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八年级地理上册 2.3 河流教案(2)(新版)新人教版-2.doc
- 格式:doc
- 大小:89.60 KB
- 文档页数:2
河流
附:
一、个性学习检测题:
1.我国河流分为两大类:_____和______。
2.最终注入海洋的河流称为_______,外流河集中的地区称为______;没有注入海洋的河流称为_______,内流河集中的地区称为________。
内流区和外流区的分界线:______________ 。
________,自北向南经过 _____、______2市和 _____、______、 _____、 ________4省,贯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大水系,是世界上最长、开凿最早的人工河。
二、课堂达标反馈检测题:
1.下列关于我国内流河的叙述,错误的是()
主要分布在西北内陆 B、多数是季节性河流
C、河流水量较丰富
D、沿途多沙漠、戈壁,蒸发和渗漏严重
2.下列河流最终没有注入海洋的是()
A.长江 B.黄河 C.珠江 D.塔里木河
3. 我国的河流大部分注入太平洋,其主要原因是 ( )
A.季风气候的影响 B.受山脉的分布的影响
C.受地势西高东低的影响 D.社会环境的影响4.在下面空白图中填出下列地理名词。
(1)外流区和内流区。
(2)长江、黄河、珠江、淮河、塔里木河。
三、作业设置:
地理填充图P19 页1、2、3;H、G选作3。
2020年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2.3《河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河流是地理学科中的重要内容,2020年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2.3节主要介绍了河流的形成、特点和功能。
本节内容通过讲解河流的起源、河流的流程、河流的地理特征以及河流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等方面,使学生了解河流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地形、气候等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兴趣。
但部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应用能力较弱,对复杂的地理现象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河流的形成、特点和功能,学会分析河流的地理特征,提高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实践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学生关爱自然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河流的形成、特点和功能。
2.难点:河流的地理特征分析,河流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河流的形成、特点和功能,引导学生掌握地理知识。
2.观察法:观察河流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河流的地理特征。
3.讨论法:分组讨论河流的地理特征和河流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4.实践法:让学生收集所在地区的河流资料,分析其地理特征和功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河流图片、视频和案例资料。
2.设计好讨论问题和实践活动方案。
3.准备好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我国著名河流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河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提问学生对河流的了解,从而导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讲解河流的形成、特点和功能,呈现河流的地理特征,让学生初步了解河流的重要性。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河流的地理特征和河流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 2.3 河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2.3河流》一课,主要介绍了我国主要河流的分布、特点以及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河流的概况,理解河流与地形、气候等地理环境因素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我国地理特征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河流的认识多停留在表面,对河流的分布、特点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等方面的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地理环境的角度去分析河流的特点,提高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主要河流的分布、特点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地理环境的感情。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主要河流的分布、特点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难点:河流与地形、气候等地理环境因素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素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图、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2.设计好针对性的问题,用于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3.准备好相关知识点的学习资料,以便学生在课堂上查阅。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我国主要河流的美丽风光,引导学生关注我国河流的分布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我国主要河流的分布图,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各河流的名称和分布特点。
然后教师总结,指出我国河流大多分布在东部的外流区,西部的内流区河流较少。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河流与地形、气候等地理环境因素的关系。
第三节河流第1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我国河湖众多的特点及河湖在人类活动中的作用。
2.明确外流区(河、湖)、内流区(河、湖)的概念,以及外、内流河的水文特征。
教学重难点外、内流河的水文特征及其成因。
教学准备有关图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一些我国河流和湖泊的图片,除了这些河湖外,你还知道我国有哪些河流和湖泊?学生:交流讨论并举例说出我国的一些河流和湖泊。
二、新课教学(一)众多的河湖(1)同学们想一想,被人们誉为“大地动脉”的河流、“大地明珠”的湖泊,给我们人类带来了什么好处?它们是否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学生回答)河湖对于人类既有好处又有坏处,既有利又有害。
(2)河湖的好处有哪些呢?(学生回答)有丰富的淡水资源、水能资源,便于人们航运、游泳、养殖水生动植物等。
教师小结:河湖的好处在于除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淡水资源、灌溉水源、水能资源、航运的便利外,还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渔盐便利等。
(3)河湖不仅给人类带来好处,也带来过坏处。
河湖有哪些坏处呢?(学生回答)河湖可带来洪水灾害、干旱等。
2.读图学新知引导学生读图2.30《中国主要河流的分布》,观察并回答以下三个问题:(1)塔里木河和弱水与其他河流有何不同?(塔里木河和弱水最终没有注入海洋。
)(2)我国绝大多数河流注入什么海洋?(太平洋)(3)我国某某北部的额尔齐斯河和某某南部的雅鲁藏布江各自最终注入什么海洋?(北冰洋、印度洋)引导学生回答以上问题后归纳外流河、内流河、外流湖、内流湖的概念。
引导学生阅读外(内)流湖图后思考:为什么外流湖是淡水湖,内流湖是咸水湖?(学生回答)外流湖湖水靠外流注入其他河流输出,水中盐度大大降低,因而成为淡水湖;内流湖湖水靠蒸发输出,水中盐分较高,因而成为咸水湖。
(二)我国外流区与内流区的划分与分布1.读图学新知引导学生对照图2.6《中国陆上主要山脉的分布》和图2.30《中国主要河流的分布》,仔细观察我国内、外流河各分布在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哪一侧地区?(内流河分布在它的西北地区,外流河分布在它的东南地区。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2.3河流》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八年级地理上册《2.3河流》的内容,教材通过生动的地图、图片和文字,介绍了我国主要河流的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
教材内容丰富,结构清晰,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我国河流的地理特征,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地形、气候等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学科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河流的认识较为片面,局限于家乡或所在地区的河流。
本节课需要引导学生从全国的角度认识河流,了解我国主要河流的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主要河流的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学会阅读和分析河流分布图;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生态环境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主要河流的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2.难点:河流形成原因的深入理解,河流与环境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地图、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2.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分享成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教材、地图、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2.设计好针对性的问题,准备小组合作学习的相关材料;3.提前布置学生预习,了解课程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我国美丽的河流风光,引导学生关注河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我国主要河流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各河流的名称及大致分布情况。
3.操练(10分钟)针对河流的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设计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成果。
如:1. 我国主要河流的分布有什么规律?2. 这些河流的形成原因是什么?3. 河流与环境有何关系?4.巩固(10分钟)挑选几组代表性成果,让学生上台展示,并对其他小组的成果进行评价,巩固所学知识。
中国的自然环境课题第三节河流第二课时课时安排共( 2)课时课程标准P14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长江、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学习目标1、了解长江水系概况,知道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2、学会分析并掌握长江各段的水文特征;3、了解长江开发利用的现状及潜力;治理保护的首要任务教学重点1、长江的文特征;2、长江开发及治理保护教学难点长江的开发与治理保护教学方法比较法教学准备教学课件课前作业你知道我国哪些大江大河?教学过程教学环节课堂合作交流二次备课(修改环节一导入新课:我们国家的一项重点工程,这项工程里有数个世界第一。
这个工程建在长江上,为什么要建在这里呢?学完这节课,我们就会明白,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有:教师活动:介绍学习内容1、长江的源头、入海口、河段的划分、主要支流、流经的省级行政区及主要地形区。
2、长江被称为“水能宝库”、“黄金水道”原因。
3、长江的开发开发方向。
4、寻找长江开发的问题与治理的措施。
课中作业: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
环节二学生活动:自主学习,共同回顾一)、在教材P45长江流域水系图,并在图中标出长江的发源地、入海口,标注出划分长江上、中、下游的宜昌和湖口的位置;描出主要支流和湖泊。
二)、回顾所学或依照地图说说长江的开发和建议,做适当的评价。
教师活动:教师小结:长江上游有“水能宝库”之称,长江的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因为上游河流落差大,峡谷多,因此在上游河段可以建水电站,发展水电业。
但是目前长江的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率还比较低,还远没有发挥它的应有作用,如何更加有效地开发长江的水能资源是我们当前探讨的重要课题学生活动:请一名学生上台指出长江三峡的位置。
教师:三峡水电站---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
播放长江三峡图片断,升华学生对“水能宝库”的理解。
学生活动:教师引导读P46图2.36长江航运图:完成提问;三小组;长江的开发除了发电、航运,还有些什么?;有小组代表回答问题,教师给于点评;教师:总结学生所答。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2.3《河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河流是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主要介绍了河流的形成、特点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河流知识系统学习的开始,对于培养学生关爱环境、保护资源的意识具有重要作用。
教材通过文字、图片、图表等多种形式,使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地掌握河流的相关知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有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自然地理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河流知识较为抽象,学生需要通过实例分析、观察图片等方式,进一步理解河流的形成、特点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此外,学生在生活中对河流的观察和体验有限,需要通过课堂学习,拓宽视野,提高对河流现象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河流的形成、特点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会分析河流与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环境、保护资源的意识,提高学生对地理现象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河流的形成、特点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难点:河流与环境的关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图表、实例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提高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4.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河流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图片、图表、视频等教学素材。
3.学生分组讨论所需的道具和器材。
4.课堂练习题及答案。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我国著名河流的景观,引导学生关注河流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河流的定义、形成、特点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河流。
3.操练(10分钟)分析实例,让学生观察河流与环境的关系。
《河流》 本节教材分三部分,一是从整体上介绍了我国河流和湖泊的概况,以内外流区域的划分和河流水文特征的对比为重点;二是重点介绍了黄河的泥沙产生的原因及治理问题,最后以“水能宝库”、“黄金水道”、“长江水患”为重点介绍了中国最大的河流——长江。
每一部分专题的介绍都不是面面俱到,而是选取该专题中最具代表性的内容作全面细致的讲解,注重培养学生的读图、运用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与能力目标】1、从地图上找出我国流入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的主要外流河,以及最终未注入海洋的主要河流,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2、从河流流量、水位、汛期、冰期、含沙量等方面描述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水文特征,理解河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3、运用流域图和相关水文资料,描述长江、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能够说出长江、黄河不同河段突出的开发或问题,进一步理解河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获取图文信息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推理分析的思维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人地协调观念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1、外流河和内流河的水文特征;2、长江的源流概况及开发利用情况;3、黄河的上、中、下游概况及黄河的综合治理。
【教学难点】◆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1、外流河和内流河的水文特征;2、黄河的综合治理。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相关地图与图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师:河流和山脉向来是文学作品的重要来源,作者借用它们来抒发自己的情怀,表述自我的感想。
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相信大家知道的比我还多,哪位同学和大家分享。
生: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师:除了刚才诗句中提到的河流,你知道我国还有哪些重要河流吗?生: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河流。
板书:第三节河流一、以外流河为主【讲授新课】师:同学们看“中国主要河流的分布”图,查找黑龙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珠江、怒江、雅鲁藏布江、额尔齐斯河。
《2.2气候》第一课时
活动4:了解我国主要的河流与湖泊,
1、写出我国主要的河、湖名称:
河流: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湖泊:a
b
c
d
2、将下列河流与之对应的特色连接起来。
A长江a我国第二长河
B黄河 b 我国最大的河流
C珠江 c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D京杭大运河 d我国汛期最长的河流
E塔里木河 e 我国最大的淡水湖F青海湖 f我国最大的咸水湖
G鄱阳湖 g我国最大的内流河
活动5:知识拓展:认识我国河流的补给方式
雨水补给——外流河主要补给方式,外流区,常见的补给方式,与夏季风有关高山冰雪融水补给——内流河主要补给方式,内流区,与气温高低有关
春季积雪融水补给——东北地区河流补给,春季
地下水补给——最普遍的河流补给方式
湖泊水补给——湖泊对河流起调节径流量的作用
活动6:河流的水文特征,观看水文特征的视频,小结水文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河流的水文特征影响因素
流量气候类型
水位高低降水季节变化
含沙量高低植被土壤
结冰期气温高低
流速地势落差
汛期降水变率
水能落差、流量
活动7:对比我国代表河流的水文特征:
地区代表性河流水量大小汛期季节及长短含沙量大小有无结冰期东北地区黑龙江
秦岭-淮河以
北
海河黄河
秦岭-淮河以
南
长江珠江。
2020年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2.3《河流》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2.3《河流》一课,主要介绍河流的定义、特点、形成和作用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河流的基本概念,掌握河流的主要特征,认识河流在不同地区的形成和作用,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自然地理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河流知识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图片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同时,学生需要培养观察和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环境相结合。
三. 教学目标1.知道河流的定义和特点。
2.了解河流在不同地区的形成和作用。
3.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4.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培养关爱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河流的定义、特点、形成和作用。
2.难点:河流在不同地区的形成和作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河流的知识。
2.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和实例,生动形象地展示河流的特点和形成。
3.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联系实际,更好地理解河流的作用。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动画等。
2.案例材料:关于河流形成和作用的具体实例。
3.地图:展示不同地区河流的分布。
4.学生活动材料:笔记本、彩笔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利用图片和动画,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的内容,如水系的定义和特点。
2.提问:你们认为什么是河流?它有什么特点?呈现(10分钟)1.展示多媒体课件,介绍河流的定义和特点。
2.通过实例和图片,讲解河流在不同地区的形成和作用。
操练(10分钟)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教材中提供的河流案例,总结河流的形成和作用。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巩固(10分钟)1.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根据教材内容,回答关于河流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