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环境的组成成分-高考生物真题专题分类汇编
- 格式:doc
- 大小:600.00 KB
- 文档页数:10
母题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母题来源一】2019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理综生物(全国Ⅲ卷)【母题原题】下列关于人体组织液的叙述,错误的是A.血浆中的葡萄糖可以通过组织液进入骨骼肌细胞B.肝细胞呼吸代谢产生的CO2可以进入组织液中C.组织液中的O2可以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组织细胞中D.运动时,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的过程发生在组织液中【答案】D【解析】【分析】内环境及其各组分之间的关系:①内环境的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
②各组分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详解】血浆中的葡萄糖通过毛细血管壁细胞进入组织液,再通过组织液进入全身各处的细胞,包括骨骼肌细胞,A正确;肝细胞生存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因此其代谢产生的CO2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到组织液中,B正确;氧气通过血红蛋白被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液,再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中,C正确;运动时,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的过程属于无氧呼吸的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而不发生在组织液中,D错误。
故选D。
【命题意图】本专题主要考查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理化性质、各成分之间的关系等知识,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知识运用能力。
【命题规律】以文字叙述、表格、图形等形式考查组织液、血浆、淋巴的判断,内环境中存在的物质判断,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等。
【得分要点】1.内环境示意图中各成分的判断方法(3)A端若为动脉上端,则A处氧分压高于B处,A处营养物质含量高于B处,B处CO2和代谢废物含量均高于A处。
2.内环境中存在和不存在的物质的判断(1)存在的物质(2)不存在的物质3.血浆pH 维持稳态的机制(以H 2CO 3—NaHCO 3缓冲对为例):4.从组织水肿的原因分析理解渗透压的作用组织间隙中积聚的组织液过多将导致组织水肿,引发原因如图所示:5.巧用“箭头走向”分析内环境物质交换示意图(1)分析单方向(箭头)⎩⎪⎨⎪⎧①淋巴形成:组织液→淋巴②淋巴流向:淋巴→血浆 双方向(箭头)⎩⎪⎨⎪⎧①组织液血浆②组织液细胞内液(2)结论:甲是细胞内液,乙是组织液,丙是血浆,丁是淋巴。
考点15 内环境稳态与体温、水盐和血糖调节一、选择题1. (海南高考·T17)下列物质中,在正常情况下不应该出现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A.抗体B.糖原C.胰岛素D.氨基酸【解题指南】解答本题时需关注以下两点:(1)内环境是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2)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解析】选B。
本题考查内环境的成分。
A项,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中,属于内环境。
B项,糖原是单糖进入细胞内合成的,所以糖原存在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
C项,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通过内环境运输到全身各处,属于内环境成分。
D项,氨基酸可以通过消化系统吸收进入血浆,属于内环境成分。
2.(海南高考·T20)关于淋巴液的叙述,错误的是()A.淋巴液属于细胞外液B.淋巴液和血浆中都有淋巴细胞C.淋巴液最终汇入血浆参与血液循环D.淋巴液中的蛋白质含量高于血浆中的【解题指南】解答本题时需关注以下两点:(1)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2)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
【解析】选D。
本题考查人体内环境。
A项,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故正确。
B项,淋巴细胞广泛存在于内环境中,故正确。
C项,毛细淋巴管内的淋巴汇集到淋巴管中,经过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所以血浆中存在淋巴细胞,故正确。
D项,大分子蛋白质不能进入淋巴管内,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故错误。
3.(江苏高考·T19)下列关于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激素和酶都具有高效性,在非细胞条件下也能发挥作用B.激素和抗体都具有特异性,只能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C.血液中未参与免疫反应的淋巴细胞都是记忆细胞D.神经细胞上神经冲动的传导都以局部电流为前导【解题指南】解答本题,需要注意以下两点:(1)明确激素在发挥作用之前,需要和受体结合。
2020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重点突破:专题七人体的内环境与免疫调节(1)内环境的组成及成分1、血浆中的水来自( )A.组织液B.血浆、消化道C.淋巴、组织液D.消化道、组织液、淋巴2、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内环境指的是体液B.内环境指的是细胞外液C.内环境指的是细胞内液D.内环境指的是组织液、血浆和体腔液3、有关人体细胞外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外液构成了人体内环境B.细胞外液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C.人体的所有液体统称为细胞外液D.细胞通过细胞外液和外界环境交换物质4、在人体内环境中可以发生的生化反应是( )A.组织液中某些蛋白质的合成B.麦芽糖的水解C.碳酸氢盐的形成D.丙酮酸的氧化分解5、下列有关人体细胞外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B.人体的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C.消化液属于细胞外液D.人体内细胞通过细胞外液与周围环境交换物质6、下图所示为人体体液相关组成及各成分间的关系,请依次填出①~⑤相关内容( )A.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淋巴、细胞外液B.细胞外液、血浆、淋巴、组织液、细胞内液C.细胞外液、组织液、血浆、淋巴、细胞内液D.细胞内液、血浆、淋巴、组织液、细胞外液7、淋巴、组织液和血浆在成分上类似,但是( )A.淋巴和组织液中无蛋白质B.淋巴、组织液中的蛋白质比血浆中的多C.淋巴、组织液中的蛋白质比血浆中的少D.血浆中无大分子蛋白质8、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分别是( )①血液和组织液②血浆和组织液③淋巴和血浆④淋巴和组织液A.①④B.②③C.②④D.①③9、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是()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②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④激素、递质小泡和氨基酸A.①③B.③④C.①②D.②④10、正常情况下,下列物质中都可在血浆中找到的是( )A.甲状腺激素、氧、尿素、蛋白质B.氨基酸、DNA聚合酶、二氧化碳、钠离子C.胃蛋白酶、钙离子、脂肪、葡萄糖D.呼吸酶、脂肪酸、尿酸、胆固醇11、下列各组物质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 )A.O2、SO2、血红蛋白、H+B.过氧化氢酶、抗体、激素、H2OC.纤维蛋白原、Ca2+、膜上载体HPO、葡萄糖、氨基酸D.Na+、2-412、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一组是( )A.CO2、血红蛋白、H+、尿素B.呼吸氧化酶、抗体、激素、H2OC.Na+、O2、葡萄糖、血浆蛋白D.Ca2+、载体、氨基酸13、下列各组物质中,属于内环境成分的一组是()A.K+、血浆蛋白、淋巴因子B.唾液淀粉酶、溶菌酶、抗利尿激素C.CO2、解旋酶、Cl-、尿素D.Ca2+、载体蛋白、神经递质14、2015年屠呦呦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中国科学家,她的团队研发的治疗疟疾新药—青蒿素,每年挽救了上百万人的生命。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加例题之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一、内环境的组成及成分1.体液及内环境的组成(1)写出图中标号代表的内容①血浆,②组织液,③淋巴,④细胞外液,⑤2 3。
(2)a端若为动脉的上端,则a处的氧分压要高于b处的,a处的营养物质含量高于b处的,b处的CO2和代谢废物含量均高于a处的。
(3)请用数字和箭头表示如图中①②③三种体液的关系:。
(4)毛细淋巴管末端是闭合的;毛细血管末端是开放的。
2.内环境的成分(1)主要成分:水、无机盐、蛋白质、经血液运输的营养物质、代谢废物、激素等。
(2)主要差别: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3.不同组织细胞所生活的内环境4.内环境的作用(1) 。
(2) 。
提示:(1)是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2)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人教版必修3 P3“相关信息”)手和脚有时会磨出“水泡”,甚至“血泡”。
“水泡”和“血泡”的主要成分相同吗?请说明理由。
提示:不相同。
“水泡”的主要成分是组织液,“血泡”的主要成分是血浆。
1.血浆和组织液相比,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较多。
(√)2.食物中的淀粉被消化成葡萄糖发生于内环境中。
(×)提示:食物中的淀粉被消化成葡萄糖发生于消化道中,消化道不属于内环境。
3.淋巴液和血浆中都有淋巴细胞。
(√)4.呼吸酶存在于内环境中。
(×)提示:呼吸酶存在于细胞内。
5.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场所。
(×)提示: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
1.内环境及其组成(1)必须认准三类内环境物质①小分子物质——CO2、O2、氨基酸、核苷酸、葡萄糖等。
②大分子物质——血浆蛋白、抗体等。
③信号分子——淋巴因子、激素、神经递质等。
(2)必须认准三类“非内环境物质”①专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如血红蛋白、呼吸酶等。
②专存在于细胞膜上的物质,如载体、受体。
③专存在于与外界相通腔(如消化道、呼吸道、膀胱等)中的物质,如消化液、尿液、泪液、汗液等。
高考生物专题《细胞生活的环境》真题练习含答案1.在2022年的北京冬奥会上,我国运动健儿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在运动员的科学训练和比赛期间需要监测一些相关指标,下列指标中不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A.血红蛋白B.血糖C.肾上腺素D.睾酮答案:A解析: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细胞内的物质不属于内环境成分,A符合题意;血糖属于营养物质,可存在于内环境中,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B不符合题意;肾上腺素属于激素,作为调节物质(信号分子)可存在于内环境中,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C不符合题意;睾酮属于雄激素,可作为调节物质(信号分子)存在于内环境中,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D 不符合题意。
2.一般情况下,下列各组物质全属于内环境的成分的是()A.O2、CO2、血红蛋白、H+、Na+B.消化酶、抗体、激素、H2OC.乳酸脱氢酶、Ca2+、载体蛋白、尿素D.K+、葡萄糖、氨基酸、尿素、H2O答案:D解析:一般情况下,血红蛋白只存在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错误;消化酶存在于消化道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载体蛋白存在于细胞膜上,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C错误;K+、葡萄糖、氨基酸、尿素、H2O可以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液中,它们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D正确。
3.急性肾小球肾炎病人的尿液中有蛋白质,病情严重时,会出现全身浮肿,与正常人相比,这种病人的血浆发生的变化是()A.血浆蛋白增加,血浆渗透压升高B.血浆蛋白增加,血浆渗透压下降C.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升高D.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下降答案:D解析:发生急性肾小球肾炎时,肾小球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大,血浆蛋白渗出血管,进入原尿,在经过肾小管时,肾小管不能将其重吸收,血浆蛋白随尿液流失,导致血浆渗透压下降。
4.如图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示意图,图中a、c代表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a中渗透压升高,会引起组织水肿B.b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C.a中蛋白质的含量多于b和cD.淋巴细胞可以存在于a和c中答案:A解析:a是血浆,血浆中渗透压降低,水分向组织液渗透,会引起组织水肿,A错误;b是组织液,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B正确;a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多于b组织液和c淋巴液,C正确;淋巴细胞可以存在于a血浆和c淋巴液中,以发挥免疫作用,D正确。
2023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高考考点汇编(必修3)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一、细胞外液的内涵1、体液:人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
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构成,后者主要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等组成。
2、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是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
3、几种液体的比较血浆组织液淋巴存在部位血管组织细胞间隙淋巴管其中的细胞各种血细胞绝大多数体细胞大量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所含化学成分都含有水、无机盐、蛋白质等,但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较高,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细胞外液在本质上属于一种盐溶液。
几者之间形成的关系二、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三个方面。
1、渗透压: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收力。
(1)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
(2)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3)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
(4)在37℃时,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2、酸碱度:正常人的血浆pH为7.35-7.45 ,能保持稳定与血浆中的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3、温度:人的体温一般维持在37℃左右。
三、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1、细胞可以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不断获取进行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同时又不断排出代谢产生的废物,从而维持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
2、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等各个系统的参与。
同时,细胞和内环境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1、体温(1)健康人的体温始终接近37℃,在一日内的变化一般不超过1℃。
(2)不同人的体温,会因年龄、性别等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2、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二、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1、稳态的实现,是机体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的作用下,各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的结果。
专题29 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及内环境稳态一、基础知识必备(一)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1.体液(1)概念:在生物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
(2)组成 2.内环境(1)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2)组成: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
3.体液及内环境各种成分的关系4.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的比较项目血浆 组织液 淋巴 存在部位 血管内组织细胞之间 淋巴管内成分来源 ①从消化道吸收而来;②从组织液中回渗而来;③由淋巴在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 ①血浆透过毛细血管壁;②组织细胞代谢产生①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②由消化道吸收而来 化学成分 含有较多蛋白质 蛋白质含量低 蛋白质含量低生活的细胞 各种血细胞 体内绝大多数细胞 淋巴细胞、吞噬细胞(二)内环境中的化学成分与理化性质1.细胞外液的成分 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2.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1)渗透压血浆组织液淋巴等 体液 细胞内液 细胞外液①定义: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②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具体如下表:③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
(2)酸碱度①正常pH:7.35~7.45。
②维持因素:血液中存在许多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缓冲物质。
如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
(3)温度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 ℃左右。
人体内酶的最适温度也是37 ℃左右。
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酶的活性,从而影响人体的新陈代谢。
(三)内环境的稳态1.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2.实质: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动态平衡。
3.基础: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内环境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必修3第7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专题13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考点三十九内环境的组成和稳态的意义高考试题1.(2012年海南单科,T12,2分,★☆☆)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组织液渗透压增大,引起细胞吸水B.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过程发生在内环境中C.血浆中的HC参与维持血浆pH的稳定D.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对血浆渗透压没有影响点睛:本题考查了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等内容,是对识记和理解能力的考查,难度不大。
解析:组织液渗透压大于细胞内液时,细胞失水,故A项错误;细胞呼吸包括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两者均发生在细胞内,故B项错误;血浆pH的稳定与HC、HP等离子有关,故C项正确;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故D项错误。
答案:C2.(2012年江苏单科,T3,2分,★★☆)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失调的叙述,错误的是( )A.淋巴管阻塞引起下肢水肿B.血液中钙盐过多引起肌无力C.再次接触同种过敏原引起过敏反应D.腹泻引起体液中水和蛋白质大量丢失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外液的成分,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的关系等内容,属于对记忆能力和简单理解能力的考查。
解析:淋巴循环是对血液循环的补充,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进入毛细淋巴管而致使组织液浓度升高,使水分过多地存在于组织液中而出现组织水肿,A正确。
血液中钙离子过高能抑制神经兴奋,进而影响肌肉的伸缩,表现为肌无力;血液中钙离子过低时,肌肉收缩过强而舒张不够,表现为抽搐,B正确。
过敏是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C正确;腹泻能引起水和无机盐的大量丢失,D错。
答案:D3.(2011年江苏单科,T9,2分,★☆☆)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B.内环境成分中含有CO2、尿素、神经递质等C.组织液渗回血浆和渗入淋巴的量相差较大D.血浆的成分稳定时,机体达到稳态点睛:本题考查人体内环境的成分和其中发生的生理反应,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的关系及内环境的稳态,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
专题09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一、单选题1.(2022·广东·高考真题)在2022年的北京冬奥会上,我国运动健儿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在运动员的科学训练和比赛期间需要监测一些相关指标,下列指标中不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A.血红蛋白B.血糖C.肾上腺素D.睾酮【答案】A【解析】【分析】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等组成,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等都是直接与外界相通的,不属于内环境;细胞内的成分也不属于内环境。
【详解】A、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细胞内的物质不属于内环境成分,A符合题意;B、血糖属于营养物质,可存在于内环境中,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B不符合题意;C、肾上腺素属于激素,作为调节物质(信号分子)可存在于内环境中,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C不符合题意;D、睾酮属于雄激素,可作为调节物质(信号分子)存在于内环境中,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2022·山东·高考真题)药物甲、乙、丙均可治疗某种疾病,相关作用机制如图所示,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为去甲肾上腺素(NE)。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药物甲的作用导致突触间隙中的NE增多B.药物乙抑制NE释放过程中的正反馈C.药物丙抑制突触间隙中NE的回收D.NE-β受体复合物可改变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透性【答案】B【解析】【分析】去甲肾上腺素(NE)存在于突触小泡,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故NE是一种神经递质。
由图可知,药物甲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灭活;药物乙抑制去甲肾上腺素与α受体结合;药物丙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回收。
【详解】A、药物甲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灭活,进而导致突触间隙中的NE增多,A正确;B、由图可知,神经递质可与突触前膜的α受体结合,进而抑制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这属于负反馈调节,药物乙抑制NE释放过程中的负反馈,B错误;C、由图可知,去甲肾上腺素被突触前膜摄取回收,药物丙抑制突触间隙中NE的回收,C正确;D、神经递质NE与突触后膜的β受体特异性结合后,可改变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透性,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D正确。
高考生物试题分项版解析专题13 内环境的组成与稳态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
一、试题详解
1.(2012江苏)3.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失调的叙述,错误的是
A.淋巴管阻塞引起下肢水肿
B.血液中钙盐过多引起肌无力
C.现将接触同种过敏原引起过敏反应
D.腹泻引起体液中水和蛋白质大量丢失
2. (2012海南卷)12.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组织液渗透压增大,引起细胞吸水
B.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过程发生在内环境中
C.血浆中的HCO3-参与维持血浆pH的稳定
D.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对血浆渗透压没有影响
3.(2012上海卷)22.相对细菌和植物细胞而言,动物细胞离体培养更需关注培养基的渗透压,这是因为动物细胞
A.没有细胞壁,对培养基的渗透压更敏感
B.渗透压远高于细菌或植物细胞的渗透压
C.没有成熟大液泡,渗透压调节能力差
D.生长缓慢,各生长阶段对环境的渗透压要求不同
4.(2012上海卷)23.图8代表肌细胞与环境的物质交换关系。
X、Y、Z表示三种细胞外液,叙述错误的是
A.若饮食过咸,则Y中渗透压会升高
B.X中的大分子物质可通过Z进入Y
C.肌细胞的代谢产物可能导致x的pH降低
D.X、Y、Z理化性质的稳定依赖于神经调节。
历年(2020-2023)全国高考生物真题分类(内环境及其稳态)汇编 〖2023年高考真题〗1.(2023∙湖北∙统考高考真题)维生素D3可从牛奶、鱼肝油等食物中获取,也可在阳光下由皮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转化而来,活化维生素D3可促进小肠和肾小管等部位对钙的吸收。
研究发现,肾脏合成和释放的羟化酶可以促进维生素D3的活化。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肾功能下降可导致机体出现骨质疏松B.适度的户外活动,有利于少年儿童的骨骼发育C.小肠吸收钙减少可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明显下降D.肾功能障碍时,补充维生素D3不能有效缓解血钙浓度下降2.(2023∙海南∙高考真题)我国航天员乘坐我国自主研发的载人飞船,顺利进入空间实验室,并在太空中安全地生活与工作。
航天服具有生命保障系统,为航天员提供了类似地面的环境。
下列有关航天服及其生命保障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能清除微量污染,减少航天员相关疾病的发生B.能阻隔太空中各种射线,避免航天员机体细胞发生诱发突变C.能调控航天服内的温度,维持航天员的体温恒定不变D.能控制航天服内的压力,避免航天员的肺由于环境压力变化而发生损伤3.(2023∙浙江∙统考高考真题∙节选)我们说话和唱歌时,需要有意识地控制呼吸运动的频率和深度,这属于随意呼吸运动;睡眠时不需要有意识地控制呼吸运动,人体仍进行有节律性的呼吸运动,这属于自主呼吸运动。
人体呼吸运动是在各级呼吸中枢相互配合下进行的,呼吸中枢分布在大脑皮层、脑干和脊髓等部位。
体液中的O2、CO2和H+浓度变化通过刺激化学感受器调节呼吸运动。
回答下列问题:(1)人体细胞能从血浆、和淋巴等细胞外液获取O2,这些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
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和机体功能系统的活动,是通过内分泌系统、系统和免疫系统的调节实现的。
(2)人屏住呼吸一段时间后,动脉血中的CO2含量增大,pH变,CO2含量和pH的变化共同引起呼吸加深加快。
还有实验发现,当吸入气体中CO2浓度过大时,会出现呼吸困难、昏迷等现象,原因是CO2浓度过大导致呼吸中枢。
高中生物必修三《动植物的稳态》第一章人体内环境稳态(2013海南卷)17.下列物质中,在正常情况下不应该出现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A.抗体B.糖原C.胰岛素D.氨基酸【答案】B【解析】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
抗体是由浆细胞分泌,主要分布于血浆、组织液和乳汁等,A会出现;糖原为多糖,是主要储存于肝细胞和肌细胞等细胞内的能源物质,不应该出现在内环境中,B正确;胰岛素为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要通过循环系统运输到靶细胞、靶器官进行作用,C胰岛素会出现;氨基酸为小分子,通过消化系统吸收进入毛细血管,并通过循环系统进入组织细胞,D氨基酸会出现。
【试题点评】此题考查对内环境的理解和成分的掌握,难度不大。
(2013海南卷)20.关于淋巴液的叙述,错误的是A.淋巴液属于细胞外液B. 淋巴液和血浆中都有淋巴细胞C.淋巴液最终汇入血浆参与血液循环D. 淋巴液中的蛋白质含量高于血浆中的【答案】D【解析】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A正确。
淋巴细胞在骨髓或胸腺中成熟以后,来到外周淋巴组织(淋巴结、脾脏等),而淋巴液起源于组织液,通过淋巴管的收集到达淋巴结过滤,最终汇入锁骨下静脉回到血液循环,因此在淋巴液和血浆中都具有淋巴细胞,B、C项正确。
血浆中含有丰富的血浆蛋白,正常情况下血浆蛋白较难通过毛细血管壁,因此组织液和淋巴液中蛋白质含量相对于血浆都比较低。
)【试题点评】此题考查内环境成分淋巴的相关知识,难度不大。
(2013上海卷)15.图5显示肝细胞代谢过程中的物质交换,X和Y分别可代表AA.葡萄糖、CO2 B.氨基酸、胰岛素 C.肾上腺素、尿素 D.甘油三酯、脂肪酸。
(新课标Ⅰ卷)3.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B.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C.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D.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答案】D【解析】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为细胞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A项正确;内环境稳态可使细胞生活在温度和pH等相对稳定的环境中,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B项正确;静息电位的维持主要依赖于K+外流,动作电位的产生主要依赖于Na+内流,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C项正确;丙酮酸的氧化分解发生在细胞内(丙酮酸的彻底氧化分解在线粒体中,不彻底氧化分解在细胞质基质中),没有发生在内环境中,D项错误。
(新课标Ⅱ卷)3.关于正常情况下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成与回流的组织液中氧气的含量相等B.组织液不断生成与回流,并保持动态平衡C.血浆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动脉端进入组织液D.组织液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静脉端进入血液【答案】A【解析】一般情况下,富含氧气的血浆从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生成组织液,生活在组织液中的组织细胞通过有氧呼吸消耗部分氧气,导致毛细血管静脉端回流的组织液通常氧气含量相对较低。
(江苏卷)9.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与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A.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定向运送到甲状腺B.人体遇冷时,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均可参与机体产热调节C.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主要受血糖浓度的调节,也受神经调节D.饮水不足会引起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答案】A【解析】内分泌腺产生的激素,弥散到内环境中通过体液运输到靶器官或靶细胞,故A 项错误;人体在寒冷环境中,体温调节受神系统和激素的调节,可以通过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激素的作用促进物质代谢,物质氧化分解加速从而产热增多,故B项正确;机体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受血糖的直接作用或下丘脑通过神经调节共同完成的,故C正确;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促进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使渗透压下降,D正确。
高考生物习题精选人体内环境稳态及生理意义21.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①血液、组织液和淋巴②血浆蛋白、O2和葡萄糖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④激素、突触小泡和氨基酸⑤进入胃中的牛奶⑥口服的抗菌药物⑦肌肉注射的青霉素A.②③⑦B.①③⑦C.①②③⑦D.①②③⑥⑦2.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内环境主要是由血液、组织液和淋巴组成的B.与组织液和淋巴相比较,血浆含有较多的蛋白质C.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为组织液D.钙离子、呼吸酶、葡萄糖和血浆蛋白都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3.下列关于人体血浆成分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摄入食物过咸时血浆中的抗利尿激素减少B.HIV最初侵入机体时血浆中的淋巴因子减少C.马拉松比赛时血浆中的血糖增多D.肾功能衰竭时血浆中的尿素增多4.在足球比赛过程中,人体最可能发生的是()A.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B.贮存的肝糖原减少C.体液pH升高D.尿量增加5.如图是人体某组织结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
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人体的内环境是由①②③④组成的B.浆细胞分泌的抗体先进入③,再进入④C.②中含激素、血红蛋白、乳酸、CO2等物质D.血浆中的氧进入组织细胞的途径是②→③→④6.白蛋白是健康人血浆中含量最多的蛋白质,白蛋白在肝细胞内合成后,分泌进入血液循环而分布到身体各处。
下列有关白蛋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白蛋白增多,会引起组织水肿B.白蛋白减少,会使尿液量增多C.白蛋白减少,O2运输能力减弱D.白蛋白增多,机体免疫力增强7.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A.内环境中各项理化性质保持不变B.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C.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的内环境D.组织液中的蛋白质含量比血浆中的多8.下列关于内环境及其稳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血浆的成分稳定时,机体达到稳态B.在正常情况下,糖原不应该出现在人体内环境中C.组织液可渗回血浆和渗入淋巴D.组织液中的蛋白质浓度低于血浆中的蛋白质浓度9.如图是人体组织细胞内环境示意图(a、b、c处箭头指示血液流动方向,①②③④表示体液),关于正常情况下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叙述,错误的是()A.a、b、c处氧气的含量相等B.通过调节,②③④保持动态平衡C.①中的有些物质不能进入②和③D.④中的蛋白质含量高于②和③10.下列过程在内环境中发生的是()A.抗原和抗体特异性结合B.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的过程C.病毒侵入机体后进行DNA的复制D.蛋白质的消化过程11.下列现象不属于内环境稳态调节的是()A.红骨髓源源不断地造出新的血细胞B.肾脏将尿素等代谢终产物排出体外C.通过呼吸运动吸入O2呼出CO2D.通过肝脏可增加或减少血糖含量12.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B.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释放到内环境中,作用于靶细胞或靶器官C.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D.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13.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A.饮水不足,抗利尿激素增加会导致内环境稳态失调B.内环境是一个主要由H2PO-4/HPO2-4构成的缓冲体系C.内环境中的血浆、淋巴、组织液等成分稳定时,机体达到稳态D.细胞内外液Na+、K+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14.下图为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图,相关分析错误的是()A.A、B分别是体液调节、免疫调节B.C可表示体温,其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C.血浆pH的稳定与HCO-3、HPO2-4等离子有关D.内环境稳态就是指它的理化性质保持动态平衡15.下列有关正常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释放到血浆中,血浆的pH值明显下降B.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时,血糖浓度总是高于正常水平C.食物和饮水中缺碘时,血浆中促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升高D.大量流汗时,通过减少抗利尿激素的分泌调节水盐平衡16.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与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定向运送到甲状腺B.下丘脑是血糖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和水平衡调节中枢C.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主要受血糖浓度的调节,不受神经的直接支配D.饮水不足会引起垂体合成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上皮细胞使尿量减少17.下列哪项不是人体血浆中蛋白质具有的功能()A.降低血糖浓度B.维持血浆渗透压C.抵御病原微生物的入侵D.运输氧气18.下列有关内环境和稳态的表述,正确的有几项()①皮肤表皮细胞能从空气中直接吸收利用O2,并非必需从组织液中获取②过氧化氢酶、载体、抗体、血浆蛋白不都是内环境的成分③血浆的成分稳定时,机体达到稳态④人体内环境稳态具体是指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和酸碱度的恒定不变⑤人体局部组织活动增强时,组织液增加,淋巴增加⑥当血液的化学成分稳定时,人一定不会生病⑦运动员进行铁人三项赛时,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含量发生变化,说明人体内环境处于不稳定状态⑧递质小泡存在于内环境中A.2项B.3项C.4项D.5项19.内环境稳态是动物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回答下列问题:(1)当人处于寒冷环境时,内脏神经支配的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增加,导致产热增多,这种生理活动的调节方式是________调节。
母题11 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母题来源一】 2019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理综生物(全国Ⅲ卷)【母题原题】下列关于人体组织液的叙述,错误的是A.血浆中的葡萄糖可以通过组织液进入骨骼肌细胞B.肝细胞呼吸代谢产生的CO2可以进入组织液中C.组织液中的O2可以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组织细胞中D.运动时,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的过程发生在组织液中【答案】D【解析】【分析】内环境及其各组分之间的关系:①内环境的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
②各组分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详解】血浆中的葡萄糖通过毛细血管壁细胞进入组织液,再通过组织液进入全身各处的细胞,包括骨骼肌细胞,A正确;肝细胞生存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因此其代谢产生的CO2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到组织液中,B正确;氧气通过血红蛋白被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液,再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中,C正确;运动时,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的过程属于无氧呼吸的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而不发生在组织液中,D错误。
故选D。
【命题意图】本专题主要考查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理化性质、各成分之间的关系等知识,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知识运用能力。
【命题规律】以文字叙述、表格、图形等形式考查组织液、血浆、淋巴的判断,内环境中存在的物质判断,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等。
【得分要点】1.内环境示意图中各成分的判断方法(3)A端若为动脉上端,则A处氧分压高于B处,A处营养物质含量高于B处,B处CO2和代谢废物含量均高于A处。
2.内环境中存在和不存在的物质的判断(1)存在的物质(2)不存在的物质3.血浆pH维持稳态的机制(以H2CO3—NaHCO3缓冲对为例):4.从组织水肿的原因分析理解渗透压的作用组织间隙中积聚的组织液过多将导致组织水肿,引发原因如图所示:5.巧用“箭头走向”分析内环境物质交换示意图(1)分析单方向(箭头)⎩⎪⎨⎪⎧①淋巴形成:组织液→淋巴②淋巴流向:淋巴→血浆双方向(箭头)⎩⎪⎨⎪⎧①组织液血浆②组织液细胞内液(2)结论:甲是细胞内液,乙是组织液,丙是血浆,丁是淋巴。
6.“四看法”排除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7.内环境稳态三方面的易错点(1)各指标稳态的意义①血糖正常——保证机体正常的能量供应;②体温、pH相对稳定——酶活性正常,细胞代谢正常;③渗透压相对稳定——维持细胞正常的形态和功能。
(2)理化性质失调①pH失调——酸中毒、碱中毒;②渗透压失调——细胞形态、功能异常,发生呕吐等现象;③体温失调——发热、中暑等。
(3)内环境化学成分失调①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可导致组织水肿;②血浆中含氮废物过多,可导致尿毒症;③血浆中Ca2+过低,可出现抽搐现象;④血糖失调,可导致低血糖、糖尿病等。
1.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A.内环境中含有多种成分,如呼吸酶、尿素等B.组织液在一定条件下可渗入血浆和淋巴C.当内环境的稳态被破坏时,必将引起酶促反应速率减慢D.内环境的稳态就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答案】B【解析】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凡是发生在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生理过程都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过程。
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的各器官,系统的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因此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保持动态平衡的。
呼吸酶存在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A错误;组织液在一定条件下可渗入血浆和淋巴,血浆也可以渗入组织液,但是淋巴不能渗入组织液,B正确;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可能会导致酶促反应速率减慢,C错误;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D错误。
2.图中a、b、c为相应部位的细胞外液。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b中蛋白质含量多于aB.a中不含有淋巴细胞C.长期营养不良会引起b增多D.c中含有血浆蛋白、激素等【答案】C【解析】据图可知,a所处的管道没有盲端,为血管,则a为血浆;c所处的管道具有盲端,为淋巴管,则c为淋巴,b位于组织细胞间隙,为组织液。
血浆与组织液相比,含有较多的蛋白质,A项错误;血浆中含有淋巴细胞,B项错误;长期营养不良会导致血浆蛋白含量减少,组织液渗透压相对增大,导致组织液增多,C项正确;正常情况下血浆蛋白位于血浆中,D项错误。
【点睛】组织水肿是指组织间隙中积聚的组织液过多,其引发原因包括2大层面5项原因,如图所示:3.下列物质不属于内环境组成的是A.水B.无机盐C.氨基酸D.血红蛋白【答案】D【解析】内环境的主要成分是:水约90%,蛋白质,无机盐,以及血液运送的物质(如氧气、二氧化碳、葡萄糖)和非蛋白质类含氮化合物(如尿素、尿酸、肌酸、肌苷、氨基酸、多肽、胆红素和氨气等);血红蛋白为红细胞内的蛋白质、氧化酶是细胞内酶,都不是内环境的成分。
水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错误;无机盐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葡萄糖属于内环境的成分,C错误;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D正确。
4.下图为人体体液物质交换示意图。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乙酰胆碱可以存在于②中B.①与②之间通过毛细血管管壁进行物质交换C.细胞外液①、②、④依次为血液、组织液、淋巴D.正常情况下,血红蛋白不会存在于①中【答案】C【解析】分析题图: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③是细胞内液,④是淋巴,其中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成分可以相互转化,组织液可以转化成淋巴,淋巴可以转化成血浆;淋巴、组织液和血浆中的成分与生活在其中的细胞成分也可以相互转化。
乙酰胆碱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可以存在于②组织液中,A正确;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两者之间通过毛细血管管壁进行物质交换,B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已知,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③是细胞内液,④是淋巴,C错误;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因此正常情况下,血红蛋白不会存在于①中,D正确。
5.护士给我们进行肌肉注射和静脉注射时,药物分别直接进入A.细胞内液、血浆B.组织液、组织液C.组织液、血浆D.细胞内液、细胞内液【答案】C【解析】人体静脉里流动的是血液,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肌肉注射和静脉注射不同,前者注射物直接进入组织细胞间隙即组织液,后者则直接进入血管从而进入血浆。
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细胞外液组成;静脉注射是指药物直接注射到血浆中,而肌肉注射是指药物直接注射到组织液中,综上分析,C正确,ABD错误。
6.如图为人体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
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体液①中含有激素、氨基酸、尿素、CO2等物质B.②内没有蛋白质C.③若产生乳酸会引起①、②、④内pH的剧烈变化D.①、②、④是机体进行细胞代谢活动的主要场所【答案】A【解析】体液①为血浆,其中含有调节物质、营养物质及代谢废物等,故含有激素、氨基酸、尿素、CO2等物质,A正确;②是组织液,其中蛋白质含量相对血浆而言较少,B错误;③内若进行无氧呼吸会产生乳酸,但因内环境中有缓冲物质存在,故不会引起①、②、④内pH的剧烈变化,C错误;①、②、④组成了细胞的内环境,而机体进行细胞代谢活动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D错误。
【点睛】血浆、淋巴、组织液中物质:①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②细胞分泌物: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③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等。
7.下列关于多细胞动物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A.高等动物的细胞不能直接与外部环境接触,需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交换B.内环境的稳态给细胞提供了一个物理、化学因素都比较稳定的环境C.细胞外液中的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构成了动物体的内环境D.失去了内环境的稳态,代谢活动就不能进行,细胞的生存就会出现危机【答案】B【解析】1、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2、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高等动物的部分细胞能直接与外部环境接触,如人体表皮细胞直接与外界接触,但需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交换,A错误;内环境是细胞生活的环境,其稳态给细胞提供了一个物理、化学因素都比较稳定的环境,B正确;内环境就是指细胞外液,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C错误;失去了内环境的稳态,代谢活动可能会进行,但不能正常进行,细胞的生存就会出现危机,D错误。
8.下表是各种液体的pH比较表格,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细胞外液、细胞内液、尿液、胃液等共同构成体液B.血浆pH接近中性,为7.35〜7.45C.细胞内液的pH变化范围大于细胞外液D.肾脏可以通过排出酸性尿或碱性尿调节内环境的pH【答案】A【解析】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尿液和胃液都是体外环境,不属于体液,A错误;血浆pH为7.35〜7.45,接近中性偏一点碱性,B正确;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可知,细胞内液的pH变化范围大于细胞外液,C正确;肾脏可以通过排出酸性尿或碱性尿调节内环境的pH,D正确。
9.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大量积累在组织细胞间隙造成的。
下列各项中不会引起组织水肿的是A.营养不良导致血浆蛋白含量减少B.肾小球炎症导致蛋白尿C.饮食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过高D.淋巴回流受阻组织液中滞留大分子物质【答案】C【解析】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减少,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的渗透压相对升高,引起组织水肿,A正确;肾脏病变引起细胞内外液体交换失衡,肾炎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水滞留,导致组织水肿,B正确;食物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增高,在短期内会使组织液减少,不会引起组织水肿,C错误;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D正确。
【点睛】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造成的,其水分可以从血浆、细胞内液渗透而来,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2)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3)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4)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5)肾脏病变引起细胞内外液体交换失衡,肾炎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水滞留,导致组织水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