,留置引流管多,常处于被动体位,因此应保持床单整洁协助患者翻身、床上擦浴,按摩受压部位,预防压疮.患者既往有长期吸烟有慢性阻塞性肺病应定时予扣背,指导有效咳嗽咳痰,雾化吸入,防止肺部感染发生.禁食期间做好口腔护理,2次/d,防止口腔炎(de)发生.同时为了防止下肢静脉栓塞,应鼓励患者在床上经常做伸、屈腿运动,促进下肢血液循环.3 .各种引流管(de)护理 (1)留置引流导管有左侧盆腔引流管、右侧盆腔引流管、三腔气囊导尿管、膀胱冲洗引流管、与导尿管联在一起(de)左侧、右侧输尿管内各置入(de)双“J”内引流导管、胃肠减压管深静脉置管等.这些引流管要妥善固定,并保持引流通畅, 避免牵拉扭曲折折叠和脱管,这是手术后预防并发症(de)重要护理措施. (2)盆腔引流管是引流盆腔内伤口(de)渗液,促进伤口愈合,同时也可观察代膀胱有无漏尿,应每30~60min挤压1次,注意观察引流出液体(de)颜色、性质和量,并做好记录.一般手术当天引流量较多200~300ml,以后逐渐减少,若术后第4~5天以后,引流出液体量较多其颜色为浅粉色时考虑为新膀胱漏尿,此时要及时检查导尿管引流是否通畅,气囊导尿管(de)气囊有无破裂,尿管是否脱出,膀胱冲洗是否得当等.一侧盆腔引流管一般在术后4~5d拔除,另一侧可根据引流出(de)液体颜色、量,一般在术后1周左右拔除. (3)导尿管与双“J”内引流导管(de)护理.双“J”内引流管与留置导尿管(de)目(de),是充分引流尿液,减少代膀胱(de)压力,有利于吻合口愈合.放置双“J”内引流管也可降低感染(de)机会,此管与导尿管连在一起,若脱落后一般难以重插,并可引起严重(de)并发症,故要妥善固定,严密观察,及早发现异常.应向家属患者讲解尿管脱出可出现(de)严重后果,以取得配合. (4)膀胱冲洗(de)护理.由于代膀胱(de)回肠黏膜分泌黏液较多,可造成导尿管(de)堵塞而出现尿漏,也为了防止新膀胱感染等,手术当天开始进行膀胱冲洗,并每30min挤压导尿管1次,黏液多时随时挤压.冲洗时为了防止贮尿袋穿孔,应低流量(30~40滴/min)、低压(高出床平面40~50cm为宜)持续冲洗3~5d,以后根据病情可间断冲洗,冲洗液为用生理盐水或5%碳酸氢钠溶液,当导尿管引流不畅,肠黏液较多时可适当用5%碳酸氢钠溶液冲洗,并从上往下挤压导尿管,也可劝患者更换体位或将尿管适度牵拉,以防尿管口贴住膀胱壁影响尿液排出,膀胱冲洗时间为2周左右.术后几天患者往往出现尿少,要严密观察尿量,及时发现并报告医师,以采取相应措施.用%碘伏棉球消毒尿道口及近尿道口端5cm尿管,2次/d. (5)持续胃肠减压.保持胃管引流通畅,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及肠管愈合.由于手术创伤大,患者年龄大,应注意应激性溃疡(de)发生,密切观察胃液颜色和量,并准确记录,如引流出呈咖啡色样液,报告医生配合做相应处理.待4~5d肠鸣音恢复,肛门排气后夹闭胃管1d,若无腹胀则拔除胃管.拔管1d后指导患者进流质、高营养饮食,饮食勿过冷过热,少量多餐,勿食产气食物,1周后改为半流质,2周后改为普食.要特别注意术后患者(de)饮食护理.4. 术后新膀胱排尿功能训练.根据每位患者(de)具体情况,一般术后3周在导尿管拔除前3d(此时新膀胱漏口已愈合),应夹闭尿管,定时放尿,每30min放尿1次,锻炼膀胱(de)反射功能,术后第28~30天拔除尿管后,因膀胱容量相对较小及尿道外括约肌处于松弛状态,致排尿次数多,可控性差,此时应:(1)鼓励患者做提肛肌运动和增加腹压训练.尽快恢复阴部神经(de)兴奋性,促进对尿道外括约肌(de)支配作用,从而提高代膀胱(de)自控力,减少尿失禁(de)发生,也可减少残余尿量.(2)教会患者排尿时尽量采取蹲位或半坐位,双手向下挤压下腹部,借助腹压进行排尿,向下轻压膀胱,起到刺激和压迫膀胱排尿(de)作用(用双手保护腹股沟区,避免斜疝发生),争取将尿液排尽.(3)患者术后夜间排尿可控性差,其原因可能是感觉缺如,以致夜间新膀胱过度充盈,新膀胱(de)压力超过尿道外括约肌(de)阻力,尿液便溢出.因此,患者傍晚后减少饮水量,采用闹表每3~4h排尿1次,最大限度防止尿液反流.尿失禁严重时指导患者使用假性导尿、密闭接尿器或一次性尿不湿等5 并发症(de)观察主要是与尿路重建有关(de)近期并发症:漏尿、尿失禁.漏尿包括贮尿囊漏尿,输尿管与新膀胱吻合处漏尿,新膀胱与尿道吻合口漏尿.术后严密观察耻骨后引流液颜色、量变化,如术后7d内引流液突然增加,颜色为淡黄色,患者腹痛明显增加,伴高热,常提示漏尿,及时报告医生积极对症处理. 尿失禁:与输出道功能不全和贮尿囊内高压有关,一般术后短时间内贮尿囊容量不多,常有暂时性尿失禁,约3-6个月后贮尿囊增大足够容量后尿失禁症状自然消失夜间出现尿失禁(de)患者,指导患者睡前尽量减少饮水量,夜间定时起床排尿,必要时男性患者用尿套,女性患者使用尿片,保持外阴干燥,防止会阴部尿疹.。
膀胱功能训练方法五种膀胱功能训练是指通过一系列的训练方法,帮助改善膀胱功能,包括控制尿液的排泄和增强膀胱的容纳能力。
对于一些患有膀胱问题的人来说,膀胱功能训练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将介绍五种膀胱功能训练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第一种方法是膀胱排空训练。
这种训练方法适用于那些患有尿失禁或尿频的人群。
通过规律地排空膀胱,可以帮助控制尿液的排泄,减少尿频的情况。
具体的训练方法是,每隔2-4小时去排空一次膀胱,逐渐延长排空的时间间隔,直到能够控制住尿液的排泄。
第二种方法是膀胱训练。
这种训练方法适用于那些患有膀胱容量过小或者膀胱肌肉无力的人群。
通过逐渐增加膀胱容纳尿液的能力,可以帮助改善膀胱功能。
具体的训练方法是,每次排空膀胱后,尽量多喝一些水,逐渐增加膀胱的容纳量,直到能够控制住尿液的排泄。
第三种方法是盆底肌训练。
盆底肌是支撑膀胱的重要肌肉,通过加强盆底肌的训练,可以帮助改善膀胱功能。
具体的训练方法是,通过盆底肌的收缩和放松训练,可以增强盆底肌的力量,从而改善膀胱功能。
第四种方法是生活习惯调整。
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比如过度饮酒、饮食不规律、长时间憋尿等,都会对膀胱功能造成影响。
通过调整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可以帮助改善膀胱功能。
具体的调整方法是,适量饮水,规律饮食,避免长时间憋尿等。
第五种方法是心理调节训练。
有些膀胱问题是与情绪有关的,比如焦虑、紧张等情绪会影响膀胱功能。
通过心理调节训练,可以帮助改善膀胱功能。
具体的训练方法是,学会放松自己,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对膀胱功能造成影响。
总结来说,膀胱功能训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可以帮助改善膀胱功能,对于一些患有膀胱问题的人来说,这些训练方法可能会有所帮助。
希望通过这些训练方法的介绍,能够对您有所启发,帮助您改善膀胱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膀胱功能锻炼的方法介绍如下:
膀胱功能锻炼是指通过一系列的训练方法,加强和改善膀胱肌肉的力量和灵敏度,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尿失禁等膀胱问题的目的。
以下是膀胱功能锻炼的方法:
1.会阴肌锻炼:会阴肌是膀胱肌肉的一部分,在进行膀胱功能锻炼时需要加强会阴肌
的锻炼。
可以通过收缩会阴肌肌肉,然后保持5秒钟,再松弛10秒钟的方式进行锻炼。
每天进行2-3次,每次10-15次,可有效增强膀胱肌肉的力量和灵敏度。
2.小便憋停训练:在小便排尽后,保持憋停尿液的时间,然后再排尿。
初始训练时,
可逐渐增加憋停尿液的时间,每次增加5-10秒,逐渐达到30秒或以上的时间。
每天进行2-3次,可有效提高膀胱肌肉的耐力和控制能力。
3.定时排尿训练:根据个人情况,制定排尿计划,每隔2-3小时排尿一次。
初始训练
时,可逐渐延长排尿时间间隔,每次增加15-30分钟,逐渐达到4-6小时的时间间隔。
通过定时排尿训练,可以有效减少尿失禁的发生。
4.深腹式呼吸训练:深腹式呼吸可以有效增强膀胱肌肉的力量和控制能力。
可以通过
慢慢吸气,使腹部逐渐鼓起,然后慢慢呼气,使腹部逐渐收缩的方式进行锻炼。
每天进行2-3次,每次5-10分钟,可有效提高膀胱肌肉的灵敏度。
总之,膀胱功能锻炼需要坚持长期进行,配合饮食和生活习惯的调整,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同时,如果出现膀胱问题,建议及时就医,获得专业的诊疗和建议。
膀胱全切回肠原位新膀胱术后新膀胱功能训练指导王萍;刘华之;李莉莉【摘要】目的探讨新膀胱功能训练在腹腔镜膀胱全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后自主排尿临床应用.方法本院2012年1月~2017年5月实施34例腹腔镜膀胱全切回肠原位新膀胱术.随机分为研究组20例和对照组14例.研究组围手术期进行系统新膀胱功能训练.对照组未行新膀胱训练.结果研究组18例患者拔管后日间能在腹压协助下接近正常排尿,通过锻炼1周后患者能夜间自主控尿,2例患者拔除导尿管后出现急迫性尿失禁,经给予全方位的健康宣教,督促加强提肛肌锻练及增加腹压排尿等方法 ,25~45 d后控尿满意;20例患者均随访1~60个月,生活质量良好.对照组13例夜尿增多和尿失禁,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结论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后进行系统新膀胱功能训练,可使患者尽快经尿道正常排尿,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期刊名称】《当代医学》【年(卷),期】2018(024)009【总页数】3页(P30-32)【关键词】膀胱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回肠新膀胱;排尿训练【作者】王萍;刘华之;李莉莉【作者单位】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VIP病区,江西赣州 341000;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VIP病区,江西赣州 341000;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VIP病区,江西赣州 341000【正文语种】中文膀胱癌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是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标准治疗[1]。
由于该手术创伤大,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较大的影响,这无疑对手术患者的护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
本院2012年1月~2017年5月实施34例膀胱全切回肠原位新膀胱术,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纳入比较患者共34例,男28例,女6例。
年龄38~79岁,平均(62.0±5.2)岁。
临床表现多为间歇性无痛性肉眼血尿,病程2~22个月。
行膀胱镜检查并取组织活检证实为尿路上皮癌Ⅱ~Ⅲ级;3例为TURBt术后复发肿瘤,1例为膀胱部分切除术后复发肿瘤;CT及MRI检查20例均无膀胱外浸润,无远处转移。
全膀胱切除+原位新膀胱术后患者的注意事项随着社会的进步,医疗技术也变得越来越发达,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一些疑难杂症,通过科学的手段,从而也得到了解决,做了膀胱切除+原位新膀胱术的患者给他们带来了严重的心理负面影响,那么了解一些术后事项帮助患者自身消除心理阴影就变得十分有必要了。
★1、养成定时排尿的习惯肠子做成的新膀胱对尿胀的感觉要差一些,为避免新膀胱装尿过多(过度充盈),引起膀胱容量过大和过多的废物吸收,需要定时排尿。
根据喝水和尿量的多少决定排尿的时间,一般2-3小时排尿一次即可。
★2、适当饮水每天要保证足够的尿量,以便能够将体内的废物完全排出来,尿量多也有助于新膀胱内粘液的排出。
但是应避免在短时间过多喝水和产生大量的尿液,这样有可能诱发肾积水。
多次适量喝水,保持比较稳定的尿量比较好。
★3、训练新膀胱的排尿功能适应膀胱容量的变化刚做成的新膀胱一般容量比较小,会有尿频的现象,但随着时间推移,新膀胱的容量会逐渐变大,一般术后3到6个月后,逐渐可以达到300到400毫升,维持在这样的状态就很理想了。
训练尿道的控尿能力由于在膀胱切除的时候,与膀胱连在一起的近端尿道(即后尿道)也被切除了,尿道控制尿液的能力受到影响,再加上新膀胱的容量小,手术后早期会有尿频甚至尿失禁的现象。
坚持做提肛训练,可以增强尿道控制尿液的能力。
训练新膀胱排尿新膀胱排尿主要靠两个方面,第一、排尿的时候尿道要主动放松开放,第二、用腹部压力来增加新膀胱内的压力,两方面协调,才能顺畅排尿。
所以每次排尿的时候要用意念放松尿道,然后用双手掌持续按住肚脐以下的腹部加压。
一般坐在坐厕上拉尿容易放松尿道。
如果新膀胱内的尿液排不干净,排尿后走动几下,紧接着再排一次。
★4、要定期检测膀胱容量和膀胱残余尿量如果膀胱容量过大或膀胱内的残余尿量过多,不仅影响新膀胱的功能,也增加尿液中废物的吸收,需要定期测量新膀胱容量和新膀胱残余尿量(一般用B超测量)。
过多的话一定要找手术医生或泌尿专科医生处理★5、定期检测肾脏功能由于残余尿量过多和输尿管与新膀胱连接部分的梗阻,输尿管和肾脏可能出现积水和功能障碍,因此需要终身检测,一旦发现问题需要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