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连续性文本(客观题+主观题)
- 格式:ppt
- 大小:518.57 KB
- 文档页数:28
教案3非连续性文本主观题解题指导高考命题是因文设题,出什么题目往往根据所选用的文本来考虑,尤其是主观题。
近年来,非连续性文本主观题的考查主要有三种题型:概括理解题、原因分析题和比较材料异同题。
严格说来,这三种题型的共性都是概括文本内容要点,但一类注重信息的整合,另一类注重分析之后的整合,再一类注重信息的比较。
答题的侧重点不同,答题策略也有所不同。
一、题型指导[题型1]概括理解题这类题实质上是筛选并整合信息。
“筛选”是指对文中相关信息搜寻归拢,“整合”是指从相关信息中提炼某种共同的东西,如事物的共同特点、事物的普遍意义以及带给人的共性认识、启示等。
[答题示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题。
材料一:武汉长江大桥的兴建,开辟了我国桥梁建设事业的新历史。
中国工程人员数十年来在桥梁建设工程中作过许多努力,有过很多成绩,钱塘江铁桥就是中国工程人员自己设计的。
可是,我们从来没有完全用自己的力量建设过一座规模巨大的铁路桥梁。
五十年前的黄河铁桥是由比利时包工的(1),其后的钱塘江铁桥的主要结构部分也是由德国、英国、丹麦三个“洋行”分别承包的(2)。
这就不可能使我们系统地积累自己的桥梁建设经验,没有能组成自己的桥梁建设队伍,中国的桥梁建设事业也就长期停滞不前。
武汉长江大桥的修建将改变我国桥梁建设事业的面貌。
三年来,主持武汉长江大桥勘测设计工作的工程人员和地质人员,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又得到苏联专家的无私援助(3),既考虑了最经济地建设桥梁,又考虑了航运等有关部门对利用长江的要求,选择了最合理的线路和桥式,完成了这个伟大工程的初步设计。
同时武汉长江大桥的全部工程还将用自己的材料由我国自己的人力来建设(4)。
因此,这个工程也将是我国一座最好的桥梁建设学校,将为我国培养出一批桥梁建设人才。
(摘自社论《努力修好武汉长江大桥》,《人民日报》1954年2月6日)材料二:港珠澳大桥被英国《卫报》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5)。
搜索18:非连续性文本主观题答题套路【套路简介】高考命题是因文设题,出什么题目往往根据所选用的文本来考虑,尤其是主观题。
近年来,非连续性文本主观题的考查主要有三种题型:概括理解题、原因分析题和比较材料异同题。
严格说来,这三种题型的共性都是概括文本内容要点,但一类注重信息的整合,另一类注重分析之后的整合,再一类注重信息的比较。
答题的侧重点不同,答题策略也有所不同。
1.概括理解题解题三步骤第一步,审题,明要求。
要特别注意题干中限定范围、空间、时间等方面的词句,以明确筛选整合哪方面的信息。
第二步,读文,巧筛选。
依试题要求,回读原文,圈点勾画相关内容,尤其要注意勾画关键词句,以此筛选出重要信息。
第三步,整合,求规范。
在筛选相关信息后,要组织出规范的答案,还需要遵循以下原则:①信息要点不能交叉重复,要注意合并同类项;②信息要点表述角度应符合题干要求,并且角度、方式一致;③答案在表述时尽量使用文中关键词句,但不可直接摘抄作为答案,要注意提炼转换;④根据题目赋分,合理分条组织作答,比如两问赋分为6分,一般答案要点有3+1个或2+1个。
2.原因分析题解题三步骤第一步,审题。
把握题干提示的问题及指向的文本段落等。
第二步,读文。
根据题干要求,回读原文,在材料中分别圈点出表原因的相关语句。
第三步,作答。
对圈点出的相关语句,进行修改整合,在此基础上写出规范、简明的答案。
3.比较材料异同题解题三步骤第一步,审题。
把握题干提示的事件、问题及指向的文本段落等。
第二步,读文。
根据题干要求,回读原文,在材料中分别圈点出“相同”或“不相同”的相关语句。
第三步,作答。
对圈点出的相关语句,进行比较、整合,在此基础上写出规范、简明的答案。
【新题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竹子虽然是一种常见的植物,但它又的确是一种神奇的植物。
与近亲水稻,小麦同为草本植物,却能一夜长高一米,最终同大树般高大,还可以形成磅礴而纯粹的竹海。
一般来说,竹子一生只开一次花,开花后结籽,植株随即枯死。
最新总结高考非连续性文本主观题“3类热考题型”解题策略非连续性文本主观题的考查主要有“3类热考题型”:概括内容要点题、比较材料异同题和分析看法对策题。
严格说来,前两种题型的共性都是概括文本内容要点,但一类注重信息的整合,另一类注重信息的比较,答题的侧重点不同,答题策略也不同。
一、概括内容要点题概括内容要点是指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对信息要点加以概括。
这里主要涉及作用、影响、模式、特点、措施、原因等方面。
这类题实质是筛选并整合信息。
筛选是对文中相关信息搜寻归拢,整合是从相关信息中提炼出某种共同的东西,如事物的共同特点、事物的普遍意义以及带给人的共性认识、启示等。
规范答题思路[典例1] (2020·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阅读文本见“本专题真题体验T一”),完成后面的题目。
我国重点投资支持新基建与抗击疫情有什么关系?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尝试解答][解题思维]第一步:审题干,明方向根据题干可知,本题是要求概括分析“我国重点投资支持新基建与抗击疫情”的关系。
题干对答题内容作了两条限制:一是必须体现“重点投资支持新基建与抗击疫情”的关系,二是要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第二步:读文本,定区间与题干要求紧密相关的是材料二的第二段,材料三的第一段和第二段对答题也具有重要作用,这是答题的关键。
第三步:遵原则,善整合(1)由材料二第二段“推进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是我国对冲疫情影响、优化投资结构、刺激经济增长的有效方法”可知,受疫情影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推进新基建是对冲疫情的有效方法。
(2)由材料二第二段“疫情期间线上需求的集中爆发,展现了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带动社会经济整体发展的潜力,客观上也打开了新基建的窗口期”可知,疫情期间线上需求的集中爆发,投资新基建为抗击疫情提供技术支持,为疫情期间恢复生产生活提供便利,客观上促进了新基建的发展。
(3)整合材料三内容可知,中央预算安排的资金,大部分不会用于道路和桥梁,而是用于新基建,这与复苏经济、改善民生息息相关,这是在“至少最近一年经济形势和疫情的不确定性”因素下作出的审慎选择。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之主观题【课标分析】1.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2.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
阅读科技作品,还应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3.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考情分析】考查分值:两道选择题各3分,一道主观题6分,共12分。
考点指向:客观题主要考查信息筛选比较能力,难度较低;主观题主要考查提取、归纳、概括主要信息的能力,难度稍大。
命题分析: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是最近几年被重视和考查的一种新的题型,它和以前语文综合运用考查中的“图文分析题”“材料分析题”等题型一脉相承,也可以说是由这种题型演变扩大而来的。
可以预测,以后的中考这种考查形式会成为常态。
应给予足够的重视,须多加强这种题型的训练。
【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经多次在试卷上做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题,对非连续性文本也有一定的了解,但缺少系统的规律认识。
学生对审题、寻找、筛选、提炼、概括等思维能力训练不够,所以需要针对性复习,巩固解题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目标】1.明确非连续性文本的概念。
2.了解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方法。
3.真题再现,把握非连续性文本主观题常见考点、题型及答题方法。
【教学重难点】1.了解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方法。
2.真题再现,把握非连续性文本常见考点、题型及答题方法。
【课时安排】共1课时【教学过程】【活动一】明确概念,理性认识1.什么是非连续性文本?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它往往围绕一个大话题,提供不同角度的阅读材料,呈现的文本以说明、议论性文字和图表为主,每则材料既各有侧重,又密切关联,合在一起表达一个共同的主题。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作为中考语文试卷中的考查重点,重在考查学生从阅读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节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主观题——锁定区间,“同〞中求“异〞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材料往往不是由逻辑或语意严密的段落结构层次构成,而是呈现多样化,如曲线图、设计图、地图、问卷等。
试题既要求学生从文本中获取准确有价值的信息,还要根据这些信息进行合理的概括与推断,从而得出文本中没有明确陈述的结果,并用自己的知识结构来评价文本中的观点。
(2019·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6分)材料一:可移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指运用各种方法延长可移动文化遗产寿命的专业性活动。
保护技术推进的核心是找到与遗产变化状况相适应的保护方法,以便及时对藏品进行预警、干预,使藏品保持健康的状态。
在此过程中,预防、治理、修复三个方面的技术运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预防是所有的减缓文化遗产恶化和损毁的行为的总称,它涉及光照度、环境条件、安全、防火和突发事件的准备等方面。
治理是通过外界的干预直接作用于可移动文化遗产的保护行为,是为了消除正在损毁遗产的外界因素,从而使遗产恢复到健康的状态。
根据可移动文化遗产遭受“病痛〞情形的差异,治理技术可以分为杀虫、去酸、脱水和清洁等类型。
修复是对已经发生变形或变性的遗产进行处理,使之恢复到原有的形态或性质。
修复的内容大致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清除文物和标本上的一切附着物;二是修补文物和标本的残缺部分。
(摘编自周耀林《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 材料二:以温度25℃、相对湿度50%为标准寿命(设其指数为1.00),计算在温度15℃、35℃和湿度10%、30%、70%条件下,纸X的寿命和标准寿命的倍数关系,结果见下表:(摘编自李景仁等《图书档案保护技术手册》)材料三:毛里求斯是非洲一个岛国,位于赤道南部的西印度洋上,气候湿热多雨。
毛里求斯拟修复的档案文件,形成于18世纪,文件纸X为破布浆机制纸,字迹材料为酸性烟黑墨水,双面手写。
以手感鉴别,柔韧性极差,几乎一触即碎。
通过测试数据可知,文件纸X严重酸化。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第一节题型综述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除了常见的文字材料之外,还有数据表格、图表、图片、图解文字等丰富的表现形式。
非连续性文本选材多样,多涉及社会热点话题,实用性与理论性强,重点考察学生对复杂材料的信息提取和理解能力、内容分析和概括能力、总结和应用能力。
考题类型主要分为是非判断型、内容概括型、概念阐释型、建议看法型、其他新形式五大类。
第二节是非判断型考题(多为客观题)的例析【例题·2021年江苏省苏州、无锡、常州、镇江一模考试·01C】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原文内容)结果发现,拥有iPhone和汽车的市民往往是经济社会地位比较高的市民,其所经过的地段也往往是已经建设得较好的地段。
这一技术的部署初衷固然是好的,但他隐含偏见,后来波士顿市政厅就下架了这款手机应用。
(选项内容)波士顿下架这款手机应用的原因是它的使用者都是经济社会地位较高的市民。
(错因分析)这里显然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在设置选项时命题人扩大了原文所述对象的限制条件,把“往往是”说成了“都是”。
这一类题型是最常见的是非判断型考题,主要考察选项内容与原文内容是否为等价表述。
对此可以采用的解题策略是:审读选项信息→对照原文信息进行比较→综合各个选项选择最佳答案在解题时要关注选项中表示范围、程度、时间状态的词(如“都是”“一定”“已经”),关注代词和表示逻辑关系的词语。
常见的干扰项设置包括(1)以偏概全,即扩大原文所述内容的适用范围;(2)混淆时态,即超前或滞后原文所述内容发生的时间;(3)混淆关系,如强加因果、混淆是非、无中生有等(4)张冠李戴,表现为混淆相关内容的发出者或接收者(多见于代词的情况)。
第三节内容概括型考题(主客观题兼有)的例析题型一选择论据以支持材料观点【例题·2021年南京、盐城二模考试·03C】根据材料判断,下列属于“大数据杀熟”行为的一项是()(原文内容)大数据“杀熟”行为,经济学上称为“价格歧视”,指同样的商品或服务,在不同的市场面对不同的顾客,采用差异化定价......而大数据“杀熟”却是有意放大信息不对称,利用企业数据、定价规则上的信息优势,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攫取更多的利润。
易错点16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之客观题目录01 易错陷阱(3大陷阱)02 举一反三【易错点提醒一】不识命题陷阱【易错点提醒二】概念理解不清【易错点提醒三】信息比对不准03 易错题通关(真题+模拟)易错陷阱1:不识命题陷阱【分析】论述类文本阅读客观选择题的选项设置,命题人一般不会照抄原文语句,而是要“换一种方法”。
正是在“换”的过程中,命题人有意地用了一些方法,改变了原意,以此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
命题人设置客观选择题的错误选项常用以下六种方法:(1)删:删减。
删减句子而改变句意,最常见的是删减定语、状语,修饰成分的删减就意味着语义的改变,有可能是内容的扩大,也有可能是对内容的曲解。
(2)添:添加。
添加定语或状语,造成对内容的曲解。
(3)调:调换。
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从而改变句意。
(4)改:改变。
改变说法,或换用别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
比如因果颠倒、主客体颠倒、部分涵盖全体、整体替代局部、现实代替猜测……(5)漏:遗漏。
看似是保留原文词句,但结合题干来看只是强调了问题的某一方面,而有意漏掉了另一方面。
这种选项有很大的迷惑性,须多加留意。
(6)凑:拼凑。
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凑合而造成错误,或者将望文生义的几个义项强加进去,干扰判断。
【避坑技巧】1.以偏概全(绝对化)。
主要指空间错位,即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
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2.混淆时态(已然与未然)。
就是指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
如: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之前、之后等。
3.因果混乱(强加因果)。
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
4.混淆模态(可能与必然)。
命题者在设置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断和想象题的选项时,从逻辑推理角度设置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