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外与肠内营养支持
- 格式:ppt
- 大小:104.50 KB
- 文档页数:55
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支持疗法的营养评定工具、外科病人机体代谢特点、营养支持原则及护理要点营养是维持机体正常代谢及良好营养状态的重要保证。
患者常合并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延缓机体生理的恢复、伤口愈合并增加感染并发症等,从而导致康复缓慢、临床预后不良。
机体的正常代谢及良好的营养状态,是维护生命的重要保证。
在外科领域中,疾病、创伤或手术等引起进食不足及代谢变化,都能影响病人的营养状况。
而营养不良,又会降低机体抵抗力,增加手术的危险性,因此应根据病人的营养状况进行必要营养支持。
临床上常用的营养评定工具预后营养指数(PNI)、简易营养评估(MNA)、营养风险指数(NRI)、主观全面评定法(SGA)、营养不良通用筛查工具(MUST)、营养风险筛查(NRS2002)和危重症患者营养风险评分(NUTRIC评分)等,各有其优缺点及应用范围。
护理诊断及问题:1、营养低于机体需要与电解质、血氨、尿素、肌酐及血糖变化有关2、误吸与发热及呼吸系统有关3、腹泻与细菌感染、肠鸣音、粪便性状、肠绞痛次数有关4、体液不足与血液渗透压及电解质平衡、体液丢失过多有关5、感染与血象、白细胞动态变化有关营养状况的评定人体测量(1)体重:体重下降超过理想体重的10%,提示营养不良。
(2)体质指数(BMI):BMI=体重/身高(㎡)理想值界于18.5~23.9,小于18为消瘦,大于24为超重,大于28为肥胖,大于32为过度肥胖。
外科病人机体代谢的特点1、单纯饥饿,机体通过降低代谢率2、禁食在24小时内,能量即将被耗尽3、饥饿时间延长,机体大部分组织适应脂肪分解供能,从而蛋白质分解减少,尿素氮排出减少。
4、长期饥饿可使蛋白质消耗,出现体重下降,肺通气量及换气能力减弱,心脏萎缩、免疫功能下降,最终导致死亡。
营养支持原则是采用全营养支持治疗,首选肠内营养,必要时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当肠道功能严重受损时,选择使用肠外营养。
1、肠内营养制剂类型按用途可分为:①口服补充饮食;②部分预消化多聚体饮食;③特殊饮食;④特殊疾病饮食。
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的措施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是指通过有效的营养干预措施,满足危重症患者的营养需求,以防止或减轻病情恶化,并促进康复。
危重症患者由于疾病本身、手术治疗或医疗操作等因素,常常处于高度应激状态,能量消耗增加、代谢速度加快,容易导致营养不足和蛋白质分解代谢加剧,从而影响恢复和康复。
因此,危重症患者的营养支持是非常重要的。
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的措施包括以下方面:1. 早期开始营养支持危重症患者应尽早开始营养支持,以促进早期康复。
一般情况下,应在72小时内开始营养支持,包括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和病情变化,调整营养支持方式和营养成分比例。
2. 营养成分的选择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应选择高能量、高蛋白、低脂肪、低碳水化合物和低盐等营养成分,以满足患者高能量消耗和营养需要。
3. 肠内营养支持对于能够耐受肠内营养的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支持是优先的选择。
肠内营养包括胃肠道的吸收和利用营养成分。
肠内营养支持有助于维持肠道黏膜屏障功能,防止细菌移位和感染,促进肠道功能恢复。
4. 肠外营养支持对于不能耐受肠内营养的危重症患者,需要使用肠外营养。
肠外营养可以通过中心静脉或外周静脉输注,以满足患者的营养需求。
5. 营养支持的监测和调整危重症患者在接受营养支持的过程中,需要进行营养支持的监测和调整。
监测包括体重、血红蛋白、白蛋白、血糖、肝功能、肾功能等指标。
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营养支持方案,以达到最佳的营养支持效果。
综上所述,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的措施主要包括早期开始营养支持、营养成分的选择、肠内营养支持、肠外营养支持以及营养支持的监测和调整。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满足危重症患者的营养需求,促进恢复和康复。
肠内营养支持肠内营养指经胃肠道采用口服或管喂方式将特殊制备的营养物质送入患者体内,为机体提供代谢所需营养素的营养支持方法。
建议可以使用冬泽力主要以补充蛋白质为主,是复合植物短肽。
胃肠道是具有消化吸收功能的器官,也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
在消化道具有一定功能的情况下,应用肠内营养不仅能取得与肠外营养相似的营养支持效果,同时可以避免长期完全肠外营养造成的胃肠功能障碍、胃肠黏膜屏障作用降低、肠道细菌移位等不良反应,减少肠源性感染。
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相比所需费用较低,使用较安全,监护较容易。
所以“只要胃肠功能允许,就应尽量采用肠内营养”是营养支持的基本原则。
一、肠内营养支持的适应证肠内营养的可行性,主要取决于小肠是否具有能吸收营养素的功能。
因此,当患者因疾病本身或因治疗与诊断的需要而不能或不愿经口摄食或摄食量不足以满足需要时,若胃肠道功能许可,则首先应考虑采用肠内营养支持。
临床上常见的肠内营养支持适应证有:1. 经口摄食障碍⑴无法经口摄食:因口腔、咽喉或食管炎症、肿瘤、手术后或烧伤、化学性损伤等造成的咀嚼或吞咽困难。
⑵经口摄食不足:大面积烧伤、严重创伤、严重感染等高代谢状态使机体营养需要量增加导致的食物摄入不足,厌食症、癌症放疗或化疗反应造成的食物摄入不足。
⑶经口摄食禁忌:由于脑外伤、脑血管意外、脑肿瘤等导致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损伤,知觉丧失或吞咽反射障碍而不能正常吞咽者。
2.胃肠道疾患⑴胃肠道瘘:肠内营养适用于所提供的营养素不致从瘘孔流出的患者,使用要素肠内营养制剂较非要素肠内营养制剂更能降低瘘液的排出量,适用于低位小肠瘘、结肠瘘及远端喂养的胃十二指肠瘘。
高位胃十二指肠瘘应由空肠造口给予要素肠内营养。
至少近端有100厘米功能良好的小肠的小肠瘘,可以由胃内喂养。
⑵炎性肠道疾病:溃疡性结肠炎与克罗恩病在病情严重时应采用肠外营养,以使肠道得到休息。
待病情缓解,小肠功能适当恢复,可耐受要素肠内营养时,通过连续管喂亦有可能提供足够的能量与蛋白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