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外营养治疗
- 格式:ppt
- 大小:1.21 MB
- 文档页数:10
肠外营养治疗规范宇文皓月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是经静脉途径供应病人所需要的营养要素,包含能量物质(碳水化合物、脂肪乳剂)、必须和非必须氨基酸、维生素、电解质及微量元素。
目的是使病人在无法正常进食的状况下仍可以维持营养状况、使体重增加和创伤愈合,幼儿可维持生长、发育。
肠外营养分为完全肠外营养和部分弥补肠外营养。
全部营养从肠外供给称全胃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tion,TPN)。
肠外营养的途径有周围静脉营养和中心静脉营养。
一、肠外营养治疗适应症:肠外营养是临床营养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凡是需要营养治疗,但又不克不及或不宜接受肠内营养治疗的患者均为肠外营养治疗的适应症。
(一)基本适应症: 胃肠道功能障碍或衰竭患者1.肠功能衰竭:胃肠道梗阻(贲门癌、幽门梗阻、肠梗阻)、胃肠道吸收面积缺乏(短肠综合征、肠瘘等)、小肠疾病(Crohn’s病、肠结核、小肠缺血性病变等)、放射性肠炎、严重腹泻及顽固性呕吐等;2.重症胰腺炎3.高代谢状态危重病人:大面积烧伤、严重复合伤、感染等;4.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合并脏器功能衰竭、严重感染、某些恶性肿瘤或创伤者5.严重腹泻、顽固性呕吐>7天;6.大剂量化疗、放疗或接受骨髓移植病人;7.大手术、创伤的围手术期:营养支持对营养状态良好者无显著作用,相反可能使感染并发症增加,但对于严重营养不良病人可减少术后并发症。
严重营养不良者需在术前进行营养支持7-10天;预计大手术后5-7天胃肠功能不克不及恢复者,应于术后48h内开始肠外营养支持,直至病人能有50%的肠内营养或进食量;8.重要脏器功能不全:①肝功能不全:肝硬化病人因进食量缺乏易导致营养不良,肝硬化或肝肿瘤围手术期、肝性脑病、肝移植后1~2周,不克不及进食或接受肠内营养者缺乏50%者应给予完全或部分肠外营养。
②肾功能不全:急性分解代谢性疾病(感染、创伤或多器官功能衰竭)合并急性肾功能不全、慢性肾功能不全透析病人合并营养不良,因不克不及进食或接受肠内营养缺乏时需行肠外营养。
全肠外营养名词解释全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是一种通过静脉输入的方法,以满足患者全面营养需求的治疗手段。
1. 全肠外:指食物与药物等营养成分完全避开肠道,直接通过静脉输入体内,绕过胃肠道系统的方式。
2. 营养:指供给给患者所需的营养物质,包括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和水等,以满足身体正常功能和恢复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
全肠外营养适用于以下情况:1. 胃肠道功能受损:如严重消化道出血、消化道梗阻、严重胃肠炎、病变引起的吞咽困难等。
2. 胃肠道手术后:如胃切除术、小肠切除术等手术后需要康复期的患者。
3. 营养吸收不良:如消化道吸收功能障碍、营养不良等。
4. 高代谢状态:如严重烧伤患者、器官移植术后患者、癌症等。
全肠外营养的组成:1. 脂肪:用于提供能量和脂溶性维生素,防止脂溶性维生素缺乏。
一般使用长链三酸甘油酯。
2. 碳水化合物:主要提供能量,常用葡萄糖或混合葡萄糖寡糖。
3. 蛋白质:提供氨基酸,用于合成组织和免疫细胞。
可用氨基酸的混合液体,也可以使用胰岛素或生长激素来促进蛋白质的吸收和利用。
4. 维生素和矿物质:保证全面的营养供给,避免维生素和矿物质的缺乏。
5. 电解质和水: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保证机体正常功能的进行。
全肠外营养的监测和管理:1. 全肠外营养的输注速度和时间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以达到患者的营养和代谢需求。
2. 每天进行体重、血糖、电解质、肝肾功能等指标的监测,以确保TPN治疗的安全性和效果。
3. 长时间使用全肠外营养需要注意避免并发症,如肝功能损害、感染等。
定期进行血液检查和相关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问题。
总之,全肠外营养是一种通过静脉输入满足患者全面营养需求的治疗方法。
它应用于胃肠道功能受损、营养吸收不良、胃肠道手术后和高代谢状态等情况。
全肠外营养的组成包括脂肪、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电解质和水。
肠外营养实施方案肠外营养是指通过非口服途径,将营养物质输注到人体内,以维持机体正常代谢和生理功能的一种治疗方法。
肠外营养主要适用于消化道功能障碍、吸收不良或不能口服进食的患者,以及需要大量能量和营养支持的病患。
在临床实践中,正确的肠外营养实施方案对于患者的康复和治疗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肠外营养实施方案的相关内容。
一、适应症评估。
在实施肠外营养前,首先需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明确其是否适合接受肠外营养支持。
一般适应症包括,重症患者、手术后不能进食的患者、消化道功能障碍、吸收不良、恶性肿瘤放化疗后的营养支持等。
在评估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营养状况、肠道功能等因素,确定是否需要实施肠外营养。
二、营养支持方案制定。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营养支持方案是十分重要的。
营养支持方案应包括能量、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在制定营养支持方案时,需要充分考虑患者的能量消耗、蛋白质需要、脂肪代谢情况等因素,确保患者能够获得充分的营养支持。
三、肠外营养管路选择。
肠外营养管路的选择对于肠外营养的实施至关重要。
常用的肠外营养管路包括胃造瘘管、空肠造瘘管、胃肠造瘘管等。
在选择肠外营养管路时,需要结合患者的病情、肠道功能、手术史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选择最适合患者的肠外营养管路。
四、实施方案的操作技术。
肠外营养的实施需要专业的护理人员进行操作,包括管路的插入、管路的护理、营养液的输注等。
在实施方案的操作技术中,需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保操作的安全和准确性。
五、监测与评估。
在肠外营养实施过程中,需要对患者的营养状况、肠外营养管路的情况进行定期监测与评估。
监测内容包括患者的体重变化、血液生化指标、肠外营养管路的通畅情况等。
通过监测与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肠外营养的有效实施。
六、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肠外营养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包括管路感染、肝功能损害、电解质紊乱等。
在实施肠外营养方案时,需要加强对患者的并发症预防与处理,通过规范的护理操作和营养支持方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肠外营养的护理措施摘要肠外营养是一种通过静脉途径输送营养物质来支持患者的营养需求的治疗方法。
本文将介绍肠外营养的护理措施,包括评估患者适宜性、护理配合、血糖监测、感染防控等方面的内容,旨在帮助护理人员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背景肠外营养是指通过静脉途径输入营养物质,绕过胃肠道,直接满足患者的营养需求。
这种治疗方法适用于消化道功能受损、不能正常摄取或消化吸收的患者。
肠外营养的有效实施需要护理人员充分了解并正确应用相应的护理措施。
方法评估患者适宜性在给予肠外营养治疗之前,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适宜性评估。
主要包括患者的胃肠道功能、营养需求、静脉通路可靠性等方面的考虑。
通过了解患者的胃肠道情况、是否需要断食、是否有肠梗阻等情况,可以确定患者是否适合接受肠外营养治疗。
护理配合在给予肠外营养治疗时,护理人员需要配合医生完成以下工作: 1. 确定肠外营养治疗方案,并严格按照医嘱执行。
2. 定期检查静脉通路是否通畅,避免发生漏液、渗透或堵塞等问题。
3. 观察患者的肠外营养配方是否适合,如有必要,及时与医生沟通调整。
血糖监测肠外营养患者常常伴随有血糖升高的情况,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定期监测患者的血糖水平。
根据患者的情况,可以选择不同的监测方法,包括血糖仪、连续血糖监测系统等。
及时发现和处理血糖异常是保证患者安全的重要措施。
感染防控肠外营养患者由于经过静脉输液,易受到感染的威胁。
因此,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应特别注意以下内容: 1.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保持插管部位的清洁。
2. 定期更换肠外营养配方,避免穿刺口感染。
3. 观察患者的体温、白细胞计数等指标,及时发现感染征象并及时处理。
结果通过合理的肠外营养护理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地预防并解决患者在肠外营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护理人员的专业性和关注度是成功实施肠外营养治疗的关键。
结论肠外营养的护理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护理工作,需要护理人员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
通过评估患者适宜性、护理配合、血糖监测、感染防控等护理措施的正确实施,护理人员可以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肠外营养护理服务,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肠道外营养疗法指南肠道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是从静脉内供给人所需要的营养要素,作为手术前后及危重患者营养支持治疗的手段之一,肠道外营养分为完全肠外营养和部分补充肠外营养。
目的是使患者在无法正常进食的状况下仍可以维持营养状况、体重增加和创伤愈合,幼儿可以继续生长、发育。
静脉输注途径和输注技术是肠外营养的必要保证。
一、适应证(一)肠功能障碍:如短肠综合征、严重小肠疾病、放射性肠炎、严重腹泻及顽固性呕吐胃肠梗阻、肠外瘘等;(二)重症胰腺炎;(三)高代谢状态危重患者:如大手术围手术期、大面积烧伤、多发性创伤等;(四)严重营养不足肿瘤患者;(五)重要器官功能不全患者:如肝、肾、肺、心功能不全或衰竭等;(六)大剂量化疗、放疗或接受骨髓移植患者。
二、禁忌证(一)胃肠功能正常,能获得足量营养者;(二)需急诊手术者,术前不宜强求肠外营养;(三)心血管功能或严重代谢紊乱需要控制者;(四)临终或不可逆昏迷患者。
三、并发症(一)导管相关并发症1.机械性并发症:均与放置中心静脉导管有关。
常见的有气胸、血胸、动脉损伤、神经损伤、胸导管损伤、空气或导管栓塞、静脉血栓形成等。
发生后需拔除导管,治疗并发症,从其他静脉另行置管。
2.感染性并发症:主要是导管性败血症,是PN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
可因穿刺时未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导管护理不当、营养液细菌污染、导管放置时间过长或患者存有感染病灶引起。
发生后应立即拔除导管,作血培养和导管头培养,改用周围静脉营养。
若血培养阳性,则应根据药敏试验选用抗生素。
预防的措施为严格执行无菌穿刺插管技术、穿刺导管经15cm的皮下隧道引出皮肤、在超净台内配制营养液、使用3L袋以组成全封闭式输液系统、保持导管出口处皮肤干燥、定时每天消毒穿刺导管周围皮肤、避免导管采血或输血、注意更换输液系统时的无菌操作等。
3.中心静脉导管拔除意外综合征:该并发症主要累及心、肺及中枢神经系统,出现难以解释的严重临床症状。
肠外营养治疗的规范及管理规定肠外营养治疗的规范及配制管理规定肠外营养治疗的规范为了规范肠外营养药物在临床上使用合理,控制医保费用的支出,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特制定本规定。
一、全胃肠外营养治疗(简称TPN)是指用完全的营养要素由胃肠外途径直接输入到血液中,起到营养支持作用。
TPN必须包括所有必需营养素(氨基酸、碳水化合物、脂肪、水、电解质、维生素及微量元素)。
二、严格掌握肠外营养治疗的适应症:凡不能或不宜经口摄食超过5-7天的病人,都是胃肠外营养的适应症。
(一)消化系统疾病:1、消化道瘘、气管食管瘘,高位小肠瘘等。
2、炎症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隆氏病。
3、广泛小肠切除后的短肠综合征。
4、急性胰腺炎的非手术治疗或手术前后的营养支持。
5、胃肠梗阻,如贲门癌、幽门梗阻、高位肠梗阻、新生儿胃肠闭锁等。
6、严重营养不良伴胃肠功能障碍者。
(二)、严重创伤、大面积烧伤、破感冒、大范围的手术等患者处于强烈的应激状态,存在严重的分解代谢状态(5-7天内胃肠道无法使用者)。
(三)、严重感染与败血症。
(四)、中度以上营养不良患者必须进行重大手术时,尤其是消化道重建手术的病人,应给予手术前后的营养支持。
建议术前营养治疗7~10d。
(五)、急性肾功能衰竭。
(六)、妊娠剧吐与神经性厌食。
早孕反应所致的严重恶心、妊娠呕吐超过5~7天。
(七)昏迷病人。
(八)晚期肿瘤病人化疗和放疗引起的胃肠管反应等短期内不能由肠内获得营养的患者。
(九)其他无肠外营养的禁忌症的:如严重循环、呼吸功能衰竭,严重水、电解质平衡紊乱,肝、肾功能衰竭等;需急诊手术、术前不可能施行营养支持者。
三、肠外营养药及配合肠外营养药包括:肠外营养药:氨基酸类,脂肪乳剂类;配合肠外营养药:有水溶性、脂溶性维生素、多种微量元素、丙氨酰谷氨酰胺等;4、使用上述二类药物时,在病历中应有使用理由的记录。
不符合使用肠外营养治疗适应症使用上述二类药时,应按自费处理,并做好患者或家属的知情赞成并签字。
ICU患者肠外营养支持在重症监护病房(ICU)中,肠外营养支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无法通过口服或肠内途径获得足够营养的患者来说,肠外营养是一种补充营养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详细介绍ICU患者肠外营养支持的相关概念、适应症、实施方法以及护理管理等方面内容,以期帮助医护人员更好地应对这一重要挑战。
一、概述肠外营养是指通过静脉途径输注营养物质,以提供患者所需的营养元素和能量。
它通常适用于无法通过口服或肠内途径获得足够营养的患者,如消化道功能障碍、管路阻塞、严重腹泻等情况。
ICU患者常常处于严重疾病状态,其代谢水平和能量消耗较高,因此肠外营养对于维持其营养平衡和促进康复至关重要。
二、适应症1. 消化道功能障碍:包括肠梗阻、肠瘘、胃肠瘘等情况,患者无法通过口服或肠内途径摄取足够营养的情况下,肠外营养支持是必需的。
2. 重大手术或创伤:手术后的恢复期以及严重创伤后,患者往往需要高能量和高蛋白质的营养支持,肠外营养可以提供充足的营养素。
3. 多器官功能衰竭综合征(MODS):在MODS患者中,晚期肠功能障碍常常出现,肠外营养支持可以维持患者营养状态的稳定。
4. 重症胰腺炎:重症胰腺炎患者往往伴有消化道功能紊乱,肠道静脉营养支持可以减轻患者的胰腺负担。
5. 严重腹泻:长时间的严重腹泻导致体液和营养的大量丧失,肠外营养可以提供必需的营养元素。
三、实施方法1. 营养评估:在决定是否使用肠外营养之前,首先需要进行全面的营养评估,包括患者的身体状况、病史、营养状况以及预测能量和营养需求等方面。
2. 静脉通路插管:在选择静脉通路时,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插管方式,常见的包括中心静脉导管和外周静脉导管。
3. 营养配方选择:根据患者的具体需要和营养评估结果,选择适宜的营养配方,包括能量、蛋白质、脂肪以及必需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4. 营养输注控制:在开始肠外营养支持之前,需要明确输注的速度、时间和持续时间,以及监控相关的指标,如血糖、电解质、肝功能等,及时调整营养支持方案。
医院肠外营养疗法分级管理制度
肠外营养支持是纠正和救治营养不良的有力措施,但使用和管理不当可引起较多且严重的并发症。
为实现住院患者营养支持治疗的合理、安全的目标,制订本规定。
一、对于大手术、创伤的围手术期患者,肠外疹患者,炎性肠道疾病患者,严重营养不良患者的肠外营养支持须主治或主治以上医师实施。
二、对合并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如肝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心功能不全、肺功能不全的患者,炎症粘连性肠梗阻、重症胰腺炎患者的肠外营养支持,应用特殊肠外营养制剂如丙氨酰谷氨酰胺、脂肪乳注射液(C14-24)、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克林维[脂肪乳(10%)/氨基酸(15)/葡萄糖(20%)注射液]等,需要副主任医师或以上医师实施。
三、医院定期对全院医师进行肠外营养支持疗法的培训I。
四、医务部、药学部、营养科对全院肠外营养的处方及合理性应用,每季度进行一次督导检查,对违规行为予以通报,按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肠外营养疗法规范全静脉营养也称全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NP),是将机体所需的碳水化合物、氨基酸、脂肪乳、电解质、维生素、微量元素和水7大营养要素按比例混合在一个输液袋中,以外周或中心静脉插管输入的方式直接输入机体的注射剂。
肠外营养疗法的优点有:(1)减轻护理工作,简化操作。
(2)各种营养成分同时均匀输入,有利于机体代谢、利用,避免过度营养。
节约营养液,减少了费用。
(3)一次性无菌条件下配制,减少营养液的污染机会。
无需空气进入袋中,可降低气栓发生。
(4)减少败血病、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率。
【适应证】全营养混合液主要适用于:1胃肠道梗阻2胃肠道吸收功能障碍3胰腺炎4高分解代谢状态:大面积额烧伤、严重复合伤、感染等。
5严重营养不良:蛋白质-热量缺乏型营养不良常伴胃肠功能障碍,无法耐受肠内营养。
6大手术、创伤的围术期7肠外瘘8炎性肠道疾病9严重营养不良的肿瘤病人10重要器官功能不全1【禁忌症】1、2、3、4、胃肠道功能正常、适应肠内营养或5天内可恢复胃肠功能者。
不可治愈、无存活希望、临终或不可逆昏迷病人。
需急诊手术、术前不可能实施营养支持者。
心血管功能或严重代谢紊乱需要控制者。
【并发症】1、高糖血症和低糖血症:(1)高糖血症:肠外营养时易致高糖血症,而糖尿病、糖耐量异常、激素治疗、脓毒症、多器官功能衰竭的病人在接受肠外营养时,高糖血症的发生率更高。
严重时可致高渗性非酮症昏迷。
表现为头晕、嗜睡、烦躁及其他的神经症状,进一步表现为迟钝和昏迷。
高糖血症可致免疫功能降低,易发生感染性并发症。
(2)低糖血症:持续应用营养撑持时,病人血中胰岛素浓度较高,突然停用肠外营养时易产生反跳性低糖血症,应在停用肠外营养前4小时,将输入速度减少一半,并改用等渗糖溶液。
添加了胰岛素的病人更应如此。
2高脂血症:全肠外营养疗法引发高脂血症首要是由于赐与的脂肪量跨越机体清除脂质的能力所致,首要表现为高甘油三脂血症。
肠外营养支持总结范本概述:肠外营养支持是指通过静脉输液途径将营养物质直接输送到患者体内,以满足患者正常生理功能所需的营养需求。
对于那些无法通过口服或经胃肠道摄入足够营养的患者,肠外营养支持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
本文将对肠外营养支持的原理、适应证、操作要点和注意事项进行详细综述。
一、肠外营养支持的原理:1.提供全面的营养支持:肠外营养支持可以适应患者的特殊营养需求,在合适的时间给予合适的营养成分,保证身体各种生理功能的正常进行。
2.维持营养平衡:肠外营养支持可以根据患者需求进行定制,补充体内所缺乏的营养成分,维持体内的营养平衡。
3.促进康复:肠外营养支持可以提供充足的能量和营养素,有助于促进患者的恢复,提高免疫功能,减少感染的发生。
二、肠外营养支持的适应证:1.消化道功能不良:包括急性胰腺炎、功能性肠梗阻、肠吸收不良综合征等。
2.手术后或创伤患者:手术后或创伤患者往往需要较长时间的肠道休息,此时肠外营养支持可以提供充足的营养,减轻身体的负担。
3.重度烧伤患者:重度烧伤患者因伤情严重、大面积损伤,口服摄入营养不足,此时肠外营养支持对其康复至关重要。
4.肠道传输功能障碍者:如严重的胃肠功能衰竭、胃肠道功能障碍性疾病等。
三、肠外营养支持的操作要点:1.选择合适的营养配方: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肠外营养配方,包括蛋白质、糖类、脂肪和微量元素等。
2.确定适宜的输液速度: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和营养需求确定适宜的输液速度,避免快速输液引起的代谢负担。
3.注意输液途径的安全性:肠外营养支持常采用静脉输液途径,要注意输液管道的无菌操作,避免感染的发生。
4.监测肠外营养效果:对于接受肠外营养支持的患者,需要进行定期的体重、血糖、血脂和电解质等检查,监测肠外营养的效果和患者的代谢情况。
四、肠外营养支持的注意事项:1.避免肠过度萎缩:在肠外营养支持过程中,一定要适时适量地刺激肠道,避免肠道功能的进一步退化。
肠外营养的名词解释肠外营养是指通过非口服途径补充营养成分的一种治疗方法。
在某些疾病或情况下,患者可能因为消化道功能障碍或营养需求增加而无法通过口服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此时需要通过其他途径给予体内所需的营养成分。
肠外营养通常以静脉途径给药,将液体营养制剂经由外周静脉或中央静脉输注到体内,以补充营养物质、维持机体正常代谢。
肠外营养的适应症包括以下几种情况:1. 消化道功能障碍:消化道疾病、手术后等情况下,如肠梗阻、胃肠瘘等,导致患者无法通过口服途径摄取足够的营养物质。
2. 营养需求增加:在特殊情况下,如肿瘤、严重感染等,患者有较高的代谢消耗和营养需求,口服摄入的营养无法满足需要时,肠外营养可以提供额外的能量和营养物质。
3. 合并营养不良:患者因长期疾病、危重状态或慢性疾病导致营养不良,肠道吸收功能不良或无法通过正常途径补充营养时,可以通过肠外途径进行输注。
肠外营养的目的是满足患者对能量、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的需求,以维持机体正常代谢和功能。
肠外营养制剂通常由碳水化合物、脂质、氨基酸、维生素和矿物质等主要成分组成,通过输注补充体内缺乏的营养物质。
肠外营养的方式包括外周静脉途径和中央静脉途径。
外周静脉途径通常用于短期或轻至中度营养不良的患者,药物通过外周静脉输注到全身,治疗周期通常不超过2周;中央静脉途径则适用于需要长时间营养支持或治疗有严重肠道功能障碍的患者,通过中央静脉腔输注药物到上腔静脉或右心,可提供更大的流量和浓度。
肠外营养的监测非常重要,包括患者的血糖、电解质、肝功能、肾功能等指标的监测,以及营养治疗的效果评估。
如果肠外营养时间过长或过早停止,可能会引起一些并发症,如肝功能异常、胆汁淤积、感染等。
因此,合理的肠外营养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医生指导和定期随访,以确保治疗的安全和有效性。
总之,肠外营养是一种通过非口服途径输注营养物质的治疗方法,适用于消化道功能障碍、营养需求增加和合并营养不良的患者。
肠外营养治疗规范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是经静脉途径供应病人所需要的营养要素,包括能量物质(碳水化合物、脂肪乳剂)、必需和非必需氨基酸、维生素、电解质及微量元素。
目的是使病人在无法正常进食的状况下仍可以维持营养状况、使体重增加和创伤愈合,幼儿可维持生长、发育。
肠外营养分为完全肠外营养和部分补充肠外营养。
全部营养从肠外供给称全胃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tion,TPN)。
肠外营养的途径有周围静脉营养和中心静脉营养。
一、肠外营养治疗适应症:肠外营养是临床营养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凡是需要营养治疗,但又不能或不宜接受肠内营养治疗的患者均为肠外营养治疗的适应症。
(一)基本适应症: 胃肠道功能障碍或衰竭患者1.肠功能衰竭:胃肠道梗阻(贲门癌、幽门梗阻、肠梗阻)、胃肠道吸收面积不足(短肠综合征、肠瘘等)、小肠疾病(Crohn’s病、肠结核、小肠缺血性病变等)、放射性肠炎、严重腹泻及顽固性呕吐等;2.重症胰腺炎3.高代谢状态危重病人:大面积烧伤、严重复合伤、感染等;4.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合并脏器功能衰竭、严重感染、某些恶性肿瘤或创伤者5.严重腹泻、顽固性呕吐>7天;6.大剂量化疗、放疗或接受骨髓移植病人;7.大手术、创伤的围手术期:营养支持对营养状态良好者无显著作用,相反可能使感染并发症增加,但对于严重营养不良病人可减少术后并发症。
严重营养不良者需在术前进行营养支持7-10天;预计大手术后5-7天胃肠功能不能恢复者,应于术后48h内开始肠外营养支持,直至病人能有50%的肠内营养或进食量;8.重要脏器功能不全:①肝功能不全:肝硬化病人因进食量不足易导致营养不良,肝硬化或肝肿瘤围手术期、肝性脑病、肝移植后1~2周,不能进食或接受肠内营养者不足50%者应给予完全或部分肠外营养。
②肾功能不全:急性分解代谢性疾病(感染、创伤或多器官功能衰竭)合并急性肾功能不全、慢性肾功能不全透析病人合并营养不良,因不能进食或接受肠内营养不足时需行肠外营养。
肠道外营养治疗的规范及管理规定介绍本文档旨在规范和管理肠道外营养治疗的实施,确保治疗过程的安全和有效性。
肠道外营养治疗是一种通过向患者提供营养物质来维持其生命和健康的方法,适用于无法通过口服摄入足够营养的患者。
目标1. 提供清晰和详细的肠道外营养治疗方案,以满足患者的需求。
2. 确保医务人员具备必要的知识和技能,能够正确实施肠道外营养治疗。
3. 督促医务人员遵守操作规程,保障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4. 提供监控和评估机制,以便及时了解治疗的效果和患者反应。
原则1.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肠道外营养治疗方案,包括适当的营养物质和剂量。
2. 多学科合作:医生、护士和营养师等专业人员应密切合作,共同制定和执行治疗计划。
3. 安全性优先: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包括正确选择和使用营养物质,遵循无菌操作规程以及及时监测患者的反应。
4. 持续监测和评估:定期检查患者的营养状况和治疗效果,并根据需求进行调整和改进治疗方案。
管理规定1. 治疗方案:医生应根据患者的营养需求制定肠道外营养治疗方案,并将其记录在患者的医疗档案中。
2. 营养物质选择: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要,选择适当类型和剂量的营养物质,确保患者获得全面而均衡的营养支持。
3. 治疗过程:医护人员应按照操作规程正确实施肠道外营养治疗,包括正确和无菌的营养物质配制、正确连接导管以及监测患者的反应。
4. 监测和评估:定期检查患者的营养状况和治疗效果,记录必要的信息,并根据监测结果进行治疗方案的调整。
5. 安全措施:医务人员应关注治疗过程中的风险和并发症,并采取必要的措施,保障治疗的安全性和患者的健康。
结论本文档提供了对肠道外营养治疗的规范和管理规定的概述。
通过将原则融入实践中,我们可以确保肠道外营养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
请医务人员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并密切监测和评估患者的情况,确保治疗的顺利进行。
肠外营养治疗规范指南
1. 概述
- 肠外营养治疗作为一种重要的辅助疗法,可应用于无法正常
进食或消化吸收的患者。
- 本指南旨在提供肠外营养治疗的规范操作步骤,以确保治疗
效果和安全性。
2. 适应症
- 严重消化道疾病,如胃肠瘘、肠梗阻等无法口服的情况。
- 高危手术前和术后的营养支持。
- 重症患者无法摄取足够能量和营养素的情况。
3. 评估和选择
- 在开始肠外营养治疗前,应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
- 根据患者的诊断和评估结果,选择合适的肠外营养配方,包
括基础液体、营养素比例和添加剂等。
4. 操作步骤
-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确保肠外营养配方的制备和输注过
程无污染。
- 根据患者的营养需求和输注途径,确定肠外营养的输注速度
和频率。
- 监测患者的病情和营养状况,调整肠外营养配方和输注方案。
5. 风险和并发症
- 输注肠外营养可能导致感染、肝功能异常和电解质紊乱等并
发症。
- 对于高危患者,应密切监测并及时处理任何并发症。
6. 随访和评估
- 对于接受肠外营养的患者,应定期进行随访和评估,包括营
养摄入量、体重、电解质和肝功能等指标的监测。
7. 结束肠外营养治疗
- 根据患者的病情改善和能够正常进食的情况,逐渐减少并停
止肠外营养治疗。
请仔细阅读并按照本指南的要求操作肠外营养治疗,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肠道外营养治疗的规范及管理规定1. 引言本文旨在制定肠道外营养治疗的规范和管理规定,以保证医疗机构在进行相关治疗时能够遵守标准操作流程,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肠道外营养治疗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能够为病患提供充足的营养支持,对于不能通过口服摄取食物的患者尤为重要。
2. 规范要求2.1 临床适应症肠道外营养治疗适用于以下病情:- 无法通过口服获得足够营养的患者,如消化系统疾病、恶性肿瘤等;- 经口摄食无法提供足够能量的患者,如慢性消瘦等;- 必须暂时或长期禁食的患者,如手术、重症监护等。
2.2 专业人员要求进行肠道外营养治疗的医疗机构应配备合格的专业人员,包括但不限于:- 主治医生: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负责整个治疗过程的设计和监督;- 营养师:负责制定患者个体化的营养方案,并监测治疗效果;- 护理人员:熟悉肠道外营养装置的使用和维护,负责患者的日常护理;- 药师:提供合适的肠道外营养药物,并监督用药过程;2.3 治疗设备要求医疗机构应配备完善的肠道外营养治疗设备,包括但不限于:- 营养泵:能够精确调控营养液的输注速度和剂量;- 输注管路:应使用专用的无菌管路,保证治疗过程的安全性;- 营养袋和瓶:具备良好的密封性和保存效果,避免污染和营养丢失;- 导管:应选用符合国家标准和相关规范的产品,使用前必须进行严格的消毒和过水处理。
3. 管理规定3.1 治疗过程肠道外营养治疗的实施应按照以下过程进行:1. 患者评估:确定患者是否适合接受肠道外营养治疗,评估患者的营养需求和治疗方案;2. 营养方案制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营养方案,包括能量、蛋白质和微量元素的供应;3. 治疗实施:将营养液通过肠道外管路输注给患者,按照医嘱要求进行治疗;4. 治疗监测:定期检测患者的营养指标和康复效果,根据需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5. 治疗终止:根据患者的康复情况,决定是否终止治疗,必要时过渡到口服摄食。
肠外营养1.肠外营养输注途径指南[背景]用于肠外营养输注的静脉置管途径可分为周围静脉导管(PVC)与中心静脉导管(cvc)中心静脉置管又可分为经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直接经皮穿刺中心静脉置管、隧道式中心静脉导管(CVTC)输液港(Port)选择何种输注途径,需考虑以下因素:患者以往静脉置管病史,静脉解剖走向,出凝血功能,预计PN持续时间,护理环境,潜在疾病等1。
中心静脉置管(CVC)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包括肠外营养液输注,血制品输注等。
应用CVC可显著减少周围静脉穿刺次数。
但不可避免地也会引起某些并发症。
因此,必须由经培训的专门人员置管和维护,操作时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则。
[证据]1)输液途径选择周围静脉置管定义为皮下浅静脉置短导管或钢针。
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INS)组织编写并发表的《输注治疗护理实践标准》中提出超过10%葡萄糖和/或5%蛋白质的肠外营养液,pH值<5或>9的液体/药物,以及渗透压大于500mosm/L的液体/药物,不适合经周围静脉输注。
但目前临床广泛使用的全合一营养液,含有脂肪乳剂,不仅能够有效降低溶液渗透压,还有一定的保护血管内皮作用。
此外,长时间均匀慢速输注也能够减少对血管刺激。
有作者报道,不超过900mosm/L 渗透压的静脉营养液可经周围静脉输注。
20世纪90年代期间,有关经周围静脉输注肠外营养液的前瞻性研究得到较为一致的结论为70%以上患者周围静脉能够耐受常规能量与蛋白质密度的肠外营养配方全合一溶液,但输注肠外营养超过10〜14d后,周围静脉较难耐受。
中心静脉置管途径包括锁骨下静脉穿刺、颈内静脉穿刺、股静脉穿刺。
需长期使用,还可采用有隧道式中心静脉导管(如BroviacCVC和HickmanCVC)经周围中心静脉置管(PICC)是自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新的静脉穿刺技术,注册护士经培训合格,即可操作。
迄今有关PICC的RCT研究较少。
2000年发表的1项比较PICC与CVC的随机对照研究[5]结果显示PICC的血栓性静脉炎发生率较高,穿刺难度更高,穿刺未能达到预计部位的发生率更高,但感染、导管异位、导管堵塞的发生率两者间差异无显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