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两极世界的形成
- 格式:doc
- 大小:398.50 KB
- 文档页数:11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教学目标】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重点与难点】重点:美苏“冷战”对峙的措施及表现难点:“冷战”状态下的美苏关系及对国际局势的影响【课前知识梳理】一、两极格局形成的背景1.雅尔塔体系确立:概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在雅尔塔等国际会议上,美、英、苏等国讨论了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和战后和平等问题,达成若干协议,形成的以美、苏为的国际关系新体系。
基础:美苏均势实质:美苏两分天下(划分势力范围)作用:奠定了战后世界的框架。
2.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力量的对比:①二战后,西欧和日本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
②苏联的实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日益增大,引起了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敌视。
3.美苏从盟友到对手。
两国在和的矛盾日益加剧,苏联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
4.主观:战后美苏两国都抱有在世界范围内扩展势力的战略目标。
二、美苏“冷战”---- 两极格局的形成1.含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2.信号:丘吉尔的“铁幕演说”3.“冷战”政策的表现:(1)政治上:杜鲁门主义。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总统在国会发表咨文,提出要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
这些政策和纲领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标志着“冷战”。
苏联等国成立了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2)经济上:马歇尔计划目的:帮助西欧恢复经济,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还企图用马歇尔计划拉拢东欧国家。
根本目的:稳定资本主义阵脚,遏制共产主义。
实质: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
苏联、保加利亚等国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以打破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3)军事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1949年,美国等12国的代表在华盛顿集会,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1.世界政治格局定义:指活跃于世界舞台充当主角的国家和国际组织之间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形成的一种结构、态势。
2.三个阶段:①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二战后到50年代中期)②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60年代到80年代)③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90年代至今)初步形成的标志正式建立的标志表现(1945年——1955年)美苏“冷战”影响(20世纪60——80年代)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 当今世界形势的特点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特点 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具体表现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两极世界:就是指以美国和苏联的两大集团在世界的权利结构中占据绝对主导位置,相互敌视、对峙,但是又不能击败对手的世界权力划分形势。
1.两极世界形成背景(原因)(1)二战极大改变了世界主要国家的对比。
①资本主义国家:②社会主义国家:总之,两者达到了一种均势状态。
(2)美苏两国在的矛盾日益加剧。
(根本原因)2.两极世界的形成过程(1)奠定框架:(2)最终确立:1.“冷战”含义:以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采取了除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为指导思想。
2.形成原因:(1)二战后,美苏失去了同盟的基础。
(2)美苏的冲突。
(3)美苏、的根本对立。
【为什么“战”?】(4)英国丘吉尔的推波助澜。
(5)美苏,直接武装冲突,易两败俱伤。
(6)刚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
【为什么“冷”?】3.主要表现:◆美国方面:(1)政治上:提出(时间:)①内容:以遏制“”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的指导思想。
②实质:③影响:A.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B.标志着美苏之间冷战的。
(2)经济上:实施(即)(时间:)①目的:A.经济:帮助欧洲;B.政治:控制国家及拉拢国家;C.稳定,遏制 ,谋求(实质)。
②影响:A.对西欧:使西欧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发展。
B.对美国:加强了美国对西欧的控制,巩固了其盟主地位,使西欧在美苏冷战中唯命是从。
C.对苏联:1949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3)军事上:成立(时间:)(P书本119地图)①成立:年在华盛顿签订《北大西洋公约》正式建立。
②性质:控制的反对和东欧国家的。
③影响:A.美国从上加强了对西欧的控制,标志着资本主义阵营的形成;B.加剧了。
◆苏联方面的反击措施:(1)政治上:帮助各国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形成社会主义阵营。
(2)经济上:成立(时间)①成立:年,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六国在莫斯科成立。
②目的:打破;帮助恢复和发展经济,加强彼此的经济联系。
(3)军事上:建立(时间)。
(P书本 120学思之窗)①成立:年,六国在波兰首都华沙签署《友好合作互助条约》。
②性质:苏联控制的。
③影响:A.欧洲出现了;B.标志。
4.冷战实质:5.冷战影响:(1)消极影响:A.加剧了,形成了全面的“”和局部“”,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严重影响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全面冷战:①欧洲:、。
(冷战焦点在国)②美洲:(年)(冷战高潮)③亚洲:局部热战:①朝鲜战争(1950---1953)②越南战争(1961—1973年)B.造成了部分国家的,如、的分裂。
C.加剧了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威胁之下。
D.阻碍了世界(2)积极影响:A.美苏两强长期处于均势,没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避免了B.客观上促进了的发展。
C.为一些国家提供了发展的机遇。
【思维拓展】雅尔塔体制、两极格局、冷战之间的关系。
所谓“雅尔塔体制”(体系),简言之就是美、英、苏三国首脑通过雅尔塔等一系列会议所确定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其实质是在实力均势基础上划分美苏势力范围;两极格局是以美苏为中,以两大军事政治集团、两大阵营全面对抗为特点的格局;冷战是美苏对抗的主要形式。
三者的关系为:雅尔塔体制的建立是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基础,即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两极格局是雅尔塔体制的一个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从属于雅尔塔体制;在雅尔塔体制下两极格局对抗的主要形式是冷战,冷战的加剧又促进了两极格局的形成。
一般说来,两极格局的瓦解,也就意味着冷战局面的结束,雅尔塔体制的瓦解。
1.德国的分裂(1949年)(1)经过:二战后,美苏英法四国对德国实行。
柏林危机发生之后,美国趁机加快了分裂德国的步伐。
1949年在和支持下先后成立和。
(2)原因:是结果,是冷战的第一次高潮。
分裂的根源是。
(3)影响:两个德国的出现,对于战后欧洲和整个国际局势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从此德国成为两强冷战的前沿阵地,危机不断。
(4)重新统一:直到冷战结束,年10月3日德国重新统一。
2.朝鲜的分裂(1948年)1945年日本投降后, 分别进驻朝鲜南部和北部,其分界线是 度线。
经过长期的对峙,1948年8月在朝鲜半岛南部先行成立了 。
次月,金日成在北部成立了 。
年,朝鲜战争爆发, 越过三八线,并向中朝边界推进,中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为了抗美援助、保家卫国,中朝军民把联合国军打回三八线附近,美国被迫签订 。
3.古巴导弹危机(军事对抗)(1)经过: 年,苏联把导弹秘密运进古巴,以加强对美国的威慑力量。
10月中旬,美国得知古巴正在修建针对美国的导弹发射场。
美国总统 发表电视演说,宣布 古巴,要求苏联从古巴撤出进攻性武器,并威胁不惜使用武力,形成战争一触即发之势。
(2)结果:经过美苏两国的 ,苏联最后 ,古巴导弹危机遂告结束。
苏联最终从古巴撤走导弹。
说明 在美国。
第24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实战演练)历史地图是展现前人活动与地理空间结合的重要史料。
观察右侧地图,理解准确的是A.冷战风云笼罩,造成分裂与对抗B.柏林被分区占领,局部热战出现C.美苏操纵欧洲,北约与华约对峙D.德国实现统一,西欧走向联合2.(2013·广东)杜鲁门在敦促国会尽早通过马歇尔计划的特别咨文中说:“要使经济复兴获得成功,必须采取某种对付内部和外部侵略的保卫性措施。
”此后采取的“保卫性措施”是建立A.联合国B.欧洲共同体C.华沙条约组织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3.(2013·福建)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
中国战士高唱“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入朝参战。
入朝部队的称呼是A.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B.东北野战军C.中国人民解放军D.中国人民志愿军4.(2013·福建)冷战期间,美国政府的一份秘密报告认为,(美国)实力上的优势,正处于最严重的危险之中……冷战事实上是一场维系着世界的生死存亡的真正战争。
该报告认为A.全面“热战”不可避免B.要用“热战”代替冷战C.冷战实际上是一场“热战”D.冷战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5.(2013·四川)1960年,联合国正式通过了《反殖民主义宣言》,尽管没有国家投票反对,但是还是有法国、葡萄牙、西班牙等国投了弃权票。
这些国家弃权的主要原因在于①不愿意放弃过去的殖民利益 ②已感受到非殖民化趋势③希望建立新的国际政治体制 ④更专注于同苏联的冷战A.①④B.①②C.②③D.③④6.(2011·江苏单科)右图“阳台对话”向世界传递的信息是A.古巴导弹危机结束B.美苏关系趋于缓和C.冷战格局全面终结D.多极化世界的来临 7.(2011·广东文综)二战后初期,有政治家认为,当时美国在欧洲实施的某项战略措施“最初不过是一种经济手段,现在却成为了美国武器库里对付苏联的一种主要武器”。
这一措施是A.推行马歇尔计划B.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C.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D.倡议签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8.(2011·福建文综)美国前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在《在华五十年》中写道:“美国的强大及其在自由和安全事业中的领导地位,使它成了自由国家抵抗共产主义威胁的领袖“。
20世纪50年代,体现美国充当这一“领袖”的史实是A.提出杜鲁门主义B.抛出马歇尔计划C.北约与华约的对峙D.在越南发动“特种战争”9.(2011·上海单科)美苏争霸期间,两国力量此消彼长、相互制衡。
下列表明苏联退缩的史实是A.结束越南战争B.执行“莫洛托夫计划”C.撤出古巴导弹D.签订《华沙条约》10.(2010·广东文综)1959年,美国国家展览会在莫斯科举办。
对于榨汁机和洗碗机等展品。
赫鲁晓夫表示工人阶级决不会购买这些无用的小器具,当场引起了美国副总统尼克松的反对。
这反映了当时A.美苏冷战的重点从军事领域转向经济领域 B.美国霸主地位动摇,急需打开苏联市场C.苏联轻工业发达,不需要进口这些器具D.经济文化交流没有改变两国意识形态的对立11.(2010·全国Ⅱ卷文综)右图是反映古巴导弹危机的漫画。
漫画中的两个人物是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左)与美国总统肯尼迪。
从漫画中可以提取的正确历史信息是A.美苏两国力量平衡B.美苏两国相互制衡C.苏联掌握使用核武器的主动权D.美国拥有制约苏联的绝对实力12.(2010·江苏单科)美国历史学家杰里•本特利指出:当1945年同盟国击败轴心国,摧毁德意志帝国和日本帝国时,随着另一场战争的开始,世界不得不重建。
“重建世界”的主要原因是A.战后欧洲力图重建其中心地位B.亚非拉民族解放斗争掀起高潮C.战后新的经济体系形成刺激了贸易竞争D.美苏在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上的矛盾加剧13.(2010·海南单科)美国历史学家沃尔夫·拉弗贝在20世纪70年代说:“一部美国外交史,冷战绝非是其中值得大书特书的光辉篇章。
”可以为这一论点提供依据的首选历史事件是A.柏林危机B.古巴导弹危机C.越南战争D.中东战争14.(2009·江苏单科)1961年,赫鲁晓夫在同美国记者苏兹贝格谈话时说道:“如果苏联和美国之间的分歧克服了,如果它们之间建立了和平合作的关系,这在很大程度上会有助于加强世界和平。
”这段话实质上反映了A.美苏军事角逐势均力敌B.美苏开始由对抗走向对话C.苏联试图同美国合作主宰世界D.苏联积极谋求世界和平稳定15.(2008·江苏单科)二战后,德国和朝鲜形成分裂局面的相同原因是A.国内民族矛盾的激化B.美国和苏联的相互对抗C.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演变D.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推行1.1947年3月,杜鲁门向国会提出咨文说:“在世界历史上的这一时刻,几乎每一个国家都必须在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中进行选择。
这种选择是正常的而不是自由的……”上述言论的背景是A.美苏两国均想主导战后世界的重建B.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贸易体系已经形成C.战后科技革命使物质财富极大增长D.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对峙局面正式形成2.(2013·江苏南京、盐城一模)美国总统杜鲁门上台后曾一再声称“我们赢得的胜利把领导世界的持续重担放到了美国人民的肩头”“全世界应该采取美国制度”“不管我们喜欢与否,未来的国际经济格局将取决于我们!”这主要表明A.“冷战”局面已经形成B.国际经济新秩序亟待确立C.美国试图建立全球霸权D.战后世界经济体系已经建立3.近年来,朝韩冲突不断升级,影响了东北亚地区和平与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