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职业病防治法培训
- 格式:ppt
- 大小:1.44 MB
- 文档页数:49
2023年《职业病防治法》培训试题一、单项选择(共20题,每题2分)1.《职业病防治法》是为了()和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健康及其相关权益,促进经济发展,根据宪法而制定。
A. 安全生产B. 劳动保护C. 预防控制(正确答案)D. 保护健康2.职业病防治工作的方针是()。
A.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正确答案)B. 分类管理,综合管理C. 行业自律,职工参与D. 单位负责,行政机关监管3.由国家主管部门公布的职业病目录所列的职业病称为法定职业病。
下列关于职业病诊断条件中,不作为界定法定职业病基本条件的是()。
A 、在职业活动中产生B 、列入法定职业病范围C 、与劳动用工行为相联系D 、接触职业危害因素 5 年以上(正确答案)4. 2013 年 12 月 23日,国家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全国总工会 4 部门联合印发《职业病分类和目录》。
该《分类和目录》将职业病分为职业性尘肺病及其他呼吸系统疾病、职业性皮肤病等职业病共 10 类 132种。
其中,在职业性尘肺病发病人数中,占前两位的疾病是()。
A 、矽肺、炭黑尘肺、B 、煤工尘肺、水泥尘肺C 、铸工尘肺、电焊工尘肺D 、矽肺、煤工尘肺(正确答案)5.依据职业病防治法第三十五条,用人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应当接受()培训,遵守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依法组织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
A. 技术B. 技能C. 安全D. 职业卫生(正确答案)6.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职业危害因素包括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和生物因素,下列各类职业危害因素中,属于物理因素的是()。
A. 触电、窒息B. 高空坠落、物体打击C. 噪声、辐射(正确答案)D. 窒息、高温7.职业病危害因素是危害劳动者健康、能导致职业病的有害因素。
下列职业病危害因素中,属于劳动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是()。
A .电焊作业产生的烟尘B .接触到的生物传染性病原物C .炎热季节的太阳辐射D .使用不合理的工具(正确答案)8.企业生产经营性活动的职业有害因素来源于生产过程、劳动过程以及生产环境。
职业病防治知识培训2023-11-10•职业病概述•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职业病危害因素与防护措施•职业健康监护与个人防护•职业病防治案例分析•总结与展望01职业病概述定义分类定义与分类常见职业病的症状与危害生物因素所致职业病如炭疽、布氏杆菌病等,由接触致病微生物引起。
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如噪声聋、手臂振动病等,由长时间接触噪声、振动等物理因素引起。
因接触有毒物质而引起的中毒症状,如头痛、恶心、呕吐等。
长期吸入粉尘导致肺部纤维化,职业性放射性疾病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如铀、镭等,可能导致皮肤损伤、血液疾病等。
职业病防治的重要性03020102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国家职业病防治法规概述职业病防治法的主要内容职业病防治法的实施职业病防治法职业病诊断与鉴定制度职业病诊断机构当事人或者用人单位可以向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或者医疗卫生机构申请职业病诊断,并提交相关资料。
职业病诊断程序职业病鉴定程序03职业病危害事故报告与处理职业病危害事故处理与应急救援01职业病危害事故等级划分02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03职业病危害因素与防护措施粉尘类职业病的危害与防护危害接触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如苯、甲苯等,可导致中毒、过敏、烧伤等多种伤害。
总结词化学物质类职业病危害多样,需关注个人防护和工作环境。
防护措施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如手套、防护服、眼镜等;定期检测工作环境中的有害物质浓度。
化学物质类职业病的危害与防护物理因素类职业病的危害与防护生物因素类职业病的危害与防护总结词生物因素类职业病以传染病为主,需注意个人卫生和防疫措施。
危害接触致病微生物、病毒等可导致传染病传播。
防护措施加强个人卫生习惯,注意环境卫生;定期检查身体,及时发现并治疗职业病。
04职业健康监护与个人防护职业健康监护概述职业健康监护的定义01职业健康监护的目的02职业健康监护的内容03个人防护用品的定义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方法个人防护用品的维护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与维护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的定义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的管理与应用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的管理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的应用05职业病防治案例分析某水泥厂粉尘危害案例分析总结词某水泥厂因未能有效控制粉尘危害,导致工人患上职业病。
2024年职业健康与职业危害防治培训1、什么是(法定)职业病?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不一定就会患职业病,与工作有关的疾病也不都是职业病。
医学上所称的职业病泛指职业性有害因素所引起的疾病,而在立法意义上,职业病却有其特定的范围,,即指政府所规定的法定职业病。
凡属法定职业病的患者,可依法享受国家规定的职业病待遇。
2、如何认定职业病?企业、事业单位或者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或者是职业病防治活动可以中可以参照《职业病防治法》执行的其他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必须是因职业活动引起的;必须是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职业病危害因素而引起的;必须是国家公布的职业病分类目录列入的。
3、我国法定职业病有哪些?我国法定职业病主要有尘肺病、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职业中毒、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生物因素所致职业病、职业性皮肤病、职业性眼病、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职业性肿瘤和其他职业病10大类。
4、职业危害的后果①对人体的危害:如果作业场所中有大量粉尘,在此环境下的工作人员呼吸时会吸入大量粉尘,当达到一定数量时,会引起呼吸道疾病,肺组织发生纤维性病变,引发尘肺。
②对生产的危害:空气的粉尘可使高级、精密仪器精确度下降;使油漆,胶片,微型仪器,电容器等的产品质量下降;使机器,设备的磨损增快,工作寿命减少;使人的操作视线受影响,造成工作效率降低。
③对大气的危害:大量粉尘悬浮于空气中可使其它有害物质附着于其上,人呼吸时吸入可引起各种相应疾病;有关文物,古迹会被腐蚀,污染;降低大气的可见度,促使烟雾的形成,使太阳辐射和传递受到不同影响。
3、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条件①接触机会,在生产工艺过程中,不断接触或使用某些有毒害因素。
②接触方式,经呼吸道、消化道或皮肤途径可进入人体内或由于意外事故造成病伤。
如粉尘经呼吸道进入人体,引起尘肺病。
2024年职业病危害防治宣传教育培训制度为了强化和提升从业人员对作业环境中职业危害的防范认知与技能,有效预防、控制并根除职业危害,确保劳动者的身体健康,我们依据《职业病防治法》及《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暂行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特此制定本制度。
一、矿务主管领导负责审核并批准职业健康宣传教育培训计划,同时监督其实施情况。
二、职教科(职业教育与培训科)承担新入职员工的职业健康危害认知及岗位安全教育的职责。
三、职教科需根据各岗位的具体特点,于每年指定月份向主管领导提交培训需求申请。
主管领导则根据这些需求及内外部环境的变动,制定年度的职业健康宣传教育培训计划。
四、针对作业人员的岗前培训及在岗期间的职业卫生培训,其年度累计培训时间应不低于规定的小时数。
五、培训内容全面覆盖矿内各岗位的职业健康知识、岗位危害特性、职业危害防护措施、职业健康安全操作规程、防护设施的保养与维护要点、防护用品的使用要求,以及职业危害防治的法律法规、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等。
六、内部宣传教育培训的实施细节如下:a) 针对新入职员工,结合安全“三级教育”,详细介绍各作业现场及岗位的职业危害因素与潜在安全隐患,以及这些因素可能造成的危害。
b) 在岗职工通过定期的培训或公告栏宣传,学习职业健康岗位操作规程、相关制度、法律法规,以及新设备、新工艺的性能特点、可能产生的危害与防范措施,同时了解工作环境检测与个人体检结果。
c) 职工岗位转换时,由接收单位负责人讲解新岗位可能产生的危害及相应的防范措施。
d) 职教科按照培训计划,组织员工学习职业健康知识、法律法规、标准等相关内容。
七、为提升职业健康知识与管理能力,外部培训通常选择参加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组织的职业健康培训。
参与人员主要包括矿内主要负责人及职业健康管理人员。
八、培训效果评定标准如下:a) 新职工或转岗人员必须通过考核,确认其已具备与岗位相适应的职业卫生安全知识与能力后,方可上岗。
未经培训或培训不合格者,不得安排上岗作业。
职业病防治知识培训一、职业病的定义及种类《职业病防治法》所指的职业病,是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目前,我国已公布的职业病共有九大类九十九种,包括职业中毒、尘肺、物理因素职业病、职业性传染病、职业性皮肤病、职业性眼病、职业性耳鼻喉疾病、职业性肿瘤以及其他职业病。
二、职业病危害因素生产过程中可能引起职业病的有害因素主要包括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和生物因素。
化学因素涉及有毒物质和生产性粉尘;物理因素涵盖异常气象条件、异常气压、噪声、振动、非电离辐射和电离辐射;生物因素则指某些致病性微生物。
三、职业禁忌的概念职业禁忌,是指劳动者在从事特定职业或接触特定职业病危害因素时,其生理或病理状态使其比一般职业人群更易于遭受职业病危害,或可能导致原有疾病加重,甚至在作业过程中诱发可能对他人生命健康构成危险的疾病。
四、职业病危害因素侵入人体的途径职业病危害因素侵入人体的主要途径有三种:1. 呼吸道:是职业病危害因素侵入人体最主要的途径,如气体、液体和气溶胶(粉尘、烟、雾)等。
2. 皮肤:某些职业病危害因素可透过完整皮肤进入人体,当皮肤有病损时,毒物吸收量会大大增加。
3. 消化道:虽然一般情况下职业病危害因素不易经消化道进入人体,但在发生意外或不注意个人卫生时,可能通过污染的手、衣物、食品等进入体内。
五、预防职业病的措施预防职业病中毒的措施包括:1. 革新技术改造工艺:用无毒或低毒物质代替有毒物质,减少工作场所接触毒物的机会。
2. 通风排毒:通过通风将逸散的毒物排出,减少工作场所毒物浓度。
3. 个人防护:穿戴工作服或防护服,佩带个人防护用品,保护个人免受毒物侵害。
4. 增强体质:开展体育锻炼,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和营养摄入,提高机体对毒物的抵抗能力。
5. 安全卫生管理:确保生产设备的维修和管理,防止毒物泄漏和逸散。
6. 环境监测、生物材料监测与职业健康检查:定期检测工作场所空气中的毒物浓度,并对劳动者进行职业健康检查,早期发现和处理职业病损害。
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培训职业病防治是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和提升企业生产力的重要举措。
为了使企业和劳动者充分了解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不断增强职业病防治意识和能力,国家推行了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培训。
本文将介绍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培训的重要性、内容和实施方式。
一、培训的重要性职业病是由于长期从事某种职业引起的慢性疾病,其产生的原因往往与工作环境、劳动方式等相关法律法规有关。
因此,劳动者和企业必须了解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以便遵守相关法律法规,预防职业病的发生,保障劳动者的身体健康。
二、培训内容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相关法律法规概述:培训中应对职业病防治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全面的梳理和讲解,包括职业病防治法、职业病防治条例等,使学员对法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知。
2.职业病预防控制:培训内容还应涵盖职业病的预防控制措施,通过详细介绍各类职业病的病因和预防控制方法,使学员掌握在工作场所中有效预防和控制职业病的方法和技能。
3.职业病诊断和鉴定:了解职业病的诊断和鉴定程序,学会识别职业病的症状和迹象,以便及早发现和诊断职业病,并进行鉴定,为劳动者申请工伤鉴定提供法律依据。
4.职业病危害告知和记录:了解职业病危害告知的内容和方法,明确告知的目的和职责义务。
同时,学员还应了解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记录方法和要求,掌握职业病危害因素记录的规定和要点。
5.职业病防护设施和个人防护用品:学员应掌握不同类型工作场所所需的职业病防护设施和个人防护用品,了解其正确的使用方法,以确保工作场所的安全。
三、培训实施方式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培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实施,具体可根据培训对象和实际情况灵活选择,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培训方式:1.面对面培训:组织专业人员进行现场讲解,通过实例分析和情景模拟,使学员深入理解并掌握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知识。
2.在线培训:利用互联网平台,采用在线视频、PPT等形式进行培训。
学员可根据自己的时间和地点自由选择学习,提高学习的灵活性。
职业病防治法知识培训培训内容职业病防治法概述法律背景: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立法背景和意义,强调其在保障劳动者健康权益方面的重要作用。
法律条款:详细解读职业病防治法的主要条款,包括用人单位的责任、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等。
用人单位的责任职业病防治责任制:用人单位应建立职业病防治责任制,明确各级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的职责。
职业卫生管理:设立职业卫生管理机构,配备专职或兼职的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定期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监测和评价。
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健康保护权:劳动者有权获得职业健康保护,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等。
遵守法规:劳动者应遵守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规章和操作规程,正确使用职业病防护设备和个人防护用品。
职业病诊断与鉴定诊断程序:劳动者可在用人单位所在地或本人户籍所在地的医疗卫生机构进行职业病诊断。
鉴定标准:职业病诊断标准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确保诊断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职业病预防和控制措施工程技术措施: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设备,优化生产布局,加强通风排毒,减少职业病危害。
个体防护措施:为劳动者配备符合国家标准的个人防护用品,如防尘口罩、防毒面具等,并指导其正确使用。
政府监管与社会参与政府职责:政府部门制定职业病防治政策、规划和标准,监督用人单位落实职业病防治措施。
社会参与:社会组织和公众通过举报、投诉等方式参与职业病防治监督,媒体加强宣传和舆论监督。
培训技巧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帮助学员理解职业病防治的重要性和具体措施。
互动讨论:鼓励学员参与讨论,分享经验和建议,提高培训效果。
实地演练:组织实地演练,模拟职业病防治措施的实施过程,增强学员的实际操作能力。
新职业病防治法培训在当今的工作环境中,职业病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保障劳动者的健康权益,提高用人单位对职业病防治的重视程度,加强职业病的预防和控制,新职业病防治法应运而生。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贯彻新职业病防治法,我们特地组织了这次培训。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职业病。
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常见的职业病包括尘肺病、职业性中毒、职业性噪声聋等。
这些疾病不仅会给劳动者的身体带来痛苦,还会影响他们的工作和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
新职业病防治法的出台,对于职业病的防治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进一步明确了用人单位的主体责任,要求用人单位必须采取有效的职业病防护措施,为劳动者提供符合职业卫生标准的工作环境和条件。
同时,也加强了对劳动者的职业健康监护,规定用人单位应当组织劳动者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如实告知劳动者。
在新职业病防治法中,对于职业病的诊断和鉴定也做出了更加明确和规范的规定。
职业病诊断应当由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医疗卫生机构承担,诊断机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综合分析劳动者的职业史、职业病危害接触史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情况、临床表现以及辅助检查结果等,做出诊断结论。
如果劳动者对诊断结论有异议,可以依法向职业病诊断鉴定委员会申请鉴定。
为了更好地贯彻新职业病防治法,用人单位应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监测和评估。
用人单位应当定期对工作场所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了解工作场所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浓度(强度)等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整改。
二是完善职业病防护设施和个人防护用品。
用人单位应当根据工作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特点,为劳动者配备有效的职业病防护设施,如通风排毒装置、防尘口罩、防噪声耳塞等,并确保劳动者正确使用。
新职业病防治法培训一、引言职业病防治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关系到广大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为了加强职业病防治工作,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国家制定了《职业病防治法》。
为了提高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职业病防治意识,提高职业病防治能力,有必要开展新职业病防治法培训。
二、新职业病防治法的主要内容新职业病防治法共分为七章,包括总则、职业病诊断与鉴定、职业病防治措施、职业病病人保障、监督检查、法律责任和附则。
新职业病防治法明确了职业病的定义,规定了职业病防治的原则和责任主体,明确了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的程序和标准,规定了职业病防治措施,明确了职业病病人的权益保障,规定了监督检查和法律责任。
三、新职业病防治法培训的目的和意义1.提高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职业病防治意识。
通过培训,使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了解职业病防治的重要性,提高职业病防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提高职业病防治能力。
通过培训,使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掌握职业病防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职业病防治的效果。
3.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通过培训,使劳动者了解自己的权益和义务,提高劳动者的自我保护能力,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4.促进职业病防治工作的开展。
通过培训,提高职业病防治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促进职业病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新职业病防治法培训的内容和方式新职业病防治法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职业病防治的基本知识、职业病防治的措施和方法、职业病诊断与鉴定、职业病病人的权益保障、职业病防治的监督检查和法律责任等。
新职业病防治法培训的方式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集中授课、分组讨论、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
培训的对象包括用人单位的管理人员、职业卫生专业人员、劳动者等。
五、新职业病防治法培训的组织实施1.制定培训计划。
根据培训目标和培训内容,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明确培训的时间、地点、对象、内容和方式等。
2.选聘培训师资。
选聘具有丰富经验和专业知识的培训师资,保证培训的质量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