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失物是否适用善意取得_兼析_物权法_第107条之规定

  • 格式:pdf
  • 大小:116.00 KB
  • 文档页数: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律园地

经济理论研究123 

遗失物是否适用善意取得

———兼析《物权法》第107条之规定

李满枝

(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广西南宁530023)

摘要:许多学者从《物权法》第107条规定得出了物权法将遗失物排除在善意取得制度之外的结论。深入分析《物权

法》第107条将之理解为原则上遗失物要归还失主,在某些情况下遗失物不排除适用善意取得制度更合理。关键词:善意取得;遗失物;回复请求权

善意取得,又称即时取得,是指无权处分他人财产的财产占有人,在不法将其占有之财产转让给第三人以后,如果,,而只能请求转让人赔偿损失。,以牺牲原所有人的利益为代价而保护善意第三人的利益。应该说《物权法》出台前我国民事立法尚未建立完善的善意取得制度,只有零星的规定,《物权法》的出台,在我国立法史上第一次较为系统地规定了善意取得制度。尽管如此,但关于善意取得制度的某些问题并没有随着《物权法》的出台而尘埃落定,对这些问题人们还是没有达成共识,遗失物是否适用善意取得制度便是其中之一。

一、我国《物权法》第107条规定并未排除遗失物适用善意取得制度

所谓遗失物,是指所有人遗失而由他人占有的物。遗失

物并非无主物,而且此处之遗失物须由所有人以外的人占有,否则与善意取得制度没有联系。虽然遗失物并非基于所有人的意思而丧失占有,但在无权处分人以交易方式将其占有转移给善意第三人时,即发生是否适用善意取得规定的问题。多数大陆法系国家民法对善意取得的适用范围限定于动产,并且根据让与人占有动产的原因,将动产分为委托物和脱离物,委托物适用善意取得制度,脱离物则作限制,仅在由拍卖、公共市场或经营同类物品的商人处购得情况下才对善意受让人进行保护,遗失物属于脱离物,因此一般都规定遗失物不适用善意取得。

我国《物权法》第107条规定:“所有权人或者其他权利人有权追回遗失物。该遗失物通过转让被他人占有的,权利人有权向无处分权人请求损害赔偿,或者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受让人之日起二年内向受让人请求返还原物,但受让人通过拍卖或者向具有经营资格的经营者购得该遗失物的,权利人请求返还原物时应当支付受让人所付的费用。权利人向受让人支付所付费用后,有权向无处分权人追偿。”

从《物权法》第107条规定许多学者得出了物权法将遗

失物排除在善意取得制度之外的结论。[1]

遗失物不管是拾得

人控制之下还是已通过转让被他人占有,权利人都有权追回

遗失物,体现了权利人对遗失物的追及权,如果拾得人已将遗失物转让给第三人,此时所有权人有两种途径维护自己权益,权利人有权向无处分权人请求损害赔偿,也可以向受让人请求返还遗失物,受让人不得拒绝。但权利人对遗失物的追及权在法律上受到两方面的限制:其一是在遗失物通过转让被他人占有而权利人想要追回遗失物的,必须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受让人之日起二年内向受让人请求返还原物;其二是受让人通过拍卖或者向具有经营资格的经营者购得该遗失物的,权利人请求返还原物时应当支付受让人所付的费用。

本文认为将《物权法》第107条理解为遗失物不适用善意取得制度是值得商榷的:

第一,如果说遗失物绝对不适用善意取得,那么立法者立法时就应该像《德国民法典》那样明确遗失物不适用善意取得,但我国《物权法》只规定权利人对遗失物有追及权和回复请求权,即使权利人对遗失物有追及权和回复请求权,也不影响受让人善意取得。

第二,权利人行使回复请求权时间是两年,通说认为是诉讼时效,但回复请求权按以上理解为物上请求权,物上请求权并无有适用诉讼时效这一说法。

第三,如果权利人在两年时间内没有行使回复请求权,或者权利人在规定时间内行使了使回复请求权但应当支付费用没有支付而遭受让人拒绝,此时遗失物该归谁所有?权利人已因没有及时行使失去此权利,受让人不能善意取得,我国法律也没有规定时效取得,遗失物变成无主遗失物,只能归国家所有,如果这样就不利于交易的安全和受让人利益的保护,也不利于物的价值的发挥。

本文认为107条没有明确规定遗失物是否适用善意取得,那么就意味着并未排除遗失物适用善意取得制度,也就是说遗失物有适用善意取得制度的可能。

我们不妨对《物权法》第107条进行分析,“所有权人或者其他权利人有权追回遗失物。”原物所有人或其他权利人对遗失物有追及权,不论物是否被转让都可追回,许多学者认为这就表明排除遗失物适用善意取得制度,有学者提出异议“我们不能因为拾得人拾得遗失物应交还权利人或上缴国家而否认遗失物转让他人可适用善意取得。财物的遗失本

法律园地

124 经济理论研究

身表明所有权人或权利人是不谨慎的,拾得遗失物归还权利人或上缴国家是拾得人应尽的义务,但拾得人不履行义务而将遗失物转让于受让人,受让人不知受让物是遗失物,其占有该遗失物是善意并支付合理的价格,如果对其不予保护,

显然对善意的受让人不公平。”[2]

本文认为当遗失物被拾得人占有时,归还遗失物是其义务,也是所有权人或其他合法权利人的权利,但当遗失物通过转让被他人占有的,受让人受让时是善意的,具备了第106条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受让人当然可以善意取得该遗失物,但这并不妨碍权利人依据107条行使回复请求权,因为第107条属于第106条所指的“法律另有规定外”情况,也就是说在被害人行使回复请求权之前,遗失物的所有权已属于善意占有人,因为其符合善意取得,而权利人要求已善意取得的受让人返还,因第107条优先第106条适用。此时权利人有两种选择:其一,权利人有权向无处分权人请求损害赔偿,其二,权利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受让人之日起二年内向受让人请求返还原物,但受让人通过拍卖或者向具有经营资格的经营者购得该遗失物的,权利人请求返还原物时应当支付受让人所付的费用。如果权利人选择请求返还原物,其有时间限制“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受让人之日起二年内”,如果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受让人之日起两年时间内没有行使回复请求权,权利人回复请求权消灭,受让人当然取得遗失物的所有权,其取得是善意取得,而非其他取得。如果受让人通过拍卖或者向具有经营资格的经营者购得该遗失物的,权利人请求返还原物时应当支付受让人所付的费用,如果应支付费用却未支付,即使在两年内行使回复请求权,因不支付费用而遭受让人拒绝返还,受让人取得遗失物的所有权,其取得是善意取得。也就是说,善意取得制度并不排除遗失物。

二、进一步分析造成对遗失物是否适用善意取得制度理解发生偏差原因

造成以上理解发生偏差主要是对“回复请求权”性质不同理解所致。从大陆法系各国立法来看,对遗失物是否适用善意取得制度主要有两种规定,一种是直接或间接的规定遗失物不适用善意取得,如德国;另一种就是不明确遗失物是否适用善意取得,只规定权利人对遗失物有回复请求权,如法国、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否认遗失物适用善意取得主要认为虽然善意受让人占有遗失物,但被害人仍然享有对其物的所有权,被害人行使的“回复请求权”以其对遗失物的物权为基础,本质上属于物权请求权中的返还原物请求权。而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学界的通说认为,在被害人行使回复请求权之前,遗失物的所有权属于善意占有人,这就是说遗失物通过转让符合善意取得要件所有权已经属于善意受让人,被害人向善意受让人行使的“回复请求权”只是请求受让人交付遗失物的债权请求权。我国的立法似乎综合了以上这两种情况,但与这两种情况又有些不同,《物权法》不直接明确规定遗失物不适用善意取得,只规定权利人对遗失物有追及权和回复请求权,但我们不能因此就认为《物权法》第107条中“回复请求权”性质上为物权请求权从而排斥遗失物适用

善意取得。尽管《物权法》第107条第一句“所有权人或者其他权利人有权追回遗失物”是表明原物所有人对遗失物有追及权,这属于物上请求权,但第107条第二句就发生了变化“该遗失物通过转让被他人占有的,权利人有权向无处分权人请求损害赔偿,或者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受让人之日起二年内向受让人请求返还原物”,当遗失物通过转让被他人占有的,受让人受让时是善意的,具备了第106条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而善意取得该遗失物所有权,此时权利人有损害赔偿请求权或返还遗失物请求权两种选择,这些权利属于债权请求权而非物权请求权,这点与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的规定有相同之处,因此本文认为《物权法》第107条中“回复请求权”理解债权请求权更合适,而且物上请求权并没有适用诉讼时效这一说法,但债权请求权可适用诉讼时效。

从以上分析,本文认为《物权法》第107条理解为原则上遗失物要归还失主,在某些情况下遗失物不排除适用善意取得制度更合理。

三、有条件的承认遗失物适用善意取得的必要性

有条件的承认遗失物适用善意取得是很有必要的。第一,有利于维护交易的安全。善意取得制度设立的宗旨就是为维护交易安全,不惜以牺牲原所有人的利益为代价而保护善意第三人的利益。“遗失物不适用动产善意取得,这无疑在交易安全上撕开了一道口子,毕竟,在市场交易中,标的物本身是无法自我说明其是遗失的,即使是极其低廉的

价格,也不能证明标的物一定不是出卖者所有。”[3]

遗失物进入流通领域后,转让第三人时,与委托物甚至一般的商品并无二致,社会普通大众难以将其区分,交易第三人也不可能花费巨额成本对交易对方做全面了解和调查。“从善意取得制度的逻辑基础上看,占有的公信力是善意受让人取得权利的基本逻辑依据,公信、公示制度并没有排除物品在盗赃与

遗失的情况”。[4]

既然善意取得制度是为了维护交易安全,作为受让人来说,并不知道该物为遗失物,为了维护受让人的合法利益,遗失物也应适用善意取得。

第二,虽然盗赃物或遗失物都属于脱离物,而从交易安全及占有公信力角度,将遗失物列为善意取得制度之例外并无特别之理由。遗失物适用善意取得不涉及公法秩序问题,不损害公法利益,不存在追赃问题,不必因恐惧道德风险而将遗失物排除在善意取得制度的范围之外。此外,道德秩序的维系应依靠道德的力量,在财产领域,通过法律的力量来维系道德的秩序,是一种成本高昂的维系方式,而且可能因社会中持不同道德观念的人的负面评价而使该法律支撑徒

有虚名。

[5]

第三,否定遗失物适用善意取得实际是将交易风险转嫁于第三人,而第三人凭交易规则和相对人的物权公示事实取得财产,没有什么过错,遗失物之所以遗失与该物所有人保管不善有关,承认遗失物善意取得,由原物所有人承担风险更合理,而且坚持原物没实际意义,相应的价值补偿或赔偿完全能保证原物所有人利益。如果否定遗失物适用善意取得,

(下转第13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