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贿罪应取消“为他人谋取利益”之要件
- 格式:pdf
- 大小:120.12 KB
- 文档页数:1
犯罪构成要件三阶层如何理解受贿犯罪案件的构成要件受贿犯罪是我国当前发案率高、群众反映十分强烈的职务犯罪之一。
由于受贿犯罪大多是一对一进行的,所以因其案件的特殊性,历来是我们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案件中的难点。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受贿犯罪表现形式更加错综复杂,一方面随着法制宣传的深入,行为人在法律意识提高的同时,防范意识也在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家族腐败”已成为受贿犯罪案件中的一个突出特点,面对诱惑,一些干部表面上清正廉洁,暗地里却唆使、纵容自己的亲属收受贿赂,由于家人、亲属的介入,行贿受贿大多间接发生,检举不易,查证更加困难,这给案件的查办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笔者就工作实践中查办受贿案件遇到的和需要把握的一些问题作一探讨。
一、如何把握“国家工作人员”这一主体要件受贿罪的主体,是具有一定职务或职权的国家工作人员,在司法实践过程中有时还是难以把握,例如受贿罪和公司、企业人虽受贿罪的主体确定有时就较困难,检察院和法院往往定性不一;再如由于“家族腐败”的出现,“国家工作人员”所发挥的作用有时不很明显。
受贿犯罪行为人一般社会阅历较深厚,经验相对丰富,手段繁多巧妙,且具有一定的反侦查能力,而且贿赂犯罪绝大部分表现为一对一的秘密行为,很少留下物证、书证。
正由于此,犯罪分子往往负隅顽抗,找出种种借口进行狡辩,为自己受贿的主观故意进行开脱。
主要表现有以下五种情况:1、以“借”为名掩盖受贿实质一些受贿案件中,行为人往往把受贿辩解为借贷关系,有的早在贿赂行为成立时就留下“借条”、“欠条”之类的证据,以“有备无患”。
为此,在办案中应当查明:行为人的借贷理由是否成立、借贷时间的长短、财物的用途、有无偿还的能力及归还意思的表示;出借方有否通过借贷方谋利或企图谋利,或者借贷的财物本身就是谋利后的产物等,从而揭示出所谓的“借贷”,实际上就是以权谋私、搞权钱交易,“借条”、“欠条”实质是一种规避法律的形式,是行为人用来掩盖其利用职权,收受或索取他人财物的真实意图的道具。
取消受贿罪“为他人谋取利益”要件之分析孟祥金摘要:我国刑法第385条所规定的受贿罪,以“为他人谋取利益”为必备要件。
在理论界和司法实践中,对于“为他人谋取利益”争议很大,与国际反腐惯例不符,不利于节约司法资源、提高司法效率,不利于严密法网和增强法律权威。
取消刑法第385条“非法收受他人财物”要件的规定,是我国反腐与国际接轨的需要,有利于节约司法资源、提高司法效率,严密法网,增强法律权威。
建议修改刑法第385条,去掉“为他人谋取利益”的具体规定。
关键词:受贿;为他人谋取利益;反腐作者简介:孟祥金,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员 (邮政编码 250100)中图分类号:D924.3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359(2017)01-0087-03根据我国刑法第385条的规定,认定国家工作人员是否构成受贿罪,需要同时符合“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非法收受他人财物”及“为他人谋取利益”三项必备要件。
“为他人谋取利益”作为认定受贿罪的一项必备要件,无论是在理论界还是具体的司法实践中,都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本文对“为他人谋取利益”进行具体分析,并就其存废提出建议。
一、“为他人谋取利益”存废之争议“为他人谋取利益”的存废争议,既有法学理论上的争议,也有具体司法实践中的争议。
肯定和支持继续保留“为他人谋取利益”规定的学者认为,该规定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可以将人情往来与受贿犯罪区别开来,如果没有“为他人谋取利益”的限制,将难以区分人情往来和受贿犯罪的区别,会导致打击面过宽,有违刑法谦抑性原则的要求。
“在肯定说中,又存在客观要件说和主观要件说之分。
客观要件说认为,受贿者在接受贿赂后实施了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才能成立犯罪; 主观要件说则认为要成立受贿罪,需要受贿者在主观上存在为他人谋取利益的心理目的”。
[ ]与之相反,否定和主张取消“为他人谋取利益”要件的人则认为:“‘为他人谋取利益’作为受贿罪的要件,与受贿罪的本质不相符合,与认定受贿既遂的标准不相符合,与国际上绝大多数国家及《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做法不相符合,应予取消。
浅析受贿罪中的“为他人谋取利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85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的,或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是受贿罪。
”由此得出受贿罪包括两种形式:索取贿赂和收受贿赂。
索贿不论行为人,是否为他人谋取利益,只要行为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即构成受贿罪,但收受贿赂须以行为人“为他人谋取利益”为必备要件之一。
司法实践中,对于“为他人谋取利益”的理解,分歧较大,莫衷一是。
笔者在此谈谈自己的看法,与大家商榷。
“为他人谋取利益”是指行为人为行贿人谋取某种非法的或合法的利益。
有人理解它是受贿罪构成的主观要件,有人理解它是受贿罪构成的客观要件。
持主观要件者认为,为他人谋取利益是贿赂犯罪过程中,受贿人实施收受他人财物行为过程中主观上产生的一种答谢、报偿心理,应属受贿罪主观要件的范畴。
只要行为人收受他人贿赂时主观上有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意图流露,不论是否实施谋利行为都构成受贿罪。
笔者认为,“为他人谋取利益”应属受贿罪的客观要件,理由如下:1、按照字面理解。
“谋”即商议,想方设法寻找,“取”即获取,取得:“为他人谋取利益”就是指行为人在主观上表现想方设法为他人谋取利益,而在客观上表现为他人取得了利益。
2、按照罪状结构分析。
受贿罪的条文本身是一种叙明罪状,其结构是“主体+手段+行为+结果”,这里“国家工作人员”是主体,“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是手段,“非法收受他人财物”是行为,“为他人谋取利益”则是结果。
3、从哲学内外因关系原理分析。
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
“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只是外部条件,属于外因,“非法收受他人财物”才是行为人的内因。
正是在行为人的内因(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作用下,才导致事物的发展变化,即“为他人谋取利益”这一结果的实现。
4、从受贿罪侵害的直接客体分析。
受贿罪侵害的直接客体通常认为是国家工作人员公务行为的廉洁性或不可收买性。
为他人谋取利益是受贿人与行贿人的交换条件,是一种权力与利益的交易。
受贿罪中“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认定内容摘要: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对受贿罪法定刑的规定,是在总结各个时期的立法和司法体会的基础上,慢慢进展完善起来的。
总的来讲,现行刑法关于受贿罪法定刑的规定是合理的,符合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同贪污受贿犯法作斗争的实际,但从进一步完善法定刑的立法来看,还有些问题值得认真的研究和解决。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385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的,或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是受贿罪”。
受贿罪的特点是:利用自己的职权进行贪财取利的犯法活动。
这种犯法严峻损害国家机关及工作人员及职务行务的廉耻性,破坏党和政府的声誉。
因此“为他人谋取利益”是不是是受贿罪的必备条件,如何看待“为他人谋取利益”,受贿罪中“为他人谋取利益”的类型,犯法时“为他人谋取利益”之认定,都是本文中要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受贿罪犯法为他人谋取利益《中华人民共和国》第385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的,或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是受贿罪”。
受贿罪的特点是:利用自己的职权进行贪财取利的犯法活动。
这种犯法严峻损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职务行务的廉耻性,破坏党和政府的声誉。
因此,“为他人谋取利益”就成了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非法收受他人财物组成受贿罪的必备条件。
“为他人谋取利益”应不该该成为一样受贿罪的必备条件?司法实践中如何把握好这一必备条件?在反腐败斗争中既不能放纵狡猾的犯法分子,也不能混淆罪与非罪的界限,这是一个函待解决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一、如何看待“为他人谋取利益”第一,在受贿罪中“为他人谋取利益”是不是是其组成要件问题上存在不同观点。
大多数学者以为,为他人谋取利益是受贿罪的客观要件之一。
从理论界的学术论文、论著、教科书看,绝大多数作者以为“受贿罪的客观要件是指行为人利用职务的便利,收受或索取他人行贿,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
这三个方面是紧密联系的,它们有机统一,组成了受贿罪的客观要件。
受贿罪中“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认定【摘要】受贿罪是一种严重的刑事犯罪,其中“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认定是关键问题。
行为要素的界定包括直接和间接为他人谋取利益,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认定。
在判断标准方面需要严格,典型案例分析有助于加深理解。
结论部分需要严格认定为他人谋取利益,同时扩大受贿罪适用范围,加强监督和打击力度,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加强法律意识,防范受贿行为,构建清廉社会。
【关键词】受贿罪、为他人谋取利益、行为要素、直接、间接、认定标准、典型案例、严格认定、扩大适用范围、监督、打击力度。
1. 引言1.1 受贿罪的定义受贿罪是一种既有犯罪事实又有特定犯罪目的的犯罪行为。
受贿罪具有直接性,即犯罪分子通过收受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提供利益,直接谋取利益。
受贿罪具有目的性,即犯罪分子通过受贿行为,谋取自己或他人的利益。
受贿罪的构成要素在于公职人员的行为具有明显的主观故意和客观行为,即公职人员故意收受财物或提供利益,谋取利益的行为。
可以说是对受贿罪犯罪构成要件的基本界定,为进一步探讨“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认定提供了基础。
1.2 为他人谋取利益的含义为他人谋取利益是指受贿行为人以他人的名义或利益为目的,通过行贿行为获取牟利或谋取利益的行为。
在受贿罪中,为他人谋取利益是一个重要的行为要素,其认定具有一定的法律规范和标准。
为他人谋取利益可以是直接的行为,也可以是间接的行为,但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都必须具备牟利或者谋取利益的目的。
在司法实践中,对于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认定往往需要考虑到具体的案件情况和相关证据,以确定行为是否构成受贿罪。
2. 正文2.1 行为要素的界定“行为要素的界定”是受贿罪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涉及到受贿罪的构成要件。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行为要素包括受贿和为他人谋取利益两个方面。
受贿是指公职人员利用职权或者职务上的影响力,为他人谋取利益,而收受对方给予的财物或者利益。
这里的受贿行为主要是指公职人员利用自己的权力地位从他人处收受财物或者其他利益的行为。
【实务】中央纪委官媒:怎样把握处理收受礼金行为?为您梳理清楚了收受礼金行为的准确认定与立法完善及其他收受礼金的行为,是指党和国家工作人员或者其他从事公务的人员,接受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礼金,不登记交公;或者接受其他礼金,按照规定应当登记交公而不登记交公的行为。
但实践中收受礼金与收受贿赂、人情往来往往不好区分,由于把握不准界限,导致在认定、处理此类问题时畸轻畸重。
因此,明晰收受礼金行为与收受贿赂、人情往来之间的界限,进而加大对违纪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尤为重要。
收受礼金行为与收受贿赂行为的区别受贿行为包括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贿赂。
受贿行为还包括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非法收受他人财物。
这里的为他人谋取利益,包括承诺、实施、实现为他人所谋利益三种情况。
比如,下级找到分管干部工作的党委副书记,表示请其在职务问题上多关照并送给财物,该副书记答应并收受财物的,不需实际实施即可构成受贿犯罪。
与此相较,收受礼金行为则没有利用职务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情节。
也就是说,收钱者没有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承诺、实施和实现为送钱人办理任何事项,送钱人在送给礼金时,也没有提出或暗示任何具体请托事项。
例如,春节期间下属看望县委副书记,并送给其2万元。
该副书记从未为下属办事,下属送钱时也没有具体请托事项,对此应认定为收受礼金错误。
需要注意的是,在年节假日期间多次收受财物,最后利用职务便利为对方谋利的,则所有钱款计算为受贿。
例如,党员领导干部2009年春节收受下属张某1万元,2010年春节收受张某2万元,2011年春节收受张某2万元,同年中秋节收受张某1万元,2012年利用职务便利为张某谋取利益办事,则上述6万元均应认定受贿。
再如,下属单位逢年过节给上级领导发放“慰问金”等各种名目的奖金,一般以收受礼金错误论;但如果上级领导利用职务便利为下级单位或下级单位负责人谋取了利益、或承诺为其谋取利益的,与收钱具有明显因果关系的,则应当认定为受贿。
当前贿赂犯罪频发的原因及对策一、贿赂犯罪频发的原因(一)主观原因1.“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部分公职人员在贿赂过程中抱着一种“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认为权钱交易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收受一定数额的“合理”的“好处费”不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2.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造成贿赂犯罪频发的深层次原因还有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影响受贿行为人的不良思想既包括传统文化中官本位思想和追求功名利禄思想,又包括西方思想中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
(二)客观原因1.立法缺陷实体法的缺陷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以5000元作为贿赂犯罪立案标准,为5000元以下的贿赂行为留下了可乘之机。
另一方面,犯罪对象的规定不合理。
财产与财物,一字之差,在司法实践中就有天壤之别。
程序法方面贿赂行为一般是行受贿双方“一对一”的当面交易,书证物证非常稀少,仅仅依赖突破犯罪嫌疑人获得口供等常规侦查手段已很难获得有效的证据。
2.司法漏洞惩治和预防贿赂犯罪的司法漏洞之一体现三个方面。
一是在证据规则僵化。
贿赂犯罪一对一的特点导致取证困难。
二是缺席审判制度的缺失。
贿赂犯罪涉案人员外逃现象严重,造成大量的财产损失,同时由于缺席审判制度的缺失和引渡制度的不完善,难以对外逃贿赂犯罪分子形成严厉的打击。
三是辩诉交易制度的缺失。
一对一的交易模式使得行贿和受贿犯罪嫌疑人容易串供,辩诉交易制度的缺失为贿赂犯罪侦查及证据获取和固定带来了较大的障碍。
3.监督不足我国现行的政府信息公开机制对政务公开的范围不全面,公职人员履行职务的相关行为缺乏透明度,为公职人员的营私舞弊、贪赃枉法、以权谋私、索贿受贿等行为留下了可乘之机。
二、贿赂犯罪的治理及防范对策(一)完善立法体制,填补实体缺陷1.完善刑事法律,加大贿赂犯罪惩治力度刑事法律的完善一方面应将贿赂的范围由财物与财产性利益扩大到一切不正当利益。
另一方面应取消受贿罪构成要件中“为他人谋取利益”。
2.完善刑事诉讼法律,提高贿赂犯罪惩治效率赋予职务犯罪侦查机关必要的侦查权力和侦查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