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丹红
- 格式:docx
- 大小:21.72 KB
- 文档页数:4
苏丹红与食品安全
苏丹红是一种对人体有害的合成色素,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中用于着色。
苏丹红对人体健康有一定的危害,因此被列为食品中的有害物质。
本文将探讨苏丹红与食品安全的关系。
苏丹红的危害性。
苏丹红是一种有害物质,可对人体内脏器官、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等造成损害。
研究发现,苏丹红对肝脏和肾脏有较大的毒性,能导致肝癌和肾衰竭。
苏丹红还会干扰人体的免疫系统,引发过敏反应。
长期暴露在苏丹红中会增加患癌症和其他健康问题的风险。
苏丹红在食品中的来源。
苏丹红通常由不法商贩或生产商直接加入食品中,以提高产品的色泽和质感。
苏丹红通常不被允许用于食品中,因为它的毒性。
许多国家和地区都为饲料和食品设定了苏丹红的最大残留限量。
一旦超过限量,食品将被视为不合格。
苏丹红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苏丹红作为有害物质,其存在于食品中会直接危害消费者的健康。
食品中使用的苏丹红能够影响其口感、外观和质量,但却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食品中的苏丹红超标会对食品安全产生负面影响。
政府和监管部门应加强对食品加工行业的监管,在食品中禁止使用苏丹红等有害物质。
如何保障食品安全。
为了保障食品安全,有几个方面需要关注。
政府和监管部门应加强对食品行业的监管和检查,确保食品无污染和添加有害物质。
消费者应加强对食品质量和安全的关注,购买来自合法渠道的食品,并留意食品的标签和成分表。
食品企业也应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确保生产过程中无添加有害物质,并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
苏丹红与食品安全苏丹红是一种合成染料,也称为苏丹4号。
长期以来被广泛用于工业染料以及淀粉、面粉、脂肪等领域中。
然而,近年来,苏丹红被发现存在于某些食品中,如辣椒酱、烧烤酱、火腿、海鲜制品等。
苏丹红的加入非常危险,可能对人体造成很大危害。
苏丹红是一种致癌物质,能够对人体造成癌症的威胁。
同时也可能引发其他严重的疾病,如过敏、肝心病等。
苏丹红的加入主要是为了增加食品的色泽,从而提高食品的质量和价值。
受到厂家和商家的驱动,一些小商贩将苏丹红加入到食品中,希望通过增加食品色泽而提高销售量。
但实际上他们没有考虑到,这样做违反食品卫生法规,非常不负责任。
为防止种种食品危机的发生,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做好以下几点:首先,加强对食品供应商随机抽样和测试力度。
要求各个地方的监管部门加强对食品生产制造的监管,特别是对小商家的检查和管理,定期对食品进行抽检,对不合格食品及时处理。
制定有关苏丹红的检测标准,一旦检测出苏丹红,要严惩不贷,从源头上杜绝苏丹红流入食品中。
其次,我们需要提高消费者的安全意识。
我们需要告诉消费者,不要贪图食品的美味和美丽,而是要理性消费。
选择正规渠道购买食品,远离没有检验合格的小商家和流动商贩,以保证食品的安全和健康。
再次,需要加大宣传工作。
尤其是对于偏远地区和人口流动较大的地方,要通过各种媒介加强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引导公众的消费观念,提高人们的饮食安全意识。
总之,食品安全是关系到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大事,防止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不断地加强监督、加强宣传和培养消费者的健康食品意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苏丹红与食品安全
苏丹红是一种有毒的人造化学着色剂,长期或大量食入有可能对人体造成损害,因此在食品生产和加工中严禁使用。
苏丹红的使用已成为国际上的一个食品安全问题,不仅影响着消费者的健康,也对食品生产企业的信誉产生了不良影响。
苏丹红是一种含硝基苯胺的化合物,其分子结构中含有苯环和氨基基团,具有强烈的着色性和稳定性,因此在食品加工和制备中被用作色素。
苏丹红从1986年开始迅速被禁止使用,因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食品安全一直备受人们关注,食品中的添加剂更是引起广泛关注。
食品中的添加剂如苏丹红不仅会直接危害人体健康,还会对食品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
苏丹红的使用极大地降低了食品的安全性,因此食品生产企业和监管部门都应高度重视。
食品安全对于每个人都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对于儿童和孕妇来说。
他们对食品中的化学物质更加敏感,因此苏丹红等有毒着色剂对于他们的健康危害更大。
长期食入苏丹红还可能导致癌症等慢性疾病,因此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和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针对苏丹红等有毒着色剂的使用,监管部门应当通过加强监督和查处违规行为,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和法律法规。
食品生产企业也应当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健全的质量控制体系,确保食品安全。
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也要提高警惕,选择有质量保证的产品,避免购买可能潜伏有毒着色剂的食品。
在加强对苏丹红等有毒着色剂的管理的食品生产企业也应当积极寻找替代品,如天然着色剂等,以达到更加安全和健康的食品加工方式。
科学研究机构也应当加大对食品安全的研究力度,探索新的生产工艺和技术,为食品安全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
简述苏丹红的分类及用途苏丹红是一种有机合成颜料,属于偶氮染料的一种。
它的命名来源于其最早被发现和合成的地方——苏丹。
苏丹红是一种具有强烈的红色的染料,具有良好的耐光、耐热、耐溶剂和耐酸碱性能,因此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化妆品、塑料、纸张等各个领域。
根据其化学结构和用途的不同,苏丹红可以分为苏丹红G、苏丹红3G、苏丹红B、苏丹红E、苏丹红0和苏丹红7等多个亚类。
其中,苏丹红G是最常见和广泛使用的一种。
苏丹红主要用途之一是作为食品染料。
由于其鲜艳的红色,苏丹红被广泛用于食品中,如肉制品、面包、糖果、饮料等。
它可以为食品增添色彩,提升食品的视觉吸引力,使食品更加诱人。
此外,苏丹红还可以用于染色糖果包装材料,使其具有艳丽的外观。
除了食品领域,苏丹红还被广泛应用于化妆品和个人护理产品中。
在化妆品中,苏丹红常用于口红、指甲油、眼影等产品中,可以为化妆品赋予鲜艳的颜色,提升产品的吸引力。
在个人护理产品中,苏丹红常被用作染发剂和染眉膏的颜料,可以帮助用户实现个性化的发色效果。
苏丹红还可以用于塑料和纸张的染色。
在塑料制品中,苏丹红可以为产品增加颜色,使其更加美观。
在纸张印刷中,苏丹红可以用作油墨和油漆的着色剂,为印刷品增添亮丽的色彩。
然而,尽管苏丹红具有良好的染色性能和广泛的应用领域,但由于其对人体健康的潜在风险,苏丹红的使用受到一定的限制和监管。
苏丹红被认为有致癌和致畸作用,对人体健康有一定的危害。
因此,在食品领域中,许多国家已经明令禁止使用苏丹红作为食品添加剂,以保护公众的健康。
苏丹红作为一种有机合成颜料,具有强烈的红色和良好的染色性能。
它在食品、化妆品、塑料和纸张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然而,由于其对人体健康的潜在风险,苏丹红的使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在使用苏丹红时,我们应该遵循相关的法规和标准,确保其安全性和合规性。
苏丹红事件简介苏丹红事件是指2005年中国食品行业发生的一起涉及苏丹红染料的食品安全事件。
苏丹红是一种被禁用于食品添加剂的染料,长期食用苏丹红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这起事件揭示了中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事件背景在2005年,中国食品行业突然爆发了一起苏丹红事件。
苏丹红是一种有毒的染料,被广泛用于染红食品,用于烧烤制品、辣椒酱和其它食品添加物中。
然而,苏丹红在长期食用后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被全球范围内禁止使用。
苏丹红事件的曝光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恐慌。
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产生了极大的担忧,特别是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
而食品生产企业被曝光使用苏丹红的行为遭到了社会的谴责和法律的制裁。
事件影响1.对人体健康的危害:食用含有苏丹红的食品会对人体造成严重的损害。
苏丹红被列为致癌物质,长期摄入会增加患癌症的风险。
2.对食品行业的信任危机:苏丹红事件的曝光引起了消费者对食品行业的信任危机。
消费者开始对所购买的食品进行更加谨慎的选择,对食品企业的信誉产生了质疑。
3.对食品安全监管的导向:苏丹红事件揭示了中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
监管部门的监督不到位,导致企业能够违规使用禁止的添加剂。
事件后,中国加强了对食品安全监管的力度,制定了更为严格的监管标准和制度。
事件原因1.监管不到位:苏丹红事件的发生主要是由于监管部门的监督不到位,导致企业能够违规使用禁止的添加剂。
监管部门在食品安全监管中应加强对食品生产企业的日常检查和抽检力度,确保食品的安全性。
2.利润驱动:食品企业为了追求更大的利润,在食品生产过程中可能会使用一些不合法的添加剂。
这些企业往往没有考虑到产品给消费者带来的潜在危害,只顾追求短期经济利益。
事件教训苏丹红事件给中国食品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教训,也给了我们以下启示:1.强化食品安全监管:监管部门应加强对食品生产企业的监督力度,提高检查和抽检频次,确保食品的安全性。
同时,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完善法律法规,对违规企业进行严厉制裁。
简述苏丹红的分类及用途苏丹红是一种合成的红色染料,也称为食用红,化学名为苯酮亚硝基苯甲酸酯。
它是一种深红色结晶粉末,可溶于醋酸酯和柠檬酸酯等有机溶剂,几乎不溶于水。
苏丹红具有艳丽的红色,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化妆品、制药和印刷等行业。
然而,苏丹红也被证实对人体健康有害,可能引发癌症和其他严重疾病。
根据化学结构和用途,苏丹红可以被分为苯酮型和胺型两类。
1.苯酮型苏丹红:苯酮型苏丹红包括苏丹红I、苏丹红II、苏丹红IIG、苏丹红III和苏丹红IV等。
它们在化学结构上都属于苯酮衍生物,具有相似的性质和用途。
苏丹红I和苏丹红II是最常见的苯酮型苏丹红,它们都是黄色至红色的结晶粉末,可溶于有机溶剂。
苏丹红I主要用于染色样品和颜料,也可以作为染料被用于印刷和一些工艺品中。
苏丹红II则广泛应用于食品、化妆品和制药等行业。
它常被用作食品加工中的着色剂,如鱼罐头、肉制品、奶制品等。
但因其有害作用,苏丹红II在很多国家已被禁止使用。
苏丹红IIG与苏丹红II类似,也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和制药等行业。
苏丹红III和苏丹红IV则主要用于印刷、染料和颜料中。
2.胺型苏丹红:胺型苏丹红包括苏丹红A和苏丹红B,它们是胺类染料,具有鲜艳的红色。
苏丹红A是一种有毒的有机染料,可溶于有机溶剂。
它常用于染纸和纺织品,但因其有害健康,现已在很多国家被禁止使用。
苏丹红B是一种较稳定的有机染料,也可溶于有机溶剂。
它广泛应用于染料、油墨、塑料、橡胶和纺织品等行业,但由于其有害性,被禁止用于食品和药品中。
总结来说,苏丹红是一种有毒的合成染料,广泛应用于食品、化妆品、制药和印刷等行业。
然而,由于其对人体健康有害,很多国家已经禁止使用苏丹红作为食品添加剂。
在购买和消费食品时,我们应该警惕食品中是否使用了苏丹红,以保护自己的健康。
苏丹红与食品安全一、苏丹红的由来与危害苏丹红是一种有毒的化学合成色素,主要用于染料和颜料中。
它在食品中被发现的情况通常表示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苏丹红最早是在19世纪末由德国科学家发明的,用于染色纺织品。
后来,人们发现苏丹红可以用于食品加工中,用来增加食品的颜色和美观度。
苏丹红在食品中的使用很快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因为它具有较强的致癌作用。
研究表明,长期食用含有苏丹红的食品会增加患上癌症的风险,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二、苏丹红与食品安全食品安全是一个国家的重要标志,也是作为食品生产企业和加工企业应尽的责任。
消费者购买食品时,都希望能够放心食用,因此食品企业应当严格按照国家食品安全标准生产食品,确保食品的质量和安全。
上世纪90年代,我国就曾多次因为苏丹红事件而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和批评。
这些事件大大损害了我国食品产品的国际声誉,也让人们对国内食品的安全质量产生了怀疑和恐慌。
食品生产企业应当加强品质管理,杜绝违规加入有害物质的情况。
三、如何防止苏丹红事件的发生1. 加强监管力度。
相关监管部门应当加大对食品生产企业和加工企业的监督检查力度,严格实施食品安全法规,加强对食品质量的管控,确保消费者能够购买到安全的食品。
2. 加强品质管理。
食品生产企业应当加强品质管理,建立完善的生产质量管理体系,严格把关原料采购和产品加工过程,确保不会出现违规加入有害物质的情况。
3. 宣传食品安全知识。
政府和相关媒体应当加强对消费者的食品安全知识宣传,增强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让消费者能够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到安全的食品,不会因为被欺骗而受到伤害。
四、结语苏丹红事件的发生提醒我们,食品安全是一个国家和社会的重要问题,也是食品生产企业和加工企业应当高度重视的问题。
唯有保证食品的安全,才能够保障消费者的权益,也才能够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关注食品安全问题,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共同为食品安全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结苏丹红1. 引言苏丹红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人造染色剂,用于食品和化妆品中,具有鲜红色的颜色。
然而,近年来关于苏丹红的安全性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对苏丹红的相关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以促进人们对苏丹红的认识和使用的谨慎态度。
2. 苏丹红的来源和应用苏丹红是合成染料,最常见的应用是作为食品染色剂和化妆品的颜料。
它具有鲜红色的颜色,可以增加食品和化妆品的吸引力。
在食品中,苏丹红常用来染色沙拉酱、肉制品和饮料。
而在化妆品中,苏丹红可用于唇膏、指甲油等产品的染色。
3. 苏丹红的安全性问题然而,苏丹红由于其化学成分的特性,存在一些安全性问题。
以下是苏丹红的主要安全性问题:3.1. 致癌性苏丹红被世界卫生组织(WHO)评估为可能致癌物质。
动物实验和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长期接触苏丹红可能增加患上肿瘤的风险。
因此,在食品和化妆品中的使用应受到限制。
3.2. 毒性苏丹红在高浓度下具有毒性。
人们对苏丹红的长期摄入可能会导致中毒症状,如恶心、呕吐和消化不良。
此外,对于某些敏感人群,如婴儿和孕妇,苏丹红可能会导致更严重的健康问题。
3.3. 过敏反应部分人对苏丹红可能存在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的症状包括皮肤发红、瘙痒、呼吸急促等。
对于存在过敏体质的人群,应避免接触含有苏丹红的产品。
4. 监管措施和替代方案由于苏丹红的安全性问题,相关的监管措施也应运而生。
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在控制和监管食品和化妆品中的苏丹红使用方面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例如,禁止将苏丹红添加到食品中以及限制化妆品中的使用量。
此外,替代方案的研究也在进行中。
科学家们正在寻找更加安全和可持续的替代品,以替代苏丹红在食品和化妆品中的使用。
这些替代品应该具有类似的色彩效果,但不会带来安全性问题。
5. 结论总体来说,苏丹红作为一种人造染料,虽然在食品和化妆品中被广泛使用,但其安全性问题不容忽视。
长期接触苏丹红可能会增加患上肿瘤的风险,对某些人群还可能导致毒性和过敏反应。
苏丹红(一号)是一种红色染料,用于为溶剂、油、蜡、汽油增色以及鞋、地板等的增光。
有关研究表明,苏丹红(一号)具有致癌性,我国和欧盟都禁止其用于食品生产一食品公司2002年从印度进口5吨红辣椒粉,将其用于生产各类品牌的伍斯特调料,为众多下游食品商或者饭店所使用。
后被英国食品标准管理局查出此种辣椒含致癌物质,因此受到通缉。
而苏丹红事件也拉开帷幕。
民以何食为安?----近年来主要食品安全事件工业化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跨物种育种技术产出的转基因食品,对人类的健康和影响还不得而知。
不法商贩和厂家为了追求利润,丧尽天良,又往食品中加大量化工原料、食品添加剂,在动物饲料中加大量促生长激素,其现实案例比比皆是:二恶英事件:1996年6月发现,至今几乎遍及全球,超微量即能致畸、致癌、致突变,使人免疫功能下降、永久性性功能障碍、儿童智力和运动能力永久性障碍;硼砂面粉事件:2006年2月北京发现并查处,涉及面条、挂面、饺子皮、猫耳朵、粽子等食品;瘦肉精事件:2006年9月发现于上海,频繁食用含有瘦肉精的猪内脏、猪肉即可导致瘦肉精中毒;大闸蟹致癌事件:2006年10月发生在台湾,食用含有禁用抗生素硝基呋喃代谢物,即可致癌;苏丹红事件:2006年11月查出的河北一些禽蛋加工厂生产的“红心咸鸭蛋”,接着又查出辣椒粉、番茄酱等食品中含有苏丹红,食用苏丹红可能引起膀胱癌和肝癌;吊白块事件:2006年12月北京市食品安全办通报称,在米粉、面粉、粉丝、银耳、面食品及豆制品中发现有吊白块。
吊白块俗名:漂白粉,术名:次硫酸氢钠甲醛与甲醛混合物,能使食品增强韧性,不易腐烂变质人长期接触可出现头晕、头痛、乏力、嗜睡、食欲减退、视力下降等,严重者可引起死亡;三聚氰胺奶粉事件:2008年底,三鹿奶粉中被查出含有畏害婴幼儿肾脏功能乃至生命的三聚氰胺;另外,2009年底,全国范围内发现的地沟油事件更是让人感到饮食产品安全的无奈;2010年4月,江苏如皋一家食品添加剂公司生产的面粉增白剂中30%是石灰粉。
2010年5月10日,奥运冠军佟文因尿检呈阳性被禁赛两年,就是在吃排骨时误食了瘦肉精,猪肉成了害人肉,瘦肉精成了害人精。
触目惊心的事实。
看看我们餐桌上的餐餐食品,看看超市里琳琅满目、色彩鲜艳、形态各异的快餐品……。
你怎样为自己的健康安全负责?你从一、砒霜门2009年11月24日,海南省海口市工商局发布消费警示:农夫山泉、统一饮料总砷超标,不能食用。
农夫山泉身陷“砒霜门”一周后,12月02日,海口市工商局承认失误,农夫山泉和统一饮料检测合格。
尽管“砒霜门”似乎告一段落,但是公众还是云里雾里,存有诸多疑问。
点评:“砒霜门”事件是2009年岁末食品饮料行业的重大事件。
从11月24日-12月4日,短短十天的时间里,一方是权威的有关部门声称对检测结果负责;一方是企业的义正辞严、郑重声明。
到底谁对谁错,谁真谁假,消费者早已经坠入云里雾里。
在这场自顾自利益的风波中,消费者的权益由谁来保障,却没有得到重视。
2、毒豇豆2010年1月,武汉市农业局在抽检中发现来自海南省英洲镇和崖城镇的5个豇豆样品水胺硫磷农药残留超标。
水胺硫磷是一种高毒性农药,它能经由食道、皮肤和呼吸道引起人体中毒。
点评:毒豇豆事件中,相关部门虽然也站出来说话,声音虽大,但底气不足,吞吞吐吐欲说还休,让人云里雾里。
总感觉是在有意无意的隐瞒这自己的过失。
但是,谁也无法保证自己不生病。
一次偶然的农药残留事件并不可怕,关键是政府部门要敢于自揭家丑,找出病因,并真诚的向公众道歉以寻求谅解。
否者,不说真相豇豆之毒永世难除。
3、地沟油2010年3月19日,调查负责人武汉工业学院教授何东平召开新闻发布会,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加紧规范废弃油脂收集工作,再次引起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担忧。
据报道,目前我国每年返回餐桌的地沟油有200至300万吨。
医学研究称地沟油中的黄曲霉素强烈致癌,毒过砒霜100倍。
点评:“地沟油”又一个反胃、反道德衍生物之后的极致与高峰。
其食之也许有味,但食后绝对反胃。
其包涵的旷世奇想,制造的旷世奇观,不得不令人感叹:中国的制假者们真可谓“无恶不作”、“恶心之至”。
另外在这件事上,消费者们或许会“祈祷”公款吃喝的监管者们,将监管失职和着“地沟油”吃好喝好。
4、早熟门2010年8月,一则“圣元奶粉疑致女婴性早熟”的报道引起消费者的广泛关注。
但是在企业和卫生部的声明与科学检测后,这则新闻被定义为“失实报道”――15日,卫生部举行专题发布会称,“湖北3例婴幼儿单纯性乳房早发育与食用圣元优博婴幼儿乳粉没有关联,目前市场上抽检的圣元乳粉和其他婴幼儿乳粉激素含量没有异常”。
点评:“早熟门”体现了好坏两个方面的内容。
好的是,卫生部门对事件的处理方式体现了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从危机应对到风险预防的重要转变;坏的是,对于未被证实的消息,或许是鉴于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严重性考虑,大多数的消费者选择了“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这是我国食品安全丧失民众信任的表现。
5、化学火锅2010年12月底,一位读者爆料称,现在的火锅多是“化学锅”。
“不仅很多涮品用了添加剂,火锅底里更是包含了多种化学添加剂。
”化学锅,又称化学火锅。
主要由火锅飘香剂、辣椒精和火锅红等化学添加剂勾兑而成火锅底料。
点评:“化学火锅”的曝光让原先“底料和客人口水重复利用”的问题上升到了“使用非法添加剂”的高度,不过值得庆幸的是目前为止这场关于火锅的“化学实验”还没有造成严重中毒事件。
不值得庆幸的是,在这场监管责任的“实验”中,我国有关部门再一次被证明“不合格”。
所以,与其说这是火锅的浩劫,不如说是食品监管失职的浩劫。
6、皮革奶2011年2月17日下午,一则“内地…皮革奶粉‟死灰复燃长期食用可致癌”的新闻迅速登上各大商业门户网站的首页,引起了网友们的广泛关注。
该报道称,疑有不良商人将皮革废料或动物毛发等物质加以水解成皮革水解蛋白,再将其掺入奶粉中,意图提高奶类的蛋白质含量蒙混过关。
随后,农业部称尚未发现含有该物质的生鲜乳制品,媒体报道的“皮革奶”死灰复燃是失实报道。
点评:据有关部门调查称这又是一则“失实报道”。
但是从“妈妈们”的恐慌程度来看,几年前皮革奶的阴魂仍未消散。
有时候,真的令人怀疑,我国有些奶粉生产商们是否是敌人派来的“卧底”,正通过用毒奶粉摧残我国下一代的手段来妄图击垮我们,当然这只是一个臆想。
但是,祖国的下一代再也经不起摧残,我国的乳业也再也经不起折腾了。
7、可燃面条2011年2月23日,来自河南媒体的一条消息称:记者调查时发现,郑州有一些经营者在使用化工添加剂,一些粮油店也销售这些添加剂。
不法商贩在面条中添加化工产品如食用胶、柠檬黄、蓬灰、复合磷酸盐等,以增强面条的筋度和弹性,有的加入明矾使面条白亮光洁。
买回的湿面条能点着燃烧!面条里掺进食用胶已经是公开的秘密。
点评:看着跳耀的“火焰”,听着广大网友的“七嘴八舌”和专家们的“无害解释”。
人们真的不知道面条到底还敢不敢吃,面条里添加的东西是否健康,这种“多疑”无疑是来自食品安全问题多次打击后的“敏感心理”。
这是悲哀的,但这也是值得庆幸的,庆幸的是:我们终于有了“强烈”的食品安全意识。
8、瘦肉精2011年3月15日,据央视报道《每周质量报告》的3?15节目《“健美猪”真相》报道,河南孟州等地养猪场采用违禁动物药品“瘦肉精”饲养,有毒猪肉部分流向河南双汇集团下属分公司济源双汇食品有限公司。
“十八道检验、十八个放心”的字样随处可见,但却不包括“瘦肉精”检测。
“瘦肉精”属于肾上腺类神经兴奋剂“瘦肉精”肉可致人患瘤。
点评:双汇涉案“瘦肉精”事件,其影响不亚于“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但是不同于三鹿的是,双汇第一时间进行了危机公关,虽是蹩脚但还是帮助其度过了“难关”。
另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监管更让人心寒――在无数次的谴责和谩骂下,监管部门竟能如此坚决的坚持自己的“一贯作风”实在是难能可贵。
9、染色馒头2011年4月初,《消费主张》节目指出,在上海市浦东区的一些华联超市和联华超市的主食专柜都在销售同一个公司生产的三种馒头,高庄馒头、玉米馒头和黑米馒头。
这些染色馒头的生产日期随便更改,食用过多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而后,温州等地也发现类似染色馒头。
染色馒头是通过回收馒头再加上着色剂而做出来的。
点评:在超市里看见五颜六色的馒头千万别觉得其“秀色可餐”,在这个男女可以互换的年代,让馒头变变色又有何难。
在它们的漂亮外衣下隐藏的可能是“过期”甚至“馊坏”,更可能是利益熏心的制假者们唯利是图的可憎面目。
总之,看见多彩的馒头多一个心眼的好。
10、毒豆芽2011年4月17日,沈阳警方端掉一黑豆芽加工点,经检验,该加工点在生产豆芽过程中添加了4种以上违法添加剂。
老板称这种豆芽“旺季每天可售出2000斤”。
此外,在该黑加工点内,警方还发现尿素、恩诺沙星、6-苄氨基腺嘌呤、无根剂等违法添加剂。
毒豆芽是一种对人体有害的豆芽,它外表看似新鲜,但是至少含4种违法添加剂,尿素超标27倍。
点评:能让一个毒豆芽制造者在被铺后说出:“大家都这么干,凭什么抓我?”,可见监管部门给了多么长的时间让他们去危害人民。
可见我国相关法律和监管的缺失,导致问题发生的重要因素,所以不要再强调“道德素质”了,请相信只有长期的法制熏陶才能给制假者一颗善良而道德的心。
监管的篱笆越筑越高,然而,还是按下葫芦浮起瓢,食品安全事件仍然频发。
如此众多的部门为何还难以保障百姓吃的安全?食品安全监管的漏洞到底在哪?在首届全国检验检疫学术报告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魏复盛指出,频频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对化学品监管的缺失。
食品添加剂不可怕添加无序和监管缺乏最可怕为什么说对化学品监管的缺失,成为食品安全问题在层层监管下依旧频发的根源?补上这个缺口,能否最终破解食品安全困境?大部分人是在“三聚氰胺”事件之后才知道“食品添加剂”这个概念的。
食品专家说,它其实是现代食品工业的“功臣”,让食品色更美味更香,更容易保存。
如果没有目前允许使用的2600余种食品添加剂,你将看不到超市货架上的大部分食品。
环境化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魏复盛告诉我们,食品添加剂并不可怕,可怕是添加的无序和监管的缺乏。
魏复盛:对化学品一定要一分为二,正确的使用会给人带来好处,错误的使用会给人带来灾难,违规的加,你加的量超过了允许的范围。
那你这个就有危害了。
譬如说三聚氰胺。
本身在包装盒,在这个环境里面本身就有污染,但是你不能人为的违法的往里头添加。
我国对五花八门的化学物质监管几乎处于空白经过“三聚氰胺”事件后,我国加强了对食品添加剂的管理,目前已经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达2600余种。
但权威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市场使用的包括“…三聚氰胺‟、…塑化剂‟”等不是食品添加剂的化学品达十万多种,目前对这些五花八门的化学物质的监管几乎处于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