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语法研究第一步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2
舒城方言语法专题研究舒城位于安徽省中部,舒城方言属江淮官话洪巢片。
本文选取舒城方言中较有特色的构词法、副词、体貌系统、“得”字句、“可VP”问句等内容作为研究对象。
在共时描写的基础上,尝试同普通话、周边方言及相关汉语史材料等作横向和历时的比较研究。
全文除引言之外共分五章。
引言部分简要介绍舒城县的历史沿革、地理人口概况、舒城方言语法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意义及研究方法等。
第一章:舒城方言的构词。
舒城方言的构词手段丰富多样,本章主要对附加式、重叠式构词进行了讨论。
在附加法构成的词语中,名词、状态形容词占有很大的比重。
重叠法构成的词语主要为状态形容词。
第二章:副词。
舒城方言副词分为程度、范围、情态、时间、语气、否定六类,它们在形式和用法上都与普通话有一定的差异。
本章重点描写分析与那些普通话不同的副词。
第三章:舒城方言的体貌系统。
舒城方言体貌分为:完成体、经历体、进行体、持续体、起始体、继续体、短时貌、尝试貌、反复貌、随意貌等十个方面,其中,用法较复杂独特的有“完成体”和“尝试貌”。
本章着重描写了这十个体貌的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并比较了相关的体标记,探讨了部分体标记的来源。
第四章:主要讨论了舒城方言的“连V是V”格式、“与‘得’相关的句子”和“可VP”问句。
“连V是V”格式是江淮官话一个较特别的格式,在口语中使用很频繁,具有一定的生动形象性。
“得”在舒城方言中可以作动词、助动词、结构助词和准完成体标记,“得”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虚化。
“可VP”问句在语感上对应普通话的反复问句和表纯粹询问的是非问句,属“中性问句”。
“可”显示疑问焦点,可以用在动词、形容词、动词和形容词短语前。
“可VP”在句中可以出现在除主宾语之外的任何句法位置上,“可VP”还可以构成附加问。
“可VP”问句还可以和特指问、“可VP”问句形成混合句式,表达双重的询问意义。
本章还考察了“可VP”问句的历时来源。
第五章:余论。
这一章是对全文的总结,主要阐述关于本文研究的一些思考。
普通话对汉语方言的影响研究的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
普通话对汉语方言的影响研究的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语音学研究:通过比较普通话和不同方言的语音系统,分析普通话对方言语音的影响。
可以采用声学分析仪器对语音进行录音和分析,比较语音特征如元音、辅音的发音、声调等方面的差异。
2. 词汇学研究:通过对普通话和方言的词汇进行比较,分析普通话对方言词汇的借用、替代、衍生等影响。
可以采用语料库研究方法,搜集普通话和方言的大量语料,进行词汇对比和语义分析。
3. 语法学研究:通过比较普通话和方言的语法结构,分析普通话对方言语法的影响。
可以采用句法分析方法,对普通话和方言的句子结构进行比较,寻找共性和差异,并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
4. 社会语言学研究:通过调查普通话和方言在社会语境中的使用情况,探讨普通话对方言的社会影响和使用动态。
可以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调查不同年龄、教育程度、地理区域等因素对普通话和方言使用的影响。
5. 心理语言学研究:通过实验方法,研究普通话和方言在听觉、认知加工、语言理解等方面的差异。
可以采用眼动追踪技术、脑电图、行为实验等方法,分析普通话和方言在不同任务条件
下的加工方式及其影响。
综上所述,普通话对汉语方言的影响研究可以从语音学、词汇学、语法学、社会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等多个角度出发,结合实地调查和实验方法,全面探索普通话对方言的影响。
汉语方言的语法特点与变体研究在汉语的广袤疆域中,存在着众多的方言,它们因地域、历史因素的差异而形成各具特色的语言系统。
方言是汉语的宝贵遗产,研究方言的语法特点与变体对于理解汉语语言本身的演变过程以及地域文化的形成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一、语音变体方言之间最明显的区别就是语音变体。
在汉语方言中,最常见的变体有声母、韵母和声调的变化。
1. 声母变体:比如在北京话中,声母"zh"会发为"z"。
这种变体可以根据地域的不同出现差异。
2. 韵母变体:以浙江宁波话和上海话为例,宁波话中的"i"变为"e",而上海话中的"e"变为"i"。
这种变体也是受地域影响的典型现象。
3. 声调变体:广东话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方言之一,它的声调变体非常复杂。
比如在广州话中,声调会影响字音,同样的字在不同的声调下会有不同的读音。
这种变体是方言独特的语音现象。
二、词汇变体汉语方言在词汇层面也存在着丰富的变体现象。
方言之间的词汇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读音差异:例如,北京话中“电视”读音为"diànshì",而四川话中则读为"dinshi"。
这种变体是因为方言区域之间的语音差异。
2. 词义扩展:方言往往会对原本的词义进行扩展或细化。
比如在上海话中,“茶”这个词的词义不仅仅指代茶叶,还包括花草、药材等。
3. 新词产生:方言的独特环境和文化背景也促使着新词的产生。
例如,湖南话中有一个独特的词汇"屌丝",这个词在标准汉语中并没有对应的词义,只在方言中使用。
三、语法特点除了语音和词汇方面的变体,汉语方言在语法上也具有不同的特点。
1. 词序差异:汉语方言中的词序往往与标准汉语有所不同。
例如,在四川话中,"我去图书馆"的表达顺序可能是"我图书馆去"。
收稿日期:2000203212作者简介:汪国胜(1958-),男,湖北大冶人,华中师范大学语言学系教授,主要从事汉语方言研究。
第39卷第3期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0年5月V o l .39 N o .3Journal of Central Ch ina N o r m al U niversity (H um 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 M ay 2000新时期以来的汉语方言语法研究汪国胜(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摘要:新时期以来的汉语方言语法研究,在认识上,由忽视到重视;内容上,由单一到多元,重视规律研究、系统研究、范畴研究、形态研究和类型研究;方法上,由平面到立体,从单一的平面描写开始转向两个“三角”的动态考察;方式上,由分散到合作,从个人单干开始转向集体协作。
关键词:新时期;方言;语法中图分类号:H 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2456(2000)0320095203 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我国“科学的春天”的到来,汉语方言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新时期以来,方言语法的研究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并取得了令人欣喜的进展。
本文简要谈谈笔者对新时期以来汉语方言语法研究的一些粗浅的印象。
这些印象是从跟以往的方言语法研究的比较中得出的。
一、认识上,由忽视到重视我们都能明显地感觉到,新时期以来,汉语方言语法的研究受到了空前的重视。
以前,学者们一般认为,汉语方言的差异主要在语音,其次是词汇,语法的差异并不大。
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人们就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语音,忽视语法。
在方言调查报告、方言概况以及方言志之类的著作中虽有语法的内容,但往往是点缀;虽然也能看到方言语法的专论,但数量很少。
进入新时期,汉语方言的研究成为汉语研究的活跃领域。
随着调查研究工作的深入,学者们看到方言语法的差异并不小,至少并不像以往人们想象的那么小;同时认识到方言语法研究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开始重视起方言语法的研究。
漢語方言語法調查手冊電子檔目錄壹句型一、被動句 (1)二、比較句 (2)三、處置句 (3)四、存現句 (5)五、動賓句 (5)六、動賓補句 (6)七、否定句 (7)八、“給”字句 (8)九、兼語句 (9)十、緊縮句 (9)十一、“來”、“去”句 (10)十二、連動句 (10)十三、判斷句 (11)十四、雙賓句 (11)十五、疑問句 (11)十六、主謂謂語句 (15)十七、“有”、“無”句 (15)十八、其他句型 (16)貳句法結構一、定中結構 (17)二、同位結構 (18)三、聯合結構 (18)四、中補結構 (18)五、狀中結構 (20)参語序和省略一、語序 (21)二、省略 (22)肆名詞一、名詞重疊式 (24)二、名詞的語綴 (25)四、名詞逆序構詞 (34)五、名詞的兼類 (35)六、方位詞 (35)伍動詞一、動詞重疊式 (36)二、動詞的語綴 (42)三、動詞的音變 (44)四、動詞的兒化 (45)五、動詞逆序構詞 (46)六、動詞的兼類 (47)七、趨向動詞 (47)八、助動詞 (49)陸形容詞一、形容詞重疊式 (50)二、形容詞的語綴 (52)三、形容詞的兒化 (54)四、四字格 (54)柒數詞和量詞一、數詞 (56)二、量詞 (59)三、常用量詞和名詞配合調查表 (61)捌副詞一、程度副詞 (72)二、重複、連續副詞 (73)三、範圍副詞 (73)四、肯定、否定副詞 (73)五、情態副詞 (74)六、時間副詞 (74)七、語氣副詞 (75)九、副詞調查表 (75)玖代詞一、人稱代詞 (78)三、疑問代詞 (81)四、指示代詞 (83)拾介詞與連詞一、介詞 (87)二、連詞 (93)拾壹助詞一、結構助詞 (99)二、動態助詞 (100)三、語氣助詞 (108)拾貳擬聲詞和嘆詞一、 擬聲詞 (119)二、 擬聲詞調查表(一) (119)三、 擬聲詞調查表(二) (120)四、 嘆詞 (122)五、嘆詞調查表 (123)附錄一《漢語方言調查簡表》語法例句 (126)附錄二《方言調查詞彙表》語法例句 (128)附錄三《漢語方言及方言調查》語法例句 (136)壹句型一、 被動句(一)語序不同1.碗叫他給打了。
扬雄《方言》语言学研究方法探析扬雄《方言》是中国最早的方言地理学著作之一,被誉为中国方言地理学的开山之作。
在著作中,扬雄通过对方言的调查和归纳总结,探究了方言的分布规律、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的特点。
本文将探讨扬雄在《方言》中所采用的语言学研究方法。
一、方言调查方法方言调查是扬雄《方言》研究的重要基础,而《方言》中具体的调查方法包括:1、实地走访扬雄选择了当时中国南北各地的重要城镇和农村,到处进行实地走访,与当地人交流,收集方言数据。
这种方法使得扬雄得以了解不同地域、不同社会阶层和职业的人们所使用的方言。
2、用文字记录在采集方言数据时,扬雄采用文字记录的方法,详细记录了方言入门、音韵、词汇、用法等方面的内容。
这种方法不仅方便记录和整理方言数据,更能够保证方言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对比分析扬雄在调查过程中,对比各地方言的异同,通过对方言的韵母、声调和音位的分布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得出了方言的基本规律和分类方法。
这种对比分析的方法为方言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1、概括总结法扬雄在研究方言时,采用概括总结法,通过对方言音韵、语法、词汇等方面的特点进行概括、总结,得出了方言的特点和规律。
这种方法能够使研究者对方言有一个系统、全面的了解。
2、历时比较法3、区域研究法扬雄采用了区域研究法,将中国分为东西南北四大方言区,对不同方言区的方言进行研究和分类。
这种方法可以直观地了解方言的空间分布和联系。
四、结论综上所述,扬雄在《方言》中采取了实地调查、记录数据、对比分析等多种语言学研究方法,对方言的音韵、语法、词汇等方面进行了细致地研究,得出了方言的特点和规律,为中国方言地理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贵港话语法研究贵港话属于粤方言勾漏片。
本文主要探讨贵港话的实词、虚词和句法方面的问题,在对贵港话语法进行共时描写的基础上,试同普通话以及周边其他粤方言(平南话、南宁话、玉林话、北流话、广州话等)进行对比,力求最大限度地突显贵港话本身的独特性。
本文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是绪论,介绍贵港市的历史地理概况、民族人口组成、语言使用现状等,此外还对贵港话乃至广西区内的粤语语法研究进行了综述,最后交代此次研究的目的和材料来源。
第二章是贵港话实词的研究,涵盖名词、形容词、动词、数词、量词和代词。
名词部分涉及逆序词、词缀、重叠式和名词的组合功能,其中逆序词的结构和后缀“儿”、“仔”是考察的重点。
形容词部分主要分析了重叠式和嵌入式。
动词部分涉及能愿动词、趋向动词和系动词,量词部分除了系统描写名量词和动量词外,还对量词的语法功能进行了分析。
代词部分涉及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的分析。
第三章是贵港话虚词的研究,主要有副词、助词、连词和介词四大类。
其中副词分为肯定副词、否定副词、程度副词、范围副词等八类进行描写分析;介词分为施事格、处所格、源点格、途径格、伴随格等十二类;连词分为并列关系、取舍关系、转折关系、选择关系等十一类。
助词部分着重描写了完成体、经历体、进行体、尝试体、已然体等十一类体标记。
第四章是贵港话的句法研究,主要讨论贵港话的宾语语序和状语语序问题,还有疑问句、否定句、比较句和处置句四类特殊句式。
第五章是贵港话特色词语分析,对贵港话的特色词语(“侬”、“爹”、“样”和“着”)进行分析,并构拟这些词的语义发展过程,第六章是结语部分,总结全文,进一步强化对贵港话语法现象的认识,为将来贵港话乃至整个粤方言的语法研究提供更多富有价值的语言材料。
泗洪方言语法研究泗洪话属江淮方言,迄今为止,泗洪语法只有本县县志及江苏省方言志中零星提及,系统、专题研究尚未见。
本文以系统语法调查为基础,综合描写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语义学等理论中于方言语法研究有益的成分,研究泗洪话的语法现象。
本文分八个部分,第一章到第六章是主体。
0引言。
介绍泗洪县的人文地理情况、语音系统,以及本文研究的对象和方法、语料来源、符号说明。
第一章名词的小称。
泗洪话名词的小称可分为重叠式、“头(子)”缀式、“子”缀式、音变的前缀“小[(?)55]X”式,其中变调的语义—形态前缀“小”可以表爱指恨,这种格式很有方言特色,它为近代汉语的“我把你个/这……”类句式的研究提供了线索。
第二章形容词生动形式。
泗洪话形容词可分为附加式和重叠式,附加式在[+程度]、[+情感]、[+描摹]义上存在一定的内部差异;减量的前缀式侧重内在性质的[+描摹],而增量的后缀式侧重内在程度的[+描摹],因而前者不能重叠,而后者可以继续进行二次或三次重叠。
附加式和重叠式中都存在变调形式,因而造成了形容词生动形式的多样性。
它们的语法功能主要是独用、做谓语、状语和补语。
第三章方所范畴。
方所语义格标记包括介词标和方位标两种。
泗洪话里介词标“待在”类可以表示“在、从、到”义,位于V后的方所语义格的实现可以不依赖介词标,只依赖NP和方位标;泗洪话的方位标是在功能上具有从词根倾向到有后附性到独立运用的序列系统,存在着内部差异;而泛向的方位标“宁/海/块”可以后附于指人的名词、处所专名、一般名词等后,PPC“待宁/海/块”可以表达进行体和持续体。
第四章体貌范畴。
泗洪话动词的体貌分为体系统和貌系统,其中“体”包括完成体、进行体、持续体、经历体、起始体、继续体;“貌”包括尝试貌和反复貌;泗洪话的体貌标记是虚词、语音成分以及重叠式,本章分析了它们的来源及用法。
第五章被动式。
泗洪话的被动式介词分为强式“挨、给”和弱式“嫽、倒[(?)55]”两类,被动式的动词主要是单音节的强动态性的动词,被动式的句法格式从VP的角度看有动补结构等;从介词的角度看,可分为无介词型、单介词型、双介词型以及施事受事介词同现型,通过介词类型的分析表明,泗洪话句首能够容纳的体词性成分比普通话多,且受事成分居前是优势格式。
听《方言语法研究第一步》讲座有感
——2011级汉语国际教育
邓思颖教授是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的老师,他是此次学术讲座的主讲者。
此次讲座的主要内容是简述了方言语法研究的方法和邓教授分享了个人研究及其教学的心得。
尝试讨论的问题是为什么要从语法的角度研究方言和怎样研究方言。
邓教授对方言作了界定,他引用了詹伯慧1985《现代汉语方言》中对方言的定义,即方言是一种语言的地方变体,作为同一种语言的不同方言,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分布在不同的地域;二是同属于一古老语言发展的结果。
方言从属于民族共同体。
在这个定义中,我们首先对方言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方言是语言的地方变体,也就是说方言在语言的基础上因地域的不同而出现了变化。
赵元任1980年在《语言问题》这本书中,也对方言下了定义,即平常说方言,是同一族的语言,这个往往受政治上的分支的情形来分,与语言本身不是一回事儿。
方言的渐变与地理有关,但如果把它区分不同的语言又与政治有关,与语言本身是无关的。
乔姆斯基也对方言做出了定义。
在中外学者对方言的定义中,邓老师提出了方言学的一些观点,他本人认为方言其实是独立的语言,具有完整的语法系统,方言的差异也就是语言的差异。
同时方言的研究离不开方言语法。
邓老师通过举例例证了自己的观点。
关于语法的研究,首先我要明确定义,知道什么是语法学,一种语言的组词造句;邵敬敏2011年的《现代汉语通论》中对语法的定
义是语法是语言构造的规则。
通过学者们的定义从而衍生出了语法学的定义。
在《语言学名词2011》这本书中是这样定义的,语法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研究语言的组词造句规则,一般包括词法学和句法学。
邓老师提出,生成语法学总的研究方向就是希望构建出明确的语法,建立一套解释充分的语法学理论。
形成语法学,着重以形式化的方式研究语法,强调语言形式的重要性,从语法内部找出解释语言结构的原因。
不是从语法外部寻找答案。
(如,语用、认知、历史来源、语言接触、文化等。
)邓老师通过例子,给我们讲解了汉语句子的不同结构。
在方言语法研究方面,吕叔湘在1982年《语文常谈》中指出,方言的差别最引人注意的是语音,划分方言也是主要依据语音。
事实上凡是语音的差别比较大的,语汇的差别比较大,至于语法,在所有汉语方言之间差别都不大。
方言语法的研究的终极目标:了解方言真实的面貌,了解人类语言的特点。
方言研究入门的基本法:一要打好汉语语法的基础;二要培养对语言现象的敏锐力;三是系统的学习基本的理论;四是带着理论思考个别现象;五是研读经典篇章;六是多听、多说、多写和多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