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然灾害救助财政投入现状、问题及对策
- 格式:pdf
- 大小:234.12 KB
- 文档页数:4
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救助制度在改革和完善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影响了社会救助的有效实施,也制约了社会救助制度的健康发展。
本文就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存在的问题1. 覆盖面不足我国目前的社会救助制度覆盖面相对较窄,许多群体无法得到应有的救助。
特别是农村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救助覆盖面较小,一些弱势群体尤其是残疾人、老年人、儿童等的救助难度较大。
2. 救助标准不合理当前的社会救助标准难以适应日益增长的救助需求,导致一些救助对象生活水平低下,生活质量难以得到保障。
尤其是在一些边远地区和贫困地区,救助标准与当地的实际情况相去甚远。
3. 救助程序繁琐申请救助的程序繁琐复杂,需要层层审核和审批,导致一些急需救助的人群难以得到及时帮助。
尤其是在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发生后,救助程序的繁琐成为了救助对象面临的主要问题。
4. 救助资金不足目前,我国的社会救助资金主要依赖于地方政府的财政拨款,而各地的财政状况存在差异,导致一些地区的救助资金不足,无法满足救助需求。
尤其是在经济困难地区和贫困地区,救助资金的不足成为了救助对象面临的主要问题。
5. 救助管理不规范当前的社会救助管理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规范性,导致一些救助资金的浪费和滥用,也增加了救助的不透明性和不公正性。
这些问题影响了社会救助制度的公信力和可持续性。
二、对策建议要解决救助标准不合理的问题,需要根据不同地区和不同对象的实际需求,科学合理地制定救助标准,确保救助对象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特别是对于边远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救助标准要进行合理调整,以适应当地的实际情况。
要解决救助资金不足的问题,需要加大对社会救助的财政拨款,确保救助资金的充足。
特别是对于经济困难地区和贫困地区,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优先保障救助对象的基本生活需求。
为解决救助管理不规范的问题,需要加强对社会救助的监督和管理,建立健全的救助管理制度,加大救助资金的使用效率,杜绝救助资金的浪费和滥用,提高救助的公平性和透明度。
“自然灾害”是人类依赖的自然界所发生的异常现象。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历史长、危害范围广、爆发率高,且具有季节性、阶段性、持续性、周期性、交替性和群发性等特点。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呈明显上升趋势,已经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
目前针对自然灾害防治、救助的研究比较多,孙婧(2006)①立足政府角度,提出了政府在自然灾害救助方式中的作用即政府在辨析不同灾害救助方式经济效果的基础上对救助方式进行甄选。
政府理应发挥相应的作用,同时市场由于自身的优势也应该有“一席之地”。
郭福厚(2005)②以洪涝灾害为例,提出了建立洪水保险机制的必要性,进而提出建立自然灾害保险救助体系。
当前金融保险也是自然灾害救助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史予(2003)③认为剧烈的自然灾害会给保险公司和国家财政带来承重的负担,发行巨灾债券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王权典(2003)④从立法角度强调法制在我国灾害防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而从财政支出角度分析我国自然灾害救助绩效的不多,本文不再讨论我国自然灾害救助的渠道、方式等,而是立足财政支出角度,分析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频发的现状和财政支出的数据,探讨当前财政在该项投入中的效益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实际提出财政支持自然灾害救助的有益对策。
一、我国自然灾害频发及财政投入现状(一)我国的自然灾害现状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自然灾害是自然异常和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产物。
现阶段主要的自然灾害有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洪涝风暴潮等水文灾害、病虫虫害和鼠害等生物灾害。
联合国减灾战略发布的《2006年灾害统计》显示2006年全球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为190亿美元,大大低于2005年的2100亿美元,但受灾害影响的人口数量仍然较高,共有21000多人死亡⑤。
20世纪70年代以来,尽管自然灾害次数增加,死亡人数下降,但灾害损失却越来越大,受影响人数也越来越多,灾害对人类社会的损害程度增加了。
我国社会救助的现状、问题和对策浏览次数:1065 字号:小中大来源时间:2011-01-02我国社会救助的现状、问题和对策作者:莫纪宏来源:北大法律信息网来源日期:2009-2-21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和社会依照政策和法律的规定,向那些因各种(自然的、社会的、个人的)原因导致基本物质生活陷入困境、自己无力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人,提供各种形式援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制度中的一种。
目前在我国存在的社会救助的项目主要包括4个方面:救灾、救济、五保和扶贫。
一、我国社会救助的发展及现状新中国成立后,救助农村和城镇贫困人口的生活成为人民政府的重要任务。
20世纪50年代中期后,在广大农村地区实行了合作化,农民的生、老、病、死都依靠集体经济组织来给予保障。
其中包括"五保户"制度。
城市居民基本上被安排在全民所有制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就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居民的生活虽然有比较好的保障,但是总体生活水平并不高。
改革开放以后,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贫困问题引起了国内外的普遍关注。
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社会各界讨论得比较多的是中国农村的贫困问题,中国社会救济制度改革的重点也主要放在农村。
这些改革努力一直延续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其中大多数政策措施目前还在实行。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农村处于绝对贫困状态的贫困人口有2.5亿人。
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后,通过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一系列"富民政策",中国农村的贫困人口急剧减少。
1985年,为了实施大规模的扶贫开发活动,确定了以人均年收入200元为贫困线。
当时,在贫困线以下的贫困人口仍有1.25亿人。
经过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到20世纪80年代末上述贫困人口已经减少到3000万人。
1991年,考虑到物价指数和生活费用指数的变化,为了更实事求是地研究和解决中国农村的贫困问题,将贫困线提高到300元,按这样的口径统计,当时中国的农村贫困人口为6000万人。
我国应急财政资金管理的现状与改进对策【摘要】我国应急财政资金管理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本文从背景介绍、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入手,分析了我国应急财政资金管理的现状。
在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对策建议,包括强化预算管理和加强资金使用监督。
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了现状并展望了未来,提出了建议的落实措施。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国应急财政资金管理的现状,并为未来的管理工作提供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关键词:应急财政资金管理、现状、问题、对策、预算管理、资金监督、落实措施1. 引言1.1 背景介绍我国应急财政资金管理是指在突发自然灾害、社会安全事件等紧急情况下,政府对财政资金的调配和管理。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自然灾害、社会安全事件频发,应急财政资金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背景介绍部分主要阐述了我国应急财政资金管理的发展历史、政策法规体系以及现状情况。
我国应急财政资金管理起步较早,多年来不断完善。
但是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资金管理不够灵活、效率低下、监督不到位等。
针对这些问题,政府部门和学术界一直在探讨如何改进我国应急财政资金管理,以适应新形势下的需求。
通过深入研究和讨论,希望能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改进对策,为我国应急财政资金管理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参考。
部分的内容将在后续文章中详细展开讨论。
1.2 研究意义应急财政资金管理是国家重要的财政管理领域之一,直接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各种灾害风险的增加,应急财政资金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通过对我国应急财政资金管理现状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其运行机制和存在的问题,为改进应急财政资金管理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加强对应急财政资金管理的研究,有利于提高国家的灾害防范和应对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推动国家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探究我国应急财政资金管理的现状与改进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深入分析我国应急财政资金管理的现状,明确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对策建议,旨在强化预算管理,加强资金使用监督,并通过对现有管理模式的总结和展望,提出建议的落实措施,以期为我国应急财政资金管理提供有效的参考与改进方向,推动我国应急财政资金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效率。
我国应急财政资金管理的现状与改进对策应急财政资金是指用于应对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等紧急情况下的财政资金。
在我国,应急财政资金的管理存在一些问题,如资金来源不稳定、使用难以预测、管理措施滞后等。
为了更好地应对各种突发情况,需要改进我国的应急财政资金管理。
应改进应急财政资金的筹集方式。
目前,我国应急财政资金往往依赖于一次性拨款,缺乏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
建议建立定期缴纳的应急财政基金,通过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定期缴费来筹集资金。
这样可以保证应急财政资金的持续性和稳定性,提高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
应完善应急财政资金的预算管理和使用机制。
当前,应急财政资金的预算管理较为简单,缺乏科学性和灵活性。
应建立科学的应急财政资金预算编制方法,考虑到历史数据、灾害风险评估和社会需求等因素,制定合理的应急财政资金预算。
应加强对应急财政资金的监督和审计,确保资金使用的透明和合规。
应加强应急财政资金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目前,我国应急财政资金管理仍然处于手工操作和纸质记录的阶段,容易导致信息不准确、流程不畅通等问题。
应推动应急财政资金管理的信息化改革,建立统一的应急财政资金管理平台,实现资金管理的电子化、自动化和信息化。
应加强应急财政资金的风险管理。
在资金使用前,应进行风险评估和预警,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
应加强对应急财政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和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确保资金使用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应加强应急财政资金管理的法律法规建设。
目前,我国缺乏专门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应急财政资金的管理,导致管理措施滞后、执法困难等问题。
应立法建设完善的应急财政资金管理法律法规体系,明确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的职责和权限,加强应急财政资金管理的法治化。
我国应急财政资金管理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改进对策。
通过改进应急财政资金的筹集方式、完善预算管理和使用机制、加强信息化建设、加强风险管理和加强法律法规建设等措施,可以提高我国应急财政资金管理的能力和水平,更好地应对突发情况。
中央自然灾害生活补助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财政专项支出资金管理办法第一条为加强自然灾害生活救助资金(以下简称救灾资金)管理,规范资金使用行为,切实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根据财政部、民政部《自然灾害生活救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社(2011)6号)相关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救灾资金,是指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安排,用于解决遭受自然灾害的农村居民衣、食、住、医等临时困难,紧急转移安置和抢救受灾群众,抚慰因灾遇难人员家属,恢复重建倒损住房,以及采购、管理、储运救灾物资等项支出。
第三条救灾资金管理坚持“政府主导、分级管理、社会互助、生产自救”的方针,受灾群众的生活困难应主要通过灾区群众自力更生、生产自救和互助互济,以及市、县(市、区)政府帮扶等方式解决。
市、县级财政、民政部门应根据本地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可能,确定对受灾群众的救助项目和补助标准,保障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
对遭受特大自然灾害的市、县(市、区),省及省以上财政给予适当补助。
第二章救灾资金使用原则与范围第四条救灾资金使用管理应循以下原则:(一)分级管理,分级负担;(二)专款专用,重点使用;(三)公平公正,公开透明;(四)强化监督,注重时效。
第五条救灾资金的使用范围:(一)灾害应急救助,用于紧急抢救和转移安置受灾群众,解决受灾群众灾后应急期间无力克服的吃、穿、住、医等临时生活困难。
(二)遇难人员家属抚慰,用于向因灾死亡人员家属发放抚慰金。
(三)过渡性生活救助,用于帮助“因灾房屋倒塌或严重损坏无房可住、无生活来源、无自救能力”的受灾群众,解决灾后过渡期间的基本生活困难。
(四)倒塌、损坏住房恢复重建补助,用于帮助因灾住房倒塌或严重损坏的受灾群众重建基本住房,帮助因灾住房一般损坏的受灾群众维修损坏住房。
(五)旱灾临时生活困难救助,用于帮助因旱灾造成生活困难的群众解决口粮和饮水等基本生活困难。
(六)冬春临时生活困难救助,用于帮助受灾群众解决冬令春荒期间的口粮、衣被、取暖等基本生活困难。
我国自然灾害现状及对策研究综述报告:一、我国自然灾害的基本状况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分布地域广、造成损失大。
据统计,我国旱灾占57%,水灾占30%,风雹灾占8%,霜冻灾占5%。
建国以来,平均每3.0~3.5年出现一次严重的自然灾害。
2006年的夏季,洪涝、干旱袭击我国大部分地区。
福建等沿海地区先后遭受7次较大规模洪涝、台风灾害的袭击;西南的重庆市大部分地区和四川省东部地区持续高温少雨,局部地区遭受了50年一遇的特大干旱;河北、内蒙古、吉林、黑龙江、陕西、甘肃、宁夏等省区也发生了严重的灾情,这是自2001年以来自然灾害最严重的一年。
2007年夏,洪涝灾害又一次无情的袭击了四川、重庆、云南、贵州、湖南、河南等24个省市。
洪涝灾害来势之凶猛,使许多城市和农村变成了一片沼泽,重庆市遭遇了115年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暴雨灾害的袭击,主城区交通几乎瘫痪,多个县城进水受淹水利、电力、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毁坏严重。
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给我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资料分析表明,20世纪60~90年代,自然灾害对粮食的减产幅度多年平均为5%,棉花减产达20~30%,油料减产达15%左右。
按全国平均水平计算,20世纪50年代的单位成灾面积损失值为2190元/公顷,60年代为3255元/公顷,70年代为5880元/公顷,80年代为12120元/公顷,40年翻了两番多。
建国50多年来,各种自然灾害导致粮食生产10次波动(其中有6次超常波动)。
而且,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呈逐年上升趋势:20世纪50年代为480亿元,60年代为570亿元,70年代为590亿元,80年代为690亿元;按1990年可比价格计算,90年代以后,年均已经超过1000亿元。
进入21世纪后,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明显加重,2001年因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1942.2亿元;2002年为1637.2亿元;2003年为1884.2亿元;2004年为1602.3亿元;2005年为2042.1亿元;2006年截止8月份为1600亿元,六年平均达到1784.67亿元,2005年的直接经济损失达到了进入新世纪以来的最高值。
浅议当前灾害社会救济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简灾害社会救济是指国家和会对遭遇各种自然灾害袭击并因此陷入生活困难的社会成员予一定的现金或实物救济,以帮助渡过困难时期的社会救制度。
我国灾害社会救济制经历了无数的考验,在害来临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灾区的救济和重建发挥了重的作用。
但是在由各种因素,我国的灾害救济制度然还是存在很多不足。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救灾法律制度不全众所知,灾前防范、灾中应急和灾援助三者应紧密相连,不脱节。
在现行的救灾工作导规范中,多是以部长或政府行政命令的式出现的,这些命令和行政条例是有较高的法律效力的。
这些法规视灾后救济,轻视灾前的预防应急机制的建立,对灾害会救济提供的帮助是有限的,不能好的提高灾害社会救的水平;现代救灾需要部门间协调整合资源,民政部门的行政命令是很以协调诸多部门职能任和权限的。
在2008年的雪灾中,我国的应虽然是比较快的,但是还处于比较被动的状态。
对于南方突然的大雪灾,重的除雪机械没有很好的提前备,临时从北方调运,这在一定度上减慢了救灾的速度。
这一现象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制不健全的后果,没能以法律的形规定灾前预防和应急机制,在灾害就会出现这一现象。
我国灾害救济工作中另一个缺陷是单一的灾种角度去识灾害,以部门为界划分救助工。
近几年来,救灾工作越越受到社会各方面的重,有些部门从本系统的角度发,制定了一些与救灾有关规定,造成了政出多门政策多变的后果,出了规定某一问题的不同规文件之间不协调现象,给执行者带来大困难。
单一的救灾法规无法综合的解决连发性灾害,不有效解决在灾害救济中在的一些不协调问题。
不同部门分不同的灾害固然有优点,优在于发挥各部门的专业势,有针对性地进行救援动。
但当灾害来临时,一般不是像为那样分类对人类进行袭击,往是同时伴随着几种害或者是产生次生灾问题,这时候仅仅依靠某一部来进行处置则显得极不足。
尤其是各类灾害社救济的统一指挥调度方面。
前我国尚缺少法律授权的支。
我国社会保障中灾害救助初探摘要:本文先是讲述灾害救助的理论依据及相关概念的界定,然后通过分析我国目前灾害救助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改善救助工作的些许建议。
关键词:社会保障灾害救助一、引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正在逐步发展过程中,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方面都在不断探索和完善。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水灾、旱灾、风灾、冰雹灾等自然灾害不断,严重影响人民的正常生活。
近几年,我国各地区常发自然灾害,从2008年的雪灾、汶川大地震到2013年的芦山地震、洪灾,我国灾区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受到了严重威胁。
为做好灾民的救助工作,我国建立了针对突发性自然灾害的社会救助制度。
灾害救助虽然有力保障了灾区人民的基本生活,但是我国在应急灾前、灾时和灾后的救助工作不断进步的同时也暴露出存在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社会救助中的自然灾害救助亟需跟随现实灾害救助的实践工作加以调整与完善建设。
二、灾害救助理论基础中世纪时期基督教的慈善施舍和同业行会的互助互济是英国社会救助制度萌芽的基础。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通过立法建立社会救助的国家。
自从《济贫法》颁布后,以英国为首,各西方国家开始对社会救助制度进行探索,并逐步发展与完善。
现社会救助在西方福利国家社会保障体系中起着保底的作用。
我国的社会救助历史渊源。
古代的助残、仓储等就是救济弱势群体的具体措施。
近代以来,由于战乱、天灾等,弱势群体急剧增加,但此时国家处于剧烈动荡期,已无暇顾及。
现代,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长,社会救助制度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
1.概念的界定(1)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是国家通过立法并依法采取强制手段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对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及因各种原因造成生活困难的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以保证劳动力再生产、社会安定、经济有序进行的各项措施、制度和事业的总称。
国内外各专家学者对社会保障有着不同的定义和理解,但究其一点,社会保障可以有效维护社会公平进而促进社会稳定发展,对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永续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