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圣洁的性文化
- 格式:doc
- 大小:20.00 KB
- 文档页数:5
印度寺庙的“圣⼥”才是最“脏”的⼥⼈!知道真相很多⼈都沉默了印度寺庙中的“圣⼥”代表纯洁吗?她们才是最“脏”的⼥⼈!知道真相后很多⼈都沉默了
印度这个只有10亿⼈⼝的国家有⼀件事情在全球排名都是靠前的,那就是妇⼥被强奸的概率!
在印度,男尊⼥卑⾮常的严重,⼥性在印度的地位⾮常低,⽽且⾮常的不安全,从幼童开始,
⼥性就要时刻担⼼⾃⼰是否会受到迫害,就是在这样⼀个本⾝已经可怕得让⼈发指的国家,还
存在⼀种制度,让⽆数⼈叹息!
打开连尚头条,看更多新鲜猛料
在印度,有⼀种传统是所有的寺庙都要有“圣⼥”,印度的教堂是⾮常多的,很多⼈信仰的佛教就
是从印度流传出去的,我们认为的这些教堂⾥的圣⼥,和僧⼈⼀样是为了给众⽣祈福,是⼀种
神灵圣洁的象征!然⽽真实情况却⽆⽐的残忍!
这些“圣⼥”的命运⾮常的凄苦,供奉到寺庙的⼥性被称为“圣⼥”,这些⼥⼈被送到寺庙之后,其
实就相当于踏进了⿁门关,实际上她们就是寺庙⾥僧⼈的玩物,每天除了⼲活就是“伺候”这些僧
⼈,有的寺庙更猖狂的是,会让这些“圣⼥”同拜访的其他⼈同住,不管是本地⼈还是外国游客,
只要是这些⼈能出得起“⾹⽕钱”!
所以当地⼈知道的“圣⼥”和我们想的是完全不⼀样的,这些⼥性⼤多数都是出⾝贫苦,到了⼀定
年纪之后,就被送到寺庙,直到年⽼!印度对这个制度现在开始戒严了,但是在印度的南部某
些地区,还是流传着供奉“圣⼥”的传统!
不得不说,印度总会有各种各样令⼈匪夷所思的奇葩风俗,如果真的要去印度旅游的话,可真
要提前好好了解清楚!。
印度《欲经》之“欲”的多元文化阐释
孟昭毅
【期刊名称】《东疆学刊》
【年(卷),期】2015(000)001
【摘要】印度始终有“性”文化传统,其中古典名著《欲经》最具争议。
原因主要在于对书中“欲”的解读见仁见智。
《欲经》之“欲”虽然重在写世俗性事,看似与宗教无甚关联,但由于个体性爱是群体文化中的一种元素,最终会在信仰里找到归宿。
【总页数】7页(P21-27)
【作者】孟昭毅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天津30038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351.99
【相关文献】
1.恒天然瞄准印度市场欲在印度建牧场 [J],
2.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王瑶文选》序言 [J], 孙玉石
3.令人垂涎欲滴的印度美食印度菜与孟加拉美食的完美体现 [J], 云鹏;崔坚;
4.印度:欲在印度洋唱主角 [J],
5.孔子“欲仁”、孟子“欲善”与荀子“欲情”--从当今西方伦理学“欲望论”观儒家“欲”论分殊 [J], 刘悦笛;Wang Xiaonong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古印度各种性的由来一、关于印度1.印度的名称古代印度的名称起源于巴基斯坦境内的印度河,梵文的意思是“月亮”我国西汉称为“身毒”(不雅),东汉时叫“天竺”等,至唐代玄奘在其所著的《大唐西域记》中始译为印度。
自此以后这个名称就为官方所认可。
2.印度的历史印度的远古文明是在1922年才被发现的。
由于它的遗址首先是在印度哈拉巴地区发掘出来的,所以通常称为"哈拉巴文化";又由于这类遗址主要集中在印度河流域,所以也称为"印度河文明"。
哈拉巴文化的年代约为公元前2300年至前1750年(距今4300年,大约相当与我国的夏朝时期)。
哈拉巴文化是古代印度青铜时代的文化,它代表了一种城市文明。
这一文明延续了几百年之后逐渐衰落,于公元前18世纪灭亡。
哈拉巴文化衰落后,由印度西北方入侵的游牧民族雅利安人在印度创立了更为持久的文明。
印度文明的历史:4500年左右二、关于种姓“种姓”这一词来源于我国汉译佛经和旅印高僧的著作,它有有几种不同的称呼,西方人称之为卡斯特casta。
对于caste这一词的来源,一说来自葡萄牙语的casta ,意为一个系的物种,又有学说认为来自拉丁文的castus意统纯净的社会集团。
不管何种来源,都体现了种群和等级的意味。
而南亚人民自己对种姓和种姓制往往称之为“瓦尔纳”( varna )。
瓦尔纳一词原意为颜色,用于种姓制是指由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个种姓构成的体系。
婆罗门是来自西亚和中亚的雅利安人,因此肤色是白的,而构成低级种姓首陀罗的当地人口及化外部落人民则是黑皮肤的。
印度丰富的创世神话对瓦尔纳的起源有各种解释。
《梨俱吠陀》中的一个印度神话讲,原人普鲁沙(Purusa)这个千手千眼千足的巨人,被众神杀死,被作为牺牲品祭祀时,从他的尸体中生出了马、牛、山羊等一切牲畜,生出了宇宙三界,生出了方位、太阳、月亮和诸神,还从巨人身体的不同部位生出了四个不同的种姓。
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与宗教文化印度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国家,其种姓制度与宗教文化是许多人熟知的特点之一。
种姓制度是古代印度社会体系的核心,它将人们分为四个主要的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苏达拉。
每个种姓都有自己的职责和地位,这种体系深深地影响了印度人的社会地位、职业选择和婚姻关系。
在古代印度,婆罗门种姓被认为是最高的种姓,享有最高的社会地位。
他们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学者和祭司,负责宗教仪式和教育活动。
刹帝利种姓是统治阶级,担任国王、领导者和决策者的角色。
吠舍种姓是农民、商人和手工业者,他们为社会提供物质和生活必需品。
苏达拉种姓则是最底层的种姓,他们从事最低贱的职业,如清洁工和污秽处理者。
这种种姓制度是根植于印度教信仰体系中的,它认为人们的种姓是由上一世所积累的善恶行为所决定的。
根据印度教的教义,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是他前世所作的善恶行为的结果。
因此,种姓制度被认为是某种形式的宿命,每个人都应该接受自己的种姓,遵守应有的社会规范。
然而,尽管种姓制度在印度社会中持续存在了几千年,它也存在着许多争议和问题。
首先,种姓制度造成了社会的不平等和歧视。
底层种姓的人们面临着贫困、不公平待遇和限制。
他们往往被迫从事低收入和卑贱的职业,很难改善自己的社会地位。
这种不平等的现象导致了社会的分裂和不和谐。
其次,种姓制度还限制了人们的社会流动性和发展机会。
由于人们的种姓是通过出生决定的,他们很难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
具有更低种姓身份的人们往往难以脱离贫困和不公正,无法接受良好教育或从事更有前途的职业。
这种局限性不仅限制了个人的发展,也损害了整个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然而,正是印度的宗教文化赋予了种姓制度以一定的合理性。
印度教的价值观强调秩序、责任和奉献精神。
种姓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强调了每个人应该履行自己的职责和责任,为整个社会做出贡献。
婆罗门种姓的学者和祭司为社会提供了宗教和教育的领导;刹帝利种姓的统治者维持社会秩序和公正;吠舍种姓的农民和商人为社会提供了物质和财富;苏达拉种姓的工人为社会提供了基本的服务和支持。
印度《欲经》之“欲”的多元文化阐释作者:孟昭毅来源:《东疆学刊》2015年第01期[摘要] 印度始终有“性”文化传统,其中古典名著《欲经》最具争议。
原因主要在于对书中“欲”的解读见仁见智。
《欲经》之“欲”虽然重在写世俗性事,看似与宗教无甚关联,但由于个体性爱是群体文化中的一种元素,最终会在信仰里找到归宿。
[关键词] 印度《欲经》;欲;多元文化;阐释[中图分类号] I351-9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007(2015)01-0021-07[收稿日期] 2014-08-09[基金项目] 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东方文化史》子项目,项目编号:11&ZD082。
[作者简介] 孟昭毅,男,天津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
(天津300387)印度古代丰富、灿烂、复杂多样的“性”文化与宗教信仰紧密结合在一起,产生了不可思议的审美效果。
印度的“性”文化自两千多年前就有文字和图像记载,其中争议最大的就是《欲经》。
《欲经》是一部奇书,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不同的视域内,可以读出一部内容迥异的《欲经》。
《欲经》原为Kāmasūtra,Kāma,汉译为“爱”、“欲”、“欲乐”、“爱欲”、“爱乐”等,意指男女情爱和由此产生的喜乐;Sūtra,汉译为“线”、“纲”,引申为“经”、“经典”。
Kāmasūtra又可译成《爱经》或《欲乐经》,英文一般译为“The Arts of Love”,即《情爱之术》。
《欲经》是一千七百余年前用古代印度梵文写成的偈颂体作品,共一千二百五十偈,偈(jì),即梵语偈陀的简称,多用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以至多言为句,四句合为一偈。
是一部专门讨论男性、女性交往的“人伦”精品,而绝非低俗的色情之作,也是一部浸润着人本精神的劝诫箴言式古代典籍,表现了古代印度人民对于多元身心和谐与人生目标的追求。
《欲经》的原作者筏蹉衍那据传是婆罗门种姓的宗教人士,《欲经》的内容也符合宗教规范,但书中很少有宗教说教,主要写的是在不违背家庭伦理、社会道德的前提下,利用六十四种情爱之术达到男女性爱最大喜乐的建议与指导,从中可以窥见印度古代的社会风貌、文化习俗与人生百态。
古印度的《欲经》和古罗马的《爱经》
孟宪武
【期刊名称】《中国性科学》
【年(卷),期】2009(018)008
【摘要】现在,在我国性科学的领域里,人们很推崇我国古代的性学经典,如《素女经》等,为祖国传统的性科学性文化的丰富宝藏而自豪,这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我们如果看得远一些,就会发现,在世界范围内,许多文明古国,如古印度和古罗马,对性的知识也有着很好的了解,并有着相当数量性学作品的问世,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古印度的“房中术”——《欲经》和古罗马的性学典籍——《爱经》。
【总页数】3页(P46-48)
【作者】孟宪武
【作者单位】天津医科大学,天津,30007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3
【相关文献】
1.“爱欲”本体的新文化建设意义——略析马尔库塞的“爱欲”说 [J], 马举魁;张和平
2.爱欲的神话——论安德勒·罗德诗歌爱欲写作策略 [J], 王卓
3.从"性欲"到"爱欲",从精神分析到乌托邦——论马尔库塞对弗洛伊德爱欲理论的改造 [J], 陈杰
4.从“性欲”到“爱欲”,从精神分析到乌托邦——论马尔库塞对弗洛伊德爱欲理
论的改造 [J], 陈杰
5.情深而文明——舍勒爱欲观与佛教爱欲观的比较 [J], 李革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印度聚焦第370期 2013年9月22日对印度教经典《爱经》的几点认识中印两国性文化都源远流长,但印度性文化与宗教密切地交织在一起,这是与中国古代性文化的一个最大区别。
公元四世纪左右出现的印度教典籍《爱经》,相传作者为婆蹉衍那,此书在印度民间广泛流传,英文、印地文或其他文印刷的《爱经》在当地书店里随时可以买到。
它既像中国道家的《玉房秘诀》,以严肃冷静的观点阐明各种性行为,又像罗马帝国奥维德所著的《爱的艺术》一书,以嘲讽的态度渲染调情艺术。
一、《爱经》是一部生活大百科地处中国与罗马之间的印度,在性文化方面多少综合了来自双方的影响。
该书虽然详细描述了各种性交技巧和调情艺术,但与其说它是一部宗教文献,倒不如说它是地地道道的生活书籍,涉及很多家政内容,描述了古代印度年轻的艺术爱好者某些无拘无束的生活:沉湎于诗情、音乐、绘画和雕刻等高雅的精神生活,辅之以鲜花、香水、美味佳肴以及其他精心安排的日常生活,当然,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还在于性爱以及性爱中的各色女人。
这本书主张妻子应该多才多艺以取悦于丈夫。
例如,它认为妻子必须掌握唱歌、缝纫、跳舞、种花甚至巫术、斗鸡和赌博等64种外能;同时,这本书又强调夫妻必须具有64种内能,包括8种拥抱,8种接吻,口交的8个阶段,抽动阴茎的8种方式等。
二、《爱经》既谈性又论爱如果说中国的《玉房秘诀》主要关心的是在床上所发生的事情,那么罗马的《爱的艺术》则教你如何到床上去,而印度的《爱经》内容更广,它罗列了每个家庭主妇取悦丈夫必备的各种知识。
该书偏重性爱时的心理描述,在谈“性”之前花了很大的篇幅先谈论关于“爱”的问题。
虽然自有文字以来就有歌颂爱情的作品,在讴歌爱情的诗词中也经常见到性的描述,但在性文学中却极少包括爱的内容,《爱经》是很罕见的一本既谈“性”又论“爱”的专著。
三、《爱经》意图让男人认识女人《爱经》对性爱的基本态度是:性爱需要男女双方共同求得满足,并非仅仅是男人的性欲发泄。
印度“圣女”:表面受民众跪拜,实际却是僧侣的玩物众所周知,印度是一个宗教国家,他们对宗教的信仰已经深入骨髓,成为了印度一个特别的标签,他们对信仰的狂热相信大家都略有耳闻。
就好比在这次疫情期间,他们宁愿相信自己的母亲河——恒河水能够治疗病毒,也不相信医生,无奈同时也觉得可笑。
对宗教的绝对信仰也让印度女性的地位到新世纪也没有得到多好的改善,他们保留了很多与宗教有关的封建制度,比如圣女制度。
选入圣女,人生黑暗的开始提到圣女一词,我们肯定能想到一些美好的词语,听这个称呼就知道是圣洁美丽的存在,但是在印度,圣女却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光鲜亮丽,反而是悲惨的代名词。
选为圣女的女孩儿其实本质上就是供寺庙内高姓种族僧侣的玩物,而所谓圣女称号只是包裹这些腌臜思想的美丽外衣,作为印度一个众所周知的秘密,为了表示对宗教的忠诚,圣女制度一直流传至今。
所谓圣女制度,广义上看就是选择正值妙龄的漂亮女子,身上还不能有一丝一毫的疤痕,参与选拔,被选上之后正式进入寺庙,一番梳洗表示对神明的尊敬之后,就会穿上圣衣,正式开始成为圣女接受人们的跪拜,在人们心里,圣女是神明在人间的代表,可以保佑他们平安。
穿上圣衣他们是纯洁无暇的圣女,光鲜亮丽,到了晚上他们真正的作用才被无情的揭开,在寺庙中的僧侣没有办法娶妻,但是依旧有性方面的欲念,他们没有办法光明正大的忤逆神明,于是把他们肮脏的手掌伸进了这些被选为圣女的年轻女孩儿,名为圣女的遮羞布被毫不留情的撕裂。
女孩儿们无法反抗,不单是反抗不了,也因为他们从小受到的洗脑不允许他们进行反抗,他们理所当然地被这些僧侣侵犯,甚至会有些人有暴力倾向,女子的顺从是助长他们嚣张气焰的最好情绪,经常一晚上就会收获一身伤痕,青青紫紫,触目惊心。
更让人心疼的是,这些僧侣不仅动手,而且毫无道德底线,一个僧侣有可能欺负多名圣女,为了满足他们自己的私欲,他们也不会管这些圣女的意愿,经常会有女孩儿怀孕之后却不知道孩子的父亲是谁的情况。
世界各地的性文化(三)其他怪异的性文化其他怪异的性文化今日我们以其他一些怪异的性文化作为本一阶段“谈性”的结尾。
1、乌干达部落:以娶处女为耻在贞节观念淡薄的今天,新婚新娘是否是处女,仍然成为很多“铁汉”们娶妻的铁门槛。
可是,对比一下乌干达部落首领的择妃观之后,那些设铁门槛的铁汉们,恐怕要自愧“老土”了。
在许多乌干达部落内,有一条风俗被流传下来:如果哪个部落首领,纳一个处女为妃或为王后,那他会遭到所有族人的羞辱。
女膜是否完整,在这些部落族人的眼中,毫无关系。
更为有趣的是:部落中还专门设有“采妃使者”这样的差事。
这名“不幸”的“差人”,是利用业余时间,从事一项“苦差”,那就是,先与新妃交合。
在这些部落内,人们都认为,被“采妃使者”采过的新娘,才更纯洁。
2、古印度:人尸交媾古时候的印度,曾流行这样一种怪俗:如果在婚礼前,未婚妻不幸去世,那么她的新郎官,则要完成自己铁定的职责:“同死去的未婚妻交媾”。
更让人耸人听闻的事,还在后头:每逢这百年不遇的天赐良机,全村人便会聚在一起,举行一个隆重的仪式。
这时锣鼓齐鸣,仪式由村子里德高望重的牧师主持着,在全村亲朋好友和左邻右舍众目睽睽之下,人尸交媾的“圣礼”粉墨登场了!3、印度:不知“通奸”为何物今天,在印度语词库内,一直就没有“通奸”这个词汇,原因是:在古印度,男女任何一方婚后,去寻花问柳,都是可以被人们接受的,而不是什么大惊小怪的事情。
4、爱尔兰伊尼斯比格族人:性压抑的受害者居住在爱尔兰海岸的伊尼斯比格族人,真的是,称得上“性压抑的受害者”。
这里居住的可怜的男男女女们,虽然同样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之下,自由自在地呼吸着上天恩赐的空气,可祖宗恩赐给他们的遗训,可真苦了他们。
男人和女人在这里,几乎一辈子完全被隔离开来。
即使偶然为了什么“差事”,男女双方会偶然被分派到一起共度春宵一刻,那一刻也是极其苦短,最后双方也是马马虎虎了事,就完之大吉。
上天赐予他们的性器官,在他们看来,只不过是传宗接代时借来用用罢了,用完之后,赶紧放回原处。
印度的性爱神庙惊世骇俗的石刻版《爱经》
巩毅梅
【期刊名称】《国家人文地理》
【年(卷),期】2009(000)012
【摘要】在印度卡久拉霍神庙的外墙上,有许多千姿百态的性爱雕像,令人瞠目结舌,给人留下种种猜想。
作为惊世骇俗的石刻版《爱经》,这里的雕像艺术氛围太过香艳,据说圣雄甘地曾想把它夷为平地。
【总页数】10页(P114-123)
【作者】巩毅梅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252
【相关文献】
1.印度《爱经》——最好的性爱宝典 [J], 陈晓柔
2.阴茎硬结,性爱路上的绊脚石 [J], 李晓;连孝
3.解读古印度卡朱拉霍神庙群的性爱雕塑 [J], 姚舜熙
4.阴茎硬结,性爱路上的绊脚石 [J], 李晓; 连孝
5.阴茎硬结,性爱路上的绊脚石 [J], 李晓连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古代印度宗教性文化的传承与演变在印度尼赫鲁所说的“印度教不是一种宗教,而是一种文化”里,无疑深蕴着古代印度宗教性文化的灿烂与神秘。
印度被称为“宗教博物馆”,除了佛教、锡克教、耆那教等宗教,印度教更是藏着无数神祗、传说、崇拜和仪式。
本文将从印度教的起源和发展入手,探讨古代印度宗教性文化的传承与演变。
一、印度教的起源和发展印度教为印度地区最广泛信仰的宗教,其宗教和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公元前1500年左右的文明时期;而印度教标志性的解密文本——《吠陀》——也被认为是它最早的形式之一。
起初,印度教并非是一个完整的宗教体系,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波斯、中亚、中国和东南亚等地域的宗教文化,不断融合和发展。
到公元6世纪左右,印度教的基本框架已经基本形成。
此后,它又在神秘主义、哲学、修行和艺术等方面不断地创新。
二、印度教的核心思想印度教的核心思想包括轮回转世、有神论、吠达哲学、托传统和一切人生命运皆由“业”的概念。
其中,轮回转世和有神论是印度教的重要信仰和核心概念。
印度教认为,所有存在的生命,包括人类、动物和植物,都和神明有联系。
印度教的各种神祗被视为万物之母,也是万物的保护神和创造神。
在吠陀哲学中,印度教认为人类的显现不仅仅是一次机会。
如果人们在上一生没有完成了他们各自的义务,那么他们将会重生在下一个生命中,并延续他们上一生所制造的“业”,状态和环境也会随之转换。
三、印度教的演变印度教是一个不断演变的宗教体系,它吸收了不同地理和历史背景下的文化、哲学和宗教信仰。
在印度教的演变过程中,有几个关键时期值得关注。
首先是公元前6世纪至前4世纪的佛教崛起。
佛教强调摆脱轮回涅盘,推翻了牛神崇拜和其他宗教主张的祭祀和祷告。
佛教影响了印度教,很多佛教思想和范式被吸收入印度教中。
第二是公元8世纪的锡克教的兴起。
锡克教质疑印度教的神灵信仰和吠陀经文,提倡一神论和人道主义的价值观。
锡克教是印度教历史上第一个认识到社会等级的重要性,并试图产生改变的宗教。
浓香的印度:纱丽女人的嫁妆与婚姻编者按:印度是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几千年的文明积淀使印度成为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国度,去印度旅游将是一次神秘之旅。
印度北部雄伟的喜马拉雅山倚天而立,佛教圣河恒河蜿蜒流转,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泰姬陵优雅妩媚,莫卧尔王朝的阿格拉古堡庄严壮观……美丽的风光数不完。
但有一样风情是众所周知也一定要说的,那就是美艳的印度女人,还记得小时候看印度电影,里面的印度女人眼睛大而明亮,身材婀娜丰腴,手脚上戴满了铃铛,一律的露着肚皮,手舞足蹈的唱着跳着,加上绚丽的纱龙,和印度迷香,真是风情万种十分迷人。
>>>绝色印度西施,一种丰满妩媚的美因为迷恋,也因此加深了对印度女人的了解,其实,香艳的印度美女也有着不为人知的方面。
小编在这里主要为大家介绍印度女人的嫁妆与婚姻。
一、美女从小就是“赔钱货”、受尽歧视。
印度女子遭受的苦难是从胎里就开始的,许多母亲怀孕后都到医院进行胎儿性别测定。
在一个家庭里,如果第一胎是女儿,她还有活下来的希望,第二胎的机会就小了,第三胎生存的希望就十分渺茫。
如果一个女子能够挣脱“层层设防”,来到这个世界上的话,必定是有神灵的保佑。
如果这个女子能够撕破那张种姓制度的大网,堂堂正正地活在这个世界上,她必定是一个奇女子。
被枪杀的印度女议员普兰·戴薇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普兰·戴薇出身在不可接触的贱民家庭里,10岁当童养媳,11岁被人强奸,18岁那年又一次被强歼,普兰·戴薇一气之下,杀了强奸她的人。
20岁时坐牢,在监狱中过了11年,31岁出狱加入社会主义党,两度当上印度议员,堂堂正正出入印度议会大厦,同国家领导人一起讨论治国安邦计划。
好景不长,2001年7月25日,普兰·戴薇,在新德里的家门口遭遇三位身份不明的枪手袭击,4颗子弹结束了她的生命。
结束了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
可笑的是,印度女人虽处在社会的底层,但是女性又是整个社会的欣赏对象,女性和女神形象在印度艺术和宗教殿堂中站有很高的位置,供人们膜拜。
既纵欲又禁欲的印度人作者:从薇薇来源:《新传奇》2015年第32期与强奸问题一样,印度式扫黄打非又重复了同样的逻辑:如果打不掉,那就泛滥吧!印度各地强奸案接连不断,近于失控,一度闹得“地球人都知道”,而面对这一丑闻,曾有印度官员语出惊人:“如果你阻止不了强奸,那不妨就享受吧。
”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一种印度特色的社会治理,隐含着某种与众不同的印度式逻辑。
就在这几天,同样一套逻辑在黄色网站问题上再现了:印度政府部门在上周末一举屏蔽了857家含有色情内容的网站,但立刻遭到强烈的反对,短短五天之后,又重新开放了。
一出“封杀色情网站”快闪戏7月,印度最高法院收到一桩申诉要求屏蔽色情网站。
申请人是来自中央邦的私人律师、43岁的卡姆利什·瓦斯瓦尼,现在他被媒体称为“印度色情禁令背后的男人”。
2012年黑公交轮奸案后,他就开始了这项讨伐网络色情的法律运动。
在一名大学工程学教授的帮助下,瓦斯瓦尼分析了一系列色情网站的访问数据,得出了最受欢迎的站点列表,并将这张列有857家网站的列表递交给最高法院。
据《华盛顿邮报》报道,他在请愿书中这样写道:“要对某人赶尽杀绝:坏其心智,灭其念想,毁其潜能,则非色情‘艺术’不能担此重任。
它的可怕之处在于,那么多人直到泥足深陷才有所知觉,有所知觉却仍泥足深陷。
它比希特勒、艾滋病、癌症或者任何什么传染病都来得可怕。
它的毁灭性甚于核武器。
——它必须被制止。
”然而法院拒绝屏蔽这些网站。
在驳回该请求时,印度首席大法官达图表示,成年人拥有在家里观看色情内容的基本权利。
此后,瓦斯瓦尼把名单交给了平克伊·阿南德,阿南德曾担任莫迪所在的印度人民党最高律师、如今担任莫迪政府最高律师。
阿南德说:“瓦斯瓦尼把这张色情网站名单的列表交给我。
我没有指示电信部去屏蔽,而是让他们采取适当的行动。
”于是,7月31日电信部下令互联网服务提供商(ISP)屏蔽了857家色情网站。
那些试图访问这些色情网站的印度人发现,输入网址后打开的要么是一个空白页面,要么是一段文字提示:该站点已“按照印度电信部的指示”被屏蔽。
克久拉霍:神庙里的情色博物馆
克久拉霍是印度中央丛林地带的小城市,曾是“月亮王国”昌德拉王朝的首都。
在昌德拉时期建造的85座庙宇中,保留至今完后无损的只有22座。
克久拉霍庙群共有三处,西庙群(也叫性庙)、东庙群(主要为耆那教建筑)南庙群。
每座庙里里外外都雕满了各种装饰与图腾。
浮雕从第一层到第九层内容大不相同。
克久拉霍神庙群位于印度中央邦北部,修建于公元950年至1050年期间。
是一组以性爱为图腾的神庙建筑群。
1986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克久拉霍:神庙里的情色博物馆
KHAJURAHO:SEX MUSEUM IN HINDU TEMPLE
克久拉霍保存了相当多的寺庙,这些寺庙同属于一个时代,同一种结构,同一种风格。
虽然雷同,但却让我一遍一遍的感叹其规模的宏大,结构复杂,雕刻精美。
我实在无法想象当年那些能工巧匠是什么样的心态把人类最原始的自然性如此完美的呈现在精美的雕塑上。
克久拉霍神庙的基座和塔身遍布浮雕,件件精美。
将神话故事与性爱题材融为一体,人神共舞,潇洒奔放。
看来这里的蜥蜴和壁虎也爱美色
克久拉霍神庙基座上的雕刻均由一块一块的石板拼装而成,题材都以少女的日常生活为主,栩栩如生。
克久拉霍雕刻细部
克久拉霍,人神共向往的极乐世界。
太阳西下时分,我们离开克久拉霍前往西庙群游览参观。
以上照片为西庙群。
湿婆神话中性爱观的矛盾与结合®樊小雪内容摘要:印度宗教和神话中,展现了多种形式的性力崇拜。
而印度三大教派之一的湿婆教派,就是一个以崇拜男性生殖力为主要特征的教派。
湿婆的典型特征是双面性。
他兼具生殖与毁灭、创造与破坏的双重性。
目前国内对印度神话研究并不十分充分,现在研究的最前沿是北京大学,代表作有葛维钧的《湿婆和"赞辞之王”》、尚会鹏的《中国人与印度人文化传统的比较研究》。
但对湿婆作为生殖力的代表,性关系和性爱观的象征的研究尚少。
本文从湿婆面相来探究其背后所附着的性意识和性观念,分析探究印度神话在塑造湿婆时所赋予独特的性意识和性爱观点。
关键词:印度神话湿婆性爱观一.半女之相一男性主导下的一体两性湿婆面相中最特殊的一种面相就是半女之相。
在印度雕塑中,有左男右女的湿婆雕像,也有三面相中的一面是女相的呈现。
湿婆既有男性的面相,也包含着女性的一面,便产生了半女半男的结合体一半女之相,将自己变成一对男女拥抱模样,半男与半女进行交合,创造万物,超越了两性的界限,性器官上既体现有男性的特征,又有女性的特征,是阴阳的结合体,并且作为真正的性阴阳人,两种器官都得到了充足的发展。
m湿婆的象征物林伽呈勃起状,以约尼为底座,约尼是女性生殖器像,林伽是象征着勃起的男性生殖器,这外貌几乎就是对男性生殖器官的自然模仿,而约尼则意味着女性的生殖器官。
约尼既可以看作象征湿婆的妻子雪山女神帕尔瓦蒂的生殖力,也可以看作是湿婆半女相的存在体。
但无论哪一种说法的代表,这种配合的含义是:阴阳二性永远不离,阴阳交合即万物的总体,结合到一体即为双性人的存在,在性的结合众产生一切生物。
但是,这种合体并非类似于中国的阴阳鱼,黑白相生相克的道家观点,而是以男性的生殖力占据主导地位,类似于《旧约》中亚当的肋骨取出化成了女性的夏娃,二者是一种从属关系。
《造一切者之歌》中之6:“水受持此物作为初胎,众神在其中汇合。
在未生者的肚脐中隐藏着独一之彼,所有的创造物都依托于他。
印度,圣洁的性文化作者:佚名来源:《青春期健康·人口文化》2012年第07期性在印度一直备受推崇。
在印度人看来,性是自然的、幸福快乐的,是人生追求的三个目标之一。
从印度人神圣的性生活方式中,就能清晰地看出他们圣洁的性观念。
印度,圣洁的性文化印度次大陆是古代四大文明之一的古印度文明的发祥地。
自文明兴起初期,性与宗教便在印度建立了不可分割的联系。
印度对宗教与性的密切关系描述得相当透彻,无论是西方还是其它国家都无法与之媲美。
从印度人神圣的性生活方式中,就能清晰地看出他们圣洁的性观念。
性在印度一直备受推崇,因此,在印度人的眼里,性生活几乎无一不是从神开始的。
印度的宗教传统主要有印度教和佛教。
从总体上说,佛教一般比印度教更强调禁欲主义,但并非各个教派、各个时期都是这样。
印度教本身不同教派中性观念也大相径庭,有的完全纵欲,而有的则绝对禁欲。
古印度性文化——生殖器标志物很早以前,印度人就在印度河流域创造了十分发达的古代文明。
公元前2500~1500年,雅利安人征服了印度,从而使印度文明迅速衰亡。
虽然人们对当时的文化不太了解,但在残存的古建筑遗迹中却明显地反映了性爱和宗教的关系。
这些作品描写的信仰和事件,大多是印度教中心议题的初端。
譬如,在一些古老的印度小雕塑中,人们见到雕刻着三个脸的有角人。
他坐着瑜伽姿势,整个身子一丝不挂,阴茎直直地勃起,头部长得有些象植物,其它部位则类似动物。
从图推断,他是一种有生殖能力的神,很可能就是后来印度教中传说的湿婆神。
在其它一些古印度的雕塑中,时常也可见到各种“阴茎”动物,如公牛、犀牛、象等各种似牛的有角动物。
这些男性生殖器官像,印度称之为呤咖莫。
在印度,还有一类与呤咖莫相对应的赤土小雕塑,称为瑜尼。
瑜尼上雕塑着佩戴腰带、项链和漂亮头饰的裸体女人。
她们有的身已怀孕,个个挺着大大的肚子;而另一些则胸前抱着一团代表初生婴儿的粘土。
这些早期的母神雕像,象征着人类繁衍。
雕像的女神千姿百态,各不相同,但都是代表湿婆神之妻——帕威蒂女神。
古建筑物上,圆锥形的物体的环形的石雕,可能也是呤咖莫和瑜尼的前身——即印度教中常见的阴茎和阴道的标志物。
吠陀传统——性是人世轮回的关键公元二世纪,欧印语系的人侵入印度,摧毁了早期的古印度文明。
他们在印度建立了新宗教文化和主教,并强化了军备。
印度的现代宗教和历史,就是源于这种宗教文化——吠陀经的圣歌集。
早期的吠陀教中,控制自然和性现象的大力神主要有三个,都属于男神。
在吠陀经中,几乎从未见过任何重要的女神。
吠陀教传统中,性是永无终结的。
人们将对性的信奉和拒绝当作决定灵魂存亡的措施,因而,性与宗教紧密地交织在一起。
无论是印度教还是佛教,它们都起源于印度河流域。
因此,它们的教徒都信仰“投胎转世”的人生轮回说,认为人死后灵魂可变成人或动物继续存在。
印度人的哲学基本上是一种否定哲学。
吠陀教认为,人生是充满痛苦和磨难的,即使快乐的王子,他也绝不会没有痛苦。
因此,人生并不是追求世俗的享乐,而是以逃脱没完没了的人生轮回为最终目标的。
然而,要这样拯救灵魂是相当困难的,能够达到此种境地的人必须要积累有足够的业。
业对于人的来世有决定性作用,它控制着人的下辈子是投胎还魂还是进入永恒的极乐天堂。
因此,人在世时必须宽容忍让,减少罪孽,才能不断积累业。
积累的业越多,来世中受苦越少,他向极乐天堂也就更靠近一步。
性是人类这种人生轮回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因此,生殖与性欲就是人生最关键的连接点。
因而即使印度教和佛教中的禁欲主义传统,也都不赞成禁绝性爱和性生活,以便使更多的人从痛苦中解脱出来。
但是这些传统却认为,人应该放弃对性自由、婚姻和家庭三种乐欲的追求,因为它们会影响人向幸福和极乐天堂的迈进。
与此正好相左的另一种传统认为,性生活是人进入天堂的必经之路。
佛教创建于公元前563~483年左右,创始人为佛陀,也尊称释迦牟尼。
29岁时,佛陀扔下爱妻和幼子,创造了后人一直沿用的、逃避世俗的生活方式——深山隐居,使人能够摆脱痛苦。
他不满自己经历的禁欲主义生活,因此独创了一套新的生活方式,把自己从性欲、生存欲和愚昧中解脱出来,成为不再完全顺从自然的自由人。
他超脱人间痛苦的方法是,通过放弃各种欲望而达到“空无”和“超然”的全福境地,使人进入极乐天堂和涅槃。
僧侣要遵守佛的“八戒”,坚持中庸之道,自律和冥想,超脱禁欲主义和世俗欲望。
公元九世纪后,佛教在印度失利于印度教,从而不断衰落。
怛特罗——宝就在忘忧树中怛特罗是从吠陀教发展演化而来。
它创立了一些独特的方法,用祈祷和朝拜代替了原来的献祭仪式,信徒们通过物理和生理措施祈祷,以求获取人生快乐。
怛特罗有多种含义,因此不好定义。
它包括思想系统和魔法。
怛特罗体系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注重性能量和性信仰仪式,它依靠性来达到获取快乐的目的。
怛特罗传统的基础,是一个“性能量”起关键作用的复杂生理系统。
怛特罗也同样信仰仪式图、神秘符号和公式;其最著名的方法就是口令“噢母吗呢帕德米呋母”——意思是“宝就在忘忧树中”和名正言顺地公开披露男女性器官的接触。
怛特罗直接把性交本身当作一种宗教仪式,通过性交可以使男女变成一对男女神。
这种性交前,要经过冥想和举行其它准备仪式,并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情,然后双方以多种形式进行性交。
怛特罗的性交并非取乐,而是借助性来达到更高的精神境界。
印度人的这种观点,最早是来源于中国的信仰——即中国传统认识到的,在满足女人性要求的性交中,不射精的性交对男人伤害极大。
激进的怛特罗教徒常常会砸碎世俗凡人的枷锁,他们不愿沿袭旧传统,故意当众犯戒。
这些激进的男女教徒集中到火葬场,大家围坐在主持神学仪式的教主四周,公开破除“酒、肉、鱼、讳忌手势、性交”这五条戒条。
参加这个活动的人摒弃了传统的等级观念,参加者互换妻子或者一群男人与妓女们性交。
这就象60年代的嬉皮士一样,完全是利用性交向传统道德和价值观挑战。
讫氏的罗曼史——神爱至上印度人十分崇拜守护毗瑟摩的第八化身——讫里什那神,认为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将终身献给讫里什那神。
在印度,讫里什那神与女人哥毕斯的爱情奇遇是家喻户晓的。
讫里什那是一位年青英俊的男神,他骗取了贱妇们的心并戏弄了她们。
一次,哥毕斯妇女脱光衣服裸着身子洗澡时,讫里什那抱走了她们的衣服爬到树上,哥毕斯妇女只好一丝不挂地爬到树上取回衣服。
他吹笛子时,哥毕斯妇女就像着魔似地向他冲来。
他领着她们欢快地跳着舞,然后向每一个哥毕斯女人都表白爱心,并使她们深信他仅仅爱她一个人。
传说中,被讫里什那玩弄过的女人成百上千。
在众多的哥毕斯女人中,讫里什那最喜欢拉达。
他们的情史被后人传为佳语,常常用作色情文学的主题。
尽管讫里什那的许多罗曼史,如他勾引有夫之妻,是不道德的行为,但是却受到神爱高于世欲乐欲的“神爱至上主义”的辩护。
譬如,哥毕斯的裸体被说成是神显灵时灵魂的裸现。
从人类的角度出发,讫里什那与许多女人的性交以及与拉达的多次性交,给人间和天堂都增添了极大的乐趣。
总之,在印度,崇高的神性为淫荡的讫里什那神公开、大胆的性解放行为开脱了罪名。
在英雄史诗中记载着,讫里什那与许多女人发生过性关系,但是这在一婚多妻制社会中是天经地义的,并非不道德。
在印度的许多色情艺术中,有特权的男人可以同时取乐于数个女人。
尽管在这种情况下,女人已被贬成性爱的玩物,但讫里什那的做法却是鼓励女人去享受性爱的快乐。
因此,真实的英雄人物既是利他主义者,又是性爱的崇拜者。
寺庙——做爱的摹本中世纪印度寺庙里充斥着大量色情雕塑。
这些独特的艺术在整个印度的色情艺术中极具价值。
这些根据史诗时期各种传说创作的杰作,一直为后人所推崇。
寺庙的墙上,到处都雕塑着以各种姿势性交的男女,有的是一对男女性交,有的则一大群人群交。
作品中还有许多异常的性交方式,如口交,肛交等等。
男人代表英雄,女人代表美丽漂亮的女神。
这些女神是天堂中的高等妓女,人们常常认为她们是神的女仆,一般是生活在寺庙附近的歌女、舞女和寺庙妓女的化身。
这些妓女在世时常参加寺庙的各种仪式。
在特殊情况下,她们也为神事活动歌舞,或者通过卖淫为寺庙挣钱。
寺庙妓女的性交不仅是为了乐欲,而且也是为了敬神。
这些女人把自己当作是所伺候的神的娘子,因而她们的淫荡不受公众的指责。
况且有许多妓女并非本人乐意卖淫,而是因为年幼时就被父母送给寺庙而被迫沦为娼妓的。
从十六世纪到二十世纪中叶,大多数时期印度都是受外国统治,先是穆斯林,然后是英国殖民主义者。
这两种外来文化对印度都有甚大的影响。
伊斯兰教对性的态度比较保守;而英国的影响主要是同化受过良好教育的印度精英,向他们灌输殖民统治者的维多利亚思想。
1947年印度独立后,西方性文化观仍然影响着印度,从而富人的性生活并不完全沿袭印度传统,印度人的性生活也就变得复杂,没有一个统一通用的模式。
《性典》——包罗万象的性与爱印度人的性观念,也表现在一本民间广泛流传、内容包罗万象的《性典》中。
它既像中国道家的《玉房秘诀》,以严肃冷静的观点阐明各种性行为;也像罗马帝国奥维德所著的《爱的艺术》一书,以嘲讽的态度渲染调情艺术。
地处中国与罗马之间的印度,在性文化方面多少综合了来自双方的影响。
然而《性典》却几乎纯属于印度风味。
它强调的容忍、温柔、精英主义、滥情和无情抽象混合等,都是印度的独特社会形态和思想所塑造出来的。
如果说中国的《玉房秘诀》主要关心的是“在床上时所发生的事情”,那么罗马的《爱的艺术》则教你“如何到床上去”,而印度的《性典》内容更广,它罗列了每个家庭主妇取悦丈夫必备的各种知识,诸如唱歌、缝纫、造花甚至法术、巫术、斗鸡和赌博等。
该书偏重性爱时的心理描述,在谈“性”之前花了很大的篇幅先谈论了关于“爱”的问题。
虽然自有文字以来就有歌颂爱情的作品,在讴歌爱情的诗词中也经常见到性的描述。
但在性文学中却甚少包括爱的内容,《性典》极可能是第一本包容“性”与“爱”的杰作。
印度人的性观念与其他文化还有一个显著不同的地方。
不管是古巴比伦、埃及、希腊、罗马或者是中国,对性问题的态度和看法各不相同,但都认为性交应该是发生在闺房或妓院中的事。
换句话说,它是一种隐私行为,对别人是秘而不宣的,而印度人在这方面却不太注重私密性。
在印度人看来,性是自然的、幸福快乐的,是人生追求的三个目标之一。
他们认为经济与感情上的“饥饿”,会使性灵匮乏,所以他们谈论性时并不加以掩饰。
但是,这种性观念与今日西方社会流行的“性是自然、快乐的,可以公开谈论而可以公开为之”的观念还是不一样的。
印度人虽然撰写了第一本集“爱”与“性”为一体的《性典》,但他们却总是将“爱”与“性”完全分开,认为真正的爱应该是无师自通的人类本能,无需任何指导;相反“性”却需要强调技巧。
因而,印度关于性问题的书籍中常常用最主要的篇幅来介绍“无爱的性技巧”,即使《性典》一书也明显反映出这一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