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融合创新实践
- 格式:docx
- 大小:30.43 KB
- 文档页数:8
公共文化服务与旅游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一、引言在当今社会,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业在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促进文化多样性和推动城乡发展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如何将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融合发展,实现双向促进,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议题。
本文将从体制机制的角度探讨公共文化服务与旅游融合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二、现状分析1. 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融合发展的现状当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业发展较快,但二者融合发展程度不高。
公共文化服务主要包括文化场馆、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设施,旅游业主要包括景点、酒店、旅行社等相关企业。
在一些地方,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业发展相对独立,缺乏有效的融合。
一方面是因为部门间的信息不畅通,协作机制不健全;另一方面是因为体制机制上存在着一些问题。
2. 存在的问题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业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不够完善。
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导致资源的重复浪费和不充分利用。
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业发展存在一定的矛盾。
一些文化场馆在旅游旺季面临着游客过多的问题,而在淡季又面临着资源浪费的难题。
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和旅游业的需求之间的矛盾也比较突出,需要更好地协调和整合。
三、对策建议1. 加强跨部门协作为了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融合发展,各级政府部门之间需要加强信息共享和协作。
可以建立跨部门的工作协调机制,明确各自的职责和任务,加强统筹规划,促进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
2. 推动政策扶持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业的融合发展。
对于在旅游旺季游客过多的文化场馆,可以采取预约系统或分时段参观,以缓解游客拥堵;对于淡季资源浪费严重的文化场馆,可以推出联合门票或主题展览,吸引更多游客。
3. 积极探索新模式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业可以积极探索新的合作模式,例如开展文化创意产品的联合开发,举办文化旅游节庆活动,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在提升旅游体验的丰富文化服务内容。
四、总结回顾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融合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公共文化服务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思考心得体会20225月26日至6月1日,按照组织和领导安排,我有幸赴XX大学参加了为期一周的公共文化服务与旅游融合发展专题培训班,可以说这是我参加工作以来度过的最珍贵、最有价值的一周。
一周时间内,我接受了一次精神洗礼、经历了一次意志磨练、饱尝了一次理论大餐、享受了一次思想盛宴,更加拓宽了对公共文化服务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思路,不虚此行,获益匪浅。
一、收获满满,倍感充实。
按照教学日程安排,除去报道和返程的时间,实际参加学习的时间其实仅有五天,这五天的课程安排紧凑合理,采用了专题讲座、案例教学、现场教学和经验交流等多样化的培训形式,培训课程包括地域文化与旅游品牌塑造、新时代文旅融合业态创新、村镇民俗特色旅游产业规划、文创旅游小镇的培育与运营、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培育、城市历史文化的传承等内容,对于各地市文化旅游融合工作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同时,学校还组织大家到XX生态创意城、桐庐美丽乡村、德清五四村等地进行现场教学,让大家既了解和感受到公共文化服务与旅游融合的成功范例,又加深了对课堂案例教学的深化和理解,达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
总的感觉,主题讲座,既有理论上的深入分析和说理,又有鲜明的事实例证;现场教学既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又有交流互鉴、共同提高的欣喜。
不仅让我深刻领会了文化、旅游的概念以及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重大意义,也让我对区委、区政府壮大文化旅游产业、促进文旅融合发展战略思路有了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真正感受到促进文旅融合发展是我们XX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对带动全区经济发展、推进乡村振兴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二、抛砖引玉,脑洞大开。
培训中,各位专家学者结合具体的案例就文旅融合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给参训学员思想上的启迪、业务上的指导、观念上的更新。
XX老师以西溪湿地为例,为大家介绍了湿地保护与利用双赢的西溪模式,讲授了西溪深度挖掘本土农耕、渔耕等文化,充分利用湿地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资源,举办多样节庆活动,成功开发体验旅游产品的案例;XX教授从特色小镇和乡村绿道、基于传统的文化创意、古村镇、老街区保护等方面为大家详细讲解了村镇民俗文化旅游的规划与发展;XX董事长从浙江特色小镇的类型和案例、投融资模式及规划、特色小镇的运营和培育等方面描绘了产业发展的重点和前景,对古堰画乡小镇、梦想小镇、蓝城农庄小镇、桐庐莱茵国际足球小镇等不同类型的小镇旅游模式进行了详细分析。
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的践行路径文旅融合发展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它不仅能够推动旅游业的发展,还能够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
然而,要实现文旅的高质量融合发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本文将从政府引导、产业协同、文化创新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探讨实现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的践行路径。
一、政府引导政府在文旅融合发展中应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首先,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划,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指导。
其次,政府应加大对文化和旅游产业的投入,提供资金和资源支持。
同时,政府还应加强对文旅融合发展的监管,推动文旅企业的规范发展。
二、产业协同文旅融合发展需要不同产业之间的协同合作。
旅游企业和文化机构可以开展合作项目,共同打造旅游产品。
同时,文化产业和旅游业也可以相互借力,共同推动各自的发展。
例如,文化机构可以通过举办展览、演出等活动吸引游客,而旅游企业可以通过提供优质的旅游服务来增加游客的满意度。
三、文化创新文旅融合发展需要文化创新的支持。
创新是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动力。
文化机构和旅游企业可以通过创意设计、文化IP开发等方式,打造独特的文旅产品。
同时,还可以结合新技术,如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提升游客的体验感。
四、人才培养文旅融合发展需要具备跨领域能力的人才。
政府和高校应加强对文旅融合发展相关专业的培养,培养具备旅游和文化知识背景的专业人才。
同时,还应鼓励人才跨界交流,促进旅游和文化领域的融合。
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的践行路径不仅需要政府的引导,还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
只有政府、企业、文化机构和公众齐心协力,才能够实现文旅的高质量融合发展。
通过政府引导、产业协同、文化创新和人才培养等路径,文旅融合发展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以人类的视角来看,文旅融合发展不仅仅是经济增长的手段,更是人们享受生活的一种方式。
文旅融合带给人们更多的是情感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愉悦。
当我们走进一个融合了文化和旅游的景区,我们可以感受到历史的沉淀、文化的魅力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我国省级公共图书馆文旅融合实践现状及优化对策分析目录一、内容概要 (3)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4)3. 研究内容与方法 (5)二、我国省级公共图书馆文旅融合的发展现状 (7)1. 文旅融合的政策环境分析 (8)1.1 政策支持情况 (8)1.2 政策实施效果评估 (10)2. 公共图书馆文旅融合的发展现状 (11)2.1 融合模式探索 (12)2.2 融合服务创新实践 (13)2.3 融合成效评估 (15)三、省级公共图书馆文旅融合实践的典型案例分析 (16)1. 案例选取标准与方法 (18)2. 典型案例介绍 (18)3. 案例分析与启示 (20)四、省级公共图书馆文旅融合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21)1. 资源整合与共享困难 (22)2. 人才队伍建设滞后 (23)3. 服务创新力度不足 (24)4. 融合机制不完善 (25)五、省级公共图书馆文旅融合的优化对策建议 (26)1. 加强资源整合与共享 (27)1.1 建立统一的资源管理平台 (28)1.2 推动图书馆与旅游企业的深度合作 (30)2. 完善人才队伍建设机制 (31)2.1 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 (33)2.2 建立激励机制与评价体系 (33)3. 提升服务创新能力 (35)3.1 鼓励开展文化旅游创意活动 (36)3.2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服务质量 (37)4. 构建完善的融合机制 (38)4.1 明确融合目标与定位 (39)4.2 完善融合政策与规划 (40)六、结论与展望 (41)1. 研究总结 (42)2. 研究不足与局限 (43)3.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45)一、内容概要本文重点分析了我国省级公共图书馆在文旅融合实践方面的现状以及优化对策。
文章首先概述了当前省级公共图书馆在文旅融合领域所开展的主要实践活动,包括图书馆与旅游机构的合作、地方文献的挖掘与利用、文旅主题活动的举办等。
文章指出了当前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如融合程度不够深入、资源配置不均、缺乏专业人才等。
广西“文旅+”的创新路径和实践探索作者:刘倩玲梁碧容来源:《新西部》2024年第07期以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释放消费潜力为目标,广西发挥区域、民族和东盟等特点和优势,激发“文旅+”动能,培育“文旅+教育、康养、农林、交通、电竞”文旅新模式,发展文旅夜间经济,激发城市发展新活力。
以沉浸式体验塑造文旅消费新标杆,焕新“三月三”节庆壮族传统文化时尚绽放,科技赋能创意发掘新质生产力应用场景,跨境旅游与电商直播东盟合作路径再拓宽等新业态,推进文旅转型升级,打造消费新场景新热点,促进消费提质升级,不断满足人民的高品质文旅需求。
为了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释放消费潜力,广西文旅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旅游业态优势和特点,凸显文化主题,新业态、新模式、新供给不断涌现,迎来一波复苏与发展的新高潮。
2023年,广西全区接待国内游客8.49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9211.1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1.7%和70%。
2024年一季度,广西共接待游客2.37亿人次,同比增长20.2%;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581.76亿元,同比增长23.9%。
2023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修订发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年本)》,将多种文旅新业态列入鼓励类。
截至2024年6月,广西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共培育“文旅+”十大类型新业态项目共计72个,激发“文旅+”动能,不断释放消费活力,打造消费新热点,更好满足人民的高品质文旅需求。
跨产业融合亮点纷呈,开启文旅经济发展新篇章广西不断促进文旅与教育、康养、农林、交通、体育、电竞等产业跨界发展、相互渗透,让众多传统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呈现“老树发新芽”的新景象,旅游市场变化日新月异,文旅业适时转型,促进消费提质升级,推动了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一)“文旅+教育”,研学旅游发展迅猛2023年以来,广西各部门有机整合资源,大力推进研学旅行发展。
截至2023年9月,广西共发布55条研学旅行精品线路,涵盖广西14个市各研学旅行景区及课程。
文旅融合的理论与实践文旅融合的理论与实践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产业的崛起,文旅融合成为了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
文旅融合是指将文化与旅游相结合,通过提供文化体验、旅游服务和创意产品等方式,打造独特的旅游产品,以满足人们对文化、艺术和多样化体验的需求。
本文将探讨文旅融合的理论与实践,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一、文旅融合的理论基础文旅融合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文化地理学、旅游文化学、创意产业与城市发展等学科。
文化地理学研究了地理环境对文化传承、创造和变迁的影响,在文旅融合中提供了空间布局和资源整合的思路。
旅游文化学探讨了旅游与文化的关系,通过解读旅游现象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为文旅融合提供了思想基础。
创意产业与城市发展研究了创意经济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为文旅融合提供了经济支撑和创新驱动。
二、文旅融合的实践案例1. 我国西安的“丝绸之路”文旅融合实践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点,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通过将丝绸之路文化与旅游相结合,西安打造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旅游线路,吸引了大量游客。
丝绸之路文化展览、文化创意产品和演艺表演等都成为了西安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2. 美国纽约的艺术区文旅融合实践纽约的布鲁克林区、切尔西区等艺术区是文旅融合的典型实践案例。
这些地区依托本地独特的艺术创作氛围和文化气息,发展了大量的艺术展览、文化节日和创意商业活动。
这些活动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推动了当地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
三、文旅融合的发展前景文旅融合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前景。
首先,文旅融合可以提升旅游的综合体验和附加值,为游客提供多样化的文化体验和创意产品。
其次,文旅融合有助于保护和传承本地的文化遗产,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再次,文旅融合可以激发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推动城市的创新和转型。
最后,文旅融合有助于增加就业机会和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综上所述,文旅融合是当前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可以更好地挖掘和利用地方的文化资源,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文旅融合发展理论、实践与未来方向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快速推进,文化和旅游业的融合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
这种融合不仅促进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也推动了旅游业的转型升级,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文旅融合发展的理论基础、实践案例以及未来趋势,以期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实践操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参考。
本文首先将对文旅融合发展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其内涵与外延。
接着,从理论层面分析文旅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影响因素及其对经济社会的推动作用。
在此基础上,通过国内外典型案例的对比分析,总结文旅融合发展的成功经验与教训。
结合当前发展趋势,探讨文旅融合发展的未来方向,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本文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综述、案例分析、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等。
通过系统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结合具体实践案例,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力求全面、深入地揭示文旅融合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未来趋势。
通过本文的研究,期望能够为文旅融合发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推动文化和旅游业的深度融合,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文旅融合发展的理论基础文旅融合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和模式,其理论基础深厚且多元。
它融合了文化学、旅游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知识,旨在探索文化与旅游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及其内在规律。
文旅融合发展基于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双重认同。
文化是人类社会的精神支柱,旅游则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
在文旅融合中,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相互转化,互为补充,共同推动文旅产业的繁荣发展。
文旅融合发展遵循可持续发展理论。
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文化遗产保护,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这要求我们在文旅融合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理念,推动文旅产业与生态环境、文化遗产的和谐共生。
文旅融合发展还借鉴了产业融合理论。
通过打破产业壁垒,实现文化旅游、文化创意、文化演艺等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形成文化旅游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提升文旅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和整体效益。
文旅融合生动实践以文旅融合生动实践为标题,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文旅融合的概念、意义以及如何在实践中更好地实现文旅融合。
文旅融合,是指将文化与旅游相结合,实现相互促进、相互融入的发展模式。
它不仅仅是将文化元素融入到旅游景点中,更是通过旅游的方式,让人们更好地了解文化、传播文化、体验文化。
文旅融合不仅是旅游业的发展方向,也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旅融合的意义在于提升旅游业的附加值,丰富旅游产品的内涵,提高游客的满意度。
通过将文化元素融入旅游景点或者旅游活动中,可以让游客更好地了解当地的历史、传统、风土人情,增加旅游的深度和内涵。
同时,文旅融合也可以促进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如何在实践中实现文旅融合呢?首先,需要加强文化与旅游的合作与交流。
文化部门和旅游部门可以共同制定规划和政策,推动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其次,要注重旅游产品的设计和开发。
旅游产品要有文化内涵,要能够让游客有身临其境的体验。
比如,在旅游景点中设置文化展览、表演、手工艺品制作等活动,让游客能够亲身参与其中。
再次,要加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通过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可以不断推出具有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吸引更多的游客。
最后,要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文化遗产是文旅融合的重要资源,要注重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同时也要善于将文化遗产与旅游相结合,让游客在欣赏文化遗产的同时,也能够享受旅游的乐趣。
文旅融合生动实践的意义在于推动文化与旅游的双赢发展,提升旅游业的附加值,增加文化产业的收入。
它可以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播文化,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同时,文旅融合也可以推动旅游业的发展,提升旅游的品质和水平。
文旅融合生动实践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和参与,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各界的支持和配合。
只有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文旅融合的目标,让文化与旅游真正实现融合,为人们带来更好的旅游体验和文化享受。
在未来的发展中,文旅融合将会成为旅游业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
收稿日期:2021-03-15作者简介:李欣悦(1992 ㊀),河南省图书馆助理馆员㊂公共图书馆在文旅融合时代的实践与探索以河南省图书馆为例李欣悦(河南省图书馆,河南郑州㊀450052)关键词:文旅融合;公共图书馆;全民阅读;创新摘㊀要:文旅融合的不断发展对公共图书馆提出了新的要求㊂转变服务方式㊁助推文旅深度融合㊁落实全民阅读是图书馆不可推卸的使命和责任㊂文章分析了河南省图书馆在文旅融合背景下的实践与创新,对公共图书馆如何更好地接轨新时代㊁提高服务品质进行了探讨,旨在为图书馆助力文旅融合提供有价值的参考㊂中图分类号:G25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21)04-0018-03㊀㊀文化和旅游部的组建开启了我国文化建设和发展新篇章,改变了传统文化的发展格局,给我国文化发展融入了新鲜血液㊂公共图书馆作为文化事业中的一部分,保存了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珍贵文化遗产,是坚定㊁弘扬文化自信的重要阵地,在文旅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必将成为文化传播与推广的中坚力量㊂㊀㊀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图书馆不仅要服务大众,还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让文献和知识 活 起来㊂在顺应文化与旅游融合潮流的同时,图书馆只有重新审视自身定位,结合实际情况探索出有效的融合发展路径,进一步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与服务能力,才能在文化传播㊁促进国民素质提升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㊂1㊀公共图书馆文旅融合的初步实践㊀㊀目前,公共图书馆在文旅融合方面已经进行了许多成功的探索㊂有的图书馆从选址㊁建筑风格㊁内部装修等方面深挖历史价值,融入地方特色,展现其特有的人文风貌,进而发展成地标性建筑,作为景点或网红打卡地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㊂有的图书馆通过举办会展㊁研讨会,将来自四面八方的专家㊁资源汇聚在一起,借助文献信息优势引发连锁反应,具有宣传文化㊁促进旅游的作用㊂有的图书馆通过研学旅游的形式将文化学习㊁旅游观光㊁拓展训练融合到一起,既开阔了参与者的视野,拉近了他们与文化的距离,又能提升其自理能力㊁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㊂这种方式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传统游学中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青睐㊂综上可知,在文旅融合初期,公共图书馆更多是从馆舍建设㊁服务形式等方面促进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在读者活动的策划㊁开展及文献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还需要进一步的提升㊂2㊀文旅融合背景下河南省图书馆的创新举措㊀㊀在文旅融合起步阶段,公共文化服务工作面临新的挑战㊂河南省图书馆立足自身实际,在服务内容和形式上不断探索新模式㊁新方法㊁新路径,进一步发挥信息资源优势,在推动全民阅读㊁提高服务效能㊁促进文旅融合㊁实现共建共享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㊂2.1㊀引入情景体验,开辟阅读新空间㊀㊀文旅融合背景下,公共图书馆应打破思想壁垒,将服务向外延伸,建设体验式共享文化空间㊂河南省图书馆整合社会资源,立足自身优势,积极在馆外开辟阅读新空间㊂对于外出旅行而言,住宿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河南省图书馆从游客的利益诉求出发,先后在郑州索菲特国际酒店㊁郑州航空港悦航品轩酒店㊁河南饭店建立流动服务站,共投放3,000余册图书以及电子设备㊁书架㊁桌椅等硬件设施,使游客能在放松休息时与书香为伴㊂同时,酒店可通过81第41卷第4期河南图书馆学刊2021年4月举办会展㊁召开会议㊁培训等大幅增加流动服务站的人流量,从而进一步提升图书馆的影响力㊂㊀㊀书店是城市生活的绿洲,为人们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给养和心灵安慰㊂河南省图书馆在新密香柏书社和一鸣书居两家集阅读㊁休闲㊁教育㊁培训等于一体的综合性书店设立馆外流动服务站,共配送7,000余册图书,打造了书香河南多终端阅读平台㊂此项合作不仅是公共图书馆扩大服务范围㊁创新服务方式的一次积极尝试,也是支持乡村文化振兴㊁推动全民阅读的有益探索,为文旅融合创新发展提供了实践经验㊂此外,河南省图书馆在东门㊁南门分别设立了 豫图书咖 和 24小时自助图书馆 ,为读者借阅提供便利㊂2.2㊀走进景区,增加人文内涵㊀㊀为了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加速文旅融合,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及河南省图书馆相关领导先后走访了省内部分景区,对当地的文旅融合㊁全民阅读进景区㊁ 图书馆+ 嵌入式公共文化服务等项目进行了实地调研㊂目前,河南省图书馆已在黄河游览区设立馆外流动服务站,在南太行国学院设立分馆㊂图书馆还组织文旅志愿服务团队将图书和数字资源送入嵩山少林寺景区,为游客带来了 一座移动的图书馆 ,让游客不仅能深入了解河南丰富的文旅资源,还能感受到暖心的志愿服务㊂此外,图书馆还举办了中华传统晒书活动,结合古籍保护和河南地方文化 晒国宝 晒珍藏 晒技艺 ,向广大游客展示和讲解少林寺的历史,让游客近距离接触㊁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㊂图书馆的嵌入式服务增加了景区的人文内涵,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倡导文明旅游新风尚㊁建立书香社会的有力举措㊂2.3㊀开发地方文献资源,深挖文化底蕴㊀㊀地方文献是地域文化的载体,详实地记录了特定地域自然风貌㊁社会环境的变迁,反映了该地区政治㊁经济㊁文化㊁重要人物㊁事件及风土民情等,具有鲜明的地方性特征㊂作为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料,地方文献是开发景区的文献依据,也是游客寻根问祖㊁溯源家谱的线索支持㊂为更好地延续地域历史文脉,传承地方文化,河南省图书馆积极对地方文献资源进行梳理和挖掘,面向社会征集地方志㊁家谱㊁手稿等,并对文献资料进行二次开发,为文旅融合注入了独特魅力㊂2.4㊀加强文旅宣讲,推动文旅融合㊀㊀河南省图书馆以 豫图讲坛 为平台,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㊁学者向大众普及旅游知识㊂同时,图书馆定期展映历史文化㊁古迹保护㊁风景名胜等方面的优秀数字资源,从视觉上给受众带去更直观的体验㊂此外,图书馆还依托新媒体平台推介旅游景点及与旅游文化相关的文章㊁书籍,全方位助力文旅融合㊂3㊀文旅融合时代公共图书馆创新策略的探索㊀㊀文化和旅游事业的融合发展为公共图书馆传统服务模式注入了新鲜血液,公共图书馆要理清自身发展现状,明确现阶段社会对图书馆的需求,利用丰富的文献资源从多渠道推进文化旅游的宣传工作,从而促进文旅融合背景下公共图书馆的创新和发展㊂3.1㊀深挖地方文化,突出地域特色㊀㊀作为 城市之窗 ,公共图书馆反映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程度,同时也代表了城市的整体形象㊂结合馆藏文献将地方文化特色融入旅游体验,可以让游客更深入地了解地方文化㊂河南省地处中原,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自然地理优势㊂河南省图书馆可以借助豫剧㊁汴绣㊁木版年画㊁剪纸㊁狮子舞等举办展览以及现场学习体验等活动,提高读者的参与积极性㊂河南是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拥有众多重大的考古发现以及珍贵的文献典籍㊂作为城市发展的知识引擎,河南省图书馆有责任㊁有义务将历史文化重现在读者面前㊂黄河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也是河南重要的地域文化,河南省图书馆可以整合文献资源,与景区㊁旅行社合作,开发系列文化旅游项目;也可以针对河南的饮食文化举办展览,带领读者品味 人间烟火 ㊂3.2㊀服务深入景区,举办系列活动㊀㊀图书馆进景区不仅要带去图书资源,也要将活动和服务同步嵌入㊂图书馆可以结合景区的具体情况开展以下活动:一是举办朗诵㊁猜谜等适合景区环境的快节奏比赛,并以图书作为奖品送给游客㊂二是开展传统民俗文化的表演及体验活动,如剪纸㊁画扇㊁香囊制作等,参与者可在活动结束后将成果作为纪念品带走㊂三是在景区设立朗读亭,将优秀作品进行线上分享,让来自不同地区的游客聆听彼此的声音㊂四是在景区排队等候区及餐饮住宿区设置扫码听书㊁展览长廊等,让文化与旅游无缝对接㊂3.3㊀强化数字服务,引导数字阅读㊀㊀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传㊀(下转第25页)91李欣悦:公共图书馆在文旅融合时代的实践与探索4㊀ 阅读㊃从娃娃开始 绘本阅读活动的启示㊀㊀ 阅读㊃从娃娃开始 筠州幼儿绘本阅读活动由筠连县图书馆馆长应元厅主持开展,其对活动的开展及未来的发展规划进行了全面的部署,为该活动的长期发展指明了方向㊂同时,筠连县图书馆的资源建设工作不断向 阅读㊃从娃娃开始 系列活动倾斜,在财政支出㊁场地㊁人员配备㊁绘本资源建设等方面全力支持活动的开展㊂筠连县图书馆的社交账号围绕 阅读㊃从娃娃开始 系列活动大力开展宣传推广工作,使儿童绘本阅读推广深入人心㊂㊀㊀筠连县图书馆在 阅读㊃从娃娃开始 绘本阅读活动创办之初就强调父母在儿童阅读中的重要作用,坚持向儿童家长普及绘本阅读对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性㊂为了改变儿童家长对阅读活动的错误认知,筠连县图书馆每月都会针对儿童家长开展一次讲座活动,从阅读的重要性㊁如何为孩子选择绘本㊁如何在家中指导孩子阅读等方面进行宣传讲解,加强与儿童家长的沟通和联系㊂目前,很多儿童家长对于儿童阅读方面的错误认知已得到较大程度的改善,带孩子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断提高㊂5㊀结语㊀㊀公共图书馆应履行公共文化服务职能,为儿童提供充足㊁适合的读物及良好的阅读环境,转变被动的服务方式,主动开展儿童阅读推广服务,多措并举,为儿童的早期阅读提供资源㊁教育保障,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助力全民阅读㊂参考文献:[1]㊀常艳春,楚城.早期阅读,应立足 分享 淡漠 功利 :伍新春教授访谈录[J ].家长,2005(4):1-4.[2]㊀沈苏阳.我国公共图书馆少年儿童分级阅读服务研究[D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9.[3]㊀王方园.公共图书馆利用绘本推广早期阅读策略研究[J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5(1):105-108.[4]㊀潘兵,张丽,李燕博.公共图书馆的未成年人服务研究[M ].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5]㊀筠连县图书馆关于2019年公开招募全民阅读(幼儿绘本阅读)指导活动教师的通知[EB /OL ].[2021-01-02].http :// /engine2/general /2122315/detail ?engineInstanceId =78823&pageType =1&typeId =2037751&pageId =21925&websiteId =19047.(编校:冯㊀耕)(上接第19页)㊀统的阅读方式正在发生转变,利用移动媒体阅读逐渐成为趋势,数字化资源建设势不可挡㊂因此,公共图书馆要加速数字图书馆建设,及时更新数字图书资源,同时搭建完善的数字信息平台,积极开展线上活动,如微视频㊁云讲座等㊂引导读者进行数字化阅读不仅有利于提高图书资源利用率,也有利于扩大阅读服务的覆盖面㊂此外,图书馆还可以利用AR㊁VR 等技术展现文化和旅游资源,给读者带来全新的视听感受㊂3.4㊀加强文创研发,提升资源价值㊀㊀文创产品是图书馆馆藏内涵与精神的延伸,图书馆开发的文创产品不应只停留在书签㊁明信片㊁手提袋㊁钥匙链等传统物品,而要与互联网㊁高科技融合,开发集视听㊁体验为一体的文创产品㊂文创产品不仅可以提升文献资源的价值,拉近读者与文献之间的距离,而且可以扩大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产生一定的品牌效应㊂4㊀结语㊀㊀当前,文旅融合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公共图书馆要多管齐下㊁不断探索,从提供多元化的阅读空间㊁阅读方式和阅读活动入手有效推进全民阅读㊂河南省图书馆将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借助文旅融合的新契机不断创新工作模式,拓展服务半径,提升服务效能,推动文化和旅游事业在更广范围㊁更深层次㊁更高水平上实现融合发展㊂参考文献:[1]㊀张佳.文旅融合背景下公共图书馆服务创新的实践与思考:以无锡市图书馆为例[J ].河北科技图苑,2020(2):35-37.[2]㊀王金秀.文旅融合背景下公共图书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与思考:以泰宁县图书馆为例[J ].福建图书馆学刊,2019(4):18-21.[3]㊀杨娜.公共图书馆在文旅融合时代的使命与创新[J ].人文天下,2019(11):65-68.[4]㊀尹蓉.公共图书馆在文旅融合时代的使命与创新[J ].管理观察,2019(25):74-75.[5]㊀王莺.文旅融合背景下公共图书馆的创新发展研究:以江西吉水县图书馆为例[J ].兰台内外,2019(29):52-53.[6]㊀房春兰.简述图书馆在文旅融合时代的使命与创新[J ].卷宗,2019(12):1.(编校:周雪芹)52孙新莹,应元厅:公共图书馆基于绘本开展的早期阅读服务研究。
经验做法:以三个维度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文旅融合发展是指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有机结合,通过互相渗透、互相促进,实现双方的共同发展。
在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时,可以从三个维度入手,分别是政策支持、资源整合和创新实践。
首先,政府应给予文旅融合发展政策上的支持。
政策支持可以在税收方面给予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在两个行业进行投资和合作。
此外,政府还可以出台相关的产业发展规划,为文旅融合提供指导,引导企业在文化和旅游产业中寻找合作共赢的机会。
其次,资源整合是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手段。
通过整合各类资源,可以实现文化产品和旅游产品的优势互补。
例如,文化机构可以提供丰富多样的艺术表演和展览,为旅游者提供文化体验;而旅游机构则可以通过开展旅游活动,为文化机构带来更多的观众和市场。
此外,还可以整合资源建设文旅综合体,将文化机构、旅游景点、商业设施等有机结合起来,形成集文化、旅游、商业于一体的综合性项目。
最后,创新实践是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关键。
创新可以从产品开发、市场营销、服务模式等方面进行。
在产品开发方面,可以打造富有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例如文化主题旅游线路、文化节庆等。
在市场营销方面,可以通过联合推广、跨界合作等方式,将文旅产品推向更广泛的市场。
在服务模式方面,可以引入智慧旅游技术,提升旅游体验,让游客更好地领略文化之美。
总之,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需要政府支持、资源整合和创新实践的共同努力。
只有在这三个维度上做出积极的努力,才能够推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良性互动,实现双方的共同繁荣。
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是当前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也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提高城市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在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中,可以从政策支持、资源整合和创新实践三个维度入手,共同推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
首先,政府在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政府应该加大对文旅融合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并出台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措施,为企业提供便利条件和优惠政策,鼓励其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中的投资与合作。
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的践行路径
随着旅游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文旅融合已成为促进经济增长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
但是,文旅融合并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要实现高质量的融合发展,需要探索践行路径。
首先,要建立统一的规划体系。
文旅融合需要整合各种资源,要在规划层面上实现统一,建立一套统一的规划体系,使各个领域能够协调发展。
同时,要注重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确保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其次,要加强管理和服务。
文旅融合涉及多个领域和行业,需要加强管理和服务,确保各项工作有序进行。
特别是要加强文化创意产业的管理和服务,提升其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
再次,要创新产品和服务。
文旅融合需要创新产品和服务,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多样化、个性化的旅游体验。
要注重挖掘文化内涵,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产品和服务,提高游客体验感和满意度。
最后,要加强宣传和推广。
文旅融合需要加强宣传和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知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提高其宣传效果和市场吸引力。
要注重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应用,提高宣传效率和覆盖面。
总之,文旅融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探索和努力,才能实现高质量的融合发展。
我们应该重视文旅融合的发展,加强统筹规划,加强管理和服务,创新产品和服务,加强宣传和推广,为推动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做出更大的贡献。
- 1 -。
主客共享美好生活——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融合发展的实践、经验与展望李阳摘要文化和旅游都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的重要方式。
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的融合发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助于完善国家公共服务网络、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和增强文化自信。
各地的创新实践为文化和旅游在公共服务层面的融合发展提供了“中国经验”。
“十四五”时期,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的资源、服务和平台要进一步互通互融,在“主客共享”理念下,以重点工作为突破口,打造特色化、多样化、立体化的融合发展新模式,更加广泛地融入并服务于国家发展大局。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主客共享融合发展引用本文格式李阳.主客共享美好生活——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融合发展的实践、经验与展望[J].图书馆论坛,2021,41(10):8-13.Practice,Experience and Prospects of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Culture and Tourism Public ServicesLI YangAbstract Culture and tourism are both important ways to meet people's yearning and pursuit for a better life.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and tourism public services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helping to improve the national public service network,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economy and society,carry forward Chinese cultural traditions and enhance cultural confidence.The innovations across the country provide"Chinese experience"for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culture and tourism at the level of public services.During the14th Five-Year Plan period,the connectivity and integration between culture and tourism public services should be elevated regarding resources,services and platforms.Under the concept of"to the benefit of residents and tourists",it needs to create a new integrated development model with its distinctive character and diversity in a multifaceted way,focusing on key tasks,so as to be more integrated with and better serve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Keywords public culture service;cultural-tourism public service;to the benefit of residents and tourists;integrated development文旅深度融合是文化和旅游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心得体会:文旅融合的实践思考(最新)X历史文化源远流长,革命文化光辉灿烂,自然人文交相辉映,造就了丰富的旅游资源,被誉为“天然氧吧”“中部之肺”和“中国十佳魅力城市”“中国最具人文价值城市”。
近年来,X市高举“四个大别山”发展旗帜,着力推进文旅融合发展,促进文化和旅游产业提质增效。
X年,X市共接待游客3650万人次,同比增长22%,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54亿元,同比增长26%,连续11年保持20%以上增速。
截至目前,全市已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64家(4A级19家),总数位居全省第二,X省旅游强县4家,旅游名镇4家,旅游名街1家,旅游名村15家。
全市文化旅游业由“后发”变“厚发”,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
红色旅游不断擦亮。
X红色旅游资源丰富、底蕴深厚,有革命遗址遗迹1017处,其中国家级红色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红色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9处,形成了以革命遗迹旧址、纪念建筑、名人故居为主体,红色歌谣、革命事迹、革命文献为补充的红色旅游资源,是全国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18个红色旅游重点城市之一。
X 市委、市政府坚持突出目标定位,擦亮红色名片,确立了“以红为魂、红绿相融”的红色旅游发展思路,突出发展红色文化旅游、注重带动绿色生态旅游、推动发展古色人文旅游,致力于把红安、麻城打造成“红色大别山的核心区”。
全市现有年接待游客超过1万人次的红色旅游景区20余处,其中4A级旅游景区4处,3A级景区5处,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纪念园、李先念故居纪念园年接待量均突破100万人次。
红安县积极整合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纪念园、李先念故居纪念园、董必武故居三个景区联合打造X首家红色5A级景区。
有效保护了一大批革命遗址遗迹,打造了一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红色旅游线路。
全域旅游全面推进。
红安、麻城、罗田、英山被列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总数位居全省第二。
红安县以示范区创建为契机,加大旅游项目建设力度,以大项目引领大发展;麻城市全面创品牌、全心抓标准、全域抓旅游、全城搞服务、全力抓重点,打造全域旅游强市;罗田县以“一万工程”为主脉络,推进全要素全产业融合;英山县聚焦全域统筹、全业融合、全面营销、全民参与,形成全域旅游发展“大合唱”。
四川省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自然景观优美的地方,拥有着许多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如九寨沟、峨眉山、成都大熊猫基地等。
为了提升四川省的旅游服务质量,加强文旅公共服务的建设,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四川省先后开展了许多优秀的案例,以下将对其中一些案例进行介绍。
1. 成都大熊猫基地的文旅融合成都大熊猫基地是世界上最大的大熊猫人工繁育基地,也是成都乃至四川省的重要旅游景点之一。
近年来,为了提升游客体验,大熊猫基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建设了大熊猫科普展示馆、增设了互动体验项目等,让游客更加全面地了解大熊猫的生活习性和保护工作。
基地还加强了与周边酒店、交通等配套设施的合作,提升了游客在基地附近的便利度和舒适度。
这些举措使得成都大熊猫基地成为了成功的文旅融合案例。
2. 九寨沟景区的智慧旅游建设九寨沟是世界自然遗产,也是四川省最著名的景点之一。
近年来,九寨沟景区积极推动智慧旅游建设,引入了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提升了景区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通过引入智能导览系统、无人机巡视等技术手段,九寨沟景区加强了对景区内的安全管理和游掌柜务。
还与当地的酒店、交通等合作伙伴进行信息共享,提供一体化的旅游服务。
这些举措使得九寨沟景区成为了智慧旅游的典范。
3. 四川川西高原地区的乡村旅游发展四川川西地区是一个拥有优美自然风光和丰富藏羌文化的地方,近年来,该地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促进了当地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通过开展农家乐、民俗表演等项目,川西地区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农村生活和参与当地的传统文化活动。
当地政府也加大了对乡村旅游项目的扶持力度,提供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
这些举措为四川川西地区的乡村旅游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4. 文旅公共服务中心的建设为了提升四川省文旅公共服务的质量,四川省政府建设了文旅公共服务中心,提供了一站式的服务和交流。
人们可以通过该中心了解到各大景区的最新信息、交通线路、旅游活动等,提高了游客的出行便利性。
还提供了政策交流、投诉处理等服务,为游客和旅游从业者提供了便捷的服务渠道。
文旅融合背景下公共图书馆旅游服务创新策略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公共图书馆可以通过创新服务,吸引更多的游客,提升游客体验,进而促进公共图书馆的发展。
接下来,我将提出一些公共图书馆旅游服务创新的策略。
公共图书馆可以开展针对旅游需求的特色活动。
组织旅游讲座、旅游展览等活动,邀请专家学者或者旅游从业者分享旅游经验和知识,帮助游客更好地了解旅游目的地的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信息。
公共图书馆可以设置旅游资讯区,为游客提供相关的旅游资讯和导游书籍。
这样,游客可以在图书馆里方便地查询到自己感兴趣的旅游目的地的相关信息,同时还能够借阅导游书籍,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和准备。
公共图书馆还可以与旅行社合作,推出包括导游服务、行程定制等综合服务。
游客可以在图书馆里预订公共交通票、门票等旅游资源,图书馆可以通过合作旅行社将游客的需求转化为实际行动。
公共图书馆还可以开展与旅游相关的文化活动,比如举办民俗表演、传统手工艺品展销等。
通过这些活动,可以让游客更好地了解当地的文化和传统,并有机会了解并购买到一些当地特色的手工艺品。
更进一步的创新策略是将公共图书馆与旅游景区相结合,建立以公共图书馆为核心的综合旅游文化中心。
这样,游客可以在图书馆里阅读、休息,同时也可以欣赏附近景区的美景。
这种模式不仅能够促进公共图书馆的发展,还可以为游客提供更加全面的文化旅游体验。
公共图书馆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在网上建立一个旅游服务平台,为游客提供在线预订、导航查询、旅游评价等一系列服务。
这样,游客可以不用亲自去图书馆,只需通过手机或电脑就可以方便地获取到所需的旅游信息和服务。
公共图书馆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应积极创新,将自身转变为旅游服务的重要场所和资源。
通过开展特色活动、提供旅游资讯、开展与旅游相关的文化活动,与旅行社合作等策略,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提升游客体验,推动公共图书馆的发展。
利用互联网等新技术,建立在线旅游服务平台,可以进一步提高服务的便利性和可及性,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旅游服务。
文旅融合背景下公共图书馆旅游服务创新策略加强馆内环境的改造和提升。
公共图书馆应该注重提升馆内的整体环境,创造出舒适、温馨的阅读氛围。
可以利用绿植、艺术品、音乐等方式打造宜人的阅读空间,吸引游客前来阅读和休闲。
丰富图书馆的文化活动和展览。
公共图书馆可以定期举办文化活动、展览等,例如书法展、摄影展、古董展等,吸引游客前来参观和参与。
可以邀请知名作家、学者等进行讲座和签售活动,增加图书馆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完善图书馆的导览和解说服务。
公共图书馆可以提供专业的导览服务,为游客提供图书馆的介绍和讲解,让游客更好地了解图书馆的历史、建筑和藏书情况。
还可以开展图书馆的线上导览,为无法亲临的游客提供虚拟导览的机会。
第四,打造个性化的阅览体验。
公共图书馆可以根据游客的需求和兴趣,提供个性化的阅读推荐和服务。
可以设置不同主题的阅览区,如儿童阅读区、科技阅读区、人文社科阅读区等,满足不同人群的阅读需求。
第五,加强与旅游景点和文化产业的合作。
公共图书馆可以与周边的旅游景点、文化产业进行合作,共同推出文旅产品和活动。
可以与博物馆合作举办主题展览,与当地文创企业合作推出公共图书馆周边产品等,增加游客的旅游体验和消费。
加强宣传和推广工作。
公共图书馆可以积极利用各种媒体平台,如官方网站、微博、微信等,加强对旅游服务的宣传和推广。
还可以通过合作推广、参展参会等方式扩大图书馆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公共图书馆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应该创新旅游服务,提升吸引力和竞争力。
通过加强馆内环境改造、丰富文化活动、提供导览和解说服务、打造个性化阅览体验、加强与旅游景点和文化产业的合作以及加强宣传和推广工作,可以使公共图书馆成为吸引游客和旅游者的重要目的地和文化体验点。
文旅融合的理论与实践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快速发展,旅游业和文化产业逐渐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这样的背景下,文旅融合作为一种新型的发展模式,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文旅融合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应用,以期为我国文旅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对文旅融合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其内涵和外延。
在此基础上,分析文旅融合的理论基础,包括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相互关系、文旅融合的动力机制、发展路径等。
同时,本文还将对国内外文旅融合的发展现状进行梳理和评价,以期为我国文旅产业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本文将重点关注文旅融合的实践应用。
通过对典型案例的深入剖析,总结文旅融合在产业发展、城市规划、产品创新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
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文旅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包括政策支持、产业协同、人才培养等方面。
本文将对文旅融合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消费者需求的日益多元化,文旅融合将呈现出更加丰富的形态和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本文将对这一趋势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我国文旅产业的未来发展提供前瞻性思考和建议。
本文旨在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文旅融合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以期为我国文旅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参考和指导。
二、文旅融合的理论基础文旅融合,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与实践模式,其理论基础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包括文化学、旅游学、社会学、经济学等。
在文旅融合的理论构建中,最为核心的是对文化与旅游关系的深刻认识与重新定位。
从文化学的角度看,文化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
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其本质是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因此,文旅融合的理论基础之一就是文化交流的普遍性与旅游活动的文化属性。
通过旅游活动,人们能够跨越地域、民族的界限,体验不同文化的魅力,实现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从旅游学的角度看,旅游不仅是一种经济活动,更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文旅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融合创新实践
青州,为古“九州”之一,总面积1569平方公里,现辖4个街道、8个镇、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人口96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85万,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近年来,青州市以构建适应居民和游客需要的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为目标,按照“突出重点、先易后难、分步实施、整体推进”工作思路,深入开展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融合工作,探索公共文化机构与旅游服务中心深度合作方法路径,初步形成了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资源共建共享的新格局,服务效能整体提升。
一、工作背景
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在旅游发展模式转变中的基础作用日益凸显,提升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水平,是当前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题中之义、重要内容和基础工程。
而青州市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区位条件便利,在创新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方面极具典型性。
二、主要做法
(一)抓机构整合,完善城乡一体服务体系
一是整合组织力量,强化顶层设计。
成立由市长、镇长任组长的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为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组织保障和政策支撑。
二是整合部门业务,统筹协调推进。
整合部门业务设置专门科室,统一管理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工作。
组织开展“文化站长当导游”“导游员介绍民俗文化”等系列活动,有力推动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效能发挥。
三是整合基层站点,建立服务载体。
在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和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立旅游服务中心和旅游服务点,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为当地群众和外来游客提供服务。
(二)抓功能融合,打造宜居宜旅窗口驿站
一是公共文化服务旅游发展。
在公共文化服务场馆设立旅游咨询服务台、宣传展示区等,推广宣传青州丰富的旅游资源。
开展图书进景区、进民宿、进酒店等活动,打造云门引民宿书舍等30余处旅游书吧。
不断丰富文化业态,提升景区“书卷气”、“文化味儿”,让游客在旅途中享受到丰盛的“文化大餐”。
二是旅游设施承载公共文化。
利用建筑面积7200平方米
的市旅游服务中心,投资100多万元,增设阅读沙龙、非遗
展示、文创产品销售、党建展馆等空间。
充分利用旅游数字
服务系统发布青州市文化馆、图书馆、非遗传习坊、博物馆
等公共文化服务信息,精准对接游客群体需求,提升服务品质,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
(三)抓资源聚合,丰富主客共享产品供给
一是文化活动与旅游品牌融合。
举办“全民读书节”活动,设置旅游专题,广泛开展“美食、美景和最佳旅游路线”征
文比赛活动,以文会友。
举办翰墨青州书画年会、中国(青州)国际文化艺术品博览会,培育书画从业者5万余人,吸
引国内外书画爱好者参展观展,带动旅游业发展。
王坟镇侯
王村依托孝文化底蕴,定期举办“孝文化艺术节”“青州市
乡村旅游文化节”,推出孝德文化体验游、自然生态风光游
等5大休闲旅游产品,年接待游客80多万人次。
二是文旅产业与经济发展融合。
实施“溯源文旅融合、寻梦文化青州”1+N文化旅游演艺项目,方荣翔大剧院入驻青州,引进天津“名流茶馆”团队等20余家演艺团体常驻演出,实现年均收益700余万元。
鼓励各级各类公共文化服务机构
加大文创产品开发力度,深度挖掘地方文化特色,开发文创
产品,相继推出赵秉忠状元卷等文创纪念品,青州红丝砚、
隆盛糕点等非遗产品,状元福袋、《天下第一寿》、农民画系列等伴手礼等成为畅销旅游纪念品,年销售额达3680余万元。
三、工作成效
(一)文化场馆旅游服务进一步拓展。
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与旅游服务相结合,进一步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丰富乡村旅游文化内涵,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
(二)文化资源转化效能进一步提升。
把特色演出创意打造成为文化旅游融合服务产品。
实施非遗“活态传承”、“体验式展示”,以场景化的形式进行展示。
充分利用节日节庆,在体现本地文化底蕴的大街或小巷,营造有主题、有生活、有场景的休闲娱乐新方式。
(三)文化旅游新业态进一步形成。
形成集红色旅游、旅游演艺、文化遗产旅游、文化主题酒店等于一体的文化旅游新生态链,同时融入特色文化艺术活动。
节庆旅游、乡村旅游、全域旅游等相融合,打造“乡愁”品牌的文化旅游新业态。
(四)文旅消费新空间进一步拓宽。
充分利用与中国人民银行青州支行、青州农商行战略合作协议机制,加强对文旅企业信贷支持。
积极开展文化和旅游惠民消费季活动。
四、下步措施
青州将结合新形势、新要求、新目标,把文旅公共服务工作做精、做细、做新,全力打造“文化自信”青州示范区、
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青州先导区和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
的地。
一是深化思想认识,凝聚文旅公共服务自觉意识。
深刻认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古城新崛起、青州新发展中的重
要作用,制订完善文旅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和配套政策,
构建体现现代文明、科技尺度、传承价值的文旅公共服务体系。
二是强化基层基础,延展文旅公共服务阵地。
统筹规划、整合资源,不断提升强化“两馆一院一中心”的主体功能,
打造集图书阅读、文化活动、公益演出、旅游咨询等于一体
的文旅公共服务综合体。
三是优化人才结构,打造文旅公共服务创新队伍。
进一步完善文化队伍建设规划,综合利用招聘、引进、委培等方式,加强文旅公共服务机构专业人才和研究人员配备。
鼓励专业
文化工作者、旅游从业者和社会各界人士参加基层文化建设、群众文化活动和旅游宣传推介,打造高素质文旅志愿工作队伍。
五、经验总结
(一)树立科学的融合理念
一是全局谋划,构建文旅公共服务机构融合发展新格局。
强化顶层设计,制定下发政策文件,为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
机构功能融合提供有力政策支撑。
二是全域共建,拓展公共文旅发展新空间。
在高标准打造试点建设单位的同时,同步推进旅游书吧等设施建设,打造
游客驻足休憩文化空间。
三是全面融合,塑造公共文旅供给新品质。
实施文化地标、旅游目的地双打造工程,推动文化旅游与各个领域的全面深度融合。
四是全民共享,凝聚文旅发展新力量。
遵循“政府引导、社会参与、惠及全民”的原则,充分利用文旅吸引要素,完
善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提供全过程全时空的
体验产品。
(二)明确融合方式方法
一是空间融合。
抓好游客服务中心、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非遗传习坊等公共场馆的功能融合。
改造提升基层公
共文化服务中心,打造一站式文旅空间。
二是活动融合。
在各大旅游景区组织举办丰富的公共文化活动,在带来可观人流的同时促进了文化消费,使景区更加
主动地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中。
三是信息融合。
整合现有文化旅游信息平台,开展立体式、多层次、常态化宣传推介,每年发布稿件3000余篇。
开辟青州文旅、青州群文两个直播间,每年开展直播活动30余场,平均每场吸引线上观众5万余人。
(三)打造全面融合体系建设
一是品质化“微旅游”空间体系。
围绕“十五分钟”生活圈,依托街区、社区村庄等培育“微旅游”空间,突出差异
化文化特色,营造社会公共空间文化氛围,打造“市民家门
口的好去处”,发布“畅游青州乐享生活”七大主题游。
二是便捷化“微服务”惠民体系。
促进旅游信息咨询服务覆盖乡村(社区),提升市民游客出游便利度,定期推出面
向市民游客的旅游优惠产品,完善城乡主要游览沿线配套服务,提升旅游服务配套供给水平。
三是多元化“微平台”参与体系。
建立非遗传习坊传播平台、古城小戏演出平台、全民艺术公益培训平台、艺术进万
家培训平台等平台,为市民游客参与、获取公共服务提供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