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29.50 KB
- 文档页数:35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子教案第一章:微型计算机概述1.1 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程1.2 微型计算机的组成与结构1.3 微型计算机的性能指标1.4 微型计算机的应用领域第二章:中央处理器(CPU)2.1 CPU的结构与功能2.2 指令与指令集2.3 寄存器与寄存器组2.4 CPU的工作原理与工作周期第三章:存储器3.1 内存概述3.2 随机存取存储器(RAM)3.3 只读存储器(ROM)3.4 存储器层次结构与缓存技术第四章:微机系统中的输入/输出接口4.1 I/O接口的基本概念4.2 I/O端口与地址映射4.3 I/O指令与DMA传输4.4 中断与中断处理第五章:总线与接口技术5.1 总线的概念与分类5.2 总线标准与协议5.3 接口技术与接口电路5.4 常用接口设备及其驱动程序第六章:微机系统的扩展接口6.1 扩展接口的分类与功能6.2 ISA、EISA、PCI和PCI Express总线6.3 扩展槽与扩展卡6.4 声卡、显卡、网卡等常见扩展接口设备第七章:外部设备7.1 微机系统的外部设备概述7.2 输入设备:键盘、鼠标、扫描仪等7.3 输出设备:显示器、打印机、音箱等7.4 存储设备:硬盘、固态硬盘、光盘等第八章:嵌入式系统8.1 嵌入式系统的基本概念8.2 嵌入式系统的组成与结构8.3 嵌入式处理器与实时操作系统8.4 嵌入式系统的应用案例第九章:接口编程基础9.1 接口编程的基本概念9.2 接口编程的常用方法与工具9.3 汇编语言接口编程9.4 C语言与接口编程第十章:实战项目与案例分析10.1 微机系统接口设计概述10.2 实战项目一:设计一个简单的并行接口10.3 实战项目二:基于PCI总线的数据采集系统10.4 实战项目三: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开发10.5 案例分析:接口技术在现代计算机系统中的应用第十一章:串行通信接口11.1 串行通信的基本概念11.2 串行通信的协议与标准11.3 串行通信接口电路11.4 串口通信编程与应用第十二章:USB接口技术12.1 USB概述与历史12.2 USB接口的物理结构12.3 USB协议与数据传输12.4 USB设备驱动程序开发第十三章:网络接口与通信协议13.1 计算机网络基础13.2 局域网与广域网接口技术13.3 TCP/IP协议簇13.4 网络接口卡(NIC)与网络通信第十四章:无线通信接口14.1 无线通信技术概述14.2 Wi-Fi接口与IEEE 802.11标准14.3 Bluetooth技术与蓝牙接口14.4 移动通信接口与4G/5G网络第十五章:现代接口技术发展趋势15.1 云计算与虚拟化接口技术15.2 物联网(IoT)接口技术15.3 边缘计算与接口技术15.4 与机器学习接口技术重点和难点解析本《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子教案涵盖了微型计算机的基本概念、组成结构、性能指标、接口技术、外部设备、嵌入式系统、接口编程以及实战项目等多个方面。
第1 课次授课计划基本内容:①课程性质及内容介绍、先修课程及参考书目②第1章计算机基础知识(1)1.1 绪论 1.2 计算机的发展概述 1.3 微机中信息的表示及运算基础目的要求:明确本课程的学习目的及要求、激发学习微机原理与接口的兴趣与热情,初步了解本课程的特点及学习方法;了解计算机发展历史;熟练掌握无符号数和带符号数的表示方法;掌握各种进制间的互换;(重点)掌握数的原码、反码、补码表示法,并熟练掌握补码加减运算。
(重点)难点:补码加减法运算;有符号数和无符号数溢出判断。
教学环节及组织:新课引入课程性质:该课程属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程,是学习微机组装、单片机应用开发、微机控制等课程的前序基础课。
课程内容:微机的基本结构;指令系统及汇编语言;存储器结构及工作原理;I/O接口及应用;可编程芯片及应用。
学习方法:首先掌握微型计算机的基本原理,熟记其指令系统用指令和应用指令编写程序;掌握I/O接口的基本结构和接口应用;理论结合实际,多上机多编程,在应用中学习。
新课讲授1计算机基础知识1.2 计算机发展概述从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ENIAC问世至今,计算机的发展主要经历了电子管、晶体管、小规模集成电路、大规模(LSI)和超大规模(VSLI)集成电路四个发展阶段,从1981年起进入智能计算机阶段。
➢微处理器及微型计算机的发展4位及低档8位→中高档8位→16位→32位→高档32位→64位(主要体现在位数的变化)➢微型计算机的组成微型计算机通常由微处理器(即CPU)、存储器(ROM,BAM)、I/O接口电路及系统总线(包括地址总线AB、数据总线DB、控制总线CB)组成。
➢计算机编程语言的发展。
介绍各编程语言的特点,本门课程主要学习汇编语言。
1.3 计算机中信息的表示及运算基础➢计算机中的数和编码系统➢计算机中的进位计数制✧进位计数制的基本概念◆课堂讨论:为什么要使用二进制和十六进制,各进制间是否可以相互转换?✧四种不同进制数(二、八、十、十六进制)的相互转换(课堂练习)➢计算机中带符号数的表示✧原码、反码和补码的表示方法✧原码、反码和补码之间的转换◆课堂练习➢补码加减运算✧补码加减运算规则 [X±Y]补=[X]补±[Y]补◆例题分析[例1]X=-0110100B,Y=+1110100B,求X+Y=?[例2]X=-56,Y=-17,求X-Y=?◆通过例题强调:运算完后要先判断结果的正负,结果若为负数,则需进行变补运算才能得到结果的真值。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子教案第一章:微型计算机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2. 掌握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原理。
3. 熟悉微型计算机的性能指标。
教学内容:1. 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2. 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原理。
3. 微型计算机的性能指标。
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基本组成原理和性能指标。
2. 通过实物展示,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微型计算机的组成。
教学资源:1. 微型计算机实物。
2. 相关PPT课件。
教学环节:1. 导入:介绍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讲解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原理和性能指标。
3. 互动:提问学生,了解他们对微型计算机的认识。
作业布置:2. 请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当前微型计算机的发展趋势。
教学目标:1. 掌握微型计算机的硬件组成。
2. 了解各种硬件设备的功能和性能。
教学内容:1. 微型计算机的硬件组成。
2. 中央处理器(CPU)的功能和性能。
3. 主板的功能和性能。
4. 存储器的功能和性能。
5. 输入输出设备的功能和性能。
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微型计算机的硬件组成、各种硬件设备的功能和性能。
2. 通过实物展示,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微型计算机的硬件组成。
教学资源:1. 微型计算机实物。
2. 相关PPT课件。
教学环节:1. 导入:回顾上一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章学习。
2. 讲解:讲解微型计算机的硬件组成、各种硬件设备的功能和性能。
3. 互动:提问学生,了解他们对微型计算机硬件组成的认识。
作业布置:2. 请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当前微型计算机硬件技术的发展趋势。
教学目标:1. 掌握微型计算机的软件组成。
2. 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和性能。
3. 熟悉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
教学内容:1. 微型计算机的软件组成。
2. 操作系统的功能和性能。
3. 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
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微型计算机的软件组成、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和性能、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案第一章:微机系统概述1.1 教学目标1. 了解微机系统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2. 掌握微机系统的组成和各部分功能。
3. 理解微机系统的工作原理。
1.2 教学内容1. 微机系统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2. 微机系统的组成:微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输出接口等。
3. 微机系统的工作原理:指令执行过程、数据传输等。
1.3 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微机系统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微机系统的组成和各部分功能。
3. 采用实验演示法,展示微机系统的工作原理。
1.4 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了解学生对微机系统概念的掌握情况。
2. 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微机系统组成的理解。
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微机系统工作原理的掌握程度。
第二章:微处理器2.1 教学目标1. 了解微处理器的概念和结构。
2. 掌握微处理器的性能指标。
3. 理解微处理器的工作原理。
2.2 教学内容1. 微处理器的概念和结构:CPU、寄存器、运算器等。
2. 微处理器的性能指标:主频、缓存、指令集等。
3. 微处理器的工作原理:指令执行过程、数据运算等。
2.3 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微处理器的概念和结构。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微处理器的性能指标。
3. 采用实验演示法,展示微处理器的工作原理。
2.4 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了解学生对微处理器概念的掌握情况。
2. 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微处理器性能指标的理解。
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微处理器工作原理的掌握程度。
第三章:存储器3.1 教学目标1. 了解存储器的概念和分类。
2. 掌握存储器的性能指标。
3. 理解存储器的工作原理。
3.2 教学内容1. 存储器的概念和分类:随机存储器、只读存储器等。
2. 存储器的性能指标:容量、速度、功耗等。
3. 存储器的工作原理:数据读写过程、存储器组织结构等。
3.3 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存储器的概念和分类。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存储器的性能指标。
第____1____次课操作数存放在某个内存中,指令中给出存储器地址。
例:MOV AX,[22A0H] (AX)≠ 22A0H注意:最明显的特点,存储器操作数肯定有[]。
二、寻址方式(研究如何寻找参加操作的数)1。
立即寻址指令中直接给出立即数。
例:MOV AX,1090H (AH)=10H (AL)=90H2。
寄存器寻址操作数在寄存器中,指令中给出寄存器名.注意:两操作数,每个都有自己的寻址方式。
例:MOV DS,AX 执行前AX=2345H执行后AX=DS=2345H3.直接寻址操作数在存储器中,指令中直接给出操作数地址。
(偏移地址)例:MOV AX,[22A0H] 实际地址 DS×10H+22A0H4。
寄存器间接寻址操作数在存储器中,通过寄存器得到存储单元地址。
例:MOV AX,[BX]; BX = 1000H DS×10H+1000H = 12ABHAX = 12ABH ≠ 1000H注意:(SI DS, DI DS/ES, BP SS, BX DS)5.变址寻址操作数在存储器中,存储单元地址通过变址寄存器加上一个16位的偏移量之和得到。
MOV 80H,AL (错)c 。
存储器之间不可传送,要借用中间寄存器MOV [22A0H],[BX] (错)可适用于寄存器之间,立即数到寄存器/存储器,寄存器到存储器。
d.CS ,IP 不能做目的操作数MOV CS,DX (错) MOV SP,BX;语法正确,注意堆栈结构e 。
本指令对标志位无影响2.堆栈操作指令(对栈空间的操作)关于栈在SP ,BP 处介绍过—-———---复习 1)入栈指令 PUSH格式:PUSH OPRD 16位单操作数 功能:将OPRD 入栈(SP 所指向的栈顶) a 。
栈结构从上到下是低地址到高地址,且栈顶不可用 b.每个单元都是8位,操作数为16位,所以占用两单元。
入栈操作进行两次.c 。
入栈时规则,低对低、高对高。
“[工学]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案”一、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微型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接口技术及其应用,为后续学习计算机系统设计和应用打下坚实基础。
1.2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了解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和基本工作原理;(2)掌握微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输出接口等硬件组成及其功能;(3)熟练运用接口技术,进行微型计算机系统的设计与调试。
二、教学内容2.1 微机原理(1)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程(2)微处理器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3)存储器的类型、特点及接口技术(4)总线及其分类2.2 接口技术(1)接口的基本概念及其功能(2)I/O接口的地址、数据和控制线(3)中断和直接存储器访问(DMA)(4)串行通信接口和并行通信接口2.3 微机应用(1)微机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2)嵌入式系统的设计与开发(3)微机在工业自动化中的应用(4)微机在网络通信中的应用三、教学方法3.1 讲授通过课堂讲授,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其应用。
3.2 实验通过实验,使学生熟悉微机系统的硬件组成,掌握接口技术的实际应用。
3.3 讨论与案例分析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安排4.1 课时本课程共计32课时,包括16次课堂讲授、8次实验和8次讨论与案例分析。
4.2 进度安排(1)第1-8课时:微机原理(2)第9-16课时:接口技术(3)第17-24课时:微机应用(4)第25-32课时:实验、讨论与案例分析五、考核方式5.1 期末考试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计算题,占总分的60%。
5.2 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占总分的20%。
5.3 课堂讨论与案例分析课堂讨论与案例分析占总分的20%。
六、教学手段6.1 教材推荐使用《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性的理论知识。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案第一章:微机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微机的概念、发展历程和分类。
理解微机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掌握微机的主要性能指标。
1.2 教学内容微机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微机的分类和特点。
微机系统的基本组成。
微机的工作原理。
微机的主要性能指标。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微机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理解微机的分类和特点。
利用图形和示意图,讲解微机系统的基本组成。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掌握微机的工作原理。
利用表格和图表,介绍微机的主要性能指标。
1.4 教学资源教材: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课件: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案PPT。
实验设备:微机实验箱。
1.5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微机概念和发展历程的理解。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绘制微机系统的基本组成示意图。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对微机工作原理的掌握情况。
第二章:微处理器2.1 教学目标了解微处理器的概念、发展和结构。
理解微处理器的工作原理和性能指标。
掌握微处理器的编程和指令系统。
2.2 教学内容微处理器的概念和发展。
微处理器的结构和组成。
微处理器的工作原理。
微处理器的性能指标。
微处理器的编程和指令系统。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微处理器的概念和发展。
通过实物展示,使学生理解微处理器的结构。
利用仿真软件,讲解微处理器的工作原理。
通过编程实例,让学生掌握微处理器的编程和指令系统。
2.4 教学资源教材: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课件: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案PPT。
实验设备:微机实验箱。
仿真软件:汇编语言编程工具。
2.5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微处理器概念和发展的理解。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编写简单的汇编语言程序。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对微处理器工作原理的掌握情况。
第三章:存储器3.1 教学目标了解存储器的概念、分类和性能。
理解存储器的工作原理和扩展方式。
掌握存储器的接口技术和应用。
3.2 教学内容存储器的概念和分类。
存储器的工作原理。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微机原理的基本概念,掌握微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输出接口等的基本工作原理。
2. 熟悉接口技术的应用,学会使用接口电路实现微机与外部设备的数据传输和控制。
3. 能够分析微机系统中的信号转换、中断处理、定时与控制等问题,为后续的实际应用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1. 微机原理概述:微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输出接口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
2. 接口技术:接口电路的分类、功能、工作原理和应用实例。
3. 信号转换: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的转换、数字信号与模拟信号的转换。
4. 中断处理:中断的概念、中断源、中断响应过程和中断处理程序的编写。
5. 定时与控制:定时器/计数器的工作原理及其在微机系统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与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中掌握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2. 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注重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四、教学安排1. 课时:本课程共计32课时,每个课时45分钟。
2. 教学进度安排:第1-8课时:微机原理概述第9-16课时:接口技术第17-24课时:信号转换第25-32课时:中断处理与定时控制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报告等,占总成绩的30%。
2. 期末考试:包括理论知识测试和实验操作考核,占总成绩的70%。
3. 期末考试不合格者需参加补考,补考不合格则需重修。
4. 鼓励学生参加相关竞赛和实践活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材,选用国内知名出版社出版的最新版教材。
2. 实验设备:微机原理实验箱、接口电路实验设备、信号发生器、示波器等。
3. 网络资源:利用校园网,为学生提供相关学术论文、技术文档、在线课程等资源。
4. 教学软件:选用适合教学的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相关软件,如模拟器、编程工具等。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的教学,使学生掌握:1.微机系统基础知识,包括微处理器的结构、运行原理等;2.接口技术的基本概念,包括人机接口、串行接口、并行接口等;3.掌握微机接口原理、接口电路的设计和实现方法,以及微机的应用技术。
二、教材选用本教学设计教材选用《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第四版),该教材内容全面、详细、易理解,是学习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的优秀参考书。
三、教学步骤第一步:微机系统基础知识1.教师向学生讲解微机系统的结构和组成,包括CPU(中央处理器)、内存、硬盘、显卡等;2.教师向学生讲解微处理器的运行原理,包括指令执行过程、数据传输过程等。
第二步:接口技术的基本概念1.教师向学生讲解接口技术的基本概念,包括人机接口、串行接口、并行接口等;2.教师向学生讲解串行接口和并行接口的区别,以及它们的应用领域。
第三步:微机接口原理1.教师向学生讲解微机接口的基本原理,包括接口电路的组成和工作原理等;2.教师向学生讲解微机接口的分类以及各类接口的特点和优缺点。
第四步:接口电路的设计和实现1.教师向学生讲解接口电路的设计和实现方法,包括接口电路的原理图设计、PCB设计等;2.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接口电路的设计和实现,教师将分配实验任务,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接口电路的设计和实现。
第五步:微机应用技术1.教师向学生讲解微机应用技术,包括嵌入式系统、计算机视觉、控制技术等;2.通过案例分析和讲解,向学生展示微机应用技术的应用领域、优点和局限性。
四、教学评估为了确保教学效果,该课程将进行多种形式的教学评估,包括但不限于:1.课堂测验:对学生本堂课所学内容进行全面的测验,以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2.作业布置:针对学生所学内容布置任务,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以此进行评估;3.实验考核:通过实验考核的方式,考察学生对接口原理、接口电路设计和微机应用技术的掌握情况。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微机原理的基本概念,掌握微机的组成结构和基本工作原理。
2. 学习微机接口技术的应用,理解接口电路的功能和设计方法。
3. 掌握微机系统中的数据通信原理,了解常用的通信接口和技术。
4. 通过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微机原理概述微机的定义和发展历程微机的组成结构微机的工作原理2. 微机接口技术接口电路的功能和分类接口电路的设计方法常用的接口电路及其应用3. 微机系统中的数据通信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串行通信和并行通信的原理及比较常用的通信接口和技术4. 微机系统中的存储器存储器的分类和特点存储器的接口设计存储器扩展和刷新技术5. 微机系统中的输入/输出接口输入/输出接口的基本概念输入/输出接口的控制方式常用的输入/输出接口电路及其应用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 通过实例分析和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3. 鼓励学生进行团队合作,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
四、教学条件1. 教室环境:具备多媒体教学设施,如投影仪、计算机等。
2. 实践环节:实验室设备,如微机原理实验箱、接口电路实验设备等。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总评的30%。
2. 实验报告:包括实验过程、结果分析等,占总评的30%。
3. 期末考试:包括理论知识测试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考察,占总评的40%。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材,用于系统地介绍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技术。
2. 课件:教师自制的多媒体课件,用于辅助讲解和展示知识点。
3. 实验指导书:提供实践环节的指导,包括实验目的、原理、步骤和注意事项等。
4. 在线资源:推荐相关的网络教程、论坛和学术资料,供学生自主学习和参考。
七、教学进度安排1. 课时:本课程共计32课时,包括理论讲解和实践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