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古从军行》“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翻译赏析
- 格式:doc
- 大小:102.50 KB
- 文档页数:5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全诗翻译赏析及
作者出处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出自唐代李颀的《古从军行》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1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赏析“从军行”是乐府古题。
此借汉皇
开边,讽玄宗用兵。
实写当代之事,由于怕触犯忌讳,所以题目加上一个“古”字。
它对当代帝王的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视人民生命如草芥的行径,加以讽刺,悲多于壮。
全诗记叙从军之苦,充满非战思想。
万千尸骨埋于荒野,仅换得葡萄归种中原,显然得不偿失。
诗开首先写紧张的从军生活。
白天爬上山去观望四方有无举烽火的边警;黄昏时候又到交河边上让马饮水(交河在今新疆吐鲁番西面,这里借指边疆上的河流)。
三、四句的“公主琵琶”是指汉朝细君公主远嫁乌孙国时所弹的琵琶曲调,当然,这不会是欢乐之声,而只是哀怨之调。
一、二句写“白日”、“黄昏”的情况,三、四句接着描绘夜晚的情况:风沙弥漫,一片漆黑,只听。
李颀《古从军行》原文及赏析“从军行”是乐府古题。
此诗写当代之事,由于怕触犯忌讳,所以题目加一个“古字”。
它对当代帝王的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视人民生命如草芥的行径,加以讽刺,悲多于壮。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李颀《古从军行》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古从军行唐代:李颀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译文白天登山观望报警的烽火台,黄昏时牵马到交河边饮水。
风沙弥漫,一片漆黑,只听得见军中巡夜的打更声,还有那如泣如诉的幽怨的琵琶声。
旷野云雾茫茫万里不见城郭,雨雪纷纷笼罩着无边的沙漠。
哀鸣的胡雁夜夜从空中飞过,胡人士兵也触景生情,潸然泪下。
听说玉门关已被挡住了归路,战士只有追随将军去与敌军拼命。
年年战死的尸骨埋葬于荒野,换来的只是西域葡萄送汉家。
注释烽火:古代一种警报。
饮(yìn)马:给马喂水。
傍:顺着。
交河:古县名,故城在今新疆吐鲁番西面。
行人:出征战士。
刁斗:古代军中铜制炊具,容量一斗。
白天用以煮饭,晚上敲击代替更柝。
公主琵琶:汉武帝时以江都王刘建女细君嫁乌孙国王昆莫,恐其途中烦闷,故弹琵琶以娱之。
“闻道”两句:汉武帝曾命李广利攻大宛,欲至贰师城取良马,战不利,广利上书请罢兵回国,武帝大怒,发使至玉门关,曰:“军有敢入,斩之!”两句意谓边战还在进行,只得随着将军去拼命。
蒲桃:今作“葡萄”。
鉴赏“从军行”是乐府古题。
此诗写当代之事,由于怕触犯忌讳,所以题目加一个“古字”。
它对当代帝王的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视人民生命如草芥的行径,加以讽刺,悲多于壮。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一、二句是说,白天士卒们登山观察报警的烽火;黄昏为了饮马他们又靠近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三、四句是说,行人在风沙昏暗中听到刁斗敲击的凄厉声,又听到远嫁乌孙国的汉家公主的幽怨的琵琶声。
李颀《古从军行》原文|译文|创作背景《古从军行》是唐代诗人李颀的诗作,这首诗以汉喻唐,借写汉武帝的开边,讽刺当时唐玄宗的开边,充满反战思想。
下面就和儿童网小编一起来欣赏这首唐诗吧。
《古从军行》原文唐代:李颀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译文及注释译文白天登山观察报警的烽火台,黄昏时牵马饮水靠近交河边。
昏暗的风沙传来阵阵刁斗声,如同汉代公主琵琶充满幽怨。
旷野云雾茫茫万里不见城郭,雨雪纷纷笼罩着无边的沙漠。
哀鸣的胡雁夜夜从空中飞过,胡人士兵个个眼泪双双滴落。
听说玉门关已被挡住了归路,战士只有追随将军拼命奔波。
年年战死的尸骨埋葬于荒野,换来的只是西域葡萄送汉家。
注释⑴烽火:古代一种警报。
⑵饮(yìn)马:给马喂水。
傍:顺着。
交河:古县名,故城在今新疆吐鲁番西面。
⑶行人:出征战士。
刁斗:古代军中铜制炊具,容量一斗。
白天用以煮饭,晚上敲击代替更柝。
⑷公主琵琶:汉武帝时以江都王刘建女细君嫁乌孙国王昆莫,恐其途中烦闷,故弹琵琶以娱之。
⑸“闻道”两句:汉武帝曾命李广利攻大宛,欲至贰师城取良马,战不利,广利上书请罢兵回国,武帝大怒,发使至玉门关,曰:“军有敢入,斩之!”两句意谓边战还在进行,只得随着将军去拼命。
⑹蒲桃:今作“葡萄”。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初年。
据《资治通鉴·天宝元年》记载:“是时,天下声教所被之州三百三十一,羁縻之州八百,置十节度、经略使以备边。
……凡镇兵四十九万人,马八万馀匹。
开元之前,每岁供边兵衣粮,费不过二百万;天宝之后,边将奏益兵浸多,每岁用衣千二十万匹,粮百九十万斛,公私劳费,民始困苦矣。
”由此可知,诗人所歌咏的虽为历史,但是诗的内容却表达了他对唐玄宗“益事边功”的穷兵黩武开边之策的看法。
唐诗赏析《古从军行》李颀《古从军行》是唐代诗人李颀的作品,全诗主要写了什么呢?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古从军行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注释】⑴烽火:古代一种警报。
⑵饮(yìn)马:给马喂水。
傍:顺着。
交河:古县名,故城在今新疆吐鲁番西面。
⑶行人:出征战士。
刁斗:古代军中铜制炊具,容量一斗。
白天用以煮饭,晚上敲击代替更柝。
⑷公主琵琶:汉武帝时以江都王刘建女细君嫁乌孙国王昆莫,恐其途中烦闷,故弹琵琶以娱之。
⑸“闻道”两句:汉武帝曾命李广利攻大宛,欲至贰师城取良马,战不利,广利上书请罢兵回国,武帝大怒,发使至玉门关,曰:“军有敢入,斩之!”两句意谓边战还在进行,只得随着将军去拼命。
⑹蒲桃:今作“葡萄”。
【白话译文】白天登山观察报警的烽火台,黄昏时牵马饮水靠近交河边。
昏暗的风沙传来阵阵刁斗声,如同汉代公主琵琶充满幽怨。
旷野云雾茫茫万里不见城郭,雨雪纷纷笼罩着无边的沙漠。
哀鸣的胡雁夜夜从空中飞过,胡人士兵个个眼泪双双滴落。
听说玉门关已被挡住了归路,战士只有追随将军拼命奔波。
年年战死的尸骨埋葬于荒野,换来的只是西域葡萄送汉家。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初年。
据《资治通鉴·天宝元年》记载:“是时,天下声教所被之州三百三十一,羁縻之州八百,置十节度、经略使以备边。
……凡镇兵四十九万人,马八万馀匹。
开元之前,每岁供边兵衣粮,费不过二百万;天宝之后,边将奏益兵浸多,每岁用衣千二十万匹,粮百九十万斛,公私劳费,民始困苦矣。
”由此可知,诗人所歌咏的虽为历史,但是诗的内容却表达了他对唐玄宗“益事边功”的穷兵黩武开边之策的看法。
【赏析】“从军行”是乐府古题。
此诗借汉皇开边,讽玄宗用兵。
实写当代之事,由于怕触犯忌讳,所以题目加上一个“古”字。
古诗文《古从军行》赏析古从军行唐朝:李颀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古从军行译文及注释【译文白天登山观察报警的烽火台,黄昏时牵马饮水靠近交河边。
昏暗的风沙传来阵阵刁斗声,如同汉代公主琵琶充满幽怨。
旷野云雾茫茫万里不见城郭,雨雪纷纷笼罩着无边的沙漠。
哀鸣的胡雁夜夜从空中飞过,胡人士兵个个眼泪双双滴落。
听说玉门关已被挡住了归路,战士只有追随将军拼命奔波。
年年战死的尸骨埋葬于荒野,换来的只是西域葡萄送汉家。
】【注释⑴烽火:古代一种警报。
⑵饮(yìn)马:给马喂水。
⑶公主琵琶:汉武帝时以江都王刘建女细君嫁乌孙国王昆莫,恐其途中烦闷,故弹琵琶以娱之。
⑷“闻道”两句:汉武帝曾命李广利攻大宛,欲至贰师城取良马,战不利,广利上书请罢兵回国,武帝大怒,发使至玉门关,曰:“军有敢入,斩之!”两句意谓边战还在进行,只得随着将军去拼命。
】古从军行鉴赏“从军行”是乐府古题。
此诗借汉皇开边,讽玄宗用兵。
实写当代之事,由于怕触犯忌讳,所以题目加上一个“古”字。
它对当代帝王的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视人民生命如草芥的行径,加以讽刺,悲多于壮。
全诗记叙从军之苦,充满非战思想。
万千尸骨埋于荒野,仅换得葡萄归种中原,显然得不偿失。
诗开首先写紧张的从军生活。
白天爬上山去观望四方有无举烽火的边警;黄昏时候又到交河边上让马饮水(交河在今新疆吐鲁番西面,这里借指边疆上的河流)。
三、四句的“刁斗”,是古代军中铜制炊具,容量一斗。
白天用以煮饭,晚上敲击代替更柝。
“公主琵琶”是指汉朝细君公主远嫁乌孙国时所弹的琵琶曲调,当然,这不会是欢乐之声,而只是哀怨之调。
一、二句写“白日”、“黄昏”的情况,三、四句接着描绘夜晚的情况:风沙弥漫,一片漆黑,只听得见军营中巡夜的打更声和那如泣如诉的幽怨的琵琶声。
古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古从军行李颀赏析《古从军行》——唐代李颀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译文】白天登山观察报警的烽火台,黄昏时牵马饮水靠近交河边。
昏暗的风沙传来阵阵刁斗声,如同汉代公主琵琶充满幽怨。
旷野云雾茫茫万里不见城郭,雨雪纷纷笼罩着无边的沙漠。
鸣的胡雁夜夜从空中飞过,胡人士兵个个眼泪双双滴落。
听说玉门关已被挡住了归路,战士只有追随将军拼命奔波。
年年战死的尸骨埋葬于荒野,换来的只是西域葡萄送汉家。
【作者简介】李颀(690年~751年),汉族,郡望赵郡(今河北省赵县),河南颍阳(今河南省登封市)一带人,唐代诗人。
开元二十三年中进士,曾任新乡县尉,后辞官归隐于颍阳之东川别业。
李颀是第一个大量写作长篇歌行并且留下不少名篇的人。
整个唐朝一共有十几首优美的长诗传世,李颀出品几乎占了三分之一。
李颀小时候因为调皮捣蛋,被家里送到河南登封住过一段时间,在少林寺做过武僧。
传闻他常用武力“打抱不平”,而又在伤人后及时赔偿,导致家财散尽。
有一天他决定痛改前非,因为他发现自己已经家徒四壁,只有一条小狗不离不弃。
他开始隐居颍阳读书,经过十年辛苦,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蟾宫折桂,不久之后做了新乡尉。
李颀在新乡待了一年多,然后借口不喜欢官场应酬辞去工作,此后再也没有做官,之后隐居在颍阳一代,也常来往于洛阳和长安。
李颀性格豪放交游很广。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当时著名诗人王昌龄和高适等都是他的哥们,这几个朋友都不是一本正经的官员。
王昌龄做过龙标尉,高适做过封丘尉。
几人混在一起,多半没干好事。
他们性格豪放却又心慈手软,根本不适合做官,即使做了官也很难升迁。
高适后来拜将封侯是因为在安史之乱中意外显示了自己的军事才能。
【赏析】“从军行”是乐府古题。
此借汉皇开边,讽玄宗用兵。
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荐】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1古从军行朝代:唐代作者:李颀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译文:白天登山观察报警的烽火台,黄昏时牵马饮水靠近交河边。
昏暗的风沙传来阵阵刁斗声,如同汉代公主琵琶充满幽怨。
旷野云雾茫茫万里不见城郭,雨雪纷纷笼罩着无边的沙漠。
哀鸣的胡雁夜夜从空中飞过,胡人士兵个个眼泪双双滴落。
听说玉门关已被挡住了归路,战士只有追随将军拼命奔波。
年年战死的尸骨埋葬于荒野,换来的只是西域葡萄送汉家。
注释:⑴烽火:古代一种警报。
⑵饮(yìn)马:给马喂水。
⑶公主琵琶:汉武帝时以江都王刘建女细君嫁乌孙国王昆莫,恐其途中烦闷,故弹琵琶以娱之。
⑷“闻道”两句:汉武帝曾命李广利攻大宛,欲至贰师城取良马,战不利,广利上书请罢兵回国,武帝大怒,发使至玉门关,曰:“军有敢入,斩之!”两句意谓边战还在进行,只得随着将军去拼命。
赏析:此诗作于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初年。
据《资治通鉴·天宝元年》记载:“是时,天下声教所被之州三百三十一,羁縻之州八百,置十节度、经略使以备边。
安西节度抚宁西域,统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镇,治龟兹城,兵二万四千。
北庭节度防制突骑施、坚昆,统瀚海、天山、伊吾三军,屯伊、西二州之境,治北庭都护府,兵二万人。
河西节度断隔吐蕃、突厥,统赤水、大斗、建康、宁寇、玉门、黑离、豆卢、新泉八军,张掖、交城、白亭三守捉,屯凉、肃、瓜、沙、会五州之境,治凉州,兵七万三千人。
朔方节度捍御突厥,统经略、丰安、定远三军,三受降城,安北、单于二都护府,屯灵、夏、丰三州之境,治灵州,兵六万四千七百人。
河东节度与朔方掎角以御突厥,统天兵、大同、横野、岢岚四军,云中守捉,屯太原府忻、代、岚三州之境,治太原府,兵五万五千人。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出自唐代李颀的《古从军行》。
解释:白天登山观望报警的烽火台,黄昏时牵马到交河边饮水。
原文
李颀《古从军行》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译文
白天登山观望报警的烽火台,黄昏时牵马到交河边饮水。
风沙弥漫,一片漆黑,只听得见军中巡夜的打更声,还有那如泣如诉的幽怨的琵琶声。
旷野云雾茫茫万里不见城郭,雨雪纷纷笼罩着无边的沙漠。
哀鸣的胡雁夜夜从空中飞过,胡人士兵也触景生情,潸然泪下。
听说玉门关已被挡住了归路,战士只有追随将军去与敌军拼命。
年年战死的尸骨埋葬于荒野,换来的只是西域葡萄送汉家。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古从军行》意思|赏析白天登山观察报警的烽火台,黄昏时牵马饮水靠近交河边。
昏暗的风沙传来阵阵刁斗声,如同汉代公主琵琶充满幽怨。
旷野云雾茫茫万里不见城郭,雨雪纷纷笼罩着无边的沙漠。
哀鸣的胡雁夜夜从空中飞过,胡人士兵个个眼泪双双滴落。
听说玉门关已被挡住了归路,战士只有追随将军拼命奔波。
年年战死的尸骨埋葬于荒野,换来的只是西域葡萄送汉家。
作者:佚名从军行是乐府古题。
此借汉皇开边,讽玄宗用兵。
实写当代之事,由于怕触犯忌讳,所以题目加上一个古字。
它对当代帝王的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视人民生命如草芥的行径,加以讽刺,悲多于壮。
全诗记叙从军之苦,充满非战思想。
万千尸骨埋于荒野,仅换得葡萄归种中原,显然得不偿失。
诗开首先写紧张的从军生活。
白天爬上山去观望四方有无举烽火的边警;黄昏时候又到交河边上让马饮水(交河在今新疆吐鲁番西面,这里借指边疆上的河流)。
三、四句的公主琵琶是指汉朝细君公主远嫁乌孙国时所弹的琵琶曲调,当然,这不会是欢乐之声,而只是哀怨之调。
一、二句写白日、黄昏的情况,三、四句接着描绘夜晚的情况:风沙弥漫,一片漆黑,只听得见军营中巡夜的打更声和那如泣如诉的幽怨的琵琶声。
景象非常肃穆而凄凉。
行人,是指出征将士,这样就与下一句的公主出塞之声,引起共鸣了。
接着,诗人又着意渲染边陲的环境。
军营所在,四顾荒野,无城郭可依,万里极言其辽阔;雨雪纷纷,以至与大漠相连,其凄冷酷寒的情状亦可想见。
以上六句,写尽了从军生活的艰苦。
接下来,似乎应该正面点出行人的哀怨之感了。
可是诗人却别具机杼,背面傅粉,写出了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两句。
胡雁胡儿都是土生土长的,尚且哀啼落泪,更不必说远戍到此的行人了。
两个胡字,有意重复,夜夜、双双又有意用叠字,有着烘云托月的艺术力量。
面对这样恶劣的环境,没有人不想班师复员。
可是办不到。
闻道玉门犹被遮一句,笔一折,似当头一棒,打断了行人思归之念。
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汉武帝太初元年,汉军攻大宛,攻战不利,请求罢兵。
古从军行原文及翻译,古从军行赏析古从军行原文作者:李颀〔唐代〕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古从军行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初年。
诗人所歌咏的虽为历史,但是诗的内容却表达了他对唐玄宗“益事边功”的穷兵黩武开边之策的看法。
古从军行译文及注释译文白天登山观望报警的烽火台,黄昏时牵马到交河边饮水。
风沙弥漫,一片漆黑,只听得见军中巡夜的打更声,还有那如泣如诉的幽怨的琵琶声。
旷野云雾茫茫万里不见城郭,雨雪纷纷笼罩着无边的沙漠。
哀鸣的胡雁夜夜从空中飞过,胡人士兵也触景生情,潸然泪下。
听说玉门关已被挡住了归路,战士只有追随将军去与敌军拼命。
年年战死的尸骨埋葬于荒野,换来的只是西域葡萄送汉家。
注释烽火:古代一种警报。
饮(yìn)马:给马喂水。
傍:顺着。
交河:古县名,故城在今新疆吐鲁番西面。
行人:出征战士。
刁斗:古代军中铜制炊具,容量一斗。
白天用以煮饭,晚上敲击代替更柝。
公主琵琶:汉武帝时以江都王刘建女细君嫁乌孙国王昆莫,恐其途中烦闷,故弹琵琶以娱之。
“闻道”两句:汉武帝曾命李广利攻大宛,欲至贰师城取良马,战不利,广利上书请罢兵回国,武帝大怒,发使至玉门关,曰:“军有敢入,斩之!”两句意谓边战还在进行,只得随着将军去拼命。
蒲桃:今作“葡萄”。
古从军行鉴赏“从军行”是乐府古题。
此诗写当世之事,由于怕触犯忌讳,所以题目加一个“古字”。
它对当时帝王的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视人民生命如草芥的行径,加以讽刺,悲多于壮。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一、二句是说,白天士卒们登山观察报警的烽火;黄昏为了饮马他们又靠近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三、四句是说,行人在风沙昏暗中听到刁斗敲击的凄厉声,又听到远嫁乌孙国的汉家公主的幽怨的琵琶声。
古从军行
七言乐府
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萄入汉家。
【注解】:
1.行人句:行人在迷漫的风沙中听到刁斗的敲击。
2.烽火:古代一种警报。
3.公主琵琶:汉武帝时以江都王刘建女细君嫁乌孙国王昆莫,恐其途中烦闷,故弹琵琶以娱之。
4.闻道两句:汉武帝曾命李广利攻大宛,欲至贰师城取良马,战不利,广利上书请罢兵回国,武帝大怒,发使遮玉门关,曰:军有敢入,斩之!两句意谓边
战还在进行,只得随着将军去拼命。
5.蒲萄:同葡萄。
【赏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借汉喻唐。
全诗描写边塞将士的艰苦悲壮生活,讽刺了穷兵黩武的统治者好大喜功,视人命如草芥的行径。
充满非战思想。
万千尸骨埋于荒野,仅换得葡萄归种中原,显然得不偿失。
诗开首先写紧张的从军生活。
白日黄昏繁忙,夜里刁斗悲呛,琵琶幽怨,景象肃穆凄凉。
接着渲染边陲的环境,军营所在,四顾荒野,大雪荒漠,夜雁悲鸣,一片凄冷酷寒景象。
最后写千军万马拼死作战的结果,却只换得葡萄种子归国。
全诗句句蓄意,步步逼紧,最后才画龙点睛,着落主题,显出它的讽刺笔力。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出自唐代李顽的《古从军 行》。
解释:白天登山观望报警的烽火台,黄昏时牵马到交河边饮水。
原文
译文
白天登山观望报警的烽火台,黄昏时牵马到交河边饮水。
风沙弥漫,一片漆黑,只听得见军中巡夜的打更声,还有那如泣如诉 的幽怨的琵琶声。
旷野云雾茫茫万里不见城郭, 雨雪纷纷笼罩着无边的沙漠。
哀鸣的胡雁夜夜从空中飞过,
胡人士兵也触景生情,潸然泪下。
年年战死的尸骨埋葬于荒野, 换来的只是西域葡萄送汉家。
听说玉门关已被挡住了归路, 战士只有追随将军去与敌军拼命。
李顽《古从军行》
白日登山望烽火, 行人刁斗风沙暗, 野云万里无城郭, 胡雁哀鸣夜夜飞, 闻道玉门犹被遮, 年年战骨埋荒外, 黄昏饮马傍交河。
公主琵琶幽怨多。
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儿眼泪双双落。
应将性命逐轻车。
空见蒲桃入汉家。
古从军行原文及翻译
古从军行原文: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古从军行翻译:
白天登山观察报警的烽火台,黄昏时牵马饮水靠近交河边。
昏暗的风沙传来阵阵刁斗声,如同汉代公主琵琶充满幽怨。
旷野云雾茫茫万里不见城郭,雨雪纷纷笼罩着无边的沙漠。
鸣的胡雁夜夜从空中飞过,胡人士兵个个眼泪双双滴落。
听说玉门关已被挡住了归路,战士
只有追随将军拼命奔波。
年年战死的尸骨埋葬于荒野,换来的只是西
域葡萄送汉家。
《古从军行》是唐代诗人李颀的作品,李颀(690-751),汉族,东
川(今四川三台)人(有争议),唐代诗人。
少年时曾寓居河南登封。
开元十三年中进士,做过新乡县尉的小官,诗以写边塞题材为主,风
格豪放,慷慨悲凉,七言歌行尤具特色。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意思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出自唐代李颀的《古从军行》,意思是:白天登上高山去观望报警的烽火台,黄昏时牵着马到交河边饮水。
这句诗通过白日、黄昏两个时间点,以及登山、饮马两个行为,展现了边疆战士紧张的从军生活。
白天要登上高山观察是否有烽火燃起,黄昏时又要牵着马到河边饮水,以备第二天的征战。
“烽火”和“交河”两个意象,也暗示了边疆战事不断,战士们时刻处于戒备状态。
这句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边疆生活图景,表达了诗人对边疆战士的同情和敬意,同时也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李颀《古从军行》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作者简介】李颀(690?—754?),郡望赵郡(今河北赵县),长期居住颍阳(今河南登封)东川,有别业在焉,故世称“李东川”。
开元二十三年(735)进士及第,调新乡(今属河南)县尉,世称“李新乡”。
久不迁调,乃归隐东川。
故殷璠叹曰:“惜其伟才,只到黄绶。
”(《河岳英灵集》)李颀性疏简,厌薄世务,慕神仙,好道术,服饵丹砂,结好尘嚣之外。
与王维、高适、王昌龄等相友善,有诗酬赠。
李颀为盛唐著名诗人,风格奇拔雄浑,清新秀丽。
尤擅七言,前人评曰:“新乡七古,每于人不经意处忽出异想,令人心赏其奇逸,而不知其所从来者。
新乡七律,篇篇机宕神远,盛唐妙品也。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现存诗一百二十余首,有《李颀诗集》。
【原文】古从军行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1] 。
行人刁斗风沙暗 [2] ,公主琵琶幽怨多 [3] 。
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 [4] ,应将性命逐轻车 [5] 。
年年战骨埋荒外 [6] ,空见蒲萄入汉家 [7] 。
【注释】[1]交河:在今新疆吐鲁番西北,因河水分流绕城下而得名,唐为安西都护府治所。
[2]行人:从军之人。
刁斗:见前《燕歌行》注。
[3]公主琵琶:汉武帝时遣江都王刘建女细君以公主身份远嫁乌孙和亲,使人马上弹琵琶以解其思乡之愁,故曰“公主琵琶”。
[4]玉门被遮:《史记•大宛列传》载: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命贰师将军李广利率兵数万攻大宛,攻战不利,引兵还敦煌,士卒存者不过十一二,请暂罢兵。
武帝闻之大怒,“使使遮玉门。
曰:‘军有敢入者,辄斩之!’”遮:阻挡。
玉门:指西汉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5]逐:追随。
轻车:汉有轻车将军、轻车都尉,此泛指将领。
[6]荒外:边远荒凉之地。
[7]空见:只见,徒见。
蒲萄:即葡萄,亦作蒲陶、蒲桃。
《汉书•西域传》:“宛王蝉封与汉约,岁献天马二匹。
古从军行_古从军行的诗意及解析李颀(690-751),汉族,东川(今四川三台)人(有争议),唐代诗人。
少年时曾寓居河南登封。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古从军行的诗意,方便大家学习。
本诗背景:此诗作于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初年。
诗人所歌咏的虽为历史,但是诗的内容却表达了他对唐玄宗“益事边功”的穷兵黩武开边之策的看法。
原文:《古从军行》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注释:烽火:古代一种警报。
饮(yìn)马:给马喂水。
傍:顺着。
交河:古县名,故城在今新疆吐鲁番西面。
行人:出征战士。
刁斗:古代军中铜制炊具,容量一斗。
白天用以煮饭,晚上敲击代替更柝。
公主琵琶:汉武帝时以江都王刘建女细君嫁乌孙国王昆莫,恐其途中烦闷,故弹琵琶以娱之。
“闻道”两句:汉武帝曾命李广利攻大宛,欲至贰师城取良马,战不利,广利上书请罢兵回国,武帝大怒,发使至玉门关,曰:“军有敢入,斩之!”两句意谓边战还在进行,只得随着将军去拼命。
蒲桃:今作“葡萄”。
诗意:白天登山观望报警的烽火台,黄昏时牵马到交河边饮水。
风沙弥漫,一片漆黑,只听得见军中巡夜的打更声,还有那如泣如诉的幽怨的琵琶声。
旷野云雾茫茫万里不见城郭,雨雪纷纷笼罩着无边的沙漠。
哀鸣的胡雁夜夜从空中飞过,胡人士兵也触景生情,潸然泪下。
听说玉门关已被挡住了归路,战士只有追随将军去与敌军拼命。
年年战死的尸骨埋葬于荒野,换来的只是西域葡萄送汉家。
赏析:“从军行”是乐府古题。
此诗写当代之事,由于怕触犯忌讳,所以题目加一个“古字”。
它对当代帝王的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视人民生命如草芥的行径,加以讽刺,悲多于壮。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一、二句是说,白天士卒们登山观察报警的烽火;黄昏为了饮马他们又靠近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古从军行》古诗赏析“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这两句是描述凄冷酷寒的边陲环境——军营所在,野云万里,四顾荒凉,无城郭可依;雨雪纷纷,与大漠相连,凄苦之状,显而易见。
《古从军行》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古从军行:从军行,古乐府旧题,多写军旅中的辛苦生活。
由于写当代之事,怕触犯忌讳,所以加了一个“古”字。
参考译文白天登山观察报警的烽火台,黄昏时牵马饮水靠近交河边。
昏暗的风沙传来阵阵刁斗声,如同汉代公主琵琶充满幽怨。
旷野云雾茫茫万里不见城郭,雨雪纷纷笼罩着无边的沙漠。
哀鸣的胡雁夜夜从空中飞过,胡人士兵个个眼泪双双滴落。
听说玉门关已被挡住了归路,战士只有追随将军拼命奔波。
年年战死的尸骨埋葬于荒野,换来的只是西域葡萄送汉家。
简析李颀的乐府诗《古从军行》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诗是讽刺当代帝王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视人民生命如草芥的行径,悲多于壮。
此诗以汉喻唐,借写汉武帝的开边,讽刺当时唐玄宗的开边,充满反战思想。
开首先写紧张的从军生活:白日黄昏繁忙,夜里刁斗悲呛,琵琶幽怨,景象肃穆凄凉。
接着渲染边陲的环境:军营所在,四顾荒野,大雪荒漠,夜雁悲鸣,一片凄冷酷寒景象。
最后写如此恶劣环境,本应班师回朝,然而皇上不准;而千军万马拼死作战的结果,却只换得葡萄种子归国,足见君王之草菅人命。
全诗句句蓄意,步步逼紧,最后才画龙点睛,着落主题,显出其讽刺笔力。
李颀《古从军行》原文及翻译赏析古从军行原文: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古从军行翻译及注释翻译白天登山观察报警的烽火台,黄昏时牵马饮水靠近交河边。
李欣《古从军行》“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
饮马傍交河”翻译赏析
古从军行
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萄入汉家。
【诗文解释】
白天爬上山眺望是否有烽火警报,黄昏到交河边上让马饮水。
夜里风沙弥漫,一片漆黑只听到一阵阵战士们的刁斗声,就像汉公主的琵琶声一样哀怨。
在野外宿营,四面辽阔看不到城郭,雨雪纷纷与大漠相连。
胡地的哀啼夜夜飞过,胡儿的眼泪纷纷落下。
听说玉门关还是被拦阻着,只好跟随着将军冒着生命危险作战。
年年战死的将士的尸骨埋葬在荒野外,只看到葡萄被朝贡给汉家天子。
【词语解释】
烽火:古代报警的信号。
交河:在今新疆吐鲁番县西北。
泛指塞外河流。
公主琵琶:汉武帝以公主嫁西域乌孙国王,命制琵琶,使其作乐,以
解乡思。
闻道玉:用汉武帝不许攻西域不利之汉将回玉门关之典。
逐:追随。
蒲萄:即葡萄,西域特产,汉武帝时入贡。
【诗文赏析】
汉武帝为了求天马,开通西域,便乱启战端。
当时随天马入中国的还有“蒲萄”和“苜蓿”的种子,汉武帝把它们种在离宫别馆之旁,一望无际。
诗中的“蒲萄”用的就是这个典故,讽刺了汉武帝草菅人命,用无数将士的生命换来的不过是区区的葡萄而已。
这是一首带有讽喻色彩的边疆诗,抨击了好大喜功的帝王,牺牲无数生命。
不顾将士死活的行径。
诗人不但同情本方的士卒,也同情胡人,表现出诗人博大的胸襟。
全诗结构严谨,具有巨大的讽喻力。
“从军行”是乐府古题。
此诗写当代之事,由于怕触犯忌讳,所以题目加上一个“古”字。
它对当代帝王的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视人民生命如草芥的行径,加以讽刺,悲多于壮。
诗开首先写紧张的从军生活。
白天爬上山去观望四方有无举烽火的边警;黄昏时候又到交河边上让马饮水(交河在今新疆吐鲁番西面,这里借指边疆上的河流)。
三、四句的“刁斗”,是古代军中铜制炊具,容量一斗。
白天用以煮饭,晚上敲击代替更柝。
“公主琵琶”是指汉朝公主远嫁乌孙国时所弹的琵琶曲调,当然,这不会是欢乐之声,而只是哀怨之调。
一、二句写“白日”、“黄昏”的情况,那么夜晚又如何呢?
三、四句接着描绘:风沙弥漫,一片漆黑,只听得见军营中巡夜的打更声和那如泣如诉的幽怨的琵琶声。
景象是多么肃穆而凄凉!“行人”,是指出征将士,这样就与下一句的公主出塞之声,引起共鸣了。
接着,诗人又着意渲染边陲的环境。
军营所在,四顾荒野,无城郭可依,“万里”极言其辽阔;雨雪纷纷,以至与大漠相连,其凄冷酷寒的情状亦可想见。
以上六句,写尽了从军生活的艰苦。
接下来,似乎应该正面点出“行人”的哀怨之感了。
可是诗人却别具机杼,背面傅粉,写出了“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两句。
胡雁胡儿都是土生土长的,尚且哀啼落泪,何况远戍到此的“行人”呢?两个“胡”字,有意重复,“夜夜”、“双双”又有意用叠字,有着烘云托月的艺术力量。
面对这样恶劣的环境,谁不想班师复员呢?可是办不到。
“闻道玉门犹被遮”一句,笔一折,似当头一棒,打断了“行人”思归之念。
据《史记·大宛传》记载,汉武帝太初元年,汉军攻大宛,攻战不利,请求罢兵。
汉武帝闻之大怒,派人遮断玉门关,下令:“军有敢入者辄斩之。
”这里暗刺当朝皇帝一意孤行,穷兵黩武。
随后,诗人又压一句,罢兵不能,“应将性命逐轻车”,只有跟着本部的将领“轻车将军“去与敌军拼命,这一句其份量压倒了上面八句。
下面一句,再接再厉。
拼命死战的结果如何呢?无外乎“战骨埋荒外”。
诗人用“年年”两字,指出了这种情况的经常性。
全诗一步紧一步,由军中平时生活,到战时紧急情况,最后说到死,为的是什么?这十一句的压力,逼出了最后一句的答案:“空见蒲桃入汉家。
”
“蒲桃”就是现在的葡萄。
汉武帝时为了求天马(即今阿拉伯马),
开通西域,便乱启战端。
当时随天马入中国的还有“蒲陶”和“苜宿”的种子,汉武帝把它们种在离宫别馆之旁,弥望皆是。
这里“空见蒲桃入汉家”一句,用此典故,讥讽好大喜功的帝王,牺牲了无数人的性命,换到的是什么呢?只有区区的蒲桃而已。
言外之意,可见帝王是怎样的草菅人命了。
此诗全篇一句紧一句,句句蓄意,直到最后一句,才画龙点睛,显出此诗巨大的讽谕力。
诗巧妙地运用音节来表情达意。
第一句开头两字“白日”都是入声,具有开场鼓板的意味。
三、四两句中的“刁斗”和“琵琶”,运用双声,以增强音节美。
中段转入声韵,“双双落”是江阳韵与入声的配合,犹如云锣与鼓板合奏,一广一窄,一放一收,音节最美。
中段入声韵后,末段却又选用了张口最大的六麻韵。
以五音而论,首段是羽音,中段是角音,末段是商音,音节错落,各极其致。
全诗先后用“纷纷“、“夜夜”、“双双”、“年年”等叠字,不但强调了语意,而且叠字叠韵,在音节上生色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