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生态系统基础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939.00 KB
  • 文档页数:51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狼吃少 量的兔
狼吃较 多的兔
兔的食 物增加
兔因饥 饿死亡 植物减少
兔吃少 量植物
兔吃大 量植物
植物增加
二、生态平衡的调节
生态平衡的调节主要通过系统的
的抵抗力、恢复力、自治力以及内 稳态机制来实现。 (1)抵抗力(resistance): 生态 系统抵抗外部干扰、维持系统结构 功能原状的能力。
(2)恢复力(resilience): 指生态系统遭受 外部干扰后,系统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3)自治力(autonomy): 指生态系统对于发 生内部的各种现象的自我控制能力。 (4)稳态机制(homeostasis): 指内部组织 (internal organization)和结构的一种调 节功能,即调节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能 力,调节生态系统中各种成分之间的营养 关系的能力。

2、主导因子作用 在众多生态因子中,有一个生态因子对生物 起决定作用,称为主导因子(leading factor ),主 导因子发生变化会引起其他因子也发生变化。

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4、因子作用的阶段性

由于生物生长发育不同阶段对环境因
子的需求不同,因此因子对生物的作用 也具有阶段性。
5、生态因子的不可替代性和补偿作用
( 2 )
次级生产(secondary production):
除初级生产之外的其他有机体的生产,即消费者 和还原者利用初级生产量进行同化作用 (assimilation)。 消费者的次级生产仅仅利用初级生产能量的很小 部分。这样便产生了生态效率(ecology efficiency)。 生态效率:在一个营养级内,同化作用的能量和 可利用的能量之间的关系;一个食物链营养级上, 有多少能量供给下一营养级。
(3)有机物质(organic matter),如碳水化合物、
(二)有生命类
(1)生产者(producer):

主要绿色植物,能用简单的无机物质合成 复杂的有机物质的自养生物( autophyte ), 也包括一些光合细菌。 其作用是进行初级生产,即光合作用。太 阳能只有通过生产者,才能输入生态系统, 成为消费者和还原者唯一的能源。
3、磷循环 沉积型循环, 主要储存库是地壳中的磷酸盐等沉积物, 磷通过侵蚀和开采从岩石中移出而进入生态系统。磷 不进入大气,逐渐向海洋沉积。陆地上越来越少。

全世界每年大约消耗磷酸盐岩石940万吨,按此速度, 全球的蕴藏量只能维持100年,磷将成为人类和陆生生 物的限制因子。
4、水循环 水分从水面陆地蒸发,从植物蒸腾,以雨雪霜冰雹 等形式降落。一部分渗入土壤一部分流入河海。


热力学第二定律:非生命的自然界发生的变
化,都不必借助于外力的帮助而能自动实现,
即自发过程或自动过程。热自发的从高温物体
传到低温物体,直到两者温度相等。

当顶级生态系统达到平衡时,即自由能最小
或等于零,熵值最大。系统能够自发地向顶级 方向发展,到自由能最小和熵值最大时为限度。
(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规律 (1)初级生产(primary production):生 态系统通过光合作用进行能量积累的过程。 初级生产力(primary productivity): 初级生产积累能量的速率。
第二章 生态系统基础理论


第一节 生态系统基础理论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 第三节 城市生态系统 第四节 生态系统平衡及其意义

1935年,坦斯利( A.Tansley)提出了
生态系统(ecology system)的概念,经 林 德 曼 ( R . Lindeman ) 和 奥 德 姆 ( E . P . Odum )等的发展,生态学从 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能量流动与物 质循环、生态因子及其作用和生态系统 平衡等方面开展研究。
of cycling pool)
① 贮存库:

生态系统中,除运转的物质和能量外,有一部
分属于贮存的物质和能量。

包括生产者自身的一部分碳素,经过长期矿化
作用形成为泥炭,如化石,珊瑚礁等;有的则
转化成为化石燃料,例如石油和煤等;有的则
流入大海形成沉积物,它们都暂时或长期地离
开了生态系统的循环而贮存起来。(见图2-2)

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和空间
内,生物的和非生物的成分之间,
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而相互依存的统一整体。
第一节 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一、生态系统的组成
(一)无生命类
(1)太阳辐射能(solar energy). (2)无机物质(inorganic matter),如O2、N2、 CO2、H2O,Fe等。 蛋白质、脂类和核酸等。
② 交换库或循环库:

生物体与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与贮存库相反,它们之间的交换是 迅速的,但容量小,而且很活跃。
(见图2-2)
二、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种群数量、 种的空间配置(水平的和垂直的分 布),时间变化(发育、演替和季节 性变化)是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这 些特征与植物群落的结构特征相一致, 属于生态系统的形态结构。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以 初级生产为基础,它又是生态系统能源的 基础。

初级生产就是植物光合作用过程。 6CO2+12H2O C6H12O6+6O2+6H2O
能量转变为112 kcal/mol。(见图2-3)
( 2 ) 总 初 级 生 产 ( gross primary production ) : 植物光合作用中固定的总太 阳能。 净初级生产(net primary production),总 初级生产减去植物呼吸所消耗的能量。
(三)能量流动分析

Linderman 的“百分之十定 律”:从一
个营养级到另一个营养级的能量转化效率
为10%,则生产效率顺营养级逐级递减,也
就是说能量流动过程中有90%的能量是损
失了,这就是营养级不超过VI级的原因。
(见图2-7,2-8,2-9,2-11,2-12)
二、 物质循环
(一)物质循环的基本概念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就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biogeochemical cycles)。

生物循环(biological circulation):生命必要元素在 生态系统内进行的循环,称为闭路循环(closed cycle)。 地球化学循环(geochemical circulation):元素在生态 系统外部进行的循环,称为开路循环(open cycle)。
(1)热能,它温暖大地,推动水分循环,产 (2)光化学能,为植物光合作用所利用和固
定,而形成有机化合物,成为生命活动的
能源。
一、能量流动 (一)能量的基础知识 能量的流动和转化,服从于热力学第一定律 和第二定律。

热力学第一定律: “在自然界的一切现象中, 能量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而只能以严格 的当量比例,由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 △ E=Q—W ,其中,△ E 是系统内能的改变; Q 是系统从外界吸收的热量; W是系统对外界所作 的功。

总初级生产仅仅能利用总太阳能的 3.6% , 减去呼吸作用所消耗的能量,仅有 2.4% 的 总太阳能用于净生产力,绝大部分太阳能 不为植物利用而被丢失。
能量输入 总太阳能 植物色素不吸收 5000
能量丢失 2780
百分率 100 -55.8
植物色素吸收
植物表面反射 非活性吸收 光合作用的有效能 能量不稳定状态

第三节 生态因子及其作用
一、生态因子概念及其分类

wenku.baidu.com
生境(habitat):任何一种生物都不可能 脱离特定的生活环境,在一定时间内对生 命有机体生活、生长发育、繁殖以及有机 体存活数量有影响的空间条件及其他条件 的总和。 组成生境的因素称生态因子。

(1)非生物因子(abiotic factor):即物 理因子,如光、热、水、风、矿物质养分 等;
(3) 还原者(decomposers):

主要是细菌和真菌,也包括某些原生动 把复杂的动植物有机残体最终分解为无
物及腐食性动物,属于异养生物。

机物,归还到环境中,被生产者再次利 用,又称为分解者。

生态系统还可以根据物质和能
量的活动性,分为:
① ②
贮存库(reservoir pool) 交换库(循环库)(exchange
各种生态系统类型总生产力(Pg)的估算
生态系统类型 沙 漠 海 洋 大陆架 草 地 冷气侯森林 一般的森林 农 业 湿 地 沼 泽 珊瑚礁 热带农业 Pg(千卡/米2*日) 2 4 2-12
12-40
40-100
系统的初级生产力随发育年龄而改变
最大总光合量(% )
100 80 60 40 20 0 叶面积指数 总初 级生 产 净初 级生 产
2200
185 220 1815 1633
44.2
-3.7 -4.4 36.1 -32.5
总生产力(Pg)
呼吸作用(R) 净生产力(Pn)
182
61 121
3.6
-1.2 2.4
水生生态系统的有效能量利用,能提供给净
生产的不过0.52%。荒地能量的估算指出,最 后用于生产力的只有1.2%。 (见图2-4)

3、协同、增强和叠加作用

协同作用:两种或多种化合物共同作用时的
毒性等于或超过各化合物单独作用时的毒性总
和。

叠加作用:两种或多种化合物共同作用时的 增强作用:一种化合物对某器官系统并无毒
毒性各为化合物单独作用时毒性的总和。

作用,但与另一种化合物共同作用时,使后者
毒性增强。
四、 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
干扰
正常作用范围 生 态 系 统 功 能


城市生态系统,不同阶层的人,或
不同经济收入的人,同样具有不同的
空间分布格局。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以营养为纽
带和链条,把生物与非生物紧密的结 合起来,构成以生产者、消费者、还 原者为中心的三大功能类群。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

能量(energy)来源于太阳。 生空气和水的环流;

(2)消费者(consumers): 以其他生物或有机物为食的动物,是异养 生物(heterophyte)。 据其食性区分为草食动物( herbivores) 、 肉食动物(carnivores)两类。 寄生者( parasite )是特殊的消费者,另 外还有杂食者(omnivores ),介于草食动 物与肉食动物之间的消费者。
三、生态因子的作用方式 1、拮抗作用(antagonistic function) 拮抗是各个因子在一起联合作用时,一种因子 能抑制或影响另一种因子起作用。

2、净化作用(purification) 净化作用是指部分生态因子具有以物理、化学 和生物的方法消除水、气、土中的污染物浓度的 增加,净化作用可分为物理净化、化学净化和生 物净化三类 。
1、限制因子规律 使生物的耐受性接近或达到极限时,生物的生 长发育、生殖、活动以及分布等直接受到限制、 甚至死亡的因子称为限制因子。

2、最低量(最小因子)定律

对某些因子的要求不能低于某一数量。
3、耐受性定律 生物对环境因子有一个最低点到最高点之间的 适应范围。

第四节生态系统平衡及其意义
一、生态平衡(ecological equilibrium)


而这两种循环最终必将连接在一起成为生物地球化学循 环。
(二)物质循环
1、碳循环

自然界中只有空气中的CO2,或溶解在水中的
CO2(呈各种碳酸盐状态)才能成为有机体制造
食物的碳源。
2、氮循环

地球上的氮库主要是空气,其体积的80%为分
子态的氮,氮最大的储存库是地壳的岩石圈,而 最大的交换库是土壤中的腐殖质。

一个生态系统能够长期保持其结构和功
能的相对稳定性,如组成成分和数量比例 持久地没有明显的变动,物质和能量的输 入和输出接近相等的状态。
兔数量增加
兔数量减少 兔的食 物增加 兔因饥 饿死亡 植物减少 植物增加 兔吃少 量植物 兔吃大 量植物
狼数量增加 狼数量下降
狼因饥 饿死亡
狼的食 物增多
兔数量增加 兔数量减少
(2)生物因子(biotic factor ):各类其他生 物,如动物、植物、微生物。
也有一种观点认为生态因子还应包括第三 方面的因素即人为因素。
二、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1、综合作用
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 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任何一个单因子 的变化,必将引起其他因子不同程度的变化及 其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