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智取生辰纲
- 格式:ppt
- 大小:1.71 MB
- 文档页数:42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智取生辰纲》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6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智取生辰纲》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1.思路:抓住题目《智取生辰纲》中的智字,由此做深入挖掘。
取者无疑用了智,而失陷生辰纲者就愚钝到极点了吗?引导学生从问题的两个不同方面(或矛盾的双方)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
2.导语设计:我们周围许多同党都比较喜欢收集印有《水浒》中梁山一百单八好汉图像的精美画片,收集较全者往往引以为豪。
我想,大家欣赏的不仅是画片,更主要的是佩服这些好汉的英雄豪气。
梁山好汉们殊途同归,但他们各自的出身、地位、命运、投奔梁山的动机却不尽相同。
他们当中不乏武艺高强、具有一定教养的军官,青面兽杨志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今天我们就来阅读、学习杨志命运转折的关键一节。
3.教学过程:第一步:导人新课(见导语设计)。
第二步:介绍与(水浒传》有关的文学常识及与杨志故事相关的十二、十三回故事梗概,为学生将课文(第十六回)的内容与前面的故事内容很快衔接扫清障碍。
第三步:解释课文中较生僻词语的意义(解释略)。
纲、权且、趱行、端的、舒头探脑、尴尬、去处、兀自、口浅、却才、计较第四步:在学生通读全文、细读全文之后,设计三个关键问题,让学生充分思考,展开讨论。
思考题1:晁盖、吴用等人劫取生辰纲用智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思考题2:杨志最终失陷生辰纲从而贻误终身,是否在他身上确实无“智”可言呢?思考题3:如杨志并非无智,那么试分析他失败的关键症结在哪里?以上三题实际上涉及了主要矛盾的双方(晁盖等人与杨志),次要矛盾的双方(杨志与军健、老都管、虞侯),故事的主要情节,环境描写的作用等诸多方面。
学生如能做出较为贴切的回答,将会有助于对小说内涵的理解。
讨论后明确:1.晁盖;吴用等人劫取生辰纲毋庸置疑是用了智,他们使用的智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智用天时。
杨志押送生辰纲正赶上酷热的季节,此时正是五月半天气,过了十四五日后(六月初四)天气未及晌午,一轮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其实十分大热众军人看那天时,四下里无半点云彩,其实那热不可当。
《智取生辰纲》课文详细解析此时正是五月半天气,虽是晴明得好,只是酷热难行。
杨志这一行人要取六月十五日生辰,只得在路上趱行。
自离了这北京五七日,端的只是起五更,趁早凉便行,日中热时便歇。
五七日后,人家渐少,行客又稀,一站站都是山路。
杨志却要辰牌起身,申时便歇。
那十一个厢禁军,担子又重,无有一个稍轻;天气热了,行不得,见着林子便要去歇息。
杨志赶着催促要行,如若停住,轻则痛骂....,重则藤条便打......,逼赶要行。
两个虞候虽只背些包裹行李,也气喘了行不上。
杨志也嗔道:“你两个好不跷事!这干系须是俺的!你们不替洒家打这夫子,却在背后也慢慢地挨。
这路上不是耍处!”那虞候道:“不是我两个要慢走,其实热了行不动,因此落后。
前日只是趁早凉走,如今怎地正热里要行?正是好歹不均匀!”杨志道:“你这般说话,却似放屁!前日行的须是好地面;如今正是尴尬去处,若不日里赶过去,谁敢五更半夜走?”两个虞候口里不言,肚中寻思:“这厮不值得便骂人!”(①环境描写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段析】交代押送生辰纲途中的天气情况,微露杨志与虞候等人之间的矛盾,为后文作铺垫。
【品味】画线句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为情节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环境,“酷热难行”为全文情节的发展张本。
如果没有了“酷热”,则杨志与厢禁军的矛盾、吴用等人的智慧都会没有办法表现出来。
“轻则痛骂,重则藤条便打”,可以看出杨志对军士十分粗暴,预示着杨志与军士的矛盾将不断激化,为后文作了铺垫。
杨志提了朴刀,拿着藤条,自去赶那担子。
两个虞候坐在柳阴树下等得老都管来;两个虞候告诉道:“杨家那厮强杀只是我相公门下一个提辖!直这般会做大!”老都管道:“须是相公当面分付..道,‘休要和他别拗......’,因此我不做声。
这两日也看他不得。
权且耐他....。
”两个虞候道:“相公也只是人情话儿,都管自做个主便了。
”老都管又道:“且耐他一耐。
”当日行到申牌时分,寻得一个客店里歇了。
那十一个厢禁军雨汗通流,都叹气吹嘘,对老都管说道:“我们不幸做了军健,情知道被差出来。
21《智取生辰纲》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阅读课文,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说说吴用等人是怎样一步步智取生辰纲的。
参考答案:梳理梁山好汉在事件中的行动,有如下步骤:探生辰纲消息,众人合议定计。
预测必经之路,智取地定黄泥冈。
利用酷热天气,久候以逸待劳。
察知内部矛盾,分化瓦解敌方。
智用合议计谋,协作完成智取。
概括表达时,可以用吴用等人作主语;还可以用双方人物作主语,以符合作者“全知”视角叙述的特点。
二、杨志是课文中着墨最多的人物。
一路上,他处处小心,时时留意,最终还是中了吴用等人的计,丢失了生辰纲。
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杨志言行的语句,说说他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丢失生辰纲的原因又有哪些。
参考答案:杨志的性格特点。
丢失生辰纲的原因。
三、小说围绕着生辰纲的争夺,采取了明暗结合的双线结构。
同学之间讨论:明线是什么?暗线又是什么?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参考答案:明线:杨志押运生辰纲,写杨志一行的矛盾冲突。
暗线:晁盖、吴用一行智取生辰纲,写团结智取。
好处:两条线索交织展开故事情节,揭示了护送和智取双方的矛盾冲突,为人物性格的塑造和发展服务,更好地表现了主题。
四、这篇课文用的是元明期间的白话,还夹杂着当时的一些方言,其中有的词语,字面上跟现代汉语完全一样,但意思不同,如“计较”“谢”等。
试从课文中找几个这类词语,比较它们与现代汉语的不同。
参考答案:这样的词语很多,比如:五、课外阅读《水浒传》中有关杨志的其他回目,结合本文,写一篇《杨志小传》。
参考答案:【示例】杨志小传杨志,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梁山一百单八将之一,外号“青面兽”。
杨志一生命运坎坷,先是运送花石纲失陷,赴京城请罪途中又遇到了被“投名状”所逼而下山劫人的林冲,两人大打出手,杨志又险些丢了行李。
到了京城,好不容易打点买通各处,总算见到了高俅高太尉,却吃了闭门羹。
万般无奈下只得变卖祖传宝刀,可不曾想又碰上泼皮牛二,杨志虽是个懂得隐忍的人,做事不鲁莽,但牛二百般刁难,杨志忍无可忍便一刀杀了牛二。
21、智取生辰纲施耐庵①次日早,起五更,在府里把担仗都摆在厅前,老都管和两个虞候又将一小担财帛,共十一担,拣了十一个壮健的厢禁军,都做脚夫打扮。
杨志戴上凉笠儿,穿着青纱衫子,系了缠带行履麻鞋,跨口腰刀,提条朴刀;老都管也打扮做个客人模样;两个虞候假装做跟的伴当。
各人都拿了条朴刀,又带几根藤条。
梁中书付与了札付书呈,一行人都吃得饱了,在厅上拜辞了梁中书。
看那军人担仗起程。
杨志和谢都管、两个虞候监押着,一行共是十五人,离了梁府,出得北京城门,取大路投东京进发。
此时正是五月半天气,虽是晴明得好,只是酷热难行。
昔日吴七郡王有八句诗道:玉屏四下朱阑绕,簇簇游鱼戏萍藻。
簟铺八尺白虾须,头枕一枚红玛瑙。
六龙惧热不敢行,海水煎沸蓬莱岛。
公子犹嫌扇力微,行人正在红尘道。
②这八句诗单题着炎天暑月,那公子王孙在凉亭上水阁中浸着浮瓜沉李,调冰雪藕避暑,尚兀自嫌热;怎知客人为些微名薄利,又无枷锁拘缚,三伏内,只得在那途路中行。
今日杨志这一行人要取六月十五日生辰,只得在路途上行。
自离了这北京五七日,端的只是起五更,趁早凉便行,日中热时便歇。
③五七日后,人家渐少,行路又稀,一站站都是山路。
杨志却要辰牌起身,申时便歇。
那十一个厢禁军,担子又重,无有一个稍轻,天气热了行不得,见着林子,便要去歇息,杨志赶着催促要行。
如若停住,轻则痛骂,重则藤条便打,逼赶要行。
两个虞候虽只背些包裹行李,也气喘了行不上。
杨志也嗔道:“你两个好不晓事!这干系须是俺的,你们不替洒家打这夫子,却在背后也慢慢地挨,这路上不是耍处!”那虞候道:“不是我两个要慢走,其实热了行不动,因此落后。
前日只是趁早凉走,如今怎地正热里要行,正是好歹不均匀。
”杨志道:“你这般说话,却似放屁!前日行的须是好地面,如今正是尴尬去处,若不日里赶过去,谁敢五更半夜走?”两个虞候口里不道,肚中寻思:“这厮不值得便骂人。
”杨志提了朴(pō)刀,拿着藤条,自去赶那担子。
④两个虞侯坐在柳阴树下,等得老都管来,两个虞候告诉道:“杨家那厮,强杀只是我相公门下一个提辖,直这般会做大老!”都管道:“须是相公当面分付道休要和他别拗,因此我不做声,这两日也看他不得,权且耐他。
【导语】《智取⽣⾠纲》节选⾃古典名著《⽔浒传》第⼗六回:“杨志押送⾦银担吴⽤智取⽣⾠纲”。
写了晁盖、吴⽤等⼈劫取梁中书⽣⾠纲的经过。
故事围绕“智取”⼆字逐步展开,悬念⼀个接着⼀个,明写护送队伍头领杨志警惕性之⾼,暗写晁盖等⼈⽤计之妙,读来引⼈⼊胜。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课⽂ 时值六⽉,天⽓炎热,挑着⽣⾠纲的军汉在崎岖⼩路上⾏⾛,个个⽓喘嘘嘘,汗⽔淋漓,苦不堪⾔。
有的⾛慢了,杨志就⽤藤条抽打,喝令∶“快⾛!” 他们到了黄泥冈。
⼩路两边是松林,军汉实在⾛不动了,都放下担⼦,到树荫下躺倒休息。
杨志喝道∶“这是什么地⽅,敢在这⾥乘凉,起来快⾛!”众军汉叫苦说∶“你把我们剁成⼋块,我们也⾛不动了。
” 两个虞侯和⽼都管喘着⽓慢慢⾛上来。
⽼都管见杨志打军汉,劝道∶“杨提辖,实在热得⾛不动了,别怪他们吧。
”杨志说∶“这是黄泥冈,正是强⼈出没的地⽅,怎敢在这⾥停脚!” 杨志不理军汉的哀告,举起藤条说∶“不⾛的,吃俺⼆⼗棍!”他刚要打下,忽见松林⾥有⼈探头观望,便急忙放下藤条拿起朴⼑,追进松林喝道∶“你好⼤胆⼦,敢来看我的货物!” 杨志近前⼀看,林中⼀字⼉摆着七辆江州车⼦,晁盖七⼈假扮推车的在乘凉。
杨志问道∶“你们是⼲什么的?”晁盖道∶“我们是贩卖枣⼦到东京去的。
”杨志这才放下⼼来。
⽩胜挑了⼀担酒桶⾛上冈来,边⾛边唱∶“⾚⽇炎炎似⽕烧,野⽥⽲稻半枯焦。
农夫⼼内如汤煮,楼上王孙把扇摇。
”他⾛到松林边上,放下酒担乘凉。
众军汉见⽩胜是卖酒的,便说∶“我们⼜热⼜渴,何不买些酒吃,也解暑⽓。
”杨志听了训斥道∶“你们这些村鸟知道什么,全不知路途上艰险,多少好汉给蒙汗药⿇翻了。
” 晁盖七⼈出来说∶“⼝渴得很,卖给我们⼀桶酒喝。
”⽩胜说∶“好,五贯钱⼀桶。
只是没有碗,就⽤两把酒瓢舀着喝吧!”众⼈⼀边吃枣⼦,⼀边喝酒。
吴⽤舀了半瓢酒,说去取点枣⼦,进松林⾥去了。
吴⽤到树林⾥,把酒倒掉,从⾐袋⾥掏出纸包,把蒙汗药倒在瓢⾥,⾛出松林。
《智取生辰纲》课文赏析全篇小说的主要内容是围绕着“生辰纲”来展开的。
矛盾的双方,一方是护送生辰纲的杨志,一方是想夺生辰纲的晁盖等人。
从杨志一方来看,护送生辰纲是他感恩图报的机会,将生辰纲安全送进蔡府,是他实现理想的开始。
一路上小心应付,安排行走停歇等作息时间,旅途中谨小慎微决定行走路线。
只可惜杨志等行走的时间是在五月与六月最炎热的季节,行走的路线要经过人烟稀少的莽莽丛林,队伍之中有虞候心中怨怅,老都管的左右掣肘,天时、地利、人和杨志一样未得,落入吴用等人的算计之中是必然的。
从晁盖等人来看既得天时地利又得人和,加上吴用等用尽计谋,几人通力合作,最后终于不费一刀一枪,计赚生辰纲。
从全文的结构来看,课文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主要写天气酷热难当,写杨志与老都管、虞候及众位军士的矛盾,为后文生辰纲被劫埋下了伏笔。
第二部分主要写杨志与晁盖等人在黄泥冈上斗智斗勇,是全文的高潮。
第一部分处处铺垫,处处蓄势;第二部分则以第一部为基础,展示了事物的结局。
全文写法特点鲜明,伏笔照应运用自如。
如前文写“酷热难当”,“热了行不动”,“那石头上热了脚疼”,这些都为后文写军士热得“歇下担仗,那十一人都去松林树下睡倒了”作了铺垫。
再如前文写杨志“轻则痛骂,重则藤条便打,逼赶要行”,“拿了藤条要打”,则与后文写杨志“拿着藤条,劈头劈脸打去”,“拿起藤条,劈脸又打去”相照应。
这样相互照应,较完整地刻画了杨志粗横野蛮的性格。
再如前文写“两个虞候口里不言,肚中寻思:‘这厮不值得便骂人’”“老都管说:‘这两日也看他不得,权且耐他’” “老都管听了,也不着急,心内自恼他”等就为后文的“老都管喝道:‘杨提辖,且住……’”及“老都管别了脸对众军道:‘似你方才说时,他们都是没命的!’”埋下了伏笔。
这样前文为后文埋伏笔,作铺垫,蓄势力,不仅使得后文能很好地张扬,而且能使全文浑然一体,给读者一种行云流水的感觉。
通过语言描写和行为描写来塑造人物性格也是本文的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