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方言语法专题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12.19 KB
- 文档页数:2
海州方言在研究海州传统文化中的作用韩世泳海州方言对研究海州传统文化有一定作用,是个大课题。
本文是作者在搜集整理海州方言过程中的一些感和想法,仅作方言研究中的引玉之砖,一抛而已。
方言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传统文化,顾名思义,是指历代传承下来的人类文化,即人类在漫长的生产、生活、社会活动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人类文化特别是作为意识形态方面的文化,在数千年的创造、积累和传承过程中逐渐成为传统的东西,成了一种社会习惯力量。
这种无形的社会力量,又反过来对人们的生产、生活、行为、信仰、思维等各个方面,起着规范和约束的作用。
最明显的就是反映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各个方面的俗规,即民俗。
这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位部分,民俗源于人类生产、生活实践。
由于各地自然环境不同,生产发展水平不同,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不同,使得各地的风俗习惯有着不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由于人类社会在发展,各地人们的生产、生活水平也不断发展和变化,风俗习惯也不断地发展和丰富。
因此,民俗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连续性。
各地民俗源远流长,丰富多彩。
但总体上内涵基本相同,现代民俗学将其归纳为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四大类。
语言民俗,就是指各地的方言情况。
从中不难看出,方言是属于地方传统文化范畴的。
并且,和地方传统文化一样,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连续性。
海州方言是海州传统文化的重要成分海州传统文化,是我们海州的先民们在海州这块山海相依、几经沧桑的土地上,在几千年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是一代又一代海州人的集体智慧的结晶。
在这集体智慧结晶中,有一颗闪耀着海州特色的晶体??海州方言。
海州方言,容纳并折射着各个历史时期海州人的社会生活、生产经验和对各种现象的认识。
从语音到词汇都体现了海州的地域特色。
海州方言的语音,既不同于北方的“侉”音、南边“mao”音,又侉音、mao音兼而有之。
故南边淮扬一带人说我们是侉子,北边山东一带人又说我们是mao子。
海门方言动词的体
王洪钟
【期刊名称】《阅江学刊》
【年(卷),期】2009(001)002
【摘要】海门方言实现体的动趋式"V+来/去"以"动+体"为优先组合,普通话则以"动+趋"为优先组合;海门方言将行体多用"VP+快"格式,普通话则多用"快要+VP";海门方言起始体用"V+出来"表示,对应于普通话的"V+起来",但"出来"另兼有时间状语从句标记的用法;海门方言进行体用"勒憾+V"表示,持续体则用"V+勒憾"表示;海门方言已然体用句末复合语气词"个特"表示,"个特"常弱化脱落为"特",从而逐渐与普通话的句末语气词"了"形成完全对应.
【总页数】7页(P126-132)
【作者】王洪钟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浙江金华,321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9.2
【相关文献】
1.闽东古田方言动词的体和貌 [J], 李滨
2.修水赣方言动词的体 [J], 罗芬芳
3.曲靖方言动词的体 [J], 山娅兰
4.临夏方言动词的“体” [J], 尹雯
5.河南光山方言动词的几种体 [J], 彭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江苏省南通市新开方言研究综述新开镇作为江淮官话与吴语使用区的边界地带,到底是属于南通话还是启海话,学界一直存在着争议。
本文通过对新开周边地区方言研究概况的分析以便为新开方言语音与音系的研究提供参考。
标签:新开方言语音音系新开镇是南通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心镇。
作为一个交通枢纽,它在地理位置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它东与竹行镇接壤,以长桥港为界;西与狼山旅游风景区相连,以裤子港为界;南部紧靠长江;北与小海镇及观音山镇相邻。
全镇面积约14.5万平方公里,人口约3.1万人(2005年)。
新开镇地处交通要道,又是工业园区所在地,加上城镇规划,来往人员流动性越来越大,语言接触也越来越频繁。
同时,它作为江淮官话与吴语的边界地区,到底是属于南通话还是启海话,学界一直存在着争议。
在对新开话的研究中,2002年出版的《南通地区方言研究》较早地提出了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属于启海话使用范围。
该书在介绍南通方言分布时,在启海话小片中介绍了通州区南部的小海、张芝山、川港和南通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竹行以及南通农场,并没有提及作为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心镇的新开,这在方言研究点上还是一个小缺口。
之后,王洪钟在2011年出版了《海门方言语法专题研究》一书,书中在叙述海门境内方言归属与分片时,明确指出海门话还通行于南通市东部沿江的新开、竹行、小海等地区。
由此,我们可以初步确定新开话应该属于吴方言。
然而其不足之处在于,他在进行方言实际调查时,并没有直接选取新开镇发音人作为研究对象。
因此,新开话音系特征究竟是何面貌,是否能确认为启海话的一种方言变体成为本文研究的目的之一。
以东面启海话为底层源流的新开话不断受到西边狼山镇南通话的冲击,造成新开话语音内部的不断变化发展。
《南通地区方言研究》一书曾指出,“只有金沙话在语音上体现了它处于南通话和吴方言之间的过渡性”。
在两种方言频繁接触的条件下,新开话是否产生吴语向江淮官话的过渡性特征,或者更偏向哪一种方言特征成为我们研究的又一目的。
海门方言海门境内通行两种方言,一种是属于海启话的海门方言,一种是属于通东话的四甲方言。
海门方言是市内主要方言。
以海门方言为母语的人是18世纪初以后陆续来到江北的崇明移民的后裔。
所以海门方言源于崇明方言,二者差别很小。
海门方言主要通行于海界河以南地区。
在海界河之北,也有一片沙地人分布区。
四甲方言是海门县境北部地区的主要方言。
它通行于老运盐河之北及河之南老通吕公路两侧地区,包括货隆、王浩、正余、东灶等乡(镇)和国强、四甲、树勋、余东、包场、刘浩等乡(镇)大部分地区,以及万年乡北部地区。
历史上,这些地区多系古海门县(958-1672)属地。
早在公元7世纪初,这一带人的先民即已来到这里从事盐业生产。
五代时,其地属浙西晋陵郡。
古代晋陵属地,即今江南常州及其附近地区。
四甲方言当来源于古常州一带吴语。
明代初年,又有一批江南移民迁来海门,使方言有了新的发展。
清康熙十一年(1672),海门裁县,其地并入通州(今通州市),自此四甲方言又受到通州方言(南通方言)愈来愈多的影响。
海门境内有两种方言,一是启海话,即启东、海门话的简称,又叫沙地话”;还一种是一般称通东话,即旧南通县东部地区的话,又叫“江北话”、“老土话”。
通东方言区包括四甲、货窿镇、正余、包场、刘浩、东灶港等区域,土地总面积为82.79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7.16%。
其他乡镇都是海门方言区。
从区域的成陆时间和居民来源看,通东方言区是老土,是古长江的冲积平原和冲积物之间的泓道封淤所组成,成陆千年以上,居民年代久远。
海门方言区是近200多年内由沙洲之间的泓道封淤而联并成陆的,称作“沙”,居民系近代从外地迁来。
海门话与启东话基本相同,与崇明话略有差异。
通东话与今通州境内的通东话大致相同。
这两种方言在听感上差别较大,但就其特点来看,海门方言属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通东方言属吴语太湖片毗陵小片。
海门方言和四甲方言同属太湖片吴语。
二者差异较大。
前者属以苏州话、上海话和嘉兴话为代表的苏沪嘉方言小片;后者则一般认为属以常州话为代表的毗陵方言小片。
【关键字】精品海门话的文化解读张华南通是一个奇怪的地方,几乎每隔几十公里就是一种不同的口音,一个县的人听不懂另一个县的语言,出了县就好像出了省。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讲一方话。
南通话的盘节复杂,如皋话的敦厚凝重,如东话的新清婉转,通州话的本色纯朴,通东话的韵味悠长,而海门话,更有让人解读不尽的空间。
我有一个外地的朋友,在海门生活了很多年,应该算是海门通了,可他还是感觉海门话中有很多让他费解的东西。
他举例说,海门话中的“夫妻三个”就不能理解。
男为夫,女为妻,合为“夫妻”,分明是“两个”,何来“三个”?我急中生智,信口释疑:孩子是夫妻爱情的结晶,是夫妻之间重要的纽带,海门历来看重家庭的美满和睦,所以就将父母和小孩合称为“夫妻三个”了。
朋友看着我,半信半疑,似懂非懂。
吴语是汉语中历史最为悠久的方言,其祖语可以追溯到两千六百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海门话隶属吴语,承载了很多历史文化的遗存,至今仍然保存着一些在现代汉语方言中已经消失的古汉语特点,说来都是文绉绉的。
如我们我们把“爱人”称作“娘子”,称“自己”为“吾”,称“他(她)”为“伊”,称“不”为“弗”,称“找”为“寻”,称“父母”为“爷娘”,称未出嫁的年轻女子为“小娘”,将“脸盆”称作“面锣”,将学生交的“学费”称作“学钿”,将“穿衣服”称作“着衣裳”等等。
海门话有着古文的精练。
“不”是“拗”,“不要吃”就是“拗吃”,“不要说”就是“拗话”,“不要开”就是“拗开”(“OK”),喝酒进行到白热化阶段,在讨论是否再开酒时,凡海门人都会警觉,这是最能锻炼人的听力的。
根据语言学家对声母、韵母、声调的分析,用海门话来诵读古诗文,在平仄的掌控和押韵的协调上更臻美满,尤其是仄声中入声字的处理,颇有吟唱文化的特质。
我们上初中那会儿,老师们用的基本上都是地道的海门话,读古文也不例外:“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一川山水一方言海盐方言的研究性学习一川山水一方言——海盐方言研究性学习组长:组员:指导老师:主导学科:相关学科:历史背景说明: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着普通话开始普及。
方言作为我国极为丰富的语言资源,在语言交际中同样具有特殊的地位。
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历史,自己的特色,自己的文化,自己的方言。
在如今大力宣传普通话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忘记呀呀学语时的语言。
现今的海盐,很难用自身的特色“语言”来表达自己,很难用自身的文化底蕴去影响外界后人。
因此,我们也要让海盐方言焕发自身的魅力。
目的与意义:不要让历史文化在时间的流逝中遗忘,让我们发现海盐民间文化的魅力,让人们了解海盐,热爱海盐,让方言成为海盐的一大特色。
关键字:海盐方言劳动号子海盐童谣歇后语海盐县(Haiyan Xian)位于东经120.9°,北纬30.5°,在浙江省杭州湾北岸。
海盐县始置于秦代,以地处沿海,斥卤为盐而得名。
据《太平寰宇记》:“海滨广斥,盐田相望。
”正所谓大气如海,淳朴似盐---海盐以她的质朴包容着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海盐人,也同样包容着许多从外地迁到海盐的人。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虽然时过境迁,海盐的面貌早已不似从前,但她却依然保持着她那种质朴,这不能不说没有海盐方言的功劳。
一语音特征海盐方言最重要的特征是中古全浊声母仍保留浊音音位,比如“冻”、“痛”、“洞”的声母分别[t]、[t?]、[d](普通话“洞”的声母清化为[t]),清塞音爆破性较其它汉语强。
疑母洪细皆读鼻音(疑泥细音混同)。
见系声母(见溪群,广义包括疑影晓匣)有文白异读,分别念舌面音与舌根音(或喉音)。
奉母部分有文白异读——[v]和[b]。
日母有文白异读——[z~?]和[n?~??]。
普通话中,ai,ei,ao,ou等都是双元音韵母,发音的时候声音拖得很长,而且口部很松,而海盐方言恰好相反,一般来说,对应普通话ai,ei,ao,ou的音,在吴语中分别是?/?,e,?,o,都是单元音,并且发音的时候口形是比较紧的,而这一点恰恰和法语以及日语暗合。
启东方言研究一﹑启东和启东方言概况启东市地处东经121°25’40″至121°54’30″,北纬31°41’06″至32°16’19″,位于长江入海口东侧,“三面环水,形如半岛,这里历来是江海门户,战略要地,是长江三角洲重要经济区之一”①,启东全境地势平坦,河渠交错,并且临江靠海,物产十分丰富,因此历史上曾有“粮棉故里,东疆乐土”之说,“启东”即包含着“启吾东疆”的美好寓意。
万里长江,大浪淘沙,泥沙沉积形成一块块沙洲,随着时间的推移,沙洲与沙洲相连,沙洲又与大陆相连,大陆因此不断向外扩张,形成了肥沃的沙地,启东正是这种地理变迁的产物。
启东是最年轻的沙地,南部沙地成陆只有一百二十多年,在启东南部被称为“南沙”,移民多来自江南一带,迁移到此后因生活劳作在沙洲之上,因此南部居民自称“沙上人”。
启东北部吕四一带被称为“北沙”,早在公元640年就可见于历史记载,最初是作为犯人流放之地,移民来源极为复杂。
在启东境内流通着两种方言,一种是海启话,即海门﹑启东话的简称,也就是当地人俗称的“沙地话”,另一种则是吕四话,又称“通东话”,因流通于旧南通县东部地区而得名。
根据《中国语言地图集》和《吴语方言分区图》记载,“沙地话”和吕四话均属于吴方言区,但两者差异较大,说两种方言的人基本无法沟通。
本文主要研究的就是流通于海门﹑启东大部分地区的沙地方言,研究内容包括沙地方言的音系调查以及特色词汇的收集。
二﹑沙地话音系1﹑声调启东方言单字调八调齐全,比较完整地保留了中古汉语的调类,平上去入根据古声母的清浊分化为阴调和阳调,具体说明如下:阴平东该通开 53 阳平门龙铜皮 24阴上懂九统草 434 阳上买老动抱 231阴去冻怪痛快 34 阳去路乱洞饭 213阴入百福哭拍 5 阳入六麦毒白 22﹑声母:29个p布拜兵pʻ怕派普 b 盘爬白m门麦妈f飞福费fv肥伏罚t多东刀tʻ讨天通d甜毒蛋n脑南嫩l老连路①《启东县志》,中华书局,1993ʦ资早张ʦʻ刺草抄ʣ茶陈直s丝三酸sz字贼神ʨ九经脚ʨʻ轻枪七ʥ权强棋ȵ泥热软ɕ西香雪ɕʑ象谢寻k高关钢kʻ开敲框g茄共环ŋ藕熬牙h好灰黑hɦ鞋盒项ʔ安温用药ɦ雨云湖说明:p pʻt tʻk kʻ皆属强音,发音时肌肉较为紧张。
海门土话有一种累,叫精丝无力!有一种哭,叫哭作乌拉!有一种笑, 叫乌笑连天!有一种傻,叫乌气同送!有一种吃,叫乌吃灶鸡!有一种瘦,叫瘦节伶伶!有一种胖, 叫横宽竖短!有一种呐喊, 叫隐天响!有一种稚嫩,叫话勿起!有一种老实,叫好姿客!有一种流氓,叫乱皮几!有一种冲劲,叫杀扑命!有一种撒泼,叫消地光!有一种生气,叫板面孔!有一种厕所,叫康忙头!有一种凶悍,叫虎拉势!有一种挨打,叫吃生活!有一种作弄,叫寻开心!有一种招惹, 叫调路头!有一种死亡, 叫翘辫子!有一种魂飞魄散,叫瞎突火!有一种懒惰,叫油瓶跌倒不铲参!有一种说话不靠谱,叫指东话西!有一种脑子不好使,叫二三吼吼!有一种不确定,叫衣西爷抓!有一种遗传,叫东瓜直笼统茄子弯炳中!有一种为人不靠谱,叫油条细希!有一种自讨苦吃,叫一高跌了芦费浪!有一种无言的反抗,叫朝五眼白羊洋!有一种鄙视, 叫戳瞎龙眼!有一种奢望, 叫握空吃麦粥!有一种随便,叫呒心唠叨!有一种马虎,叫脱头篮襻!有一种倔强,叫犟头勃耳朵!有一种朋友,叫擀面亲家公!有一种光脚,叫赤脚不跌倒!有一种活宝,叫一对搭拉苏!有一种跌倒,叫合扑拉一高!有一种创业, 叫做大事体!有一种凑热闹,叫轧闹忙!有一种不开窍,叫勃勿转!有一种光屁股,叫精光条萧!有一种暗箭伤人,叫死促掐!有一种不务正业,叫老孛相!有一种勤俭节约,叫做人噶!有一种亲戚,叫继丫!有一种骚,叫秋根头!有一种无赖,叫累家离!有一种魂飞魄散,叫瞎突火!有一种懒惰,叫油瓶跌倒不铲参!有一种说话不靠谱,叫指东话西!有一种脑子不好使,叫二三吼吼!有一种不确定,叫衣西爷抓!有一种遗传,叫东瓜直笼统茄子弯炳中!有一种为人不靠谱,叫油条细希!有一种自讨苦吃,叫一高跌了芦费浪!有一种无言的反抗,叫朝五眼白羊洋!有一种鄙视, 叫戳瞎龙眼!有一种奢望, 叫握空吃麦粥!有一种随便,叫呒心唠叨!有一种马虎,叫脱头篮襻!有一种倔强,叫犟头勃耳朵!有一种朋友,叫擀面亲家公!有一种光脚,叫赤脚不跌倒!有一种活宝,叫一对搭拉苏!有一种跌倒,叫合扑拉一高!有一种创业, 叫做大事体!有一种凑热闹,叫轧闹忙!有一种不开窍,叫勃勿转!有一种光屁股,叫精光条萧!有一种暗箭伤人,叫死促掐!有一种不务正业,叫老孛相!有一种勤俭节约,叫做人噶!有一种男人,叫乱八丫总!。
姓名:陈锋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学号:2009200598海门话与普通话的区别家乡是所在地:江苏盐城方言所属:吴语,更准确的说是海门话差异:从语言,词汇,语法三个方面加以分析比较先说语言方面,海门话与启东话相似,接近崇明话。
语音,语调温和,不是那么铿锵有力。
从海门话历史上看,海门话承载了很多历史文化的遗存,至今仍然保留着一些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的古汉语特点,说起来文绉绉的,如把“爱人”说成“娘子”,称“不”为“弗”,“穿衣服”为“着衣服”。
同时,海门话也不失古文的精炼,如称“不要吃”说成“拗吃”。
海门话还有一个特色,就是用海门话诵读诗文在平仄的掌控和押韵的协调中更臻于完满,尤其在平仄中入声字的处理,颇有吟唱文化的特质。
再说词汇方面,海门话和普通话在词汇方面上存在较大差别,如人称,物件,指代词。
简直和普通话是两个系统,似乎海门话有独到的词汇库,如我们海门人称“跑得快”说成“跳出来跑”。
试想,还有什么比跳起来离开地面跑得更快的吗?又把“小孩”说成“小官”,把“新郎”说成“新小官”。
小官是人生的起点,新小官则是结婚后人生旅途上的另一个起点,形象贴切,也足以可见海门人对婚姻的重视。
海门话的词汇还大量采用借喻的手法,;如把“男孩”说成“猴子”,男孩是好动顽皮的,有猴子的习性。
还比如说“积垢”为“黑漆”,形象无比。
海门话中词汇的表现力更是惊人,光形容颜色的就有“碧波爽清”【清楚】,“绯红炽拉”【红】,“腊扎金黄”【黄】等。
最后说到语法【由于对语法不是很了解,所以借鉴了南京师范大学一名教授的研究,有些我也不是很了解,先加以引用】①海门话受江淮方言南通话等邻近方言的影响,例如“快撒”的前置用法。
通常把“我们很快就要成功”说成“快撒我们就要成功了”。
②汉语方言普通话名词的定指表达常式是“指示词+数词+量词+名词”。
指词型,量词型,数词型定指都是因省略或融合而成的变式。
海门话概数词多的定指义来自定指词的省略。
③吴语已然体是非问句的多种样式,是表体成分,表问成分与谓语成分三者自由组合的结果,其中表体成分必须紧靠谓语动词,海门话较特殊的“噌+v+伐?”已然体是非问格式与苏州话“阿噌+v?”发问词格式两者共同影响的结果。
浅论南通方言研究概况摘要: 南通方言因其重要的学术价值,较早地引起了学界的注意和研究。
本文主要介绍了南通方言研究大致情况和重要成果,并强调了利用地理语言学方法研究南通方言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关键词: 南通方言地理语言学研究方法南通处在南北的交汇点上,其内部方言复杂多样,甚至其内部不同方言区的人难以沟通,外地人则更有不知所云之感。
针对南通方言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我们需要采用不同方法对其进行深入的挖掘和研究。
南通方言的研究最早要追溯到清末学者孙锦标的《南通方言疏证》和《通俗常言疏证》。
《南通方言疏证》“计四卷五十类,大致以‘人事’、‘自然’、‘生物’为序;释义主要针对《光绪通州志·方言》辨正、溯源、订补;注音包括直音、读若、反切三类;引证广泛,例证丰富”[1];而《通俗常言疏证》则“受明清以来俗语研究学风的影响,把一般性俗语溯源研究与南通方言俗语辑录结合起来,对5595条俗语词进行了立体性的疏证考释。
其篇幅和疏证特点堪与《通俗编》媲美”[2]。
这两部著作对南通方言的研究有重要的价值,但基本上是采用的传统语言学的方法。
在现代语言学时期,该地区方言的研究主要是对代表点(一般是城关)的方言进行描写和分析,一般详于语音和词汇的描写和比较,而略于语法。
较早的研究有《江苏省和上海市方言概况》[3],该书是在当时全国方言普查的背景下编写的,以江苏省和上海市的方言的为研究对象,其中也包括了南通地区的方言。
该书除了《序》、《目录》和《引言》之外,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江苏省和上海市方言的分区”;第二部分“字音对照表”;第三部分“常用词对照表”。
《引言》交代了三件事:(1)这一次方言普查的七十四个调查点(包括南通市的七个点)和使用的调查表;(2)本书的内容;(3)本书使用的语音符号。
第一部分是综合性叙述,又分成(上)(下)两部分。
(上)“各区语音特点”分区叙述四个方言区的语音特点,其中启东、海门属于第二区,南通市区(崇川、港闸作一点记)、通州、如皋、如东、海安属于第三区。
江苏东海方言语法问题研究葛平平【摘要】江苏东海方言处于中原官话和江淮官话的过渡地带,呈现出南北方言分化的特征,在分界、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皆具地方特色.东海方言在词法方面有谓词重叠构形手段,在句法方面有特殊的程度标记和话语标记.本文探讨东海方言谓词的重叠构形和特殊的程度标记及其相关问题.【期刊名称】《语文学刊》【年(卷),期】2018(038)001【总页数】4页(P34-37)【关键词】东海方言;重叠;程度标记;语法;语义【作者】葛平平【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 21004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72.4鲍明炜、颜景常(1985)指出江苏东海方言处于中原官话和江淮官话的过渡地带。
东海方言在分界、语音、词汇和语法上都呈现出地区特色。
语音方面,东海县东南片方言属于江淮官话区,有入声;西北片方言属于中原官话区,无入声。
东海方言在具体的地理分界上又呈现出一定模糊性,即中间过渡地带分界并不明显。
词汇方面,东海方言词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带有浓厚的风土人情和地域文化色彩。
方言亲属称谓词、日常生活词、形容词都存在区别于汉语普通话的现象。
语法方面,东海方言在词法上有方言词的重叠形态手段,句法上有方言程度标记和话语标记。
20世纪60年代,《江苏省和上海市方言概况》将连云港方言划分在第一区和第四区,但未涉及对东海方言的调查。
《中国语言地图》(1987)呈现的南北方言的分界线贯穿东海县,将其分为东南和西北两片。
此后,语言学者们从方言划分、语音和词汇等角度对连云港地区(包括连云港、海州、赣榆和东海等区县)的方言相继进行了研究(岩田礼,1982;鲍明炜、颜景常,1985;苏晓青、吴继光等,1985;苏晓青,1990;苏晓青,1997a、1997b;蒋希文,2004;王萍,2008;章婷、朱晓农,2012;宋彦云,2014),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总体来说,目前关于东海县方言的语法研究相对薄弱,因而其研究的必要性也得到凸显。
青海口语语法散论一、青海口语的独特魅力哎呀,您可不知道,青海口语那是相当有特色呢!就像那青海湖的湖水一样,清澈又独特。
比如说“阿么了”,这词儿在青海口语里可常用了,意思就是“怎么了”。
您要是听到青海人说“你阿么了?”,那就是在关心你是不是出啥事儿了。
这口语语法不像那些书面语法,规规矩矩的,它就像是自由生长的花草,有着自己的灵性。
二、青海口语的语序之妙嘿呀,青海口语的语序可有意思咧。
有时候就像把拼图打乱了重新组合一样。
像“馍馍我吃给”,这按照书面语法可有点怪,可在青海口语里,就是很正常的“我吃馍馍”的意思。
这语序就像是在玩一种独特的游戏,和咱们平常学的语法规则不太一样。
您想啊,如果把所有语言都看成是一种建筑,那青海口语语法就是那种有着独特架构的小屋子,别具一格。
三、青海口语中的省略哟呵,青海口语里省略可多了去了。
就好比一个很会过日子的主妇,能省则省。
像“你饭吃了没?”在青海口语里常常就变成“饭吃了没?”。
您看,这主语“你”就省略掉了。
可是大家都能明白是啥意思呀。
这就像是在画画的时候,有些不必要的线条就不画了,可画面的整体意思还是清楚得很呢。
四、青海口语的语气助词哇塞,青海口语里的语气助词那可真是给语言加了不少料呢。
比如说“呗”这个字,“你去呗”,这“呗”字一加上,就有一种随和、轻松的感觉。
就像给一杯白开水加了点糖,甜甜的。
还有“哈”,“你过来哈”,这个“哈”让话听起来更亲切,就像朋友之间在轻轻拉着手说话呢。
五、青海口语中的词汇变形哎呀呀,青海口语里的词汇变形也是很有趣的。
就拿“心疼”这个词来说,在青海口语里,它可不光是表示心里疼的意思,还可以用来形容人长得可爱、招人喜欢呢。
比如说“这个娃娃心疼着”,就是说这个孩子很可爱。
这就像一个词有了魔法,能变身成不同的意思,是不是很奇妙呢?六、青海口语中的问答语法嘿,青海口语里的问答语法也有自己的一套。
您要是问青海人一个问题,他们的回答有时候特别干脆。
比如说您问“这个东西好不好?”青海人可能就直接说“好呗”或者“不好呗”。
海门方言海门境内通行两种方言,一种是属于海启话的海门方言,一种是属于通东话的四甲方言。
海门方言是市内主要方言。
以海门方言为母语的人是18世纪初以后陆续来到江北的崇明移民的后裔。
所以海门方言源于崇明方言,二者差别很小。
海门方言主要通行于海界河以南地区。
在海界河之北,也有一片沙地人分布区。
四甲方言是海门县境北部地区的主要方言。
它通行于老运盐河之北及河之南老通吕公路两侧地区,包括货隆、王浩、正余、东灶等乡(镇)和国强、四甲、树勋、余东、包场、刘浩等乡(镇)大部分地区,以及万年乡北部地区。
历史上,这些地区多系古海门县(958-1672)属地。
早在公元7世纪初,这一带人的先民即已来到这里从事盐业生产。
五代时,其地属浙西晋陵郡。
古代晋陵属地,即今江南常州及其附近地区。
四甲方言当来源于古常州一带吴语。
明代初年,又有一批江南移民迁来海门,使方言有了新的发展。
清康熙十一年(1672),海门裁县,其地并入通州(今通州市),自此四甲方言又受到通州方言(南通方言)愈来愈多的影响。
海门境内有两种方言,一是启海话,即启东、海门话的简称,又叫沙地话”;还一种是一般称通东话,即旧南通县东部地区的话,又叫“江北话”、“老土话”。
通东方言区包括四甲、货窿镇、正余、包场、刘浩、东灶港等区域,土地总面积为82.79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7.16%。
其他乡镇都是海门方言区。
从区域的成陆时间和居民来源看,通东方言区是老土,是古长江的冲积平原和冲积物之间的泓道封淤所组成,成陆千年以上,居民年代久远。
海门方言区是近200多年内由沙洲之间的泓道封淤而联并成陆的,称作“沙”,居民系近代从外地迁来。
海门话与启东话基本相同,与崇明话略有差异。
通东话与今通州境内的通东话大致相同。
这两种方言在听感上差别较大,但就其特点来看,海门方言属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通东方言属吴语太湖片毗陵小片。
海门方言和四甲方言同属太湖片吴语。
二者差异较大。
前者属以苏州话、上海话和嘉兴话为代表的苏沪嘉方言小片;后者则一般认为属以常州话为代表的毗陵方言小片。
海门话翻译
(原创版)
目录
1.海门话的概述
2.海门话的特点
3.海门话的翻译方法
4.海门话翻译的实践案例
5.海门话翻译的重要性
正文
海门话,又被称为海门方言,是一种吴语方言,主要分布在我国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
作为一种地方性语言,海门话具有自己独特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首先,海门话的声母、韵母和声调与普通话有很大的不同。
海门话的声母较多,有 27 个,而普通话只有 21 个。
此外,海门话的韵母也十分丰富,有 49 个,比普通话的 39 个要多。
在声调方面,海门话有 8 个声调,而普通话只有 4 个。
这些特点使得海门话的发音相对复杂,对于不熟悉这种方言的人来说,理解和交流具有一定的难度。
其次,海门话的词汇和语法也具有独特的特点。
海门话中有许多特有的词汇和表达方式,这些词汇和表达方式是当地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
这些特点使得海门话具有很强的地方文化特色。
对于海门话的翻译,首先要了解海门话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然后采用相应的翻译方法。
对于海门话中的特有词汇和表达方式,可以采用直译的方法,保留其地方文化特色。
对于海门话中的声母、韵母和声调,可以采用音译的方法,尽可能地还原海门话的发音。
例如,海门话中的“馒头”翻译成普通话是“面包”,“水”翻译成普
通话是“活水”。
这些翻译保留了海门话的地方文化特色,同时也能让普通话使用者理解其含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的深入发展,地方语言翻译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对于海门话这种地方性语言,翻译不仅可以促进地方文化的传播,还可以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海门方言语法专题研究
位于长江口北岸的海门市及其相邻地区是长江以北最大的吴语
人口聚居地。
本文选取海门方言中较有特色的副词以及程度、否定、体貌、定指等语法项作为研究对象,在共时描写的基础上,尝试同其他吴语方言及明清吴语文献等作横向或历时的比较研究。
论文除引言和结语之外共分五章。
引言部分简要介绍海门市的地理历史及人口概况,海门方言的语音系统与语法特点,海门方言语法研究的现状,本文的
研究意义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为副词,描写时间、范围、语气、情态四个次类五十多个常用副词的句法语义特点。
第二章为程度,从附加、重叠、前加状语、后加补语四个角度描写海门方言的程度表达方式。
第三章为否定,描写海门方言的“弗、朆、奥、呒得、呒处”五个否定词的语义以及相关的否定句、疑问句格式。
第四章为体貌,描写海门方言的实现体、将行体、起始体、进行体、持续体等体意义的表达形式。
第五章为定指,着重描写海门方言定指系统中概数词“多”的定指用法,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汉语方言普通名词的定指表达类型。
本文的主要结论有:1.地处江海一隅的独特地理位置使得海门话相对于城市方言上海话、苏州话而言保留了更多明清吴语的语法成分,在吴语中心城市已经或正在消失的一些语法现象仍然活跃在海门话中,例如“交关”的程度补语用法;2.海门话与母方言崇明话之间存在的某些语法差异主要源于江淮方言南通话等邻近方言的影响,例如“快煞”的前置用法;3.汉语方言普通名词的定指表达常式是“指示词+数词+量词+名词”,指词型、量词型、数词型定指都是因省略或融合而形成
的变式,海门话概数词“多”的定指义来自定指词的省略;4.吴语已然体是非问句的多种样式是表体成分、表问成分与谓语动词三者自由组合的结果,其中表体成分必须紧靠谓语动词;海门话较为特殊的“朆
+V+(口伐)?”已然体是非问格式可以看作上海话的“V+勒+(口伐)?”否定词格式与苏州话的“阿曾+V?”发问词格式两者共同影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