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大一轮复习教材文言文考点化复习()-7七上
- 格式:docx
- 大小:32.08 KB
- 文档页数:7
七年级文言文总复习中考复习(七年级上册)第五课童趣(一)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张()目对()日明()察秋毫()项()为之强()徐()喷以()烟2.翻译下列句子。
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3.解释下列句中“之”字的含义。
(1)物外之()趣(2)昂首观之()(3)为之()怡然称快4.作者的“物外之趣”,全凭新奇合理的想象,除了作者在文中提到的四种趣物之外,你还能想到那些相似的且富有童趣的情形?写出来,与同学们分享。
(二)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解释下列加线的词。
①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②私拟作群鹤舞空()③昂首观之,项为之强()④怡然称快()⑤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⑥鞭数十,驱之别院()2.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①私拟作群鹤舞空②昂首观之,项为之强3.翻译句子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②常蹲其身,使与合齐,定目细视。
4.第1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5.文中叙述了哪些“物外之趣”?文中出现了好几个成语,请写出三个来。
7.文章末一句“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表现了作者幼小心灵中怎样的思想感情?8.文中所写的都是平常之物,而“我”却产生了“物外之趣”,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三)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最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文言文知识点复习(word版可编辑修改) 最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文言文知识点复习(word版可编辑修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最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文言文知识点复习(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最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文言文知识点复习(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4。
《古代诗歌四首》诗歌的分类,1、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①古体诗(唐以前的诗歌)包括四古、五古、七古、楚辞、乐府诗等;②近体诗(唐以后的诗歌)包括律诗(五言侓诗、七言律诗)和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
其中,律诗从上往下又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2、诗歌按表达方式分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3、诗歌按内容分(题材):叙事诗、写景诗、友情送别诗、爱国怀乡诗、咏物诗、咏史怀古诗、边塞征战诗、山水田园诗等 .一、《观沧海》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极力渲染大海苍茫雄浑的气势.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2、“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两句表现草木欣欣向荣,生机无限。
3、“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秋风萧瑟,波浪滔天的雄伟壮观的情景。
4、“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四句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四句是互文见义,作者以奇特而丰富的想象创造了一种宏大的意境,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日月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的宽广胸怀和豪迈气魄.这为千古名句。
2Q24年中考语文复习知识清单文言文:七上知识梳理作看冏介LI11.........J【刘义庆】刘义庆(403-444)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字季伯,南北朝文学家。
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并广招四方文学之士,聚于门下。
刘宋宗室,袭封临川王,公元444年(元嘉21年)死于建康(今南京)。
除《世说新语》夕卜,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
文学常设・《世说新语》是南朝时期刘义庆组织门客编写。
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魏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
《世说新语》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
XI字音字形。
尊君在不(仿(A)非人哉(Z瓦)朗读节奏,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贝〃是无信J对子/骂父,贝〃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Q.£全文翻译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客人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W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初中中考文言文总结七年级上册一、陈太丘与友期行原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1.古今异义1.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约定v.今义:日期n.2.太丘舍去.古义:离开今义:与“来”相对3.下车引.之古义:拉今义:引导4.元方入门不顾.古义:回头看今义:照顾;顾客2.词类活用1)友人惭.(意动用法):感到惭愧2)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名词作状语):在门外3.通假字1)尊君在不.:同“否”4.常考实词/虚词*序号重点字翻译例句1 舍舍弃太丘舍去2 去离开3 乃才去后乃至4 委舍弃相委而去5 顾回头看元方入门不顾5.判断句1)非人哉(“非”为表判断动词)6.省略句1)去后(客)乃至2)元方时年七岁,(于)门外戏7.写作手法1)陈太丘与友期行:反衬8.主旨情感1)咏雪:展示了古代家庭文化生活轻松和谐的画面2)陈太丘与友期行: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二、《论语》十二章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教材文言文考点化复习——七年级上册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其句中含义。
1.项为之强()[答案]“强”通“僵”,僵硬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答案]“说”通“悦”,愉快3.诲女知之乎()[答案]“女”同汝,你;4.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答案]“乌”同“无”5.数至八层,裁如星点()[答案]“裁”同“才”6.尊君在不()[答案]“不”通“否”7.……是知也()[答案]“知”通“智”(二)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义差别较大,请加以区别,并写出其句中含义。
1.死者十九..()[答案]十分之九,意思是绝大部分2.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答案]不一会儿3.暮而果大亡.其财()[答案]丢失4.居.数月()[答案]这里是经过的意思5.方.出神()[答案]正6.人皆吊.之()[答案]慰问7.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答案]玩耍8.惟危.楼一座()[答案]高9.吾日三省..吾身()[答案]多次自我反省10.为人谋而不忠.乎()[答案]尽心尽力11.可以..为师矣()[答案]可以凭借12.传.不习乎()[答案]教师传授的知识13.与儿女..讲论文义()[答案]古代泛指家中年轻的一代14.相委.而去()[答案]丢下(三)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发生了变化,请加以区别,并写出其句中含义。
1.鞭.数十,驱之别院()[答案]用鞭子打,抽打2.天雨.墙坏()[答案]下雨3.智.子疑邻()[答案]以……为智,认为……是聪明的4.友人惭.()[答案]感到惭愧5.窗户皆洞.开()[答案]像洞一样6.楼愈高,则明.愈少()[答案]亮点7.温故而知新.()[答案]新知识8.乱花渐欲迷.人眼()[答案]使……眼花缭乱9.家富.良马()[答案]有很多10.楼渐低.,可见其顶()[答案]降低11.近.塞上之人()[答案]靠近,接近12.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答案]在门外(四)一词多义。
1.亡:(1)暮而果大亡其财()[答案]丢失(2)马无故亡而入胡()[答案]走丢,逃亡2.数:(1)见宫殿数十所()[答案]几(2)层层指数()[答案]点数,计算3.行:(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答案]走路(2)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答案]奉行4.舍:(1)又渐如高舍()[答案]房舍(2)太丘舍去()[答案]放弃,指不顾他5.故:(1)故时有物外之趣()[答案]所以(2)马无故亡而入胡()[答案]原因,缘故(五)重点实词系列练习。
1.项.为之强()[答案]颈,脖颈2.徐.喷以烟()[答案]慢慢地3.果如鹤唳.云端()[答案]鸟鸣4.昂.首观之()[答案]抬头5.为之怡然..称快()[答案]愉快的样子6.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答案]生气、发怒7.学而不思则罔.()[答案]迷惑8.思而不学则殆.()[答案]有害9.士不可以不弘毅..。
()[答案]刚强、勇毅10.择.其善者而从之()[答案]采纳,听从11.然数年恒.不一见()[答案]经常12.高插青冥..()[答案]青天、天空13.相顾..惊疑()[答案]你看着我、我看着你14.往来屑屑..()[答案]匆匆15.连亘..六七里()[答案]连绵不断16.或凭.或立、不一状()[答案]靠着17.见山上人烟市肆.()[答案]店铺18.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答案]片刻19.未若..柳絮因风起()[答案]比不上20.太丘舍去.,去后乃至()[答案]离开21.与人期.行()[答案]约定22.相委.而去()[答案]舍弃23.下车引.之()[答案]拉24.元方入门不顾.()[答案]回头看25.谢太傅寒雪日内集..()[答案]家庭集会26.其邻人之父亦云..()[答案]也这样说27.暮而果.大亡其财()[答案]果然28.其马将.胡骏马而归()[答案]带领29.此何..遽不为福乎()[答案]怎么就,表示反问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一)写出下列虚词在各句中的用法及含义。
1.之:(1)故时有物外之趣() [答案]助词,的(2)心之所向()[答案]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3)驱之别院()[答案]它,指蛤蟆(4)下车引之()[答案]他,指元方(5)而疑邻人之父()[答案]的2.以:(1)徐喷以烟()[答案]用(2)以丛草为林()[答案]把3.然:(1)然数年恒不一见() [答案]但是(2)尘气莽莽然()[答案]……的样子4.而:(1)暮而果大亡其财() [答案]连接状语和中心语,不译(2)而疑邻人之父()[答案]转折连词,但,却5.其:(1)其恕乎()[答案]大概,也许(2)择其善者而从之()[答案]他们的6.焉:(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答案]兼词,于之,相当于“在其中”(2)见贤思齐焉()[答案]句末语气词(二)虚词系列练为1.不必为己。
()[答案]为了2.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答案]被3.不足为外人道也。
()[答案]向4.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答案]替5.项为之强。
()[答案]因为6.可以为师矣。
()[答案]当7.吾从北方闻子为梯。
()[答案]建造8.愚以为宫中之事。
()[答案]认为9.武陵人捕鱼为业。
()[答案]作为10.此何遽不为福乎?()[答案]是11.得为众人而已耶。
()[答案]成为12.或异二者之为。
()[答案]做法13.夫子何命焉为。
()[答案]语气助词1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答案]成为三、重点句子翻译(一)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及用法,注意句子的翻译。
1.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3.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蛤蟆)舌头一吐,两只虫子就全被吞进了肚子里。
(二)句子翻译系列练。
4.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脱事物本身的乐趣。
5.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果真像鹤群在青云边上鸣叫一样,这使我感到高兴极了。
6.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把土块凸出部分当成丘陵,低陷部分当成山沟,我便凭着假想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
7.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忽然有个极大极大的兽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
8.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9.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10.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能当我的老师的人。
1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1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