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细致)
- 格式:ppt
- 大小:9.70 MB
- 文档页数:47
国家美术馆东馆平面图调研报告调研时间:2022年3月5号调研地点:网上调研调研对象: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美国国家美术馆是西馆的扩建部分,1978年落成。
它的设计对于本美术馆设计有很高的借鉴价值,也是在原有的旧馆旁扩建新的美术馆。
本文将分为以下几部分内容介绍东馆:1、贝聿铭简介2、项目的研读、分析3、提出问题4、解决问题5、功能流线分析6、总结、收获(一)贝聿铭简介贝聿铭在世界各地设计了众大型建筑,其中位于华盛顿的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中国银行香港分行大厦、香山饭店、苏州博物馆等作品成为世界经典。
认为:“建筑是一种社会艺术的形式。
具有很强统观全局的设计思想,认为“建筑设计中有三点必须予以重视”首先是建筑与其环境的结合;其次是空间与形式的处理;第三是为使用者着想,解决好功能问题。
”贝聿铭善于把古代传统的建筑艺术和现代最新技术熔于一炉,从而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
建筑融合自然的空间观念,利用内廷将内外空间串联,使自然融于建筑。
不仅注重建筑单体的和谐,更注重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被称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项目的研读、前期分析东馆是西馆的扩建部分,位于一块3.64公顷的梯形地段上,东望国会大厦,南临林荫广场,北面斜靠宾夕法尼亚大道,西隔100余米正对西馆东翼。
附近多是古典风格的重要公共建筑。
地块所在区域的整体框架是:以国会大厦为中心,设计了一条通向波托马克河滨的主轴线;又以国会和白宫两点向四面八方布置放射形道路,通往各个广场、纪念碑、纪念堂等重要公共建筑物,并结合林荫绿地,构成放射形和方格形相结合的道路系统。
并规定市内建筑都不得高于国会大厦,以象片国会的权利高于一切。
在市区将开辟13条斜向大街,以美国独立时的13州命名。
朗方规划,在市中心建立总统官邸。
官邸和国会之间要有一条最捷近的街道相连接,这就是今天华盛顿著名的宾夕法尼亚大街。
朗方认定,这条大街应该宽160英尺(约49米)。
总统官邸正北将延伸出一条大街,当时考虑命名为“执政大街”。
现代经典建筑分析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建筑设计解析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是美国国家美术馆的扩建部分,由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设计,1978 年落成。
它包括展出艺术品的展览馆、视觉艺术研究中心和行政管理机构用房。
原西馆落成于1941 年,两者前后时间差长达37 年。
新老两馆的建筑风格和处理手法差异较大,但又能相互协调统一。
东馆周围是重要的纪念性建筑,业主又提出许多特殊要求。
贝聿铭综合考虑了这些因素,妥善地解决了复杂而困难的设计问题,因而蜚声世界建筑界,并获得美国建筑师协会金质奖章。
对于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的设计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描述:建筑与周围环境,建筑空间,建筑形式。
建筑与周围环境东馆位于一块3.64公顷的梯形地段上,东望国会大厦,南临林荫广场,北面斜靠宾夕法尼亚大道,西隔 100余米正对西馆东翼。
附近多是古典风格的重要公共建筑。
东馆的大门北侧有一个大型抽象派铜雕,它的名字叫:Knife Edge Mirror Two Piece,是雕塑家亨利·穆尔(Henry Moore)的作品,它的立意、造型和位置都与东馆的整体建筑相得益彰。
从西大门进入东馆,这个等腰三角形建筑的中央是一个高24.4米的大厅。
大厅中布置乔木、休息长椅和艺术品。
大厅上方悬挂着出自抽象艺术定亚利山大·卡尔德(Alexander Calder)之手的红色翼状装饰物,很像秋天的红枫叶。
自然光从1500平方米大小的天棚上倾泻而来,使整个大厅显得气韵生动。
各个展品陈列室环绕中央大厅而设,在大有小,游人可以在这里看到毕加索等人的代表作品——绘画或雕塑。
这里的展品经常更换,常有观众感叹不知如何理解这里的陈列品,但可以肯定的是,抽象作品也有各自的知音,同样带给人强烈的艺术感受。
东馆的研究中心一侧为八层楼,第一层和第四层与展览馆相通,有一个三角形阅览大厅。
在研究中心内还有会议室、文物保护实验室、照片档案馆以及管理办公室等。
东馆的地理位置十分显要。
读《建筑空间组合论》有感——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浅析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给人的最大感觉确实是他的几何形构图,和与老馆的呼应关系,关于一个博物馆建筑咱们也很期待它的内部功能空间是如何的。
因此,以下将从东馆的形式美、外部形体的处置和内部空间的处置等方面对其进行分析。
一.外部形体的处置与形式美1.以主从分明而达到统一在建筑设计的领域中,从平面组合到立面处置,从内部空间到外部体形,从群体布局到细部装饰, 应处好主从关系达到统一。
贝聿铭设计的艺术博物馆东馆,平面由两个三角形所组成。
它的主体和重点是在等腰三角形平面的艺术博物馆上,而不是在其一侧的直角三角形平面的艺术研究所上。
从博物馆本身来讲,它的重点和中心那么在中央大厅上。
2.以不对称的均衡达到统一贝聿铭用一条对角线把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
一个等腰三角形和一个直角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的中轴线在西馆的东西轴线的延长线上,又与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相平行,增强了二者的联系。
研究中心的入口偏处一隅,不引人注目。
划分这两个入口的是一个棱边朝外的三棱柱体,浅浅的棱线,清楚的阴影,使两个入口既分又合,整个立面既对称又不完全对称。
尽管并非完全对称,但却在大体上维持了均衡,达到了一种稳重和统一。
3.以相似形求得和谐统一古代一些美学家曾声明原始的形体如三角形、圆形、方形是美的形体,它们能被清楚地识别,因此运用这些形状构图能够达到高度的完整、统一的境界。
众所周知,贝聿铭先生擅长运用三角形元素,在东馆中贝先生是将三角形地块转化为梯形平面然后再划分为几个三角形、最后呈此刻咱们面向的是几个菱形体块的组成,高度的图一与和谐,幸免了更多的繁琐。
一切造型艺术,都存在着比例关系是不是和谐的问题,和谐的比例能够引发人的美感。
不同类型的建筑需要不同的尺度去营造不同的空间气氛和不同的建筑形象,比如说:体育馆建筑通常体量都专门大,因此很多都是大尺度的空间,表现一种博大的感觉,教堂建筑内部空间一班都很挺拔,表现一种向上的感觉,别墅建筑的尺度都很小,知足人们的生活舒适、亲切感。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它不但是华盛顿市和谐⽽周全的⼀部份,⽽且是公众⽣活与艺术情趣之间⽇益增强联系的象征。
”美国总统卡特在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的开幕仪式上如说,称贝⾀铭是“不可多得的杰出建筑师”。
在美国,能引起如此轰动的建筑在历史上寥若星⾠。
东馆的揭幕式成了可与⽕箭发射或是总统宣誓就职相提并论的全国性⼤事。
⼈们成群结队地前往,在⼤楼七星怪状的通道和丰富的艺术品之间穿⾏。
在开始的⼀个星期中,有⼀百多万⼈穿过低矮的前庭,抬头仰望那尊红⿊两⾊额考尔德雕塑在空中⾃如地旋转。
贝⾀铭的设计把⼈们引进⼤厅,踏上楼梯、天桥、平台,在各陈列室之间进进出出。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是原西馆的扩建部分,由著名美籍华⼈建筑师贝⾀铭主持设计,1978年落成。
东馆位于⼀块3.64公顷的梯形地段上(右图红⾊部分),东望国会⼤厦,南临林荫⼴场,北⾯斜靠宾⼣法尼亚⼤道,西隔 100余⽶正对西馆东翼。
附近多是古典风格的重要公共建筑。
该地形是建筑师颇难处理的不规则四边形,且三⾯临街,建筑必须以完美的姿态展现在公众的⾯前,且⼜要与周围的建筑取得⾼度的和谐。
建筑界⼈⼠普遍认为贝⾀铭的建筑设计有三个特⾊:⼀是建筑造型与所处环境⾃然融合。
⼆是空间处理独具匠⼼。
三是建筑材料考究和建筑内部设计精巧。
这些特⾊在东馆的设计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1、造型与周围环境融合的三⾓型建筑该地块地处美国的权⼒中⼼,位置特殊。
要建的新美术馆需要有纪念感,同时也需要谦逊风度。
不远处就是⽩宫,如果太招摇过市会引来太多的注意⼒。
另外,对⾯是原来的西馆,贝⾀铭必须寻找⼀种优雅得体的⽅式,将新馆与它的旧馆连成⼀体。
贝⾀铭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条对⾓线把梯形分成两个三⾓形。
西北部⾯积较⼤,是等腰三⾓形,底边朝西馆,以这部分作展览馆。
三个⾓上突起断⾯为平⾏四边形的四棱柱体。
东南部是直⾓三⾓形,为研究中⼼和⾏政管理机构⽤房。
对⾓线上筑实墙,两部分在第四层相通。
这种划分使两⼤部分在体形上有明显的区别,但⼜不失为⼀个整体。
文章编号:100926825(2009)2520014202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建筑设计解析收稿日期:2009204215作者简介:蔡芝明(19772),男,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工程师,安徽现代建筑设计研究院,安徽合肥 230041蔡芝明摘 要:通过对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环境、功能、空间及几何性的分析,来解析贝聿铭设计东馆的手法,包括如何使建筑与环境有机结合,如何处理空间与形式、功能的关系,以提高人们对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的认识。
关键词:环境,功能,空间,几何性中图分类号:TU242.5文献标识码:A “建筑设计有三点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首先是建筑与环境的结合;其次是空间与形式的处理;第三是为使用者着想,解决好功能问题……”———贝聿铭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是原西馆的扩建部分,由著名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主持设计的,1978年落成。
原西馆落成于1941年,两者前后时间差长达37年。
新老两馆的建筑风格和处理手法差异较大,但又能相互协调统一。
东馆的地理位置十分显要。
它东望国会大厦,西望白宫。
而它所占有的地形却是使建筑师们颇难处理的不规则四边形。
为了使这座建筑物能够同周围环境构成高度谐调的景色,贝聿铭精心构思,创造性地把不同高度,不同形状的平台、楼梯、斜坡和廊柱交错相连,给人以变幻莫测的感觉。
东馆被誉为“现代艺术与建筑充满创意的结合。
建筑评论家赫克丝苔伯尔提到参观东馆没有一般“博物馆劳累”,而且它供给大量“肾上腺素”,以使客人们保持运动。
它鼓舞而不是削弱对艺术的兴趣,因为它不仅是一个为了物的所在,而且也同时为了人———这正是贝聿铭的愿望。
1 和谐统一东馆位于一块3.64hm 2的梯形地段上,东望国会大厦,南临林荫广场,北面斜靠宾夕法尼亚大道,西隔100余米正对西馆东翼。
附近多是古典风格的重要公共建筑。
老馆和东馆均位于华盛顿中心绿地的北侧。
城市轴线贯穿中心绿地,轴线东端是著名的国会山,西端是庄严的林肯纪念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