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时间单位的换算与时间的计算
- 格式:doc
- 大小:333.00 KB
- 文档页数:4
1.2 《时间单位的换算》(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案:时间单位的换算年级:三年级科目:数学版本:人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三单元1.2《时间单位的换算》。
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小时、分钟、秒钟之间的换算关系,能够将不同时间单位之间进行转换。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小时、分钟、秒钟之间的换算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小时、分钟、秒钟之间的换算方法及应用。
2. 教学重点:掌握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能够灵活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教师通过讲解一个实际情景,如:小明每天早上7点钟起床,刷牙洗脸需要10分钟,吃早餐需要20分钟,然后去上学。
让学生思考:小明从起床到上学一共用了多少时间?2. 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小时、分钟、秒钟之间是如何换算的?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得出小时、分钟、秒钟之间的换算关系。
3. 课堂讲解:教师通过讲解,让学生明确小时、分钟、秒钟之间的换算方法。
如:1小时=60分钟,1分钟=60秒钟。
4. 例题讲解:教师讲解一个典型例题,如:小明看一本故事书需要30分钟,请问他看这本书需要多少秒钟?让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解答,巩固时间单位换算的方法。
5. 随堂练习:教师给出几个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如:1. 小明跑步需要40分钟,请问他跑步需要多少秒钟?2. 一节课的时间是40分钟,请问一节课有多少秒钟?6. 合作交流: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分享各自的时间单位换算方法,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六、板书设计1. 时间单位换算关系:小时:分钟:秒钟 = 60:1:602. 换算方法:由高级单位化低级单位:乘进率由低级单位化高级单位:除以进率七、作业设计1. 小明散步需要20分钟,请问他散步需要多少秒钟?2. 一部电影的时间是90分钟,请问这部电影有多少秒钟?3. 小华每天晚上8点钟睡觉,睡9小时,请问他第二天早上几点钟起床?2. 答案:1. 20分钟 = 1200秒钟2. 90分钟 = 5400秒钟3. 8点钟 + 9小时 = 17点钟,即下午5点钟起床。
小时与分钟的换算与运算在日常生活中,时间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重要量度单位。
而小时和分钟则是我们最常接触到的时间单位之一。
无论是计划日程还是做时间运算,了解小时与分钟之间的换算与运算规则都是至关重要的。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小时与分钟的换算方法,并介绍如何进行时间的运算。
一、小时与分钟的换算小时与分钟之间的换算是非常简单和直观的。
一小时等于60分钟,也就是说,当我们需要将小时转换为分钟时,只需将所需小时数乘以60即可。
同样地,如果需要将分钟转换为小时,则只需将分钟数除以60即可得到所需的小时数。
例如,如果我们需要将2小时转换为分钟,可以使用以下公式进行计算:2小时 × 60分钟/小时 = 120分钟同样地,如果我们需要将180分钟转换为小时,可以使用以下公式进行计算:180分钟 ÷ 60分钟/小时 = 3小时可以看出,小时与分钟之间的换算非常简单直观,只需根据公式进行乘除运算即可。
二、小时与分钟的运算对于小时和分钟的运算,我们通常需要进行加减运算。
在进行运算时,需要将小时和分钟分开计算,最后再进行合并。
1. 小时的运算小时的加减运算非常简单,只需将所需的小时数进行相应的加减即可。
例如,我们需要计算7小时加上3小时的结果,可以直接将两个小时数相加,得到10小时。
2. 分钟的运算分钟的加减运算稍微有些复杂,需要将分钟数进行分解再进行运算。
首先,将分钟数除以60得到所对应的小时数,再将余下的分钟数单独计算。
例如,我们需要计算120分钟加上45分钟的结果。
首先,将120分钟 ÷ 60分钟/小时 = 2小时。
然后,将余下的分钟数45分钟与60分钟做除法,得到45分钟 ÷ 60分钟/小时≈ 0.75小时。
最后,将两个小时数相加,得到2小时 + 0.75小时 = 2.75小时。
所以,120分钟加上45分钟的结果为2小时和45分钟,或者简化为2.75小时。
三、小结在本文中,我们学习了小时与分钟的换算与运算方法。
时间单位的换算与时间的计算时间的换算及计算教学内容课本p4例1,p5例2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在知道1时=60分,1分=60秒的基础上学会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
2、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探索时间计算的方法,体验数学学习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学难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学方法讲解引导法。
教学准备时钟模型、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含各环节中的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以及设计意图)教学过程一、猜谜游戏引入:1、猜谜语:矮子走一步,高个走一圈。
矮子走一圈,高个走半天。
2、学生猜出谜底后,教师拿出一个钟面模型,提问:①“矮子指的是什么”?“高个指的又是什么?”②“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多少”?“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③“1时等于多少分”?“1分等于多少秒”?3、教师演示课件,拨出不同的时刻,让学生读出时间。
如:5时,3时20分,6时,9时50分等。
4、引出课题:我们已经学会看时间,但如何计算经过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时间的计算”。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以学生喜爱的猜谜活动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情境中设置问题引发学生自主参与,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二、教学新课:1、教学例1:2时=()分(1)教师:1时等于……?(学生答)那2时呢?(2)学生合作、自主探究。
(3)反馈a、60+60=120分b、2时就是2个60分,即60×2=120分(4)教师小结。
2、完成第4页“做一做”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订正时,可以指名学生说一说得数是多少?是怎样想出来的?然后教师小结出时间转换的方法。
方法(一):时、分、秒是从大到小的单位,像百位、十位、个位一样;方法(二):时、分、秒中从小单位向相邻大单位换算,即秒向分换算,分向时换算是满六十进一,进位原理与个位到十位、十位到百位的进位类似。
1.2 时间单位的换算(教案)- 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时间单位换算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时间单位换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提高时间管理能力。
教学内容:1. 时间单位换算的基本原则。
2. 时间单位换算的方法。
3. 时间单位换算的应用。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一个钟表,引导学生观察钟表的时针、分针和秒针。
2.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钟表上的时针、分针和秒针分别代表什么吗?3.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时针代表小时,分针代表分钟,秒针代表秒。
二、学习时间单位换算的基本原则(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长度单位换算,如米和厘米的换算。
2.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长度单位换算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吗?3.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长度单位换算的基本原则是“大单位化小单位乘以进率,小单位化大单位除以进率”。
4. 教师引导学生将长度单位换算的基本原则迁移到时间单位换算,让学生尝试总结时间单位换算的基本原则。
5. 学生总结后,教师总结:时间单位换算的基本原则也是“大单位化小单位乘以进率,小单位化大单位除以进率”。
三、学习时间单位换算的方法(10分钟)1. 教师出示一个时间单位换算的例子:1小时等于多少分钟?2.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时间单位换算的基本原则进行计算,得出答案:1小时等于60分钟。
3. 教师出示另一个时间单位换算的例子:3分钟等于多少秒?4.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时间单位换算的基本原则进行计算,得出答案:3分钟等于180秒。
5. 教师出示多个时间单位换算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时间单位换算的方法。
四、时间单位换算的应用(10分钟)1. 教师出示一个实际问题:小明每天上学需要花费30分钟,他想知道自己一周上学需要花费多少小时。
2.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时间单位换算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得出答案:小明一周上学需要花费3.5小时。
时间的认识与换算掌握时间单位的转换规则时间的认识与换算:掌握时间单位的转换规则时间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时间的认识和换算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时间的概念、常用的时间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转换规则。
一、时间的概念时间是指事件发生或持续的过程。
人们通过时间单位来度量和衡量时间的长度。
时间的概念在人类历史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认识和表达方式,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时间的认识也不断深化和完善。
二、常用的时间单位1. 秒(s):是国际单位制中基本的时间单位,通常用来表示一分钟内的短暂事件。
2. 分钟(min):一分钟等于60秒。
3. 小时(h):一小时等于60分钟。
4. 天(day):一天等于24小时。
5. 周(week):一周等于7天。
6. 月(month):常用的月份有28、29、30和31天。
7. 年(year):一年通常等于365天。
三、时间单位之间的转换规则1. 秒和分钟的转换:一分钟等于60秒,所以将秒除以60即可转换为分钟,反之亦然。
例:120秒 = 2分钟 3分钟 = 180秒2. 分钟和小时的转换:一小时等于60分钟,所以将分钟除以60即可转换为小时,反之亦然。
例:90分钟 = 1.5小时 2小时 = 120分钟3. 小时和天的转换:一天等于24小时,所以将小时除以24即可转换为天,反之亦然。
例:48小时 = 2天 7天 = 168小时4. 天和周的转换:一周等于7天,所以将天数除以7即可转换为周数,反之亦然。
例:14天 = 2周 5周 = 35天5. 天和月的转换:一个月的天数因月份不同而不同,通常使用30天作为近似值进行换算。
例:60天≈ 2个月 3个月≈ 90天6. 月和年的转换:一年通常等于365天,所以将月数乘以30再除以365即可换算为年数,反之亦然。
例:6个月≈ 0.5年 2年≈ 730天四、时间的应用场景时间的换算在日常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场景,以下是几个例子:1. 在旅行中,我们需要计算不同城市之间的飞行时间,用小时和分钟来表示。
时间与距离的计算方法时间和距离是我们生活中常常需要计算和衡量的两个要素。
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学习或工作上,我们经常需要准确地计算出时间和距离。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时间和距离计算方法,以便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一、时间的计算方法1.1 时间的基本单位时间的基本单位有年、月、日、时、分、秒等。
在计算时间时,我们需要注意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例如,一年有365天、一天有24小时、一小时有60分钟、一分钟有60秒。
根据这些换算关系,我们可以将不同单位之间的时间进行转换。
1.2 时间的加减运算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对时间进行加减运算,例如计算两个事件之间的时间间隔或者计算一个事件之后的时间点。
这时,我们可以先将时间转换为较小的单位,然后进行加减运算。
例如,计算两个事件之间的天数差,可以将两个事件的时间转换为天数单位,然后相减即可。
类似地,可以将时间转换为小时、分钟、秒等单位进行加减运算。
1.3 时间的计时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使用钟表或手机等时间工具来计时。
这些工具通常以24小时制或12小时制来表示时间。
在计算时间时,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计时方法,并注意12小时制和24小时制之间的换算关系。
例如,将下午2点30分转换为24小时制,即14:30。
二、距离的计算方法2.1 距离的基本单位距离的基本单位有米、千米、英里等。
在计算距离时,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选择合适的单位。
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使用米作为基本单位;而在国际旅行或航空领域,使用千米或英里作为计量单位。
2.2 距离的换算关系不同计量单位之间存在特定的换算关系,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换算关系将距离进行转换。
例如,1千米等于1000米,1英里约等于1.609千米。
根据这些换算关系,我们可以进行不同单位之间的距离转换。
2.3 距离的测量方法在实际测量距离时,我们可以使用测量工具或仪器来进行。
例如,在测量地面距离时,常见的测量工具有尺子、测量带等;在航空或航海领域,我们通常使用雷达测距、GPS等仪器进行距离测量。
1.2 时间单位的换算(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案:1.2 时间单位的换算年级:三年级科目:数学版本:人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一册第二章第三节“时间单位的换算”。
学生将学习小时、分钟、秒之间的换算关系,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小时、分钟、秒之间的换算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小时、分钟、秒之间的换算关系的运用。
2. 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熟练地进行时间单位的换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子钟、计时器、黑板、粉笔。
2. 学具:练习本、笔、小组合作学习表格。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出示一个情景:小明每天早上7点钟起床,他需要花费30分钟洗漱,15分钟吃早餐,问小明什么时候可以出门去上学?2. 自主探究:学生通过观察情景,发现需要进行时间单位的换算。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小时、分钟、秒进行换算?3. 课堂讲解: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小时、分钟、秒之间的换算关系:1小时=60分钟,1分钟=60秒。
然后,教师通过示例,讲解如何进行时间单位的换算。
4. 随堂练习:教师出示随堂练习题目,学生独立完成:(1)小明每天早上7点钟起床,他需要花费30分钟洗漱,15分钟吃早餐,问小明什么时候可以出门去上学?(2)一辆汽车以60公里/小时的速度行驶,行驶了30分钟,问它行驶了多少公里?5. 小组合作学习:(1)妈妈从下午2点开始做饭,用了1小时30分钟,问妈妈什么时候可以吃饭?(2)一辆火车以80公里/小时的速度行驶,行驶了2小时,问它行驶了多少公里?六、板书设计时间单位换算:1小时 = 60分钟1分钟 = 60秒七、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册第1.2节的相关题目。
2. 运用时间单位换算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 时间单位的换算课时:2课时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时间单位时、分、秒之间的关系,能够进行简单的换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
教学重点:1.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时间单位时、分、秒之间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进行时间单位换算的能力。
教学难点:1.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时间单位时、分、秒之间的换算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时间单位换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教具(钟表模型、时间单位换算表等)。
2. 学生准备:学习用品、钟表模型。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关注时间单位时、分、秒。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时间单位有哪些吗?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二、探究新知1. 出示钟表模型,引导学生观察钟表的时针、分针、秒针的运动规律。
2. 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发现时间单位时、分、秒之间的关系。
3. 教师讲解时间单位时、分、秒之间的换算关系,并举例说明。
4. 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时间单位时、分、秒之间的换算关系。
三、课堂练习1. 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 教师讲解练习题,学生核对答案。
四、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时间单位时、分、秒之间的关系。
2. 提问: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时间单位时、分、秒之间的换算关系吗?二、探究新知1. 教师出示时间单位换算表,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2. 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发现时间单位换算的规律。
3. 教师讲解时间单位换算的方法,并举例说明。
4. 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时间单位换算的方法。
三、课堂练习1. 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时间的计算》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进行有关时间单位的简单换算。
2.掌握简单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1.经历类比推理过程,总结时间单位由大单位化成小单位的方法。
2.经历探究经过时间的计算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进一步体会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教育学生要养成遵守时间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重点难点重点:会进行有关时间单位的简单换算。
难点: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计算经过时间的问题。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课堂活动卡学生准备钟表教学过程板块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课件出示习题,指名回答。
11时=分60秒=分1分=秒60分=时2钟面上有个大格,每个大格表示小时,每个大格表示分钟,3个大格表示分钟。
3时针从3走到5是小时,分针从3走到6是分钟,秒针走1圈是分钟。
2.同学们一定听过“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这句名言吧?1交流:这句名言是描述什么的?你是怎样知道的?2小结:这句名言是描述珍惜时间的,光阴就是时间,时间比金子还要珍贵,金子可以买到,可是时间失去了,就一去不复返了,所以我们要珍惜时间。
在同样的时间内做更多的事情,那么你的时间就像比别人的多了一样。
揭示课题:时间的计算操作指导:通过上述两个活动,顺势引出“时间”这个概念,揭示课题。
板块二类比推理,探究新知活动1时间单位的换算1.根据进率换算。
课件出示教材4页例1。
2时=分自学提纲:1时和分之间的进率是多少?21时是分,2时里面有个1时,2时就是分。
学生填写后向班级同学汇报。
预设生1:1时是60分,2时就是60分加60分,即12021生2:1时是60分,2时就是2个60分,所以2时等于120212.针对性练习。
5时=分时=240分3分=秒4分=秒3.学生自己编写几道时间单位换算题,与同桌交换填写,再判断对错。
活动2计算经过时间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结合实际生活,引导学生思考:早上几时离家,几时到校呢?能算出自己从家走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吗?学生汇报师:小明每天早上自己去上学,你能算出他从家走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吗?课件出示教材5页例2情境图。
三年级上册有关时间的计算解决问题教案第一章:认识时间单位1.1 学习小时、分钟、秒的概念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1小时、1分钟、1秒的长度。
讲解小时、分钟、秒的换算关系:1小时=60分钟,1分钟=60秒。
1.2 练习时间单位换算设计一些简单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小时、分钟、秒之间的换算。
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如看电视、散步等活动,选择合适的时间单位进行记录。
第二章:计算经过时间2.1 学习经过时间的计算方法通过图片和实际例子,讲解如何计算经过的时间。
强调计算经过时间时要考虑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
2.2 练习计算经过时间设计一些简单的题目,让学生练习计算经过的时间。
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如做作业、玩游戏等活动,计算并记录经过的时间。
第三章:计算等待时间3.1 学习等待时间的计算方法通过图片和实际例子,讲解如何计算等待时间。
强调计算等待时间时要考虑开始等待时间和结束等待时间。
3.2 练习计算等待时间设计一些简单的题目,让学生练习计算等待的时间。
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如等人、等车等活动,计算并记录等待的时间。
第四章:计算结束时间4.1 学习结束时间的计算方法通过图片和实际例子,讲解如何计算结束时间。
强调计算结束时间时要考虑开始时间和经过的时间。
4.2 练习计算结束时间设计一些简单的题目,让学生练习计算结束的时间。
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如看电影、参加聚会等活动,计算并记录结束的时间。
第五章:应用时间计算解决问题5.1 学习如何应用时间计算解决问题通过图片和实际例子,讲解如何应用时间计算解决问题。
强调解决问题时要考虑时间单位和计算方法。
5.2 练习应用时间计算解决问题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时间计算解决。
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如安排一天的活动、规划旅行等活动,应用时间计算并解决问题。
第六章:计算作息时间6.1 学习作息时间的计算方法通过图片和实际例子,讲解如何计算作息时间。
强调计算作息时间时要考虑起床时间、睡觉时间等。
1时、分、秒第2课时时间单位间的换算RJ三年级上册(选题源于教材P4做一做)60秒=( )分3分=( )秒1分40秒=( )秒11801005.做下面的事情,大约要用多长时间。
(选题源(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于教材P7第5题)3秒 5 分钟 3 分钟6.(选题源于教材P7第6题)略。
6.(选题源于教材P7第6题)略。
8.(选题源于教材P7第8题)11:4020分12:004:1545分5:0025分5:2511.(选题源于教材P8第11题)(1)上午第一节课用多长时间?蓝天小学作息时间表(上午) 7:40到校7:50—8:10早操8:20—9:00第一节课9:10—9:50第二节课10:00—10:05眼保健操10:05—10:45第三节课第四节课9 时-8 时20 分=40 分11.(选题源于教材P8第11题)(1)上午10:02同学们正在做什么?蓝天小学作息时间表(上午) 7:40到校7:50—8:10早操8:20—9:00第一节课9:10—9:50第二节课10:00—10:05眼保健操10:05—10:45第三节课第四节课上午10:02 同学们正在做眼保健操11.(选题源于教材P8第11题)(3)如果你从家到学校要走10分钟,你最晚什么时候从家里出发?说说你的理由。
蓝天小学作息时间表(上午) 7:40到校7:50—8:10早操8:20—9:00第一节课9:10—9:50第二节课10:00—10:05眼保健操10:05—10:45第三节课第四节课我最晚7:30 从家里出发。
因为从家里到学校要走10 分钟,到校时间正好是学校规定的到校时间7:40。
11.(选题源于教材P8第11题)(4)你能发现上课时间的规律吗?请你填出第四节课的上课时间。
蓝天小学作息时间表(上午) 7:40到校7:50—8:10早操8:20—9:00第一节课9:10—9:50第二节课10:00—10:05眼保健操10:05—10:45第三节课第四节课每节课用时40 分钟,课间休息10 分钟,上完第一、二节课,休息10 分钟后,做5 分钟的眼保健操,再开始上第三、四节课。
1.2《时间的计算》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时间的基本概念,掌握时、分、秒的换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时间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内容1. 时间的基本单位:时、分、秒。
2. 时、分、秒之间的换算关系。
3. 时间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时、分、秒的换算方法,时间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时、分、秒之间的换算关系,解决时间计算问题时的时间单位转换。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时间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学习新课(1)时间的基本单位:时、分、秒介绍时间的基本单位,让学生了解1时=60分,1分=60秒。
(2)时、分、秒之间的换算关系通过讲解和举例,让学生掌握时、分、秒之间的换算方法。
(3)时间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学会运用时间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巩固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4.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时间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5. 课后作业(略)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附录1. 教学课件(略)2. 练习题及答案(略)3. 教学评价表(略)注:本教案根据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编写,适用于2023-2024学年。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时、分、秒之间的换算关系”。
这个细节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错的地方。
因此,教师需要在这个环节进行详细的补充和说明,以确保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掌握时、分、秒之间的换算关系。
关于时、分、秒之间的换算关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的补充和说明:1. 时、分、秒的定义和关系时、分、秒是时间的基本单位,它们之间有着固定的换算关系。
1时等于60分,1分等于60秒。
这种换算关系是由时间的本质属性决定的,因为时间是连续的、均匀的流逝,所以我们需要将时间分割成若干等份,以便于计量和计算。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1.2时间的计算练习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填空题1.3时=(________)分想:1时=(________)分,3时是(________)个60分。
120秒=(________)分想:1分=(________)秒,120秒是(________)个(________)秒。
(我发现)(1)把时化成分(或把分化成秒),几时(或几分)就把几个(________)相加;(2)把分化成时(或把秒化成分),就想由几个(________)加起来的,就是几时(或几分)。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3分=(__________)秒(__________)小时=120分5小时=(__________)分60秒=(__________)分2小时30分=(__________)分100秒=(__________)分(__________)秒3.在()里填上“>”“<”或“=”。
70秒(________)1分2小时(________)200分4小时(________)400分2小时10分(________)130分6分(________)360秒1分15秒(________)80秒二、选择题4.打满一壶水需用1分40秒,合()秒。
A.140 B.40 C.1005.某小学举行游泳比赛,下表是童童、果果和丽丽游100米的用时统计表,()游得最快。
6.分针从“3”走到“4”,经过了()。
A.60分B.1分2 C.300秒三、改错题7.下面说法正确吗?正确的画“√”,错误的画“×”,并把错误的改正过来。
我扫地用了4分钟,也就是40秒。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30秒就是130秒。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300分-2小时=1小时。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解答题8.小丽和小明同时做《创优作业》中相同的脱口秀题目,分针走了6小格时,小丽恰好完成;秒针走了300小格时,小明恰好完成。
1.2 时间单位的换算(教案Word)2023-2024学年三年级数学上册同步备课(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时间单位的概念,掌握时、分、秒之间的换算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时间单位进行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时间单位的概念2. 时、分、秒之间的换算关系3. 时间单位换算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时、分、秒之间的换算关系2. 教学难点:时间单位换算的应用四、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2. 教学用具(如时钟模型、计时器等)3. 练习题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利用课件或黑板展示时间单位的概念,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知识。
2. 讲解时间单位换算(10分钟)(1)时、分、秒的概念时:时间的单位,1小时等于60分钟。
分:时间的单位,1分钟等于60秒。
秒:时间的单位,1秒等于1000毫秒。
(2)时、分、秒之间的换算关系1小时 = 60分钟1分钟 = 60秒1秒 = 1000毫秒(3)举例说明时间单位换算1小时20分钟 = 60分钟 20分钟 = 80分钟3分钟30秒 = 3分钟 30秒 = 210秒3. 演示时间单位换算(5分钟)利用教学用具(如时钟模型、计时器等)进行时间单位换算的演示,加深学生对换算关系的理解。
4. 练习时间单位换算(10分钟)分组进行练习,让学生运用时、分、秒之间的换算关系进行计算。
5. 总结与拓展(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时间单位换算的重要性。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生活中运用时间单位换算。
六、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册上的时间单位换算题目。
2. 观察生活中时间单位换算的实例,并与同学分享。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演示和练习,让学生掌握了时、分、秒之间的换算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珍惜时间和合理安排时间的意识。
同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适时调整教学进度和难度,确保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时间单位换算。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时间的计算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时间的基本概念,掌握时、分、秒之间的关系,能够熟练地进行时间计算。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内容1. 时间的概念:时、分、秒的认识和转换。
2. 时间计算:时、分、秒的加减法,时间推算。
3. 时间的应用: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时间相关的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时、分、秒之间的换算,时间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时间推算,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时钟模型、电子钟、多媒体课件。
2. 学具:练习本、铅笔、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和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回顾时间的基本概念,激发学生对时间计算的兴趣。
2. 新课内容:讲解时、分、秒之间的换算关系,引导学生掌握时间计算方法,并通过实例讲解时间推算。
3.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6.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后继续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1.2时间的计算2. 板书内容:时、分、秒的换算关系,时间计算方法,时间推算实例。
七、作业设计1. 基础题:时、分、秒的换算,时间计算。
2. 提高题:时间推算,解决实际问题。
3. 拓展题:结合生活实际,设计时间相关的数学问题。
八、课后反思1. 教学内容是否充实,学生是否掌握了时间计算的方法。
2. 教学过程中,是否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否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
3. 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课后作业设计是否合理,是否能够有效巩固所学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时间计算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同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时间的换算和计算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时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我们需要准确地了解时间,包括换算和计算。
本文将介绍如何准确换算和计算时间,让我们更好地管理和利用时间。
一、时间的单位和换算1.1 秒、分、时秒(s),是最基本的时间单位,它们以分钟(min)和小时(h)为倍数关系。
换算公式如下:1分钟 = 60秒1小时 = 60分钟 = 3600秒通过这个换算关系,我们可以将时间从秒换算为分钟或小时,或者反过来。
1.2 天、周、月、年除了秒、分和时,我们还使用其他单位来衡量更长的时间段。
如下:1天 = 24小时 = 1440分钟 = 86400秒1周 = 7天1月 = 30天(近似值)1年 = 365天(忽略闰年的影响)需要注意的是,月和年的长度会有所变化,因此在具体计算时需要根据需要进行适当调整。
二、时间的加减和计算2.1 时间的加减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进行时间的加减计算。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场景和相应的计算方法:2.1.1 同一天内的时间加减例如,如果现在是10点,我想知道6小时后是几点,可以进行如下计算:10点 + 6小时 = 16点同样地,如果我想知道3小时前是几点,可以进行如下计算:10点 - 3小时 = 7点2.1.2 跨越天数的时间加减有时,我们需要计算跨越天数的时间加减。
例如,如果我去伦敦,飞行时间是10小时,我想知道到达伦敦的当地时间是几点,可以进行如下计算:出发时间:上午8点飞行时间:10小时到达时间:8点 + 10小时 = 次日上午6点2.2 时间的计算除了时间的加减,我们还需要进行时间的计算。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计算方法:2.2.1 时间段的长度计算有时候,我们需要计算一个时间段的长度。
例如,我想知道从早上10点到下午3点一共过了多少时间,可以进行如下计算:3点 - 10点 = 5小时2.2.2 两个时间点之间的时间差计算有时候,我们需要计算两个时间点之间的时间差。
例如,我想知道从上午9点到下午2点,一共经过了多长时间,可以进行如下计算:下午2点 - 上午9点 = 5小时2.2.3 跨天的时间计算如果涉及到跨越天数的时间计算,我们需要正确计算每天的时间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