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运用乘法和加法(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 格式:docx
- 大小:30.65 KB
- 文档页数:4
运用乘法和加法(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在数学中,乘法和加法(减法)是常用的基本运算。
通过巧妙地运用这两步计算,我们可以解决许多实际问题。
1. 乘法的应用1.1 代表综合数量的乘法乘法可用于表示综合数量。
例如,假设一场演唱会的入场票价为100元,已知有500人参加,我们可以通过乘法来计算总票价。
计算公式如下:总票价 = 票价 × 参加人数= 100 × 500= 50000 元因此,通过乘法运算,我们可以得到演唱会的总票价为50000元。
1.2 计算比例和百分比乘法还可用来计算比例和百分比。
例如,假设一辆汽车以每小时60公里的速度行驶,我们可以通过乘法计算在3小时内汽车行驶的距离。
计算公式如下:行驶距离 = 速度 × 时间= 60 × 3= 180 公里因此,通过乘法运算,我们可以得知汽车在3小时内行驶的距离为180公里。
2. 加法(减法)的应用2.1 求和问题加法是用来计算求和问题的常用运算。
例如,假设小明一周的零花钱分别为10元、15元、12元、8元和5元,我们可以通过加法计算出小明一周的总零花钱。
计算公式如下:总零花钱 = 零花钱1 + 零花钱2 + 零花钱3 + 零花钱4 + 零花钱5= 10 + 15 + 12 + 8 + 5= 50 元因此,通过加法运算,我们可以得到小明一周的总零花钱为50元。
2.2 求差问题减法是用来计算求差问题的常用运算。
例如,假设小明有25元钱,他买了一本书花了18元,我们可以通过减法计算出购买书后小明还剩下的钱。
计算公式如下:剩下的钱 = 总钱数 - 花费= 25 - 18= 7 元因此,通过减法运算,我们可以得到购买书后小明剩下的钱为7元。
3. 运用乘法和加法(减法)解决问题的重要性通过运用乘法和加法(减法)两步计算来解决实际问题,我们可以更加高效地完成计算和解决问题。
运用乘法能够处理代表综合数量的情况,计算比例和百分比;而加法和减法可以用来解决求和和求差的问题。
第5课时用乘加、乘减解决实际问题(教案)教学内容教材P84例5。
教学目标1. 学会解决含有乘法、加法、减法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并能计算出正确的结果。
2. 经历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过程,理解解决同一个问题有多种策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用两步以上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能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师:直接说出得数。
(出示课件)4×7= 3×4= 9×6=5×6= 4×8= 5×9=2×8= 3×7= 7×6=5×4= 6×8= 9×3=预设:28 12 54 30 32 45 16 21 42 20 48 27师:同学们已经掌握了1~9的乘法口诀,今天我们学习用乘加、乘减解决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通过直接说出得数练习,复习1~9的乘法口诀,为下面的教学活动作铺垫。
二、探究新知探究点用乘加、乘减解决实际问题1. 理解题意,收集信息。
师:(课件出示教材P84例5)从题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自由讨论)一种客车的座位示意图如下,二(1)班准备租这种车去参观科技馆。
2名老师和30名学生,坐得下吗?预设:二(1)班参观科技馆要租车,有2名老师和30名学生,一共有33个座位。
问的是:坐得下吗?2. 明确问题,分析过程。
师:你是如何理解“坐得下吗”这句话的?预设:参观科技馆的人数与客车的座位数进行比较,人数等于或小于座位数,就能坐得下,人数若大于座位数,就坐不下。
3. 看懂图意,尝试解决。
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说说你们的想法。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预设1:座位数:2×7=14(个) 2×7=14(个) 14+14+5=33(个)人数:2+30=32(人)因为33>32,所以坐得下。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教材数学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校:年级:任课教师:数学教案 / 小学数学 /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运用加法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教案)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数学的内容,让学生可以提升判断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直觉判断等能力,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小学二年级数学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课题运用加法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课型新授第周第课时知识、能力教学目标:1、通过熟悉的场景,使学生从中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2、学会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3、使学生感受对于一个实际问题也可以有不同的解答方法。
4、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想教育要点:养成勤于动脑的习惯。
教学重点:学会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使学生感受对于一个实际问题也可以有不同的解答方法。
教法选择:引导法、讲解法、发现法教、学具准备:情景图、口算卡片教学过程设计:一、课前准备、激情导入。
1、老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读题说得数。
32+13 45 - 6 2 -716+23 54 - 7 49 -228 +43 64- 202、谈话:同学们,元旦快到了,你们高兴吗?(高兴)为了迎接新年的到来,我们学校举行了一次游园活动。
小朋友你们想不想参加?(想)好!老师就带小朋友们一起去参加游园活动,我们唱着歌出发好吗?(唱新年快乐歌)请同学们打开数学书的第2、3页,说一说图上有谁他们都在干什么?还有想去做什么的?分别有多少人?数一数。
二、主动探索,协作交流,领悟解法。
1、谈话:我们来到了游园点,你们看小朋友们在做什么?(在看木偶戏)提问:你从这幅图上看懂了什么?获得了什么信息?学生回答:原来有22人在看戏;又来了13人;走了6人。
复习两步计算乘加(减)、除加(减)解决问题(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五四制)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理解乘加(减)、除加(减)的概念和意义2.能够熟练掌握两步计算乘加(减)、除加(减)的方法,能够正确应用到解决问题中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4.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教学内容1. 复习乘法和加法(减法)的概念•师生讨论乘法和加法(减法)的概念和意义,回顾乘法和加法(减法)的运算法则。
2. 两步计算乘加(减)•讲解两步计算乘加(减)的方法。
例题1:①20÷5×2= ②32÷8×3=解:①20÷5=4, 4×2=8②32÷8=4, 4×3=12例题2:①21+35÷7= ②24-6×4=解:①35÷7=5, 5+21=26②6×4=24, 24-24=03. 两步计算除加(减)•讲解两步计算除加(减)的方法。
例题1:①58-16÷2= ②96+24÷8=解:①16÷2=8, 58-8=50②24÷8=3, 96+3=99例题2:①48+64÷8= ②62-31÷31=解:①64÷8=8, 48+8=56②31÷31=1, 62-1=61三、教学步骤1.师生讨论乘法和加法(减法)的概念和意义,回顾乘法和加法(减法)的运算法则。
2.师生共同学习两步计算乘加(减)的方法并讲解。
3.学生分小组进行练习,教师巡回指导、辅助。
4.师生共同学习两步计算除加(减)的方法并讲解。
5.学生分小组进行练习,教师巡回指导、辅助。
6.学生进行考核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7.教师总结本节课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四、课后作业1.完成本节课练习题。
2.搜集并总结相应的例题以及相关知识点以便复习。
五、教学要点1.正确理解乘法和加法(减法)的概念和意义。
《二年级上册数学乘法和加减法混合应用题》1. 引言在二年级上册的数学学习中,乘法和加减法是两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而混合应用题则是将这两种运算结合起来,考察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在本文中,我将从深度和广度方面对二年级上册数学乘法和加减法混合应用题进行全面评估,并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这一主题。
2. 浅谈乘法和加减法在二年级上册的数学学习中,乘法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学生需要通过多种方式来理解乘法的含义和运用。
而加减法相对来说更为简单,是从一年级开始就开始学习的内容。
学生在二年级可能已经基本掌握了加减法的相关知识,而乘法则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练习来掌握。
3. 混合应用题的意义混合应用题将乘法和加减法结合在一起,考察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整体运用能力。
通过解决混合应用题,学生不仅需要灵活运用乘法和加减法的计算技巧,还需要理解问题的意义并进行正确的推理和解决方法。
4. 深度评估对于二年级上册数学乘法和加减法混合应用题的深度评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讨论:4.1. 乘法和加减法的基本概念在解决混合应用题之前,学生需要对乘法和加减法的基本概念有清晰的理解。
学生需要知道乘法是将一个数与另一个数相乘,得到一个新的数,而加减法是对两个数进行加减运算得到结果。
4.2. 转化问题为数学计算学生需要将问题中的文字描述转化为数学计算的形式,这就需要他们能够准确地理解问题的意义。
将“有3个篮球,每个篮球有5个小球,一共有多少个小球?”转化为乘法计算。
4.3. 选择合适的运算方法在解决混合应用题时,学生需要根据问题的要求选择合适的乘法或加减法运算。
这就需要他们对于不同运算方法的特点有着清晰的认识。
5. 广度评估对于二年级上册数学乘法和加减法混合应用题的广度评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讨论:5.1. 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混合应用题往往会涉及到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比如购物、分配物品等。
这就需要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年级数学解题技巧# 一、计算类解题技巧(一)加减法1. 凑整法- 题目:计算23 + 19+7。
- 解析:观察式子发现23和7可以凑成整十数。
所以先计算23+7 = 30,再计算30+19 = 49。
2. 拆数法- 题目:计算45+28。
- 解析:把28拆成20和8,先计算45 + 20=65,再计算65+8 = 73。
(二)乘除法1. 乘法口诀的运用- 题目:计算7×8。
- 解析:根据乘法口诀“七八五十六”,直接得出结果为56。
2. 平均分问题(除法)- 题目:把18个苹果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个?- 解析:这是一个平均分的问题,用除法计算,18÷3 = 6(个),所以每个小朋友分6个苹果。
# 二、几何图形类解题技巧(一)认识图形1. 数图形个数- 题目:数一数下面图形中有几个三角形?(给出一个由多个小三角形组成的大三角形图形)- 解析:可以按单个三角形和组合三角形来数。
先数单个的小三角形个数,再数由两个小三角形组成的三角形个数,以此类推。
例如,小三角形有3个,由两个小三角形组成的三角形有1个,所以一共有3 + 1=4个三角形。
2. 图形的特征判断- 题目:判断下面图形是长方形还是正方形?(给出一个四边相等且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图形)- 解析:正方形的特征是四条边相等且四个角都是直角,长方形的特征是对边相等且四个角都是直角。
这个图形四边相等且四个角都是直角,所以是正方形。
# 三、解决问题类解题技巧(一)两步计算问题1. 先加后除- 题目:小明有20颗糖,小红比小明多10颗,把他们的糖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颗?- 解析:首先求出小红有多少颗糖,20+10 = 30(颗),然后求出两人糖的总数,20+30 = 50(颗),最后把50颗糖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50÷5 = 10(颗)。
2. 先乘后减- 题目:一本故事书,每页有5行字,每行有8个字,小明已经看了20页,还剩多少字没看?(假设这本书共30页)- 解析:先求出每页的字数,5×8 = 40(字),再求出30页书的总字数,40×30 = 1200(字),然后求出小明已经看的字数,40×20 = 800(字),最后用总字数减去已看的字数,1200 - 800=400(字)。
解决问题第一单元解决问题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P4例1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学会使用小括号)P5例2运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P8例3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除法的初步认识P12-22认识平均分P12-13例1建立平均分的概念P14-15例2、例3认识除法算式及各部分名称P18-19例4、例5被除数不超过12P23例1表内除法(一)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P23-28被除数不超过36P24例2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P29例3解决问题P29-34用乘法和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P31例4第三单元图形与变换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一个角的大小锐角和钝角P38例1图形与变换按要求画角认识平移现象平移P41例1平移和旋转在方格纸上平移认识旋转现象P42例2表内除法(二)P48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P49例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P54例2探究求一个数是另一解决问题个数的几倍的一般解法P55例3涉及乘除法两步计算的问题P59例4第五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万以内数的认识数更大的数P68例1千以内数的认识P68千以内数的读写组成P69例2数大小比较P70例3万以内数的认识P73例4万以内数的读写、组成P73例5万以内数的认识P73数位顺序P74中间有0的数的读写P75例6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P76例7近似数P77例8整百整千数的加减(不进位不退位)P81例9口算整百、整千数的加减P81整百整千数的加减(进位、退位)P81例10第六单元克的认识克的认识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认识常见的秤解决问题(提问题并解决)估计物体的轻重第七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P92例1两位数减两位数(口算)P93例2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P91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笔算)P96例3几百几十减几百几十(笔算)P97例4加、减法估算P98例5P106例1二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梳理图第八单元统计填写比较简单的复式统计表P92例1体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掌握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根据统计表回答简单的问题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教材分析】分步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加、减、乘、除四种基本数量关系,并会运用这些数量关系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使学生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思路和基本策略,发展数学思考。
【学生分析】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虽处于初级阶段,但已基本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
由于学生所特有的年龄特点,学生有意注意力占主要地位,以形象思维为主。
从整体上看,二年级学生都比较活跃,大多数学生上课基本上能够跟上教师讲课的思路,教师组织课堂纪律并不难,而且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很容易调动。
但每个班都有个别的学生上课不注意听讲,我行我素。
【教学内容】青岛版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休闲假日-—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1.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日常生活(旅游)中的一些简单的数学。
2.在解决具体问题的活动中,经历观察、思考、运算等数学练习过程,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结合具体情境,学会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4.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两步计算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分布解决两步计算问题的一般思路和解题策略。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讲授法、讨论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1.课前播放鲸鲨馆的美丽图片。
2.评析:优美且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鲸鲨馆美景欣赏,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在视觉上受到了美的熏陶,从而踏上了快乐的学习旅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刚才我们欣赏的是鲸鲨馆里的美丽景色。
烟台海昌鲸鲨馆是烟台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今天大家就跟随我去烟台海昌鲸鲨馆游玩一下吧!(课件出示情境图)评析:教师选择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旅游导入新课,创设了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身心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师:假如现在你是一名导游,要想带领大家进入鲸鲨馆,你的任务应该是干什么?生:买票。
二年级组疏通教材学习材料(一)(二年级数学下册各单元知识点梳理)第一单元解决问题知识点1: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知识点2:使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知识点3:用乘法和加法(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一、除法的初步认识知识点1:平均分的含义知识点2:按指定的份数平均分物品的方法知识点3: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物品的方法知识点4:除法算式的含义及读写法知识点5: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二、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知识点1:除法算式求商的方法知识点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知识点3:解决与“平均分”相关的实际问题知识点4: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第三单元图形与变换一、锐角和钝角知识点1:锐角和钝角的特征知识点2:画锐角和钝角的方法- 2 -二、 平移和旋转知识点1:认识平移现象知识点2:在方格纸上平移图形知识点3:认识旋转现象第四单元 表内除法(二)知识点1: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知识点2: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及方法 知识点3:运用“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方法”解决问题知识点4:用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第五单元 万以内数的认识一、1000以内数的认识 知识点1:认识计数单位“千”知识点2:1000以内数的读法、写法和组成知识点3:1000以内数比较大小二、10000以内数的认识知识点1:认识计数单位“万”知识点2:万以内数的读法、写法和组成知识点3:数位顺序表的制作知识点4:中间或末尾有0的万以内数的读写知识点5:万以内数比较大小知识点6:近似数- 3 -三、 整百、整千数加知识点1:整百、整千数不进(退)位加减法 知识点2:整百、整千数进(退)位加减法 第六单元 克和千克知识点1:认识克和千克知识点2:克和千克的进率知识点3:认识常见的秤知识点4:解决问题第七单元 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一)一、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知识点1:两位数加两位数知识点1:两位数减两位数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知识点1: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知识点2:几百几十减几百几十知识点3:加、减法的估算 第八单元 统计知识点1:简单的复式统计表知识点2:复式统计表的简单分析知识点3:随机出现的数据的统计方法知识点4:认识1格代表5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第九单元 找规律知识点1:行列方阵的排列规律知识点2:图形循环排列的规律知识点3:图形和数列的变化规律梳理整理:高勇2013年3月4日- 4 -。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一)加减、乘加、乘减复合的应用题问题描述这个应用题涉及到两步计算,主要包括加减、乘加和乘减的复合运算。
我们将通过下面的问题来了解这个应用题的具体情况。
问题一小明在超市购买了一些水果,他买了5个苹果和3个橘子,苹果的价格是2元一个,橘子的价格是3元一个。
请问小明一共花了多少钱?解答:可以使用加法运算来计算小明购买水果所花的总金额。
首先,计算苹果的总金额:5个苹果 * 2元/个 = 10元然后,计算橘子的总金额:3个橘子 * 3元/个 = 9元最后,将两个金额相加得到小明购买水果所花的总金额:10元 + 9元 = 19元所以,小明一共花了19元。
问题二小华在市场上买了一些书和笔,他买了2本数学书和3支铅笔,每本数学书的价格是15元,每支铅笔的价格是2元。
请问小华一共花了多少钱?解答:这个问题涉及到乘法和加法的运算。
首先,计算数学书的总金额:2本数学书 * 15元/本 = 30元接着,计算铅笔的总金额:3支铅笔 * 2元/支 = 6元最后,将两个金额相加得到小华购买书和笔所花的总金额:30元 + 6元 = 36元所以,小华一共花了36元。
问题三小红去购物,她买了3个衣服和2件鞋子,每件衣服的价格是50元,每件鞋子的价格是80元。
请问小红一共花了多少钱?解答:这个问题涉及到乘法和加法的运算。
首先,计算衣服的总金额:3件衣服 * 50元/件 = 150元接着,计算鞋子的总金额:2件鞋子 * 80元/件 = 160元最后,将两个金额相加得到小红购买衣服和鞋子所花的总金额:150元 + 160元 = 310元所以,小红一共花了310元。
总结通过以上的问题,我们了解了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包括加减、乘加和乘减的复合运算。
在解决这类问题时,我们可以先计算每种物品的总金额,然后将它们相加得到最终的总金额。
这种类型的问题经常出现在实际生活中,对我们的数学运算能力有一定的提高作用。
希望以上内容对你有帮助!。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用加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用加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正确运用。
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参与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内容1. 用加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 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用加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
2. 教学难点:分析问题、找到正确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发现需要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 探究新知- 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探究用加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
-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师生共同总结计算方法。
- 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尝试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3. 巩固练习- 出示巩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 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 集体订正,总结解题规律。
4. 应用拓展- 出示应用拓展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 教师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 集体交流,分享解题经验。
5. 课堂小结-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用加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
- 强调分析问题和找到正确计算方法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观察生活中可以用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与家人分享解题过程。
六、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探究新知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引导他们积极思考、主动交流。
2. 在巩固练习和应用拓展环节,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错误,帮助他们找到正确的解题方法。
3. 课后作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本节课通过创设情境、分组讨论、巩固练习和应用拓展等环节,让学生掌握了用加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及时发现并纠正他们的错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解决问题)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会计算两步式题的基础上编排的。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并学会使用小括号;运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本单元教材在编写上有以下几个特点:1.结合生活情境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2.例题的呈现形式具有开放性。
单元教学要求: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生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单元教学重、难点:1、小括号的使用。
2、综合算式的应用。
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第一课时解决问题教学内容:课本第4页例1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游乐园情境图。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你最喜欢玩什么?2、投影出示游乐园情境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教材
数学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数学教案 / 小学数学 /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运用乘法和加法(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数学的内容,让学生可以提升判断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直觉判断等能力,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小学二年级数学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一、教学内容:运用乘法和加法(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p8—9)
二、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分析、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2、学会用乘法和加减法两步计算来解决问题。
3、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主解决问题。
4、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1、会用乘法和加减法两步计算来解决问题。
2、自主思考,自主解决问题,用不同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
四、教具准备:课件,口算卡片
五、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老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计算。
(二)、探究新知
1、例三(教材第8页图,电脑显示)
(1)看图说图意。
(有3组小朋友在玩跷跷板,每一组有4人。
又来了7人,一共有多少人?)
(2)分组讨论,列式计算。
a. 4*3=12(人) 12+7=19(人)
b. 4*3+7=19(人)
c.还可以这样计算:6*2+7=19(人) 4*4+3=19(人)
小结:用乘加和加法解决的问题,我们可以写成乘加的算式
2、做一做。
(教材第9页),电脑出示图。
老师:你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会解答吗?
(树上原来有10只小鸟,飞走了4只,又飞来了3只,树上现在有多少只小鸟?)10-4+3=9(只) 10+3-4=9(只)
…………
(三)、课堂作业设计
1、小白兔种了7 行胡萝卜,每行8个。
准备送给小黑兔10个,小白兔还剩几个胡萝卜?
2、小明看一本故事书,看了4天,每天看6页,还剩13页没有看。
这本故事数一共有
多少页?
3、妈妈买来2盒月饼,每盒有9块。
送给奶奶6块,还剩多少块月饼?
4、小力买了5 个练习本,每本2元,他又买了一把尺子花了3元钱,小力一共花了多少钱?
教后记:
XX文讯教育机构
WenXun Educational Institu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