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土地整治资金效益及其空间分异
- 格式:pdf
- 大小:1.18 MB
- 文档页数:10
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实施利国、利民、利于社会国民经济发展,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于优化农村农民生产、生活环境,优化农村居民点的集聚布局,加快缩小城乡差别具有重点意义。
9.1社会效益1、通过对农村闲置、废弃、低效利用居民点的拆旧整理,复垦对迁建安置户,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安置,有力的支持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善了农村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及生活质量提高,促使农村整体面貌得到较大的改观,为逐步把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文化生活提高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项目区实施土地综合整治后,项目区净增耕地面积12.22公顷,新增耕地率7.45%;项目区通过平整土地、增加水利设施、培肥地力、选育良种和生态防护等技术措施来提高土地的生产率和改善耕地的质量,形成旱能浇、涝能排的高产、稳产田176.31公顷。
有效地增加粮食产量,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改善当地农民生活,促进社会的稳定。
提高了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优化了用地结构。
通过对项目的实施,农村建设用地减少了13.5公顷,全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用地结构进一步得到高质量优化。
修建项目区农村道路,大大增加了交通便利度,有利于推广新的大型机械化的农业生产方式。
3、减少了农村违法用地现象。
本规划的实施,利于解决项目区内的一户多宅、圈占宅基地、非法买卖宅基地和转让宅基地的不法行为,减少了邻里因宅基地引发的各类纠纷,有效的控制了未经批准乱占、乱建的现象,以及农村居民无序扩张和不规范用地的现象。
4、增加农用地面积,农民收入提高,促进了社会稳定。
通过对农村建设用地的整理复垦为农用地,当地农民人均耕地面积增加,农村劳动力有地经营,收入增加,稳定了当地农业基础地位,农村不稳定因素减少,保证了社会健康稳定发展。
5、开展土地综合整治是实现“扩内需保增长”目标的现实选择。
土地综合整治本身就是扩大内需。
当前我国经济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内需乏力,尤其在农村消费市场更是如此,拉动农村消费对“扩内需、保增长”意义十分重大。
大城市近郊建设用地扩展空间分异及驱动力研究——以北京市顺义区为例赵婷婷;张凤荣;杜颖;姜广辉【摘要】以北京市顺义区为例,利用1996,2002,2009年3期土地利用现状图及统计和调查数据,综合运用Mapgis6.5,Arcview3.3空间分析工具,SPSSl1.5中空间聚类(Hierarchical Spatial Cluster)等方法,分两个时段研究建设用地扩展分异特征及驱动力因子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城镇、交通及特殊用地扩展速度加快,农村居民点、独立工矿扩展速度趋缓;而新增建设用地来源涉及所有其他地类,其中耕地贡献最高,达61.40%.1996-2009年建设用地扩展形成了潮白河沿岸及以西向中高水平扩展,而东部扩展缓慢,其鲜明对比格局形成3个建设用地高水平扩展空间连续的集聚中心,分别是以西南部天竺、后沙峪、南法信为主的空港经济圈;西北部高丽营、赵全营为主正在迅速崛起的重点镇区域;以及潮白河上游北小营、南彩为中心的奥运商圈.高水平扩展区域的首要驱动力依次为人均纯收入、村镇企业地均产值、城乡收入差异;中水平扩展区域驱动力依次为城乡收入差异、人口密度;而低水平扩展区域的驱动力集中于村镇企业地均产值.【期刊名称】《浙江农业学报》【年(卷),期】2013(025)003【总页数】7页(P548-554)【关键词】大城市近郊;建设用地;扩展;空间分异;驱动力【作者】赵婷婷;张凤荣;杜颖;姜广辉【作者单位】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农林医药学院,北京100031;中国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系,北京100094;北京中地华源土地规划设计中心,北京100089;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北京10087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01.24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对土地资源的需求与改变日益深刻[1-3]。
城市是人类经济活动的集聚地,其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也是引发和改变周边土地资源环境的主要动力[4]。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城乡空间分异特征分析一、概述中国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伴随着此过程,城乡空间分异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城乡空间分异特征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城市化进程,为城市规划、土地利用和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二、城乡空间分异定义及背景城乡空间分异是指城市与农村之间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格局和特征。
在中国,城镇与农村是两个不同的地理概念,之间的分界线主要由工业化水平、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和行政划分等因素决定。
城乡空间分异对城市化进程具有深远的影响,影响城市化的速度和方式、城市与农村地位差异、资源利用方式和环境质量等多个方面。
三、城乡空间分异特征1. 劳动力迁移和城市化水平城市化进程和城乡空间分异紧密相关。
随着城市的发展,人口迁移成为必然现象。
劳动力向城市迁移带来了人口流动和资源转移,促进了城市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
同时,城市化水平也直接反映了城乡空间分异特征,城市化水平越高,城乡空间分异越显着。
2. 土地利用和空间布局城乡空间分异特征还可以体现在土地利用上。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用地的不断扩张导致城乡空间分异增强。
城市用地扩张的速度和方向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城市人口增长、土地供需关系和政府规划等。
在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和空间布局是城乡空间分异的重要表现形式。
城市空间结构和农村空间结构的格局明显不同,城市地区的空间结构更为紧密,建筑密度更大,而农村地区则以分散的农村村落为主要特征。
3. 建筑形态和环境质量建筑形态是城乡空间分异的另一个方面。
城市建筑多以高层建筑为主,建筑密度大,建筑高度相对较高,而农村地区建筑则相对较低。
城市化进程中,建筑形态的改变对环境质量的影响也日益重要。
城市化过程中,环境质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城市用地过度扩张、工业化污染以及交通等因素,导致城市环境质量下降,而农村地区由于人口稀少,环境相对优美。
四、城乡空间分异的影响城乡空间分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城市化进程的速度和方式上。
城乡空间分异特征的不同,导致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方式也不尽相同。
土地整治的社会效益分析《中国土地科学杂志》是我国土地管理、房地产开发经营和地价评估部门,以及农林牧渔业生产、工矿交通、城乡建设、环境保护等部门与土地专业相关的科技人员,特别是从事土地调查评价,土地规划、利用、整治、保护和土地信息等专业人员以及高校有关专业的师生,在科研、教学与业务工作中的参考文献。
土地整治项目不仅可以使农业增收增效,而且还能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为农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优良的社会环境。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土地整治的总体目标由原来单一的追求耕地数量向数量、质量和生态三者并重转变[1],由最初的追求经济效益转向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并重[2]。
在国外土地整治效益分析中,景观效益是必不可缺的一个内容,这对我国土地整治项目具有借鉴意义。
土地整治项目综合效益包括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3]。
社会效益分析是衡量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经济效益分析是可研阶段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评定一个项目在经济上是否可行的一个基本标准;生态效益是衡量土地整治活动中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指标;景观效益是评价整治建设给环境方面带来的影响的重要元素。
因此,对土地整治项目进行综合效益分析十分必要。
1综合效益分析1.1社会效益土地整治项目建设将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建设过程中可以为当地的剩余劳动力带来就业机会,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土地整治项目通过对“田水路林村”的配套建设,将项目区建设成为环境优美、方便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区域,可以吸引外来资金的投入,发展高科技产业,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因此,土地整治项目的社会效益分析需结合项目建设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分析土地整治项目在保障粮食安全,实现区域耕地总量平衡、促进农村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的情况。
社会效益评价指标一般包括中低产田面积减少率、复种指数、新增耕地面积、居民年均收益增加值、粮食单产增加量、土地垦殖率、机械化作业率和群众支持率等8个评价指标[4](表1)。
中国土地可持续利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中国的土地可持续利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我国土地可持续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我国在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同时在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方面也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如果这样的一种状况不尽快改变,将会严重威胁我们和子孙后代的生存与发展。
我国土地可持续利用中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总体1、土地过垦,后备资源不足我国已经利用和基本利用的土地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77.6%,可以说我国绝大部分可利用的较好土地已开发利用,后备资源短缺。
其中,耕地、林地、草地以及城市用地等都面临着开发利用粗放以及效率低下的问题。
2、土地资源破坏严重,肥力下降,土地环境退化关于土地资源面临严重的退化情况,其中水土流失严重、土壤沙化速度加快、土地盐碱化蔓延、土地次生潜育化加剧、土地污染严重等问题。
3、土地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我国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土地拥有量仅是世界人均拥有量的l/4。
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经济建设和城市的发展,土地供需矛盾日益尖锐。
工矿城建民房挤占耕地,致使耕地资源锐减。
4、用地结构不合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我国农业用地占已利用土地面积的95.68%,非农业用地仅占4.53%。
而且农用地中耕地占14.21%,牧草地占35.27%,林地占20.35%,园地占0.79%。
其中耕地、林地比重较低,牧草比重较大。
但由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生态和社会效益,在土地结构调整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如近些年来全国普遍兴起的果园热、桑园热、鱼塘热,盲目扩大规模,不仅占用许多高质量的宝贵耕地,而且个别地区由于产、运、销不配套,果运不出去.烂在地里,给农民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二、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面临的挑战城市化进程与土地资源的利用有着紧密的联系。
当前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土地利用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主要问题特征更加明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城市用地规模失控;城市数量的增加和城市的外延式发展造成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尤其是耕地资源被征用。
土地整治方案的经济效益分析与风险评估土地整治是指通过土地治理技术与方法,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提高土地的质量和功能,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土地整治方案的经济效益分析与风险评估是土地整治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关键内容之一,旨在评估土地整治方案对经济的直接和潜在的影响,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和风险应对措施。
1. 经济效益分析土地整治方案的经济效益分析是评估土地整治方案对经济利益的直接和间接影响。
这包括了土地整治项目的投资成本、建设和运营阶段的运营费用以及所带来的经济效应。
经济效益分析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 投资成本分析:对土地整治项目的总投资成本进行评估,包括项目的建设、设备、劳动力等方面的成本。
同时,还需要考虑到项目的时序性和费用分配,在不同阶段进行逐年估算。
1.2. 收益评估:评估土地整治项目所带来的直接经济收益。
这包括项目的运营过程中所产生的收益,如土地租金、土地增值收益等。
同时还需要考虑到项目的收益分配方式和时序性。
1.3. 环境效益评估:评估土地整治项目对环境的影响。
这包括土地整治项目对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保护,如水土保持、植被恢复等,以及对生态产品和服务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如生态旅游、水资源利用等。
1.4. 规模效益评估:评估土地整治项目的规模效益。
这包括土地整治项目的覆盖范围、目标市场和可持续竞争力等方面的评估。
2. 风险评估土地整治方案的风险评估是评估土地整治项目所面临的潜在风险和可能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
风险评估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市场风险评估:评估土地整治项目所面临的市场风险。
这包括市场需求的不稳定性、市场价格的波动等因素对项目收益的影响。
2.2. 技术风险评估:评估土地整治项目所面临的技术风险。
这包括技术实施的可行性、技术难度、技术创新等方面的评估。
2.3. 政策风险评估:评估土地整治项目所面临的政策风险。
这包括政府政策、法律法规等因素对项目实施的影响。
中国土地科学China Land Science s Vol.26No.2Feb.,2012第26卷第2期2012年2月收稿日期:2011-09-18修稿日期:2011-11-13基金项目: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课题(20111101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0903061、41171440)。
第一作者:胡业翠(1978-),女,山东淄博人,副教授,博士。
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土地利用。
E-mail:huyc@ Analysis on the Monetary Benefit and Spatial Disparity of LandConsolidation in ChinaHU Ye-cui 1,2,ZHENG Yun-mei 1,XU Jin-yuan 1(1.School of Land Science &Technique,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Beijing 100083,China;2.Key Laboratoryof Land Regulation,Ministry of Land and Resources,Beijing 100035,China)Abstract: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evaluate the monetary benefit of land consolidation so as to provide a scientific reference for the macro-level policy design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standardized assessment of monetary benefit on land consolidation at different scales.Method employed is indexes evaluation.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monetary benefit of land consolidation projects in China showed disparity in terms of the consolidation type.The benefit of land readjustment in rural area had more beneficial effects.Furthermore,the budget efficiency of different types of land consolidation projects was spatially different at national,provincial,municipal scales.Therefore the paper concluded that it was probably more appropriate to evaluate the monetary benefit of land consolidation on municipal scales in terms of the overall feasibility and further evaluation analysis purpose.Key words:land consolidation;implementation effect;monetary benefit;spatial disparity1引言科学评价土地整治资金的实施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对加强土地整治相关资金管理,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促进土地整治战略科学决策有重要理论和实践价值。
2010年财政部、国土资源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土中国土地整治资金效益及其空间分异胡业翠1,2,郑云梅1,徐劲原1(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院,北京100083;2.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35)摘要:研究目的:评价土地整治资金的使用效率,为不同尺度土地整治资金实施效果评价标准序列建立及宏观政策决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方法:指标评价法。
研究结果:中国不同类型的土地整治项目投资效益有所差异,土地整理项目的投资效益相对较高;各类型土地整治项目的资金使用效率呈现国家、省、市不同尺度的较大空间差异。
研究结论:市域尺度土地整治项目投资效益评价分析能够反映中国土地整治项目的总体投资效益情况,适用于全国层面土地整治项目投资效益的深入评价分析。
关键词:土地整治;实施效果;资金效益;空间分异中图分类号:F30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158(2012)02-0034-10地整治相关资金使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土地整治相关资金管理,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1]。
近年来,国内相关部门和学术研究机构围绕土地整治项目评价进行了不同探索,实现了土地整治项目评价从单一的经济效益向综合效益评价、由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向全面定量评价的转变[2-4]。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评价指标不统一,不同地区评价结果缺乏对比性[5];多数研究只从产出效益方面对具体项目进行评价,鲜有结合土地整治项目投入成本和产出效益方面的相关效率评价[6];多集中在微观尺度具体项目实施效果评价的内容、指标、方法和技术体系研究[7-9],从区域尺度对土地整治实施效果的横向(不同区域)、纵向(不同时段)研究较少,导致土地整治宏观决策科学依据不足。
因此,本文对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市不同尺度视角下土地整治项目的资金使用效率进行评价分析,为不同尺度土地整治资金实施效果评价标准序列建立及宏观决策提供依据。
2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2.1数据来源本文选择全国作为宏观空间单元,省(自治区、直辖市)级行政区域为中等尺度的空间单元,地市级行政区域为基本空间单元,分别进行土地整治资金使用效率区域差异分析。
在数据样本选取方面,选择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土地开发、土地整理、土地复垦的项目个数、项目总面积、总投资额及相应的新增耕地数量作为分析计算的主要基础数据,所有数据均来源于中国国土资源统计年鉴。
由于各市(区)土地整治投资额仅2003、2007、2008年有统计,为方便对比分析与统计,以上数据由相应年份的中国国土资源统计年鉴获得。
2.2研究方法目前,针对具体土地整治项目一般通过构建经济、社会和生态指标进行实施效果的综合评价[10-12],鉴于区域层面土地整治项目的社会与生态数据获取难度大,本文将土地整治项目资金运行的经济效益作为研究切入点,将土地整治项目的万元投资新增耕地数量、土地整治项目单位面积投资额及其综合评价值作为重要考核指标,对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市不同尺度视角下土地整治项目的资金使用效率进行分析评价。
各指标含义如下:(1)项目单位面积投资额,该指标能够反应区域土地整治条件的难易程度,其值越小,说明该区域土地整治条件越好;计算公式为:项目单位面积投资额=项目总投资/项目建设规模;(2)万元投资新增耕地数量,该指标能够直接反映区域土地整治项目的投资效益,其值越大,说明区域土地整治效果越好,计算公式为:万元投资新增耕地数量=土地整治项目新增耕地面积/该项目总投资;(3)经济效益综合评价值,该指标充分考虑万元投资新增耕地数量与项目单位面积投资额对区域土地整治经济效率评价的整体影响,如果一个区域万元投资新增耕地数量较大,同时项目单位面积投资额较少则说明该区域增加耕地的潜力规模较大,土地整治条件也较好,计算公式为:经济效益综合评价值=万元投资新增耕地数量的标准值×0.5+项目单位面积投资额标准值×0.5。
数据标准值采用Z-Score 方法,对于正指标,即万元投资新增耕地数量,其数值的大小与经济效率成正比,计算公式为y i =x i -x s (平均值x =1n ∑i =1n x i ,标准偏差s =1∑i =1n (x i -)2姨,对于逆指标,即项目单位面积投资额,其数值的大小与经济效率成反比,则需要将计算公式中的分子和分母倒置,即y i =s x i -。
3研究结果及分析3.1土地整治项目投资效益总体评价根据中国国土资源统计年鉴相关数据的统计分析,土地开发、土地整理与土地复垦投资总量有较大差异,其中土地整理占土地整治投资总量的比重最大,为53.56%,基本体现了国家土地整治的投资方向;其次是土地开发,为30.99%;土地复垦投资总量所占比例最少,仅为15.45%。
就不同级别土地整治项目的投资总量来看,土地x x 35胡业翠等:中国土地整治资金效益及其空间分异36中国土地科学2012年2月第2期开发、土地复垦投资总量的50%以上集中在县级,且呈现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投资比例逐渐增加的趋势,国家层面土地开发投资量仅占总投资量的2.56%,土地复垦投资量占总投资量的7.93%。
土地整理项目投资量在国家、省、市与县呈现较为均衡状态,分别占总投资量的20.60%、25.96%、18.25%与35.19%。
土地整治资金效益的总体评价结果表明,土地整理项目的资金效益最高,指数值为0.28;其次为土地复垦,指数值为0.22;资金效益最低的是土地开发,其综合评价指标值仅为0.14。
从不同级别土地整治项目资金效益来说,无论是土地整理、土地开发,还是土地复垦,均呈现国家级、省级、市级与县级投资效益依次下降的态势。
就土地整治项目单位面积投资额而言,各类土地整治项目投资效益有一定差异,土地复垦投资效益最低,项目投资额为6.19万元/hm2;土地开发次之,为4.08万元/hm2;土地整理项目投资效益最高,投资额仅需2.11万元/hm2。
从各级别土地整治项目单位面积投资额来看,国家级、省级、市级与县级呈现级别越低,效益越低的规律,如土地复垦项目,国家级项目单位面积投资额为3.12万元,而县级投资额达到8.06万元。
就万元投资新增耕地面积而言,土地开发项目投资效益最高,万元投资新增耕地面积平均为0.19hm2,其次是土地复垦,为0.12hm2,土地整理投资效益最低,仅为0.09hm2。
就不同级别土地整治项目万元投资新增耕地面积来说,土地开发与土地复垦均呈现国家级、省级、市级与县级资金效益逐渐下降的特点,而土地整理项目资金效益在不同级别土地整治项目中差别不大。
3.2土地整理资金效益空间分异根据中国国土资源统计年鉴,2003、2007、2008年土地整理项目总投资365.17亿元,通过实施土地整理,新增耕地总面积31.78万hm2,单位面积土地整理项目投资额为2.11万元/hm2,万元投资新增耕地面积为0.09hm2/万元,综合评价指标值为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