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成第十二章 环境污染防治法概述

完成第十二章 环境污染防治法概述

完成第十二章 环境污染防治法概述

第十二章环境污染防治法概述

环境污染与其他公害—是指有由于人类生产、生活等活动产生的已知或未知的某些物质进入环境,导致环境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特性发生改变,从而引起环境质量下降,自然生态改变、生物物种减少或灭绝以及危害人体健康、影响环境有效利用或破坏环境的现象。环境污染与其他公害具有如下特征:P212

1、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是伴随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所产生的,并且这些活动的大多数通常是在生产生活活动中进行的。

2、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是以环境质量的改变和自然生态的破坏为媒介影响和危害人类与自然生态系统的。

3、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都是损害的结果。

环境污染防治行政的目标及其确立和实施过程主要包括:P213

1、在实施环境污染防治行政之前,必须先由国家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方法,制定国家环境标准。

2、为了实现国家环境标准的要求,国家必须制订环境保护的规划,以及针对各种污染物和有害物质的排放等制定国家爱污染物排放标

准来规范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行为。

3、通过确立一系列的环境污染防治行政法律制定来促成国家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

环境污染防治法P214

1、关于环境与资源保护各部门法的划分法

对环境与资源各部门采取了将环境污染防治和自然环境保护分开的方法作出划分。

2、环境污染防治法的概念P215

环境污染防治法—是指国家为预防和治理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对产生或可能产生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的原因活动实施管理,以达到保护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进而取得人体健康和财产安全的目的而制定的同类法律的总称。

中国现行有关环境污染放置的专门法律有六部:P215

1)《大气污染防治法》2)《水污染防治法》3)《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4)《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5)《海洋环境保护法》6)《放射性污染防治法》

我国环境污染防治法的体系P216

1、环境污染防治法

2、大气污染防治法

3、水污染防治法

4、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5、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6、放射性污染和其他危害物质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

1

我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构成

我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的构成 我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由下列各部分构成。 (1)宪法关于环境保护的条文现行1982年宪法第26条第一款:“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体现了国家环境保护的总政策。 (2)环境保护基本法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是我同环境保护的基本法。 (3)环境保护单行法目前,我国环境保护单行法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中数量最多,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同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等。 (4)环境保护行政法规目前,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环境保护行政法规,几乎覆盖了所有环境保护行政管理领域,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 (5)环境保护部门规章目前,在我国环境保护领域存在着大量的行政规章,如《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办法》、《排放污染物申报登记办法》、《环境标准管理办法》等。 (6)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及规章是享有立法权的地方权力机关和地方政府机关依据《宪法》和相关法律,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特定环境问题制定的,在本地范围内实施,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目前我国各地都存在着大量的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及规章,如《北京市实施%26lt;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6gt;办法》等。 (7)环境标准环境标准是具有法律性质的技术标准,是国家为了维护环境质量、实施污染控制,而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各种技术规范的总称。我国的环境标准由五类三级组成。“五类”指五种类型的环境标准: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准、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及环境标准样品标准。“三级”指环境标准的三个级别:国家环境标准、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标准及地方环境标准。国家级环境标准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级标准包括五类,由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即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负责制定、审批、颁布和废止。地方级环境标准只包括两类: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凡颁布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地区,执行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地方标准未做出规定的,仍执行国家标准。 (8)环境保护国际公约是指我国缔结和参加的环境保护国际公约、条约及议定书等。目前我国已缔结及参加了大量的环境保护国际公约,如《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等。

824环境保护概论考试大纲

824环境保护概论考试大纲 I.考察目标 要求考生比较系统地掌握环境保护相关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方法,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有关理论及实际问题。 II.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与考查范围 1.生态学基础 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及类型 生态系统的功能 生态平衡 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2.可持续发展战略 基本概念 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 中国21世纪议程 3.环境保护与资源保护 基本概念 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生物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矿产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4.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基本概念 大气污染源及主要污染物的发生机制 大气中主要污染物对人体的影响 影响大气污染的气象因素 大气污染的防治 5.水污染及其防治

水质、水质指标与水质标准 水体污染与自净 水污染防治 6.土壤环境污染防治与土壤生态保护基本概念 土壤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土壤生态保护与土壤退化的防治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规划与管理 7.声学环境保护 基本概念 环境噪声评价 噪声污染控制技术 8.固体废物的处理、处置和利用基本概念 主要工矿业固体废物的利用和处理、处置危险废物的处理、处置和利用 城镇垃圾的处理、处置和利用 9.其他物理性污染及防治 放射性污染与防治 电磁辐射污染与防治 10.环境质量评价 环境质量评价的意义及类型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 11.环境管理 基本概念 环境管理的基本职能和内容 环境管理的技术方法和管理制度 中国环境管理的发展趋势 12.环境经济 基本概念 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与特点 环境保护经济效益 环境保护的经济手段

200410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试题及答案

全国2004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我国对自然保护区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的机关是( A ) A.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B.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 C.国务院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D.国务院及地方人民政府林业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2.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调整的社会关系是( D ) A.人与物的关系 B.人与环境要素的关系 C.人与自然的关系 D.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又通过人与人的关系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 3.现代外国环境法产生阶段的立法特征主要是( A ) A.针对环境污染实行控制立法 B.加强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保护的立法完备阶段 C.针对野生动物保护立法 D.针对国际环境问题立法 4.国务院第一次向全国发出注意环境污染的警告是由下列哪一事件引发的?( C ) A.海河流域污染 B.淮河流域污染 C.官厅水库与北京西郊污染 D.滇池污染 5.基于环境问题自身的特点和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经验教训,首先提出“预期的环境政策”、 强调采取预防性措施的是( B ) A.《人类环境宣言》 B.《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 C.《内罗毕宣言》 D.《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 6.为弥补、恢复、更新自然资源的减少、流失或破坏而向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者收取的费用是( D ) A.开发使用费 B.保护管理费 C.惩罚性收费 D.资源补偿费 7.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可以划定为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区的是( D ) A.尚未达到规定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的区域 B.国务院批准划定的酸雨控制区 C.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 D.尚未达到规定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的区域、国务院批准划定的酸雨控制区以及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 8.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法》规定,负责防止海岸工程和陆源污染物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的主管机关是( A ) A.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B.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 C.国家海事行政主管部门 D.国家渔业行政主管部门 《海洋环境保护法》规定了统一主管、分工负责相结合的监督管理体制。其具体内容是: ⑴国务院环境保护部门主管全国海洋环境的保护工作; 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部门负责组织协调、监督检查本行政区内的海洋环境保护工作,并主管防止海岸工程和陆源污染物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的环境保护工作。 ⑵国家海洋管理部门负责组织海洋环境的调查、监测、监视,开展科学研究,并主管防止海洋石油勘探开发和海洋倾废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的环境保护工作。 ⑶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务监督负责船舶排污的监督和调查处理,以及港区水域的监视,并主管防止船舶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的环境保护工作。 ⑷国家渔政渔港监督管理机构负责渔港船舶排污的监督和渔业港区水域的监视工作; ⑸军队环境保护部门负责军用船舶排污的监督和军港水域的监视工作。 9.我国就主要水系的水污染防治制定的第一个专门行政法规是( B ) A.《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 B.《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 C.《海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 D.《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

(完整版)环境污染防治要求措施

中铁XX局集团第X工程有限公司XX第二大桥IV合同项目经理部 环境污染防治措施 为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管理相关法律法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53号《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加强大榭第二大桥工程IV标段施工生产时生态环境的保护,防止由于施工造成污染,保障工地附近居民和施工人员身体健康,做好施工现场的环境保护工作,确实加强文明施工管理,特制定如下环境污染防治措施。 一、成立机构建立体系明确责任 (一)、成立以项目经理为首,由各职能部门、专(兼)职管理人员和各作业队负责人组成的施工环境保护管理领导小组:组长:张仕卿 副组长:颜彬文冯非洲 组员:蒋仁强李新凯戴燕王好勇 伍永彬颜洪波陈建颜宏伟 以及各作业队负责人 (二)、根据施工进度和施工特点,分工序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加强施工管理,完善环境保护体系(见下图)。 环境保护保证体系

二、环境保护措施 施工中水土保持工作和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工作至关重要,开工后,针对本标段自然地理环境特点,施工现场环境保护工作全面规划,因地制宜。严格按照《环境保护法》及《水土保持法》要求,积极维护当地自然环境和居民清洁适宜的生活、劳动环境,尽可能保持原有绿化防护,最大限度地减少施工对自然生态的破坏,保护环境,防止水土流失。为此制定如下措施。 (一)、大气污染保护措施 1、路堑爆破污染 (1)采用先进的爆破技术

工程可以选用减震效果比较好的爆破方法,同时利用一些优质炸药,以减少爆破对环境的污染。 (2)合理设计孔网参数 深孔微差爆破的孔网参数包括炮孔深度、最小抵抗线、孔距和排距等,确定孔网参数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为:①炮孔密集系数要尽量大于1;②采用大孔距小排距爆破新技术;③减少炮孔超深;④深孔堵塞要合理,防止孔口药量集中;⑤采用孔内间隔装药。 (3)强化炮孔堵塞,提高堵塞质量 根据目前的试验研究,被爆破岩石的破坏与高温高压爆炸气体膨胀做功的多少密切相关,因此,爆炸气体由炮孔口直接喷出而泄漏成为爆炸能量严重损失、炸药单耗量明显增加的根本原因之一。实践证明,用高强材料堵塞炮孔与用常规方法堵塞相比,一般可节省炸药20~30%。因此强化炮孔堵塞,提高堵塞质量对于节约炸药单耗,减少爆破产生的空气污染物是十分有利的。 (4)设置爆区表面覆盖,减少飞石影响 对爆区表面进行覆盖,以避免爆破产生的飞石对周围建筑物造成破坏。目前,经常采用的覆盖方法为沙土袋配合草垫、尼龙网的逐层覆盖法,由下至上的覆盖顺序为:一层沙土袋→一层草垫→一层沙土袋→一层尼龙网→一层沙土袋,具体覆盖结构见图。 炮区覆盖防护结构示意图

完成第十二章 环境污染防治法概述

第十二章环境污染防治法概述 环境污染与其他公害—是指有由于人类生产、生活等活动产生的已知或未知的某些物质进入环境,导致环境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特性发生改变,从而引起环境质量下降,自然生态改变、生物物种减少或灭绝以及危害人体健康、影响环境有效利用或破坏环境的现象。环境污染与其他公害具有如下特征:P212 1、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是伴随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所产生的,并且这些活动的大多数通常是在生产生活活动中进行的。 2、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是以环境质量的改变和自然生态的破坏为媒介影响和危害人类与自然生态系统的。 3、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都是损害的结果。 环境污染防治行政的目标及其确立和实施过程主要包括:P213 1、在实施环境污染防治行政之前,必须先由国家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方法,制定国家环境标准。 2、为了实现国家环境标准的要求,国家必须制订环境保护的规划,以及针对各种污染物和有害物质的排放等制定国家爱污染物排放标 准来规范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行为。 3、通过确立一系列的环境污染防治行政法律制定来促成国家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 环境污染防治法P214 1、关于环境与资源保护各部门法的划分法 对环境与资源各部门采取了将环境污染防治和自然环境保护分开的方法作出划分。 2、环境污染防治法的概念P215 环境污染防治法—是指国家为预防和治理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对产生或可能产生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的原因活动实施管理,以达到保护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进而取得人体健康和财产安全的目的而制定的同类法律的总称。 中国现行有关环境污染放置的专门法律有六部:P215 1)《大气污染防治法》2)《水污染防治法》3)《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4)《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5)《海洋环境保护法》6)《放射性污染防治法》 我国环境污染防治法的体系P216 1、环境污染防治法 2、大气污染防治法 3、水污染防治法 4、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5、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6、放射性污染和其他危害物质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 1

施工现场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方案

目录 一、工程概况 0 二、施工现场环境污染主要种类 (2) 三、环境保护及环境污染防治管理体系 (3) 1、施工现场环境保护与环境污染防治总体原则及目标 (3) 2、环境保护与环境污染防治管理体系组织 (3) 四、施工现场环境保护与环境污染防治措施 (4) 1、扬尘污染防治措施 (4) 2、水污染防治措施 (5) 3、固体垃圾污染防治措施 (6) 4、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7) 5、光污染防治措施 (8) 五、施工现场环境因素识别和评价 (8) 1、环境因素识别 (8) 2、环境因素评价 (9) 3、环境因素的控制和管理 (10)

施工现场环境保护与环境污染防治方案 一、工程概况 本合同段土建施工01标起点位于福州市晋安区,由新店车辆综合基地,沿秀峰路 向南转至象峰站,经过象峰站、秀山中心前至蓝山四季住宅小区前。主要经过象峰村、溪里村、秀山中学、秀北小区、蓝山四季小区等。 本合同段施工范围包含“一站两区间”,“一站”为:象峰站,均采用明挖顺做法 施工;“两区间”为:新店车辆段-象峰站区间,象峰站-秀山站区间,均为双线隧道,采用盾构掘进、矿山法施工。 象峰站长度420m ,两个区间总长度3154.201m 。详见下图图2-1《福州市轻轨交 通1号线工程土建施工01合同段工程概况示意图》。象峰站本合同段一站同两区间总长度3154.201m CDK0+216.000 秀山站矿山法起点 R D K 1+725.018R D K 0+061.40X K 0+577.217X K 1+647.000标段终点 2标S K 0+383.717站台中心出发 出发 到达到达盾构区间盾构始发井 1663.618m 1070.583m 420m 盾构井 13m 盾构区间矿山法162.1m 盾构区间盾构区间起点出线段1451m 入线段1663.618m 1070.583m 车辆段 图2-1 福州市轻轨交通1号线工程土建施工01合同段工程概况示意图 1、象峰站 象峰站为1号线起点站,位于象峰村及三木家天下小区附近的秀峰路上,沿秀峰路路中南北向布置,为地下二层(局部三层)岛式车站,顶板覆土厚度约为3米。车站东侧为象峰中心小学、象峰村民房以及在建的君临香格里小区住宅楼,东南角为象峰村民房,西南角为秀山中学,西侧主要为三木家天下小区住宅楼,西北角为象峰村民房,东北角现状为空地,规划为商业交流中心用地。有效中心里程SK0+383.717,起点里程为CDK0+062.700,

环境法的基本原则

环境法基本原则 本章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明确环境法各项基本原则的含义及其确立依据,理解和掌握环境法各项基本原则的内容以及如何贯彻和落实。本章是学习环境法学应重点掌握的基本内容。 课时分配:本章讲授 2 课时。 第一节环境法基本原则概述 一、环境法基本原则的概念及特征 环境法的基本原则,是指环境法在创制和施行中必须遵循的具有拘束力的基础性和根本性准则。 环境法的基本原则具有如下两大特征:第一,它的内容必须在环境立法中有所体现,是对国家环境保护基本方针、政策的描述,并且贯穿于整个环境立法之中;第二,它的效力必须全面贯彻于环境法律规范的始终,并可以弥补环境立法之局限。 二、环境法基本原则确立的依据 1.环境法基本原则是由法律确认的,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中有所体现; 2.不能把环境保护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同一般立法、司法原则或其他法律原则混为一谈。 3.环境法基本原则不同于一般法律规范,它是环境保护的基本方针、政策在法律上的体现,是贯穿于整个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具有普遍意义和指导性的规范。 第二节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的提出 针对环境问题的特点和性质而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是极为重要的1.环境问题一旦发生,往往难以消除和恢复,甚至具有不可逆转性。

2.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以后,再进行治理,从经济上来说是最不合算的,往往要耗费巨额资金。这对经济发展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3.环境问题具有时空可变性大、后果显现缓发、潜在性强等特点,而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却具有局限性。 1980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起草的《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方面,首先提出了“预期的环境政策”。同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环境委员会也提出建议:各国环境政策的核心,应该是预防为主。20 世纪 80 年代后各国在环境政策的调整和转变过程中,预防为主的原则越来越受到重视,并成为国家环境管理和立法中的重要指导原则。 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的法律依据 我国《环境保护法》及《水污染防治法》等各项环保单行法均有规定。 三、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的作用 1.含义: 预防为主,是指在国家的环境管理中,通过计划、规划及各种管理手段,采取防范性措施,防止环境损害的发生。防治结合是指,预防为主不能代替治理措施,对于已经发生的环境污染与破坏,要采取积极的治理措施,作到防治结合2.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作用: 第一、可尽量避免环境损害或者将其消除于生产过程之中,做到防患于未然; 第二、对于不可避免的污染,则通过各种净化治理措施,达到环境目标的要求; 第三、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同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原则是相互渗透和相辅相成的,是从对环境问题的具体措施上保证协调发展原则的实现。 四、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的贯彻与落实 1.全面规划与合理布局 2.制定和实施具有预防性的环境管理制度。如:土地利用规划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等。 贯彻“防治结合”的原则,我国确立有“三同时”制度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音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噪音污染防治法 (1996年10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1996年10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77号公布自1997年3月1日起施行)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 第三章工业噪声污染防治 第四章建筑施工噪声污染防治 第五章交通运输噪声污染防治 第六章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 第七章法律责任 第八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防治环境噪声污染,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所称环境噪声,是指在工业生产、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中所产生的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声音。 本法所称环境噪声污染,是指所产生的环境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并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现象。 第三条本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环境噪声污染的防治。 因从事本职生产、经营工作受到噪声危害的防治,不适用本法。

第四条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工作纳入环境保护规划,并采取有利于声环境保护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 第五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制定城乡建设规划时,应当充分考虑建设项目和区域开发、改造所产生的噪声对周围生活环境的影响,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功能区和建设布局,防止或者减轻环境噪声污染。 第六条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全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各级公安、交通、铁路、民航等主管部门和港务监督机构,根据各自的职责,对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第七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声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造成环境噪声污染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 第八条国家鼓励、支持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推广先进的防治技术和普及防治环境噪声污染的科学知识。 第九条对在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方面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由人民政府给予奖励。 第二章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 第十条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分别不同的功能区制定国家声环境质量标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国家声环境质量标准,划定本行政区域内各类声环境质量标准的适用区域,并进行管理。 第十一条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国家声环境质量标准和国家经济、技术条件,制定国家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第八章 环境污染防治法 内容概要: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

第八章环境污染防治法 内容概要: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和其他污染防治法。 本章知识点: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本章重难点: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等。 本章学习目标:对环境污染防治法有总体的了解,对具体的环境污染法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对实务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具有运用相关法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建议学时:6学时 知识点一环境污染防治法概述 一、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的概述 (一)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是指人类在其各种活动中,向环境排入了物质和能量而导致环境质量和构成物质性质发生变异,危害生态平衡、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状态。 (二)公害 一般认为,公害就是环境污染。我国现行《环境保护法》在“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一章第24条中列举了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是“在生产建设或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粉尘、恶臭气体、放射性物质以及噪声、振动、电磁波辐射等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 (三)环境污染的特征 环境污染是人类正常活动的有害副作用。

环境污染以环境为媒介对不特定人体造成危害。 环境污染具有综合性和积累性。 环境污染往往同时侵害多种权益。 环境污染危及的范围广。 环境污染引起的疾病往往难以发现和治疗。 (四)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的分类 1.在环境科学上,将导致环境污染的物质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一次污染物是指由污染源直接与环境接触,进入环境而导致的污染,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并未改变。二次污染物是指进入环境的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发生变化而形成的新污染物。在一定条件下和范围内,二次污染物比一次污染物的污染要更具有破坏性,危害程度也更大。 2.根据污染物介入环境的要素不同,可以分为大气污染、水质污染,海洋环境污染、土壤污染。 3.根据污染物的形态分为:废气污染、废水污染和固体废物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电磁波辐射污染等。 (五)我国环境污染主要特点 水体污染我国有许多地区的水体,环境污染日益突出。包括湖泊、河流、地下水及海洋污染比较严重,水我国的水环境污染以有机物污染为主。大量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如淮河污染事件及松花江污染事件等,突发性的环境污染,直接将污染物排人附近的湖泊、河流、海中。生活污水不经过处理排人,导致河流及海洋中的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水体恶化明显,过度的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盐碱化加剧。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污染在也同样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每年发生大面积污染死鱼事故约1000起,城市河流中86%水质超标。 空气污染我国城市的空气质量仍不乐观,并呈发展趋势。我国大气污染粉尘污染自燃煤锅炉烟尘,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硫排放严重,尘和酸雨(二氧化硫)污染加剧,除西南、华南酸雨区之外,造成区域性大面积酸雨污染严重。 噪声污染亟待解决,主要产生原因为交通噪声、工业噪声。全国的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声级基本在70~76分贝之间,此外,城市新建的轻轨及穿梭在居民区的火车等交通设施。全国2/3城市居民工作和生在噪声超标环境下。

论我国环境资源法的体系

摘要:关于我国环境资源法的体系,目前学术界尚无定论,实际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环境资源法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如何构建我国环境资源法体系是一个热点问题,本文试图从我国目前的环境与资源法现状、环境资源法学术理论发展的角度,并借鉴国外的环境法的体系,构建我国环境资源法的体系,我国环境法的体系主要由环境资源基本法、环境污染及公害防治法、自然资源法、生态环境保护法、涉外环境资源法五大部分构成。 关键词:环境与资源、环境资源法、环境资源法体系 按马克思法哲学的观点,法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其总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经济基础(更确切、通俗地说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变化必然要导致法的变化。“‘法发展’的进程大部分只在于首先设法消除那些由于将经济关系直接翻译为法律原则而产生的矛盾,建立和谐法体系,然后是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影响和强制力又经常摧毁这个体系,并使它陷入新的矛盾”这说明和谐法体系建立后,一旦出现新的法律关系,必然要求建立新的法律部门。环境资源法是从经济法分离出来的一个新的部门法。 环境资源法作为一门新兴法律部门,其涵盖内容之变化亦源自社会环境与资源问题的不断增现和变化。一如日本环境法的发展历史,由最初于1967年制定《公害对策基本法》基于二战后严重的公害事件在日本各地的发生和1972年《自然环境保全法》来保护自然环境,到1977年考虑由于发展经济而继续大规模地开发土地,环境破坏加剧之事实而颁布了《环境影响评价法》,再到九十年代不仅是防止工厂公害和保护珍贵的自然问题,而且扩大到从汽车公害、城市乱排水问题、废弃物处理,到地球温暖化、沙漠化、热带雨林破坏等影响到地球环境问题,并且公害的质也发生了变化,故制定了《环境基本法》以完善其环境法律体系;而迄1997年因焚烧废弃物设备释放毒气引起强烈的社会不安,遂于短期内制定了如《有机氯化合物剧毒气类对策特别措施法》等相关环境标准,并于2000年1月施行 .可见环境法内容、体系的变化跟经济发展、社会环境问题及人们的认识是休戚相关的,本文正是从这个角度,吸收、借鉴国内外环境法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认识,确立我国环境资源法的体系主要应由环境资源基本法、污染及公害防治法、自然资源法、生态环境保护法和涉外环境资源法五大部分构成。 一、环境资源基本法 我国尚未建立环境资源基本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日趋增多和复杂的环境生态问题,其处理方式和解决手段也需要是多方位、多层次的对策措施,在需要建立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时,“实践中各国认识到必须先确定一个统一的综合性政策目标,这种综合性的政策目标在整体上转变为国家意志时就是现在的所谓基本法。” 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苏联、日本、美国、瑞士、罗马尼亚、凶牙利等国都制订了综合性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我国还没有完全意义上的环境资源基本法,法学界多将与此类似的内容称为“综合性环境基本法”,相关表述有:“我国1979年试行并于1989年修订重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是我国目前环境保护的一部综合性的基本法,该法对环境保护的所有新问题作出全面的规定。”“综合性环境保护基本法中的环境保护规范,环境保护法律系中这一层次的法律规范,是适应环境要素的相关性、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环境保护对策的综合性而出现的,是国家对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原则、制度和措施所作的基本规定,其特点是原则性和综合性的法律规范。”故在我国一般将《环境保护法》视为基本法范畴,但实际上作为基本法其一般只对该部门法的基本和重大问题作些原则性的规定,不是也不应该是具体的实施法,综观我国的《环境保护法》,不难发现,由于历史的原因《环境保护法》在规定综合性目标的同时,还规定了相当多的具体法律措施,远远超出了作为基本法的内容界限,实际上基于此法制定的背景而更突显了污染防治法之浓厚色彩。 为此,作为一部完整的环境资源基本法,应将其中具体的操作性规范删去,保留原有的原则性规定,并相应地增加立法宗旨,相关概念界定,环境资源法主体相应的权利和义务;

环境保护法讲义

环境保护法讲义 第一节概述 一、环境和环境问题 (一)环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把环境定义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二)环境问题 自然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叫原生环境问题或第一环境问题,人为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叫次生环境问题或第二环境问题。环境法主要研究的是第二环境问题。 第二环境问题又可以分为两类: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 1环境破坏是指由于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或进行大型工程建设,使自然环境和资源遭到破坏,引起一系列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土壤沙漠化、盐碱化、资源枯竭、气候变异、生态平衡失调等。环境破坏造成的后果往往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有的甚至不可逆转。 2环境污染主要是工农业生产和城市生活把大量污染物排入环境,使环境质量下降,以致危害人体健康,损害生物资源,影响工农业生产。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又有密切联系,二者具有复合效应。环境破坏可以降低环境的自净能力,如森林减少会加重大气污染,而环

境污染又会降低生物生产量,加剧环境破坏。 当今世界五大问题,人口、资源、能源、粮食和环境,广义上都属于环境问题。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现代环境问题引起的全球性的环境危机,最为严重的问题包括酸雨、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和大规模的生态破坏等。 二、环境保护法的特点 1.综合性。它不仅可以适用诸如宪法、行政法、刑法的功能公法予以解决,也可以适用民商法等私法予以救济,甚至还可以适用国际法予以调整,不但包括上述部门法的实体法规范,也包括程序法规范。 2.技术性。 3.社会性。环境保护法的社会性首先表现在它是人与自然矛盾冲突加剧的产物。环境保护法所关注和规范的是社会公共利益和保障基本人权,它反映了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愿望和要求,代表人类的共同利益,侧重于社会领域的法律调整。其次,环境作为全人类的共同生存条件,并不能为某个人或某国所私有或独占,它必须符合整个社会和整个人类的利益,是以社会利益、人类利益为本位的法。 三、环境保护法的体系 我国环境保护法体系由以下各部分构成: (一)宪法中关于环境保护的规定 我国宪法第26条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此外,宪法的一些其他条款也有关于环境保护

环境污染防治法的体系

申报排污: 申报内容主要包括: 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浓度,排放设施和处理设施。 排污收费主要按: 种类+数量。 划定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城市: 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目标和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状况。 防止燃煤产生的大气污染的规定:1)推行煤炭洗选加工,限制高硫份,高灰份煤炭的开采。2)改进城市能源结构,推广清洁能源的生产和使用。3)发展集中供热。4)对锅炉大气污染防治的规定。5)对大,中城市饮食文化服务企业限制使用清洁能源。6)控制火电厂和其他大中型企业的SO2和烟尘污染(目前燃煤产生的SO2占总量的70%) 环境污染防治法的体系 1.大气污染防治法 2.海洋污染防治法 3.水污染防治法 4.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法 5.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我国大气污染现状 我国大气污染严重。2009年环境监测显示,全国113个环保重点城市空气质量不达标,很多城市尤其是大中城市空气污染已经呈现出煤烟型和汽车尾气复合型污染的特点,加剧了大气污染防治的难度。同时我国一些地区酸雨,灰霾和光化学烟雾等区域性大气污染问题频繁发生,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每年200多天的灰霾天气。 本次《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订的主要内容: 1.将三类区并去二类区(功能区分类:一类区为自然保护区,名胜风景区;二类区为1996年颁布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判断大气空气质量是否受到污染的法律依据。 . 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工业农村区。) 2. 增设了颗粒物(粒径<=2.5um)浓度限值和臭氧8小时平均浓度限值。 3. 颗粒物<=10umNO2铅和苯并芘等的浓度限值。 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极其制定权限:根据国家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和国家经济技术条件制定。 1987 1995 2000《大气污染防治法》1987年我国颁布计划经济背景重点城市范围:直辖市、省会城市、沿海开放城市、旅游城市。两控区:酸雨控制区、SO2控制区。当前大气污染法存在的问题: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致使大气污染排放量居高不下,区域性大气污染更加严重,机动车污染日益严重,有毒有害废气治理滞后,大气污染特别是PM2.5和臭氧污染严重,法律自身缺陷。

施工现场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方案

目录 一、工程概况 (1) 二、施工现场环境污染主要种类 (2) 三、环境保护及环境污染防治管理体系 (3) 1、施工现场环境保护与环境污染防治总体原则及目标 (3) 2、环境保护与环境污染防治管理体系组织 (3) 四、施工现场环境保护与环境污染防治措施 (4) 1、扬尘污染防治措施 (4) 2、水污染防治措施 (5) 3、固体垃圾污染防治措施 (6) 4、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7) 4、光污染防治措施 (8) 五、施工现场环境因素识别和评价 (8) 1、环境因素识别 (8) 2、环境因素评价 (9) 3、环境因素的控制和管理 (10) 六、附件 《环境因素排查表》 《环境因素清单及评价表》 《重要环境因素清单》 《危险物/废弃物收集处理记录》

施工现场环境保护与环境污染防治方案 一、工程概况 本合同段土建施工01标起点位于福州市晋安区,由新店车辆综合基地,沿秀峰路向南转至象峰站,经过象峰站、秀山中心前至蓝山四季住宅小区前。主要经过象峰村、溪里村、秀山中学、秀北小区、蓝山四季小区等。 本合同段施工范围包含“一站两区间”,“一站”为:象峰站,均采用明挖顺做法施工;“两区间”为:新店车辆段-象峰站区间,象峰站-秀山站区间,均为双线隧道,采用盾构掘进、矿山法施工。 象峰站长度420m ,两个区间总长度3154.201m 。详见下图图2-1《福州市轻轨交通1号线工程土建施工01合同段工程概况示意图》。象峰站本合同段一站同两区间总长度3154.201m CDK0+216.000 秀山站矿山法起点 R D K 1+725.018R D K 0+061.40X K 0+577.217X K 1+647.000标段终点 2标S K 0+383.717站台中心出发 出发 到达到达盾构区间盾构始发井 1663.618m 1070.583m 420m 盾构井 13m 盾构区间矿山法162.1m 盾构区间盾构区间起点出线段1451m 入线段1663.618m 1070.583m 车辆段 图2-1 福州市轻轨交通1号线工程土建施工01合同段工程概况示意图 1、象峰站 象峰站为1号线起点站,位于象峰村及三木家天下小区附近的秀峰路上,沿秀峰路路中南北向布臵,为地下二层(局部三层)岛式车站,顶板覆土厚度约为3米。车站东侧为象峰中心小学、象峰村民房以及在建的君临香格里小区住宅楼,东南角为象峰村民房,西南角为秀山中学,西侧主要为三木家天下小区住宅楼,西北角为象峰村民房,东北角现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