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骨质疏松诊疗指南解读
- 格式:pptx
- 大小:24.10 MB
- 文档页数:58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22)》要点解读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组织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
骨质疏松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主要发生于绝经后女性和老年男性人群。
骨质疏松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1-2]。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骨质疏松性骨折所致的残疾及死亡严重威胁着中老年人群的健康,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然而,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为减少其带来的严重危害,国内同仁在骨质疏松症防治领域完成了大量重要工作。
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分别于2006年、2011年、2017年发布了三版《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成为我国不同时期骨质疏松症防治领域的重要学术经典,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骨质疏松症防治水平的提升。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骨质疏松症的防治理念、治疗药物等不断推陈出新,且我国骨质疏松症相关流行病学数据也进行了很多更新[3]。
为积极响应《“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更好地适应学术前沿进展、做好骨质疏松症的防治工作,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于2022年12月发布了《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22)》(下文简称“指南”),现对指南要点进行解读,以期为骨质疏松症的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1、更新我国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数据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骨质疏松症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之一。
2018年公布的全国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5],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为19.2%,其中女性为32.1%,男性为6.9%;65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为32%,其中女性为51.6%,男性为10.7%。
据此估算,目前我国骨质疏松症患病人数约为9000万,其中女性约为7000万。
同时,我国40岁以上人群椎体骨折的患病率男性为10.5%,女性为9.5%[3]。
虽然男性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明显低于女性,但男性椎体骨折的患病率却与女性相似,这警示我们同样需关注男性骨质疏松症的防治。
中国老年骨质疏松诊疗指南(2018)中国老年骨质疏松诊疗指南(2018)绪论: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骨质疏松症已成为中国老年人健康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提高老年骨质疏松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水平,全面促进老年人骨健康,中国老年骨质疏松诊疗指南应运而生。
本指南综合了国内外相关研究和医学实践经验,旨在为临床医生、患者和研究者提供一份权威的参考。
一、老年骨质疏松的概念和流行病学老年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质减少和骨组织破坏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骨骼开始退化,骨密度下降,造成骨质疏松。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老年骨质疏松以女性为主,与女性的激素水平下降有关。
此外,缺乏运动、不良饮食习惯、长期使用激素类药物和家族遗传等因素也与老年骨质疏松的发病风险增加有关。
二、老年骨质疏松的诊断老年骨质疏松的诊断主要依据骨密度测量和临床症状。
骨密度测量可以通过X射线吸收法、超声波和双能X射线吸收法等多种方法进行,其中双能X射线吸收法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技术。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骨密度T值≤-2.5为骨质疏松,-2.5<T值≤-1为骨质减少,T值>-1为正常。
除了骨密度测量,还需要结合临床症状进行综合评估,如骨折史、身高减少、腰背疼痛等。
三、老年骨质疏松的治疗老年骨质疏松的治疗包括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两个方面。
非药物治疗主要包括合理的饮食、增加钙和维生素D的摄入,适量的户外活动和防止摔倒。
药物治疗可选择的药物包括钙剂、维生素D、雌激素、双磷酸盐、奈达钛酸盐和肽类激素等。
具体的治疗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病情和年龄等因素进行个体化制定。
四、老年骨质疏松的预防老年骨质疏松的预防是最为重要的工作。
预防要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就开始,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摄入足够的钙和维生素D。
此外,积极参加户外活动,增强锻炼也是预防老年骨质疏松的关键。
对于已经存在骨质疏松的人群,要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查,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第三节骨质疏松症定义: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的,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
疼痛是最常见的症状。
中医药治疗此病,依据临床表现将其归属于“骨痺”、“虚劳”、“骨痿”等范畴,根据其临床表现症状与“骨痿”较为相似,将骨质疏松症定性为“骨痿”比较准确。
1、定义包含以下含义:①骨量减少:②骨的显微结构退化:③骨的强度下降: 易骨折处: 腰椎压缩性骨、股骨颈骨折、手腕部骨折2、骨质疏松症的特点“无声无息”①患者往往等到骨折才知道;②女性比男性多:绝经后女性激素分泌锐减,加速骨质的流失;③随着年龄增加,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亦相继上升。
3、骨质疏松是怎么形成的①体内性激素水平降低②钙的摄入量减少③维生素D不足④身体运动量的减少⑤其它:个体的差异、生活习惯、身体状况、疾病,甚至种族、生活地域等因素4、骨质疏松危险因素年龄、性别、低体重和低体重指数、家族史、运动量的减少、性激素水平降低、钙的摄入量减少、吸烟、过度饮酒、饮用咖啡和碳酸饮料、患有某些疾病如糖尿病;长期服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如糖皮质激素、利尿剂;5、骨质疏松症有什么症状腰酸背痛、容易骨折、身长缩短、驼背6、如何判断是否有骨质疏松?骨折史、自我判断:危险因素、放射学X光片、骨密度测定。
7、中医如何看待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症是一个较新的课题。
其包括原发性及继发性骨质疏松症二大类。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在中医学中以虚痹证,骨痹证视之。
继发性骨疏松症主要有糖尿甲亢、肾脏疾病等多种疾病引起,散见于医典中消渴、瘿病、水肿、虚劳、痿证等内容中讨论。
骨质疏松症病因有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饮食失节,久居寒湿地,起居失节等因素。
病理病机方面,中医认为“肾主骨生髓”“肝主筋”,由上述原因造成肝肾亏虚,骨髓空虚,筋骨失养,外邪相乘,日久不愈,致骨质疏松症,从而出现腰腿疼,身高变矮,驼背,骨折等症状。
中医认为,“肾主骨”、“腰为肾之府”,骨质疏松症属于“骨痿”的范畴。
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完整版)一、诊断(一)西医诊断老年性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在≥65岁女性和≥70岁男性前提下,①基于DXA测量结果诊断:骨密度值低于同性别、同种族健康成人的骨峰值1个标准差及以内属正常;降低1~2.5个标准差为骨量低下(或低骨量);降低等于和超过2.5个标准差为骨质疏松;骨密度降低程度符合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同时伴有一处或多处脆性骨折为严重骨质疏松。
②基于脆性骨折的诊断:脆性骨折是指受到轻微创伤或日常活动中即发生的骨折。
当患者出现髋部或椎体的脆性骨折,不依赖于骨密度测定,临床上即可诊断骨质疏松症;而患者为肱骨近端、骨盆或前臂远端发生的脆性骨折,即使骨密度测定显示低骨量(-2.5<T-值<-1.0),也可诊断骨质疏松症。
(二)其他诊断要点①骨质疏松及骨折风险评估对于<65岁女性和<70岁男性伴有脆性骨折家族史或具有骨质疏松危险因素人群,建议采用IOF骨质疏松风险一分钟测试题、OSTA和(或)筛查设备定量超声(QUS)或RA进行骨质疏松风险初筛,推荐根据初筛结果选择高风险人群行双能X线吸收检测法(DXA)或定量计算机断层照相术(QCT)检查明确诊断。
对于具有脆性骨折临床危险因素的本指南限定人群,应进行骨折风险评估工具(FRAX)评估,以指导骨密度测量,并及时进行药物治疗。
②临床症状·疼痛:患者可有腰背疼痛或全身骨痛。
·脊柱变形:严重骨质疏松症患者,因椎体压缩性骨折,可出现身高变矮或驼背等脊柱畸形。
·脆性骨折:患者在受到轻微创伤或日常活动中即发生的骨折为脆性骨折。
骨折常见部位为胸椎、腰椎、髋骨、桡尺骨远端和肱骨近端。
发生一次脆性骨折后,再次骨折的风险即会明显增加。
·肌力下降:肌肉力量减弱或肌肉无力、虚弱、疲劳、行走困难和疼痛。
平衡能力下降、步态异常、易跌倒,并因此受伤。
肌肉疼痛,呈持续性,影响身体多个部位,患者描述为“僵硬和持续疼痛”。
中国老年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一、本文概述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速,老年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已成为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健康问题。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为特征的全身性骨骼疾病,严重威胁着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因此,制定一份针对中国老年骨质疏松症的诊疗指南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和临床实践,结合中国老年骨质疏松症的特点,为临床医生提供一份科学、实用、系统的诊疗指南,以期提高中国老年骨质疏松症的诊疗水平,改善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文将从骨质疏松症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策略以及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全面阐述。
在流行病学方面,将分析中国老年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率、影响因素及其变化趋势。
在发病机制方面,将深入探讨骨质疏松症与年龄、性别、遗传因素、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关系。
在临床表现方面,将详细描述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症状、体征及并发症。
在诊断方法方面,将介绍目前常用的骨密度检测、生化指标检测等诊断手段及其优缺点。
在治疗策略方面,将重点介绍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等多种治疗方法的选择与应用。
在预防措施方面,将提出针对骨质疏松症的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和三级预防的具体措施。
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将能够全面了解中国老年骨质疏松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其诊疗要点和预防策略,为临床实践和科研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我们也期待通过本文的推广,能够引起更多关注和重视老年骨质疏松症问题,共同推动中国老年骨质疏松症诊疗水平的提高。
二、诊断临床表现:老年骨质疏松症常表现为腰背疼痛、身高缩短、驼背、骨折等症状。
其中,腰背疼痛是最常见的症状,可表现为持续性或间歇性,严重时可能影响日常生活。
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还可能出现呼吸困难、胸闷、气短等呼吸系统症状,以及便秘、腹胀等消化系统症状。
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是诊断老年骨质疏松症的重要手段。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线检查、CT检查和MRI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