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弯弯的月亮》
- 格式:docx
- 大小:24.98 KB
- 文档页数:10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弯弯的月亮》精品教案5篇范文第一篇: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弯弯的月亮》精品教案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弯弯的月亮》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持续地观察月相的变化过程。
2、根据已有的现象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而做出假设,同时能在小组学习中收集整理别人的观点,并且根据一定的事实对自己的假设进行调整。
3、初步学习利用模型来解释自然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1、初步意识到宇宙是一个变化的系统。
2、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识。
科学知识:1、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
2、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二、教学重点月相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三、教学难点要求学生持续一个月进行观察,在观察过程中详细记录月相的形状、月相所在天空的位置、月相的农历时间、太阳在天空的位置。
四、教学材料准备:排队使用图片5张、学生画图用小圆每人两张,月相变化的课件、月球模型、活动记录汇总等。
五、教学过程课前谈话:1、听说我们班学生在美术方面有非常高的水平,今天是我第一次给大家上课,想考一考同学们。
请同学们画一画这个球,你看到是怎样的就画成怎样的,黑色部分用水彩笔涂黑,黄色部分不用画。
(讲台上放一个半黑半白的篮球)2、学生画画3、展示各不同角度画的画,说一说:怎么不一样呢?哪个同学画错了?那为什么会这样?生:是因为角度不同的原因(教师表扬:同学们的美术水平确实很高)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将美术作品收好放进抽屉)1、观察黑板上的图片,说说它像天空中的哪个星球。
2、对!我们看到的月球形状是经常会变的,科学家把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投影出示:月亮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月相。
(全班齐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月相变化(板书)二、学生根据经验画月相1、大家看到过月相吗?说说你在什么时候看到过怎样的月相。
2、认识两个月相。
投影出示全黑的月相,说说是农历哪一天。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月亮的形状和运动规律,知道月亮为什么会出现弯弯的样子。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沟通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月亮的形状和运动规律,月亮为什么会出现弯弯的样子。
难点:月亮运动规律的探究,团队协作完成观察与实验。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月亮形状、运动规律的相关图片和视频。
2. 学生准备观察月亮的记录本,以便记录月亮的变化。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月亮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月亮的形状,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2. 新课导入:教师简要介绍月亮的形状和运动规律,引导学生思考月亮为什么会出现弯弯的样子。
3. 观察与讨论:学生分组观察月亮的变化,记录在观察记录本上。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观察心得。
4. 实验探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模拟月亮的运动规律,让学生亲身感受月亮的弯弯样子。
五、作业布置:1. 观察月亮的变化,记录在观察记录本上。
2. 深入了解月亮的奥秘,下节课分享自己的收获。
3.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月亮的形状和运动规律的理解程度。
2. 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
3. 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表达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是否清晰地讲解了月亮的形状和运动规律。
2. 教师对学生的引导是否得当,是否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3. 教学过程中是否有创新点,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月球探秘活动,深入了解月球的地质、气候等特点。
2. 引导学生关注太空探索的最新动态,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3. 开展科幻故事创作活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九、教学计划:1. 下一节课内容:太阳系的认识,了解各个行星的特点。
2. 后续教学安排: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气候变化与季节交替。
3. 期末复习计划:回顾本学期所学内容,进行知识梳理和巩固。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7课《弯弯的月亮》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的教学,是较为深入的分析月相的成因,培养学生推理及想象能力,对学生来说,天体运动是比较抽象的。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基于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进行有效教学。
并争取多利用模拟实验和多媒体表现自然现象。
【教学目标】1、探究并理解月相变化形成的原理。
2、掌握月相变化的规律。
3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想象能力和实验能力。
【教学准备】排球一个(一半黑,一半白)、直径140cm硬纸板、8张10*5cm硬纸板、大号油性笔、学生人手一个圆球(一半黑,一半白)【教学重点】月相变化形成的原因。
【教学难点】掌握月相变化的规律。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自古以来月亮总是给人以很多遐想,许多文人墨客写了许多关于月亮的诗歌散文,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有关月亮诗歌或散文。
从学生熟悉的有关月相的古代诗词切入,女口:苏轼《水调歌头》里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月有阴晴圆缺”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提问:那么关于月亮,你想探究那些问题?学生自己提出疑问……(如果学生提出关于日食月食问题,教师应给予鼓励告诉学生这些问题需要我们下两节课解决这节课先来研究月亮时缺时圆的原因)出示课题:弯弯的月亮(一)画月亮的形状。
学生动手把脑海中的月亮的形状画出来。
学生画完后,自告奋勇拿到讲台的展台来交流。
这几位同学平时对生活的观察很仔细,有的象镰刀,有的象圆盘,老师找了几副月亮的照六年级科学12 8 8804590135180225 27031536013485 8( )i2下面,我们就用课件来更深入的探索一下月相变化的规律说明:1、太阳光在右边,中间是地球和月球的位置,右下角是月相在相应位置的月相2、当月球在太阳和地球的中间时,我们看到的月球时全黑的。
3、然后逆时针转过1/8圈,我们看到月亮西面(右面)露出了一部分。
4、再转过1/8圈,当日地月三者垂直时,我们看到月球的右边是亮的。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7课《弯弯的月亮》教学设计即墨市第一实验小学卢中学【教材分析】本课的教学,是较为深入的分析月相的成因,培养学生推理及想象能力,对学生来说,天体运动是比较抽象的。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基于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进行有效教学。
并争取多利用模拟实验和多媒体表现自然现象。
【教学目标】1、探究并理解月相变化形成的原理。
2、掌握月相变化的规律。
3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想象能力和实验能力。
【教学准备】排球一个(一半黑,一半白)、直径140cm硬纸板、8张10*5cm硬纸板、大号油性笔、学生人手一个圆球(一半黑,一半白)【教学重点】月相变化形成的原因。
【教学难点】掌握月相变化的规律。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自古以来月亮总是给人以很多遐想,许多文人墨客写了许多关于月亮的诗歌散文,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有关月亮诗歌或散文。
从学生熟悉的有关月相的古代诗词切入,如:苏轼《水调歌头》里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月有阴晴圆缺”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提问:那么关于月亮,你想探究那些问题?学生自己提出疑问……(如果学生提出关于日食月食问题,教师应给予鼓励告诉学生这些问题需要我们下两节课解决这节课先来研究月亮时缺时圆的原因)出示课题:弯弯的月亮(一)画月亮的形状。
学生动手把脑海中的月亮的形状画出来。
学生画完后,自告奋勇拿到讲台的展台来交流。
这几位同学平时对生活的观察很仔细,有的象镰刀,有的象圆盘,老师找了几副月亮的照片,我们一起欣赏一下。
(多媒体出现月亮图片,学生观察圆缺变化)我们把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叫月相。
(板书月相定义)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月相。
我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白天黑夜形成原因?学生回答其实月球也是球体,太阳也能照亮月球一半,月球并不能发光,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来自于太阳的反射光线,既然太阳能照亮月球一半,那么为什么我们看到的月亮却时缺时圆呢?(也可以说为什么会产生月相?)小组讨论:你觉得是什么原因呢?小组代表发言——(所有假设都成立)同学都很善于思考,假设都很不错。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弯弯的月亮》教学设计第一篇: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弯弯的月亮》教学设计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弯弯的月亮》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探究:能针对月相现象提出感兴趣的问题,能结合生活经验对月相成因提出猜想假设,并通过模拟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初步学会利用模型解释自然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参与月相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愿意合作与交流。
科学知识: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月球公转的特点;了解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教学准备:用白卡纸剪成不同的月相图片、一半白一半黑的圆纸片8张、一半白一半黑的乒乓球、实验记录单、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切入新课: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研究的内容跟月亮有关,关于月亮,你们都知道些什么?(引导学生认识太阳只能照亮月亮的一半)同学们对于月亮了解到的还真不少,关于月亮的秘密还有很多,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弯弯的月亮》。
(板书课题)2、(在黑板上粘贴弯弯的月相)你们见过的月亮都是弯弯的吗?你们还见过什么样的月亮?(随着学生的回答,将不同的月相粘贴在黑板上)3、老师这里有一组月亮图片,想不想看?(出示课件:欣赏月亮图片)4、你们知道这些月亮不同的样子在科学上叫什么吗?请看科学家的解释。
(出示课件:月相概念:从地球上看月球,月球有时圆,有时缺。
人们看到的月球表面发亮部分的形状叫月相。
)二、层层深入,学习新课:1、提出问题:关于月相,大家有什么想要研究的问题吗?(归结为月相为什么会发生变化)2、猜想假设: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科学知识,先猜测一下,你觉得月相为什么会变化?学生的猜测:可能是某个天体挡住了太阳光。
出示一黑一白两张圆纸片,(白圆纸片代表月亮,黑圆纸片代表挡光的天体)如果是某个天体挡住太阳光的话,同学们看一下,月球明亮的部分是向哪弯的?实际生活中,我们看到的月相是不是都是向里弯的?这一种现象以后我们还要学,哪位同学知道这种现象叫什么?(月食)3、游戏搭建支架看来这个问题大家不好猜测。
小学科学17《弯弯的月亮》(教案)《弯弯的月亮》教案引言: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具体、有趣的实例是非常重要的。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向学生传授有关地球、月亮和太阳之间相互关系的知识。
本次教案以《弯弯的月亮》为主题,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和实验的方式,帮助他们理解月亮的形状变化和地球、月亮和太阳之间的关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科学思维。
一、教学目标:1. 了解月亮的形状变化,理解月相的概念。
2. 理解地球、月亮和太阳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3. 掌握观察、讨论和实验的基本科学方法和技能。
二、教学准备:1. 教材:小学科学教材《弯弯的月亮》2. 工具:黑板、粉笔、实验工具(如手电筒、小球等)3. 材料:月相图片、观察记录表等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通过提问的方式调动学生的思考:你们有没有观察到月亮的形状会发生变化?月亮有时是弯弯的,有时是圆圆的,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2. 探究(30分钟)a) 观察月相图片:给学生展示不同阶段的月相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月亮的形状变化。
如何描述这些形状变化?b) 讨论月亮变化的原因:引导学生讨论月亮形状变化的原因。
提问:你们认为是什么导致了月亮的弯曲形状呢?c) 实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证明月亮不是自己发光的,并进行实验讨论。
例如利用手电筒和小球模拟地球和太阳的位置关系,观察手电筒照射到小球上的月相。
3. 实践(40分钟)a) 实验操作: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安排一个实验器材,如手电筒、小球等。
通过实验模拟地球、月亮和太阳的相对位置关系,观察月相的变化。
学生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b) 实验分析: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结果,理解月亮形状变化的原因。
学生根据实验数据,总结出月亮形状变化的规律。
4. 总结(15分钟)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总结月亮形状变化的原因和规律。
允许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发现。
引导学生理解地球、月亮和太阳之间相对位置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月亮形状变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