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主观题专项突破
- 格式:docx
- 大小:15.91 KB
- 文档页数:1
非连续性文本主观题答题指导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非连续性文本似断实连的组材特点
2、学会概括整合信息,掌握非连续性文本主观题答题技巧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思主观题答题失误的原因,自主探究、合作讨论,提升答题水平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文本阅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失分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
教学难点:整合语言,准确表达
一:导入新课
二:分析参考答案,为评点学生答案提供依据
站在学生的角度,分析答案的合理性
三:评点学生答案,归纳错因
存在问题:
1、审题不清
2、要点不全
3、表述不当
四、师生合作,探究应对策略
要点不全:
1、关注分值
2、带着问题读材料
3、概括大意理关系,确定信息区域
4、局部筛选注意分层
表述不当:
1、答非所问——注意审题
2、缺乏概括——摘要法
五、课堂练习
六、总结归纳
七、布置作业:印发练习。
最新总结高考非连续性文本主观题“3类热考题型”解题策略非连续性文本主观题的考查主要有“3类热考题型”:概括内容要点题、比较材料异同题和分析看法对策题。
严格说来,前两种题型的共性都是概括文本内容要点,但一类注重信息的整合,另一类注重信息的比较,答题的侧重点不同,答题策略也不同。
一、概括内容要点题概括内容要点是指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对信息要点加以概括。
这里主要涉及作用、影响、模式、特点、措施、原因等方面。
这类题实质是筛选并整合信息。
筛选是对文中相关信息搜寻归拢,整合是从相关信息中提炼出某种共同的东西,如事物的共同特点、事物的普遍意义以及带给人的共性认识、启示等。
规范答题思路[典例1] (2020·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阅读文本见“本专题真题体验T一”),完成后面的题目。
我国重点投资支持新基建与抗击疫情有什么关系?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尝试解答][解题思维]第一步:审题干,明方向根据题干可知,本题是要求概括分析“我国重点投资支持新基建与抗击疫情”的关系。
题干对答题内容作了两条限制:一是必须体现“重点投资支持新基建与抗击疫情”的关系,二是要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第二步:读文本,定区间与题干要求紧密相关的是材料二的第二段,材料三的第一段和第二段对答题也具有重要作用,这是答题的关键。
第三步:遵原则,善整合(1)由材料二第二段“推进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是我国对冲疫情影响、优化投资结构、刺激经济增长的有效方法”可知,受疫情影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推进新基建是对冲疫情的有效方法。
(2)由材料二第二段“疫情期间线上需求的集中爆发,展现了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带动社会经济整体发展的潜力,客观上也打开了新基建的窗口期”可知,疫情期间线上需求的集中爆发,投资新基建为抗击疫情提供技术支持,为疫情期间恢复生产生活提供便利,客观上促进了新基建的发展。
(3)整合材料三内容可知,中央预算安排的资金,大部分不会用于道路和桥梁,而是用于新基建,这与复苏经济、改善民生息息相关,这是在“至少最近一年经济形势和疫情的不确定性”因素下作出的审慎选择。
高考语文非连续文本阅读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四川省大数据精准教学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2022年11月,美国人工智能研究公司OpenAI发布了一款名为ChatGPT的聊天机器人,其推出后几周内就风靡全球,甚至引发了新的全球人工智能竞赛。
ChatGPT使用了GPT-3技术,即第三代生成式预训练。
这是一种自回归语言模型,使用深度学习来生成类似人类的文本。
该模型使用来自互联网的文本数据库进行了高强度训练。
在大规模文本数据上进行自监督预训练后,ChatGPT还经过三个阶段的“炼制”:首先是监督微调阶段。
人类AI训练师以自我对话形式生成对话样例,ChatGPT在这些对话样例上进行有监督的训练。
第二阶段主要是训练一个基于语言模型的奖励模型,对机器生成的回复进行评分。
基于训练好的奖励模型,第三阶段采用强化学习技术进一步微调ChatGPT。
ChatGPT拉扯冲撞着人们惯有的生产生活模式,且继续“狂飙”在超越人类的赛道上。
当把“是否会代替人类工作”的问题抛给ChatGPT时,它说,它们旨在协助和增强人工任务,而不是取代人类。
专家指出,人工智能的作用是提高人的效率,辅助人类,大众需要与时俱进,熟悉并掌控新技术,这些新技术一定会产生新的就业机会。
(摘编自张佳欣等《ChatGPT掀起技术狂潮:“顶流”之下,看人工智能喜与忧》)材料二:ChatGPT会带来一个不同的未来吗?记者询问了ChatGPT“本人”,它的回答是:“随着ChatGPT 的普及,它开始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从在线交流、信息搜索、机器翻译、文本生成,它的准确性和高效率使得许多工作变得不再困难。
然而,人们也开始对它产生了担忧……”自1956年诞生以来,人工智能发展经历了三次浪潮,其间充满波折。
在人工智能深度学习迅速发展的近10年里,之前还没有出现里程碑式的爆发。
ChatGPT在带来惊艳体验的同时,也有明显“缺陷”。
训练三主观题——建议措施练前提醒实用类文本阅读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实用性,要为人们的学习、生活及社会经济发展提出建议、给出措施。
于是,就出现了一种题型——给出建议措施。
解答这类题要注意三点:1.重点理解文本涉及具体措施的内容,包括实施措施的主体、措施的具体内容、要达到的目的等。
2.善把“问题”转化为“措施”。
“问题”是“措施”的依据,“措施”是针对“问题”的办法,“措施”要有的放矢,只有抓住实质性的一个个“点”的问题,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措施。
当然,有的“问题”在文本中存在,却不能直接从文中得出,这就需要根据文本所描述的现状,由“现状”推出“问题”,再由“问题”推出“措施”。
另外,不能忽视图表数据所反映出的问题,以及把“问题”转化成“措施”。
3.答案表述应用肯定句。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12分)阅读文签:新闻+审美文化材料一:每个时代都有属于各自时代的偶像。
对才华出众、外形靓丽、造型时尚、为人友善、个性独特的明星产生倾慕心理,恐怕是每一代青少年必然经历的心理体验。
由于所处的文化环境不同、传播渠道不同、审美标准不同,每一代人对偶像的认知自然会有所区别。
然而,在差异化的表象之下,不同时代的人们又会对偶像的概念达成一定的共识,那就是任何优质偶像、大众榜样都应该具有过人的艺术才华、执着的敬业精神和良好的公众形象。
(摘编自杨洪涛《偶像不是流量堆出来的》,《光明日报》2018年8月30日) 材料二:当前文化领域,仍存在一些病态审美现象,这些现象有的不仅是“颜值消费”和“眼球经济”跑偏的结果,更是文娱圈子奢靡浮夸之风的新变种。
一个开放多元的社会,审美自可参差多态,各得其所。
然而,凡事都应有度,越过底线就会走向反面——不是审美,而是“审丑”。
热捧“小鲜肉”等娱乐造势传递出让人担忧的倾向:在“论美貌你赢不了我”的喧嚣中,“演员的自我修养”显得无足轻重,一些人演技不好却拿着天价片酬,各种任性都被惯出来了;在“娱乐至上”“流量为王”的误区中,一些影视作品、网络平台、综艺节目刻意迎合低俗口味,消费各种“奇葩”“怪咖”,为博眼球甚至不惜挑战社会公序良俗,散发着猎奇、拜金、颓废的气息。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法技巧突破——(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一)信息筛选与整合考法1 信息筛选整合的原则与意识1.尊重文本原则筛选整合信息时,要充分尊重文本事实,必须排除自身主观因素的干扰,不以自己个人平素所获知识取代文本事实,更不以自己个人的是非为是非,筛选整合出来的信息相对于文本本身来说,必须是“原生态”的。
2.统观意识和结构意识(1)统观意识。
首先必须从整体上把握文本。
做题前一定要通读全文,学会整理阅读印象:①文本主要说的是什么问题;②作者的立场、观点、态度是怎样的;③文本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布局谋篇、组织文章的,段落之间的关系如何。
如果缺乏统观意识,没有理清基本思路,就不能很好地把握内容重点,就容易为局部问题所牵引,先入为主,出现疏漏。
(2)结构意识。
学生在实际做题中出现的遗漏信息要点问题看似是粗心马虎所致,实际上与他们不会分析文章结构层次,不懂得通过文章结构、语句层次的变化来把握文意有极大的关系。
学生往往缺乏对文章逐段逐层阅读理解的耐心,喜欢跳跃性阅读,做题时寻章摘句,这就容易出现片面、肤浅、不准确的问题。
强化文本结构意识并以此进行阅读,有利于对重点语段的准确把握,也有利于做好中心语句、关键信息的筛选,达到准确解读,正确、具体解答的目的。
考法2 信息筛选整合的方法1.辨析非连续性文本主次信息(1)论述类文本主要信息:标题、重要概念、观点见解等。
次要信息:背景、举例、引述等信息。
(2)实用类文本①各类文体的信息特征:新闻:新闻要素、新闻结构。
传记:传主、事迹、品质、价值或影响。
科普:技术、价值或意义、影响、评价。
②辨析主次信息的方法:既要依据文体特征,筛选出常规的“重要”信息,同时也要结合题干要求,定向概括或整合“主要”信息要点。
2.具体方法在初次筛选信息时,除了关注文段的开头句与结尾句外,学生往往眉毛胡子一把抓,不能筛选出有效信息。
对此,可以用图画法圈画两种信息:一是文本介绍的主要对象;二是对象的特点。
“筛选”需有方,“整合”要得法高考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主观题,考查的核心是“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所谓“筛选”,就是根据阅读目的,有针对性地阅读提取材料文本中与之相关的内容,力求做到准确、无误、不遗漏。
所谓“整合”就是对所筛选出的零散、琐碎、无条理、看似不相连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组合,使之清晰、明确、完整和条理化。
那么此类题目,该如何又好又快地“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呢?一、筛选信息的策略审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先导。
题干往往具有“暗示筛选标准;暗示筛选区域;暗示整合思路;暗示整合方法”等功能。
因而考生需要认真研读题干,抓准问题的本质进行筛选整合。
如能掌握以下筛选信息的小技巧,难度就会大大地降低。
(一)研题干,把“筛选大题”转化为“筛选小题”。
审读题干时,考生要重点确定需要筛选并且整合什么信息。
一般来说,原题都是属于比较难的大题,但考生可以通过转换思维,把“筛选大题”转化为“筛选小题”。
不同的考查的角度与题型,转换的思维略有不同。
如果是“原因题”,考生可转化为筛选“内因是什么,外因是什么”,如2019年全国卷相关题目可以转化为筛选“毛里求斯想要修复的档案文件的受损”的内因和外因分别是什么;如果是“哪些概括题”,则往往需要分析“材料与材料的关系,段与段的层次,句子与句子的逻辑”是什么,概括点才能比较清晰地呈现出来,如2018年全国卷的“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图书出版业发生了哪些转变”;如果是“措施题”,可以找找材料文本中指出存在的问题有哪些,需要哪些相关方去解决,措施大题就可以转化为“某相关方对某一问题有何措施”,如2017年全国卷“怎样才能有效推进我国的生活垃圾分类”;如果是“异同题”,考生便要分别筛选出A与B各自具有什么特点,再在此基础上求同或求异或指出异同,如2020年全国卷“贵州省江口县与云南省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工作内容有哪些共通之处”,便可以把该题转化为“贵州省江口县精准扶贫工作有哪些内容?云南省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有哪些内容?这两者有何相通之处”这3个小问题;如果是“关系题”,则可以把该主观题转换为“A对B有何关系”“B对A 又有何关系”及“A、B两者结合有何关系”等小题,如2020年全国卷“我国重点投资支持新基建与抗击疫情有什么关系”就可以转化为去筛选“我国重点投资支持新基建”对“抗击疫情”有什么关系,而“抗击疫情”对“我国重点投资支持新基建”又有什么关系……总之,考生需要想办法把“筛选大题”转化为“筛选小题”来降低考查的难度。
【重磅】2022高考语文备考——现代文阅读Ⅰ主观题专项突破4——创新题:探究性思考2021年高考命题趋势,预测可能的变化信息类阅读非连续性文本(2-4则材料),选材广泛,贴近现实,关注传统文化,关注民生和社会热点,如人工智能、新冠肺炎、医药、养老、教育、环保、科技成果等均有涉及。
1.论点与材料之外论据的关系判定。
(选择题第3题,创新题)2.比较不同材料的异同(内容侧重/论证方法/语言特点/立场态度等)(主观题)3.注意结合现实,就某问题加以探究(意义,价值,方法,措施,远景)(主观题,创新题)一、就某问题加以探比较:简单地比较异同这类题目,是传统题型,题目考查材料内容在某一方面上存在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主要考查考生对材料内容关键信息的筛选与概括能力。
【真题展现】【例1】【2021年江苏省新高考语文模拟测试卷五】5. 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述侧重点、写作目的有何不同?请分别简要说明。
(6分)【答案示例】(1)侧重点:材料一侧重于阐明历史政治学的价值和意义,材料二侧重于阐明历史政治学研究应注意的维度。
(2)写作目的:前者是为了从总体上指明中国政治学的努力方向,后者是为了明确历史政治学研究领域内部的问题。
【解析】题目要求很清楚,从“论述侧重点”“写作目的”两个方面来比较不同。
考生只要对材料内容加以概括即可。
注意答题的规范化和表意的简洁性。
还要注意题目是要求比较相同还是不同,或者是异同。
二、就某问题加以探究:文本外材料与文本材料结合【真题展现】【例1】【华附、省实、广雅、深中2021届高三四校联考】5.下面一段材料是曾国藩写给弟弟曾国荃的家书,很好地体现了家书的认知价值,请根据材料对此进行简要分析。
(6分)“十八①之败,杏南表弟阵亡,营官亡者亦多,计亲族邻里中或及于难,弟日内心绪之忧恼万难自解。
然事已如此,补救一分,即算一分。
安知此两番之大败,非天之磨炼英雄,使弟大有长进乎?谚云吃一堑,长一智,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受辱之时。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一、(2019·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可移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指运用各种方法延长可移动文化遗产寿命的专业性活动。
保护技术推进的核心是找到与遗产变化状况相适应的保护方法,以便及时对藏品进行预警、干预,使藏品保持健康的状态。
在此过程中,预防、治理、修复三个方面的技术运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预防是所有的减缓文化遗产恶化和损毁的行为的总称,它涉及光照度、环境条件、安全、防火和突发事件的准备等方面。
治理是通过外界的干预直接作用于可移动文化遗产的保护行为,是为了消除正在损毁遗产的外界因素,从而使遗产恢复到健康的状态。
根据可移动文化遗产遭受“病痛”情形的差异,治理技术可以分为杀虫、去酸、脱水和清洁等类型。
修复是对已经发生变形或变性的遗产进行处理,使之恢复到原有的形态或性质。
修复的内容大致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清除文物和标本上的一切附着物,二是修补文物和标本的残缺部分。
(摘编自周耀林《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材料二以温度25 ℃、相对湿度50%为标准寿命(设其指数为1.00),计算在温度15 ℃、35 ℃和湿度10%、30%、70%条件下,纸张的寿命和标准寿命的倍数关系,结果见下表:(摘编自李景仁等《图书档案保护技术手册》)材料三毛里求斯是非洲一个岛国,位于赤道南部的西印度洋上,气候湿热多雨。
毛里求斯拟修复的档案文件,形成于18世纪,文件纸张为破布浆机制纸,字迹材料为酸性烟黑墨水,双面手写。
以手感鉴别,柔韧性极差,几乎一触即碎。
通过测试数据可知,文件纸张严重酸化。
应毛里求斯大使馆的要求和委托,国家图书馆图书保护组和图书修整组的技术人员,对部分档案文件进行了实验性去酸和修复。
方案如下:(1)去酸方案酸是纸张纤维发生化学降解的催化剂,能加快纸张纤维的水解反应,使纸张脆化变黄、机械强度下降,直至脆裂粉碎,不能使用。
为避免酸性对文献纸张的损害,人们研究了各种去除纸张酸性的方法。
训练一主观题——概括分析练前提醒全国卷主观简答题的基本题型就是信息筛选概括题。
答题的关键是:首先要认真研读题干,绝对接受题干的指令,从原材料中筛选整合信息;其次,依托文本,整体感知,划分材料的内容层次,明确关键句;再次,依据题干要求,锁定相关语句,提炼关键词,看看相关信息、相同信息、不同信息是什么,都是从哪些角度、哪些方面来表述的;最后将相同的合并,相关的并列,不同的分类。
特别注意图表中的信息,它们中有时也有答题要点。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12分)阅读文签:新闻+长征运载火箭材料一:长征运载火箭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
长征火箭已经拥有退役、现役共计4代17种型号。
其中长征一号、长征二号、长征二号E、长征三号、长征四号甲5个型号已退役;长征二号丙、长征二号丁、长征二号F、长征三号甲、长征三号乙、长征三号丙、长征四号乙、长征四号丙、长征五号、长征六号、长征七号和长征十一号12个型号在役。
另有长征五号乙、长征六号甲、长征七号甲、长征八号、长征九号5个型号在研,长征十一号甲1个型号论证中。
长征火箭具备发射低、中、高不同地球轨道不同类型卫星及载人飞船的能力,并具备无人深空探测能力。
低地球轨道(LEO)运载能力达到14吨,太阳同步轨道(SSO)运载能力达到15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GTO)运载能力达到14吨。
截至2019年3月10日,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发射300次,发射成功率达到95.33%。
(摘编自百度百科)材料二: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进行了300次发射,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
这靠的是什么?龙乐豪院士认为,靠的是牢牢把握住了创新这个“第一动力”。
以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家族的拓路者长征六号火箭为例,2015年它以“一箭二十星”创造了中国航天一箭多星发射的新纪录。
长征六号瞄准国际运载火箭先进技术水平。
浑身上下几乎都是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