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八年级地理上册 2.3 河流教案(2)(新版)新人教版-2.doc
- 格式:doc
- 大小:89.60 KB
- 文档页数:2
河流
附:
一、个性学习检测题:
1.我国河流分为两大类:_____和______。
2.最终注入海洋的河流称为_______,外流河集中的地区称为______;没有注入海洋的河流称为_______,内流河集中的地区称为________。
内流区和外流区的分界线:______________ 。
________,自北向南经过 _____、______2市和 _____、______、 _____、 ________4省,贯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大水系,是世界上最长、开凿最早的人工河。
二、课堂达标反馈检测题:
1.下列关于我国内流河的叙述,错误的是()
主要分布在西北内陆 B、多数是季节性河流
C、河流水量较丰富
D、沿途多沙漠、戈壁,蒸发和渗漏严重
2.下列河流最终没有注入海洋的是()
A.长江 B.黄河 C.珠江 D.塔里木河
3. 我国的河流大部分注入太平洋,其主要原因是 ( )
A.季风气候的影响 B.受山脉的分布的影响
C.受地势西高东低的影响 D.社会环境的影响4.在下面空白图中填出下列地理名词。
(1)外流区和内流区。
(2)长江、黄河、珠江、淮河、塔里木河。
三、作业设置:
地理填充图P19 页1、2、3;H、G选作3。
2020年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2.3《河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河流是地理学科中的重要内容,2020年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2.3节主要介绍了河流的形成、特点和功能。
本节内容通过讲解河流的起源、河流的流程、河流的地理特征以及河流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等方面,使学生了解河流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地形、气候等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兴趣。
但部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应用能力较弱,对复杂的地理现象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河流的形成、特点和功能,学会分析河流的地理特征,提高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实践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学生关爱自然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河流的形成、特点和功能。
2.难点:河流的地理特征分析,河流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河流的形成、特点和功能,引导学生掌握地理知识。
2.观察法:观察河流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河流的地理特征。
3.讨论法:分组讨论河流的地理特征和河流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4.实践法:让学生收集所在地区的河流资料,分析其地理特征和功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河流图片、视频和案例资料。
2.设计好讨论问题和实践活动方案。
3.准备好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我国著名河流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河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提问学生对河流的了解,从而导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讲解河流的形成、特点和功能,呈现河流的地理特征,让学生初步了解河流的重要性。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河流的地理特征和河流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 2.3 河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2.3河流》一课,主要介绍了我国主要河流的分布、特点以及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河流的概况,理解河流与地形、气候等地理环境因素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我国地理特征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河流的认识多停留在表面,对河流的分布、特点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等方面的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地理环境的角度去分析河流的特点,提高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主要河流的分布、特点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地理环境的感情。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主要河流的分布、特点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难点:河流与地形、气候等地理环境因素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素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图、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2.设计好针对性的问题,用于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3.准备好相关知识点的学习资料,以便学生在课堂上查阅。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我国主要河流的美丽风光,引导学生关注我国河流的分布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我国主要河流的分布图,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各河流的名称和分布特点。
然后教师总结,指出我国河流大多分布在东部的外流区,西部的内流区河流较少。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河流与地形、气候等地理环境因素的关系。
第三节河流第1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我国河湖众多的特点及河湖在人类活动中的作用。
2.明确外流区(河、湖)、内流区(河、湖)的概念,以及外、内流河的水文特征。
教学重难点外、内流河的水文特征及其成因。
教学准备有关图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一些我国河流和湖泊的图片,除了这些河湖外,你还知道我国有哪些河流和湖泊?学生:交流讨论并举例说出我国的一些河流和湖泊。
二、新课教学(一)众多的河湖(1)同学们想一想,被人们誉为“大地动脉”的河流、“大地明珠”的湖泊,给我们人类带来了什么好处?它们是否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学生回答)河湖对于人类既有好处又有坏处,既有利又有害。
(2)河湖的好处有哪些呢?(学生回答)有丰富的淡水资源、水能资源,便于人们航运、游泳、养殖水生动植物等。
教师小结:河湖的好处在于除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淡水资源、灌溉水源、水能资源、航运的便利外,还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渔盐便利等。
(3)河湖不仅给人类带来好处,也带来过坏处。
河湖有哪些坏处呢?(学生回答)河湖可带来洪水灾害、干旱等。
2.读图学新知引导学生读图2.30《中国主要河流的分布》,观察并回答以下三个问题:(1)塔里木河和弱水与其他河流有何不同?(塔里木河和弱水最终没有注入海洋。
)(2)我国绝大多数河流注入什么海洋?(太平洋)(3)我国某某北部的额尔齐斯河和某某南部的雅鲁藏布江各自最终注入什么海洋?(北冰洋、印度洋)引导学生回答以上问题后归纳外流河、内流河、外流湖、内流湖的概念。
引导学生阅读外(内)流湖图后思考:为什么外流湖是淡水湖,内流湖是咸水湖?(学生回答)外流湖湖水靠外流注入其他河流输出,水中盐度大大降低,因而成为淡水湖;内流湖湖水靠蒸发输出,水中盐分较高,因而成为咸水湖。
(二)我国外流区与内流区的划分与分布1.读图学新知引导学生对照图2.6《中国陆上主要山脉的分布》和图2.30《中国主要河流的分布》,仔细观察我国内、外流河各分布在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哪一侧地区?(内流河分布在它的西北地区,外流河分布在它的东南地区。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2.3河流》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八年级地理上册《2.3河流》的内容,教材通过生动的地图、图片和文字,介绍了我国主要河流的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
教材内容丰富,结构清晰,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我国河流的地理特征,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地形、气候等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学科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河流的认识较为片面,局限于家乡或所在地区的河流。
本节课需要引导学生从全国的角度认识河流,了解我国主要河流的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主要河流的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学会阅读和分析河流分布图;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生态环境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主要河流的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2.难点:河流形成原因的深入理解,河流与环境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地图、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2.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分享成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教材、地图、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2.设计好针对性的问题,准备小组合作学习的相关材料;3.提前布置学生预习,了解课程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我国美丽的河流风光,引导学生关注河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我国主要河流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各河流的名称及大致分布情况。
3.操练(10分钟)针对河流的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设计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成果。
如:1. 我国主要河流的分布有什么规律?2. 这些河流的形成原因是什么?3. 河流与环境有何关系?4.巩固(10分钟)挑选几组代表性成果,让学生上台展示,并对其他小组的成果进行评价,巩固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