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53.50 KB
- 文档页数:7
第二十五课两极世界的形成一、课标要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通过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二、教材分析两极世界的形成是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序章。
二战末期,雅尔塔体系的形成奠定战后国际关系的框架,在此大框架中,以冷战为对抗形式、两极为对抗主体,出现全面冷战与局部热战并存的国际关系新特点。
同时也应明晰,两极格局的对峙亦在大范围上确保了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发生,保证了二十世纪后半期的长久和平。
本课作为《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专题第一课,承接了后期多极化趋势和区域集团等新型国际关系的出现,是学生理解本课知识体系的基础。
三、学情分析冷战是学生初中阶段即耳熟能详的史实,但对战后世界国际关系体系雅尔塔体系、冷战格局和两极格局三者间的关系,缺乏准确、明晰的理解,教师应能在知识讲授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三者关系,以避免知识体系的混乱。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美苏“冷战”形成原因、过程及其影响。
难点: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冷战间关系;两极格局的特点及对国际关系的双重影响。
五、教学目标1.唯物史观:科技进步带来战后美苏两极综合国力的提升,争霸世界的野心给彼此国家利益的影响导致两极对峙局面的形成及发生于对峙关系中的太空竞赛、科技竞赛等一切敌对活动,引导学生明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解科技进步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双重影响。
2.时空观念:从时间顺序建立冷战格局和两极格局形成经过;以美苏两极所扶持的代理人战争的空间分布,明确两极格局中,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的国际关系特点。
3.历史解释、史料实证:教学条件有限的前提下,课堂授课仅能以教材为教学载体,应引导学生在有限条件下,学会提取教材中“资料回放”“学思之窗”“历史纵横”等有效信息,加强学生分析和解释史料的能力。
《两极世界的形成》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冷战”的概念及背景,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通过分析“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表现,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以及全方位观察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材料,分析“冷战”形成的背景,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实质,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通过地图、图片、视频的应用,引导学生理解两极格局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史料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认识“冷战”的形成过程及世界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理解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是由其综合实力决定的,特别是经济实力;理解霸权主义的危害,体会人类和平的重要价值。
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和平、为人类和平事业做贡献的精神。
重点与难点
重点:
美苏“冷战”对峙的措施及表现。
难点:
“冷战”状态下的美苏关系及对国际局势的影响。
教材整合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一、“冷战”的概念
二、两极格局形成的背景
三、美国的“冷战”政策
四、“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五、“冷战”的影响。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教案A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雅尔塔体系的主要内容,分析美苏两国从战时盟友变为战后的主要原因;2、通过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济互助委员会、华沙条约组织等的主要内容,理解美苏两国对峙中各自采取的政治、经济、军事措施;3、通过对德国分裂、朝鲜半岛的分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古巴导弹危机等史实的了解,认识冷战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战后历史背景的分析,进一步认识冷战的实质;2、通过美苏冷战的表现,认识各项措施所产生的影响;3、通过PPT和问题情景,使学生认识美苏两国在“冷战”状态下的对抗和矛盾的激化对世界和平及国际关系造成的深刻影响;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两极格局形成过程的分析,理解在冷战背景下美苏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抗衡既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又在很大程度上相互制衡,从而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状态。
B重点难点重点:美苏“冷战”对峙的措施及表现;难点:“冷战”状态下的美苏关系及对国际局势的影响;C教学方法设置问题情景,培养学生解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D教具准备PPT课件E课时安排1课时F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问题情景一P118材料中提到的“铁幕”指的是什么?结合教材引言指出。
二战结束后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和美国称霸受到苏联的遏制,美苏从战时的同盟关系变成战后的敌对关系。
于是形成了二战后一种新的国际关系格局──美苏两极格局。
【讲述新课】问题情景二盟友为何成为敌人?一、两极格局形成的背景:1.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奠定框架雅尔塔体系确立:◆概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在雅尔塔等国际会议上,美、英、苏等国讨论了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和战后和平等问题,达成若干协议,形成的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
◆基础:美苏均势◆实质:美苏两分天下(划分势力范围)◆作用: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影响: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国际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5课_两极世界的形成教案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战后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背景,初步掌握基本历史概念,如雅尔塔体系、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经互会和华约等。
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看待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历史漫画探讨战后美苏两国关系的转变,分析从盟友到对手的历史背景。
材料展示,学生分组讨论两极格局形成的过程。
初步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冷战”是美苏两大集团为各自的国家利益和集团利益而分割世界从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国际关系格局,“冷战”格局有整体的稳定性和局部的不稳定性,在学习中感受美苏两国的对抗给世界和平造成的威胁,从而认识到和平与发展的可贵性,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关系的重要性。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冷战”的含义;两极世界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冷战”状态下的美苏关系及对国际局势的双重影响。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导入:物理中有正负两极,化学中有阴阳两极,地理中有南北两极,我们历史中也有两极世界,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二战后的两极世界。
★步骤一:“从盟友到对手”(两极世界的形成背景)用数学分类讨论的思想,辅之历史图片,探讨战后的世界为什么是两极而不是一极(单极),为什么是两极而不是多极。
1、为什么是两极而不是一极(单极)?(1)二战后美苏两国国家利益、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的矛盾日益加剧,而此时以德国为首的法西斯主义已经投降,美苏双方失去了合作的基础。
(2)战后的美苏两国在政治、军事实力上势均力敌。
雅尔塔等国际会议奠定了战后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即奠定了两极世界的基本框架。
2、为什么是两极而不是多极?(1)二战极大地改变了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力量的对比。
战后的美国独占鳌头,苏联空前强大。
传统的大国英国、法国遭受重创,新兴的德国、日本一时难以崛起。
无法形成与美苏相抗衡的第三极或多极。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雅尔塔体系的确立;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互会;华沙条约组织;德国、朝鲜的分裂,越南战争,古巴导弹危机等基本史实。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与本课相关的历史资料、图片的阅读与分析,提高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加强学生对抽象历史知识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两极世界的形成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大国的争霸是两极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给世界和平带来威胁,要维护世界和平,必须反对霸权主义。
【重点难点】一、重点美苏“冷战”对峙的措施及表现二、难点“冷战”状态下的美苏关系及对国际局势的影响【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创设情境:简单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过程,从结果导入新课。
问题导入: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世界带来的变化导入新课。
二.从盟友到对手运用课本材料,并适当补充战后美、苏实力增强的材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理解两极格局形成的背景。
①教师简单介绍美、英、苏等国为处理战争遗留问题而召开的一系列国际会议,注意区分雅尔塔会议与雅尔塔体系,强调雅尔塔体系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②补充战后美、苏实力增强的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战后世界两极格局形成的必要条件。
材料一:“我的一边坐着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的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
”——英国首相丘吉尔在1943年的德黑兰会议上的讲话材料二:从一切能得到的指数来看,……美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许多美国人,包括政府中的主要人物,都认为他们能够运用他们的力量命令全世界朝着美国式的民主资本主义方向走去。
──斯蒂芬•安布罗斯《全球主义的兴起》材料三: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在战争中实际增长了50%以上,而整个欧洲(不包括苏联)却下降了25%。
到1953年绝大部分制造业从破坏中恢复过来后,整个欧洲所占比重也只有26%,而美国达44.7%。
——数据保罗•肯尼迪著《大国的兴衰》③利用教材上的两段材料(富尔敦演说、斯大林的反应),引导学生分析战后世界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教案(人教版必修一)一、教材分析本课内容包括:从盟友到对手、美苏“冷战”和“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三部分内容。
主要从这三个方面说明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局势的重大变化——以美苏为首的两极世界格局的形成,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遏制社会主义苏联的政策及苏联的对抗措施,双方以“冷战”方式进行的激烈争夺。
作为开篇一课,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两极世界的形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国际关系中世界格局的重要转折点,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到二战后的雅尔塔体系,形成以美苏为首的两极世界,即两极格局形成。
此外又是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转变的起点,期间的历史走向主要是美苏两极全球性的对峙和争夺,其主要形式体现为“冷战”,当然也有局部地区的“热战”。
伴随着两大主角——美苏两国的争夺和在各自羽翼下的内部力量的消长,加之其他国际力量的发展,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最终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从两极走向多极。
二、教学目标【课标要求】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知识与能力】(1).掌握雅尔塔体系的确立;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等基本史实。
理解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背景及实施步骤。
(2).掌握欧亚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各国的民主改革,经互会,华沙条约组织等史实,归纳二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基本特征。
(3).通过探讨美苏对峙中各自采取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措施,分析“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过程与方法】(1).通过情境再现,探究美国实施“冷战”政策的经过。
(2).通过对比分析、史料探究,让学生对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3).与学生共同探讨“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两极世界的形成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大国的争霸是两极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给世界和平带来威胁。
要维护世界和平,必须反对霸权主义。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教案
△课标要求: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二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一、两极格局的形成
、形成的背景:美苏由盟友变成了对手
①雅尔塔体系(形成于二战后期):美苏主导,奠定了两极格局的框架
②世界力量对比发生变化,美苏矛盾日益加剧
2、形成的过程:
①铁幕演说——拉开了“冷战”(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的序幕
②杜鲁门主义(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冷战”开始
△根据“学思之窗”提供的两段材料,思考“学思之窗”提出的两个问题:
(1)这两个条约的共同性质是什么?由大国控制的军事政治集团
(2)它们对欧洲产生了什么影响?
①直接形成两大军事集团的武装对峙局面,对欧洲安全构成直接威胁。
②由于双方势均力敌,谁都不敢直接动武,这对集团内
部乃至欧洲地区的安全各自起到了集体防御的作用
二、两极世界的对抗
、总体局势:全面“冷战”,局部热战
2、两种对抗:
(1)“冷战”:①德国的分裂
②朝鲜的分裂
③古巴导弹危机
(2)热战:①朝鲜战争
②越南战争
△两极世界的对抗尤其是“冷战”持续了40多年,它对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消极影响:
①美苏两极之间的激烈争夺,严重威胁着世界和平与安全
②世界被人为地分为两半,阻碍了世界的交流和发展
2、积极影响:
①美苏势均力敌,不敢直接动武,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爆发
②孕育了世界多极化的力量,有利于世界的稳定
△随堂练习——《全品》第25课“典题探究”(见《全品》第25课,略)
△作业:《全品》课时作业(二十五)。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1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第一部分:教案内容【教学设计】学情分析:高一年级的历史学习,是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历史的起点,也是关键。
能否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一定的历史思维,决定了学生历史学习的好坏。
由于宁夏中考采取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生物合卷,实行开卷考试,考生从历史、地理、生物三科试题中选答一科试题,导致学生对历史往往存在这样一些印象:历史是“副科”;是死记硬背,与现实联系不大;是无用之学……由于初中的基础不扎实,对于高中历史学习产生了不利影响。
高中历史教材的编写采用了专题的形式,以专题为线索展现历史发展脉络,打破了时空的界限。
这本应建立在学生掌握通史的基础之上。
但初中历史教育的现状,决定了众多学生既对初中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不理想,无法形成学习高中历史课程必要的知识基础;又缺乏必要的学习能力和方法的培养。
采用专题的形式编写教材,这一体例对教学有以下几点不利:⑴知识系统不完整,同一阶段不同历史现象的联系不紧密;⑵专题之间的跳跃性大,新知识的学习缺少旧知识的铺垫;⑶专题性的历史内容理论性强,难度加大;⑷各模块教材之间历史知识的重复。
所以教学时,一定要注意专题内知识的完整性问题,同时还要考虑本专题知识与其他专题的联系。
在有限的时间里,如何深入浅出地把历史知识向学生讲述清楚,并引导他们通过学习活动有所收获,这对历史教师无疑是一个重大挑战。
针对这些挑战,在备课和上课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⑴反复推敲上课怎样开头,怎样结束。
开头要激发兴趣,结束要让人回味。
开头结束都力求短小精干,切忌拖泥带水。
板书演示要清楚明了,重点关键要突出鲜明。
⑵上课要关心每位学生,要使绝大多数都能真懂。
在让学生思考、操作、讨论时,优秀生和后进生应有所区别,体现出“因材施教”。
要使优秀生感到一定困难,要使后进生感到在进步。
⑶要善于提出恰当的问题,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和独立操作的时间。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八单元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课标要求】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教材分析】《两极世界的形成》属于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本单元的主题是从多极化趋势这一特定角度出发,探讨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变化问题。
本课所讲述的“两极格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国际关系中世界格局的重要转折点,也是“多极化趋势的出现”的重要历史背景。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在初中九年级下学期已学习和了解冷战的基本史实,有一定的知识储备。
但是知识掌握程度不够扎实,遗忘较多,而且知识零散,缺乏系统性。
高一学生对国际热点问题有较强的兴趣,同时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他们对问题往往会有独特的见解。
在初高中转变过程中,历史学习方法有很大的改变,高一学生在初中习惯于对历史知识的事实性知识的学习,缺乏探究与合作意识和自学的基本技能。
【教学目标】1.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的基本过程和具体表现。
通过对历史资料的阅读与分析,加强对“雅尔塔体系”和“冷战”等概念的理解,提高获取历史信息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概括冷战兴起的综合因素和美苏两国对峙中各自采取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措施过程中,学习运用归纳比较的方法深入认识历史问题。
在合作探究美苏“冷战”对二战后国际关系发展影响的过程中,学习从多维视角、辩证、客观地认识历史问题的方法。
3.从现实走进历史,再从历史回到现实,培养学生历史与现实结合的意识;通过对“冷战”的反思,增强和平意识和人文精神,引导学生认同“存异”和宽容的态度与价值观,和平与合作才能实现国家间的共赢。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美苏“冷战”对峙的措施及表现。
教学难点:“冷战”状态下的美苏关系及对国际局势的影响。
【教学设计思路】本课教学紧扣专题主线,整合教材内容,激发学生探究兴趣,首尾呼应的同时,加深学生对“冷战”的深层次的认识和对当代国际关系的思考,升华本课的教学立意。
《两极世界的形成》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冷战”的概念及背景,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通过分析“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表现,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以及全方位观察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材料,分析“冷战”形成的背景,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实质,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通过地图、图片、视频的应用,引导学生理解两极格局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史料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认识“冷战”的形成过程及世界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理解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是由其综合实力决定的,特别是经济实力;理解霸权主义的危害,体会人类和平的重要价值。
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和平、为人类和平事业做贡献的精神。
重点与难点
重点:
美苏“冷战”对峙的措施及表现。
难点:
“冷战”状态下的美苏关系及对国际局势的影响。
教材整合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一、“冷战”的概念
二、两极格局形成的背景
三、美国的“冷战”政策
四、“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五、“冷战”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