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羚飞渡》教学设计新乡市九中王燕
- 格式:doc
- 大小:55.00 KB
- 文档页数:4
《斑羚飞渡》说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斑羚飞渡》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
(3)通过阅读,了解斑羚飞渡的过程及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运用朗读、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描写、抒情等手法,表达自己的感受。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关爱之情。
(2)懂得团队合作、勇敢面对困难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3. 学会通过朗读、讨论等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难点:1. 斑羚飞渡过程的描绘与理解。
2. 学生运用描写、抒情等手法表达自己的感受。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2.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斑羚飞渡的氛围。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出示斑羚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种动物。
(2)简介斑羚飞渡的现象,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斑羚飞渡的意义。
3.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课文内容,提出问题。
(2)师生共同解答讨论中的问题。
4. 朗读感悟:(1)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斑羚飞渡的氛围。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体会文章主旨。
5. 课堂小结:6. 作业布置:(1)抄写生字词。
(2)写一篇关于斑羚飞渡的感悟文章。
7.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情况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表现,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对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能力。
3. 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法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
4. 学生运用描写、抒情等手法表达自己的感受的情况。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动物保护的公益活动,提高学生对动物的关爱之情。
2. 引导学生进行户外观察,了解其他动物的生存状况,培养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
《斑羚飞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能够分析斑羚飞渡的行为及其意义。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处理信息的能力。
(2)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和评价。
(3)学会通过案例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生态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勇敢、团结、智慧的优秀品质。
(3)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文章主要内容的把握。
(2)斑羚飞渡行为的意义。
(3)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的提高。
2. 教学难点:(1)对斑羚飞渡行为背后原理的理解。
(2)如何评价斑羚飞渡行为的价值。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文章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提问:“斑羚飞渡”是什么?引发学生思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
(2)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文章的基本结构。
3. 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主旨,帮助学生把握文章核心。
(2)分析斑羚飞渡的行为及其意义。
(3)引导学生思考斑羚飞渡行为背后的原理。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对斑羚飞渡行为进行评价。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5.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相关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
(2)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作业布置1. 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斑羚飞渡行为的看法。
2. 课后阅读相关文章,了解斑羚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
五、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2. 对学生在作业和课堂表现中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纠正。
3. 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讨论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初一语文下学期《斑羚飞渡》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课文《斑羚飞渡》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1.2学习课文中描绘自然景物和动物形象的语言。
1.3提高学生的朗读、默读和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讨论、分析和比较,深入理解斑羚飞渡的寓意。
2.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自然和生命的美好,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3.2弘扬斑羚勇敢、团结、拼搏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斑羚飞渡的壮观场景。
1.2学习课文中描绘自然景物和动物形象的语言。
2.教学难点:2.1理解斑羚飞渡的寓意。
2.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1.1教师简要介绍《斑羚飞渡》的背景和作者。
1.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斑羚飞渡”。
2.课文阅读2.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2教师辅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划分段落。
3.课堂讨论3.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自然景物描绘和动物形象塑造。
4.精讲课文4.1教师精讲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2教师分析斑羚飞渡的寓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5.课堂活动5.1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斑羚飞渡的情景。
5.2学生绘制斑羚飞渡的场景,展现课文的意境。
6.1学生分享课堂活动的收获和感悟。
四、课后作业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斑羚飞渡的短文。
2.收集关于斑羚的资料,了解斑羚的生活习性和保护现状。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感受到了斑羚飞渡的壮观场景。
2.课堂活动的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能力。
3.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巩固课堂所学,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教学建议1.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斑羚飞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斑羚飞渡》的故事情节,把握主要人物和事件。
2. 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3.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运用象征手法的作用,理解文章主旨。
4. 提高学生朗读、表达和合作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文章结构。
2. 掌握象征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文章主旨,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2. 运用象征手法进行创作。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斑羚飞渡》。
2. 相关资料:关于斑羚、象征手法的介绍。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a. 提问:同学们听说过斑羚吗?它们有什么特点?b. 简要介绍斑羚的特点。
2. 自主学习:a.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b.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点评、指导。
3. 课堂讨论:a. 分析文章中的象征手法,如斑羚、老羚羊等。
b. 讨论文章主旨,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
4. 小组合作:a.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象征手法进行创作。
b. 各小组展示创作成果,教师点评、指导。
5. 拓展延伸:a.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象征手法的理解。
b. 学生互相交流,教师点评、指导。
b. 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和收获。
7. 布置作业:b. 选择一个象征手法,进行创作。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象征手法的掌握。
2. 评价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反馈。
2. 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阅读其他涉及象征手法的文章,拓宽阅读视野。
2. 组织学生进行象征手法创作比赛,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
九、教学修改:1.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反思,对教案进行修改和完善。
2. 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目标: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关注如何通过本节课使学生对《斑羚飞渡》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象征手法有深入的理解和把握。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白话文的小编为您带来的第27课《斑羚飞渡》教案【精选7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斑羚飞渡》教案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1、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激发学生珍视生活、关爱动物的情感。
2、引导学生初步思考和认识人与动物的关系问题。
理解人类与自然界其他生物和平共处的重要性3、感悟动物身上折射出来的可贵的精神和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生动的故事情节。
难点:体会文章真切细腻的描写中蕴含的强烈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设计(一)藏羚羊故事导入,揭示课题故事梗概:一肥壮的藏羚羊被猎人发现后留下两行残泪,跪拜猎人,可惜猎人并不为之所动,开膛剥皮之后,才发现原来其腹中已有成形的小藏羚羊,我们不能不被这神圣的慈母的跪拜所震撼,在动物世界里也充满了浓浓的深情厚意。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斑羚飞渡》再一次将这感人肺腑的一幕呈现在读者面前。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动人的故事。
请同学们打开书。
(二)词语讲解(三)速读课文(四)复述故事注意:典型环境,典型事件1、一学生复述;2、一学生补充并点评;3、谈表达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阅读1—4自然段,思考问题1、当时的斑羚羊身处一个怎样的环境?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2、找出描写斑羚羊的句子,陷入进退维谷的绝境的斑羚此刻会是怎样呢?镰刀头羊表现如何?文章重点抓住哪些进行描写?明确:(1)斑羚羊陷于进退维谷的绝境,为后文作铺垫;(2)斑羚羊一片慌乱。
其中老斑羚羊用生命向大家作提示山涧是无法越过的。
镰刀头羊表现出从容,镇定,临危不乱,富有智慧的优秀品质,抓住了它外形,神态,动作,叫声等方面进行描写。
(六)阅读5—15自然段,思考问题这些充满灵性的斑羚群虽然身陷绝境但他们有没有绝望?有没有想出求生自救的办法?根据问题研读5—15自然段,从而更好的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斑羚飞渡》教案一、教材分析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阅读《斑羚飞渡》,使学生了解非洲大草原的生态环境,熟悉斑羚的生活习性。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小说的故事情节,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理解故事情节,并能进行细致的描写。
2.学生能够准确地阅读文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文章,理解生命意志的顽强和团结互助的力量。
五、教学方法本节课将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老师的导读、学生的合作讨论,帮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反复揣摩人物心理,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老师出示一张图片,图片上有几只斑羚正在奔跑。
引发学生的兴趣,并问学生他们对斑羚了解多少?二、阅读(10分钟)老师出示课文《斑羚飞渡》,并要求学生默读一遍,然后再课本上划出文中的关键词。
三、合作探究(15分钟)1.学生分成小组,根据划出的关键词,互相讨论文中描写斑羚面临外敌威胁时的反应和行为,并通过小组讨论,找出是否揭示了生命意志的顽强和团结互助的力量。
每个小组选出一位代表展示讨论结果。
2.提问学生:你们在小组讨论中发现了什么?它们对斑羚有什么帮助?四、精讲精练(45分钟)1.教师对关键问题进行点评,并告诉学生答案。
要求学生再读一遍文章并回答几个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册上相关练习,检查答案。
五、拓展延伸(15分钟)老师向学生展示一些其他的关于斑羚的图片和视频,并提出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从斑羚身上学到什么?六、总结(5分钟)老师再次强调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并鼓励学生多读,多思考,多学习生命顽强和团结互助的力量。
七、布置作业(5分钟)要求学生回家后,根据自己的阅读体会和对生命意志和团队合作的理解,写一篇小短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学生能够通过《斑羚飞渡》这个故事,理解生命的宝贵和团结互助的力量,并从中汲取力量,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斑羚飞渡》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够读懂并理解小说《斑羚飞渡》的情节和主题。
2.能够分析小说中人物的性格和行为,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3.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小说的情节和主题。
2.分析小说中人物的性格和行为,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环节(15分钟)
在导入环节中,可以通过视频、图片、小故事等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出小说的主题和情节。
2. 阅读环节(30分钟)
在阅读环节中,可以安排学生分组读小说,每组选取一段内容进行讨论,了解它的情节和主题。
3. 分析环节(30分钟)
在分析环节中,可以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小说中人物性格和行为的分析,比如选取主角的一个经历进行分析,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4. 总结环节(15分钟)
在总结环节中,可以收集学生的笔记和思考,带领学生总结小说中的情节和主题,引导学生对作者的写作技巧和风格进行总结。
5. 课后反思(10分钟)
在课后反思中,可以让学生写下自己的思考和感受,对教学进行反思和总结。
四、教学评估
教学评估可以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讨论、笔记和课后作业进行评估。
通过这些方式,可以了解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看到学生的收获和成长。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反思中,可以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查找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为下一次教学做好准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斑羚飞渡》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感。
学会通过课文中的细节描写,感知人物形象和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认识到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热爱生命、敬畏生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斑羚飞渡》的主要内容及其主题思想的把握。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 引导学生通过课文中的细节描写,感知人物形象和情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斑羚飞渡》的作者及作品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3. 分析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受到作者对自然的敬畏之情,树立正确的自然观。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五、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学习,回顾课文内容,总结文章主题。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自然和谐共处的认识。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的自然环境,增强学生对课文场景的感知。
2.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教学:以情感人,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
七、教学准备:1. 课文《斑羚飞渡》的相关资料,包括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等。
2. 教学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辅助材料。
3. 学生分组讨论所需的学习资料和工具。
八、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等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斑羚飞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斑羚飞渡》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关爱之情,增强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斑羚飞渡的过程及其意义。
2. 学会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难点1. 领会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2. 学会联系生活实际,发表自己的见解。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
2. 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3. 生字词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斑羚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种动物。
(2)简要介绍斑羚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3)板书课题《斑羚飞渡》,引发学生好奇心。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感受故事情节。
(2)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语气、情感的把握。
(3)学生跟读,体会课文中的情感。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示范。
(3)学生练习书写,巩固记忆。
4. 分析课文(1)学生合作探讨,分析斑羚飞渡的过程及其意义。
(2)教师引导启发,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3)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联系生活实际。
5. 小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学生课后搜集关于斑羚的其他资料,了解这种动物的生存现状。
(3)布置作业:根据课文内容,编写一个关于斑羚的小故事。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了解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及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包括作业的质量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思考问题的深度。
七、教学反馈1. 学生反馈: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了解他们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满意程度。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心。
(2)学会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培养同理心。
(3)树立团队合作意识,学会相互帮助、支持。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难点:1. 分析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2. 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
3. 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技巧进行写作和创新。
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2.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课文中的情境。
3. 采用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2)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大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教师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和示范。
4. 分析课文:(1)学生自主分析课文情节和人物形象。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分享各自的分析结果。
5. 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五、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2. 拓展作业:(1)收集有关大自然景观的图片或视频,进行欣赏和交流。
《斑羚飞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识记并理解重点字词。
二、复述课文,理清文章生动、感人的情节。
三、品读文章重点语段,感悟勇于牺牲、舍己为群的“斑羚精神”。
四、领会文章的深刻主旨,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提高学生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品读重点语段,感悟勇于牺牲、舍己为群的“斑羚精神”。
教学难点领会文章的深刻主旨。
教学过程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认知规律、思维发展规律并结合语文学科特点,根据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确定以下教学步骤:课前布置预习:一、自学文中的生词、解释重点词语并造句,写在预习笔记本上。
二、朗读课文2-3遍,复述文中斑羚飞渡的主要情节。
三、利用网络广泛搜集资料。
课堂教学流程:一、情境导入播放5.12事件相关图片汶川地震,这原本是一场灾难。
面对灾难,他们是那样的勇敢和顽强。
他们曾经很普通,他们曾经很娇弱,灾难来临之时,他们竟是那样顶天立地,那样成熟与强大。
这种勇气,这种坚强,立于天地,震撼人间!这是危难之中民族精神催生出来的人性之光。
这是大爱无疆的英雄气概。
动物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表现出的许多举动也同样的英勇无畏、惊天动地。
人性之爱,大爱无疆;动物之爱,惊天动地。
(课件展示)今天我们来学习《斑羚飞渡》这篇课文,来领略它们飞崖时的那种悲壮的美。
(课件展示课文题目)(播放背景音乐《命运交响曲》)二、字词检测(课件展示)戛()洛山对峙()斑斓()骚()动娴()熟悲怆()对峙:相对而立逞能:显示自己能干。
飘渺: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炫目:(光彩)耀眼斑斓:灿烂多彩悲怆:悲伤娴熟:熟练进退维谷:进退两难。
谷:比喻困难的境地。
迥然不同:形容差别很大,一点也不同。
参差不齐:长短、高低、大小不齐;不一致。
眼花缭乱:眼睛看到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秩序井然:有条理、不混乱。
一尘不染:①泛指人品纯洁,丝毫没有沾染坏习气。
②借指环境非常清洁。
三、整体感知学生速读课文,同桌复述,指名复述,其余同学仔细听,听完后可适当补充或纠正。
(完成板书:身陷绝境---成功飞渡----走向辉煌)这一环节既让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基本理清了故事情节,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为深入学习奠定了基础。
让学生纠正补充,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观看飞渡视频,结合文本说感受。
“感动、壮观、惨烈……”四、研读赏析。
此时此刻,相信同学们已经被深深地感动了,下面请同学们重读文本,找一找文中哪些语句让你深受感动,读一读,品一品。
方法引领:自由朗读品析感悟大声朗读可能谈到的重点话题以及教师可作的引导:①在成功试跳的过程中,作者用笔细腻,运用了一系列准确、传神的动词来描绘斑羚的试跳过程。
请找出这些语句进行品读。
要求:读句子圈画动词品精神②镰刀头羊的叫声有什么含义?每次叫声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为什么叫?结合语境揣摩心理感悟精神叫声:镰刀头羊神态庄重地沿着悬崖巡视了一圈,抬头仰望雨后湛蓝的苍穹,悲哀地咩了数声,表示自己也无能为力。
突然,镰刀头羊“咩——咩"发出吼叫。
这叫声与我平常听到的羊叫迥然不同,没有柔和的颤音,没有甜腻的媚态,也没有绝望的叹息,音调虽然也保持了羊一贯的平和,但沉郁有力,透露出某种坚定不移的决心。
镰刀头羊本来站在年轻斑羚那拨里,眼光在两拨斑羚间转了几个来回,悲怆地轻咩了一声,迈着沉重的步伐走到老年斑羚那一拨去了。
精神:生的智慧生的责任遇事镇定临难从容③多次对彩虹的描写,有什么作用?第一次:“这时,被雨洗得一尘不染的天空突然出现一道彩虹,……就像突然间架起了一座美丽的天桥。
”彩虹启示着斑羚群的飞渡,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第二次:“山涧上空,和那道彩虹平行,架起了一座桥,那是一座用死亡做桥墩架设起来的桥。
”“用死亡做桥墩”这是一个比喻的说法。
如果把老年斑羚在空中为年轻斑羚飞渡山涧作弹跳点比作“一座桥”的话,那么老年斑羚不就像“桥墩”吗?而当年轻斑羚一跳之际,老年斑羚却已坠身涧底,那不是“用死亡”架设的“桥墩”吗?因为每一只获得新生的年轻斑羚,都是以另一只老年斑羚的身体作为跳板完成飞渡的。
是这些必死的斑羚组成了新生的桥。
彩虹烘托着飞渡的壮美气势。
第三次:“弯弯的彩虹一头连着伤心崖,一头连着对岸的山峰,像一座美丽的桥。
”彩虹渲染着镰刀头羊自我牺牲的精神美。
课文在叙事过程中,多次写到彩虹,意在暗示人类要为野生动物架起一道自由生存的“彩虹”,表达了对它们的爱护之情。
④文中的“我”是什么身份?文中几处对“我”心理描写,有什么作用?(范读)“我吃了一惊,怎么,自杀也要老少结成对子,一对一对去死吗?这只半大斑羚和这只老斑羚除非插上翅膀,否则绝对不可能跳到对面那座山崖上去!”一个设问句,一个感叹句,以“我”认为的“绝对不可能”反衬出斑羚的聪颖及伟大的献身精神。
“我十分注意盯着那群要送死的老斑羚,心想,或许个别滑头的老斑羚会从注定死亡的那拨偷偷溜到新生的那拨去,但让我震惊的是,从头至尾没有一只老斑羚调换位置。
”因为人类在危急时刻会出现这种状况。
“我没有想到,在面临种群灭绝的关键时刻,斑羚群竟然想出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办法来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
我没想到,老斑羚们会那么从容地走向死亡。
我被斑羚精神震撼了。
这些心理描写让读者身临其境,牢牢抓住了读者心理,我们在敬佩斑羚的同时也陷入了深深的思索当中……。
此环节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对文中这些重要语段的分析及朗读,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又有利于感悟勇于牺牲、舍己为群的“斑羚精神”,完成教学重点。
五、深入探究在对文章的品析中,我们的心一次次地被感动着,这个故事带给我们的感动是恒久的,带给我们的感悟是丰富的。
你有哪些感悟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后交流分享。
勇于牺牲、舍己为群的“斑羚精神”学生很容易感悟出来,而如何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引导学生认识到善待生命,敬畏生命,关爱生命及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等问题则是一个难点。
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不仅感悟了斑羚勇于牺牲、舍己为群的精神,也深刻认识到善待生命,敬畏生命,关爱生命及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希望同学们能够明白:每种生命都有它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各种生命是息息相关的。
随意践踏地球上的生命,就是破坏我们的地球。
(屏幕展示)•危难中表现出来的舍己为群、勇于牺牲的精神。
•发扬团队意识,维护集体利益。
•善待生命,敬畏生命,关爱生命。
•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
此环节引导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从表层深入到里层,多角度地看问题,领会文章的深刻主旨,突破教学难点。
六、拓展迁移下面我们一起欣赏一组图片课件展示师生搜集的相关资料多么可爱的斑羚呀,却在人们的杀戮中数量越来越少,现在世界上不只是斑羚的数量在减少,其它的一些动物数量也在逐步减少,有的甚至到了濒危或灭绝的地步,这不能不让我们感到痛心。
但让人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人与动物、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他们主动地亲近动物,关爱动物,加入到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和谐家园的队伍中来,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赶快行动吧!有人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本环节把课本和生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感受人与自然界其他生物和谐相处的重要,树立“珍视生命、关爱动物”的观念,采取行动。
七、作业设计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份“保护野生动物”为主题的小报,可以是某一种珍稀动物的专题介绍,也可以是多种动物资料的汇编。
2、根据搜集的资料,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关于野生动物保护方面的小评论或简单的调查报告。
题目示例:如:野生动物的现状调查谈谈人类如何对野生动物进行保护板书斑羚飞渡情节身陷绝境成功飞渡走向辉煌精神舍己为群互助友爱无私奉献教学反思:教学设计中力求体现新课标中“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等基本理念。
在教学中,我设计了“情景导入”、“字词检测”、“整体感知”、“研读赏析”、“深入探究”、“拓展迁移”、“布置作业”等环节,教学流程也相当顺利,应该说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但还是感到存在一些不够完善的地方,真正体会到语文教学确实是遗憾的艺术。
反思之一:要设法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
课堂教学中,营造轻松、愉悦、充满活力的课堂氛围对于师生互动、实现“学”“教”交织的课堂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在这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如播放图片、视频,让学生讨论交流等,但总觉得课堂气氛还不够活跃,没能充分调动全部学生的积极性。
怎样才能让整个课堂充满活力、情趣和智慧呢?课后经过认真思考和研究,我觉得应从以下两点入手:1.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一定要有鼓励性的评价,只有这样,才能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有效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热情,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从而收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2.精心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中真正“动”起来。
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形式应该是多样的,在各种活动中要力争做到让学生动脑、动手、动耳、动口,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
反思之二:应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学生只有真正获得了时间和空间,才能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才有可能使学生自主学习。
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呢?我认为应该做到如下几点:1.讨论学习前要给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的时间。
没有独立思考就进行讨论学习,讨论学习将流于形式,质量不会很高;有准备的讨论交流,才有可能是高质量的交流。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由于考虑到教学时间有点紧张,我留给学生们独立思考的时间显得不够,造成讨论学习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未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这是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特别要注意的问题。
2.提出一个探究性问题,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
如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提出了这样一个探究性问题:请学生们找出他们认为最能打动自己的情节或语句并说明为什么。
设计这样一个探究性的问题,学生便能有目的地进行阅读、思考、探究。
如果老师不给学生思维的空间,答案只能是老师灌给学生;如果老师留给学生的思维空间不够,就会造成学生仓促应答。
这应该也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造成学生回答问题不够积极、回答不能令人满意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要在课堂教学中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就必须切实地将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交还给学生,教师只应起组织、引导作用,切不可越俎代庖。
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遇到类似问题要力求做到循循善诱,放手让学生去解决。
总之,在新的教学理念贯彻过程中,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作为教师的我们,不应只是一个“教书匠”,而应在教学的过程中认真、及时地进行教学反思,不断确立新的科学的教学理念,努力成为一名教学研究者,这样我们的工作才会充满乐趣,我们的教学才能逐步实现“飞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