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组操作规程6
- 格式:doc
- 大小:247.00 KB
- 文档页数:25
肠球菌属标准操作规程1.概述肠球菌属于1984年从链球菌属划出,单独成为一个菌属,包括粪肠球菌、屎肠球菌、鸟肠球菌、坚韧肠球菌、铅黄肠球菌、蒙氏肠球菌、海氏肠球菌、鹑鸡肠球菌和病臭肠球菌等18个种和1个变异株。
临床上常见的菌株为粪肠球菌。
2.标本类型血液、尿液、痰、穿刺液、脓液等标本。
3.鉴定3.1 形态与染色革兰阳性球菌,单个、成双或短链状排列。
3.2 培养特性在血琼脂平板上形成较小、灰白色,有a 溶血或β溶血环的菌落。
在麦康凯琼脂平板上形成较小、干燥、粉红色菌落。
3.3 生化反应触酶试验阴性,分解甘露醇、山梨醇、胆汁七叶苷试验阳性、在含6.5%氯化钠的肉汤中生长,多数菌株PYR试验阳性,对杆菌肽耐药。
3.4 鉴别要点3.4.1 本菌特征革兰阳性球菌,触酶试验阴性,在65g/L 氯化钠中生长,胆汁、七叶苷试验阳性,45℃中生长。
3.4.2与屎肠球菌的鉴别:粪肠球菌不分解阿拉伯糖,而屎肠球菌能分解阿拉伯糖3.4.3 与链球菌属和乳球菌属的鉴别:见表5-353.4.4 粪肠球菌与其他各主要菌种间的鉴别:见表5-36操作步骤3.5.1 触酶试验阳性参见触酶试验标准操作规程3.5.2 鉴定从血平板上挑取纯菌落,用微生物鉴定仪或传统生化反应进行细菌鉴定。
4.药敏参见《药物敏感性试验标准操作规程》及CLSI M100-S20最新版本文件.5.质量控制参见《质量控制程序》6.检验结果解释与分析在β-内酰胺酶阴性球菌肠球菌中,氨苄西林药敏试验结果可预测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舒巴坦、哌拉西林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等敏感性。
青霉素药敏试验可预测氨苄西林、阿莫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舒巴坦、哌拉西林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等药敏结果。
粪肠球菌中氨苄西林药敏结果可以预测亚胺培南的药敏结果。
对于血培养和脑脊液中分离到的肠球菌,需做β-内酰胺酶检测,β-内酰胺酶阳性,则对青霉素、羧基青霉素和脲基青霉素均耐药。
肠球菌属标准操作规程1.概述肠球菌属于1984年从链球菌属划出,单独成为一个菌属,包括粪肠球菌、屎肠球菌、鸟肠球菌、坚韧肠球菌、铅黄肠球菌、蒙氏肠球菌、海氏肠球菌、鹑鸡肠球菌和病臭肠球菌等18个种和1个变异株。
临床上常见的菌株为粪肠球菌。
2.标本类型血液、尿液、痰、穿刺液、脓液等标本。
3.鉴定3.1形态与染色革兰阳性球菌,单个、成双或短链状排列。
3.2培养特性在血琼脂平板上形成较小、灰白色,有a 溶血或0溶血环的菌落。
在麦康凯琼脂平板上形成较小、干燥、粉红色菌落。
3.3生化反应触酶试验阴性,分解甘露醇、山梨醇、胆汁七叶苷试验阳性、在含 6.5%氯化钠的肉汤中生长,多数菌株PYR试验阳性,对杆菌肽耐药。
3.4鉴别要点3.4.1本菌特征革兰阳性球菌,触酶试验阴性,在65g/L氯化钠中生长,胆汁、七叶苷试验阳性,45℃中生长。
3.4.2与屎肠球菌的鉴别:粪肠球菌不分解阿拉伯糖,而屎肠球菌能分解阿拉伯糖3.4.3与链球菌属和乳球菌属的鉴别:见表5-353.4.4粪肠球菌与其他各主要菌种间的鉴别:见表5-36操作步骤3.5.1触酶试验阳性参见触酶试验标准操作规程3.5.2鉴定从血平板上挑取纯菌落,用微生物鉴定仪或传统生化反应进行细菌鉴定。
4.药敏参见《药物敏感性试验标准操作规程》及CLSI M100-S20 最新版本文件.5.质量控制参见《质量控制程序》6.检验结果解释与分析在台内酰胺酶阴性球菌肠球菌中,氨苄西林药敏试验结果可预测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舒巴坦、哌拉西林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等敏感性。
青霉素药敏试验可预测氨苄西林、阿莫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舒巴坦、哌拉西林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等药敏结果。
粪肠球菌中氨苄西林药敏结果可以预测亚胺培南的药敏结果。
对于血培养和脑脊液中分离到的肠球菌,需做B-内酰胺酶检测,B-内酰胺酶阳性,则对青霉素、羧基青霉素和脲基青霉素均耐药。
为耐万古霉素肠球菌做氯霉素、红霉素、四环素和利福平药敏试验,根据结果进行治疗。
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一、目的为控制多重耐药菌在院内流行导致的医院感染,规范临床隔离措施,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操作规程。
二、范围本操作规程适用于全院各科室对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和控制的操作与管理。
三、原则1. 医院将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纳入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提供人、财、物的支持,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
2. 医务人员应接受多重耐药菌传播的危险及预防措施的教育和训练,掌握并实施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传播的策略和措施。
强化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减少多重耐药菌的产生和筛选。
四、操作步骤1. 建立和完善微生物实验室检测体系,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微生物实验室应使用标准的实验室方法,确定目标微生物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产超广谱-内酰胺酶(ESBLs)的细菌、耐碳青霉烯肠杆菌科细菌(CRE)如产NDM-1和产KPC的细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CR-AB)、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DR-PA)、艰难梭菌(CD)等多重耐药菌。
3. 建立机制确保微生物实验室在监测到异常的耐药模式时能够迅速通知感染控制人员或临床科室主任。
4. 每季度向临床公布一次临床常见分离菌株的药敏情况,为临床医生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
5. 各临床科室应加强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监测和管理,严格执行接触隔离措施。
6. 医务人员应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提高手卫生依从率,减少病原菌的传播。
7. 对患者宜单人防护或床旁防护,诊疗用具宜专任人员专用或一用一消毒灭菌/灭菌。
8. 主动筛查是预防MDRO医院内传播、降低易感人群医院感染风险、提高预后的重要手段。
具有标准的定点医疗机构可对重点对象进行总菌群的筛选。
9. 提高MDRO感染/定植病人救治自然环境的清洁、消毒工作,特别是对高频接触物体表面应提高消毒次数。
10. 合理应用抗生素,认真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的有关规定,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的基本原则,正确、合理地实施个体化的抗菌药物给药方案。
16SrDNA鉴定菌株的标准操作规程1.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通过特定引物对细菌的16SrDNA片段进行PCR扩增,然后对扩增片段进行序列分析比对,快速获得细菌种属信息的操作规程。
本标准适用于未知细菌的快速种属分析,以及为细菌的生化鉴定提供指导信息。
2.方法和原理16SrDNA鉴定是指用利用细菌16SrDNA序列测序的方法对细菌进行种属鉴定。
包括细菌基因组DNA提取、16SrDNA特异引物PCR扩增、扩增产物纯化、DNA测序、序列比对等步骤。
是一种快速获得细菌种属信息的方法。
细菌rRNA(核糖体RNA)按沉降系数分为3种,分别为5S、16S和23S rRNA。
16S rDNA是细菌染色体上编码16S rRNA相对应的DNA序列。
16S rDNA由于大小适中,约1.5Kb左右,既能体现不同菌属之间的差异,又能利用测序技术较容易地得到其序列,故被细菌学家和分类学家接受。
在16S rRNA 分子中,可变区序列因细菌不同而异,恒定区序列基本保守,所以可利用恒定区序列设计引物,将16S rDNA片段扩增出来,利用可变区序列的差异来对不同菌属、菌种的细菌进行分类鉴定。
16SrDNA序列的前500bp序列变化较大,包含有丰富的细菌种属的特异性信息,所以对于绝大多数菌株来说,只需要第一对引物测前500bp序列即可鉴别出细菌的菌属。
针对科学论文发表或是前500bp无法鉴别的情况,需要进行16SrDNA的全序列扩增和测序,得到较为全面的16SrDNA的序列信息。
由于测序仪一次反应最多只能测出700bp的有效序列,为了结果的可靠性,通常将16SrDNA全长序列分成3部分进行测序。
3.设备和材料3.1器材移液器(1000μL、200μL 、100μL、10μL);涡旋振荡器;Eppendorf MixMate;离心机;水浴锅;电泳仪;制冰机;低温冰箱;PCR仪:Veriti 96 Well Thermal Cycler;凝胶成像仪:VersaDoc MP 4000;基因分析仪:AB3500、AB31303.2试剂DNA快速提取试剂:PrepMan Ultra;琼脂糖;PCR试剂:Taq酶,10×Taq Buffer(Mg2+),dNTPs,O等; ExoSAP-IT;测序试剂:BigDye Terminator,5×Sequencing Buffer;BigDye XTerminator ddH2Purification Kit;3.3耗材移液器吸头:1000μL、200μL、10μL;离心管:1.5mL、200μL;Micro Amp TM Optical 96-Well ReactionPlate;Micro Amp TM Optical Adhesive Film;3.4引物16SrDNA 名称序列扩增长度第1部分正向引物27F5'-AGA GTT TGA TCC TGG CTC AG-3'500 bp左右反向引物519R5'- GWA TTA CCG CGG CKG CTG -3'第2部分正向引物357F5'- CTC CTA CGG GAG GCA GCA G-3'750bp左右反向引物1115R5'-AGG GTT GCG CTC GTT GC-3'第3部分正向引物926F5'- AAA CTY AAA KGA ATT GAC GG-3'560 bp左右反向引物1492R5'-TAC GGC TAC CTT GTT ACG ACT T-3'其中M=C:A, Y=C:T. K=G:T, R=A:G, S=G:C. W=A:T; all 1:1 4.操作流程5.实验方法5.1 核酸提取:挑取单菌落,然后置于装有100μLPrepMan Ultra 的离心管中,涡旋震荡混匀30s 左右,然后100℃水浴10min 后,以离心机最大转速离心3min ,取10μL 上清液与490μL ddH 2O (即稀释50倍),混匀作为下步PCR 的模板DNA 。
微生物限度检查操作规程《微生物限度检查操作规程》一、目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是用于确认产品是否符合微生物水平要求的一种分析方法。
本操作规程的目的是制定微生物限度检查的操作步骤,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适用范围本操作规程适用于所有需要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查的产品,包括食品、医药和化妆品等。
三、操作步骤1. 准备工作:清洁实验室工作台面和仪器设备,准备所需的培养基和试剂,并确保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转。
2. 取样:按照产品的取样标准,从不同批次或不同位置进行取样,并确保取样的代表性。
3. 样品制备:将取样的产品进行样品制备,包括稀释、搅拌和过滤等步骤,以便于后续的微生物检查。
4. 培养:将样品接种在适当的培养基上,根据不同的微生物种类和要求进行培养,并进行恒温培养一定时间。
5. 计数:在培养一定时间后,对培养基上的菌落进行计数,并按照标准方法进行结果的记录和确认。
6. 结果判定:将检查结果与产品的微生物限度标准进行比对,根据结果作出是否合格的判定。
7. 结果记录:将微生物限度检查的结果进行记录,包括样品信息、操作步骤、检查结果和判定等信息,并将结果报告给相关部门或供应商。
四、注意事项1. 操作人员应具备一定的微生物检测知识和操作技能,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执行。
2. 实验室应保持清洁、卫生,并进行定期消毒和验证。
3. 实验室设备应定期维护和校准,确保设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所使用的培养基和试剂应符合相关标准,存放在干燥、阴凉、避光的环境中。
5. 检查结果应及时报告,并根据结果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以上就是《微生物限度检查操作规程》的主要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查,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
单位及实验室名称项目汉源县人民医院检验科生殖系统标本的细菌学检验操作编号:LAB/SOP/HY/微-006日期:2010年5月3日版本:第一版,第0次修订第1页,共3页一、【标本采集】(1)对于男性和女性外阴部标本可直接用无菌棉拭檫拭外阴部的分泌物,溃疡面做直接涂片和分离培养。
(2)对于阴道、尿道、前列腺和子宫颈分泌物标本首先清洗外阴部和尿道外部。
对于女性患者,首先用肥皂水及1:1000高锰酸钾水溶液冲洗外阴部和尿道口后再用无菌纱布或无菌干棉球拭干;对于男性患者应翻转包皮冲洗,用2%红汞或1:1000苯扎溴铵消毒尿道口后再用无菌纱布或无菌棉球拭干,然后由医师分别以无菌的方法进行采取待检标本。
二、【检验方法】1.直接涂片检查(1)一般细菌涂片:以无菌操作方法用无菌棉拭子采取外阴部标本或阴道、尿道、前列腺和子宫颈分泌物的标本直接涂片,以火焰固定,革兰染色镜检,根据形态染色特征可做出初步报告。
(2)淋病奈瑟菌涂片:以无菌操作方法,采取生殖器官标本后涂成两张玻片,一张以革兰染色,另一张以亚甲蓝染色镜检。
如查到有革兰阴性形态典型的双球菌,可报告:“找到革兰阴性双球菌,在细胞内(细胞外)形态似淋病奈瑟菌。
”(3)梅毒螺旋体检查:以无菌方法采取初期梅毒患者的病灶组织渗出液或二期梅毒的病灶渗出液或局部淋巴结抽出液,置于载玻片上,加一滴生理盐水混合后覆以盖玻片,立即用暗视野显微镜检查,或在渗出液中加一滴墨汁混合后涂片用显微镜观察。
如见运动活泼的密螺旋体或光亮的小螺旋体有助于诊断。
(4)假丝酵母菌涂片:首先取一滴无菌生理盐水加于载玻片上,再取标本放于盐水混匀,盖上盖玻片,轻轻加压,用高倍镜检查。
如发现有光亮的芽生孢子和假菌丝,并经革兰染色镜检有阳性酵母样细胞时,可报告:“找到酵母样真菌,形似假丝菌酵母。
”;否则报告:“未找到假丝酵母菌。
”2.细菌培养(1)一般细菌培养:以无菌方法用接种环挑取标本后立即分别接种于血平板和中国蓝平板上,经35℃18-24h培养后观察结果,如有细菌生长,观察菌落形态,涂片、革兰染色镜检。
普通细菌培养鉴定操作规程1检验目的做疾病的病原学诊断,查找于疾病有关的病原菌以及了解微生物与疾病的关系,指导临床治疗及预后和流行病学的调查。
2原理人体很多部位与外界相通,存在栖息菌群,但不致病,当菌群失调或分离到致病菌则具有临床意义;另外机体某些部位是无菌的,如检出细菌则视为致病菌。
并排除采样及操作污染。
3标本要求(1)标本类型:血液,骨髓,脑脊液,胸水,腹水,尿液,等体液;痰液,前列腺液,脓液,组织分泌物或穿刺液等。
(2)标本采集:见标本采集手册(3)标本储存和运输:室温放置,室温运输并立即送检。
人泌尿生殖道标本如白带前列腺液等需临床标本接种于巧克力平板或特殊的运送培养基并置保温设备中送检。
(4)标本拒收状态:非无菌方式采集的标本或未按要求部位采取的标本。
4容器和添加剂类型均使用灭菌器InI盛放标本5试剂(1)试剂名称:革兰氏染液、氧化酶试剂、3%触酶、血平板、麦康凯平板、相关生化试剂等(2)试剂生产厂家:XX生物技术有限公司6仪器设备:(1)接种针、接种环、酒精灯、(2)BACTTST黑马微生物鉴定系统。
(3)显微镜、GNP-P270隔水式恒温培养箱、SWYJTF超净工作台、MCoT5A三洋牌二氧化碳培养箱、0414-1台式离心机、FA1004电子天平7校准程序(送XX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所校准)8操作步骤(1)血液、骨髓、脑脊液等标本按照培养目的增菌培养12T8小时后盲目接种或待自动分析仪报警后接种。
(2)接种:以上增菌标本及其他临床标本用接种环取标本接种环划线血平板及其他选择性培养基上,35℃培养过夜,观察结果。
(3)涂片:肉眼见细菌生长,取生长物涂片做革兰氏染色;(4)纯培养:根据需要接种血平板、巧克力、中国蓝/麦康凯或厌氧平板过夜培养以获得纯培养。
(5)鉴定:按照鉴定仪要求调配菌液浓度,细菌的鉴定见BACTTST黑马微生物鉴定系统10质量控制:参加我科质量管理小组组织的各项质量控制活动11生物参考区间血液,骨髓,脑脊液等无菌部位采取的标本未见细菌生长;其他标本如大便,痰液为正常菌群或未见致病菌。
微生物操作规程
《微生物操作规程》
微生物操作是实验室中常见的操作,但由于微生物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因此对微生物操作有严格的规程。
以下是对微生物操作规程的一些要点:
1. 穿着适当的防护装备:在进行微生物操作时,实验人员应该穿着适当的防护装备,包括实验服、手套、口罩和护目镜等。
这可以有效预防微生物和其代谢产物对皮肤和呼吸系统造成危害。
2. 操作实验室的卫生消毒:在进行微生物操作前,需要对实验室进行必要的卫生消毒,确保操作环境的清洁与无菌环境。
3. 严格的操作流程:在进行微生物操作时,需要严格按照规程进行操作,避免出现操作失误导致微生物泄漏或污染的情况发生。
4. 正确处理微生物废弃物:在微生物操作结束后,实验人员需要将微生物废弃物进行正确处理,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
5. 定期进行培训和检查:对从事微生物操作的实验人员需要进行定期的培训和检查,以提高其微生物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总之,微生物操作规程是保证微生物操作安全的基础,严格遵
守微生物操作规程可以有效预防微生物的危害,并保障实验人员和环境的安全。
细菌内毒素检查标准操作规程1 简述1.1 本规范适用于中国药典2005年版附录中细菌内毒素检查法一凝胶法和光度测定法。
后者包括浊度法和显色基质法。
供试品检测时,可使用其中任何一种方法进行实验。
当测定结果有争议时,除另有规定外,以凝胶法结果为准。
1.2 供试品细菌毒素限值的确定。
(一)药典中有规定的,按供试品各论中规定限值;(二)尚无标准规定的,按以下公式确定供试品内毒素限值:L=K/M式中L为供试品的细菌内毒素限值,以EU/ml、EU/mg、EU/U表示。
K为按规定的给药途径,人用每公斤体重每小时最大可接受的内毒素剂量,以EU/kg/h表示。
其中注射剂,K=5EU/kg/h;放射性药品注射剂,K=2.5EU/kg/h;鞘内用注射剂,K=0.2EU/kg/h。
M为人用每公斤体重每小时的最大供试品剂量,以ml/kg/h、ml/kg/h、U/kg/h表示。
药品人用最大剂量可参阅国家批准的药品说明书和《临床用药须知》等权威著作,中国人均体重按60kg计算,注射时间小于1小时的按1小时计。
按人用剂量计算限值时,如遇特殊情况,可根据生产和临床用实际情况做必要调整,但需说明理由。
1.3 供试品最大有效稀释倍数的确定供试品的最大有效稀释倍数(MV D)按下式计算:MV D=C?L/λL为供试品的细菌内毒素限值;C为供试品溶液的浓度。
当L以EU/ml表示时,C等于1.0ml/ml;当L的单位以EU/mg或EU/U表示时,C为供试品制备成溶液后的浓度,单位为mg/ml或U/ml。
如供试品为注射用无菌粉末或原料药,则MV D取1,可计算供试品的最小有效稀释浓度C: λ/L。
λ在凝胶法中为鲎试剂的标示灵敏度,在光度测定法中为所使用的标准曲线中的最低内毒素浓度。
1.4 在使用新一批号的鲎试剂前,必须进行鲎试剂灵敏度复核实验。
1.5 药典中已有规定的品种或有其他内毒素检验标准的品种,可直接进行内毒素检查,如在检验中出现干扰的情况需再进行干扰实验的验证;其他未建立内毒素检查的品种需先进行干扰实验,确定不干扰浓度后再进行内毒素检查。
16SrDNA鉴定菌株的标准操作规程1.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通过特定引物对细菌的16SrDNA片段进行PCR扩增,然后对扩增片段进行序列分析比对,快速获得细菌种属信息的操作规程.本标准适用于未知细菌的快速种属分析,以及为细菌的生化鉴定提供指导信息。
2.方法和原理16SrDNA鉴定是指用利用细菌16SrDNA序列测序的方法对细菌进行种属鉴定。
包括细菌基因组DNA提取、16SrDNA特异引物PCR扩增、扩增产物纯化、DNA测序、序列比对等步骤。
是一种快速获得细菌种属信息的方法。
细菌rRNA(核糖体RNA)按沉降系数分为3种,分别为5S、16S和23S rRNA。
16S rDNA是细菌染色体上编码16S rRNA相对应的DNA序列。
16S rDNA由于大小适中,约1.5Kb左右,既能体现不同菌属之间的差异,又能利用测序技术较容易地得到其序列,故被细菌学家和分类学家接受。
在16S rRNA分子中,可变区序列因细菌不同而异,恒定区序列基本保守,所以可利用恒定区序列设计引物,将16S rDNA片段扩增出来,利用可变区序列的差异来对不同菌属、菌种的细菌进行分类鉴定。
16SrDNA序列的前500bp序列变化较大,包含有丰富的细菌种属的特异性信息,所以对于绝大多数菌株来说,只需要第一对引物测前500bp序列即可鉴别出细菌的菌属。
针对科学论文发表或是前500bp无法鉴别的情况,需要进行16SrDNA的全序列扩增和测序,得到较为全面的16SrDNA的序列信息。
由于测序仪一次反应最多只能测出700bp的有效序列,为了结果的可靠性,通常将16SrDNA全长序列分成3部分进行测序。
3.设备和材料1.1器材移液器(1000μL、200μL 、100μL、10μL);涡旋振荡器;Eppendorf MixMate;离心机;水浴锅;电泳仪;制冰机;低温冰箱;PCR仪:Veriti 96 Well Thermal Cycler;凝胶成像仪:VersaDoc MP 4000;基因分析仪:AB3500、AB31301.2试剂DNA快速提取试剂:PrepMan Ultra;琼脂糖;PCR试剂:Taq酶,10×Taq Buffer (Mg2+),dNTPs,ddH2O等;ExoSAP-IT;测序试剂:BigDye Terminator,5×Sequencing Buffer;BigDye XTerminator Purification Kit;1.3耗材移液器吸头:1000μL、200μL、10μL;离心管:1.5mL、200μL;Micro Amp TM Optical 96—Well Reaction Plate;Micro Amp TM Optical Adhesive Film;1.4引物16SrDNA 名称序列扩增长度第1部分正向引物27F 5’—AGA GTT TGA TCC TGG CTC AG—3'500 bp左右反向引物519R 5’- GWA TTA CCG CGG CKG CTG —3’第2部分正向引物357F 5'—CTC CTA CGG GAG GCA GCA G—3’750bp左右反向引物1115R 5'-AGG GTT GCG CTC GTT GC—3’第3部分正向引物926F5'- AAA CTY AAA KGA ATT GAC GG —3’560 bp 左右反向引物1492R5'—TAC GGC TAC CTT GTT ACG ACT T —3’其中M=C:A , Y=C :T 。
微生物检验操作规程微生物检验操作规程一、实验室的准备工作1.确保实验室环境整洁卫生,空气流通。
2.检查实验室设备及试剂的完好性,如有损坏或过期的试剂应予以更换。
3.准备所需的培养基、试剂和培养器具,并确保其质量符合要求。
4.准备好必要的个人防护用品,如实验手套、口罩、护目镜、实验服等。
二、标本采集和处理1.标本的采集应遵循无菌操作的原则,采集器具需经过高温高压消毒处理。
2.将采集的标本迅速送至实验室,避免暴露于空气中。
3.对于液体标本,如尿液、血液等,应进行无菌操作并进行适当的稀释。
4.对于固体标本,如组织、分泌物等,应进行无菌取样,并进行适当的处理。
三、培养基的准备和使用1.根据需要,准备所需的培养基,并按照说明书进行正确的配制。
2.确保培养基的无菌性,防止细菌、真菌等污染。
3.使用培养基前应进行质控试验,确保培养基的质量符合要求。
4.在使用培养基前,要检查培养基是否出现变质、褪色等异常情况,若有发现,应立即更换。
四、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1.将标本取适量,在无菌条件下均匀涂抹于培养基表面,避免重叠。
2.将涂抹好的培养基置于细菌培养箱中,设置适当的温度和湿度,促使微生物的生长。
3.培养箱内不宜存放过多的培养基,以免影响空气流通和温度控制。
4.定期观察培养基的生长情况,并进行记录,一般培养时间为24小时至48小时。
五、微生物的鉴定和鉴定1.根据菌落的形态、大小、颜色等特征,初步判断微生物的种类。
2.利用显微镜观察菌液或菌落的形态、数量、运动性等特征,进一步鉴定微生物。
3.对于不易鉴定的微生物,可使用生化试剂或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鉴定。
4.鉴定微生物的结果应进行记录,并与对应的标准对照互相核对。
六、微生物的灭活和处理1.工作台和实验器具在使用前后应进行消毒,以防止微生物的传播。
2.将已鉴定的微生物进行灭活处理,可使用高温高压或化学消毒剂。
3.遵循规定将已处理的微生物进行妥善的处置,防止对环境和人员造成污染和危害。
微生物实验室操作规程完整专业资料分享.微生物实验室操作规程【SOP】细菌室工作守则(微生物室SOP之一)细菌室消毒隔离措施(微生物室SOP之二)微生物实验室安全与防护(微生物室SOP之三)细菌室内质控制度(微生物室SOP之四)细菌室操作技术规范(微生物室SOP之五)无菌间规章制度(微生物室SOP之六)菌(毒种)管理办法(微生物室SOP之七)细菌室仪器维护保养及质控措施(微生物室SOP之八)•标准菌株保存及使用(微生物室SOP之九)细菌室内务管理规定(微生物室SOP之十)标本采集及保存要求(微生物室SOP之十一)室内质控失控处理程序(微生物室SOP之十二)标本拒收标准(微生物室SOP之十三)温度失控处理措施(微生物室SOP之十四)超净工作台作业指导(微生物室SOP之十五)标本的接种和移种法(微生物室SOP之十六)WORD完美格式.专业资料分享.细菌室工作守则微生物室SOP之一)1.每日工作前用紫外线映照实验室半小时以上。
2.入室前应穿工作服,并做好实验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3.实验室内应保持肃静,不准吸烟、吃东西及用手触摸面部。
尽量减少室内活动,以免引起风动,无关人员禁入。
4.非必要物品禁止带入实验室,必要资料和书籍带入后,应远离操作台。
5.做好标本的登记、编号及实验记录。
未发出报告前,请勿丢弃标本。
6.标本处理及各项实验应在操纵间进行,接种环用完后应立即火焰灭菌,沾菌吸管、玻片等用后应浸泡在消毒液内。
7.实验时手部污染,应立即用过氧乙酸消毒或浸于3%来XXX溶液中5-10分,再用肥皂洗手并冲洗干净;如误入口内,应立即吐出,并用1:1000高锰酸钾溶液或3%双氧水漱口,根据实际情况服用有关药物。
8.实验过程中,如污染了实验台或地面,使用3%来XXX 覆盖其上半小时,然后清洗;如污染工作服,应立即脱下,高压灭菌。
9.若出现着火情况,应沉着处理,切勿XXX,立即关闭电闸,积极灭火。
易燃物品(如酒精、二甲苯、乙醚和丙酮等)必需远离火源,妥善保存。
杀菌实验操作规程杀菌实验是一项重要的科学实验,用于测试抑菌剂或消毒剂对细菌和其他微生物的杀灭能力。
为了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有必要制定一套详细的操作规程。
以下是杀菌实验的一般操作规程,供参考:一、实验前准备1. 阅读相关文献,熟悉实验目的、方法和操作步骤。
2. 准备所需材料:培养基、试管、移液器、培养皿、显微镜片等。
3. 准备实验器械和试剂:灭菌器、杀菌灯、试剂瓶等。
4. 检查实验设备和器材的工作状态,确保正常使用。
5. 按照实验要求准备细菌菌株或其他微生物。
二、实验操作1. 操作前进行严格的个人卫生,包括洗手和穿戴实验服、手套和口罩等防护措施,确保实验环境的洁净。
2. 准备培养基:称取适量的培养基粉末,加入适量的蒸馏水,充分搅拌溶解,然后加热灭菌。
3. 准备培养物:取一定量的细菌菌液,加入培养基中,混匀,然后将混合溶液分装到培养皿或试管中。
4. 杀菌处理:将试管或培养皿中的细菌培养物分成多组,每组加入不同浓度的抑菌剂或消毒剂。
5. 混合均匀后,置于恒温箱或恒温培养箱中进行培养。
相应的培养条件(温度、湿度、光照等)需按照实验要求进行调节和控制。
6. 观察细菌生长:在培养的过程中,定期观察每组培养物中细菌的生长情况,包括菌落数量、形态、色素等方面的变化。
7. 实验结束后,将培养皿或试管进行杀菌处理,以防止细菌的传播和污染。
三、实验安全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消毒和灭菌。
操作前和操作结束后,使用消毒剂对实验台面、设备和器材进行彻底清洁。
2. 实验操作时要佩戴个人防护用品,包括实验服、手套、口罩等,以避免个人受到细菌感染。
3. 注意实验器材的选择和使用,确保其材质对于实验中使用的试剂和溶液具有稳定性和耐受性。
4. 在操作过程中要尽量减少试剂和细菌的飞溅和喷溅,以防止污染和伤害。
5. 实验结束后,将实验室清洁干净,实验废弃物正确处理。
以上是一套较为常见的杀菌实验操作规程,实验者应根据具体需求和实验要求进行相应的调整和补充。
控制菌(大肠埃希菌)检查操作规程1.目的建立一个控制菌大肠埃希菌控制菌大肠埃希菌检查标准工作程序,规范QC控制菌大肠埃希菌检查人员的控制菌大肠埃希菌检查的操作。
2.范围适用于本公司的口服制剂完成内包后外包前的中间体和局部给药制剂产品的内包装材料的控制菌大肠埃希菌的检测。
3.责任者QC控制菌大肠埃希菌检查人员;质量管理部4.内容4.1检测准备4.1.1 QC人员接到控制菌大肠埃希菌检查的《工作进程计划单》后,核对《取样指令》,确定控制菌大肠埃希菌检查所需容器具、试液、培养基等项目和数量,执行微生物检查准备工作操作程序和培养基配制操作规程,进行控制菌大肠埃希菌检查前的准备工作。
4.1.2 为了保证被检品在取样后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检验,取样前应准备好检验需要的各种器皿(清洗→干燥→包裹)、培养基和稀释剂等(配制→分装→包裹),并灭菌备用。
4.2 供试液的制备4.2.1 供试液供试液是指按照供试品的理化特性与生物学特性,采取适宜的方法将供试品制成供试验用的均匀液体。
4.2.2 供试液的制备根据供试品的理化特性与生物需特性,采取适宜的方法制备供试液。
如果使用了乳化剂、分散剂、中和剂和灭活剂,其用量应证明是有效的,并对微生物的生长和存活无影响性。
4.2.2.1 可溶性液体供试品取供试品10ml,加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至100ml,混匀,作为供试液。
可溶性液体制剂可用混合的供试品原液作为供试液。
4.2.2.2 非水溶性液体供试品油剂可先加入适量的无菌聚山梨酯80使供试品分散均匀,然后再加0.9%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至100m,混匀,作为供试液。
4.2.2.3 水溶性固体、半固体或黏稠性供试品称取供试品10g,置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至100ml中,用匀浆仪或其他适宜方法,混匀,作为1:10供试液。
必要时可加适量的无菌聚山梨酯80,并置水浴中适当加温使供试品分散均匀。
4.2.2.4 非水溶性供试品取供试品5g(5m1),加入含溶化的(温度不超过45℃)5g司盘80、3g单硬脂酸甘油酯、10g聚山梨酯80无菌混合物的烧杯中,用无菌玻棒搅拌成团后,慢慢加入45℃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至100ml,边加边搅拌,使其充分乳化,作为1:20供试液。
标准菌株使用标准操作规程1 检验目的对实验室的标准菌株进行合理的保存,并规范合理的使用流程,保证菌株的性能稳定可靠。
2 范围微生物实验室保存的标准菌株。
3 职责微生物组工作人员正确执行本操作规程。
4 术语和定义4.1标准菌株其特征进行了分类和描述,有明确的来源。
ATCC(American Type Culture Collection)美国标准菌株收藏中心。
4.2标准储备菌株标准菌株经过一代转接后获得的同种菌株。
4.3 工作菌株标准储备菌株传代后得到的同种菌株。
4.4 标准培养物标准菌株、标准储备菌株、工作菌株的统称。
4.5质控菌株ATCC最佳,但当无法获得时可以使用ATCC演化的菌株或我国国家菌种库储存的标准菌株。
特殊情况,例如定性试验可用已知的菌种作为质控菌株。
室间质评的菌株即可。
5 保存程序5.1标准菌株5.1.1商业购买的ATCC标准菌株干粉,-80℃低温保存,可以2年以上。
安瓿真空包装的,-80℃可长期稳定保存。
将标准菌株进行编号和登记。
5.1.2复苏用1ml无菌的小牛血清或营养肉汤溶解。
根据菌种的生长特点,接种到新鲜培养基上选择适宜的培养条件培养18-24h。
酵母菌要求3天,形成孢子的微生物宜保存孢子。
5.2标准储备菌株5.2.1由复苏后的ATCC标准菌株制备。
复苏后的标准菌株要检查其纯度,必要时进行生化试验检查。
刮取培养物上的菌体,用足量的菌悬浮于防冻培养基中。
防冻液可以是无菌脱纤维羊血、10%甘油肉汤。
储存足够量的标准储备菌株,可用1-2年。
一年52周需要52支以上。
5.2.2甘油肉汤保存法成分有蛋白胨、牛肉浸出粉、氯化钠、甘油、纯化木。
相当于20%的甘油。
挑取5环菌落加入到1ml甘油肉汤中混匀。
苛养菌可以适当增加菌量。
-80℃保存。
除链球菌和嗜血杆菌以外细菌均可使用。
保存期限1-5年。
5.2.3全血保存法成分为脱纤维羊血。
挑取5环菌落加入到1ml甘油肉汤中混匀。
苛养菌可以适当增加菌量。
微生物限度操作规程1.目的建立微生物限度标准操作规程,确保微生物限度检测的准确性。
2.范围适用于本公司纯化水,注射用水,饮用水,原辅料中微生物限度的检查。
3.定义微生物限度检查法系指检查非规定灭菌制剂及其原料、辅料受微生物污染程度的方法。
检查项目包括细菌数、霉菌数及控制菌检查。
4.职责4.1.QC负责本规程的起草、修订、培训及执行;4.2.QA、QC组长质量管理部经理负责本规程的审核;4.3.质量总监负责批准本规程;4.4.QA负责本规程执行的监督。
5.引用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二部6.材料6.1.房屋、设备、实验用具6.1.1.房屋:微生物限度实验室。
6.1.2.设备100级洁净工作台,30~35℃培养箱,20~25℃培养箱,台式灭菌器,三联式不锈钢滤器。
6.1.3.实验用具:隔离服、洁净工作服、工作鞋、口罩、帽子、10ml刻度吸管、毛巾、吸耳球、记号笔、酒精灯、镊子、酒精棉、托盘、电子天平、药勺、镊子、量筒等。
6.2.试剂:pH7.0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无菌稀释液)6.3.实验用培养基(灵敏度实验合格)6.3.1.营养琼脂平皿(Ф90mm),用于细菌计数。
6.3.2.玫瑰红钠平皿(Ф90mm),用于霉菌及酵母菌计数。
6.3.3.胰酪胨大豆琼脂培养基平皿(Ф90mm),用于沉降菌检测。
6.3.4.品红亚硫酸钠琼脂平皿(Ф90mm),用于饮用水、水源中总大肠菌群的选择分离和鉴别。
6.3.5.培养基制备好后置30~35℃恒温培养房中预培养24~48小时,若培养基确无菌落生长方可用于实验。
如预培养后暂不用,培养基保存于2~8℃最长不超过21天。
6.4.实验用消毒液:0.2%洗必泰消毒液;75%酒精;0.5%84消毒液。
7.流程图无8.程序8.1.抽、取样8.1.1.水样采集:采样前所用的容器应无菌,应在采样、实验的全过程中实行无菌操作,保证水质不受污染。
用水样采集袋(无菌)或的蓝盖采样瓶,每个取样点取样前应放水1分钟,一个水点至少取样 1000ml,取样后将瓶盖拧紧,进行下一步操作,防止微生物污染;8.1.2.纯化水取水样不小于10ml,注射水取水样不小于200 ml,饮用水取水样不小于10ml。
微生物检验组操作手册标本的接种与处理标准操作程序(SOP-401)1.目的:规范标本的接种与处理,提高细菌检出率。
2.SOP-401变动程序:由操作者提出,并经科主任审核。
3.范围:各种细菌培养的标本。
4.溯源: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二版)。
5.标准操作:5.1一般细菌培养、鉴定适用于本项检查的标本是指除血液、尿液和粪便等有特殊处理要求的标本,以及脓、痰、创面、胆汁、CSF、胸腹水、咽拭子等。
5.1.1样品采集与处理5.1.1.1在疾病早期或症状、体征明显时,最好在抗生素使用之前采集。
5.1.1.2选择合适的解剖部位并以正确的方法和设备采集标本。
5.1.1.3避免固有菌群的污染,尽可能保证样本代表感染过程。
5.1.1.4采集足够的数量,因标本量不足可能产生假阴性结果。
5.1.1.5每个标本都要标明病人的姓名、住院号、来源、特殊部位、采集的日期时间和最初的采集者。
5.1.1.6将标本放在无菌并且有利于可疑病原菌生长的容器或培养液中,防止渗漏和潜在的安全隐患,本实验室指定适用于本项检查的容器是无菌试管、无菌拭子、无菌痰杯及各种灭菌标本留取容器。
一般细菌可在合适的培养基(如血平板、巧克力平板)上,在一定的温度、气体等条件下生长繁殖而形成菌落。
根据菌落特征、涂片染色镜检、生化反应和血清学试验可做出鉴定。
5.2 检验流程5.2.1流程图样品→接种→挑取可疑菌落→涂片染色镜检→生化反应、鉴定→报告。
5.2.2 操作说明5.2.2.1样品脓、痰、创面、胆汁、CSF、胸腹水、咽拭等。
5.2.2.2接种血平板(痰、CSF需加巧克力平板),35℃过夜,初次分离需。
5-10%CO25.2.2.3镜检挑取可疑菌落涂片,革兰染色镜检。
5.2.2.4生化反应、鉴定手工生化试验:5.2.2.4.1葡萄球菌:凝固酶、甘露醇、尿素、新生霉素、麦芽糖、木糖、蔗糖、硝酸盐、多粘菌素B、同时观察菌落颜色和溶血情况。
5.2.2.4.2链球菌、肠球菌:触酶、七叶苷、肉汤、6.5%Nacl、CAMP、乳糖、山梨醇、阿拉伯糖。
5.2.2.4.3致病性大肠埃希菌:KIA、苯丙氨酸、葡萄糖酸盐、甘露醇、麦芽糖、IMViC、硝酸盐。
5.2.2.4.4变形杆菌:KIA、苯丙氨酸、麦芽糖、靛基质、鸟氨酸。
5.2.2.4.5灰凸菌落,典型的阴性球杆菌:KIA、葡萄糖、甘露醇、靛基质、枸橼酸盐、硝酸盐、丙二酸盐、44℃。
5.2.2.4.6革兰氏阴性杆菌,氧化酶阴性:KIA、尿素、苯丙氨酸、葡萄糖酸盐、甘露醇、葡萄糖、IMViC、硝酸盐。
5.2.2.4.7革兰氏阴性杆菌,氧化酶阳性:KIA、葡萄糖、甘露醇、靛基质、枸橼酸盐、硝酸盐、七叶苷、乙酰胺。
5.2.2.4.8可疑气单胞菌,氧化酶阳性:KIA、葡萄糖、甘露醇、靛基质、枸橼酸盐、硝酸盐、七叶苷、赖氨酸、蔗糖、VP(25℃)。
5.2.2.4.9 可疑弧菌,氧化酶阳性:同气单胞菌生化,另加不同浓度Nacl。
5.2.2.4.10缓慢生长分枝杆菌:暗产色、光产色、耐热触酶、硝酸盐、尿素、吐温-80。
5.2.2.4.11快速生长分枝杆菌:45℃生长、暗产色、光产色、MAC琼脂(28℃)、硝酸盐、铁吸收试验(28℃)、5% Nacl肉汤(28℃)、阿拉伯糖、木糖、卫茅醇、枸橼酸盐(28℃)、甘露醇(28℃)。
另见下表:一般细菌生化反应和鉴定流程菌落、涂片鉴定G-球菌氧化酶、DNA酶、葡萄糖、麦芽糖、蔗糖或接种API NHG-杆菌OX(+)ATB ID 32GN或API 20Ne或手工生化OX(-)ATB ID 32E或API 20E或手工生化G+杆菌视情况而定G+芽胞杆菌根据涂片染色、菌落特征、简单手工生化反映鉴定李斯特菌、棒状杆菌API CoryneG+球菌触酶(+)ID Staph或手工生化触酶(-)ID Strep或手工生化真菌科玛嘉显色平板或ATB ID 32C、API 20 C AUX5.2.2.5菌种鉴定按检验流程、操作说明、生化反应、鉴定步骤中所述方法操作,将可疑菌落接种于相应的培养基或板条上,按要求培养足够时间后,手工或用计算机自动读取结果,打印报告。
5.2.2.6报告菌种名、无细菌生长或未培养出病原菌等。
5.3注意事项5.3.1采样时必须注意无菌操作,须在使用抗生素前进行,并及时送检。
5.3.2分离培养须接种合适的培养基,鉴定须选用适当的反应或试剂条。
5.3.3结果判断时须注意区别病原菌和正常菌群。
正常无菌部位培养出细菌,有临床意义。
有正常菌群存在部位培养出细菌,需区分是否为为正常菌群,并结合临床情况判断。
授权人质量负责人部门负责人操作人员姓名郭新荣曹照明曹照明王朔、陈相日期淋病奈瑟菌培养、鉴定标准操作程序(SOP-402)1.目的:规范淋病奈瑟菌培养与鉴定的操作,提高其检出率。
2.SOP-402变动程序:由操作者提出,并经科主任审核。
3.范围:各种标本的淋病奈瑟菌培养、鉴定。
4.溯源: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二版)。
5.标准操作5.1样品采集与处理采集原则详见SOP-401中的“样品采集与处理”。
用无菌拭子插入男性尿道或女性宫颈1-2 cm,旋转摩擦取上皮细胞和脓性分泌物。
淋病奈瑟菌需在营养条件较好的培养基(如淋球菌培养基、巧克力平板)环境下经24-48小时下生长,涂片染色、菌落特征、生化反上,35℃ 5%CO2应等做出鉴定。
5.2检验流程5.2.1流程图样品→接种→可疑菌落→涂片染色镜检→生化反应、鉴定5.2.2操作说明5.2.3样品泌尿生殖道分泌物或初段尿等。
5.2.4接种淋球菌培养基(或哥伦比亚血琼脂或巧克力平板)上,35℃,24-48小时。
5-10%CO25.2.5镜检挑取氧化酶(+)可疑菌落,涂片,革兰染色,镜检观察是否为G-双球菌。
5.2.6生化反应、鉴定葡(+)、麦(-)、蔗(-)或API NH。
5.2.7菌种鉴定按检验流程、操作说明、镜检、生化反应、鉴定步骤中所述方法操作进行,手工读取结果,核对后发送报告。
5.3报告阳性或阴性,如阳性(须提示传染病报卡)。
5.4注意事项注意无菌操作,标本必须新鲜,采样后立即送检或床边接种,尿液取初段尿,泌尿生殖道取脓性分泌物,在用抗生素前采样。
授权人质量负责人部门负责人操作人员姓名郭新荣曹照明曹照明王朔、陈相日期厌氧菌培养与鉴定标准操作程序(SOP-403)1.目的:规范厌氧菌培养与鉴定。
2.SOP-403变动程序:由操作者提出,并经科主任审核。
3.范围:有关厌氧菌的标本。
4.溯源: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二版)。
5.标准操作5.1样品采集与处理采集方法详见SOP-401中的“样品采集与处理”。
厌氧菌在适当的培养基上,经35℃、厌氧环境(80%N2、10%H2、10%CO2)下孵育48-72小时,经涂片染色、菌落特征、耐氧试验、生化反应等鉴定。
5.2检验流程5.2.1流程图样品→接种→镜检→生化反应、鉴定→报告。
5.2.2操作说明5.2.2.1样品深部脓肿、胸腹水、胆汁、CSF离心浓缩等厌氧标本。
5.2.2.2接种于厌氧平板上,置厌氧袋中,35℃ 48-72小时。
5.2.2.3镜检观察平板上菌落,涂片,革兰氏染色。
5.2.2.4生化反应、鉴定耐氧试验、触酶试验、API20A。
5.2.2.5菌种鉴定按检验流程、操作说明、镜检、生化反应、鉴定步骤中所述方法操作进行手工读取结果,随后打印报告。
5.2.2.6报告报告菌种名或厌氧菌未生长。
5.3注意事项标本避免正常菌群污染,避免接触空气。
无菌操作、标本新鲜、及时送检且在用抗菌素前采样。
授权人质量负责人部门负责人操作人员姓名郭新荣曹照明曹照明王朔、陈相日期中段尿培养标准操作程序(SOP-404)1.目的:规范中段尿培养操作,提高细菌检出率。
2.SOP-404变动程序:由操作者提出,并经科主任审核。
3.范围:中段尿培养。
4.溯源: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二版)。
5.标准操作5.1样品采集与处理采集方法详见SOP-401中的“样品采集与处理”。
清洗外阴部后,无菌留取中段尿。
中段尿用定量接种环(1/1000ml)接种血平板和MAC平板,35℃,18-24小时培养,细菌生长后进行菌落计数,并根据涂片染色、菌落特征和生化反应等作出鉴定。
5.2检验流程5.2.1流程图样品→接种→菌落计数→涂片染色、镜检→生化反应、鉴定。
5.2.2 操作说明5.2.2.1 样品清洁中段尿。
5.2.2.2接种用特制定量接种环(1/1000ml)沾满一环尿液,接种血琼脂平板35℃18-24小时。
和MAC平板,5%CO25.2.2.3镜检观察平板上菌落,涂片,革兰染色、镜检。
5.2.2.4生化反应、鉴定葡萄球菌、链球菌、革兰阴性杆菌→ID 32 GN板条↓↓↓ID 32 STAPH rapid ID 32 STREP 手工生化鉴定手工生化鉴定手工生化鉴定5.3 结果报告5.3.1如有细菌生长,则报告“XXX细菌(XXX CFU/ml)”菌落数×1000 =每ml尿中菌落数,生长超过100个菌落时,则报告“XXX细菌>105CFU/ml)”,同时报告药敏结果。
5.3.2如无细菌生长, 则报告“无细菌生长”。
5.4 注意事项无菌留取中段尿,在用抗生素前留标本,标本及时送检。
细菌室收到标本1小时内处置完毕。
授权人质量负责人部门负责人操作人员姓名郭新荣曹照明曹照明王朔、陈相日期1.目的:规范操作、提高血培养阳性率。
2.SOP-405变动程序:由操作者提出,并经科主任审核。
3.范围:血液、胸腹水、脑脊液等液性标本细菌培养。
4.溯源: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二版)。
5.标准程序5.1样品采集与处理采集方法详见SOP-401中的“样品采集与处理”。
BD9120是一种全自动微生物培养和监测系统,可检测120瓶培养标本。
每一培养瓶底部都有特殊的感应器,当培养瓶内有微生物生长时,其释出可渗透至感应器,激发荧光。
通过仪器检测器进行检测。
细菌生长后的CO2培养、鉴定同一般培养、鉴定,厌氧菌培养、鉴定。
5.2检验流程5.2.1流程图5.2.1.1无菌采集血液等标本,无菌状态下按规定量注入培养瓶中,立即放入仪器内培养五天。
5.2.1.2如仪器阳性报警,则按仪器操作要求取出阳性培养瓶。
5.2.1.3用无菌注射器无菌手续抽取0.5毫升阳性瓶中液体,各放一滴在血平板、35℃或巧克力平板或科玛嘉平板(按培养要求),平板无菌划线于5%CO2厌氧环境中18-24小时培养。
再放一滴在玻片上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
5.2.1.4如镜检发现细菌,则立即通知床位医生。
如未发现细菌,则将培养瓶继续放入仪器中。
5.2.1.5平板中细菌生长后其细菌鉴定同一般培养、鉴定及厌氧菌培养,另做药物敏感试验。
5.3结果报告菌种名称和药敏试验结果、5天培养无细菌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