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粮油食品原料新概要
- 格式:ppt
- 大小:22.15 MB
- 文档页数:183
第一章:粮油食品原料1、粮油食品原料:指田间栽培的各种粮食作物所产生的果实和种子或块根、块茎。
2、干物质:所收获的粮粒经干燥除去水分后剩下的物质3、灰分:将粮粒进行灼烧灰化,剩下的矿物质,主要的各种元素的氧化物。
4、面筋:将小麦面粉加水和成面团,静止后,把面团放在流动的水中揉洗,面团中的淀粉粒和麸皮微粒都随水渐渐被冲洗掉,可溶性物质也被水溶解,最后剩下来的一块柔软的有弹性的软胶物质,这种面筋因含有55%-70%的水分,故称为“湿面筋”,将湿面筋烘干除去水分,即是“干面筋”。
5、影响面筋质量好坏的物理特性指标主要有以下几个:(1)、弹性:指面筋拉长或压缩后恢复到原始状态的能力。
(2)、延展性:指把面筋块拉到某种长度而不致断裂的性能,可用面筋块拉到断裂时的最大长度来表示。
(3)、韧性:指面筋在拉长时所表现的抵抗力。
(4)、薄膜成型性:由于极性低的蛋白质能排出过量的游离水,故面筋能与水互相紧密结合在一起而不分散,具有成团、成膜的特性。
(5)、吸水性:小麦面筋的吸水性与黏弹性相结合就产生“活性”,通常称为“活性面筋”。
6、淀粉粒:淀粉在胚乳细胞中以颗粒状态存在,故称为。
7、一般把常温下呈液体的称为油,常温下呈固体的称为脂。
不饱和脂肪酸中较重要的是油酸、亚油酸、亚麻酸和花生四烯酸。
脂肪和蛋白质及糖一起构成胚的营养料。
胚乳内的脂肪含量不会超过1%。
8、粮油食品原料以及加工品在储藏期间会发生品质变劣,特别是在光照及高温高湿条件下,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脂肪的水解使游离脂肪酸含量增加。
因此原料的酸度及游离脂肪酸含量可作为商品质量的指标。
9、稻谷的加工适性:(1)、色泽和气味、(2)、粒形与均匀性:籽粒的大小可用长、宽、厚来表示,稻谷的粒形也可用长与宽的比来表示。
(3)、千粒重、比重和容重:千粒重是指1000粒稻谷的重量,其大小可直接反映出稻谷饱满的程度和质量的好坏。
比重是稻谷重量与其体积的比值,比重的大小与籽粒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关。
《食品原料学总结(粮油部分)》第一篇:食品原料学总结(粮油部分)第一节概论一、粮油的概念粮油食品原料主要是指田间栽培的各种粮食作物所产生的果实和种子。
二、粮油食品原料的分类我国对粮油作物根据其化学成分与用途分为:1.谷类2.豆类3.油料作物4.薯类作物三、粮油的产量与消费四、粮油食品原料的特性(一)组织结构1、谷类的组织结构:基本结构:谷皮、糊粉层、胚乳、胚四个主要部分。
2、豆类的组织结构。
种皮和胚。
(二)粮油食品原料的化学组成1、粮油食品原料中的蛋白质粮油食品原料中的蛋白质基本上是简单蛋白质,不含结合蛋白质。
根据溶解度的不同分为4类:1.清蛋白2.球蛋白3.胶蛋白4.谷蛋白。
1溶于纯水和中性盐的稀溶液;2不溶于水,溶于中性盐的稀溶液;3、4不溶于水和中性盐的稀溶液。
蛋白质的含量与分布。
蛋白质的含量一般以豆类作物含量最多,油料次之,禾谷类再次之。
禾谷类:胶蛋白(高粱)和谷蛋白(大米)。
豆类和油料种子:球蛋白。
2、粮油食品原料中的淀粉淀粉是粮油种子中最重要的储藏性多糖,淀粉在胚乳细胞中以颗粒状态存在,故可称为淀粉粒。
淀粉粒的形状。
有圆形、卵形、多角形(大米)3种。
淀粉粒的大小。
以淀粉颗粒长轴的长度来表示。
淀粉粒的形状和大小常常受种子生长条件、成熟度及胚乳结构等的影响。
淀粉粒的结构。
①环层结构②晶体结构。
偏光十字或马耳他十字,这是淀粉粒为球晶体的重要标志。
3、谷类的化学成分蛋白质:谷类蛋白质的含量一般在6%~14%之间。
碳水化合物:谷类碳水化合物质量分数大约为70%。
脂肪:谷类一般脂肪含量较低,只有2.0%左右。
矿物质:谷类含矿物质以磷、钙为主。
维生素:全谷粒中vb族4、豆类的化学成分豆类蛋白质是全价的蛋白质,含有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
(三)粮食的加工特性1、后熟粮食种子在田间达到完熟收割以后,有的品种在生理上并未完全成熟。
主要表现在呼吸旺盛,发芽率低,加工出品不高,食用品质差。
2、陈化当粮食的后熟完成以后,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尽管没有发热霉变或其他危害,其理化性质也会发生一系列变化,使品质逐渐劣变而趋于衰老的现象。
粮油加工学主讲:李小平第一章概述粮食和油料是主要的农产品,粮油加工产品是我国人民膳食结构的主体,粮油工业是我国食品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别是在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不断提高、供应充足的情况下,粮油加工与转化对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振兴农村经济、繁荣市场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一、粮油加工学的范畴1 粮油加工的原料农产品:种植业所收获的产品统称为农产品,包括粮、棉、油、果、菜、糖、烟、茶、菌、花、药、杂等。
狭义:即指粮油原料。
粮油原料的种类三大部分八大类别粮油原料的特点:粮油原料主要是农作物的籽粒,也包括富含淀粉和蛋白质的植物根茎组织,如稻谷、小麦、玉米、大豆、花生、油菜籽、马铃薯、甘薯等。
其化学组成是以碳水化合物(主要是淀粉)、蛋白质和脂肪为主。
2、粮油加工的范畴食品工艺学:是一门应用技术,它以现代化学、物理、机械、材料、医学和电子学等为基础,研究食品在加工过程中的工艺、设备及质量控制和保障问题,保证生产出具有贮藏性、营养与功能性、感官功能易接受性、方便性、外包装可靠性、卫生与安全性的食品。
它以了解食品原料的性质为基础,以研究加工工艺过程为重点,以生产出高质量的食品为目标。
它所涉及的范围包括了人们日常所理解的食品生产的所有领域,是食品工程学的主要组成部分。
粮油加工学:是食品工艺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研究以粮食、油脂为主要原料制造食品的技术问题,同时研究粮油精深加工和转化的基本原理、工艺和产品质量粮油加工的范畴:以粮食、油料为基本原料加工成为粮食、油脂成品,进一步制得各种食品和工业及化工产品的过程都属于粮油加工的范畴。
粮油加工学的范畴:以粮食、油料为基本原料加工成为粮食、油脂成品,进一步制得各种食品和工业及化工产品的过程都属于粮油加工的范畴。
二、粮油加工学的主要内容1、粮食的研磨加工2、以米、面为主要原料的食品加工3、植物油脂的提取、精炼和加工4、淀粉生产5、淀粉的深加工与转化6、植物蛋白质产品的生产7、粮油加工副产品的综合利用三、粮油加工的重要意义(一)它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1、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和食物结构当今世界的三种食物消费模式:欧美模式,主要特点是以动物食物为主,高热量、高脂肪、高蛋白日本模式,主要特点是动植物食物消费量比较均衡,热量、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量比较适中,基本符合营养学标准;发展中国家模式,以植物性食物消费为主,热量基本可以满足需要,但蛋白质和脂肪的摄人量不足,营养成分不全。
食品原料学-教学大纲重点讲义资料《食品原料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食品原料学(FoodMaterial)课程编码:105091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时/学分:48/3适用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一、前言1、课程性质《食品原料学》是高等院校的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是所有食品专业课程的基础课程。
2、教学目标《食品原料学》这门课程主要介绍粮油、果蔬、畜产、水产食品原料的组成、生物学特性和加工储藏特性,以及特色食品原料和安全食品原料生产与控制的内容。
掌握畜产食品原料、农产食品原料、园产食品原料和水产食品原料的组成、生物学特性和加工储藏特性,同时熟悉安全是屁原料生产与控制的基本原则,了解特色食品原料的加工储藏特性,为学习各门专业课程打好基础,为将来食品行业从业者奠定理论知识,这是本课程的目的与任务。
3、教学要求通过学习《食品原料学》,要求掌握畜产食品原料、农产食品原料、园产食品原料和水产食品原料的组成、生物学特性和加工储藏特性,同时熟悉安全是屁原料生产与控制的基本原则,了解特色食品原料的加工储藏特性,为学习各门专业课程打好基础,为将来食品行业从业者奠定理论知识,这是本课程的目的与任务。
4、先修课程无二、课程内容第0章绪论(2学时)教学内容及总体要求:食品原料学的研究内容及食品原料学的重要性及进展。
教学目标:了解食品原料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了解原料学的重要性;掌握食品原料学的研究进展。
教学方式方法建议:理论学习结合实例讲解。
学时:2第1节食品原料学的研究内容第2节食品原料学的重要性及研究进展思考题:无第一章粮油食品原料(10学时)教学内容及总体要求:粮油食品原料的籽粒结构与化学成分以及粮油食品原料的种类及特性,要求,了解粮油食品原料的种类及特性;熟悉粮油食品原料的籽粒结构;熟悉粮油食品原料的化学成分的规律;掌握大米、小麦、玉米和大豆4种原料中的蛋白质特点及其对加工的影响;掌握粮油原料中淀粉粒的形状及其表示形式;掌握淀粉糊化和回生概念及其在粮食原料加工中的意义;掌握油脂中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的特点;掌握粮油原料的籽粒结构与营养价值。
粮油加工学第一章概述一、粮油加工学大范畴1 粮油加工的原料农产品:种植业所收获的产品统称为农产品,包括粮、棉、油、果、菜、糖、烟、茶、菌、花、药、杂等。
狭义:即指粮油原料。
粮油原料的种类三大部分八大类别粮油原料的特点:主要是农作物的籽粒,也包括富含淀粉和蛋白质的植物根茎组织,如稻谷、小麦、玉米、大豆、花生、油菜籽、马铃薯、甘薯等。
其化学组成是以碳水化合物(主要是淀粉)蛋白质和脂肪为主。
2 粮油加工的范畴食品工艺学:是一门应用技术,它以现代化学、物理、机械、材料、医学和电子学等为基础,研究食品在加工过程中的工艺、设备及质量控制和保障问题,保证生产出具有贮藏性、营养与功能性、感官功能易接受性、方便性、外包装可靠性、卫生与安全性的食品。
它以了解食品原料的性质为基础,以研究加工工艺过程为重点,以生产出高质量的食品为目标。
它所涉及的范围包括了人们日常所理解的食品生产的所有领域,是食品工程学的主要组成部分。
粮油加工学:是食品工艺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研究以粮食、油脂为主要原料制造食品的技术问题,同时研究粮油精深加工和转化的基本原理、工艺和产品质量。
粮油加工的范畴:以粮食、油料为基本原料加工成为粮食、油脂成品,进一步制得各种食品和工业及化工产品的过程都属于粮油加工的范畴。
二、粮油加工学的主要内容1.粮食的研磨加工2.以米、面为主要原料的食品加工3.植物油脂的提取、精炼和加工4.淀粉生产5.淀粉的深加工与转化6.植物蛋白质产品的生产7.粮油加工副产品的综合利用三、粮油加工的重要意义(一)它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1. 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和食物结构当今世界的三种食物消费模式:欧美模式主要特点是以动物食物为主,高热量、高脂肪、高蛋白。
日本模式主要特点是动植物食物消费量比较均衡,热量、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量比较适中,基本符合营养学标准。
发展中国家模式以植物性食物消费为主,热量基本可以满足需要,但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量不足,营养成分不全。
全日制本科课程教案~ 学年第学期¥课程名称食品原料学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教材名称食品原料学授课专业(班级)食品工艺、食品质量与安全学生类别本科开课单位化学与生物工程系授课教师职称;二〇一四年二月《食品原料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食品原料学英文名称:Food Materials课程代码:ZF1076105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学分:2学分学时数:32学时开课单位:化学与生物工程系适用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制订人:制订日期:2011年12月20日审核人:审核日期:年月日审订人:审订日期:年月日)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一)课程性质《食品原料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专业选修课程。
本课程从食品加工和食品食用品质交代,讨论各种食品原料的种类、性质、特点和利用方法等。
(二)课程目的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国内外农产品原料的资源情况,掌握贮藏加工适用品种的生物学特性、植物形态、组织结构、化学成分以及在贮藏加工中的生化变化规律,并掌握相应的技术措施,保持原料的品质和营养价值,为食品贮藏加工提供优质的原料;使学生掌握各类食品原料的疾病知识,为本专业学生打下宽厚的学科基础,以便为后续课程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有:粮油食品原料,主要包括稻谷、小麦与小麦粉、大豆、马铃薯等原料的营养分布特点、生物学特性及其与加工的关系及油脂原料的一般特性;果蔬食品原料资源特点、营养特点、生理特性与加工的关系;畜产品原料及水产食品原料的物理性质、化学成分及生理特点和加工特性;特产食品原料生理特点和加工特性;安全食品原料生产与控制等。
二、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分工本课程必须在专业技术基础课: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化学、农产品加工机械等课程的基础上开设。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绪论【教学要求】了解食品原料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及重要性。
掌握食品原料的品质和标准、HACCP概念和一般方法及其食品原料的构成和分类。
【教学重点】食品原料的构成和分类,食品原料的卫生管理。
第一章原料及辅助原料1、小麦主要蛋白质的组成麦白蛋白Array麦球蛋白2、小麦蛋白的特点:①不完全蛋白,赖氨酸含量极低;②面粉蛋白中谷氨酸含量达40%;③半胱氨酸的SH-对小麦粉的加工性能贡献极大。
3、粗纤维①主要存在于麸皮中;②分为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小麦半纤维素含有戊聚糖③小麦胚乳中含2.2%~2.8%的戊聚糖,影响面条的流变学性质,增加面团强度,防止成品老化。
4、脂肪含量1%~2%,主要存在于胚和糊粉层,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丰富;在面粉中的含量1%~2%;胚乳中的类脂质是形成面筋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卵磷脂是乳化剂,具有使面包组织细匀、柔软,防止面包老化等作用。
5、矿物质是小麦和面粉灰分的主要组分主要存在于麸皮中,胚乳中含量很少;通常用灰分划定小麦粉的等级,表示麦皮的去除程度。
6、维生素☐存在于胚芽中;☐B1、B2、B5较多☐含少量维生素A☐含微量的维生素C☐不含维生素D☐面粉漂白剂易破坏面粉中的维生素7、面筋☐面筋:是小麦蛋白质的最主要成分,可以使小麦粉形成面团;☐湿面筋:面团经水洗涤除去淀粉及可溶性成分后剩下的具有弹性的物质;☐干面筋:湿面筋除去水分后即为干面筋。
8、粉质图☐面团形成时间:从加水开始至达到最大稠度时所需的揉混时间;☐稳定性:曲线首次穿过500BU 和离开500BU 之间的时间差,准确到0.5min稳定时间越长,面团的韧性越好,面筋的强度越大,面团性质好。
☐衰减度:曲线最高点的中心与达到最高点后12min 时曲线中心之间的差值。
反映面团在搅拌过程中的破坏速率,也代表面筋的强度。
☐评价值:从曲线到达最高处后开始下降算起,12min 、后用评价计记分,刻度为0~100。
9、拉伸仪与拉神图☐面团抗拉伸阻力:曲线开始后在横坐标上达到50mm 位置的高度(BU )☐面团延伸性:曲线在横坐标上的长度☐拉伸比值:面团抗拉伸阻力与延伸性之比☐最大抗拉阻力:曲线最高点的高度(BU )☐能量(粉力):曲线所包围的面积(cm 2)☐抗拉伸强度:最大抗拉伸阻力与面团延伸性的比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