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治项目效益分析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6
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实施利国、利民、利于社会国民经济发展,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于优化农村农民生产、生活环境,优化农村居民点的集聚布局,加快缩小城乡差别具有重点意义。
9.1社会效益1、通过对农村闲置、废弃、低效利用居民点的拆旧整理,复垦对迁建安置户,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安置,有力的支持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善了农村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及生活质量提高,促使农村整体面貌得到较大的改观,为逐步把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文化生活提高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项目区实施土地综合整治后,项目区净增耕地面积12.22公顷,新增耕地率7.45%;项目区通过平整土地、增加水利设施、培肥地力、选育良种和生态防护等技术措施来提高土地的生产率和改善耕地的质量,形成旱能浇、涝能排的高产、稳产田176.31公顷。
有效地增加粮食产量,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改善当地农民生活,促进社会的稳定。
提高了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优化了用地结构。
通过对项目的实施,农村建设用地减少了13.5公顷,全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用地结构进一步得到高质量优化。
修建项目区农村道路,大大增加了交通便利度,有利于推广新的大型机械化的农业生产方式。
3、减少了农村违法用地现象。
本规划的实施,利于解决项目区内的一户多宅、圈占宅基地、非法买卖宅基地和转让宅基地的不法行为,减少了邻里因宅基地引发的各类纠纷,有效的控制了未经批准乱占、乱建的现象,以及农村居民无序扩张和不规范用地的现象。
4、增加农用地面积,农民收入提高,促进了社会稳定。
通过对农村建设用地的整理复垦为农用地,当地农民人均耕地面积增加,农村劳动力有地经营,收入增加,稳定了当地农业基础地位,农村不稳定因素减少,保证了社会健康稳定发展。
5、开展土地综合整治是实现“扩内需保增长”目标的现实选择。
土地综合整治本身就是扩大内需。
当前我国经济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内需乏力,尤其在农村消费市场更是如此,拉动农村消费对“扩内需、保增长”意义十分重大。
土地整治投资估算及效益分析自2009年以来,全国土地整治工作形势不断变化,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已经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农村土地整治被正式写入2009年、2010年的中央1号文件和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
本文以广东省清新区土地整治为例,对土地整治的投资估算的方式及效益进行分析,希望为土地整治该部分的工作提供参考。
标签:土地整治投资估算效益分析1投资估算的目的和意义1.1目的土地整治规划投资估算是为了土地整治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可行性而提供资金需求和供给平衡方面的技术支持。
1.2意义(1)有利于提高土地整治规划的可行性相比以往土地整理开发,在工作实施过程中,社会经济条件、土地整治的目标和任务有所变化。
据此,开展土地整治资金的需求和供给情况的研究,进而为规划提供决策依据,有利于有效地实施规划,切实开展土地整治工作。
(2)有利于提高土地整治规划的科学性土地整治规划必须有科学基础做支撑,通过对影响土地整治投资与筹资的因素进行综合研究,从资金需求与供给两方面进行合理分析,从而提高土地整治规划的科学性。
(3)有利于强化土地整治规划的权威性根据全国不同区域的社会经济条件、土地整治规划目标、任务和方案,按照不同类型、不同区域测算土地整治规划投资,在时空上均衡分配土地整治投资,提高投资有效性,有利于强化土地整治规划的权威性。
(4)有利于发挥土地整治投资的乘数效应根据土地整治资金来源的研究,全方位分析政府统筹、带动的其他涉农资金、社会投资等渠道,有利于打造以上土地整治为平台的涉农资金整合机制,充分发挥土地整治投资的乘数效应,带动农业、水利、林业、环保、电力、交通、能源等其他部门涉农资金和社会资金的投入,最终形成“政府统筹,部门联动,社会参与,整合投资,造地增粮,农民受益”的局面。
2投资估算标准2.1资金预测分析内容土地整治资金需求主要按三种类型计算:农用地整理项目、城乡建设用地整理项目和后备土地资源开发项目。
其中,农用地整理项目包括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和土地开发补充耕地两项,城乡建设用地整理项目包括“三旧”改造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
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实施利国、利民、利于社会国民经济发展,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于优化农村农民生产、生活环境,优化农村居民点的集聚布局,加快缩小城乡差别具有重点意义。
9.1社会效益1、通过对农村闲置、废弃、低效利用居民点的拆旧整理,复垦对迁建安置户,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安置,有力的支持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善了农村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及生活质量提高,促使农村整体面貌得到较大的改观,为逐步把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文化生活提高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项目区实施土地综合整治后,项目区净增耕地面积12.22公顷,新增耕地率7.45%;项目区通过平整土地、增加水利设施、培肥地力、选育良种和生态防护等技术措施来提高土地的生产率和改善耕地的质量,形成旱能浇、涝能排的高产、稳产田176.31公顷。
有效地增加粮食产量,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改善当地农民生活,促进社会的稳定。
提高了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优化了用地结构。
通过对项目的实施,农村建设用地减少了13.5公顷,全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用地结构进一步得到高质量优化。
修建项目区农村道路,大大增加了交通便利度,有利于推广新的大型机械化的农业生产方式。
3、减少了农村违法用地现象。
本规划的实施,利于解决项目区内的一户多宅、圈占宅基地、非法买卖宅基地和转让宅基地的不法行为,减少了邻里因宅基地引发的各类纠纷,有效的控制了未经批准乱占、乱建的现象,以及农村居民无序扩张和不规范用地的现象。
4、增加农用地面积,农民收入提高,促进了社会稳定。
通过对农村建设用地的整理复垦为农用地,当地农民人均耕地面积增加,农村劳动力有地经营,收入增加,稳定了当地农业基础地位,农村不稳定因素减少,保证了社会健康稳定发展。
5、开展土地综合整治是实现“扩内需保增长”目标的现实选择。
土地综合整治本身就是扩大内需。
当前我国经济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内需乏力,尤其在农村消费市场更是如此,拉动农村消费对“扩内需、保增长”意义十分重大。
土地整治项目可行性研究
土地整治是指对一定范围内的土地进行规划、整理及利用的过程,旨
在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益和保护生态环境。
对于一个土地整治项目的可行性
的研究,涉及到许多因素的考虑,包括项目的经济性、社会效益、环境影
响等。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可行性研究。
一、项目经济性分析
1.项目投资
2.项目收益
土地整治项目的主要收益来自于土地利用增值。
在进行可行性研究时,需要对项目实施后土地的市场价值进行预测,考虑到项目实施后土地的规模、区位、土地用途等因素。
同时,还需要考虑项目所带来的其他经济效益,如就业机会的增加、社会保障费用的减少等。
3.项目风险
在可行性研究中,需要对项目的风险进行评估和分析。
包括资金流动
性风险、市场风险、政策风险等。
通过风险评估,可以为项目提供合理的
风控措施,保证项目的可行性。
二、社会效益分析
1.土地资源保护
2.生态环境改善
3.社会稳定
三、环境影响分析
1.土地利用变化
2.区域生态环境
综上所述,土地整治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需要对经济性、社会效益和环
境影响进行全面的考虑。
只有在经济上可行,社会效益显著,环境影响可
控的情况下,才能认定土地整治项目的可行性。
同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还需要制定科学的管理措施,确保项目能够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效果。
土地整治规划实施综合效益研究土地整治是指对农村和城市土地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利益分配和环境保护的一系列综合性措施,是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
土地整治规划实施的综合效益研究,对于指导土地整治的实施,提高土地整治的综合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针对土地整治规划实施综合效益进行深入研究,希望能够为土地整治工作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参考。
一、土地整治规划实施的意义土地整治规划实施是保障土地资源有效利用,促进乡村振兴,实现农村经济稳步增长的根本途径。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资源变得更加紧缺,土地整治规划实施成为了当今时代的重要任务。
通过对土地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可以提高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而土地整治规划实施的综合效益研究,可以为土地整治工作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指导土地整治项目的实施,提高土地整治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经济效益土地整治规划实施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通过对农田土地的整理、水利设施的完善,可以提高土地的产出能力,增加农民的收入。
土地整治还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农业产业化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通过土地流转和集约化经营,可以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推动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土地整治规划实施还可以带动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经济的稳步增长。
(二)社会效益土地整治规划实施对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有着积极的社会效益。
通过对农田土地的整理,可以减少农田的荒芜和废弃,提高土地的保育利用效率,改善农田生态环境。
完善水利设施,可以提高农田的抗旱抗涝能力,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保障农民的生产生活。
土地整治规划实施还可以带动农村就业,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居民收入,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发展和稳定。
(三)生态效益(一)实地调研法通过实地调研,深入了解土地整治规划实施的具体情况,掌握土地整治项目的基本信息,包括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土地整治项目的规划设计、实施进展情况等。
土地整治项目可行性分析土地整治项目的可行性分析是指通过对项目进行深入研究和评估,分析项目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各方面的可行性,以确定项目是否值得实施。
首先,从经济角度来看,土地整治项目的可行性主要体现在经济效益和投资回报上。
首先需要对项目的投资规模进行评估,包括土地征用补偿费、工程建设费用、运营维护费等,评估项目的投资成本和回报周期。
其次,需要对整治后土地的增值潜力进行评估,即整治后土地的市场价值增长能力,包括土地用途变更带来的价值提升、土地价值的稳定增长等。
最后,需要对项目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估,包括项目完成后所带来的土地产出增加、经济活动的推动和税收增长等。
综合考虑投资成本和回报周期以及土地的增值潜力和经济效益,以确定项目的经济可行性。
其次,从社会角度来看,土地整治项目的可行性主要涉及项目对社会和人民群众的影响。
首先需要考虑项目对农民的利益影响,包括土地征用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农民的就业和生活条件的改善等。
此外,还需要考虑项目对周边居民和社区的影响,包括项目对周边环境的改善、公共设施的建设和社区配套的改善等。
还需要考虑项目对当地文化和历史遗产的保护、社会稳定和和谐等方面的影响。
综合考虑项目对社会的正面和负面影响,以确定项目的社会可行性。
最后,从环境角度来看,土地整治项目的可行性主要涉及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和对可持续发展的贡献。
首先需要考虑项目对土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包括项目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对水资源的节约利用和污染防控等。
此外,还需要考虑项目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的保护和恢复的影响。
综合考虑项目对环境的正面和负面影响,以及项目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贡献程度,以确定项目的环境可行性。
综上所述,土地整治项目的可行性分析需要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只有在经济可行性、社会可行性和环境可行性三个方面均得到充分的评估和保证,才能确定项目的可行性,并为项目的实施提供坚实的依据。
因此,在进行土地整治项目可行性分析时,需要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和评估,以确保项目的成功实施。
农村土地整治项目实施情况分析近年来,我国农村土地整治项目成为了推动农村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从项目背景、实施情况以及存在问题三个方面对农村土地整治项目进行分析,旨在全面了解该项目的运行情况,并对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项目背景1.1 农村土地整治概述农村土地整治是指通过对农村土地进行改良、整合和重构等措施,提高农村土地的质量和使用效益,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
该项目旨在解决农村土地利用效益低下、村庄环境脏乱差等问题,推动农村现代化进程。
1.2 实施需求和政策支持农村土地整治项目的实施得到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
作为国家战略,相关部门纷纷出台政策文件,鼓励各地深入推进土地整治工作。
此外,农村土地整治项目还受益于金融政策、税收优惠政策等方面的支持,为项目的开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二、实施情况2.1 项目范围和目标农村土地整治项目覆盖了全国范围内的农村地区,旨在改善农村土地的使用效益、村庄环境和人居条件。
项目的主要目标包括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实现农村土地的集约利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等。
2.2 实施措施和成效农村土地整治项目采取了多种措施来实现目标。
首先,对农田进行整合,减少耕地面积浪费现象。
其次,对农村村庄进行规划和改造,提升农村环境质量。
再次,推广农村生态建设,提高土地的生态功能。
这些措施的综合效果不断显现,农产量得到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和环境状况明显改善。
三、存在问题3.1 资金投入不足尽管农村土地整治项目受到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但在实际运行中仍存在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
一方面,项目的规模庞大,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另一方面,部分地区对于项目的重要性和长期利益认识不足,导致项目资金难以保障。
3.2 技术手段滞后农村土地整治项目需要借助现代科技手段进行规划和实施,然而在部分农村地区,科技手段的应用滞后。
技术手段的滞后不仅使项目进展缓慢,还限制了项目效果的实现。
3.3 不同地区实施形式存在差异由于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水平和文化传统存在差异,农村土地整治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差异化的问题。
土地整治方案的经济效益分析与风险评估土地整治是指通过土地治理技术与方法,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提高土地的质量和功能,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土地整治方案的经济效益分析与风险评估是土地整治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关键内容之一,旨在评估土地整治方案对经济的直接和潜在的影响,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和风险应对措施。
1. 经济效益分析土地整治方案的经济效益分析是评估土地整治方案对经济利益的直接和间接影响。
这包括了土地整治项目的投资成本、建设和运营阶段的运营费用以及所带来的经济效应。
经济效益分析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 投资成本分析:对土地整治项目的总投资成本进行评估,包括项目的建设、设备、劳动力等方面的成本。
同时,还需要考虑到项目的时序性和费用分配,在不同阶段进行逐年估算。
1.2. 收益评估:评估土地整治项目所带来的直接经济收益。
这包括项目的运营过程中所产生的收益,如土地租金、土地增值收益等。
同时还需要考虑到项目的收益分配方式和时序性。
1.3. 环境效益评估:评估土地整治项目对环境的影响。
这包括土地整治项目对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保护,如水土保持、植被恢复等,以及对生态产品和服务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如生态旅游、水资源利用等。
1.4. 规模效益评估:评估土地整治项目的规模效益。
这包括土地整治项目的覆盖范围、目标市场和可持续竞争力等方面的评估。
2. 风险评估土地整治方案的风险评估是评估土地整治项目所面临的潜在风险和可能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
风险评估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市场风险评估:评估土地整治项目所面临的市场风险。
这包括市场需求的不稳定性、市场价格的波动等因素对项目收益的影响。
2.2. 技术风险评估:评估土地整治项目所面临的技术风险。
这包括技术实施的可行性、技术难度、技术创新等方面的评估。
2.3. 政策风险评估:评估土地整治项目所面临的政策风险。
这包括政府政策、法律法规等因素对项目实施的影响。
土地整治效益性分析作者:李喜臣张勇张裕凤奕莉琦来源:《西部资源》2016年第01期摘要:土地整治是解决包头市固阳县土地利用问题的必然选择。
要实现中央提出的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目标,解决当前土地利用中的突出问题,必须改变土地利用方式,走集约利用、内涵挖潜的路子,大力开展土地整治。
采用文献分析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以固阳县土地整理项目为背景,结合固阳县实际情况,选取17项效益评价指标对固阳县土地整治项目进行分析,通过土地整治获得有效耕地面积的增加、生态环境的改善、土地利用率的提高等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土地整治效益分析指标的选取、管理方面的问题,故对其进行分析并提出优化土地整治效益分析指标的选取等对策。
固阳县土地整治项目2005年至今总投资9296.63万元,总收益1632.68万元,新增耕地面积470.38hm2,单位面积产出总共增加36157.91kg/hm2。
通过土地整治的实施,有效耕地增加,耕地质量等级提高,促进了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改善了土地生态环境。
关键词:固阳县;土地整治;效益分析1.固阳县区域概况与土地整治现状土地整治是国内外的研究热点之一,农村土地整治问题是研究的核心,目前土地整治研究关注土地整治政策法规建设、重视土地整治战略与规划的研究与实施、聚焦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探索土地整治技术创新和土地整治综合效益评价方法。
本文以固阳县土地整治项目为背景,选取效益评价指标对固阳县土地整治项目进行分析。
包头市固阳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北部。
地理位置为东经109°40′~110°41′,北纬40°42′~41°8′58″,东与呼和浩特市的武川县交界,南与土默特右旗、石拐区、九原区相邻,西同乌拉特中旗和乌拉特前旗接壤,北与达茂旗相连,行政区域土地面积5025km2,县境南高北低,东部高于西部。
属中温带亚干旱地区。
固阳县辖6个镇:金山镇、西斗铺镇、下湿壕镇、怀朔镇、银号镇、兴顺西镇,104个村民委员会,总人口17.3万人。
土地整治项目效益分析研究摘要:黑山县是全国重点产粮县,是辽宁省商品粮基地之一,是辽宁省土地整治重点县,每年新立项项目超过20个。
随着最近几年土地整治项目的增多,存在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很多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忽略了效益分析,使得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报告不完善。
针对这种情况,作者对多年土地整治项目管理经验进行总结,以辽宁省黑山县常兴镇常兴村土地整治项目为例,将黑山县土地整治项目效益分析进行深入研究,以供今后黑山县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单位借鉴,具有一定的推广意义。
关键词:黑山县土地整治效益分析黑山县地处辽宁西部,土质肥沃,是全国重点产粮县,是辽宁省商品粮基地之一,是辽宁省土地整治重点县。
每年新立项项目超过20个。
但是随着最近几年土地整治项目的增多,存在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很多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忽略了效益分析,使得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报告不完善。
针对这种情况,作者对多年土地整治项目管理经验进行总结,以辽宁省黑山县常兴镇常兴村土地整治项目为例,将黑山县土地整治项目效益分析进行深入研究,以供今后黑山县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单位借鉴。
1. 项目简介辽宁省黑山县常兴镇常兴村土地整治项目,位于辽宁省黑山县黑山县常兴镇常兴村。
项目区东部、北部紧邻常兴四排干,南接常兴村,西靠常兴村西侧田间道。
地理坐标东经122°17′53″至122°18′20″,北纬41°38′35″至41°40′30″。
项目区总面积346.96hm2,整理面积为240.79hm2。
项目区新增耕地面积为7.58公顷,新增耕地率为3.14%。
该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为土地平整工程、农田水利工程、道路工程和其他工程。
其中土地平整工程主要是对新增耕地局部不平坦地区进行土地平整,并外运客土对新增耕地进行改良、平整。
农田水利工程包括灌溉、排水工程。
该项目的灌溉工程主要包括:新打566眼铁管机电井,并配备283台离心水泵;修筑井台;清淤既有的排水沟道;涵管。
新时期土地整治项目效益分析摘要:土地整治是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手段之一,本文提出了土地整治的途径,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个方面分析了土地整治规划实施过程中产生的综合效益,并对土地整治工作的后续发展提出了几点可行性建议。
希望本次研究中所涉及的内容,对综合效益评价体系的建设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全面提升土地整治工作运行的效益。
关键词:土地整治;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土地整治在保证土地资源配置科学性、提升土地利用率和优化生态环境等方面均体现出较明显的效能。
随着各类土地整治项目的实施,研究评估其效果的技术方法对土地整治工作有序推进有促进作用。
土地整治在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分析土地整治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等的效益,不仅可以丰富土地整治的理论,而且对指导土地整治的实践活动也具有重要意义。
1 提升土地整治效益的途径(1)完善土地整治调查统计和核实制度。
土地整治效益评价需要以详实可靠的数据为基础。
数据的质量高低将会直接影响评价成果的质量,并影响决策水平,因此加强对上报信息的检验核实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信息核实时,应以严谨科学的态度,采用系列数据规律性判断、前后对比和逻辑推理的方法,结合现场调查,认真核实检验,以便及时发现错误和疏漏,保证数据的真实性。
并且应加强对核实人员的综合管理,以提高数据的质量[1]。
(2)建立土地整治监测评价制度。
在土地整治项目中建立项目参与式监测评价制度,对土地整治进行监测评价。
项目参与式监测评价制度是指项目受益者参与项目监测评价数据的收集整理和信息反馈的全过程,并根据掌握的数据和信息与项目管理者和决策者共同对项目进行评价,以帮助为项目执行机构和决策机构提供切实可靠的数据和信息的一种工作方式。
(3)建立土地整治生态监测网。
土地整治生态监测的时间网是指至少在三个时期必须监测土地整治的生态效益。
一是在土地整治项目管理初期进行预分析,二是在项目实施完毕后,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跟踪监测与评估,三是在项目实施完毕后每三年或五年进行跟踪分析。
J IAN SHE YAN JIU建设管理30治沟造地土地整治工程综合效益分析Zhi gou zao di tu di zheng zhi gong chengzong he xiao yi fen xi唐龙龙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贫困地区形成了完整的地质管理以及土地整治项目,并且相关工作人员建议在我国贫困地区推广现代化的农村治沟造地项目,通过一系列的土地平整以及田间道路建设等方式,一方面来说,能够为我国农村建立更为完善的土地管理体系,另一方面还能有助于提高耕地的质量和耕地的面积,形成高产稳产和抗灾能力较强的现代化农村状况。
而在进行治沟造地土地整治工程时,相关工作人员首先需要了解土地整治,对于耕地质量产生的影响,这样能够衡量土地在整治过程中的具体应用状况,并且还能够帮助工作人员在进行土地整治时,对后续的整治工作进行进一步的优化。
本文中简单对治沟造地土地整治工程的综合效益进行分析探讨了下一步的整地方案,旨在为我国现代化的治沟造地整治工程提出进一步的规划。
就目前来说,土地整治是我国在进行现代化农村建设以及城乡结合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
这项工作不仅能够使我国的土地资源应用质量得到提升,还有助于建设现代化农村,使我国的农业体系得到进一步的优化和转变,而值得注意的是,相关工作人员在进行工程的建设时,需要了解治沟造地在应用过程中的具体方向,并且还需要在建设过程中将各种创新模式应用于其中,严抓生态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等相关内容,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使耕地的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还能够有助于提高我国的建设质量,建立更为良好的生态环境。
治沟整地工作在土地整治项目中的应用,将最终实现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的综合治理效果,对于发展现代化农业以及高效农业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极为明显。
一、项目发挥的主要效益1.经济效益通过土地整治项目在应用过程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获得良好的成效,一方面来说,土地的治沟造地整治工作能够对不良的土地状况进行有效的管理,使耕地的面积得到增加,除此之外通过土地整治还能够有助于优化项目区土地的利用结构,使中低产田的整体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而经调查计算再进行有效的土地整治后,新增的粮食产量最大可增加70%以上,而原有的土地在进行处理后,年均粮食产量可增加30%左右,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我国的农业呈现增产的发展趋势,并且还能够起到农民增收的效果。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效益分析1.1社会效益——改善农民的生产条件。
通过土地整理,使项目区的农田道路、水利、电力设施和环境景观工程配套,耕地得到平整,将极大地改善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农田灌溉保证率提高到80%,满足了灌溉要求;道路通畅,田块内土地相对平整,从田块零星分布达到田块连片,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业生产效率。
——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
通过土地综合整治,不仅可新增耕地44.15公顷,使耕地面积增至341.85公顷,有效缓解了项目区人地矛盾,并为全省保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做出贡献;而且,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推广新的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
整理后的土地拟引进优良品种,发展蔬菜、花卉、药材等市场效益好、附加值高的作物。
这样有利于充分利用项目区整理后完善的农业生产设施,降低农民的生产风险,提高和稳定农民的收入,目前X区政府正在与有关科研单位和外商进行洽谈,以便与土地整理项目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此工程的效益。
根据当地整田和整水的经验,整理后农作物可较原来增产17%左右。
—发挥较强的示范作用。
本项目的土地整理规划设计是在参照国内外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而编制的,规划设计的程序和方法都力争达到先进水平,对土地整理规划设计都将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本项目区的土地整理内容也将对河南省内类似地区起到一定的指导和示范作用。
土地整理后将采用新的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这对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创造和利用有利优势,推动农村现代农业的发展也都有积极的示范作用。
——有利于农村地区的社会稳定。
土地整理后进行土地的合法、合理的权属调整,村界较过去取直了,产权明晰度增加了,将减少今后土地利用过程中可能引发的各种纠纷,有利于保持项目区农村的社会稳定。
——项目的实施,由于大量资金的涌入,带动相关物流、人流、信息流涌入,可以创造大于项目本身效益几倍的社会价值。
——有利于推动土地整理事业的发展。
土地整理将完善项目区农田水利设施、交通设施等,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生产率,将使广大农民群众感受到土地整理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事业,是一项为当地群众办实事的事业,为他们提供了努力奋斗,改善家乡面貌的启示,有利于增进广大农民对土地管理工作的支持和理解,对安定社会,进一步推动土地整理工作的全面开展,对促进农业发展将起到不可估量的巨大效果。
土地整治项目可行性分析与评估研究土地整治旨在通过统筹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提高土地使用效益,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土地整治项目的可行性分析与评估是确保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取得理想效果的关键步骤。
本文将对土地整治项目的可行性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分析与评估方法。
首先,土地整治项目的可行性需要考虑项目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影响等方面。
经济可行性评估主要从项目投资回收期、投资效益、利润率等方面进行分析。
社会可行性评估关注项目对当地居民生活影响、就业机会等方面的影响。
环境可行性评估则需要关注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保护措施的有效性。
其次,进行土地整治项目可行性分析与评估时,需要考虑项目的土地资源现状、潜力和可持续利用能力。
通过对土地利用现状的了解,可以明确项目的发展目标和潜力。
同时,还需要结合土地资源保护政策和法规,评估项目的可持续利用能力,确保项目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进行。
另外,土地整治项目的可行性评估还需要考虑项目的技术可行性。
技术可行性评估包括项目所需技术的可行性、技术实施的可行性和技术运维的可行性。
通过对项目所需技术的评估,可以确定项目是否存在技术难题以及技术实施的可行性。
同时,还需要考虑项目运维期间的技术维护和更新需要,确保项目能够长期稳定运行。
在土地整治项目可行性分析与评估中,还需要充分考虑项目的风险与回报。
风险评估主要包括项目的政策风险、市场风险和技术风险等。
通过对风险的评估,可以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降低风险对项目的影响。
同时,还需要评估项目的回报情况,包括项目的经济回报、社会回报和环境回报等方面,确保项目能够实现预期效益。
值得注意的是,土地整治项目的可行性分析与评估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
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土地整治项目可能面临不同的问题和挑战,因此需要特定的分析方法和评估指标。
同时,还需要充分利用GIS、遥感和空间分析等技术手段,提高评估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综上所述,土地整治项目的可行性分析与评估是确保项目成功实施的关键环节。
XX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效益分析1 社会效益(1)完善农业基础设施,促进农村现代化项目实施以后,田间道路和农田防护林成网,田块规整成方,土地得到平整,水利灌排设施配套完善,区内所有的耕地将成为“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对促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2)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项目区现状未利用地较多,土地利用率低。
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可以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
经测算,项目实施后,可新增耕地209.55公顷,新增耕地率11.90%。
(3)改善耕地质量,提高耕地产出率项目区现有耕地限制因素明显,通过项目实施,通过田间基础设施配套,可以大大提高耕地质量,增加耕地产出率。
(4)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项目实施后,将形成完善的田间道路系统和灌排系统,有利于推进规模化和专业化经营,促进农业结构调整。
另一方面,农民可充分利用完善的农业生产设施,发展多种经营,降低生产成本和风险,从而增加收入。
同时,还可降低灌溉劳动强度,节省劳动时间,使当地农民有更多的时间从事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2 生态效益(1)降低地下水位、防治土壤盐碱化通过对项目区土地进行整理,在项目区内构建完善的灌溉、排水体系,可保障排水通畅,有效降低项目区地下水位,洗盐压碱,有效防治土壤盐碱化。
(2)提高植被覆盖率,降低风沙影响沿项目区田间道双侧和生产路单侧布置农田防护林,可使项目区内的植被覆盖率大大提高,减少水土流失,有效降低风沙影响,改善项目区的生态环境和农田小气候。
(3)营造优美的生产生活环境通过田、水、路、林的综合整治,使项目区形成了田成方、路林沟相间成网的美丽格局,为项目区居民营造了优美的生产生活环境,有很好的景观效果。
总之,项目区通过土地平整、灌溉排水设施及田间道路、防护林工程配套,能有效改善生态环境,生态效益显著。
3 经济效益该项目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对该项目的经济分析宜采用静态投资收益率和经济内部收益率两种指标进行评价。
土地整治项目效益分析研究
摘要:黑山县是全国重点产粮县,是辽宁省商品粮基地之一,是辽宁省土地整治重点县,每年新立项项目超过20个。
随着最近几年土地整治项目的增多,存在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很多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忽略了效益分析,使得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报告不完善。
针对这种情况,作者对多年土地整治项目管理经验进行总结,以辽宁省黑山县常兴镇常兴村土地整治项目为例,将黑山县土地整治项目效益分析进行深入研究,以供今后黑山县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单位借鉴,具有一定的推广意义。
关键词:黑山县土地整治效益分析
黑山县地处辽宁西部,土质肥沃,是全国重点产粮县,是辽宁省商品粮基地之一,是辽宁省土地整治重点县。
每年新立项项目超过20个。
但是随着最近几年土地整治项目的增多,存在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很多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忽略了效益分析,使得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报告不完善。
针对这种情况,作者对多年土地整治项目管理经验进行总结,以辽宁省黑山县常兴镇常兴村土地整治项目为例,将黑山县土地整治项目效益分析进行深入研究,以供今后黑山县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单位借鉴。
1. 项目简介
辽宁省黑山县常兴镇常兴村土地整治项目,位于辽宁省黑山县黑山县常兴镇常兴村。
项目区东部、北部紧邻常兴四排干,南接常兴村,西靠常兴村西侧田间道。
地理坐标东经122°17′53″至122°
18′20″,北纬41°38′35″至41°40′30″。
项目区总面积346.96hm2,整理面积为240.79hm2。
项目区新增耕地面积为7.58公顷,新增耕地率为3.14%。
该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为土地平整工程、农田水利工程、道路工程和其他工程。
其中土地平整工程主要是对新增耕地局部不平坦地区进行土地平整,并外运客土对新增耕地进行改良、平整。
农田水利工程包括灌溉、排水工程。
该项目的灌溉工程主要包括:新打566眼铁管机电井,并配备283台离心水泵;修筑井台;清淤既有的排水沟道;涵管。
道路工程主要是对项目区既有道路进行修缮,共修缮8条田间路,总长6934.59米;生产路19条,总长10968.57米。
其他工程主要是电力工程。
电力工程主要为项目区内灌溉设施配备电力系统,包括高压,低压线路架设、变压器安装,调试、接地装置制作。
项目预算总投资为612.25万元,其中工程施工费为443.90万元,亩均投资1695.12元
2. 效益分析
项目实施后,对其进行效益分析,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三方面进行论述。
2.1 社会效益分析
(1)提高土地利用率
该项目区整理面积为240.79公顷,新增耕地7.58公顷,新增耕地率达到3.14%。
整理后耕地面积达到238.99公顷,项目区土地垦殖率达到66.7%。
土地保有量大幅度增加,对农业产业化调整打下坚实物质基础。
(2)提高耕地产出率
项目实施后,能够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的产值,提高农产品的商品质量。
(3)合理利用土地保护耕地
项目区内农田水利工程规划的实施,使昔日的低产田变成旱、涝保收的高产田;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充分发挥水土资源潜力。
(4)增加农民收入
通过土地整理,该项目区增加优质耕地达到238.99公顷,为产业结构调整准备好了前期平台,然后在这些优质耕地上调整种植结构,建立高产农业,将大大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使农民人均增加纯收入近700元,使区域经济得到提高,生产条件得到全面改善。
(5)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社会稳定
该项目区实施后,当地农民对农业结构调整和开采地下水资源灌溉有了新的认识,并掌握实际的耕作经验。
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将给他们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稳产稳收将成为现实。
该项目区的劳动力就业将上升。
对该项目区的社会稳定起得十分积极作用,保证农业持续稳定发展。
2.2 生态效益
(1)保护土地、提高土壤质量
项目区实施土地整理后,通过农田水利工程的配套,使原有低产田变成高产农田,水肥流失减少,土壤退化现象也可以得到控制;
原来的荒草地经客土和土壤改良可变成耕地,土地的荒芜面积也大大减少;既有耕地经过整理可变成规格化的灌溉良田,改变昔日“高低不平、杂乱无序”的粗放耕作现状。
项目区的土地将得到保护,土壤质量将得到提高。
(2)提高水利设施后,防止水土流失
项目区内的排水沟形成网络,使项目区降雨得到及时的排出。
灌溉工程和排水工程的布设,使渍涝、干旱灾事出现的频率降低,耕地得以保护,水土流失现象将得到控制。
2.3 经济效益
(1)现状效益
项目区土地整理面积240.79公顷,现状耕地面积231.41公顷,其中旱地面积221.35公顷,菜地10.06公顷。
旱地主要种植玉米,玉米单产每亩500公斤,市场价每公斤1.2元,亩均年成本150元。
大棚蔬菜年平均亩收入3500元,年平均亩成本2000元。
农业年销售收入计算的单价和单产,以现行市场价格和当地实际平均单产为依据;其农业成本当地实际发生费用计算。
整理前项目区耕地年纯收入计算如下:
旱地年收入:221.35×15×500×1.2=199.21万元
菜地年收入:10.06×15×3500=52.81万元
旱地成本: 221.35×15×150=49.80万元
菜地成本: 10.06×15×2000=30.18万元
年纯利润: 172.04万元
(2)项目实施后经济效益评价
项目区整理后耕地面积为238.99公顷,85%规划为大棚蔬菜地,大棚种植面积为203.14公顷。
项目区整理后耕地年收益计算如下:
菜地年收入:203.14×15×3500=1066.48万元
菜地年成本:203.14×15×2000=609.42万元
年纯收益:1066.48-609.42=457.06万元
(3)维修费及运行管理费
工程维修费、电费、管理人员工资等,取年纯收入的6%计:457.06×0.06≈27.42万元
10.3.4项目区年净增产值
年净增产值=年纯收益-维修费及运行管理费,代入数值:
457.06-27.42=429.64万元。
项目整理后净增产值:
429.64万元-172.04万元=257.6万元
(4)还本年限
项目总投资612.25万元。
采用静态法分析,工程投资回收期为:
工程投资回收期=总投资额/年净增纯收益则:
t=612.25÷257.6=2.37≈3年
工程投资利润率=年净增纯收益/总投资额=37.87%
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作为农业投资项目还本年限较为合理,因
此,本项目是经济合理的,耕地经营管理的直接经济效益是显著的。
3. 结论
通过对辽宁省黑山县常兴镇常兴村土地整治项目经济效益的分
析不难看出,土地整治项目的成效是比较明显的,能使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的依据更加充分,能充分体现设计的合理性。
辽宁省黑山县常兴镇常兴村土地整治项目是黑山县土地整治项目的一个典型,其效益分析比较完善,分析比较深刻,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今后其他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及立项可以进行参考,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辽宁省黑山县常兴镇常兴村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报告,辽宁省化工地质勘查院编制,2012年5月
[2]辽宁省国土资源厅.辽宁省土地整治规划设计实用技术手
册.2004,9
[3]徐建春.联邦德国乡村土地整理的特点及启示.中国农村经济.2001,6
作者简介:
吕哲(1979-),男,法律专业,在辽宁省黑山县国土资源局从事土地开发整理、土地规划等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