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语言文化及语用的差异对比
- 格式:doc
- 大小:43.50 KB
- 文档页数:7
翻译英汉语言文化对比汇总一、引言英汉语言文化对比是一门研究英语和汉语之间的语言差异和文化差异的学科。
通过比较两种语言在词汇、语法、语音和语用等方面的差异,可以深入了解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
本文将对英汉语言文化对比进行汇总,详细介绍两种语言在不同方面的差异。
二、词汇对比1. 汉字与拉丁字母:汉语使用汉字,每个汉字代表一个意思,而英语使用拉丁字母,每个字母代表一个音素。
2. 词汇量:英语的词汇量远远超过汉语,英语中有大约170,000个词汇,而汉语只有大约50,000个词汇。
3. 同义词:英语中有很多同义词,可以用不同的词表达相同的意思,而汉语则较少使用同义词。
4. 文化词汇:英语中有很多与西方文化相关的词汇,如democracy(民主)、freedom(自由),而汉语中有很多与中国文化相关的词汇,如禅宗、太极。
三、语法对比1. 词序:英语的词序为主谓宾,而汉语的词序为主谓宾或主宾谓。
2. 时态:英语有多种时态,如一般现在时、过去进行时等,而汉语则没有时态的概念。
3. 语态:英语有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而汉语没有被动语态,通过上下文来表达被动意义。
4. 冠词:英语中有冠词a/an和the,用于限定名词,而汉语没有冠词。
5. 代词:英语中有主格、宾格、所有格等代词形式,而汉语的代词形式相对简单。
四、语音对比1. 音素:英语有大约44个音素,而汉语有大约21个音素。
2. 音调:汉语是一种声调语言,有四个基本的声调,而英语则没有声调。
3. 发音规则:英语的发音规则相对复杂,存在很多不规则发音,而汉语的发音规则相对简单。
五、语用对比1. 礼貌用语:英语注重礼貌用语的使用,如please(请)、thank you(谢谢),而汉语注重尊称的使用,如先生、女士。
2. 谦虚语气:英语中常使用谦虚语气来表示客套和礼貌,如I'm sorry(对不起),而汉语则较少使用谦虚语气。
3. 文化差异:英语和汉语的语用差异也反映了两种文化的差异,如英语中的直接表达和汉语中的间接表达。
从语言学角度对比中英语言文化差异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不同的语言背后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和习惯。
中英语言文化差异体现在词汇、语法、语音、修辞手段等方面。
下面就从语言学的角度对比中英语言文化差异进行探讨。
一、词汇1. 词汇量和构词法中文和英文在词汇量和构词法上存在较大差异。
中文是一个汉字文字,词汇量较大,而英语则是一个词汇量较小的语言。
中文的构词法主要通过字、词、词组的组合来表达意思,而英语则通过词根、前缀、后缀的变换来构词,例如happy(高兴的)→ unhappy(不高兴的)。
2. 文化价值的体现中英文词汇之间的差异体现了两种文化的不同价值观。
中文中的“家”和“爱”在词汇量和含义上都要比英文中的“family”和“love”更加丰富,反映了中文文化中对家庭和爱的重视。
二、语法1. 主谓宾的位置中英语语法结构有所区别。
中文是一种主谓宾的语言,句子的成分排列为主语+谓语+宾语,而英语是主谓宾的语言,句子的结构为主语+宾语+谓语。
“我爱你”在中文中的表达为“我(主语)爱(谓语)你(宾语)”,而在英文中的表达为“I(主语)love(谓语)you(宾语)”。
2. 时态和语态的表示方式中英语言在时态和语态的表示上也存在差异。
中文中时态的变化主要通过语序和词语的搭配来表示,而英文中时态的变化主要通过动词的变化和助动词的运用来表示。
语态方面,中文中的主动和被动的区分主要通过词语的表达来表示,而英文中主动和被动的区分则通过动词的形式来表示。
三、语音1. 声调的区别中文是一个声调语言,不同的声调可以改变一个词的意思。
而英语是一个非声调语言,重音的变化只会改变一个词的读音,而不会改变它的意思。
中文中的“ma”可以根据不同的声调分别表示“妈”、“麻”、“马”、“吗”等不同的意思,而英语中的“ma”只有一个读音,不会改变它的意思。
2. 元音和辅音的差异中英语言在元音和辅音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文的元音比较丰富,有多种单元音和复元音,而英文的元音比较简单,只有一些常见的单元音和复元音。
中英文化在语言实践中的差异体现和探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中英语言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仅体现在语言结构和语法上,更体现在文化表达方式、思维方式和言语交际习惯等方面。
本文将从以上几个方面来探究中英文化在语言实践中的差异体现。
一、文化表达方式的差异中英文化在表达方式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中文讲究修饰和委婉,比如“您好”“请问能不能帮忙”等用词,这体现了中式礼貌的表达方式,而英文表达则更加直接和简洁。
第二,中文往往喜欢使用比喻、暗示、寓意等修辞手段进行思想表达,而英文则更注重清晰、直接的表达方式。
第三,中文有很多成语和典故,这些都体现出中文深厚而丰富的文化底蕴,而英语则借助于文学作品、广告和流行文化等,体现出英文文化的时代感和生动性。
第四,中文表达中经常使用敬称“先生”、“小姐”等,而英文则没有这种称谓,只有先生(Mr.)、女士(Mrs.)、小姐(Miss)等称呼。
二、思维方式的差异中文和英文的语法结构、语言习惯、表达方式十分不同,这也意味着两种语言的思维方式也存在差异。
中文往往以整体为中心,喜欢展开细节的叙述,句子中经常使用“的”字和成语等修饰语,生成的文字会显得十分委婉,缺少直接、简洁的语言。
而英文则更为直接和简明,讲求逻辑,表达方式会更为清晰和准确,这也反映了两种语言在表达习惯和思维方式上的不同。
三、言语交际习惯的差异言语交际是一种因文化差异产生的交际行为。
中式言语交际往往体现出“一问三不知”、“半推半就”的特点,因此谈判、沟通等交流都会更为细致而缓慢。
而英语交流则更加直接、开放、直截了当,不拐弯抹角,即使直接反对也并不会被视作无礼。
四、结语中英文化在语言实践中的差异确实存在,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思维方式和言语交际习惯都存在明显差异。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了解和掌握外语是一种重要的机会,也是认识不同文化最直接的方式。
因此,我们需要积极拓展自己的语言和文化视野,借此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
从语言学角度对比中英语言文化差异中英语言文化差异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话题,涉及到语言结构、语法规则、词汇用法、表达方式、交际习惯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从语言学的角度对比中英语言文化差异,探讨两种文化背景下的语言特点和沟通方式,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两种语言文化。
一、语音和语调中文和英文在语音和语调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文语音较为平板,发音相对单调。
而英文语音较为抑扬顿挫,发音富有变调和音节的起伏。
这种差异反映了中英两种语言文化中人们对语言韵律的不同理解和表达方式。
中文注重平衡和稳重,英文则更偏向于生动和变化。
学习者在掌握两种语言时需要注意语音和语调的差异,避免因为语音上的差异而造成交流障碍。
二、词汇和语法中英两种语言在词汇和语法方面也存在着明显差异。
中文词汇量丰富,有许多成语、俗语和谚语,文言文和口语之间的差异也较大;而英文词汇则更加直接和实用,表达方式更加简洁。
在语法方面,中文重视主谓宾的顺序和修饰成分的多样化,英文则更注重时态、语态和句子结构的变化。
这种差异体现了中英两种语言文化中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的不同,学习者需要通过实践和对比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两种语言的词汇和语法规则。
三、表达方式和交际习惯中英两种语言文化的表达方式和交际习惯也有所不同。
在中文文化中,人们注重委婉和含蓄的表达方式,讲究礼貌和谦逊;而在英文文化中,人们更加直接和坦诚,喜欢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这种差异反映了中英两种语言文化中人们对待沟通和交流的态度和偏好。
在跨文化交流中,学习者需要注意表达方式和交际习惯的差异,避免因为文化差异而造成误解和冲突。
四、习惯用语和语境理解中英语言文化差异体现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学习者需要通过对比和实践来更好地掌握和应用两种语言。
语言文化差异也为跨文化交流和交融提供了丰富而深刻的表现形式,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了解和尊重中英两种语言文化差异,有利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互相学习和交流,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和水平。
从语言学角度对比中英语言文化差异
中英语言文化差异是一个广泛而深入的话题。
在语言学方面,中英两种语言在语音、
语法和词汇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这主要是由于两种语言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所致。
首先,在语音方面,中英语言的语音系统有很大的差异。
中文有四种声调,而英语则
没有。
这意味着在中文中,同一个音节可以有不同的意义,这在英语中是不可能的。
中文
的声母和韵母组合方式也与英语不同,中文的音节较为简单,主要由一个声母和一个韵母
组成,而英语则有复杂的辅音组合和元音变化规则。
其次,在语法方面,中英语言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中文的语法比英语更为简单,没有
形态变化和格形的概念,而英语则有复杂的动词变化和名词变化规则。
中文的句子结构比
英语灵活,可以通过语序和语气来表达不同的意思。
而英语则更为注重语法规则的符合,
主语和谓语的顺序不能颠倒,否则就会改变句子的意思。
最后,在词汇方面,中英语言的词汇有很大的差异。
中文单词一般都是一个音节,具
有浓郁的象形性,而英语单词则较为复杂,多由一个或多个音节组成。
中文中有很多成语、俗语等文化内涵的词汇,而英语则更为强调实用性,更多地使用形象化的比喻和象征性的
词汇。
综上所述,中英语言文化差异很大,这是由于两种语言在历史和文化上的差异所致。
对于学习中英语言文化的人来说,了解和掌握两种语言的差异很重要,这有助于更好地理
解和运用两种语言。
同时,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英两种语言的交流和融合将愈加紧密,
中英语言文化的比较研究也将更为深入广泛。
从语言学角度对比中英语言文化差异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反映,不同的语言背后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
中英语言文化的差异是多方面的,包括语音、语法、词汇、修辞手法等方面的差异。
本文将从语言学的角度对比中英语言文化的差异,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
一、语音差异中英语言的语音差异主要表现在音素、音调和语音特点上。
中文的音节是以声母和韵母构成的开合音节和声调音节,其中的声调对于词义的区分至关重要。
而英文则是以元音和辅音构成的音节,强调的是音素的组合和发音的规律。
中英语言的语音特点也有所不同,比如中文更注重韵律和声调,英文更注重重音和语气的变化。
在日常交流中,中英语音的差异可能会导致发音不准和口音重的问题,因此需要重视和练习。
中英语言的语法差异主要表现在句子结构和成分排列上。
中文句子的基本结构是主谓宾,修饰成分较多,且修饰成分可以灵活搭配。
英文句子则更注重主谓宾的固定结构和词序的规范,语法规则更加严谨。
中英语言的时态、语态和语气等方面也有较大差异。
英文的时态和语态分布更丰富,而中文的语气和语态变化更多样。
在语法的使用上,中英文的差异也表现在缩略形式、疑问句、否定句等方面。
因此学习者需要重视语法的学习和差异的对比,以免产生句子结构不通顺和用词不准确的问题。
三、词汇差异中英语言的词汇差异主要表现在词源、构词、词义和用法等方面。
中文的词源较为古老和丰富,包括古代汉语、外来词汇和新疆词汇等。
而英文的词源较为多元和混合,包括古英语、古法语、拉丁语和希腊语等。
中英语言的构词方式也有所不同,中文善于以意符合成词,而英文善于以词缀合成词。
在词义和用法上,中英文也有许多差异,比如同一个词在中英文中可能有不同的词义和用法,甚至有相反的含义。
中英文还存在一些文化差异,比如中文对家庭、学校、礼仪、饮食等方面的词汇更为丰富和详细,而英文对科技、商务、生活等方面的词汇更为丰富和详细。
因此学习者需要灵活运用中英文的词汇,避免产生歧义和误解。
从英汉语言视角探析中西方文化差异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西方文化交流也越来越频繁,人们对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越来越重视。
这篇文章将从英汉语言视角出发,探析中西方文化差异。
一、语音差异中西方的语音有很明显的差异,这也是造成交流障碍的一个方面。
中文是一种声调语言,而英语则是一种弱重音语言。
这意味着,中文在发音时要注意不仅仅是发音本身,还要注意声调。
由于中文有四个声调,有时我们会遇到一个词在不同的声调下有不同的意思,这就需要我们在交流时更加谨慎。
而在英语中,发音几乎都是强重音,因此重点在于读音本身,而不是声调。
这就造成了在交流时,我们可能将一个单词的读音读错,导致对方无法理解我们在说什么。
二、词汇差异中英文之间的词汇差异也是非常显著的。
中文有很多汉字,这些汉字也经常被用在词语中,而英语则以拉丁字母为主。
东西方文化及社会背景不同,导致两种语言中的词汇也不同。
比如,英文中有很多食品名称,而这些名称在中文中比较少见,反之亦然。
此外,在日常交流中,中英文中一些相似的词汇也有着不同的含义。
比如,“礼貌”在中文中被解释为“有礼貌和遵从社会习俗”,而在英文中则更侧重于“提供相应的尊重和维持公共秩序”。
三、语法结构语法结构方面,中英文之间也有一些不同。
中文主要是以词语的顺序和语气来表达语义,而英文则主要是使用语法规则来表达。
比如,汉语中一般不使用代词,而英语中则大量使用代词来代替名词。
此外,在英语中有些句子可以省略主语和动词,而中文中这种省略则很少出现。
这也是造成误解的一个方面。
英语中的省略构成了口语化的特点,使得英语的交流更加快速和简洁。
四、文化背景最后,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也必须考虑到。
中西方文化中有很多不同的观念和价值观,也影响了两种语言的使用。
比如,西方文化倾向于更加个人主义,而中国文化则主张全体积极地为社会和集体服务。
另外,中西方在交流时的默契程度也有一定区别。
西方文化倡导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中国文化则更注重保持面子和尊重对方。
中西方文化差异及语言体现一、中西方文化间的差异1.风俗习惯的差异对女性的态度美国妇女和中国妇女的地位都不高,但美国妇女却有幸能享受许多优待,尊重妇女的礼节在美国社会随处可见:男士为女士开门;扶女士下车;在马路上,男士走女士外侧,以给女士提供保护。
对婚姻的态度西方人的婚姻观与中国人的婚姻观有着极大的不同。
在在他们看来:婚姻纯属个人私事,任何人不能干涉。
在他们看来:强迫两个不相爱的人生活在一起是残忍的。
中国人的婚姻相对来说比较谨慎。
因为中国人把婚姻当作人生的头等大事,一旦决定了,就不会轻易改变。
2.社会礼仪的差异中国人通常是见面点头致意,或微微欠身行握手、拱手礼,而西方人认为欠身显得自卑,拥抱是最常见的见面礼与道别礼,亲吻礼与吻手礼也较为常见。
对于别人的赞扬,中国人通常表示谦虚;而西方人总是高兴地回答“Thank you”以表接受。
中国人收到礼物时往往放在一边,等客人走了再打开。
3.社会关系的差异平等意识与等级观念西方人平等意识较强,无论贫富,人人都会尊重自己,不允许别人侵犯自己的权利。
同时,人人都能充分地尊重他人。
正如美国所信奉的箴言所说:“只要努力,牛仔也能当总统。
”家庭关系美国式的家庭结构比较简单,这种作法虽疏远了亲属之间的关系,但却给年青人提供最大限度的自由,有利于培养其独立生活的能力。
中国式的家庭结构比较复杂,多是几世同堂聚居。
在这样的家庭中,老人帮助照看小孩,儿孙们长大后帮助扶养老人,家庭成员之间互相依赖,互相帮助,密切了亲情关系,但不利于培养年青人的独立能力。
4.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差异个人荣誉感与谦虚谨慎西方人崇拜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自豪,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以及在获得成就后的狂喜。
相反,中国文化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而是提倡谦虚,但中国式的自我谦虚或自我否定却常常使西方人大为不满。
自我中心与无私奉献西方人自我中心意识和独立意识很强,每个人生存方式及生存质量都取决于自己的能力,因此,每个人都必须自我奋斗,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
中西文化比较语法差异摘要:由于中西方文化具有较大的差异,因此中西方语言应用和语法的差异也较大。
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特殊的文化背景、语言结构、交际模式和修辞原则等,即中西方文化语法具有不同的规律。
本文主要从文化比较的角度对中西方文化语法差异进行了分析,并针对中西文化语法表意、结构、思维和表述等方面的差异性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以期进一步明确中西文化的本质差异,体现中西方文化精神的差异。
关键词:文化比较;汉语语法;西方语言语法汉语最初没有所谓的基本框架,直到西方相关语言理论传输到中国后,才逐渐有了汉语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框架。
虽然汉语语法是基于西方理论而逐渐形成,但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的巨大差异性,如传达意义、思维方式、历史背景等,因此汉语与西方语言的语法特征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为了能够进一步明确中西方文化语法的差异,本文从中西方文化比较的角度探讨了汉语与西方语言的语法差异,以期使人们更进一步明确汉语和西方语言的语言性质,了解两种语言的本质。
1中西文化语法表意差异世界上很多语言都分有阴性、阳性、中性、单数、复数等,但汉语与这些语言不同,汉语在被创造时,没有固定的语法规则,即对过去式、未来式、单数、复数等规则没有要求,主张对称性和公正性。
语言作为人类传达和表达意义的重要方式,汉语和西方语言对形式的依赖方式存在较大的不同。
在西方文化中,西方语言具有客观性,主张以客观明确的态度认识世界,因此西方语言表达的意义对形式的依赖程度较为深刻,语法表达也更为精确。
而在中国文化中,汉语具有主体性和综合性,主张将主体与世界联合在一起认识世界,更加注重表达个体内心的领悟,因此汉语表达的意义对形式的依赖程度较小。
人们可以发现汉语表达常常有很多言外之意,与西方语言明确的表达方式存在不同,汉语语法相对而言更为灵活。
我国古文学家、教育家钱基博曾经表示"我国文章尤有不同于欧美者,盖欧美重形式而我国文章重精神也。
";这句话表明西方语法过于注重形式,虽然表达更加精确,但缺乏灵活性,而灵活性则正是汉语的显著特征。
中外文化之间的对比中外文化的对比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中文作为一种古老而复杂的语言,充满了许多独特的文化内涵。
与之相比,英语作为一种全球通行的语言,则更倾向于简约和实用。
本文将分别探讨中外文化方面的差异,希望读者能对中外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语言的对比中文与英语这两种语言在结构上有很大的差异。
中文的语法结构比英语更为复杂,而英语则更注重句子的简洁明了。
例如,中文中有很多发音相同的词语,但由于汉字的不同组合,这些词语又有着不同的含义。
相比之下,英语的发音则更加规范,但同音异义词也存在。
此外,中文中有很多成语、俗语和谚语,其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
而英语中则更多地使用短语和俗语。
二、食物的对比中西方文化在饮食方面也有着较大的差异。
中国菜以其丰富的口味和独特的烹饪方法而著称,例如糖醋排骨、宫保鸡丁和麻辣火锅等。
中国菜注重食物的颜色、味道和质地的均衡,注重食物在口感和健康方面的平衡。
与之相比,西餐更注重菜肴的质地和营养成分。
其中的例子包括沙拉、烤牛排和焗蔬菜等。
西餐更容易吸收即可食用的食品。
三、文化的对比中西文化最重要的差异之一在于儒家思想和基督教文化的影响。
中国文化从儒家思想中吸取了许多价值观,例如尊重家长、敬老尊贤和对家庭和婚姻的重视。
这与基督教文化中的关注个体权利和自由有着很大的区别。
中西文化的另一个区别在于对时间的看法。
在中国文化中,时间是一种环流,注重过程和沉淀,而西方则更注重时间的线性和花絮,准时非常重要。
四、交际方式的对比在交际方面,中国人更注重面子和人际关系。
这种注重关系的现象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远的历史根源,而在西方文化中不太突出。
此外,中国人更害羞,更注重隐私,英国人则较为开放和直接。
在社交性质的场所(如酒店、社交活动等),中国人会更加谦虚、恭敬、礼貌。
然而,在英国社交场合中,人们更注重聊天,冗长的对话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感性的人更能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因为文化与语言、食物、习惯、价值观、个人隐私等方面的联系非常密切。
中西语言文化及语用的差异对比2012级汉语国际教育郝小朵摘要:语言是一种世界观,语言世界观是正确认识语言影响、语言渗透、语际转换和语际翻译等问题的基础。
汉英语在各自发展的历史中有着一些对照鲜明的不同特点,彼此也有接触影响。
本文从形合意合、悟性理性以及主客体意识三个方面对中西方语言文化及语用的差异进行对比,希望能为研究语言影响、语言渗透、语际转换和语际翻译等问题做出贡献。
关键词:中西语言汉英语文化语用差异对比一语言是一种世界观语言是一种世界观,在承认思维反映现实、而语言凝化思维的前提下,特别强调语言对思维的反作用,其要点就是“沃尔夫—萨丕尔假说”所申述的两点:1语言影响思维和思维方式;2不同语言认识世界的图像和方式不同(但我们赞同洪堡特的辩证说法,不赞成沃尔夫的绝对断言)。
具体来说,表现在三个方面:(一)语言反映不同民族的概念和意义体系(二)语言反映不同民族的价值体系(三)语言反映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
承认语言是一种世界观对对比研究有着革命性的意义:语言观给语言以本体论地位,是开展语言研究的强大动力;语言世界观是认识共性和个性的基础;语言世界观决定了语言对比必须联系文化和心理背景,以语言的“内蕴形式”为重点;语言世界观是正确认识语言影响、语言渗透、语际转换和语际翻译等问题的基础。
二汉英语在发展中的特点及其对比比较汉英语各自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它们彼此间有几个鲜明对照的不同特点:(一)汉语的独立性和英语的开放性汉语几乎一直在独立地发展,别的语言(包括梵文、通古斯语、突厥语等)的影响只体现在语音和一部分词汇上。
汉族之外的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结果,往往是在文化上反而被同化,如五胡乱华导致了五胡的消失,满足入关导致了满族的名存实亡等。
只是在近代中西、中日交往频繁,而且西方和日本在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比中国更强大,这才在外来词汇激增的同时引进了一部分欧化语法。
同汉语相反,英语在历史上几乎没有断绝过与其他语言的交往,不仅有本民族所属的日耳曼语族的语言。
事实上,在盎格鲁、撒克逊、古日耳曼语基础上形成的古英语最底层就有着凯尔特语和拉丁语的投影。
之后,几次征服或入侵,总是使英语处在语言冲突的焦点。
例如斯堪的纳维亚人入侵带来了古诺尔斯语,影响到了古英语乃至中古英语的底层,英语的第三人称代词复数they、their、them和最常用的动词get、take、give、call等就来自于诺尔斯语(一般来说,代词和基本动词是很难彼此吸收借用的)。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为了吸收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英语又如饥似渴地吸收希腊、拉丁语词汇,甚至把人家的词根、词缀也借了过来,作为自己的构词材料。
从历史来看,英语的发展与英国文化的发展几乎是同步的,一直到文艺复兴时期为止,英国在文化上始终落后于所借语言的民族。
这同汉族在历史上同周围民族交往时在文化上处于优势的情况正好相反。
十八世纪工业革命之后,英国逐渐成了世界上的头号强国,形势就逆转过来了。
由于政治、军事、经济上的对外扩张和掠夺的需要,英国仍需要同世界各国打交道。
但此时,英国的词汇却成批成批地被借到世界各个语言中去。
英语逐渐流行于国际各国间。
但有一点是两种语言共同的:不管是独立性的汉语也好,开放性的英语也好,两者都有极强的主体性。
(二)汉语的稳定性和英语的剧变性几千年来,特别是书面汉语的变化很小。
汉语是世界上现存的历史最悠久的语言,又是历史变化最稳定的语言。
汉语的基本词汇沿用至今,核心词汇几千年没有变化;语法上的变化也极其有限。
英语的情况就不同了。
一千多年中经历了几次大起大落,以至古英语、中古英语、现代英语成了差别非常明显的三个阶段,彼此之间很难沟通,因而一个现代人要读懂古英语乃至中古英语的作品,并不比学一门外语来得容易。
英语历史上的变化在语音、词汇、语法上都很明显。
(三)文字形式对语言的影响汉语和英语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发展成熟的语言。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两者形成了不同的文字体系;而它们采取的文字形式又反过来对语言的发展产生影响。
强大的汉字体系的存在,对汉语的历史与今天具有重要的意义。
汉字不随与因改变而改变,相反它成了一种超时空的东西,,可以调节和统一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的语言的使用。
尽管语音在历史上肯定有过一些变化,各地的人也在说着口音不同的方言,但是通过汉字,我们都明白大家使用的同一种语言。
汉语的发展从南北朝以后形成了两条平行的路线,一条是古白话,自南北朝至明清时代有变化;而另一条作为主线的古代汉语书面语,却两千年来几乎没有什么变化,不但凭其深厚的文化文学传统影响着古白话,而且迄今仍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同样在左右着现代汉语的词汇和语法构造。
这在世界上确实是罕见的。
英语却使我们从另一面看到了文字的力量。
发展到现在,表音文字的体系也发生了分化。
有的语言的读音和拼写仍是一致的,例如俄语和德语;有的语言的读音和拼写却很不一致,例如英语和法语。
(四)汉英语在近现代的接触鸦片战争后,中国连同它的语言,在历史上第一次向世界打开了大门(汉唐时期中国的大门也没关闭,中外文化交流,包括语言交流也很频繁,但那时心态完全不一样),外语借词像潮水般涌了进来(与之相比,也算规模颇大的佛教借词简直不算一回事),而其主流就是英语,汉语开始是间接地通过日语吸收,后来则通过香港、上海等窗口直接、大量地吸收。
本世纪以来,随着白话文取代文言文的语体革命,西方语言,首先是英语,借助翻译的途径,直接参与了现代汉语语体的创造。
另一方面,英语这个开放性的语言,多少年来是以“输入”为主,十八世纪以后,开始向外“输出”了,对现代汉语的词汇、构词法乃至句法都产生了影响。
三、中西语言文化及语用的差异对比(一)形合和意合英语与汉语一个很大的不同是前者语法构成具有明确的形式标志,英语的词、词组与句子的组合通常都受到一定的语法规则的严格限制.在英语中各种词具有很精细的划分:名词分为可数名词与不可数名词,动词有及物动词与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有表语性形容词与定语性形容词。
英语的动词有时态与语态的变化,能很细致地切分出过去、现在、完成与将来时态,语态则有主动与被动的区别。
在句子组合方面,英语拥有大量的介词、关系副词、连接代词等等。
英语明显具有一种以形统意的特点,这种语言的使用者是首先从语言中抽象出一定的语法规范,并将其形式化、标准化,然后以这种形式规范严格地统领着意义的表达在英语中各种词、词组、主句和从句都有明确的形态标志,因此在识认时通常都可以一目了然。
而汉语在句子的组合上所用的主要是一种意合法,所谓意合法就是指汉语的词、短语和句子的构成一般都缺少形式上的标志,其组合主要依靠构成成分之间的意义关系。
汉语尤其是古汉语的语法构成比较简单。
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词与词素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基本上一个音节就是一个词;古汉语中词的词性比较灵活,在没有进人句子之前,一个词往往既是名词又是动词或形容词,形态上一般也没有什么标志;古汉语句子的组合也较为自由,它缺乏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时态区分,没有阳性与阴性、单数与复数的区分,而且对一些具有组合意义的词语如前置词、关系词也都不加重视;在句子的组合上,主语、谓语、宾语以及形容词、副词等都可以颠倒甚至省略,总之汉语有着较大的自由与随意性。
中国语言学家王力曾经指出:“西洋语法是硬的,没有弹性的;中国语法是软的,富有弹性的。
惟其是硬的,所以西洋语法有许多呆板的要求,如每一个dause里必须有一个主语;惟其是软的,所以中国语法只以达意为主。
汉语句子组合的这种意合法特点给文学创作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因为这种句式比较灵活,它摆脱了一些连接词的累赘,也较少受到语法的限制,于是中国作家在句式的组合方面有更多的选择余地,也可以通过对句式的巧妙的组合,用较少的语言表达较丰富的意义。
但是另一方面,正因为汉语是以意合法作为基础,句子成分之间缺乏明确的语义关系,因此汉语的歧义结构特别多。
例如:他欠你的钱,准备了两年的食物,我和他的老师,热爱人民的总理,神秘的少女的心,找到了孩子的妈妈,等等。
汉语中有些句子一旦脱离语境就可以这样理解,也可以那样理解,各种语义关系难以精确界定,于是汉语的话语形式经常表现出一定的模糊性。
正如洪堡特所说:“在汉语的句子里,每个词排在那儿,要你斟酌,要你从各种不同的关系去考察,然后才能往下读,由于思想的联系是由这些关系产生的,因此,这一纯粹的默想就代替了一部分语法”。
汉语在语法上的这个特点使汉语不太适宜精密地描写对象与表达思想。
(二)悟性与理性前边说汉语和英语在表达上的一个重大区别是汉语重意合而英语重形合。
这在哲学上的背景就是汉民族的思维习惯重悟性,而英语民族的思维习惯重理性。
对中国人思维方式影响最大的三种哲学——儒家、道家与中国佛教都重视悟性。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这是强调“悟性教育”的最好说明。
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
意之所随者,不过以言传也。
而世因贵言传书。
”(《庄子•天道》)这样的思想对中国人重“领悟”、重“微言大义”、重“言外之意”,乃至重“含蓄”、追求“韵致”的思想方法都有很大影响。
东汉以后,佛教传入中国,在发展过程中,逐渐与中国传统哲学相结合,最后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禅宗。
禅宗可说是佛教教义加上老庄思想的产物,其要旨在于不设文字,强调顿悟。
语言上除了意合之外,来自中国民间的歇后语便是中国式智慧的产物。
歇后语由前段和后段组成:“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
”“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
”“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外甥打灯笼——照舅(旧)”前段和后段之间有意义上的联系(还常常借用汉族人喜欢的谐音手段),但在话语中具体运用时,说着常常先隐去了后段,光说出前段,要人从前段自己“悟”出后段,从而形成思维上的跳跃,说着从听着不由自主的一顿中获得快感,然后把后段说出,感到无比的满足。
这是一种中国式的狡黠,是其他语言中所没有的。
与汉语不同,英语(及欧洲其他语言)的哲学北京是亚里士多德严密的形式逻辑,及后来从十六世纪到十八世纪弥漫于欧洲的理性主义。
理性主义强调科学的实验,注重形式论证,对欧洲自然科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表现在语言上即强调形态的外露及形式上的完整(因此我们称之为“形足型语言”)。
这种形式的要求是如此强烈,因而在把汉语一些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译成英语时总是让人非常狼狈,因为不得不把原来含蓄深藏的东西一一明白无余地说出来。
(三)主体意识和客体意识(从思维反映在语法上边谈)一般说来,汉语更强调主体意识的反映,因而比英语更多采用人称主语和主动语态;而英语则更强调客体意识的反映,因而比汉语更多采用物称主语和被动语态。
这里的“更多”,是两种语言相对而言。
1.人称主语与物称主语一般认为,汉语注重主题思维,“往往从自我出发来叙述客观事物”,因为常用人称,而英语常用物称,“让事物以客观的口气呈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