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的血管介入治疗
- 格式:ppt
- 大小:9.69 MB
- 文档页数:34
癌症介入治疗副作用随着癌症的多发,癌症的治疗手段也多种多样,其中有癌症介入治疗,那你知道癌症介入治疗副作用吗?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癌症介入治疗副作用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用!癌症介入治疗副作用一、动脉血栓形成和栓塞插管时的动脉内膜损伤,或血液肝素化不够以致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和血管痉挛是动脉血栓形成的常见原因,血栓和粥样化斑块的脱落可造成血管栓塞。
预防血栓形成的方法是,在穿刺时动作要轻柔,操作细心,减轻血管内膜的损伤;尽量缩短导管在血管内的时间;导管插入血管后注入肝素使全身血液肝素化。
癌症介入治疗副作用二、暂时性血管痉挛主要原因是由于多次损伤性穿刺和插管时间过长所致。
糖尿病和动脉粥样硬化以及血管栓塞等疾病的患者容易发生血管痉挛,主要表现为局部疼痛,还易招致血流量减慢或者血栓形成。
对于肢体血管痉挛,可经导管注入妥拉苏林25~50mg或局部热敷,内脏血管痉挛时可经导管注入2%利多卡因5ml,必要时注入肝素100~150mg/h以防血栓形成。
癌症介入治疗副作用三、穿刺点出血或血肿常见原因有反复插管,操作技术不熟练,局部压迫不当或患者有凝血机制障碍、高血压等症状。
少量出血可自行吸收,血肿较大时会压迫局部静脉,甚至发展成为血栓性静脉炎。
选择细而有弹性的穿刺针,拔管时在穿刺点近侧端妥当压迫包扎,对凡是有高血压和凝血机制障碍的患者,应先对症处理后再行穿刺,这些措施可以预防出血和血肿的发生。
对于已经发生的较大血肿,可以采用局部湿热敷或次日理疗,血肿内注射透明质酸酶500~3000IU,如果血肿压迫附近血客和神经,可以考虑手术清除。
癌症介入治疗副作用四、脊髓损伤脊髓损伤是支气管动脉造影和灌注化疗的副作用。
支气管动脉尤其右侧主干4~6与肋间动脉共干,后者与脊髓动物吻合,当遇有小血栓、离子型高渗造影剂浓度过高、抗癌药用量过大时均易损伤脊髓动脉,造成积水、缺血、水肿,临床上主要对动脉毒性大的抗癌药物,尽量减少对血管的损伤。
肺癌患者介入治疗时的注意事项一、肺癌是什么肺癌发病部位为支气管的黏膜上皮,是恶性肿瘤的一种,见图1。
欧美工业发达城市和工业发达国家发生肺癌的概率更高,且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更高,且在女性常见恶性肿瘤排名第二或第三。
早期时临床症状并不明显,大部分患者没有定期检查,因此发现时已经到了晚期,主要因为肺泡没有感觉神经,无疼痛感。
但病情不断进展的过程中临床上表现为慢性咳嗽,其是肺癌最常见的症状,通常表现为刺激性干咳,甚至还存在咳痰的问题,还有咳血或胸痛的表现。
图1 肺癌二、肺癌患者介入治疗1.血管性介入治疗肺癌治疗时,血管性介入治疗以肺癌循环特点为基础,通过支气管动脉完成化疗药物的灌注,可通过提高药物局部浓度将细胞杀灭,让全身毒副作用减轻,如有必要可以合理利用栓塞剂栓塞肿瘤供血动脉。
不同于静脉给药途径,通过支气管动脉给药可以提高进入肿瘤组织的给药浓度,且化学药物增加1倍,杀灭肿瘤细胞的数量增加10倍,因此临床上广泛应用在血管性介入治疗。
1.非血管性介入治疗肺血管性治疗包含了碘125粒子植入术和肺肿瘤射频消融术,而肺肿瘤射频消融术和肝癌射频消融术相同。
碘125粒子组织之间植入近距离放疗也是近年来常用的一种新型的肿瘤治疗方法,该方法通过对碘125粒子组织持续发射低能射线进行合理利用,持续破坏了不同周期的肿瘤细胞的DNA分子链,对有丝分裂进行抑制。
同时,持续低剂量照射可以让缺乏养细胞氧化后再氧化,促进肿瘤不断提高对射线的敏感性,导致肿瘤缺乏养细胞失去生长的能力,因此局部控制效果更好。
肿瘤组织之间三位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常用的方法为放射性碘125例植入治疗,其中局部“适形”治疗是主要的特点。
肿瘤靶区高剂量,但周围正常组织受辐射量较低,因此治疗增益系数明显提高,导致疗效增加,并发症发生率降低。
三、肺癌介入治疗的优势1.药物可以直接在肿瘤作用,局部药物浓度更高,药物用量少,毒副作用减少(局部用药为主,药物浓度高,杀死的肿瘤更多。
肺癌的双途径介入治疗研究摘要】目的研究中晚期肺癌行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和肺动脉灌注化疗的双途径介入的疗效。
方法双途径介入治疗中晚期肺癌26例,单纯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同期中晚期肺癌20例作对照。
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
结果按国际卫生组织WHO 肿瘤大小变化的判定标准,近期显效率对照组7/20=35%,实验组23/26=88%。
双介入疗效优于单介入。
一概述长期以来,肺癌总的治疗效果差,5年总生存率只有10%左右[1]。
对中晚期肺癌的治疗无好的方法,而大部分的中晚期肺癌均已无手术机会,能手术的不足20%;如何提高中晚期肺癌的治疗效果?1964年spoken等报道了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插管灌注抗癌药物治疗不能手术的肺癌的方法。
至20世纪70年代,随着丝裂霉素,阿霉素,卡铂等新一代抗癌药物的研制成功,本疗法得到新生,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国内刘子江等一组227例,缓解率51.5%,另41.8%为稳定,仅6.7%为进展。
其中随访的117人,1年以上生存者占58%。
2002年解放军97医院史跃报告了应用双重介入治疗中晚期肺癌病人可以增加疗效,总有效率达90%,能提高生存率[2]。
我们采用支气管动脉和肺动脉双重介入方法,治疗中晚期肺癌病人26例,取得了肯定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二材料和方法1、病例选择2004年7月至2007年7月,我们在临床上运用途径介入法治疗中晚期肺癌26例;肺癌分期按1989年国际肺癌TNM分期标准,其中Ⅲa期10例,Ⅲb期12例,Ⅳ期4例;另外将同期单纯行支气管动脉治疗20例中晚期肺癌(Ⅲa期8例,Ⅲb期10例,Ⅳ期2例);作对照组。
全部病例均经影像学(X光照片,CT,PET/CT)及组织细胞学检查证实,资料完整。
26例中鳞癌12例、腺癌14例,20例经皮股动脉、静脉穿刺行支气管动脉及肺动脉灌注化疗,共58次,其中6例经左锁骨下静脉放置肺动脉植入式带药囊导管(PICS)20次。
2、疗效评定疗效评定主要依据X光片、CT片。
肺癌介入治疗后常见并发症
*导读:肺癌介入治疗是指通过在人体某一部位开一个小洞,然后用一根导管深入患者供应肿瘤血液的血管,向肿瘤内注射化疗……
肺癌介入治疗是指通过在人体某一部位开一个小洞,然后用一根导管深入患者供应肿瘤血液的血管,向肿瘤内注射化疗药物或将供应血液的血管堵塞。
此手术方式的虽然创伤小、简便、安全、有效,但术并发症也不少,常见的有如下几种。
*1、穿刺部位血肿
穿刺部位血肿是肺癌介入治疗的常见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多与术后加压不当,患者肢体早期过早活动,凝血功能差等有关。
*2、动脉栓塞
动脉栓塞是介入治疗较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术后患者家属及医护人员注意观察下肢皮肤的颜色、温度、感觉,询问患者的麻木等情况,一旦怀疑有血栓形成则予以抗栓子治疗。
*3、脊髓损伤
这是肺癌介入治疗最严重的并发症,原因是绝大多数的抗肿瘤药物有脊髓毒性临床表现为术后数小时开始出现横断性脊髓
损伤症状。
损伤平面以下躯体感觉、运动功能降低或缺失以及尿潴留等。
*4、胃肠道反应
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和上消化道出血均是属于消化系统的并发症。
这与化疗药物本身存在着毒性作用,且加上患者的耐受情况不一等情况,是介入治疗后最常见的并发症。
*5、发热
多数为吸收热,主要原因是由于化疗药物或栓塞剂等注入肿瘤组织使肿瘤组织坏死,机体吸收坏死组织所致,发热的体温多在38℃左右,对于一般的患者可予以冰袋冷敷等物理降温或使用解热镇痛药。
肺癌还有这样的治疗——微创介入治疗01、什么是肺癌?肺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肺癌发病率位居男性恶性肿瘤首位,女性恶性肿瘤第二位。
绝大多数肺癌起源于支气管粘膜上皮,故称为支气管肺癌,包括了鳞癌、腺癌、小细胞肺癌等病理类型。
02、肺癌分期怎么分?根据肿瘤大小、有无浸润周围组织、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无远处转移等情况把肺癌分为早期、中期、中晚期、晚期4个期,不同分期会影响治疗方法、效果、预后。
早期(Ⅰ期):有肿瘤,但无浸润、无转移;中期(Ⅱ期):肿瘤最大径≤7cm,同侧支气管周围及(或)同侧肺门淋巴结以及肺内淋巴结有转移;中晚期(Ⅲ期):出现颈部、纵膈、肺门等处淋巴结转移;晚期(Ⅳ期):出现脑、骨、肝、肠等远处转移。
03、肺癌的治疗方法有哪些?肺癌的治疗方法包括:外科手术、放疗、化疗、靶向药物治疗、微创介入治疗、中药治疗等。
外科手术适用于早期、中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中将肿瘤所在肺段或肺叶切除并常规清扫纵隔淋巴结,在术后大多数患者都需要进行较长时间的放、化疗等相关抗肿瘤治疗。
肺癌早期往往无明显临床症状,当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才出现刺激性干咳、胸痛、痰中带血、咯血等明显症状,往往此时患者大多已为肺癌晚期,已失去外科手术治疗的机会。
放、化疗很少作为根治性治疗方法,常常作为外科手术后的辅助治疗。
放疗可针对单一原发病灶或转移瘤病灶进行治疗缓解临床症状,化疗常作为中晚期肺癌姑息性治疗方案。
放、化疗的毒副反应往往较大,可导致脱发、白细胞降低等不良反应。
分子靶向药物治疗,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治疗方式,但并不是所有患者均适合。
能否服用靶向药物治疗,需先行经皮肺穿刺活检术(介入诊断性手术),取出肿瘤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及基因检测,明确肿瘤为哪一种病理类型和有无特定的基因突变及对应的靶向药物。
靶向药物治疗,部分患者效果较好,但治疗费用高昂,此外部分患者易产生耐药性,影响长期疗效。
微创介入治疗,相当于“不用开刀的手术”,微创介入治疗有其独特的治疗优势,肺癌的微创介入治疗有“微创、精准、安全、高效”的优点。
肺血管病介入诊疗规范操作技术规范肺血管病介入诊疗规范是指对于肺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过程中的操作技术规范。
肺血管病是一种以肺血管栓塞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它包括肺动脉栓塞、肺血栓栓塞症和混合性肺栓塞症等。
这些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因此在肺血管病的介入治疗过程中,必须遵循一定的操作规范,以确保治疗效果的最大化和患者的安全。
首先,肺血管病介入诊疗过程中,应该明确肺血管病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适应症包括具有肺血栓栓塞症临床表现或肺血管影像学证据,有相关症状且无禁忌证的患者。
禁忌症包括凝血功能障碍、严重高血压、严重肺功能不全、严重心功能不全、过敏体质以及怀孕等。
其次,肺血管病介入诊疗过程中,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诊疗方案。
对于肺血栓栓塞症,可以选择药物溶栓、机械取栓和导管取栓等方式进行治疗。
对于混合性肺栓塞症,应综合考虑不同的治疗手段进行综合治疗。
在选择治疗方案时,还要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手术经验以及设备条件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
再次,肺血管病介入诊疗过程中,需要进行详细的患者评估和术前准备工作。
患者评估包括详细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相关实验室检查。
术前准备工作包括对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肺功能检查,并根据情况决定是否需要行血液凝固功能检查和胸部影像学检查等。
最后,肺血管病介入治疗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操作,包括血管内鞘套的放置、导丝引导、导管介入、球囊扩张、支架植入等。
在操作过程中,医生需要掌握好导管的位置和角度,准确判断栓塞物的位置和大小,并选择合适的器械进行治疗。
术后还需要进行相关的后期处理,包括局部止血、观察并处理并发症等。
总之,肺血管病介入诊疗规范操作技术规范是一套旨在保证肺血管病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的规范操作技术。
通过严格遵循操作规范,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
因此,对于进行肺血管病介入治疗的医生来说,熟悉并遵守这些规范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对于患者来说,选择一家技术熟练、设备先进的医院进行治疗也是十分关键的。
肺血管介入治疗一、肺血管介入治疗的原理介入治疗是一种微创手术,通过血管穿刺将胆管插入病变部位进行治疗。
肺血管介入治疗是一种针对肺血管疾病的微创治疗方法。
主要用于治疗肺动脉栓塞、肺动脉狭窄等疾病。
介入治疗可以减少手术创伤,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二、肺血管介入治疗的目的及优势目的:1、治疗肺血管疾病2、改善肺血管功能3、缓解症状4、提高生活质量5、延长生存期优势:1、微创:创伤小,恢复快2、定位准确:实时监测,精确定位3、适应症广泛:适用于多种肺血管疾病4、并发症少:安全性高,并发症少5、疗效显著:治疗效果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三、肺血管介入治疗的方法介入治疗设备:1、导管:用于引导导丝进入血管2、导丝:用于音带导管进入血管3、球囊:用于扩张狭窄的血管4、支架:用于支撑扩张的血管5、封堵器:用于封堵血管瘘或动脉瘤6、药物洗脱球囊:用于局部药物释放,减少再狭窄率四、肺血管介入治疗的操作流程1、术前准备: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进行影像学检查,确定介入治疗方案2、穿刺: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进行局部麻醉,穿刺血管3、导管插入:将导管插入血管,通过血管到达目标部位4、球囊扩张:使用球囊扩张狭窄的血管,改善血流5、支架植入:在狭窄部位植入支架,支撑血管壁,保持血流通畅6、术后处理:观察患者情况,进行抗凝、抗感染等治疗,定期复查五、介入治疗注意事项1、术前准备:评估患者身体状况,了解病史,进行影像学检查2、术中操作:严格遵循操作规程,避免损伤血管和周围组织3、术后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病情,预防并发症,及时处理异常情况4、定期随访:术后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六、肺血管介入治疗的适应症1、适应范围:①肺动脉栓塞②肺动脉狭窄③肺动脉高压④肺动脉瓣膜疾病⑤肺动脉瘘⑥肺动脉肿瘤2、适应症选择标准:①肺动脉高压:肺动脉压力升高,导致右心室负荷加重,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②肺栓塞:肺动脉被血栓堵塞,导致呼吸困难、胸痛等症状③肺血管畸形:肺血管结构异常,导致呼吸困难、胸痛等症状④肺血管肿瘤:肺血管内出现肿瘤,导致呼吸困难、胸痛等症状⑤肺血管炎:肺血管出现炎症,导致呼吸困难、胸痛等症状3、适应症治疗效果①肺动脉栓塞:溶栓治疗,恢复血流,降低死亡率②肺动脉狭窄:球囊扩张术、改善血流,缓解症状③肺动脉高压:血管成形术,降低肺动脉压力,改善心功能④肺动脉瘘:封堵术,封闭瘘口,恢复正常血流⑤肺静脉闭塞:支架植入术,恢复血流,改善症状七、介入治疗风险1、出血:血管损伤可能导致出血,严重时可危及生命2、血栓形成:介入治疗过程中,血栓形成可能导致血管堵塞,影响血流供应3、血管损伤:导管操作可能导致血管损伤,引起局部疼痛、肿胀等不适4、感染:介入治疗过程中,若消毒不严格,可能导致感染,严重时可危及生命5、过敏反应:介入治疗过程中,若使用药物不当,可能导致过敏反应,严重时可危及生命八、并发症预防与处理1、术前评估:全面了解患者病情,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2、术中操作:严格遵循操作规范,避免损伤血管和其他器官3、术后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4、药物治疗:根据患者情况合理使用抗凝、抗炎等药物5、定期复查:术后定期复查,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九、术后康复与护理1、术后观察: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呼吸等2、预防感染:保持伤口清洁,避免感染3、饮食指导:建议清淡饮食,避免刺激性食物4、康复锻炼:根据医生建议进行适当的康复锻炼,如深呼吸、咳嗽等5、心理支持:关注患者心理状态,给与心理疏导和安慰6、定期复查:按照医生建议进行定期复查,监测病情恢复情况。
支气管肺癌介入治疗临床路径(2016年版)一、支气管肺癌介入治疗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原发性支气管肺癌(ICD-10: C34/D02.2):1.患者不愿接受外科治疗及不能耐受外科治疗的iTIIa 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2.无手术指征的IIIb、IV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3.伴大咯血的肺癌患者。
(二)诊断依据。
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国原发性肺癌诊疗规范(2015 年版)》、《临床诊疗指南-胸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高危因素:吸烟指数>400年支,年龄>45岁,环境与职业因素。
2.临床症状:刺激性咳嗽、血痰或咯血、胸痛。
3.临床体征:早期不显著。
4.辅助检查:胸部影像学检查,纤维支气管镜,肺穿刺活检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国原发性肺癌诊疗规范(2015 年版)》、、《临床诊疗指南-放射介入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支气管动脉造影化疗栓塞术。
2.肺癌射频或微波消融术。
3.放射性粒子植入术。
4.消融术和粒子植入术可与支气管动脉造影化疗栓塞术相结合。
(四)标准住院日为W12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符合ICD-10: C34/D02.2支气管肺癌疾病编码。
2.临床分期(UICC 2009)为I期、II期、和III期及部分W期非小细胞肺癌。
3.心、肺、肝、肾等器官功能可以耐受介入治疗。
4.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此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W4天。
1.常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凝血功能、血型、肝肾功能、电解质、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肿瘤标志物检查;(3)肺功能、、心电图、;(4)痰细胞学检查、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十活检;(5)影像学检查:胸片正侧位、胸部CT (平扫十增强扫描)、腹部超声或CT、全身骨扫描、头颅MRI或CT。
肺癌的介入治疗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科张新一、肺癌的介入治疗概述(一)介入肺脏病学介入肺脏病学是针对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和侵入性治疗操作的,也是一门科学和艺术;掌握这一门科学,不仅要掌握常规的呼吸病学的知识和训练之外,还需要更多专门的训练和更专业的判断。
其基本治疗方式是采用手术、放疗、化疗、免疫和中药治疗和靶向治疗等。
(二)肺癌的介入治疗方式初诊肺癌分期的比例各不相同,详细分析如图1所示。
肺癌的介入治疗方式有气道内的介入治疗、经皮介入治疗和经血管的介入。
二、气道狭窄梗阻的介入治疗任何导致通气功能障碍,并产生明显症状的中央气道(即气管,左、右主支气管、中间段支气管和叶支气管开口)腔内的阻塞,均可应用激光、微波、高頻电刀、APC等进行切除,从而使气道保持通畅。
治疗的技术,组织消融如激光、微波、高頻电刀、APC等,机械扩张如呼吸道球囊扩张,支架植入如金属支架、硅胶支架,药物注射,腔内近距离放疗,光动力治疗(PDT)。
气道内介入治疗的有关问题有纤支镜与硬质气管镜、麻醉、与其它治疗的联合和疗效评价。
(一)激光治疗激光治疗的功率大,组织穿透性强,YAG激光的组织穿透力可以达到10mm;能量高度集中,能准确地定位于病变部位;Cavalier等曾研究了约1800例患者应用Nd: YAG的治疗效果,发现位于气管、主支气管和右中间支气管的恶性肿瘤造成的阻塞再通率超过90%;外周病变或外压性气道狭窄成功率较低,从0%至50%不等;大出血、气道穿孔。
激光治疗如图2所示。
(二)高频电灼高频电灼的原理是有个开关的回路电流。
电流经过组织会刺激神经,使组织肌肉伸缩,并产热效应。
高频电灼要大于100KHz.详细分析见图3。
(三)氩离子凝固术近年来使用氩离子凝固术的越来越多。
氩离子凝固术的仪器见图4。
APC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碳化来导电,氩气经过高电压导电,见图5。
(四)微波治疗微波治疗的原理是利用组织中的极性分子(主要是水分子)在微波的辐射下随微波频率做高速运动,分子之间相互摩擦产生热量,继而组织凝固、脱水坏死以达到治疗目的;肿瘤细胞含水量相对多,可吸收较多的微波能量;肿瘤细胞对高热损伤比正常细胞更敏感;实体肿瘤内存在大量的乏氧细胞,对微波辐射更加敏感。
分析肺癌介入治疗402例【摘要】目的评价应用血管内介入技术,对支气管肺癌进行动脉灌注治疗的效果。
方法本组402例均为血管内技术穿刺插管,对患侧行支气管动脉造影,在明确诊断与观察病变部位血管结构等以后,经导管灌注联合化疗药物。
结果通过介入化疗药物治疗,选择作用机制不同的各种肿瘤敏感性药物联合使用,使其细胞毒性作用协同,而副作用不增加。
在近期疗效达71%结论经动脉灌注化疗术是通过导管选择性将药物直接注入肿瘤的一支或多支供血动脉,以达到提高肿瘤组织药物浓度,增加抗肿瘤作用的目的。
同时,还可以减少体循环和正常组织的药物分布,使全身的副作用降低。
因此,介入治疗已成为肺癌综合治疗中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肺癌;联合用药;介入治疗[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app li ng vascularintervention to the artery perfusion treatment of lung bronchogenic 402cases of this group are all pun ctured by in travascular tech nique toop erate bron chial arteriogra phy,after defi nite diag no sis and observati onof the vascular structure at the diseased Choosing the joint application of tumor sensitive drugs of different mechanism through the treatment of chemothera peutics,ca n in crease the syn ergy of cytotoxic effects withoutside the n ear future,heali ng effect reach 71%.C on clusio n Arterial p erfusi on chemo-treatme nt is a way to improve the drug concen trati on of tumor tissue and in crease an titumor action by vessel elevtive in ject ing to one branch or more bran chs feed ing artery of tumor the same time,it can decrease the drug distributi on of no rmal structure of systemic , in terve nti onal thera py pl ays an imp orta nt part at the treatme nt of lung can cer..[Key words] l ung can cer; Comb ined modalitythera py;l nterve nti onal thera py肺癌是最常见的肺部恶性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