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基:古代诗词涉及到的传统节日与花名
- 格式:pdf
- 大小:137.96 KB
- 文档页数:4
中国传统节日及古诗词中国的传统节日一共有十二个,分别是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小年节、上巳节和礼拜天。
春节是中国最隆重、最受人们重视的节日,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在这一天家家户户悬挂灯笼、燃放烟花,忙碌的收拾家中杂物、摆设家中饰物,家家户户摆满年夜饭,全家人在一起团聚,吃年夜饭、观赏烟花,这一切构成了春节的气氛。
元宵节又叫元夕节、元夜节、上元节,它是中国农历正月十五古时候传统的节日,它是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节日当天,人们会悬挂彩灯、燃放烟花、家家户户烹调月饼、恭迎神佛,家家户户摆满美味佳肴,有的人会到附近的河流观看放灯笼,欢迎着新春的到来。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它是祭祖风俗的日子,它的传统习俗有祭祖、踏青、吃清明草以及放风筝等,清明节还有“哭墓”习俗,这是人们奔赴祭祖的去处。
端午节又叫龙舟节、端阳节,它历史悠久,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受人们喜爱的节日之一,其特色习俗有游龙舟、吃粽子、吃汤圆、挂菖蒲等,更有“文斗赛”、“吃枣赛”等游戏,使节日更添乐趣。
七夕节又叫乞巧节,它起源于古老的神话,以“牛郎织女”为核心,历史很悠久,节日当天,人们会悬挂彩灯、放烟花,屋内外点灯迎神,家家户户烹调供馔,喜宴所有来宾,也有的地方有给女孩子们准备礼物的习俗。
中元节又叫鬼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是纪念先人的节日,它有“烧鬼”、“祭祖”等习俗,还有各地传统的抛红旗、拜鬼神、扭蛋、踩高跷等,节日当晚,家家户户悬挂彩灯、忙碌地准备供品,家家户户摆满美味佳肴,大家团圆品尝“鬼馔”,是一幅古老欢腾的景象。
中秋节又叫团圆节,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有特色的节日,它的习俗有赏月、守岁、吃月饼、烧火、赏花灯等,人们会选择一天假期,全家人团圆一起烧火、吃月饼、品尝美食,祝福健康长寿,又能找个月圆聚欢庆,这是中秋这一天的浪漫温馨。
重阳节又叫老人节,它是祭祖的节日,它有赏菊、饮酒祭祖、放飞灵魂火等传统习俗,它的起源源于古老传说,节日当天,去重阳山欣赏菊花,一路上人来人往,醒目的彩旗招牌,熙熙攘攘,庆祝气氛洋溢,整条街显得热闹非凡。
描写传统节日的古诗词描写传统节日的古诗词古代有很多描写我国的传统节日的精彩诗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描写节日的古代诗句集锦,希望你们喜欢!描写传统节日的古诗词篇11、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王安石《壬辰寒食》2、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郑谷《菊》3、当年弄影婆娑舞。
——郭应祥《醉落魄·丙寅中秋》4、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
——李冠《蝶恋花·春暮》5、诸君才绝世,独步许谁强。
——妙信《九日酬诸子》6、满堂惟有烛花红。
——辛弃疾《一剪梅·中秋元月》7、禁烟不到粤人国,上冢亦携庞老家。
——赵鼎《寒食》8、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9、汉寝唐陵无麦饭,山溪野径有梨花。
——赵鼎《寒食》10、无限枝头好颜色,可怜开不为重阳。
——丘浚《咏菊》11、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
——卢照邻《十五夜观灯》12、已放笙歌池院静。
——张先《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13、窗外数修篁,寒相倚。
——杜安世《鹤冲天·清明天气》14、桐花半亩,静锁一庭愁雨。
——周邦彦《琐窗寒·寒食》15、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元日》16、媪引浓妆女,儿扶烂醉翁。
——范成大《寒食郊行书事》17、天上、未比人间更情苦。
——吴文英《荔枝香近·七夕》18、欲将诗句慰穷愁,眼中万象皆相识。
——郑刚中《寒食》19、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
——皇甫冉《春思》20、野店垂杨步,荒祠苦竹丛。
——范成大《寒食郊行书事》21、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李白《九月十日即事》22、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欧阳修《生查子·元夕》23、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张继《闾门即事》24、舞烟眠雨过清明。
——晏几道《浣溪沙·二月和风到碧城》25、正是浴兰时节动。
——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26、直到城头总是花。
诗词中的传统节日古诗词做为行测常识考试中的常客,经常会出现在大家的面前,而且出题的角度又是多种多样的。
今天,就针对其中的一个角度进行简单的梳理。
也即是:古诗词中的传统节日。
下面我们一块来看看古诗词中所蕴含有哪些传统节日。
一、元宵节、灯节(1)唐寅(明)《元宵》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2)欧阳修(宋)《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例如昼。
月至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3)辛弃疾(宋)《青玉案·元夕》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二、清明节(1)杜牧(唐)《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2)韩翃(唐)《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横。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短蕊五侯家。
三、端午节(1)黄裳(宋)《喜迁莺·端午泛湖》梅霖初吴萸。
乍绛蕊海榴,争开时节。
角黍包金,香蒲切玉,就是处玳筵罗列。
斗巧尽赢年少时,玉腕彩丝双结。
舣彩舫,看看龙舟两两,波心齐发。
奇险。
容易图画处,引起浪花,飞作湖间雪。
画鼓喧雷,红旗流星,夺下辞锦标方彻。
盼中水天日暮,犹见朱帘低揭秘。
归属于棹晚,载荷花掉十里,一钩新月。
(2)欧阳修(宋)《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绿杨带雨垂垂重。
五色新丝缠角粽。
金盘送。
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
菖蒲酒美清尊共。
叶里黄骊时一弄。
犹瞢忪。
等闲惊破纱窗梦。
四、中秋节(1)苏轼(宋)《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2)辛弃疾(宋)《国子惹来》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五更反问姮娥:被白发欺人自知!乘风不好回去,长空万里,直而下山河。
斫回去桂婆娑。
人道就是清光更多。
五、重阳节(1)王维(唐)《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N53SI241SV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览胜处,飞霞茱萸少一人。
(2)杜牧(唐)《九日齐山登高》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中国传统节日中国重大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1.元旦:相传“元旦”一词来自我国最早的皇帝之一——颛顼,他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元”,初一为“旦”。
后来有的朝代对元旦的日期有所变更,但原则上还是以每年的第一天为元旦,如夏代以正月初一为元旦,但商代以12月初一为元旦,而周代又以11月初一为元旦,秦代以10月初一为元旦。
直到西汉武帝时,大历史学家司马迁等人重新制定历法,并规定每年正月初一为元旦,从此历代不改。
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后,决定采用国际通行的公历,于是将农历元旦改为“春节”,而把公历的1月1日称为元旦。
新中国成立之时,开始正式使用“公元纪年法”,把每年公历的1月1日定为元旦。
节日活动:张灯结彩《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如梦令·元旦毛泽东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
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
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
2.春节春节是中国人一年中的第一个传统佳节。
俗称新春、新岁、新年、新禧、年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庆岁、过年、过大年。
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
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节日活动:贴春联、拜年、祭祀、烧炮、文艺汇演;节日饮食:茶果点心、年糕、饺子、春卷、汤圆。
过去,春节被称为“新年”,因为按照中国历史上一直沿用的农历,这天是正月初一,为新一年的开头。
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它是由虞舜兴起的。
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
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算是正月初一。
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国采用公历纪年,农历新年便改称“春节”(大约在公历1月下旬到2月中旬之间)。
春节时,家家贴春联、贴年画、装饰居室。
春节前一夜叫“除夕”,是家庭团聚的重要时刻,全家人欢聚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许多人通宵不眠,称“守岁”。
古代诗歌常见的节令都有哪些?节令,是我国传统的节日和节气时令。
古人创作诗歌,比较喜欢运用节令来表情达意。
所以.同学们应该了解古代的常她节令及其习俗,以便更快、更准、更深层次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及情感。
古代诗歌中常见节令有:1.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
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僖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例如,王安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2 人日农历正月初七日。
在古诗中,诗人在人口大多表达思家、念友的感情。
例如,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身在南蕃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口知何处?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3 上元即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日。
古代在元宵日张灯结彩,所以元宵节又称为灯节。
例如,辛弃疚在《青玉案·元夕》中是这样捕写元宵景色的:“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同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4 三元为传统节日,分别是“上元(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日)”“中元(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口,俗称‘七月半’或。
鬼节’)”“下元(农历十月十五日)”。
5 社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春分前后,农家祭社(土地神)祈年(丰收)的日子.这是春社;而立秋后第五个戊日,称为秋社。
占人多借这个节日集会竞技,开展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
例如,王驾《社日》:“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6.寒食清明前二日,冬至后一百零五天,大致在当春二月,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因介之推抱捌就焚而死,故定于此日禁火、吃冷食。
传统节日的古诗典故关于节日的古诗1、有关除夕的:《除夜》宋·文天祥坤空,岁月开;路的尽头风雨交加,穷的那一边全是冰雪。
随着岁月的流逝,你会被遗忘;没有更多的杀害苏梦,燃烧的蜡烛在夜晚仍然年轻。
2、有关春节的:《元日》宋·王安石鞭炮的轰鸣声,旧的一年过去了;温暖的春风迎来了新年,人们愉快地喝着新酿的屠苏葡萄酒。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3、有关元宵节的:《元夕》宋·欧阳修农历正月十五,花市灯火如昼。
到了柳梢,黄昏后人会相见。
今年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月光和灯光还是和去年一样。
再也见不到去年的老朋友,眼泪的泪水都湿透了衣服。
4、有关清明节的:《清明》唐·杜牧哀悼日,细雨如泪;路上行人欲断魂。
问餐厅在哪,牧童指着杏花村。
5、有关端午节的:《五月五日》宋·梅尧臣屈死之重,楚人不忍。
似谤,但似龙。
我死前不恨,但我没有追上。
元香碧潭水,应万峰辉。
6、有关七夕节的:《七夕》唐·罗隐银河如火如荼之时,一家人欢声笑语,举行红宴。
我应该感谢奴珠的好意,把檀郎所有精彩的文章都写出来。
香簇成排,穿金针拜禅娟。
铜锅不报就天亮了,又是一年的惆怅。
7、有关中秋节的:《望月怀远》唐·张九龄皎洁的月亮在海上慢慢变圆,从遥远的地方我们分享这一刻。
有爱的人都讨厌漫漫长夜,不眠之夜,怀念他们所爱的人。
熄灭蜡烛去爱这洒满月光的房间,我穿着衣服徘徊在深深的夜露寒中。
你不能拥有美丽的月光,只希望在梦境中遇见你。
8、有关重阳节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我是一个在陌生土地上的孤独的陌生人,每逢佳节倍思亲。
想到兄弟们的身体登上了高处,也会因为不到我而有一丝遗憾。
诗词中的花名1. 梅花:我国传统文化中最受欢迎的花卉之一,尤以“梅花香自苦寒来”而著名。
2. 菊花:通常在秋季出现,它是君子风度的象征,代表坚强不屈的品质。
3. 桃花:常常被用来描述爱情,因为桃花是代表浪漫、爱情、婚姻的花卉之一。
4. 莲花:作为佛教文化中最重要的符号之一,莲花被认为是纯洁和完美的象征。
5. 荷花:和莲花类似,荷花也是表示纯洁和完美的象征。
7. 芍药: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芍药是美好生活、传统治疗和美容、长寿、健康的象征。
8. 梨花:梨花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受欢迎的花卉之一,特别是在文学、绘画、服饰和食品制作中非常常见。
9. 杏花:杏花是我国重要的花卉之一,被广泛用于文学、艺术和宗教方面。
10. 百合:作为幸福和吉祥的象征,百合被广泛用于婚礼、生日和庆祝等场合。
11. 紫藤:作为当代最流行的花卉之一,紫藤通常被认为是女性温柔、优雅和美丽的象征。
12. 玫瑰:被誉为爱情花,因为它通常表示着浓郁的情感和纯洁的爱情。
13. 非洲菊:非洲菊在我国也称之为万寿菊,常常被用来表示长寿和吉祥。
15. 兰花:兰花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花卉之一,通常被认为是高尚、典雅和不凡的象征。
17. 菖蒲花:菖蒲花在我国通常被认为是纯洁、吉祥、吉祥和幸福的象征。
19. 圆销花:圆销花在我国重要的传统文化活动中非常流行,在龙舟赛等场合被认为是吉祥的象征。
20. 月季花:月季花通常用来表示浓郁的情感和长久的友谊,被广泛用于婚礼、生日和庆祝场合。
22. 万年青花:万年青花在我国被认为是长寿的象征,它通常被广泛用于婚礼和生日庆祝等场合。
23. 马蹄金花:马蹄金花在我国也称之为六出花,被认为是吉祥、吉利、远大的象征。
24. 紫罗兰花:紫罗兰花在我国被广泛用于表示美好、浪漫和幸福等情感。
26. 花瓣儿花:花瓣儿花在我国是一种美丽而稀有的花卉,因其独特的美丽和形状而受到正面的评价。
27. 银杏花:银杏花在我国被认为是坚强和不屈的象征,被广泛用于表示坚定和勇气等品质。
古诗词中的节日、地点和人物典故一、古诗词中的节日考点春节(农历一月一日)1.简介:春节是农历的岁首。
我国自夏朝一直到辛亥革命前将春节称为元旦。
民国元年决定采用公历,遂将农历元旦改为春节,公历一月一日定为元旦。
2.别称:“元正”、“元辰”、“元朔”、“元春”。
3.习俗:放爆竹、挂桃符、屠苏酒。
诗句展示:1.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元日》2.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3.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高适《除夜作》4.万物迎春送残腊,一年结局在今宵。
-戴复古《除夜》5.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陆游《除夜雪》6.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苏轼《守岁》7.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薛道衡《人日思归》8.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李世民《守岁》9.令月归馀届早春,羲舒相望协元辰。
–晏殊《辛春日词·御阁》元宵节、灯节(农历一月十五日)1.简介:据道教的“三元说”,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2.别称:“上元节”、“灯节”、“灯夕”。
3.习俗:赏花灯、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诗词展示:1.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欧阳修《生查子·元夕》2.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
-姜夔《鹧鸪天·元夕有所梦》3.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苏味道《正月十五夜》4.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欧阳修《生查子·元夕》5.美人慵翦上元灯,弹泪倚瑶瑟。
-朱敦儒《好事近·春雨细如尘》6.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苏味道《正月十五夜》7.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唐寅(明)《元宵》8.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宋)《青玉案元夕》9.冉冉年华过上元,梅花如雪照江村。
公务员考试行测必备细数那些在行测中会考到的传统节日公务员考试常识判断主要测查报考者应知应会的基本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判断的基本能力,重点测查对国情社情的了解程度、综合管理基本素质等,涉及政治、经济、法律、历史、文化、地理、环境、自然、科技等方面。
了解公务员成绩计算方法,可以让你做到心中有数,高效备考。
公务员行测题库帮助您刷题刷出经验来!在公职考试中,对于我国传统节日风俗的考察很多。
比如2014的国考,就考察到了“桃符呵笔写,椒酒过花斜”、“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这些诗句所对应的中国传统节日。
当然啦,在省考中也经常考察节日的来历。
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传统习俗离我们越来越远,今天中公教育专家就带大家来“恶补”一下吧。
一、传统节日二、与传统节日有关的诗句春节:“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宵节:“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寒食节:“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清明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端午节:“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中秋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重阳节:“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三、传统节日或习俗的来历春节:舜继天子位,带领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
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
元宵节燃灯:明帝提倡佛教,听说正月十五佛教僧人会观佛舍利,点灯敬佛,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点灯敬佛,并令士族庶民都挂灯。
元宵节燃灯的习俗从而逐渐形成。
端午节吃粽子: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殉国。
当地百姓闻讯划船捞救,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
百姓们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形成了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
公共基础知识历史文化知识:诗词里的意象与节日一、看到“五日”、“榴花(石榴花)”、“艾”等意象一般为端午节端午节为五月初五。
此时温度升高,仲夏初始,蚊蛇虫蚁逐渐增多。
而此时具备驱虫功效的艾草的艾油又正值丰富期,所以人们会遍插艾草。
此为其一。
此外,此时正值石榴花盛开的季节,古代把五月称之为“榴月”,所以端午诗词也往往提及榴花。
以下诗词为证:1.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陆游《乙卯重五诗》2.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殷尧藩《端午日》3.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文天祥《端午即事》4. 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
——权德舆《端午日礼部宿斋有衣服彩结之贶以诗还答》5. 榴花三日迎端午,蕉叶千春纪诞辰。
——范成大《鹧鸪天》6. 石榴一树浸溪红。
零落小桥东。
五日凄凉心事,山雨打船篷。
——姜夔《诉衷情·端午宿合路》二、看到“黄花”、“菊花”等意象一般为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此时到了季秋,秋天的尾巴,温度下降,万物逐渐萧索凋零,唯有菊花凌霜怒放,故九月亦被称为菊月。
古诗文里,重阳节多与菊花相伴出现,菊花在古代又被称为“黄花”。
以下诗词为证:1.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白居易《重阳席上赋白菊》2.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3. 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
——岑参《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4. 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
——李白《九日龙山饮》5.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6.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白居易《重阳席上赋白菊》7. 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杜甫《九日五首·其一》三、看到“桂花”、“玉盘”、“玉轮”等意象一般为中秋节八月为农历仲秋,此时既是赏月的最佳时节,亦是赏桂花的最佳时节,故亦被称为桂月。
在关于中秋节的古诗词里一般月桂相伴。
中秋节也因此有“两赏一吃一饮”的传统习俗,即赏月、赏桂花、吃月饼、饮桂花酒。
每个节气对应的花和诗词
以下是一些节气对应的花和诗词:
- 立春:迎春花,《立春偶成》(宋·张栻):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
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
- 雨水:樱花,《春夜喜雨》(唐·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 惊蛰:月季,《田家》(宋·梅尧臣):昨夜春雷作,荷锄理南陂。
杏花将及候,农事不可迟。
- 春分:白玉兰,《春分与诸公同宴呈陆三十四郎中》(唐·武元衡):南国宴佳宾,交情老倍亲。
月惭红烛泪,花笑白头人。
- 清明:杜鹃,《清明》(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 谷雨:紫藤,《谷雨》(明·方太古):春事阑珊酒病瘳,山家谷雨早茶收。
花前细细风双蝶,林外时时雨一鸠。
- 立夏:铃兰,《立夏》(宋·陆游):赤帜插城扉,东君整驾归。
泥新巢燕闹,花尽蜜蜂稀。
- 小满:虞美人,《自桃川至辰州绝句四十有二》(宋·赵蕃):一春多雨慧当悭,今岁还防似去年。
玉历检来知小满,又愁阴久碍蚕眠。
- 芒种:金银花,《时雨》(宋·陆游):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
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
古诗中的传统节日
人们从民间文学作品中可以了解到,中国的古代传统节日已经有很多很久了。
这些传统节日涵盖了各种各样的节庆。
大部分古代节日中的主题是对农耕文化、宗教教育、国家文化和民族建设的赞美和祝福。
下面介绍几个古诗中最常见的传统节日:
一、春节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受欢迎的传统节日,也是古诗中最常见的节日。
它标志着一年的开始,也有着深深的文化内涵。
正月初一这一天,有很多古书中叙述,它曾被誉为“春节”或“十五节”,它是一个带有
象征意义的节日,丰富着华夏文化的颜色。
二、元宵节
元宵节是古代最受欢迎的节日之一,也是古代节日中最耀眼的一个。
它通常标志着正月十五的到来,其中有很多有趣的习俗,比如灯谜和搞家常,人们会在此时聚集在一起,共享欢乐,庆祝这个美好的节日。
三、灯节
灯节是一个源自古代的传统节日,一般是在农历七月十五日举行。
根据古代传说,星宿会在这一天放烟火,人们便以此作为庆祝这个节日的标志,并开始悬挂彩灯。
这一天,古人会把彩灯挂在家家户户的天花板上,然后唱颂歌吹灯谜,共庆这个节日。
灯节也深深影响着中国的文化,古人用它来祝福家庭、国家和后代。
四、端午节
端午节也称作“龙舟节”,是中国最古老的节日之一。
它每年正月十五日举行,也是古代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是庆祝农业丰收和祈福节日。
端午节有很多有趣的传统习俗,比如吃粽子、赛龙舟和吃桂圆等,人们一年一度地守护着这个令人难忘的节日。
总而言之,古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丰富多彩,它们是古书中最为悠久的节日。
虽然现代生活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但它们仍然是中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019届高三语文主题素材汇编02主题:中国传统节日相关诗词特别提醒:①标记出传统节日农历时间并熟记;②读诗并标出诗词中的对应意象;③关注诗词中的修辞(重点是比喻、夸张、比拟、借代)1、春节《田家元日》(唐)孟浩然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卖痴呆词》(唐)范成大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除夜》(唐)来鹄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拜年》(明)文征明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元日·玉楼春》(宋)毛滂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只与东君偏故旧。
《除夜》(南宋)文天祥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已酉新正》(明)叶颙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
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态多;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2、元宵节诗《元夕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隋)隋炀帝法轮天上转,梵声天上来;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
月影疑流水,春风含夜梅;燔动黄金地,钟发琉璃台。
《正月十五夜》(唐)苏道味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灯树千光照。
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穠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上元夜》(唐)崔液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十五夜观灯》(唐)卢照邻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正月十五夜灯》(唐)张祜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进天上著词声。
《观灯乐行》(唐)李商隐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
传统节含花的诗句
传统节日中含花的诗句不胜枚举,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春节的“梅花香自苦寒来,瑞雪纷纷画不开”。
这句诗描绘了梅花在寒冷的季节中依旧芬芳馥郁的景象,也寓意着新年的到来带来了新的希望和喜悦。
端午节和菖蒲节也是含花的节日。
端午节有“艾叶香,龙舟赛”之说,艾叶是端午节必备的祭祀物品,所以有“艾叶香”的说法。
菖蒲节则是以菖蒲为主题,有“五月五日天晴明,菖蒲花开六出祥”的诗句,描绘了菖蒲盛开的美景和节日的祥和氛围。
中秋节也是一个含花的节日,月饼中常见的月饼花就是代表中秋节的花卉。
中秋节的诗句也有不少含花意味的,比如“桂花香蒲月,红叶响秋风”,描绘了中秋节秋高气爽的氛围和桂花的香气。
除了以上几个节日,还有一些花朵与特定的节日有关系,比如清明节的柳絮、七夕节的织女星、重阳节的菊花等等。
这些花朵也被诗人们赋予了丰富的含义,成为传统节日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1 -。
古代诗词涉及到的传统节日与花名
在事业单位考试中,总体上对文史部分的考查日趋综合性、趣味性、灵活性。
尤其是出现了大量的古代诗词,借以通过相关的事件背景考查诗词中所暗含的花名以及传统节日等常规考点。
此部分考查,难度适中,需要考生具备一定文学知识积累,并且熟悉中国的传统佳节以及不同种类的花,方可正确作答。
而考生们集中存在的“短板”,表现在对古诗词相对陌生,难以辨别不同诗词所产生的历史背景,以至无法对相应的传统佳节和花名作出准确判断,遗憾失分。
下面就针对常见诗词、热点诗词进行梳理,以飨各位积极备考的考生,提供一种思路和范式,提高复习效率。
一、涉及传统节日的诗词
(一)春节
《元日》
王安石(北宋)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除夜雪》
陆游(北宋)
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
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除夜》
戴复古(北宋)
扫除茅舍涤尘嚣,一炷清香拜九霄。
万物迎春送残腊,一年结局在今宵。
生盆火烈轰鸣竹,守岁筳开听颂椒。
野客预知农事好,三冬瑞雪未全消。
《田家元日》
孟浩然(唐代)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二)元宵节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南宋)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生查子·元夕》
欧阳修(北宋)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三)清明节
《清明》
杜牧(唐代)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四)重阳节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唐代)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二、涉及花名的诗词
(一)梅花
《梅花》
王安石(北宋)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二)荷花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北宋)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三)菊花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李清照(宋)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