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反应能量图像题
- 格式:docx
- 大小:28.93 KB
- 文档页数:2
【思路点拨】化学反应伴随着能量变化,当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为放热反应;当反应物总能量小于生成物总能量,为吸热反应,图像如下:放热反应吸热反应典例1(2016海南)(由反应物X转化为Y和Z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由X Y→反应的ΔH=E5−E2B.由X Z→反应的ΔH<0C.降低压强有利于提高Y的产率D.升高温度有利于提高Z的产率【答案】BC【名师点睛】对于化学图像问题,可按以下的方法进行分析:①认清坐标系,搞清纵、横坐标所代表的意义,并与化学反应原理挂钩。
②紧扣反应特征,搞清反应方向是吸热还是放热,体积增大还是减小,有无固体、纯液体物质参加反应.③看清起点、拐点、终点,看清曲线的变化趋势等等。
本题考查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主要结合物质反应与能量变化图,考查学生对化学反应热的理解。
对于AB两项判断反应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可以从三个角度判断:一是比较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能量相对大小,生成物总能量比反应物总能量高的反应是吸热反应;二是比较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键能;三是从常见的反应分类去判断。
典例2(2014海南)某反应过程能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反应过程a有催化剂参与B.该反应为放热反应,热效应等于ΔHC.改变催化剂,可改变该反应的活化能D.有催化剂条件下,反应的活化能等于E1+E2【答案】B C【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了反应物、生成物的能量与反应热的关系;考查了催化剂与反应所需活化能的关系;考查催化剂与化学反应途径的关系的知识.考查了考生对图像法表示反应途径、反应热的掌握和应用能力.典例3反应A+B―→C(ΔH<0)分两步进行:① A+B―→X(ΔH >0),② X―→C(ΔH<0)。
下列示意图中,能正确表示总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的是()【答案】D【解析】反应A+B―→C,是放热反应;A+B―→X,是吸热反应;X―→C是放热反应,故选D。
变式训练1已知化学反应N2+3H2=2NH3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1)1mol N 和3mol H 生成1mol NH3(g)是——------—---—-——--—-————--——-—-—能量的过程(填“吸收”或“释放”)。
(二)能量图像专题训练1.化学反响A2+B2===2AB的能量变化如以下图所示,则以下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 A.该反响是吸热反响B.断裂1 mol A—A键和1 mol B—B键时能放出x kJ的能量C.断裂2 mol A—B键时需要汲取y kJ的能量2.:①N2(g)+O2(g)===2NO(g)ΔH1=+180 kJ·mol-1②N2(g)+3H2(g)⇌22NH3(g) ΔH2=-92.4 kJ·mol-1③2H2(g)+O2(g)===2H2O(g) ΔH3=-483.6 kJ·mol-1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反响②中的能量变化如下图,则ΔH2=E1-E3B.H2的燃烧热为241.8 kJ·mol-1C.由反响②知在温度肯定的条件下,在恒容密闭容器中通入1 mol N2和3 mol H2,反响后放出的热量为Q1 kJ,假设通入2 mol N2和6 mol H2反响后放出的热量为Q2 kJ,则184.8>Q2>2Q1 D.氨的催化氧化反响为4NH3(g)+5O2(g)===4NO(g)+6H2O(g)ΔH=+906 kJ·mol-13.单斜硫和正交硫转化为二氧化硫的能量变化图如以下图所示。
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S(s,单斜)===S(s,正交)ΔH=+0.33 kJ·mol-1B.正交硫比单斜硫稳定C.相同物质的量的正交硫比单斜硫所含有的能量高D.①表示断裂1 mol O2中的共价键所汲取的能量比形成1 mol SO2中的共价键所放出的能量少297.16 kJ4.如下图,以下说法不正确的选项是()A.反响过程(1)的热化学方程式为A2 (g)+B2(g)===C(g)ΔH1=-Q kJ·mol-1B.反响过程(2)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g)===A2(g)+B2(g) ΔH2=+Q1 kJ·mol-1C.Q与Q1的关系:Q>Q1D.ΔH2>ΔH1A.每生成2 mol AB时汲取b kJ 能量B.该反响热ΔH=+(a-b) kJ·mol-1C.该反响中反响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D.断裂1 mol A—A和1 mol B—B键时放出a kJ能量6.臭氧层中氧分解历程如下图,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催化反响①②均为放热反响B.催化剂不能改变该反响的焓变C.ClO是该反响的催化剂D.在该反响过程中没有化学键的断裂与生成7.肼(H2NNH2)是一种高能燃料,有关化学反响的能量变化如下图。
考点6 化学反应与能量一、选择题1.(2024·安徽选择考·10)某温度下,在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量的X(g),发生下列反应:X(g)Y(g)(ΔH1<0),Y(g)Z(g)(ΔH2<0),测得各气体浓度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反应进程示意图符合题意的是( )【解析】选B。
由图可知,反应初期随着时间的推移X的浓度逐渐减小,Y和Z的浓度逐渐增大,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X和Y的浓度逐渐减小,Z的浓度继续增大,说明X(g)Y(g)的反应速率大于Y(g)Z(g)的反应速率,则反应X(g)Y(g)的活化能小于反应Y(g)Z(g)的活化能。
X(g)Y(g)和Y(g)Z(g)ΔH都小于0,而图像显示Y的能量高于X,即图像显示X(g)Y(g)为吸热反应,A项不符合题意;图像显示X(g)Y(g)和Y(g)Z(g)的ΔH都小于0,且X(g)Y(g)的活化能小于Y(g)Z(g)的活化能,B项符合题意;图像显示X(g)Y(g)和Y(g)Z(g)的ΔH都小于0,但图像上X(g)Y(g)的活化能大于Y(g)Z(g)的活化能,C项不符合题意;图像显示X(g)Y(g)和Y(g)Z(g)的ΔH都大于0,且X(g)Y(g)的活化能大于Y(g)Z(g)的活化能,D项不符合题意。
2.(2024·江苏选择考·5)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而不改变反应的焓变,常见催化剂有金属及其氧化物、酸和碱等。
催化反应广泛存在,如豆科植物固氮、石墨制金刚石、CO2和H2制CH3OCH3(二甲醚)、V2O5催化氧化SO2等。
催化剂有选择性,如C2H4与O2反应用Ag催化生成(环氧乙烷)、用CuCl2/PdCl2催化生成CH3CHO。
催化作用能消除污染和影响环境,如汽车尾气处理、废水中N O3-电催化生成N2、氯自由基催化O3分解形成臭氧空洞。
我国在石油催化领域领先世界,高效、经济、绿色是未来催化剂研究的发展方向。
专题五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1.(2012·高考江苏卷)某反应的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如图所示(图中E1表示正反应的活化能,E2表示逆反应的活化能).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反应为放热反应B.催化剂能改变该反应的焓变C.催化剂能降低该反应的活化能D.逆反应的活化能大于正反应的活化能2.(2012·高考江苏卷)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CaCO3(s)====CaO(s)+CO2(g)室温下不能自发进行,说明该反应的ΔH<0B.镀铜铁制品镀层受损后,铁制品比受损前更容易生锈C.N2(g)+3H2(g)====2NH3(g)ΔH<0,其他条件不变时升高温度,反应速率v(H2)和H2的平衡转化率均增大D.水的离子积常数K W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说明水的电离是放热反应3.(2012·高考安徽卷)氢氟酸是一种弱酸,可用来刻蚀玻璃.已知25 ℃时:①HF(aq)+OH-(aq)====F-(aq)+H2O(l)ΔH=-67.7 kJ·mol-1②H+(aq)+OH-(aq)====H2O(l)ΔH=-57.3 kJ·mol-1在20 mL 0.1 mol·L-1氢氟酸中加入V mL 0.1 mol·L-1 NaOH溶液.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氢氟酸的电离方程式及热效应可表示为:HF(aq)F-(aq)+H+(aq)ΔH=+10.4 kJ·mol-1B.当V=20时,溶液中:c(OH-)=c(HF)+c(H+)C.当V=20时,溶液中:c(F-)<c(Na+)=0.1 mol·L-1D.当V>0时,溶液中一定存在:c(Na+)>c(F-)>c(OH-)>c(H+)4.(2012·高考重庆卷)肼(H2NNH2)是一种高能燃料,有关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已知断裂1 mol化学键所需的能量(kJ):N≡N为942、OO为500、N—N为154,则断裂1 mol N—H键所需的能量(kJ)是()A.194B.391C.516 D.6585.(2012·高考天津卷)X、Y、Z、M、G五种元素分属三个短周期,且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Z同主族,可形成离子化合物ZX;Y、M同主族,可形成MY2、MY3两种分子.请回答下列问题:(1)Y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上述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最强的是______________(写化学式),非金属气态氢化物还原性最强的是____________(写化学式).(3)Y、G的单质或两元素之间形成的化合物可作水消毒剂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其中两种物质的化学式).(4)X2M的燃烧热ΔH=-a kJ·mol-1,写出X2M燃烧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ZX的电子式为________;ZX与水反应放出气体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熔融状态下,Z的单质和FeG2能组成可充电电池(装置示意图如右),反应原理为:Fe+2ZG2Z+FeG 2放电充电放电时,电池的正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充电时,________(写物质名称)电极接电源的负极;该电池的电解质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2012·高考浙江卷)甲烷自热重整是先进的制氢方法,包含甲烷氧化和蒸汽重整.向反应系统同时通入甲烷、氧气和水蒸汽,发生的主要化学反应有:(1)反应CO(g)+H 2O(g) ====CO 2(g)+H 2(g)的ΔH =________kJ·mol -1.(2)在初始阶段,甲烷蒸汽重整的反应速率________甲烷氧化的反应速率(填“大于”、“小于”或“等于”).(3)对于气相反应,用某组分(B)的平衡压强(p B )代替物质的量浓度(c B )也可表示平衡常数(记作K P ),则反应CH 4(g)+H 2O(g) CO(g)+3H 2(g)的K P =________;随着温度的升高,该平衡常数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4)从能量角度分析,甲烷自热重整方法的先进之处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在某一给定进料比的情况下,温度、压强对H 2和CO 物质的量分数的影响如下图:①若要达到H 2物质的量分数>65%、CO 物质的量分数<10%,以下条件中最合适的是________.A .600 ℃,0.9 MPaB .700 ℃,0.9 MPaC .800 ℃,1.5 MPaD .1000 ℃,1.5 MPa②画出600 ℃,0.1 MPa 条件下,系统中H 2物质的量分数随反应时间(从常温进料开始计时)的变化趋势示意图:(6)如果进料中氧气量过大,最终导致H 2物质的量分数降低,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专题五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1.【解析】选C.由图示可知,加入催化剂只是降低了正、逆反应的活化能,并没有改变反应的热量变化即焓变,C 项正确.2.【解析】选B.A 项反应不能自发,说明复合判据ΔH -T ΔS >0,即ΔH >T ΔS .由方程式可知ΔS >0,故ΔH >0,A 项错误.B 项镀铜铁制品镀层受损易形成铜铁原电池,铁较活泼作负极,腐蚀更快,B 项正确.C 项,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H 2的平衡转化率减小,C 项错误.D 项,水的电离是吸热反应,D 项错误.3.【解析】选B.A 项,①-②得ΔH =-10.4 kJ/mol ,A 错.B 项,V =20 mL 时,HF 与NaOH 恰好完全反应生成NaF ,由质子守恒可得:c (OH -)=c (H +)+c (HF),B 正确.C 项,由B 可知:c (F -)<c (Na +)生成c (NaF)=0.05 mol·L -1故c (Na +)=0.05 mol·L -1,C 项错误.D 项,当加NaOH 量非常少时,可能有:c (F -)>c (Na +)>c (H +)>c (OH -).4.【解析】选B.由图知N 2H 4(g)+O 2(g) ====N 2(g)+2H 2O(g) ΔH =-534 kJ/mol.可设断裂1 mol N —H 键所需能量为x kJ ,154 kJ +4x kJ +500 kJ -2752 kJ =-534 kJ 可求得x =391.5.【解析】由Y 、M 同主族,且可形成MY 2、MY 3两种分子可知Y 为O 元素,M 为S 元素;又因X 、Y 、Z 、M 、G 分属三个短周期且原子序数依次增大,O 元素、S 元素分属二、三周期,那么X 为H 元素,Z 为Na 元素,G 为Cl 元素.Cl 的非金属性最强则HClO 4酸性最强,S 元素的非金属性最弱则H 2S 还原性最强,O 、Cl 的单质或两元素之间形成的化合物用于水消毒剂的物质具有强氧化性,常见的有Cl 2、O 3、ClO 2.(6)放电时为原电池,正极发生还原反应为Fe 2++2e -====Fe ,充电时相当于电解池,阴极发生还原反应,分析方程式知发生还原反应的物质应为钠,由图看出该电池的电解质为βAl 2O 3.【答案】(1)第二周期第ⅥA 族(2)HClO 4 H 2S(3)Cl 2、O 3、ClO 2(任写两种,其他合理答案均可)(4)H 2S(g)+32O 2(g) ====SO 2(g)+H 2O(l) ΔH =-a kJ ·mol -1(5)Na +[··H]-NaH +H 2O ====NaOH +H 2↑(6)Fe 2++2e -====Fe 钠 βAl 2O 36.【解析】(1)由盖斯定律可知,ΔH=165.0 kJ·mol-1-206.2 kJ·mol-1=-41.2 kJ·mol -1.(2)因蒸汽重整比甲烷氧化的活化能高,所以甲烷蒸汽重整的速率小.(3)因气体物质的量与气体分压成正比,所以由平衡常数的定义知,K p=p3(H2)·p(CO)p(CH4)·p(H2O),又因该反应为吸热反应,故升温时平衡常数增大.(4)甲烷氧化会放出大量热量,而蒸汽重整需要吸收大量热能,所以甲烷自热重整方法的先进之处在于它能提高能量利用率.(5)由题中所图可知H2物质的量分数>65%的条件为高于550 ℃、0.1 MPa或高于700 ℃、0.9 MPa或高于750 ℃、1.5 MPa,CO物质的量分数<10%的条件为低于750 ℃、1.5 MPa或低于700 ℃、0.9 MPa或650 ℃、0.1 MPa综合考虑应选700 ℃、0.9 MPa.(6)因氧气能与氢气反应,所以当氧气过量时,氧气与氢气反应使H2的物质的量分数降低.【答案】(1)-41.2(2)小于(3)p3(H2)·p(CO)p(CH4)·p(H2O)增大(4)系统内强放热的甲烷氧化反应为强吸热的蒸汽重整反应提供了所需的能量(其他合理答案均可)(5)①B②(6)甲烷氧化程度过高,氢气和氧气反应(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高考新热点——反应热的图像红桥教育中心田晓梅化学反应热的图像题在近几年高考中频频出现,它的素材既来源于课本,又是课本知识的升华,同时又考查大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本文将带领大家回归课本原型图,深入研究图像内涵,并通过高考题加以说明。
一、课本原型图:图一:必修2第33页图:图像说明:没有随反应过程而变化的曲线,只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能量直线,能直观说明反应物与生成物所具有的能量的相对大小,从而判断反应的吸放热。
图二:选修4第3页图:图像说明:标注能量的方式为直接标注反应物与生成物间的总能量差,图像的形状是由反应物(起点)直接递变(逐渐上升或逐渐下降)到生成物(终点),图像变化趋势为放热反应曲线的起点(或水平直线)即反应物的能量点(或能量线)高,终点(或水平直线)即生成物的能量点(或能量线)低,左图为放热反应;吸热反应曲线的起点(或水平直线)即反应物的能量点(或能量线)低,终点(或水平直线)即生成物的能量点(或能量线)高。
从图中直观看出反应的吸、放热。
图三:选修4第6页图:图像说明:除与图二相同外标注了具体反应物及生成物及反应热具体值,直接反应某个具体反应的反应热。
图四:选修4第3页图:图像说明:标注能量方式是以反应体系的最高能量(即活化能)为基准标注,图像的形状为由反应物(起点)逐渐上升至过渡态,再逐渐下降到生成物(终点) 。
图像变化趋势表明活化能的曲线总是先升后降,不会先降后升,且活化能(即过渡态的能量)线是曲线的最高限度。
由此图可得ΔH = E1-E2图五:选修4第22页图:图像说明:与图四相比多了一条曲线是使用与不使用催化剂的同一反应的能量变化曲线,同一反应,使用催化剂与不使用催化剂,曲线的起止点相同,但不使用催化剂的曲线在上,使用催化剂的曲线在下。
如图⑥所示,曲线a表示未使用催化剂能量变化曲线,曲线b 表示使用了催化剂能量变化曲线。
二、典型例题:1.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下列图示能表示Ba(OH)2·8H2O与NH4Cl的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的是()解析:此题的原型图为图二,由于该反应为吸热反应,吸热反应曲线的起点即反应物的能量低,故答案应为A 项。
高一化学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试题答案及解析1.如下图所示,△H1=-393.5 kJ·mol-1,△H2=-395.4 kJ·mol-1,下列说法或表示式正确的是()A.C(s、石墨)=C(s、金刚石)△H= +1.9 kJ·mol-1B.石墨和金刚石的转化是物理变化C.金刚石的稳定性强于石墨D.1 mol石墨的总键能比1 mol金刚石的总键能小1.9 kJ【答案】A【解析】A.根据图示可知:金刚石的能量比石墨多,所以C(s、石墨)=C(s、金刚石)△H= +1.9 kJ/mol,正确;B.石墨和金刚石是不同的物质,二者的转化是化学变化,错误;C.根据图示可知:金刚石的能量比石墨多,物质所含有的能量越多,物质的稳定性就越弱,所以金刚石的稳定性弱于石墨,错误;D. 1 mol石墨的总键能比1 mol金刚石的总键能大1.9 kJ,错误。
【考点】考查物质的能量、键能与反应热的关系的知识。
2.降低大气中CO2的含量、减缓温室效十分重要。
(1)工业上有一种方法是用CO2来生产甲醇:CO2(g)+3H2(g) CH3OH(g)+H2O(g)上图表示该反应进行过程中能量(单位为kJ·mol-1)的变化。
该反应是(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2)某温度下,若将6mol CO2和8 mol H2充入2L的密闭容器中,测得H2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下图实线所示。
则加入催化剂的曲线是(填:a或b);0—8min内该反应的平均速率v(CO2)= mol/(L·min)。
(3)在CO跟O2的反应中,破坏1molCO中的化学键消耗的能量为a kJ,破坏1molO=O键消耗的能量为bkJ,形成1molC=O键释放的能量为ckJ。
则1molCO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CO2放出的能量为kJ。
【答案】(1)(1分)放热(2)(2分)b 1/8 (或0.125)mol·L-1·min-1(3)(1分)2c-(a+b/2)【解析】(1)由图可知该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1一、有关图像1. 图像的三种形状 (1)由反应物(起点)直接递变(逐渐上升或逐渐下降)到生成物(终点)(如图①、③、⑤、⑦)(2) 由反应物(起点)逐渐上升至过渡态,再逐渐下降到生成物(终点)(如图②、⑥) (3) 没有随反应过程而变化的曲线,只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能量直线(如图④)2.同时显示多条曲线的三种情况 (1)同分异构体(或同素异形体)发生的同种反应的能量变化曲线(如图⑤)(2)使用与不使用催化剂的同一反应的能量变化曲线(如图⑥)(3)多步反应或有中间产物的反应的能量变化曲线(如图⑦) 3.图像变化趋势三规律(1)放热反应曲线的起点(或水平直线)即反应物的能量点(或能量线)高,终点(或水平直线)即生成物的能量点(或能量线)低,如图①~⑦所表示的反应均为放热反应;吸热反应曲线的起点(或水平直线)即反应物的能量点(或能量线)低,终点(或水平直线)即生成物的能量点(或能量线)高。
(2)表明活化能的曲线总是先升后降,不会先降后升,且活化能(即过渡态的能量)线是曲线的最高限度。
如图②、⑥所示。
(3) 同一反应,使用催化剂与不使用催化剂,曲线的起止点相同,但不使用催化剂的曲线在上,使用催化剂的曲线在下。
如图⑥所示,曲线a 表示未使用催化剂能量变化曲线,曲线b 表示使用了催化剂能量变化曲线。
②③ ⑤⑥⑦△④21、 甲醇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中将甲醇蒸气转化为氢气的两种反应原理是①CH 3OH(g)+H 2O(g)==CO 2(g)+3H 2(g);ΔH =+49. 0 kJ·mol-1 ②CH 3OH(g)+ O 2(g) ==CO 2(g)+2H 2(g);ΔH =-192. 9 kJ·mol-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CH 3OH 的燃烧热为192. 9 kJ·mol-1B .反应①中的能量变化如上图所示C .CH 3OH 转变成H 2的过程一定要吸收能量D .根据②推知反应CH 3OH(l)+ O 2(g)==CO 2(g)+2H 2(g)的ΔH >-192. 9 kJ·mol -12. 2SO 2(g)+O 2(g) =2SO 3(g)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
【高二专题】化学反应原理之平衡图像分析专题(提高版)一、单选题1.化学中常用图象直观地描述化学反应的进程或结果,下列图象描述正确的是A.图①可以表示某化学平衡体系改变温度后,反应速率随时间的变化B.图②中a、b曲线分别表示反应CH2=CH2(g)+H2(g)→CH3CH3(g)△H<0未使用和使用催化剂时,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C.图③表示压强对可逆反应2A(g)+2B(g)3C(g)+D(g)的影响,且甲的压强大D.图④中曲线表示反应2SO2(g)+O2(g)2SO3(g)△H<0逆反应的平衡常数K随温度的变化【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A、升高温度正逆反应速率均增大,同样降低温度正逆反应速率均降低,A不正确;B、催化剂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所以a曲线表示的是使用催化剂,B不正确;C、乙达到平衡的时间的少,压强高反应速率快,达到平衡的时间少,因此乙曲线表示的压强大,C不正确;D、正方应是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平衡常数降低,因此逆反应的平衡常数增大,D正确;答案选D。
2.在2L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2 mol X和1mol Y发生反应:2X(g)+Y(g)3Z(g)△H<0反应过程持续升高温度,测得混合体系中X的体积分数与温度的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推断正确的是A.升高温度,平衡常数增大B.W点X的正反应速率等于M点X的正反应速率C.Q点时,Y的转化率最大D.平衡时充入Z,达到新平衡时Z的体积分数比原平衡时大【答案】C【解析】【分析】反应开始时没有达到平衡,反应向正向进行,X的量减少,到Q点时达到最小,则这一点是反应的最大限度,Q点后平衡向逆向移动X的量逐渐增加。
【详解】A、温度升高平衡向逆向移动,平衡常数减小,A错误;B、W、M两点X的浓度相同但是温度不相同,故反应速率不相等,B错误;C、Q点X的量最少,转化率最大,C正确;D、平衡时充入Z,相当于增大压强,反应两边气体的化学计量数相等,改变压强对平衡没有影响,达到新平衡时Z 的体积分数与原平衡一样,D错误;答案选C。
2SO2(g)+O2(g)2SO3(g)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
已知1mol SO2(g)氧化为1mol SO3的ΔH=-99kJ·mol-1.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A、C分别表示_______、_________ ,E的大小对该反应的反应热有无影响?______ 。
该反应通常用V2O5作催化剂,加V2O5会使图中B点升高还是低?________ ,理由是
_(2)V2O5的催化循环机理可能为:V2O5氧化SO2时,自身被还原为四价钒化合物;四价钒化合物再被氧气氧化。
写出该催化循环机理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H _____________-kJ·mol-1;
(4)已知单质硫的燃烧热为296 KJ·mol-1,计算由S(s)生成3 molSO3(g)的△H= ______kJ·mol-1。
.红磷P(s)和Cl2(g)发生反应生成PCl3(g)和PCl5(g)。
反应过程和能量关系如下图所示(图中的ΔH表示生成1 mol产物的数据)。
根据上图回答下列问题:
(1)P和Cl2反应生成PCl3的热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PCl5分解成PCl3和Cl2的热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工业上制备PCl5通常分两步进行,先将P和Cl2反应生成中间产物PCl3,然后降温,再和Cl2反应生成PCl5。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P和Cl2分两步反应生成1 mol PCl5的ΔH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和Cl2一步反应生成1 mol PCl5的ΔH4__________________ΔH3(填“大于”“小于”或“等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