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宜农荒地旱灾风险综合评价与开发战略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68.26 KB
- 文档页数:6
GIS技术下的渚洲土地适宜性评价目录摘要一、前言1、问题的提出2、研究现状3、研究内容4、研究流程二、基础理论1、基本概念2、研究技术方法Ⅰ层次分析法ⅡGIS与空间分析(1)地理信息系统(2)空间分析三、研究区域概况四、农用地适宜性评价技术与方法1、评价目标的确定2、评价体系的拟定3、评价因子的选取4、评价因子数据获取(1)评价因子权重的确定(2)评价因子专题数据生成.五、评价分析模型与结果分析1、评价分析模型2、评价结果分析(1)耕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分析(2)园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分析(3)林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分析六、结论参考文献摘要: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它是进行土地利用决策,确定土地利用方向的基本依据,是近20年来土地资源研究的主要内容。
农用地适宜性是土地适宜性评价的主要内容之一,通过对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进行适宜性等级的划分,揭示其作为农用地的适宜性大小,从而为调整和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制定合理的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本次研究将地理信息系统和数学评价模型相结合,以莱西市渚洲地区的农用地(耕地、园地、林地)作为评价对象。
根据研究区域的实际情况,遵循评价因子选取的原则,选定了海拔、坡向、坡度、水源灌溉和交通通达性五个评价因子作为农用地适宜性的评价体系。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数据库技术建立了研究区域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数据库,在评价数据库的基础上,借助GIS的叠加分析、栅格数据聚类分析、DEM地形分析和缓冲区分析等空间分析功能,获取了研究区域的评价因子专题层。
利用层次分析法和加权指数和法与限制性因素法对研究区域的农用地进行了适宜性等级的评价。
关键词:适宜性评价;农用地;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一、前言1、问题提出土地资源是进行农业生产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
农业生产同土地和自然环境的关系特别密切,没有土地就没有农业生产。
在农业生产中,土地不仅被当作基地、立足点和空间操作场所而发挥作用,而且被当作极其重要的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而发挥作用,是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基本生产资料。
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估与区划成果技术报告的意见和建议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估与区划成果技术报告的意见和建议,听起来就像是个高深莫测的话题,不过别担心,我们今天就来聊聊这事,轻松一点,幽默一点,让它变得有趣。
首先啊,咱们得明白,啥是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估。
想象一下,就像你在家里备战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先得看看窗户是否关好,地下排水系统是不是通畅,家里的易燃物品是不是放在安全的地方。
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评估就是为了提前做好准备,省得一到真正来个灾难,大家慌了手脚,得不偿失。
得给个赞,报告里的分析真是详细啊,简直是“全景式”的展示了各类自然灾害的风险,仿佛给我们装上了一个“天眼”。
这不,报告中提到的地震、洪水、台风等,那是个个都是“老朋友”,来了就让人心惊胆战。
不过,细细一看,报告的逻辑还是挺清晰的,风险评估就像是把这些“老朋友”逐个请到座位上,让他们讲述自己的人生故事,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它们的“脾气”。
不过,咱们也得提点意见。
报告虽然写得不错,但有些地方确实有点像“天书”,普通人看了也未必能明白。
就像咱们平时逛菜市场,摊贩讲价的时候,你听得云里雾里,最后只能一脸茫然。
为了让大家都能明白这些专业术语,建议咱们能不能加点简单易懂的解释呀?像是用个小插图,或者直接举例子,这样一来,大家也能更容易消化吸收,毕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想再让人们在理解上碰壁。
再说说区划成果,区划的结果就像是给每个地方贴上了“危险指数”的标签,真的很重要。
可是,有时候这些标签可能会让人感到不安。
举个例子,你看到自己居住的地方被标注为“高风险区”,心里可不舒服了,心想着:“哎呀,我是不是该搬家了?”这时候,建议报告中能增加一些积极的应对措施,让大家看到希望,而不是一味地强调危险。
生活已经够艰难了,谁还想再给自己增加心理负担呢?让大家知道,不管是哪里,只要做好准备,总有办法把风险降到最低。
报告里提到的各类应对措施,真是让人眼前一亮,简直就像是给我们送来了“救命稻草”。
耕地后备资源是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2017年1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总目标,并指出以县域自行平衡为主、省域内调剂为辅、国家适度统筹为补充,落实补充耕地任务。
《意见》的发布为耕地后备资源匮乏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拓展了新空间,妥善解决了保护与发展用地之间的矛盾[1-2]。
加强对耕地后备资源的调查和评价,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对城镇周边耕地的需求日益增加,导致城镇及乡村违建现象屡禁不止,直接造成耕地资源大量损失。
为科学制定农业发展规划、土地政策和土地管理措施,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土地保护和粮食安全,需摸清耕地后备资源的类型、数量及空间分布[3-5]。
1资料与方法1.1研究区概况布尔津县隶属新疆阿勒泰地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阿尔泰山脉西南麓,准噶尔盆地北沿,南北长200km ,东西宽49~82km ,呈葫芦形,总面积10540.3km 2,国界线长218km 。
布尔津县属北温带寒冷地区大陆性气候,水资源丰富,湖泊众多。
1.2数据收集本次调查的布尔津县耕地后备资源相关数据,主要包括2020年度国土变更调查成果、城镇开发边界、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相关内容、县域降水量统计数据、水系分布情况、土壤普查及农业普查成果、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影像图、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及测土配方数据等基础数据(见表1)。
1.3评价方法采用限制因子分析法,对布尔津县所有图斑逐一进行评价,并根据参评指标进行分析,出现任何不符合宜耕条件的指标,均定义为不宜耕,否则定义为宜耕。
评价指标和不宜耕评价筛选依据详见表2。
收稿日期:2023-04-08作者简介:廖旭东(1967—),男,四川隆昌人,大专,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耕地质量保护和监测技术评价。
E-mail :*****************。
农业干旱评估方案一、背景干旱是制约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其严重程度对于农业产业和农民的生计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为此,为农业干旱的评估提供科学的指导,进行农业干旱评估方案的制定尤为重要。
二、评估指标农业干旱的评估指标包括下面三个方面:1. 水分状况农业生产过程中,水分是重要的因素。
因此,农业干旱评估中第一点是评估当前的水分状况。
评估水分状况需要关注农业生产的土壤水分含量,降雨量等,通过这些数据,可以初步判断当前的生产中干旱的问题。
2. 作物状态作物是农业生产的核心,而干旱后作物受损的情况对于干旱影响的评估尤为重要。
因此,农业干旱评估中的第二个方面就是对于作物状态的评估,包括作物的生长现状、受灾情况和生产潜力等。
3. 农业生产现状农业生产现状是反映当地农业生产能力和产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干旱的情况下,正常农业生产需要的水量不能满足作物的需求,因此受干旱影响的地区往往农业生产也会出现明显的下降。
三、评估方法由于干旱评估涉及到多个因素,需要综合考虑各种指标,因此评估方法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评估方法,最常用的有以下两种:1. 大趋势评估法大趋势评估法是通过分析一个地区的雨量、气温、气候类型等自然因素以及该地区的农业生产产能和农业发展情况,综合判断出该地区是否存在干旱问题,以及该干旱问题会对当地农业生产产生什么影响。
2. 统计学评估法统计学评估法是通过分析干旱时期内的水资源利用明细表以及作物生长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利用数据分析技术,进行数学模型预测,深入研究干旱问题对于农业生产影响的严重程度,可精细分析干旱的变化规律和趋势变化。
四、预防和应对措施农业干旱评估的第四个方面就是对于干旱问题的预防和应对措施。
为了应对农业干旱带来的严重后果,需要采取一些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例如:•调整种植结构:选择抗旱性较强的农作物,如早熟玉米、甘蔗、甜菜等。
•合理管理土壤:保持土壤水分,避免过度开垦、过度耕作等高耗水作业。
•合理利用水资源:通过一系列措施,如水利设施建设、水源开发、推广节水技术等,保证农业用水的合理利用。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分类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提纲国农办字[1999]19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央农口有关部门:为了规范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根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发字[1999]1号)的有关规定,现将拟定的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分类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提纲印发给你们。
自2000年起,凡属国家农发办评估、审定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均应按照本通知要求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
其他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可参照本通知要求编制。
在执行中有何问题,请及时函告我办。
附件:一、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定要求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提纲农业综合开发多种经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提纲二、农业综合开发高新科技示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提纲一九九九年九月二十一日附件一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要求可行性研究是目前国内外项目建设中广泛采用的一种技术经济认证方法,是项目管理程序中的组成部分,是提出建设项目计划以前根据项目建议书进行的研究工作。
其目的是根据国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和地区规划、行业规划的要求,对拟建项目进行投资方案规划、工程技术论证、社会与经济效益预测和分析,并经过多方面的计算、分析、论证和比较评价,为项目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和建议。
其作用是:作为上级部门评估、审定项目的依据,作为项目进行扩初设计、施工设计、设备定货、施工准备等前期工作的依据,作为环保部门审查项目对环境影响的依据,作为向项目建设所在政府和规划部门申请建设执照的依据等。
(一)可行性研究的依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的主要依据是:1、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有关行业政策、标准和计算公式;2、《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及国家制定的其他农业综合开发政策、规定;3、省级农业开发部门对项目建议书的认定意见;4、有关基础资料。
农业干旱评估方案背景介绍干旱是一种自然灾害,经常影响到农业生产。
农业干旱评估是在干旱灾害发生之前,预测、监测和评估干旱对农业的影响。
它可以帮助政府、农民、农业机构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制定优先级,并在保障食品安全和维护农业生产能力方面提供支持。
农业干旱评估方案农业干旱评估方案是基于气象条件、农业生产情况、土地使用和水资源利用状况的分析。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农业干旱评估方案:1. 气象数据收集干旱的主要因素是气象干旱。
因此,农业干旱评估方案需要收集气象数据,如降雨量、蒸发量、风速和温度等。
这些数据可以用于评估干旱程度及其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影响。
2. 农业生产数据收集收集农业生产数据也是农业干旱评估方案的必要步骤。
这些数据可以包括农作物产量、牲畜、家禽出栏量以及农业用水量和灌溉水资源利用情况等。
这些数据可以用于计算和评估失业率、农产品价格、粮食供应和安全等。
3. 水资源利用情况分析水资源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评估农业干旱方案时,需要对水资源的利用情况进行分析。
这包括灌溉、地下水和水库的状况。
这些数据可以用于评估水资源的短缺程度和流量状况,从而提供更准确的干旱预测。
4. 应对措施建议根据以上三步的分析结果,制定应对措施是农业干旱评估方案的核心。
这些应对措施可以包括制定政策、灌溉系统的改善,以及技术支持和农业生产的多元化等。
这些应对措施旨在保护农业生产,维护食品安全,以及向农民提供支持和帮助。
管理建议为了使农业干旱评估方案得到及时实施并产生应有的效果,以下是一些管理建议:1.采用先进技术采用新的技术和工具将会有助于更准确地监测干旱情况以及评估对农产品的影响。
一些常用的技术和工具包括卫星图像、遥感和气象监测。
2.政策支持政策支持是推动农业干旱评估方案的关键因素之一。
农业干旱评估方案需要得到政府的支持,例如通过制定法规和资助政策。
这是保护农民和促进农业生产的重要措施之一。
3.预算支持需要在农业干旱评估方案中安排预算支持,确保各项评估和应对措施可以得以顺利实施。
农业灾害风险评估与应对农业是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然而,由于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的不断出现,农业生产面临着日益增加的风险。
为了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进行农业灾害风险评估,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一、农业灾害风险评估农业灾害风险评估是指通过对农业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科学评估,以了解其发生的可能性和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程度。
在评估中,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自然灾害风险评估:包括洪水、旱灾、台风、冰雹等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评估。
2. 气候变化风险评估:考虑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潜在影响,包括温度的上升、降水变化等因素。
3. 病虫害风险评估:评估各种病虫害对农作物的危害程度和发生概率。
4. 生产管理风险评估:评估管理不善、技术不足等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二、农业灾害风险应对农业灾害风险应对是指在灾害发生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减少损失、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灾害应对措施:1. 建设灾害监测系统:完善农业灾害监测网络,及时掌握灾害信息,为应对灾害提供科学依据。
2. 加强灾害预警和预报:利用先进的气象技术和模型,提前预警,及时发布灾害预报,帮助农民做好防范措施。
3. 推广抗灾品种:培育适应性强、抗灾能力高的农作物品种,以减少灾害对农业生产的损失。
4. 改进农业管理:加强农业生产管理,包括合理的排水、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减少灾害的发生。
5. 开展保险和风险分担机制:建立农业灾害保险制度,降低农民因灾害而遭受的经济损失。
6. 发展多元农业经济:通过发展农业多样化经济,减少对单一农产品的依赖,降低由灾害引起的风险。
三、案例分析:中国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面临着多种农业灾害风险。
在过去几十年中,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评估和应对农业灾害风险。
首先,中国建立了全国性的农业灾害监测和预警系统,通过对气象数据和灾害信息的收集和分析,提前预警,及时发布灾害预报,帮助农民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其次,中国加大了对研发抗灾品种的投入。
我国耕地保护的经济分析及对策研究王卫(河北师范大学地理系石家庄050016)收稿日期:1997-01-12;收到修改稿日期:1997-06-05。
提要本文以我国耕地紧缺的实际为背景,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了耕地保护对提高农业投资效率和保障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性,并构建了与耕地紧缺相适应的耕地保护国民经济评价方法。
提出了我国耕地保护的对策体系。
关键词耕地保护经济分析国民经济评价对策从现在起到下世纪中叶,我国将进入人口与耕地矛盾冲突最为尖锐的时期。
一个时期以来,人们对耕地保护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生存这一命题议论颇多。
但实际上,耕地保护对中华民族发展影响更为直接和迫切。
为此,本文试图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耕地保护对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耕地保护的相关对策。
1我国耕地保护的经济分析1 1耕地保护对产出的影响耕地产出是资金、劳动、土地等有形投入要素和技术水平、经济体制等无形要素的函数。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宏观背景下,上述要素对耕地产出的影响将表现出如下特征:(1)我国目前农业产出中,科技贡献率只占30%左右,而发达国家为70%~80%,技术进步对耕地产出增长的贡献潜力较大;80年代初期开始的以土地产权制度为核心的体制改革,为农村经济注入了极大活力,它对这一时期耕地产出增长的贡献约为30%~35%[1]。
现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仍然存在一定的增产潜力。
(2)资金和劳动是耕地产出的变动投入要素,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二者对耕地产出的贡献份额将出现资金上升、劳动份额下降的变化趋势。
80年代以前,我国长期实行以农业积累支持国家工业化的战略,导致农业中资本劳动比率偏低、劳动生产率低下,虽以劳动对资金的替代,保持了较高的耕地产出,却付出了二元经济的结构失衡代价。
消除经济上的二元结构是我国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之一,它必然要求耕地产出中资金贡献份额的上升。
(3)根据我国后备耕地资源严重不足的实际,不论是长期看还是短期看,耕地数量都属不变投入要素。
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技术要求(水旱灾害No.5-5)干旱灾害风险调查评估与区划编制技术要求(第4版)2020–12–16水利部水旱灾害风险普查项目组编制目次1 基本规定 (1)1.1 适用范围 (1)1.2 基本单元 (1)1.3 规范性引用文件 (1)2 干旱灾害致灾调查 (1)2.1 调查目标与范围 (1)2.2 调查原则 (1)2.3 调查技术路线 (1)2.4 调查任务与内容 (2)2.5 成果要求 (2)3 干旱灾害风险评估 (2)3.1 风险评估目标 (2)3.2 不同干旱频率下的水资源量计算 (2)3.3不同干旱频率下的供水能力分析 (2)3.4不同干旱频率下的影响分析 (3)3.5干旱灾害风险分析 (3)3.6 成果要求 (4)4 干旱灾害风险区划 (4)4.1 风险区划目标 (4)4.2 干旱灾害风险度计算 (4)4.3分类干旱灾害风险区划 (5)4.4干旱灾害综合风险区划 (5)4.5 成果要求 (5)5 干旱灾害防治区划 (5)5.1 防治区划目标 (5)5.2 干旱灾害风险源分析 (6)5.3干旱灾害防治区划 (6)5.4 成果要求 (6)附录A 调查表格式样 (7)1 基本规定1.1 适用范围本技术要求规定了干旱灾害致灾调查、风险评估、风险区划以及防治区划的目标、原则、范围、内容、方法及成果要求等。
本技术要求仅适用于第一次自然灾害风险普查试点阶段。
1.2 基本单元以县级行政区为调查与评估基本单元,区划适当考虑地形地貌等因素,区分山丘区和平原区。
1.3 规范性引用文件《区域旱情等级》(GB/T 32135-2015)《干旱灾害等级标准》(SL 663-2014)2 干旱灾害致灾调查2.1 调查目标与范围针对不同统计单元以及不同受旱对象,开展干旱灾害致灾调查。
调查各统计单元的干旱灾害背景、历史干旱灾害以及抗旱工程和非工程措施等情况,进而分析不同地区干旱灾害危险性来源、程度等,为干旱灾害风险评估及区划工作提供基础支撑,推进干旱灾害风险管理。
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国农业干旱灾害致灾因子、风险性特征及其影响机制研究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国农业干旱灾害致灾因子、风险性特征及其影响机制研究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中国农业干旱灾害频发且威力日益增强,给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
因此,深入研究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国农业干旱灾害的致灾因子、风险性特征以及其影响机制,对于有效应对和减轻农业干旱灾害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中国农业干旱灾害的致灾因子多种多样,主要包括降水减少、蒸发增加、气候干旱度的增强以及土壤水分亏缺等。
气候变暖导致了全球的降水变化趋势,相对干旱的地区更容易受到干旱灾害的威胁。
在中国,南方季风区和西北地区是较为干旱的地区,常年降水偏少,土壤水分亏缺现象普遍。
此外,全球变暖引发的气温升高也导致了蒸发增加,加剧了农作物需水量的上升,加重了灌溉需求和水资源的紧张程度。
其次,中国农业干旱灾害具有较强的风险性特征。
一方面,中国是人口大国,农业是重要的国民经济部门,因此,农业干旱灾害对国家的经济和粮食安全有着重要影响。
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气候和水资源特征差异较大,导致农业干旱灾害的频发区域和强度各异。
北方地区的干旱问题主要集中在土壤水分亏缺,南方地区则存在因洪涝和旱灾交替出现而带来的农业灾害,这使得农业干旱灾害对整个中国的影响都十分严重。
最后,中国农业干旱灾害的影响机制十分复杂。
首先,气候变暖导致的降水减少和蒸发增加,加剧了土壤水分亏缺,使得作物生长受到限制,产量减少。
其次,干旱引发的水资源紧张,特别是在农业灌溉需求增加的情况下,进一步降低了农作物的生产能力。
同时,干旱还会导致土壤质量的恶化,使得土地退化,并影响后续种植季节的作物产量。
此外,农业干旱灾害还会引发农村经济困难,增加农民贫困和社会不稳定的风险。
综上所述,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国农业干旱灾害的致灾因子、风险性特征及其影响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和掌握农业干旱灾害的形成原因和趋势,有助于制定科学合理的农业灾害防治措施。
第一章1.什么是土地?土地有哪些特性?2.简述土地与土壤、国土的差别。
3.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内容有哪些?4.简述土地与景观、环境的区别与联系。
5.简述土地与土地资源的区别与联系。
6.新中国成立后土地资源研究工作大致可分为哪几个时期?各时期的特点是什么?7.面对21世纪愈演愈烈的人地矛盾,土地资源学的作用将日益重大,请简要阐述土地资源学今后的发展前景和方向。
回答1.什么是土地?土地有哪些特性?答:土地是地球陆地表面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及人类活动的结果所组成的一个复杂的自然经济综合体,其性质随时间不断变化。
对土地的认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①土地是综合体;②土地是自然经济的产物;③土地是地球表面的陆地部分;④土地是一个立体的三维空间实体;⑤土地性质随时间不断变化。
土地的特性有:(1)资源属性:整体性、生产性、面积的有限性、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的差异性、时间变化性、土地资源的再生性与非再生性、多用途性;(2)资产属性:供给的稀缺性、位置的固定性、个体的异质性、使用的永久性和增值性、土地价格和价值的二重性、流通的特殊性;(3)生态属性:支撑功能、养育功能、净化功能;(4)工程属性;(5)社会属性;(6)权籍属性。
2.简述土地与土壤、国土的差别。
答:土地是地球陆地表面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及人类活动的结果所组成的一个复杂的自然经济综合体,其性质随时间不断变化;国土系归某一个国家管辖的地球上的某一部分空间,即受一国主权管辖的区域,国土不单指土地,而是国家管辖的地理空间,广义上包括一国的陆地、河流、湖泊、内海、领海和它们的下层、上空,还包括大陆架等;土壤是在地球表面生物、气候、母质、地形、时间等因素综合作用下所形成、处于永恒变化中的疏松矿物质与有机质的混合物。
土壤是在气候、母质、生物、地形和成土年龄等诸因子综合作用下形成的独立的自然体。
土地与国土:从范围来看,国土包括领土、领空、领海,超过土地范畴;从目的看,国土强调主权意义,即国与国的关系,而土地是自然社会综合体,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总报告gis支持下的农用地适宜性评价汇报人:2024-01-07•引言•GIS技术在农用地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目录•农用地适宜性评价实践•GIS技术在农用地适宜性评价中的优势与挑战•结论与建议01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用地资源日益紧缺,如何科学合理地利用和保护农用地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GIS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农用地适宜性评价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
研究背景通过GIS支持下的农用地适宜性评价,可以更加科学、准确地评估农用地的利用潜力和保护价值,为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农业生产的科学布局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决策依据。
研究意义研究背景与意义GIS技术简介定义GIS(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基于计算机技术的空间信息管理系统,它能够采集、存储、处理、分析和显示地理空间数据。
应用领域GIS技术在土地资源管理、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灾害监测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技术特点GIS技术具有空间数据的可视化和空间分析功能,能够提供多尺度、多维度的地理信息产品,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
农用地适宜性评价概述定义农用地适宜性评价是根据土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分析土地对农业生产的适宜程度和潜在限制因素,从而确定土地的农业利用方向和利用程度的评价过程。
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土地的自然适宜性评价和土地的社会经济适宜性评价。
自然适宜性评价主要考虑土地的光照、温度、降水、土壤肥力等自然条件;社会经济适宜性评价则侧重于土地的开发成本、市场条件、交通条件等方面的考虑。
应用价值农用地适宜性评价是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对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02GIS技术在农用地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数据收集与处理数据来源收集包括地形、土壤、气候、水文、农业活动等在内的多源数据,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数据预处理对原始数据进行清洗、格式转换、坐标匹配等操作,为后续分析提供统一标准的数据集。
空间叠置分析将不同图层进行叠置,识别农用地与环境因素的相互关系。
农业自然灾害产生及其对策研究作者:丁郭明来源:《神州·下旬刊》2019年第03期摘要:农业建设在社会建设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社会地位。
然而自然风险给农业上带来的灾害从而给农民带来的巨大损失和负担是不可轻视的。
沿海地区农业的自然灾害主要体现在台风、暴雨、干旱、虫灾等主要问题上。
对于灾害的预防和治理成为所要探讨的关键。
关键词:自然灾害;农业预防;科技手段;善后治理一、引言农业问题是三农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农业又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对于自然灾害的预防和治理在农业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对于灾害的治理方面我们要始终秉着以人为本、居安思危、预防为主、科学治理的原则,从源头上认识灾害,从而遏制它的产生,以及在灾害产生后对农作物的损失以及农民财产损失等善后处理上着手,科学有效治理,尽量减少损失,促进农业经济稳定发展,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
二、双灰山村农业背景及其现状(一)农业自然灾害频繁且种类多危害大双灰山村位于如东县丰利镇东南部,地处黄海之滨,主要从事水稻、小麦、棉花等农作物生产活动,主要有植物病(纹枯病、穗节瘟等)、虫灾(二化螟、纵卷叶螟、稻飞虱等)、天气灾害等。
随着科技的发展,很多灾害是可以做到提前预防的,然而像台风、暴雨、干旱等自然灾害的治理方面还是难以控制的。
灾害种类较多,涉及到方方面面,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和危害性大等特点。
特别是台风这类灾害,每年都会从沿海一带登陆,如东似乎成了台风的必经地,与此而来的则是暴雨,对农作物危害极大,每年都会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甚至会造成人员伤亡。
每当台风过后,会有大量农民进行扶棉花、扶黄豆、疏理水槽等农业活动,耗费民力物力巨大。
(二)人力、物力、资金等投入不足跟我国绝大多数农村一样,双灰山村也存在着资金投入不足、科技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废旧且不够完善等问题。
由于青壮劳动力外出打工等,双灰山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的是五十岁以上的老年人,据统计,六十岁以上老人从事农业生產的占双灰山村总生产人数的百分之五十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