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复习(学生精简版)
- 格式:doc
- 大小:79.00 KB
- 文档页数:4
古代诗歌鉴赏复习一、考什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考纲)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考纲)——考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观点态度(较少)二、怎么考?涉及诗词曲。
题材遍及田园、山水、咏怀、送别、边塞、风物、咏史、羁旅行役等多个侧面。
采用多题多问,有些题目不容易分清考查的点是形象、语言、思想内容还是表达技巧。
比较阅读是一个考查亮点,要关注。
三、如何备考?1.准备知识(《励志成才》P165—171):要求通读、理解,勾画要点,最近一月内浏览4次。
储存相关知识,要形成清晰的知识系统、准确理解专门术语。
2.熟悉考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观点态度。
切记:对形象、语言的分析必然要归结到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上。
(注意课堂上的讲解和印发的资料,要熟记一些经典诗例)3.独立做题:配有分点训练和综合训练,请认真完成,独立思考,争取从新题中找到例题的影子,学会举一反三,学会联想想象,学会使用术语。
7分的题,争取5分以上。
4.下面的复习资料将按5个考点讲练,每首诗均有分析。
请先阅读诗歌,形成一定理解之后结合问题思考,再阅读分析,依据分析拟写答案,务求答出要点,表述完整。
考点一、鉴赏诗歌的形象鉴赏诗歌的形象,包括诗歌的人物形象、事物形象、景物形象。
1.鉴赏人物形象。
(1)鉴赏抒情主人公自身的形象。
例1: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诗的三、四两句塑造了诗人怎样的艺术形象?答:分析:鉴赏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就是把我们在阅读这首诗中所感悟、所“复活”的诗人形象,准确地形之于文字。
如这首送别诗,诗人在名满天下的黄鹤楼,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送别自己的知心朋友。
诗人把朋友送上船,目送船顺流而去,友人人影模糊,只见船帆;最后连船帆都消失了,只有一江春水浩浩荡荡流向天际,独留长时间伫立江边的诗人,我们分明能见到诗人的脸上写满了对朋友的留恋、牵挂和祝福。
古诗赏析知识点复习资料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练习示例绝句二首(其一)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步骤一) .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
构成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
(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步骤三)江汉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答案:①“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喻意。
“片云”在空中飘荡,就像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中,月亮和“我”都孤独寂寞。
“落日”喻自己黄昏暮年,“秋风”则是眼前实景,与上句“落日”的意象相对,虚实结合。
②两联情景交融,营造出一种天高道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意境。
秋夜朱淑贞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
诗歌复习要点一、诗歌鉴赏复习要点考点一、诗歌内容、情感古代诗歌情感分类:情感:悲、喜、闲内容:咏史、托物言志、思乡、边塞、田园;送别、人生际遇、爱情、杂感、闺怨(一)咏史怀古诗[内容情感] a评判历史、b借古伤己、c借古讽今[常用技法] 借景抒情、对比、用典、衬托、抑扬[常见意象] a有一定影响的人物、事件、古迹等。
b历史人物如屈原、吴王、贾谊、王昭君、曹植、诸葛亮、隋炀帝、唐明皇、杨贵妃、李煜等。
c历史事件如马嵬事件、隋灭、项羽自刎、安史之乱等。
d历史古迹如废都荒台、离宫旧苑、骊山、赤壁、新亭、隋堤、湘妃祠、乌江亭、陈琳墓、李白坟等。
作者借古自比,或感叹历史,或影射当今(二)咏物言志诗[内容情感] (1)单纯咏物(2)托物言志(寓意) (3)托物喻理(4)托物讽世[常用技法]a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其常用的技法有正面描写(绘形绘色)与侧面烘托。
b从整体构思看,其常用的技法有比喻、象征(托物言志)、拟人、对比。
[常见意象] 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山川日,月、风雨雷电、器物玩好(三)羁旅思乡诗[内容情感] a叙写客居他乡的艰难,书写漂泊无定的孤苦。
借旅途所观、所闻等,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b望尽天涯怀人愁, 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思念c或表达人生感叹,流露年华易逝的苦闷;或抒发独居他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常用技法]a 借景抒情(或叫“寓情于景”),情景交融、b乐景衬哀情(乐景写哀)、c对面落笔(又叫“反说”“侧面落笔”)、d细节描写、e抑扬、f虚实结合、以虚写实[常见意象] 月亮(见月怀人,望月思乡)、秋风、秋霜、衰草(引发行人孤独、凄凉、惆怅之情)、杜鹃(叫声“不如归去”,常与哀怨、思归有关)、猿啼(象征漂泊之人的悲苦)、沙鸥(喻指漂泊不定、孤苦伶仃)、孤雁、鸿雁(鸿雁传书而思乡怀亲)、浮云(漂泊之意)、梧桐叶落(飘零、孤苦凄凉)、西楼、高楼、小楼、危楼、危栏(借人在楼、倚栏或登楼远眺表现思念之情)等。
一题多考——诗歌鉴赏题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由于理解诗歌有较大难度,加上题目类型繁多、知识纷杂,令诸多考生在备考中望之兴叹。
为减轻高三学子备考压力,明确诗歌鉴赏考察点和答题规律,现举一例,采用一题多问的方式,将诗歌鉴赏题可能考到的题型及答题步骤一一讲清,以资高三备考的师生借鉴。
一、题目设置送李端卢纶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练习题目(判断考点)1、请判断并分析这首诗的诗眼?2、这首诗的语言有何特色?请简要分析。
3、这首诗前两联描绘了怎样的意境?请简要赏析。
4、该诗塑造了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请分析。
5、这首诗是抒发作者怎样的情感的?请简要赏析。
6、这首诗是怎样抒发作者情感的?请简要赏析。
7、这首诗前两联描绘了哪些意象?有何作用?8、这首诗前两联描绘了的景物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9、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10、这首诗以—个“悲”字贯串全篇,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高考诗歌鉴赏题解题总结基础:深入理解诗意过程:明确题干要求理清答题思路结果:认真拟写答案送李端卢纶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1、请判断并分析这首诗的诗眼?类解题步骤(三步五点)解字:语境义(表义深意)+手法解句:句义+手法效果联情旨:对意境、形象、情感、结构方面的作用参考答案2、这首诗的语言有何特色?请简要分析。
解题步骤(三步三点)点特色: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笔调婉约雄浑豪放联情旨:对意境、形象、情感、结构方面的作用参考答案3、这首诗前两联描绘了怎样的意境?请简要赏析。
解题步骤概括:(客观词)+(主观词)+定性(图)分析:结合诗句分析主观词联情旨:点明用该意境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参考答案4、该诗塑造了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请分析。
语文答题技巧复习要点一、诗歌鉴赏复习要点(一)鉴赏“思想感情型”题的答题步骤把握诗歌情感的“五看”一看标题,二看作者,三看注释,四看问题,五看内容(寻诗眼、品意象)提问方式:这首诗(一句、一联、一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题步骤:①先点出作者的感情(什么感情?用四个字或两个字的词)②通过什么来表达感情(联系诗歌的事物、景物来回答,也可以理解为对于诗歌内容的概括或翻译)③表达感情的特点、方法(直抒胸臆、委婉含蓄、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衬托等)古代诗歌常见情感: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迁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昔盛今衰之感伤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蔑视权贵之高洁离别思念之情贬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之感慨愤世嫉俗之情绪(二)分析意境型古代诗歌的常见意境类举1、雄浑、开阔2、高远、纯清3、庄严、肃穆4、清幽、明丽5、深隐、旷达6、静谧、悠闲7、空灵、秀美8、慷慨、豪迈9、和谐、融洽10、激越、狂野a、缠绵、悱恻b、萧瑟、落寞c、苍凉、悲伤d、凄婉、冷落e、荒凉、衰败f、凄苦、悲凉g、痛苦、悲愤h、低沉、怨婉i、幽暗、忧惧j、悲怆、幽怨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提问变体:①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题步骤:①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三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②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抓住景物的特点,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三)诗歌鉴赏常见创作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
初二语文知识点复习诗歌鉴赏初二语文知识点复习——诗歌鉴赏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也是语文学习中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诗歌的鉴赏,我们能够提高我们对语言的感悟力和审美能力,培养我们的文学情趣。
本篇文章将为大家带来初二语文的诗歌鉴赏知识点复习。
一、诗歌的特点及分类诗歌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创作形式:诗歌以押韵和节奏为基础,采用特定的诗体格式进行构成。
2. 精炼性:诗歌的语言具有高度浓缩和凝练的特点,一词一句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和布局的。
3. 修辞手法:诗歌中常常使用各种修辞手法增加艺术效果,如比喻、拟人、夸张等。
根据内容和体裁的不同,诗歌可以分为古诗、现代诗以及民族诗歌等。
1. 古诗:古诗又分为古代汉族诗歌与古代少数民族诗歌,古代汉族诗歌主要有《诗经》和《唐诗宋词》等。
2. 现代诗:现代诗是指近现代的诗歌作品,它的特点是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丰富多样化。
3. 民族诗歌:民族诗歌是各民族文化的瑰宝,反映了各民族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美学情趣。
二、诗歌的鉴赏要点要欣赏一首诗歌,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1. 了解诗歌背景: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时代背景以及作者本身的生平经历等,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2. 把握诗歌的意境:诗歌是通过形象感觉来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艺术,我们在鉴赏诗歌时需要从诗歌中感受其所表达的意境。
3. 理解诗歌的语言:诗歌的语言具有高度浓缩和凝练的特点,我们需要仔细品味每一个字词的选用和表达方式。
4. 捕捉诗歌的意象:诗歌常通过意象来传达思想和情感,我们需要通过诗歌中的意象来揣摩作者的用意。
以下是一首古诗的鉴赏示例:《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是王之涣的代表作之一,融合了山川景色与人生哲理。
在鉴赏这首诗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意境:通过诗中的山川景色,我们感受到了壮丽的自然景观,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2. 语言表达:诗中的文字简练明了,用词准确,通过对黄河和鹳雀楼的描绘,体现了作者的独到眼光。
诗歌鉴赏常识专题复习资料1(终极版)诗歌鉴赏常识专题复习资料1(终极版)高原的风诗歌鉴赏常识专题复习资料1(终极版)一、考纲要求:1、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的观点态度二、鉴赏诗歌的形象(一)、意象:是诗歌艺术中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基本单位。
意即主观情感,象即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意象即为融入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
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就是含有意的象,就是意象。
意象是诗歌艺术构思的形象元件,诗歌的意义就是由若干意象的内蕴所组成的。
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鉴赏古代的诗词作品。
鉴赏具体作品的时候,不仅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注意主客观两方面融合的程度。
【常见题型】1、这首诗以什么为诗歌的主要意象(刻画了什么形象),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2、本诗通过哪些意象(景物),表达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例:(2008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画堂春秦观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
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注】捻(nin):持取,捻弄上阙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
(4分)【解题思路与方法】答案组织可分为三个部分:1、塑造的什么形象(意象)。
如:梅花的傲霜斗雪、不畏权贵,大雁的春秋迁徙、游子怀乡,杨柳的缠绵悱恻、惜别怀远,流水的时光易逝、怀古思念等。
本词上阙的景物有、、、等。
2、结合诗句分析形象(意象)的特征。
这首诗中的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这些景象皆为之景。
3、总结形象意义。
就是分析形象中诗人所寄寓的思想感情或蕴涵的哲理。
可用一句话概括总述。
这首词应是一首写之情的诗作,写他落第后的不快心情。
词的上片写残春之景,其无可奈何之情,已在描写中得到充分表现。
诗歌鉴赏复习(二)一、常见古典诗歌的分类(一)古诗按格律,主要分为几种?(回忆回忆)(二)古诗按思想内容,主要分为这样几种:1.送别赠别诗。
2.咏史怀古诗。
3.边塞征战诗。
4.羁旅行役诗。
5.托物言志诗(咏物诗)。
6.写景抒情诗。
7、爱情诗。
8、山水田园诗。
9、哲理诗。
10、咏怀述志诗。
例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什么诗(从思想内容的角度)?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二、古代诗词中的节令1.人日。
正月初七日。
例如高适的《人日寄杜二拾遗》中“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2.上元。
即元宵,正月十五日。
古代在元宵日张灯结彩,所以元宵又称为灯节。
如辛弃疾在《青玉案》中是这样描写元宵景色的: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3.社日。
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春分前后,农家祭社(土地神)祈年的日子。
这是春社;而立秋后第五戊日,称为秋社。
古人多借这个节日集会竞技,开展对他们来说十分难得的娱乐活动。
4.寒食。
例如唐代韩翃的《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官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5.清明。
三月的节气名,也是祭祖扫坟的日子。
例如脍炙人口的《清明》。
6.上巳(阴历三月三日),此日人们临水祓除不祥,叫做修禊。
后来演变为水边宴饮、郊外春游的节日。
如杜甫《丽人行》中的:“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7.端午。
五月初五日,屈原投江,后来人们就在此日龙舟竞渡,以纪念屈原。
8.七夕。
七月七日,传说在这一天牛郎织女鹊桥相会。
在古诗中多借七夕表达爱情。
如林杰《乞巧》:“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9.中秋。
八月十五日。
这一天月色最好,是阖家赏月的佳节,所以人们在这一天大多思念亲人。
10.重阳。
九月初九日。
古人以九为阳数。
诗歌鉴赏复习纲要(一)诗歌形象(一)传统意象【菊花】【梅花】【竹子】【杨柳】【梧桐】【鸿雁】【杜鹃】【鹧鸪】【浮云】【孤蓬】【黄花】【落叶】【春草】【西风】【东风】【乌鸦】【南浦】【长亭】(二)常见诗歌意境【雄浑壮阔】【辽阔苍凉】【萧瑟悲凉】【清新幽静】【凄婉冷寂】【安宁闲适】(三)人物形象如何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抓住人物形象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和诗歌中的意象【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看着友人的船只在视野中消失,还久久不愿离去,表达了对友人依依惜别的深情。
【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在晚风渐急渐冷的傍晚,长久伫立深思,直到月上树梢才离去,表达了满腹的愁思。
(二)诗歌语言(一)炼字1、动词【红杏枝头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王国维认为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读者恍似觉得红杏盛开,枝头蜂蝶云集,熙熙攘攘,齐来闹春,使一幅红杏图春意盎然。
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弄”字,把“影”写活了,化静为动。
又含有“嬉戏”、“挑逗”之意,使画面充满了生机与情趣。
2、虚词【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自”和“空”表明虽然草木郁郁葱葱,充满生机,黄鹂叫声悦耳,可却无人欣赏。
借景物表达环境的寂寥,更寄予了作者自己无人理解的孤寂之情。
3、数量词【十年生死两茫茫】用“十”突出分隔之久,更何况是生死相隔。
通过“十年”表现一种沉痛而悲伤的基调。
4、形容词【绿肥红瘦】用“红”和“绿”形成鲜明的对比,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突出春天花木的繁盛。
5、叠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词人用这几个叠词,表达了自己怅然若失,孤单寂寞,悲惨凄凉的心境,创造出悲伤的氛围。
叠词的运用也增加了诗词的韵律。
(二)语言总体特色【平淡】力求质朴无华,但又蕴涵深意。
【工丽】讲究辞藻华丽对仗工整。
【直率】语言毫不隐晦,毫不修饰。
【委婉含蓄】委婉地表达内心情感。
(三)诗歌表达技巧(一)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二)修辞手法1、【比喻】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
梅子黄时雨。
2、【拟人】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3、【夸张】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4、【对比】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昔盛—今衰)5、【通感】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6、【双关】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7、【借代】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8、【对偶】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9、【反问】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10、【设问】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
(三)典型表达技巧(除修辞手法外)1、【动静】①化静为动汀草岸花浑不见,青山无数逐人来。
②化动为静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③以动衬静(衬托)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以声音衬静)幽溪鹿过苔还静,深树云来鸟不知。
(以动态衬静)2、【虚实】(1)化虚为实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将景物化成具体有形的物体)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
(用某个物化的字使情感形象化)(2)虚实结合①现实(实)——想象(虚)【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前句因情造景,虚构一幅朦胧凄迷的境界来表达感受,是虚写。
后句写眼前的实景,实写。
②现在(实)——过去\未来(虚)【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上片写分别场景,是实写;下片是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
③此地(实)——彼处(虚)【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人在写人叙事时不从自己角度着笔,而从对方角度入手,进行悬想揣测,从而曲折表意收到委婉旁衬的艺术效果。
我们也把这个写法称为“对写法”。
3、【衬托】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以乐景写哀情】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4、【借古讽今】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5、【欲扬先抑】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叫夫婿觅封侯。
6、【以小见大】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7、【细节描写】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8、【用典】9、【烘托/渲染】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10、【白描】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四)解题技巧一、首尾结合法(1)紧扣题目,明确重点题目往往提示描写对象、表达感情、写作目的等等,抓住题目可以明确诗歌的重点。
(2)抓住尾联,重点理解尾联往往是点睛之笔,用来表现主题、升华主题,并常用抒情、议论的方式来直抒胸臆。
二、典型类型法【山水田园诗】特点:表现手法——寓情于景风格——清新自然1)山水纪行歌咏自然风光和山水名胜,表达对自然山水的热爱或羁旅之苦。
2)田园隐逸描写自然风光和田园生活,表达对自然风光的热爱或对农居生活倾心。
【边塞诗】特点:风格——悲壮雄浑,笔势豪放。
1)描写大漠风光和边塞风貌,借以抒发乐观豪迈的战斗精神。
2)描写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借以抒发思乡离愁的情感。
【咏史诗】特点:表现手法——用典、借古讽今1)以历史典故或古迹为题材,站在历史的高度,或借古讽今来劝讽当朝统治者,或通过今昔对比表达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感慨。
2)以典故或古迹为题材,结合自己的经历,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懑和无用武之地的落寞。
【咏物诗】特点:表现手法——托物言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感怀诗】1依依惜别的深情(送别诗)2旅途艰险的悲叹(羁旅诗)3思人怀远的愁苦(闺怨诗)4忧国忧民的赤诚5建功报国的志愿6年华易逝的悲叹7仕途失意的苦闷8坦陈心志的告白三、知人论世(1)知人(陶渊明王维李白杜甫)(苏轼李清照辛弃疾陆游)(2)论世晚唐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这次叛乱大大削弱了唐王朝的实力,并直接导致了后世的藩镇割据局面。
这样唐王朝的统治权力名存实亡。
南宋北宋经历了靖康之耻后,正式灭亡。
宋高宗赵构即位。
他以向金国纳贡称臣为代价,换回了东南半壁江山的统治权。
不思恢复中原,偏安一隅,国势日衰。
(五)规范答题步骤一、牢记三个关键要素(内容 + 表达方式 + 情感)(1)内容指出描绘的图景—概括图景的整体氛围(2)表达方式指出表达的技巧—结合具体诗句来分析(3)情感分析表层的内容—结合诗人经历来理解二、切记不要先入为主,要尊重原作,不要把自己的感情强加给作者。
【特别提示】凡是做题给出的注解,肯定关涉答题内容一定要关注到。
长安晚秋赵嘏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答题步骤】一、描绘诗词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二、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特点。
三、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案】步骤一:秋空残星几点,群雁从塞外飞来,有人倚楼吹笛,悠扬婉转,菊花在篱笆旁静静开放,水边高地旁的红莲已经凋零。
步骤二:营造了凄清寂寥的意境步骤三:表达了羁旅思归之情过香积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释】安禅,佛家语。
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答题步骤】一、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二、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三、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和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案】步骤一\步骤二:“咽”“冷”。
“咽”指“呜咽”,在诗中指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生低吟,仿佛呜咽之声。
“冷”有“阴冷”之感,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
用通感的修辞手法使视觉向触觉转移。
步骤三:“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写出了作者本身禅寂的心情(心境)。
早行陈与义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释】驼褐:行囊衣服。
【答案】步骤一:主要用了反衬手法。
(表现手法)步骤二: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
(表现手法的作用)步骤三: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
(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