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情的土地赏析
- 格式:docx
- 大小:11.99 KB
- 文档页数:1
浅析《多情的土地》的艺术特征及情感处理【摘要】《多情的土地》是一部以乡村生活为背景的作品,通过对人与土地紧密联系的描绘,展现了淳朴的乡村生活和土地的人情与情感。
作品中情感处理细腻真实,通过对土地的描绘来表达人性情感,深入人心。
通过展现人们对土地的深情与眷恋,作品揭示了人与土地之间的紧密关系和情感纽带。
《多情的土地》的艺术特征和情感处理发人深省,让人感受到了作者对土地和人性情感的细腻呈现。
这部作品以其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赢得了读者的喜爱和共鸣,成为了一部经典之作。
【关键词】多情的土地、艺术特征、情感处理、淳朴的乡村生活、土地的人情与情感、人与土地的紧密联系、细腻真实的情感处理、人性情感、深入人心、土地的深情与眷恋1. 引言1.1 介绍《多情的土地》《多情的土地》是中国著名作家莫言的小说作品之一,该作品以乡村土地为背景,展现了农民与土地之间的深厚情感。
在小说中,莫言通过生动的笔触和丰富的细节描写,向读者展示了乡村生活的真实情况。
作品中呈现出的农村景象、乡土风情以及土地的人情味,让人感受到一种浓烈的乡愁和归属感。
莫言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和情感的描绘,将人与土地的关系展现得深情厚实,令人动容。
《多情的土地》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农村生活的小说,更是对土地与人之间情感纽带的深刻思考。
在这个作品中,莫言通过对土地的描绘,探讨了人性情感与土地之间的相互关系,引发了读者对乡愁、眷恋和归属感的深切思考。
1.2 概括艺术特征及情感处理《多情的土地》是一部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文学作品,其艺术特征及情感处理成为了作品的核心。
通过对自然环境、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的细腻刻画,该作品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情感内核。
作者通过对淳朴乡村生活的塑造,展现了土地的人情与情感,描绘了人与土地之间紧密的联系。
在情感处理方面,作品表现出了细腻真实的描写能力,通过对人性情感的表达,深刻地揭示了人与土地之间的复杂情感纽带。
这些艺术特征和情感处理使得《多情的土地》成为一部触动人心的作品,引发读者对土地的深情与眷恋,体现了人们与土地之间情感纠葛的复杂性和深刻性。
浅析声乐作品《多情的土地》作者:邓彦睿彭红梅来源:《北方音乐》2014年第09期【摘要】歌曲《多情的土地》自上个世纪以来不断被各知名歌唱家演绎诠释,足以说明是一部优秀的作品。
文章将从时代背景、艺术特征、演唱处理等方面对作品进行全面的鉴赏剖析,让读者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这部作品的优秀之处,并以这部作品作为范例学会如何在以后的音乐学习和歌曲欣赏中对作品进行正确的、科学的处理。
【关键词】声乐作品;《多情的土地》;时代背景;艺术特征;演唱处理在任何一个时代的潮流中,总会有一些象征那一个时代的艺术作品。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艺术作品都会被时代这个大的浪潮所淹没。
但是我所要说的这个艺术作品是经历了时代的冲刷,在当今依然没有褪色的一首歌曲,这就是《多情的土地》。
施光南和任志平在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举办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共同创作了这首歌曲。
在那个时代浪潮中,施光南的作品经久不衰,在那个时代中留下他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时代背景对于《多情的土地》这首歌曲的学习来说,声乐作品的学习和演唱相当于对艺术作品的二次创作。
而我们如何学习这首歌曲,我想先介绍这首歌曲的时代背景和作者是在什么状况下写了这首歌曲。
这首歌曲写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
对于80年代这个词大家并不陌生,这是新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时期,对于中国人来说这是全新的时代,带给国人的是完全陌生的生活。
那个时期大量的陌生事物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音乐作品也有了很大的改变。
歌曲的形式题材都有了很多的改变,不会再有歌曲被扣上“靡靡之音”、“修正主义”、“黑色回潮”的帽子。
那个时代很多艺术都是追逐西方流行音乐的浪潮的。
然而施光南先生却在那个时期写出了很多描写人们生产生活的歌曲,并没有随波逐流。
在那个时期里,外来文化对我们进行侵占,也让人们无限向往外国的生活,觉得出国可以很好地改善自己的生活状态。
在这个时候,任志平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很多人劝他去外国生活,他虽然觉得国内的生活也有不如意的地方,但是他热爱着这片养育他的国土。
多情的土地旋律分析《多情的土地》的歌曲结构为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ABA’)。
A段是呈式型乐段,是由四个乐句构成的开放性乐段,深情而厚重的旋律,表现了对祖国家乡的眷恋之情。
在呈式段的演唱中,音乐都在中低声区进行,深情柔美。
情感在前四个乐句的不断积累和层层推进之后,由“啊··”引入歌曲的高潮,是歌曲的对比性中部B段。
在经历了A段的乐思陈述,B段的对比发展之后,变化再现段只再现了A段的第一乐句,并将终止处的尾部予以重复和简化重复,补充乐意,平衡结构。
厚重的旋律显示出的深沉的历史感,引起听众情绪上的共鸣。
从歌词中不难看出,词作者把对祖国的热爱渗透到了山水草木上,表达出作者对祖国的爱,对生长的土地的爱。
该曲最大的特点就是三连音节奏和带装饰音的切分节奏。
例如:“我深深地爱着你”这一句中“深深地”是三连音节奏,三个字的分布应该是要均匀的,“爱”字带切分音的装饰音,很好的凸显了它的重要性。
体现了词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多情的土地》的歌词与旋律的内容结构完全吻合,明确表达了词曲作者的写作意图。
在情感上,该曲体现了爱国人士渴望国家繁荣富强的热切心情,在歌词中一字一句都体现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不舍与留恋。
该曲旋律既有浓郁的民族风味,又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既有较高的艺术性,又具有通俗性,可谓“雅俗共赏”。
一、歌曲《多情的土地》的历史背景中国改革开放后,在教育上,众多国内学子对于知识的渴望达到了空前的高潮,无数学子想通过出国留学增加自己的阅历和知识广度,在国外学好各种先进的技术和思想,能够让中国变强,在此期间,国内学者一致认为国外的医学技术和科学技术相比于国内更为顶尖,任志萍就是国内众多学者中的一员。
任志萍在日本一直跟随老师学习,在中国百废俱兴时,因留学原因而无法回国的她,仍然表现出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祖国光明的向往,并在此期间写下了《多情的土地》这首歌曲的词,歌曲中的词能够明显的表现出任志萍对于国家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责任感。
64548 艺术理论论文浅论艺术歌曲《多情的土地》的演唱处理一、艺术歌曲《多情的土地》创作背景《多情的土地》是一首表达热爱祖国的歌曲,这首歌说起来还有着特殊的创作背景。
1982年正值中国兴起了第一次出国热潮。
当时中国正处于一个百废待兴的时期,很多人因为看不出今后国家的发展到底会如何,因此都想到国外去。
有的人甚至觉得只要到国外就是扫大街也比在国内呆着强。
任志萍家里有亲戚在日本,他们回国探亲看到中国当时物质还很匮乏,人们的生活并不富裕,于是亲戚力劝他出国深造。
回日本后亲戚多次写信来告诉任志萍,不是说日本现在怎么怎么发达就是说日本的电器如何如何好。
有多少人到日本大到电视机小到电熨斗都要从日本买回来,信的末尾还写到:你到日本来肯定比在中国活得好。
到底出国还是不出国任志萍也反复琢磨了一阵,但最终他决定不出国了。
自己生长在中国,尽管这里并不是很富裕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如果要自己离开这片土地的话心里会觉得非常难过。
因为只有在这里任志萍才觉得是在自己的家里,觉得亲切,更重要的是自从自己被打成右派直到1976年摘掉帽子再到1978年真正平反有了正式的身份后正是干事业的时候,而且国内的形势也越来越好了。
他心里憋着一股劲坚信中国今后一定会好起来的,有感于这种情况他觉得一肚子的话要说,有种一吐为快的冲动,于是拿起笔来写下了这首《多情的土地》。
完稿后任志萍直接把歌词寄给了施光南不久歌曲获奖消息传来,《多情的土地》在获奖歌曲中排名第三。
在20世纪80年代非常流行。
关牧村唱过,杨洪基唱过,佟铁鑫唱过,包括现在的廖昌永等名家也唱过。
笔者自己唱《多情的土地》不下百遍,这首歌是笔者的艺考曲目,也是笔者至今参加过唯一一次歌唱比赛拿奖的歌曲。
高三那一次唱哭的情景至今还深埋在心底,笔者觉得那至少是自己对家乡深深的眷恋之情。
二、艺术歌曲《多情的土地》的情感分析艺术歌曲不同于民歌,更不同于流行歌曲。
它需要演唱者对作品有很深的理解,在自身深厚的演唱功底上,融入自身情感。
浅谈多情的土地的绪论一、作品简述“施光南的声乐作品不断创新与丰富民族音乐语汇,赋予新时期中国声乐创作鲜明的时代特征。
”[1]其作品《多情的土地》创作于上世纪末,由著任志萍填写歌词。
作者的创作意图是以这首歌抒发自己对祖国的情感,来缓解个人的思乡之情。
《多情的土地》作为一首表达自身爱国思想的曲目,在 1982年的改革开放之初,中国首次出现了出国的大潮,因为此时中国还处于一个复兴的阶段,很多民众对祖国的未来呈悲观态度,有着主动出国的意愿。
认为外国的一切都比中国更好。
而作词者任志萍认为中国的未来终将是一片光明,干是就创作出来这首歌曲的歌词,在撰写完成之后,任志萍将该首歌曲邮递给了作曲家施光南。
不久之后,就传来了该歌曲获奖的消息,而在任志平一生所创作的接近一千首歌曲当中,本歌曲的影响力最大。
二、歌曲《多情的土地》的艺术特征从歌词结构来分析,共分为三个段落,前两个段落的结构是一致的,最后一个段落则是尾声。
歌词表达了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是采用对土地的情感宣泄,在对一草一木的睹物抒情中,蕴涵着对祖国的深深热爱之情。
”[2]歌词里面有深刻的情感表露,对于生活当中随处可见的土地、花草、道路等等都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从而让飘渺的情感有着具体的体现,让人们沉浸在对故乡的思念当中。
创作本歌曲的词作者和曲作者,都满怀着对祖国的热爱,这种深刻的感情值得人们感叹!本歌曲的核心特色,就是需要更加精确的判断这里面的三连音的具体节泰,以及有关装饰音的切分。
例如歌词当中的“我深深地爱着你”,这一句的深深地,就属于一种三连音,在演唱的时候需要注意均匀。
而“爱”这一个字,则有着切分装饰音,从而强调本字在曲目当中的重要性。
通过这些特殊的节奏,从而带动整体乐曲的思想。
通过贯穿整体曲目三分之二的描绘,将作者对于祖国的深刻热爱,表达于婉转的曲目当中。
从曲式结构来分析,曲目被分为两段:呈式段与再现段,段落之间,用“啊”作为衔接。
本曲目的呈式段,所采用的节奏基本是一致的。
浅析声乐作品《多情的土地》演唱中的艺术表现李云飞(渭南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音乐学11级5班)摘要:声乐艺术是用人的声音来塑造音乐形象的,它的魅力在于用人的声音直接表达人性和真实的情感。
在演唱中,通过演唱者自己的情感抒发和听众进行心理上的沟通与交流,产生情感的接触,以引起听众的共鸣。
演唱中的艺术表现涵盖了技巧和艺术两个层面的表现,通过论述声乐作品《多情的土地》的艺术表现的认识和了解,我们在演唱这首作品的时候必须先要对故事有一个总体上的理解,对作品的创作背景更要有一个深入的了解。
演唱者要对歌曲的内容、主题、语言、时代背景、乐句的划分、伴奏的织体、力度、表情术语的变化进行仔细的研究,增强全面的艺术表现力,以取得比较完美的演唱效果。
关键词:《多情的土地》;声乐作品;情感表现;演唱技巧;艺术特征一、《多情的土地》时代背景歌曲《多情的土地》是由词作家任志平和曲作家施光南一起创作的代表作品。
《多情的土地》是一首表现热爱祖国乡土的声乐作品,它是在一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创作出来的, 20世纪80年代初期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特殊时期,对于新中国来说那是一个崭新的时代,带给全国人民的是日新月异的生活。
在那个时代很多新鲜的事物都出现在了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声乐作品也有了一定程度的转变。
歌曲的题材和形式都有了一定的改变,不会再被戴上“修正主义”、“靡靡之音”之类的帽子了,很多的艺术都开始跟随西方流行音乐的思潮。
但是作曲家施光南先生却创作了很多描述人们生产生活的作品,并没有被西方的音乐思潮影响。
在那个时期,外来文化的侵占也使得人们非常向往国外的生活,都觉得去国外能够很好的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
在这个特殊的时期,任志平作为一个热爱着这片土地的、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他写下了作品《多情的土地》的歌词,并很快找到了施光南先生,在第一次出国的热潮中,施光南也深深地感觉到大量人才流向海外的沉痛,然而这首歌词给力施光南灵感。
歌曲《多情的土地》主要描绘祖国的大好山河,歌词也借景抒情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的大好山河的喜爱,还有对祖国养育的感激以及对祖国美好明天的企盼。
多情的土地读后感《多情的土地》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小说,作者用细腻动人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幅令人心碎的画面,让人深深地感受到了土地的多情。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故事情节跌宕起伏,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小说以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为背景,讲述了农民阿克塞尔和他的家人在土地上的艰辛生活。
在这个贫瘠的土地上,他们劳作着,生活着,面对着各种困难和挑战。
作者通过对他们的生活细节的描写,展现了土地的多情。
土地是他们的母亲,是他们的依靠,是他们的一切。
在他们的眼中,土地不仅仅是一片肥沃的土地,更是他们的家园,是他们的生命。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也是非常丰富多彩的。
阿克塞尔是一个勤劳朴实的农民,他对土地充满了感情,对家人充满了爱。
他用自己的双手耕种着这片土地,用自己的汗水浇灌着这片土地,用自己的心血守护着这片土地。
他是土地的儿子,也是土地的守护者。
他的妻子艾达是一个善良而坚强的女人,她默默地支持着丈夫,守护着这个家庭。
他们的儿子卡尔是一个热爱自然的少年,他对土地充满了好奇和向往,他希望有一天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农民,像父亲一样,热爱这片土地。
小说情节跌宕起伏,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在这片土地上,他们经历了无数的艰辛和挫折,但他们从未放弃过。
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美好的生活,用自己的坚韧不拔赢得了尊严和尊重。
他们的故事让人深深地感受到了土地的多情。
土地是他们的母亲,是他们的依靠,是他们的一切。
在他们的眼中,土地不仅仅是一片肥沃的土地,更是他们的家园,是他们的生命。
通过阅读《多情的土地》,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土地的多情。
在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人在默默地耕耘着自己的土地,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美好的生活,用自己的坚韧不拔赢得了尊严和尊重。
他们的故事让人深深地感受到了土地的多情。
土地是我们的母亲,是我们的依靠,是我们的一切。
在我们的眼中,土地不仅仅是一片肥沃的土地,更是我们的家园,是我们的生命。
通过阅读《多情的土地》,我也深深地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和力量。
浅析《多情的土地》歌唱的艺术性作者:梁豪来源:《黄河之声》2018年第11期摘要:歌曲《多情的土地》是艺术歌曲当中的经典之作,其流露出对家乡朴素的情感,触发了国人发自内心对自己所生长的这片土地的热爱。
本文将从作品的创作背景、音乐结构内容、演唱的基本要领进行分析与探讨,希望对大家整体把握该作品有所帮助。
关键词:《多情的土地》;声乐;音乐分析;演唱要诀一、歌曲的创作背景《多情的土地》为任志萍作词施光南编曲的艺术歌曲,创作于1982年。
当时的中国在经历了社会变革之后,处于百废待兴的关键时期。
在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下,国内兴起了第一次出国的热潮。
因此,很多人都想到国外去有的人甚至觉得只要到国外就是扫大街也比在国内呆着强。
尽管当时国内物质资源匮乏也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任志萍却毅然决然选择留在国内,因为他觉得只有在这片土地上才能找到家的归属和亲切感,更重要的是自己在经历了人生的低谷之后事业开始逐步好转,国内形势也越来越好。
正是在这种境况下,任志萍坚信中国今后一定会好起来,一腔的热情和积蓄已久的话语迫不及待地想一吐为快于是动笔创作了这首《多情的土地》。
完稿后任志萍直接把歌词寄给了施光南不久歌曲获奖消息传来《多情的土地》在获奖歌曲中排在第三名。
二、曲式分析由表1可知,《多情的土地》是一首单二部曲式歌曲,包含前奏、连接、间奏、尾声等附属结构,形式比较丰富,节拍是2/4拍的抒情性旋律。
从结构和调性上来说,一开始共有13小节的前奏,A段共17小节,由两句a、b构成,为8+9的非方整性乐段,整个A段从c小调主和弦开始并结束在本调的属功能上,形成了开放性的乐段结构,4小节的连接之后进入了B段,B段共11小节,A段为呈示段B段为对比段,A、B中间的间奏通过全曲最高音,将整个音乐的情绪推向高潮,B段是激亢过后的沉淀。
从旋律和节奏上来说,整个音乐以线条的连接为主,三连音的运用,加之二拍附点节奏型多次使用,使旋律更具有流动性和抒情性。
2016年第20期(总第308期)北 方 音 乐Northern MusicNO.20,2016(CumulativelyNO.308)词中表意,意里达情——《多情的土地》赏析马立雯(曲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山东 日照 276800)【摘要】《多情的土地》是由著名词作家任志平、作曲家施光南共同创作的一首抒情歌曲。
音乐深情、感人,无论是创作手法还是情感表达,都蕴含了创作人的真实的内心情感。
文章通过对歌曲的具体分析,阐述了通过对歌词的理解来明确歌曲的情感基调,以至于准确的把握歌曲的本质内涵,最终达到声情并茂、情真意切的演唱艺术效果。
【关键词】歌词理解;情感基调;艺术构造;情感体验一、任志平、施光南及其作品《多情的土地》的简介(一)任志平简介任志平,1959年6月出生,土家族,思南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摄影作品在国际、国家级、省级赛事上获奖数十幅。
(二)施光南简介施光南(1940年8月22日-1990年05月02日),我国著名作曲家,被称为“时代歌手”。
(三)《多情的土地》创作背景1982年,正是中国兴起第一次出国热潮,当时的中国正处在一个百废待兴的时段,很多人不知道今后的中国到底会怎样发展,因此很多人都选择出国,词作者任志平在日本的亲戚回国探亲时看到国内的物质十分匮乏,人们的生活很不富裕。
于是,亲戚劝他出国深造学习,任志平反复思考琢磨了许久,但最终决定留在国内发展,因为只有祖国,任志平才觉得更加亲切。
他坚信中国今后一定会好起来,于是拿起笔写下了这首作品。
(四)《多情的土地》创作特点这首作品的旋律流畅、优美,节奏徐缓、悠长。
在作品中歌词饱含浓浓的深情,通过对田野、大地、花草、树木、路径、泥土等事物的描述,使感情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二、歌词、内容与情感(一)歌词是歌曲内容的具体体现歌曲是具有艺术性、音乐性的语言。
若使歌唱更加完美,必须具备三种要素:一是演唱者的音色美和音色变化美;二是作品的音乐旋律美;三是演唱者通过歌词的诗意美与情感意境体验使歌唱饱含情感色彩美。
多情的土地表达的意思
多情的土地是指充满温情、充满爱意的土地。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感受到土地对我们的关爱,例如土地给予我们食物、水源、森林、草地等等。
这些都是土地对人类的爱意的表现。
同时,土地也非常珍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因为这样可以保证土地继续生产出更多的食物和资源。
多情的土地还表现在它的美丽和多样性上。
在不同的地区,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自然风光,例如雪山、沙漠、海洋等等,并且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历史,这些都是土地的多样性所带来的。
在这样的土地上,人们可以感受到自然的力量和美丽,同时也可以学习到不同的文化和历史。
因此,多情的土地表达的意思是,人类需要珍惜土地,尊重土地,保护土地,同时也需要在土地上学习和感受自然的力量和美丽。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与土地和谐共处,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 1 -。
词中表意意里达情——《多情的土地》赏析2016年第20期(总第308期)北方音乐Northern MusicNO.20,2016(CumulativelyNO.308)词中表意,意里达情——《多情的土地》赏析马立雯(曲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山东日照 276800)【摘要】《多情的土地》是由著名词作家任志平、作曲家施光南共同创作的一首抒情歌曲。
音乐深情、感人,无论是创作手法还是情感表达,都蕴含了创作人的真实的内心情感。
文章通过对歌曲的具体分析,阐述了通过对歌词的理解来明确歌曲的情感基调,以至于准确的把握歌曲的本质内涵,最终达到声情并茂、情真意切的演唱艺术效果。
【关键词】歌词理解;情感基调;艺术构造;情感体验一、任志平、施光南及其作品《多情的土地》的简介(一)任志平简介任志平,1959年6月出生,土家族,思南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摄影作品在国际、国家级、省级赛事上获奖数十幅。
(二)施光南简介施光南(1940年8月22日-1990年05月02日),我国著名作曲家,被称为“时代歌手”。
(三)《多情的土地》创作背景1982年,正是中国兴起第一次出国热潮,当时的中国正处在一个百废待兴的时段,很多人不知道今后的中国到底会怎样发展,因此很多人都选择出国,词作者任志平在日本的亲戚回国探亲时看到国内的物质十分匮乏,人们的生活很不富裕。
于是,亲戚劝他出国深造学习,任志平反复思考琢磨了许久,但最终决定留在国内发展,因为只有祖国,任志平才觉得更加亲切。
他坚信中国今后一定会好起来,于是拿起笔写下了这首作品。
(四)《多情的土地》创作特点这首作品的旋律流畅、优美,节奏徐缓、悠长。
在作品中歌词饱含浓浓的深情,通过对田野、大地、花草、树木、路径、泥土等事物的描述,使感情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二、歌词、内容与情感(一)歌词是歌曲内容的具体体现歌曲是具有艺术性、音乐性的语言。
若使歌唱更加完美,必须具备三种要素:一是演唱者的音色美和音色变化美;二是作品的音乐旋律美;三是演唱者通过歌词的诗意美与情感意境体验使歌唱饱含情感色彩美。
声乐作品《多情的土地》的情感体验一、了解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及特点(一)多情的土地的故事背景《多情的土地》是一首表达热爱祖国故土的歌曲,这首歌曲说起来还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在1982年正值中国兴起了第一次出国热潮,当时中国正处于一个百废待兴的时期,很多人看不出今后国家的发展到底会如何,因此很多人都想到国外去,甚至有人觉得只要到国外就是扫大街也比待在国内要强,作者任志平家里有亲戚在日本,他们回国探亲看到中国当时物质还很匮乏,人们的生活并不富裕。
于是,亲戚力劝他出国深造,到底是否要不要出国任志平也反复琢磨了很久,但最终他决定不出国了,因为只有在祖国任志平才觉得是在自己的家里一样,觉得更亲切,更重要的是,自从自己被打成右派直到1976年摘掉帽子再到1978年真正平反有了正式的身份后,正是干事业的时候而且国内的形势也越来越好了。
他心里有着一股中国今后一定会好起来的信念,于是拿起笔来写下了这首《多情的土地》,完稿后任志平直接把歌词寄给了施光南,不久,歌曲获奖消息传来《多情的土地》在获奖歌曲中排在第三名,在他创作的近千首的歌词中《多情的土地》等作品有着广泛的影响。
后经诸多著名的歌唱家:佟铁鑫、关牧村、杨洪基、廖昌永等诸多歌唱家传唱红大江南北,传唱至今,作为用来专业教学声乐作品中不可缺少的优秀作品。
(二)歌曲创作特点这首歌曲旋律流畅、优美,节奏徐缓、悠长,长于抒情且较为细腻的强弱变化。
作者给具有一定特殊声音魅力的歌唱家创作适合本人的歌曲,深沉、浑厚、质朴又富于表现力的嗓音给作曲家以极大的创作灵感。
作曲家对祖国、对家乡、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
然而,热爱祖国、热爱土地、热爱家乡,这样的情感是丰富、广袤的,同时又是抽象无形的。
在歌曲《多情的土地》中歌词选择饱含深情,具体到翔实的、再熟悉不过的大地、田野、树木、花草、路径、洋槐、泥土等等,使情感有了最真实的依托。
爱是无形的,表达爱就具体了,作曲家把对祖国的爱渗透到了祖国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深情厚意,让人感怀。
《多情的土地》赏析
《多情的土地》是“人民音乐家”施光南先生作曲,任志萍先生作词(杨洪基版本)。
这首歌深刻地体现了对祖国母亲的热爱,情感真挚,深沉,令人感动。
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赏析这首歌的审美特征。
歌词的选择方面。
歌词的选择是艺术歌曲的关键,在这首歌当中,歌词与主旨的选择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这首歌有它特殊的历史背景。
这首歌传作于文革之后的第一个出国热潮。
很多人对祖国失去了信息,认为在国外扫大街也比呆在国内强,在这种信心低沉的情况下,作者有千言万语要倾诉,遂作下了这首歌词,既细腻又磅礴。
歌词表达的是个人与祖国的亲密关系,对于祖国这一个庞大的意象,作者通过一些具体的情景,如踏过的路径,阵阵花香鸟语;耕耘过的田野上,一层层金黄翠绿。
这样具体情景的浮现,似乎是作者在回忆与祖国的亲切接触,更让我们体会到祖国母亲般的亲近。
拉近了看似疏远的距离,让人真切感受到一个孩子对母亲般的深深依恋。
如此的处理与表达让这首歌增加了许多文学上的诗性与真情感染。
器乐的配合。
歌曲中主要是弦乐的铺陈与表达,其低沉的声音很好地诠释了个人对祖国的深深爱恋,整个演奏在低沉的铺排当中不断上升,再加上钢琴的点缀,使情感似溪流般缓缓流出,至山间又倾斜而下,情感在可控的范围内有节奏地流出与升华。
声乐的表达。
这首歌(杨洪基版本)采用男低音演唱,整体感觉符合和印证了情感的深沉。
歌者对音乐的演唱体现了一种文学诗歌的修养,对音乐语言的娴熟掌握。
简而言之,歌者很好地诠释了个人对祖国的深沉的爱,既深沉,真切,又饱含沧桑,让人不禁想起艾青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首歌的整体感觉可以说取胜不在于技巧,而在于情感的真挚感人,能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