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门市火烧沟遗址
- 格式:pdf
- 大小:1.88 MB
- 文档页数:19
甘肃玉门人与江西九江人同源?距今3700年的火烧沟人是他们的祖先距今3700年的火烧沟人是谁?他们是三苗人,曾经与羌族长期通婚?火烧沟文化遗址是甘肃六大古文化遗址之一,出土于1976年。
这是一处新石器时代后期的人类文化遗址,距今约3700年。
该遗址位于玉门市清泉乡境内312国道边,范围约20平方公里,中心面积0.2平方公里,距玉门市区20公里。
1976年甘肃省文物考古队对其进行了大规模发掘,在遗址中心边缘发掘古墓葬312座,出土了大量珍贵的陶器、铜器、玉器、骨器和部分金银器。
因其遗址内有红土山沟,土色红似火烧,被考古界称为“火烧沟文化”。
1981年,火烧沟文化遗址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个地方我们已经写过很多了,却没有写过它属于中国古代史上哪一个民族的文化。
关于这个问题,有人曾给过“定论”的:在中原地区的夏代末期,在西北地区的火烧沟生活的,一定是古代羌戎部落的一支。
但是,这些年却有不同的声音。
让我们先从火烧沟文的发现说起。
1976年,玉门市清泉公社计划修建公社中学,并将建校地址选定在了公社以东的一片古墓群上,该古墓群就坐落在距公社驻地只有几百米的火烧沟。
修建计划付诸实施后,当破土动工、平整地基的命令一发,施工队伍很快地便在距地表不深的地方挖出了一些石制器具、陶罐和铜制品。
当时的施工队伍和公社领导并不知道这是一个古文化遗址,所以工程照常进行。
为了争取时间,早日完成修建任务,施工队还开来了推土机,把一些凸起的墓葬推平。
在推土机作业和人工开挖地基的过程中,大多数的出土文物被破坏,少量完好的文物,被人们因好奇而拿去争相传看。
幸运的是当时有几个兰州下乡知识青年正在清泉乡插队落户,其中有名男知青无意中到了施工现场。
当他看到那些支离破碎的陶罐后,马上想到自己的一个亲戚是搞考古的,曾给自己讲过许多考古学方面的知识,自己也见过许多从其他地方发掘出来的文物。
千年寻踪,结缘玉门作者:覃春雷来源:《丝绸之路》2018年第09期飞机降落,已近午夜。
四处黑漆漆的,出租车一路开到黄河边上的兰州城。
这是我第一次来甘肃,感觉有些陌生,又很好奇。
这次应易华兄之邀,到河西走廊考察,亦是圆梦之旅。
次日一早,便与易华兄去参观甘肃省博物馆。
易华兄考虑得周到,把住地安排在博物馆斜对面,甚是方便。
甘肃省博物馆的建筑和设施已显陈旧。
我们上得二楼,直奔“甘肃丝绸之路文明”展厅。
展厅最开始的陈列中有的就来自四坝文化的火烧沟。
对四坝文化的关注,也因易华兄而起。
易华兄长我10余岁,亦师亦友,为人耿直、豪爽,做学问的劲头,执着、坚毅。
易华兄多年专注于研究齐家文化,以及史前中国与西方文明的交流,对于一些特别的文化元素异常敏感。
我专注于研究古代矿物宝石饰物,以及这些小件古代工艺品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的作用。
如此,我与易华兄一见如故,颇有默契,在研究上,常互通有无。
之前对火烧沟已有所闻,可惜未见出版完整的考古报告,没有系统的发掘信息和图版可供研究。
这次到访甘肃省博物馆,还是第一次见到发掘实物。
火烧沟出土了多件梨形石质权杖头,还有一件青铜四羊权杖头,甚为奇特。
不久前,我刚写了一篇有关古代埃及权杖头的文章,古埃及文明的梨形权杖头与火烧沟出土权杖头类似,都源自古代两河文明。
通过这些小件古代工艺品,可以看出,距今3700~3900年,火烧沟的先民们,已经通过某种方式和路径,与西方文明建立了联系。
火烧沟位于今天的玉门市境内。
公元前2000纪早期,河西走廊的先民与西方文明还进行了哪些矿物宝石交流,遗留下什么古代饰物证据,这些矿物宝石的来源如何,又是通过什么的路径和方式进行传播,这些谜团,都有待在玉门解开。
由此,我们便与玉门结下缘分。
东汉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写道:“玉,石之美。
”古人认为,美丽的石头就是玉。
这里讲的“石头”,并不是普通的石头,而是古代的矿物宝石,尤其是颜色漂亮的矿物宝石,如蓝色和蓝绿色的绿松石、红色的玛瑙、白色和青白色的玉矿、蓝色的青金石、白色的海贝等。
酒泉——家乡知识知多少酒泉市- 基本概况酒泉市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西端,总面积19.12万平方公里,占甘肃省面积的42%。
全市共辖肃州、玉门、敦煌、金塔、瓜州、肃北、阿克塞7县市区,市人民政府驻肃州区。
全市有汉、蒙古、哈萨克、回等24个民族,总人口近110万(2006年普查)。
这是一片充满神奇魅力和无限生机的热土。
山脉连绵,戈壁浩瀚,盆地毗连,构成了雄浑独特的西北风光,既有银妆素裹的冰川雪景,也有碧波溪流的平原绿洲,还有沙漠戈壁的海市蜃楼,是一个令人向往的观光乐园。
酒泉市- 历史沿革先秦时,这里称西戎地、西羌地、匈奴右地,羌、戎为这里土著居民。
元狩二年,汉武帝派霍去病进军河西,打垮了浑邪王,把匈奴残部追逐到玉门关外,西汉王朝将中原几十万人迁来河西酒泉等地居耕,设置酒泉郡,于是这里的文明昌盛开始了新的一页。
唐代宗时属吐蕃(中国古代藏族政权)所据。
唐末至五代属回鹘(中国古维吾尔族政权)。
宋代归西夏,西夏败亡后,酒泉归蒙古,元朝时设肃州路,明代设肃州卫,清代改置为肃州直隶州,1949年酒泉解放。
大约4000年前,这里已有先民游牧,繁衍生息。
古代酒泉,林木茂密,草地广布,野生动物资源丰富,酒泉以“城下有泉,其水若酒”而得名。
西汉时期,汉武帝曾派遣骠骑将军霍去病两次出击河西,因霍去病有功,汉武帝钦赐御酒奖赏,霍去病将酒倒入泉中与将士共饮,酒泉故而得名。
酒泉市- 地形地貌气候酒泉市地处祁连山北麓的缓坡地带,地势西南高,东北低,三面环山,形成酒泉盆地。
全境以灰漠钙土和灰棕漠钙土为主,南部沿祁连山由各山口形成若干较高的冲积扇,造成新地、红山、金佛寺、丰乐、清水、屯升等绿洲。
各绿洲间为洪漫滩及砾石滩。
东部为古代淤积的干旱沙漠和风蚀残丘。
北部和中部为山水河和泉水河交织形成的绿洲,地表较平坦。
西部为砾石戈壁边缘。
属半沙漠干旱性气候,其特点为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强烈日照长,冬冷夏热温差大,秋凉春旱多风沙。
酒泉市- 社会经济一隅酒泉地处古丝绸之路的西部枢纽位置,是祖国中部通往新疆、青海、内蒙、西藏的陆路要冲,并与蒙古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毗邻,发展贸易前景广阔。
敦煌艺术概论讲义敦煌,是一座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境内古道长城、烽燧驿站星罗棋布,艺术宝库、两关遗存享誉中外,雅丹地貌、名山神泉久负盛名,悠悠历史、灿烂文化延续至今。
敦煌,是古丝绸之路上的咽喉重镇,东连酒泉、张掖,可通中原腹地,西接天山南北,直趋中亚、西亚,南与青藏高原毗邻,北与蒙古高原接壤,自汉武帝建郡以来,这里不仅是开拓疆土、经营西域的前哨阵地,更是古代华戎交汇的大都会。
敦煌,是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的中心。
汉唐丝绸之路的兴盛,使敦煌成为中国历史上率先向西方开放的地区,东往西来的各国使节、商贾、学者、僧侣、艺术家等各色人群,把古老的中国文化、印度文化、埃及文化和希腊文化连接起来,沿着漫漫丝绸之路,百折不挠地传播着文明和友谊,追寻着理解与和平,东西方文明在这里交融汇聚,东西方文化从这里西传东渐,使敦煌长期以来,形成了它开明开放、兼容并蓄的历史传统。
敦煌,是一座丰厚凝重的历史丰碑,矗立在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文化发展的长河之中。
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敦煌屡遭曲折与磨难,几临倾覆之厄运,然而却一次再一次地衰而复兴,蹶而复振,以博采众长、辉煌灿烂的敦煌文化,顽强地证明着自己的存在,这是怎样的一种奇迹啊!翻开敦煌的历史,每一页都闪现着中华民族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之光。
通常意义上的敦煌艺术,除包括莫高窟保存的大量壁画、雕塑、绢画、纸本画、书法、石窟建筑等艺术品外,还涵盖敦煌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东千佛洞、水峡口下洞子石窟、肃北五个庙石窟、一个庙石窟、玉门昌马石窟等保存的壁画、彩塑等艺术品。
第一章概述第一节敦煌与丝绸之路概述一、地理位置与名称由来1、地理位置敦煌市位于甘肃省西北部,隶属甘肃省酒泉市管辖。
东经92°13′-95°30′,北纬39°53′-41°35′。
东西分别与瓜州县、肃北蒙古自治县和阿克塞哈萨克自治县相接。
全市总面积3.12万平方公里,其中绿洲面积1400平方公里,仅占总面积的4.5%,且被沙漠戈壁包围,故有“戈壁绿洲”之称。
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的中国⼈种这⾥所讲的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系指夏、商、周三代。
这段时间正是以华夏族中为中⼼的我国古代各民族发展、壮⼤、融合的第⼀个⾼峰期,这⼀特点可以很清楚地从古⼈种学资料中观察出来。
在新⽯器时代,虽然某些居民的体质特征中也可能包含有⼀种体质因素,例如在属于东南亚类型的居民中表现出某些接近南亚⼈种的因素,或者在属于南亚蒙古⼈种类型的居民中含有某些似乎接近⾚道⼈种的因素。
但是,⼀般来说,我们并不倾向于将其视做⼈种混杂的结果,⽽是倾向于将那些个别的类似南亚⼈种或⾚道⼈种的因素,作为⼀种从旧⽯器时代祖先那⾥承袭下来的性状来看待。
因为,在旧⽯器时代⼈类的⾻骼上,此类特征是普遍存在着的。
然⽽,从青铜时代开始,⼈种混杂现象的特征是普遍存在的。
这种⼈种上的混杂,不仅表现为同⼀个体上可以反映出两种以上不同种族类型的体质因素,⽽且还表现为在同⼀群体中便有可能出现两种差异很⼤的,属于不同种族类型的个体。
此类现象在我国新⽯器时代的⼈类学资料中⾄今尚未发现,从⽽说明伴随着青铜器⽂明的诞⽣,⼈类群体之间的迁徙和赖合在规模上已远远超过了史前时代。
黄河流域是华夏族的摇篮,构成上古时期华砷族成员的三个主要来源——夏⼈、商⼈和周⼈及其祖先都⽣活在这⽚⼟地上。
在此,我们⾸先着重介绍⼀下在该地区发现的,可能与夏⼈、商⼈、周⼈的种族类型有关的古⼈种学资料。
关于夏⼈的⼈种类型问题,⽬前还没有确凿⽆疑的⼈类学资料来加以证实。
⼀⽅⾯是由于有关遗址中的⼈类学资料尚未见报道,另⼀⽅⾯还由于究竟何为夏⼈遗存的问题如今在考古学界尚未有定论。
⽬前,唯⼀的⼀份可能与砷⼈有关的⼈类学资料出⼟于⼭西省襄汾县的陶寺遗址。
虽然对陶寺遗存的年代问题还存在着争议,但许多学者均认为其年代显然已跨⼊了夏代纪年。
由于陶寺遗址所处的晋西南地区据⽂献记载历来有夏墟”之称,故有⼈指出陶寺遗存⾼度发达的⽂化⾯貌表明其可能就是夏⼈的遗存。
根据对陶寺遗址出⼟的⼈类头⾻的初步观察,其形态特下⼤致可概括为:偏长的中颅型,头⾼值普遍较⼤,⾯⾼中等,⾯部较宽,眶型偏低和中⿐型。
2016年11月陇东学院学报Nov.2016第27卷第6期Journal of Longdong University Vol.27No.6史前到先秦时期甘肃地区的古人类与民族活动董知珍,冯小琴(兰州城市学院文史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摘要:甘肃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也是多民族的栖息地。
从史前的远古时代开始,在甘肃大地上留下了古人类活动的足迹,也创造了诸如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等辉煌灿烂的文化;春秋战国时期,生活在甘肃大地上的氐、羌、大月氏和乌孙等民族在甘肃的繁衍生息,为甘肃的早期开发和促进中西交通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甘肃;古人类;民族中图分类号:K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730(2016)06-0047-05收稿日期:2016-10-19基金项目:2013年甘肃社科规划项目《明初甘肃汉族移民问题研究》(13YD084)作者简介:董知珍(1972—),男,甘肃庄浪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西北民族史和宗教史研究。
甘肃古称河陇,取“河西陇右”之意,是我国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多民族生活的热土。
历史上甘肃是戎、羌、氐、月氏、乌孙、鲜卑、吐谷浑、吐蕃、回鹘、党项、蒙古、土族以及回族等信仰伊斯兰教民族的聚居地,更是现在的裕固族、东乡族和撒拉族三个特有民族的栖息地。
甘肃东连陕西、西接新疆和青海、北邻宁夏和内蒙古、南通四川,是我国“亦南亦北,亦东亦西”的省份,更是“丝绸之路”贯通东西的孔道。
在史前时期,生活在甘肃的先民在各地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从而形成了一个自旧石器时代中期至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完整的序列,特别是秦安大地湾的仰韶文化遗址更是见证了甘肃悠久而又灿烂的华夏文明。
而在临洮发现的“马家窑文化”、广河县的“齐家文化”以及在河西走廊以玉门为代表的“火烧沟文化”则体现了甘肃鲜明的地域色彩和民族特性,展现了甘肃古代文化的多元性。
甘肃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更适宜于游牧民族“逐水草而迁徙”的生计方式。
甘肃最早的省会在这里,4000年前就有东西方文化密切交流,没想到这样东西4000年前开始了东西方文化交流,要比丝绸之路早出2000年此地四千年前开始了东西方文化交流,要比丝绸之路早出2000年今天,我们已经无法想象和描述先民的首领在这里手执权杖威严,但在他们耕种牧羊的辛劳里,享受到了文化融合与普及的力量。
当下,一些人对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还停留在汉代开通的丝绸之路上,而一支权杖已在4000年前就将此开启了。
一历史原来可以这么写?在得到自己肯定的回答后,我们就这样写了。
甘肃山丹四坝滩遗址位于山丹县城南约5公里处的石沟河东岸。
四坝文化主要分布在甘肃省河西走廊中西部地区,东起山丹,西至安西以及新疆东部哈密盆地一带。
目前,火烧沟遗址有4个碳测数据,东灰山遗址有1个数据,年代约为距今3900年—3400年。
相当于夏代晚期和商代早期。
在山丹为找到这个遗址,我们花了很多工夫。
我们首先来到了城南的一处农场,是一家国营农场,这在当下已经不多见了。
进入其中,打听四坝滩遗址,但很多人都表示不知道。
农场里除了生活区域还有一所学校,在宣传栏张贴通知的一位老师,向我们指了指农场西边的一处荒滩:“你们要找的地方就在那里,叫羊场,走一程,你们就看到了,一座山包上有个羊圈,过去放羊人站羊的地方……”沿着一条沙石路向前,但没过多久,路就被挖断了,可能是农场的人种地需要挖水渠,车子过不去,只能停下它来步行。
早在1948年,山丹培黎学校开挖水渠时偶然在这里发现一批陶器等文物。
1956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黄河水库考古队开展考古调查。
在此又采集到一批遗物。
当年,安志敏先生撰文认为该遗址发现的两批陶器独具特色,以夹砂粗红陶为主,多饰浓重的彩绘且凸起于器表,既不同于马厂类型,也有别于沙井文化,应单独命名为四坝文化。
当时未发现共存的铜器,所以推测该文化属新石器时代,但在后来正式发掘的各遗址中普遍出土铜器,因此,学术界才确认这是一支纯属青铜时代的遗存。
探索研究注释:①刘文荣:《由陶器向乐器的过渡——玉门火烧沟出土陶埙再探究》,《河西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第116-121页。
②曹丽君:《探寻远古遗迹 撩起妙音面纱——甘肃玉门火烧沟陶埙初探》,《社科纵横》2007年第12期,第106-107页。
③尹德生:《原始社会末期的旋律乐器——甘肃玉门火烧沟陶埙初探》,《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3期,第39-43页。
④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史图鉴》,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
⑤杨莹:《脆弱陶器中常见可溶盐的脱盐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大学,2013。
作者简介:景娅娅(1993—),女,汉族,甘肃平凉人,本科,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职员,研究方向:文物保护与修复。
邓天珍(1965—),女,汉族,甘肃兰州人,本科,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文物保护与修复。
李明珂(1992—),女,汉族,甘肃临夏人,本科,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职员,研究方向:文物保护与修复。
[摘 要]甘肃省玉门火烧沟遗址出土了20余件陶埙。
该批陶埙因受制作材料、烧制工艺、保存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其中7件陶埙表面腐蚀病害相当严重,含盐量极高。
为去除文物内部大量可溶盐,采用吸附脱盐法,通过电导率检测含盐量,直至含盐量明显下降并保持稳定不变。
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陶埙再无可溶盐析出,修复效果好,已达到预期保护目标。
[关键词]火烧沟陶埙;保护修复;脱盐[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2)19-0063-03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景娅娅,邓天珍,李明珂.火烧沟遗址出土陶埙的保护与修复[J].天工,2022(19):63-65.景娅娅 邓天珍 李明珂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火烧沟遗址发现于甘肃玉门清泉乡火烧沟,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据碳-14测年法测定,距今约有四千多年①。
1976年,由甘肃省文物考古队对该遗址进行了大规模发掘。
IDENTIFICATION AND APPRECIATIONTO CULTURAL RELICS 047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4(下)1 酒泉境内青铜时期文化遗址基本情况酒泉境内青铜时期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肃州、金塔、玉门和瓜州等县市区,共有数十处,在历次文物普查中均有发现,挑选出较具代表性的遗址。
西河滩遗址:位于酒泉市肃州区。
核心区南北长1000米、东西宽960米,分布面积0.96平方千米。
2003—2005年为配合国家西气东输工程管道施工建设和学术研究的需要,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西北大学考古系合作,对遗址进行了三次考古发掘,共发掘房屋基址50多座,储藏坑60余座,烧烤坑350座,陶窑5座,祭祀坑20多座,收获重大。
①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火烧沟遗址:位于酒泉市玉门市境内,分布面积约2万平方米,是四坝文化的典型代表。
1976年甘肃省文物工作队共清理墓葬300余座,都是土坑墓,以仰身直肢单人墓为主,也有双人合葬墓和四人合葬墓,出土器物中主要有铜器和陶器。
彩陶较多,彩绘方法以在红色衬底上绘深灰色凹彩花纹为特征。
彩陶的主要器形有双肩耳罐和双大耳罐、带盖球形罐、四耳罐、单耳罐和盘等。
彩陶花纹多以直线构成,除几何纹外,以蜥蜴纹从写实到写意的系列发展过程为特色。
②因其文化型制独特,被称为“火烧沟文化”,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缸缸洼遗址:位于酒泉市金塔县境内。
遗址南北长300米、东西宽250米,面积约7.5万平方米,由居住区、制陶区、窖藏区、墓葬区四部分组成。
遗址地表密布夹砂红陶片、彩陶片和破碎石器,并有少量灰陶残片,采集陶器22件、石器300余件和骨珠两串。
从遗存的窑址和大量残陶片看,这是一处陶器烧制作坊,其文化类型主体属四坝文化,兼有少量马厂文化类型的遗物,距今4100~3600年。
③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图1)。
火石梁遗址:位于酒泉市金塔县境内。
玉门玉门市位于中国甘肃省河西走廊西部,面积1.35万平方千米,人口17.72万,汉族为主,另有回、裕固、哈萨克等20个少数民族。
离汉代玉门关有上百公里,离清代玉门县旧址约70公里,它高高地蹲伏在祁连山绵延重叠的余脉上,依靠着白雪皑皑的雪峰。
市区有石油河流经,玉门镇有疏勒河流过。
这里是诞生新中国第一口油井的地方,这里是诞生新中国第一个油田的地方,这里是诞生新中国第一个石化基地的地方,这里是孕育大庆、胜利、克拉玛依油田的地方,这里是养育和繁衍中国现代工业的地方,这里曾经激荡着整个民族的光荣与梦想。
基本概况玉门是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除丰富的石油资源外,还有煤炭、芒硝、石膏、重晶石、金刚砂、金、铁、锰等矿产资源。
工业有电力、煤炭、石油、机械、化工、建材、服装、食品等部门。
土特产品有元明粉、羊毛、驼毛、蚕豆、花海瓜等。
市内有昌马石窟、昌马岩画、汉长城及烽燧、火烧沟遗址、干海子候鸟保护区、老君庙、孙健初纪念碑等名胜古迹。
玉门是我国石油工业的摇篮,"铁人"王进喜的故乡,石油工业已有65年的发展历史。
1955年建市,1957年建成全国第一个石油工业基地,1958年为了服务油田发展,原玉门县从玉门镇(现为玉门新市区)迁至老市区,与玉门石油管理局合并为地级市,1961年市局分家,玉门市改为县级建制。
1999年中国石油企业改制重组,将玉门石油管理局分设为玉门油田分公司和玉门石油管理局。
2002年国务院批准酒泉撤地设市,玉门市被确定为甘肃省直辖市,由酒泉市代管。
2003年玉门市政府驻地迁址获得国务院、民政部、省政府、酒泉市政府批准,并付诸实施。
同年玉门油田酒泉生活基地在酒泉市新城区奠基,石油企业"下山工程"正式启动。
【摘要】玉门最后一批楼房建于2000年,教委7号楼。
每平米600多块钱的价格让它成为玉门最贵的房子。
郑高峻花5万块钱,买了一套92平米的房子。
可是仅仅住了5年,房子就废掉了:“先是暖气没有了,紧接着是水掐掉,然后是没有电,根本不能居住了。
【他⼭之⽯】⼈类历史上,最古⽼的黄⾦在哪⾥?1. ⾦⽺⽑的传说在公元前8世纪的古希腊,流传着这样⼀个故事:在神话时代,有位叫做伊阿宋的年轻英雄,他的⽗亲埃宋曾是爱俄尔卡斯的合法国王,却被同⽗异母的兄弟珀利阿斯夺取王位。
伊阿宋长⼤成年后,回国向他的叔叔讨回王位。
珀利阿斯以夺取神话传说⾥的“⾦⽺⽑”为出让王位的条件,希望除掉伊阿宋。
“伊阿宋夺取⾦⽺⽑”故事的插画⾦⽺⽑在⼀个遥远的国度 — 科尔喀斯。
它被科尔喀斯国王作为礼物,献祭在战神阿瑞斯的森林⾥,由⼀只恶龙看护。
伊阿宋在智慧⼥神雅典娜的帮助下,建造了“神⾈” — 阿⽿⼽号,聚集了50位叱咤风云的英雄,包括了战神赫拉克勒斯、⾳乐家俄⽿甫斯等⼀众豪杰。
⼀路上阿⽿⼽的英雄们如同“西天取经”,历经百般劫难。
最后,在美丽的美狄亚公主的帮助下,伊阿宋如愿以偿的夺取了⾦⽺⽑,也抱得美⼈归。
这就是著名的《阿⽿⼽英雄》的神话传说。
欧洲历史上,著名的“⾦⽺⽑”骑⼠勋章,就是源⾃《阿⽿⼽英雄》的传说公元前1世纪,古希腊著名地理学家斯特拉博,在他那本著名的《地理学》⾥,提出过有关⾦⽺⽑的合理解释:“据说,在他们的国家,黄⾦是⼭洪冲下来的,野蛮⼈借助排⽔沟和⽺⽪获得黄⾦,这就是⾦⽺⽑神话的由来。
” 科尔喀斯位于⿊海东端,在今天的吉鲁吉亚共和国境内。
它的周边地区盛产黄⾦,事实上,当地⼈⽤⽺⽑淘⾦的⽅法,⼀直到苏联时期还在继续。
期还在继续。
古希腊地理学家和历史学家斯特拉博⽣活在希腊化晚期和罗马帝国初期(公元前64年或63年-公元23年或24年)。
他⼀⽣有两部著作,其中⼀部《历史》已不存在,另⼀部就是《地理学》。
《阿⽿⼽英雄》在今天听起来,是⼀个来⾃于公元前的远古传说。
但是,⼈类与黄⾦最早的故事,却在神话流传的4000年以前,就已经在欧亚⼤陆的⿊海沿岸徐徐展开了。
2. ⽡尔纳黄⾦的发现⽡尔纳考古博物馆,坐落于保加利亚著名的海滨历史古城⽡尔纳(它也是位于⿊海边,在⿊海东海岸),是⼀栋建于19世纪,毫不起眼的砖墙三层⼩楼。
缘起由中共玉门市委、玉门市人民政府、酒泉市文物管理局、甘肃省敦煌学学会、甘肃省历史学会主办,中共玉门市委宣传部、玉门市文化体育和广播影视局、玉门市博物馆、玉门市文物保护管理所承办的“玉门、玉门关与丝绸之路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于2017年8月27~29日召开。
举办方安排会前考察古玉门县址(赤金古城)、赤金峡石刻及丝路古道、花海段汉长城、昌马石窟、玉门市博物馆。
第十二次玉帛之路(玉门道)文化考察团于6月26日至7月1日前往玉门市考察。
团员由叶舒宪、易华、冯玉雷、军政等组成,主办单位有中国甘肃网、酒泉市文物局、玉门市文物局、《丝绸之路》杂志社、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甘肃分会。
玉门与玉2014年7月中下旬,玉帛之路(河西道)文化考察团经过玉门,匆匆看了火烧沟遗址,继续西行。
当时的博物馆正在布展,看不到文物,留下遗憾。
时过近三年,再次到玉门市,与李玉林、王璞、张建军等玉门市文博界朋友一起参观博物馆。
下午6点,叶舒宪老师经过9个多小时的飞行,也到达博物馆。
我又陪他细细看了一遍。
尽管绝长城奔大漠问道玉门关︱︱︱第十二次玉帛之路︵玉门道︶文化考察活动笔记文图/冯玉雷大部分1976年考古发掘出的文物还继续沉睡在省上仓库里,但这些展出的石器、铜器、陶器、绿松石、金器、玉器足以令人震撼,并重新认识至今仍以“玉门”命名的绿洲。
现代学者争论最多的是汉代以后玉门关地理位置所在及其变化情况。
但根据玉门市所处位置及火烧沟、清泉等史前文化遗址出土文物分析,这片依托疏勒河的大型绿洲正处在一个宏大的十字路口上:西通瓜沙、西域,东往关陇、中原,北边,欧亚草原文化经贝加尔湖等地,自马鬃山滚滚而来,在玉门市交汇后穿过祁连山中的各个山口,进入青藏高原。
有多少种文化在此相遇、交融、生成!骆驼骨的出土证明沙漠之舟的使命很早开始,说不定它当年就来自巴丹吉林!霸气的四坝文化四羊首卵形青铜权杖令人忍俊不禁,仿佛4000年威武率真的“玉门酋长”难以抵制从两河流域远道而来的权杖文化的诱惑,又毫不犹豫地将部落图腾物铸于其上!而将绿松石镶嵌在回纹双耳彩陶罐上,四坝人要彰显怎样的新潮观念和时尚风气?还有数目不菲的鱼形陶埙、陶鼓,足见四坝人在追求佩金戴玉奢华的同时也非常重视文化仪式。
四坝文化彩陶研究四坝文化是中国西北地区青铜时代的一支考古学文化,因首次发现于甘肃省山丹县四坝滩而得名。
四坝文化彩陶经由马厂晚期“过渡类型”发展而来,并与齐家文化以及天山地区的考古学文化有过密切的接触与交流。
四坝文化彩陶对研究中国西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时代彩陶的发展演变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四坝文化的遗址首先发现于1948年的甘肃山丹四坝滩,1956年安志敏撰文首次提出“四坝文化”的命名。
现阶段经过系统发掘的遗址有民乐东灰山、酒泉干骨崖、玉门火烧沟等遗址,此外经过考古调查发现有四坝文化遗物的遗址有大冬湾、沙锅梁、鹰窝树、六洋坝、西灰山、东岭岗等遗址。
依据《民乐东灰山考古―四坝文化墓地的揭示与研究》发掘报告,东灰山遗址分为四期。
第 ___时仍有少量马厂晚期因素,表现在Z字形纹以及八卦纹彩陶盆上。
第 ___时彩陶数量增多并出现了许多新的因素,比如手形纹,这与天山北路的手形纹相似,应是相互交流影响的结果。
第 ___时出现了多种彩陶母题出现在一个器物上的构图方式,如(M23:2)就出现了棋盘格纹、对顶三角纹、S形纹、三角纹、变体蜥蜴纹同时出现在了一件腹耳壶上。
干骨崖遗址位于甘肃省酒泉市。
依据李水城对干骨崖墓地的分期,第一、 ___时垂线纹开始表现得很潦草,重垂线纹变得粗重,下摆位置出现倒刺,口沿处的菱格纹也显得不是很规整。
附耳壶腹部也出现潦草的菱格纹,口沿处的菱格纹有的简化为直线。
第 ___出现了许多新的因素,比如彩陶尊的出现,此尊形器两侧绘粗细相间的竖条带纹,中间用横条隔出两个长方形空间,上面一空间绘上下叠置的两列六组“∞”字纹;下面一空间绘上下叠置的三列九组“∞”字纹。
第四期的彩陶双耳罐、单耳罐口沿处开始用倒锯齿纹的装饰手法,这在其他遗址是没有的,可能为地区性差异。
该期出现了人物舞蹈纹,多绘制在单耳罐、双耳罐、附耳壶的腹部,并且多是成组出现的。
该遗址的彩陶纹饰普遍较为浓重,较其他地区显得潦草,这可能与干骨崖遗址作为四坝文化晚期阶段的代表彩陶开始衰落有关。
数据来源:网络火烧沟遗址介绍
蒋永祥
2016年1月
蒋永祥数字签名者:蒋永祥
DN:cn=蒋永祥, o=中国石油, ou=
玉门油田分公司,
email=jiangyongx@.
cn, c=CN
日期:2016.01.08 02:11:23 +08'00'
位于甘肃省玉门市清泉乡
火烧沟文化遗址位于甘肃省玉门市清泉乡境内312国道以北,范围约20平方公里,中心面积0.2平方公里,距玉门市区约70公里,距离嘉峪关约60公里。
它是甘肃六大古文化遗址之一,为新石器时代后期的人类文化
遗址,距今约3700年,属于四坝文化。
因红山而名——火烧沟
大事件
1976
1981
1994
2006
1980
1990
2000
2010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发现
火烧沟原始村落建成
1990
《中国彩陶图谱》收录火烧沟陶罐图谱98
种
新石器时代后期的墓葬
距今约3700年左右,约与夏代同时
考古研究以墓葬为主
0米
1米
2米
魏晋墓和汉代墓(前206~420)
汉代墓(前206~220)
动物:狗、猪、牛、马、羊(最多)首饰:金银、松绿石珠、玛瑙珠
装饰:古游牧民族
陶器:红陶、灰陶、彩陶、陶埙(乐器)石器:石斧、石锛、磨盘
铜器:模铸;98件,斧、镰、权杖……粮食:粟(陶罐中)注:
1)312座墓葬,同位素测定年龄。
2)各时代墓葬数量不清,分布情况不明。
文化特点
动物:狗、猪、牛、马、羊(最多)首饰:金银、松绿石珠、玛瑙珠装饰:金耳环(男女);(部分)鼻饮环,
发椎结,耳垂金银铜宝。
陶器:红陶、灰陶、彩陶、陶埙(乐器)、酒器石器:石斧、石锛、磨盘
铜器:模铸;98件,斧、镰、权杖……粮食:粟(陶罐中)
新石器时代向青铜时代过渡
畜牧业、农业较为发达
手工制造业发达推测为古羌族
三狗方鼎:造型优美,制作细腻,形象逼真,表现了远古时期的火烧沟人高超的智慧和审美能力。
国家一级文物。
人形彩陶罐,四坝文化(约公元前2000年-前1600年)通高20厘米,1988年甘肃省玉门火烧沟遗址出土,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罐作立人形,头顶为侈口,环形耳,双眼镂空,胸、腹部饰方格纹,下着裤,穿翘头鞋。
国家博物馆收藏。
国家一级文物。
鱼型陶埙
出土了20多个彩绘陶埙。
埙体呈鱼形,
以交叉的双条黑线修饰表面,装饰简约,形
体美观。
张开的鱼嘴是吹孔,埙体上有3个
音孔,能吹宫、角、征、羽4个骨干音,有
的埙还能吹出清角,说明当时至少已经有了
以宫、羽为主的四音阶调式,陶埚已经发展
成了相当规范的乐器。
陶埙通高约8至10厘米。
这些陶埙的外
形均呈扁平的圆鱼形状,顶端鱼嘴部位有吹
孔,两肩各有一个按音孔,鱼腹部左下侧还
有一个按音孔。
埙体多饰以网纹或条纹彩绘。
图片来源:贴吧网友,陈尐麥丶,
/p/3256629780
红陶叉首十字纹万字纹动物纹豆
红陶套叠五角连弧纹带纹双耳钵
彩陶网纹双耳罐
彩陶嵌贝壳双耳罐
彩陶折带纹双耳罐
红陶组合线纹尖顶盖双耳罐
据说是首都博物馆展出的图片,火烧沟文化
四坝文化人足彩陶
火烧沟遗址出土的双足彩陶罐,在中
国出土的彩陶中颇具特色。
其中一件
双足彩陶罐通高10.8厘米,口径
5.8厘米,浅褐色,大侈口,短颈,
腹部略鼓,口沿至腹部有大双耳环,
罐底是人的双足。
口内装饰着红色短
条纹,腹部是对称的菱形纹,双耳两
侧饰竖条带纹,腿和足有曲折纹饰。
四耳彩陶罐
(四坝文化)
高24厘米,口径8.6厘米,底径13.4厘米
甘肃省玉门市清泉乡火烧沟269号墓
1976年出土
火烧沟遗址/thread-1393586-1-1.html
1)距今5500年或更早的权杖集中发现于古埃及、近东、安那托利亚、黑海及里海周边地区。
2)中国境内的权杖头仅分布于甘肃、陕西西部、新疆等地。
火烧沟发现五件。
3)中国权杖形态与近东和中亚发现的同类物非常相似。
4)中原文化以“鼎”为权力象征。
四坝文化(约前1800~前1500),中空,该杖穿孔上小下大,小头现已被绿铜锈堵塞,颈部饰四圈凸棱,腹部外鼓,中部偏下对称的铸有4个盘角的羊头形饰,杖头如梨形,若放置稳定,即:重端居下,羊嘴朝天。
高8.5厘米,宽7.2厘米。
甘肃省博物馆收藏。
四羊青铜权杖四羊青铜权杖权杖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证据
对立观点:
中国从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至商周青铜器,都有权
杖实物和图像为证,那种认为权杖产生域外的观点应当修正,
而四羊铜权杖头产生的意义,也只能从材料输入、或交换的背景考虑。
此观点未得到考古界普遍认可
文明之路(5):亚美交通线上的古埃及权杖头
/s/blog_6a4e1c6f0101anjv.html
《从考古发现的权杖流变谈四坝文化权杖相关问题》
/html/2015/0325/13730588.shtm 甘肃玉门的权杖头(左)VS古埃及权杖头(右)
铜器大量使用,冶铜业更趋成熟
数量大:火烧沟墓地有312座墓葬,出铜器的达106座,其中青铜数量超过红铜。
发现铜器达200多件,夏代遗址中出土铜器最多。
铸造工艺:以模铸为主,大部分分铸而成,其中四羊头铜权杖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分铸铜器。
原材料:砷青铜普遍,与西亚、南欧及北非的早期铜制品相同。
反映出火烧沟文化有可能与外界存在某种形式的联系。
物件多样:斧、镰、镢、凿、刀、匕首、矛镞、钏管、锤、镜形物等。
发现了迄今为止我国最早的铜箭镞(即箭头)石范。
注:
1)此段话整理自“中文百科”,关于铜器的详细而具体的出土墓葬没有解释。
因312座墓葬,不全是火烧沟遗址的,因此关于青铜器的描述是值得商榷的。
2)任何文化都不会是完全独立的,以火烧沟的地理位置,受到西亚的影响不足为奇,但也不能排除同时受中原文化影响。
出土文物欣赏:石器
火烧沟墓葬
火烧沟墓葬形制多为长方形竖穴偏洞墓,
有单侧的生土二层台,葬式以仰身直肢单人葬为主。
火烧沟遗址/thread-1393586-1-1.html
火烧沟文化是夏时代最先进的文化
铜器最多,冶铸青铜的技术最高。
《禹贡》包含河西走廊。
关于夏的文献记载
大禹出于西羌。
——《新语·术事篇》
“禹兴于西羌”
——《史记·六国年表》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第一编》
①②
③
《史记·六国年表》的序中,“夫作事者
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
故禹兴
于西羌,汤起于亳,周之王也以丰镐伐
殷,秦之帝用雍州兴,汉之兴自蜀汉。
”
火烧沟文化是羌文化
支持者理由:
1)《说文解字》说:“羌,西方牧羊人也。
”2)火烧沟位于夏朝西垂。
3)墓葬中出土的四羊头铜权杖柄、羊头柄彩陶方杯,尤其是成规格的随葬羊骨,都体
现出了典型的羊文化特点。
注:
1)彼西方非此西方,古西方非今西方。
2)羊文化在中国夏朝很普遍。
原始人村落——最不搭
新年快乐!
蒋永祥
2016年1月1日凌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