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关礼仪第一章 绪论
- 格式:ppt
- 大小:2.89 MB
- 文档页数:18
公关礼仪礼仪客体篇一:《公关礼仪》教案第一章公共关系概述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组织之间、社会组织与社会组织之间由于不同的行为产生了不同的关系,当人们逐步将这种关系作为一种研究的对象,一个社会组织为了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将这种传播沟通作为管理职能时,一门新的学科、一种新的管理职能就应运而生了,这就是公共关系学及其所研究的公共关系。
第一节公共关系的概念与原则一、公共关系的概念公共关系一词源于英文“publicRelations”,其中public是形容词,意为“公开的”、“公共的”、“社会的”,Relations是复数,说明不是一种关系,而是众多的关系。
英文缩写为PR,中文译为“公共关系”。
(一)公共关系的定义公共关系是一个社会组织用传播手段使自己与社会公众之间形成双向交流,使双方达到相互了解和相互适应的管理活动。
这个定义反映了公共关系是一种“公众关系”,是一种传播活动,也是一种管理职能。
★公共关系的本质协调各种关系,争取舆论支持的一种传播沟通活动(二)公共关系的特征1、以社会公众为对象2、以美誉为目标3、以互惠为原则4、以长远为方针5、以真诚为信条6、以沟通为手段(三)公共关系辩析1、公共关系与人际关系(1)两者的结构不同公共关系的主体是社会组织,处理的是社会组织与社会公众的关系,实现的是社会组织的宗旨,体现的是社会组织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人际关系的主体和客体都是个人,处理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体现的是个人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2)两者的目的和方式不同公共关系主要是社会组织利用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公共之间进行相互间的信息传递、交流、沟通来树立社会组织在公众中的形象,建立社会组织与社会公众之间的良好合作关系。
而人际关系主要通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进行相互间思想、感情的传递、交流和沟通来广交朋友,实现个人的需要,建立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和谐的人际关系。
2、公共关系与庸俗关系庸俗关系是指为了达到某种不正当的目的而进行的拉关系、走后门,甚至送礼行贿等活动。
《公关礼仪》课程笔记第一章公关礼仪概述1.“公共关系”一词来自英文 Public Relations ,简称PR;2.礼仪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行为科学,是指在人际交往中,自始至终地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已、敬人的完整行为。
礼仪是塑造个人形象的艺术。
礼仪是公共关系的分支。
4.礼仪的核心是尊重为本。
5.礼的意思是讲尊重,在人际交往中,尊重自己尊重别人;仪实际上就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形式。
在日常工作和交往中,这个礼和仪互为因果,你光说你尊重,你不表现出来不行,你光说你表现你不懂得尊重别人也不行。
礼仪是尊重自己和尊重别人的表现形式。
6.礼所谓礼仪,既指一定社会或时代的典章制度,也指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交往中形成的、为人们所认同和尊重的律己敬人、协调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或规范程式的总和。
7.公关礼仪,就是公关人员在开展公共关系活动中所必须遵循的尊重他人,讲究礼节的礼仪程式或规范。
二、公关礼仪的原则1.原则之一:诚信诚信,就是讲求信用、信誉,待人真诚、诚实、诚恳;也就是在交往中开诚布公、言行致、言而有信,不矫揉造作、阿谀奉承、虚情假意,不圆滑世故、“八面玲珑”、信口开河。
2.原则之二:谦恭圣哲孔子说,“礼者,敬人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敬人于先,而后才能获得别人的尊敬。
谦恭是礼仪的情感基础,是人际沟通的桥梁和润滑剂。
因此在社会交往中,要示人以敬,敬人之心常存,不要狂妄自大、蛮横傲慢,要注意维护他人人格的独立和尊严。
3.原则之三:宽容宽即宽厚、宽宏、宽松,容是对人的包容和容忍。
在社会交往中,宽容就是要胸怀博大、宽宏大度;讲求同存异,不强求一律、求全责备、斤斤计较;当他人与自己的观点、行为相左时,多体谅、多理解、多换位思考,多设身处地为人着想。
4.原则之四:平等待人讲求道德与人格的平等。
在社会交往中,对交往对象要一视同仁,不要因地位高低、高贵贫贱的差别而有厚此薄彼之举。
既不曲意谄媚、攀龙附凤,也不故显高傲、盛气凌人,做到不卑不亢,礼贤下士,亲切自然。
公共关系学·期末复习指导?名词解释及简答题一、名词解释第一章绪论1、公共关系P95答:公共关系,确实是根基一个组织运用有效的传播手段,使自身习惯公众的需要,并使公众也习惯组织开展需要的一种思想、策略和治理职能。
2、公共关系状态P95答:公共关系状态是指一个组织所处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舆论的状态,即那个组织在公众心目中的现实形象。
3、公共关系活动P6答:公共关系活动(工作和实务)是指一个组织为制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争取公众舆论支持而采取的政策、行动和活动,要紧适用协调、传播、沟通等手段,即以制造良好的公共关系状态为目的的一种信息沟通活动。
4、公共关系瞧念P6答:公共关系瞧念,是人们在公共关系实践中形成的碍事人们思想和行为倾向深层的思想意识,是人们对公共关系的一种自觉的熟悉和理解。
5、公共关系学P7答:公共关系学是指以公共关系的客瞧状态和活动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是研究组织与公众之间传播和沟通的行为、规律及方法的一门学科。
6、公共关系职业P7答:公共关系职业是指专门提供公共关系方面的效劳而猎取酬劳的职业。
7、社会组织P10答:社会组织简称组织,是指由一定的社会成员,按照一定的标准、围绕一定的目标聚合而成的社会团体。
8、公众P13答:公共关系工作对象统称为公众,公众必须是对某一组织具有现实和潜在的利益关系,同时对组织的目标与政策具有相当碍事力的个人和团体。
9、潜在公众P15答:潜在公众是指差不多同组织发生了某种直截了当关系,由此引起了某种咨询题,但他们尚未意识到这一咨询题存在的公众。
10、非公众P15答:非公众是公共关系学中的特不概念,指的是在组织的碍事范围中,但不受组织各项方针政策和行为左右的个人和团体;同时,他们的行为和要求也不受碍事组织的方针、政策和行为。
11公共关系广告P25答:公共关系工作能够采纳广告的方法,这确实是根基“公共关系广告〞。
第二章公共关系的历史1、报刊宣传活动34答:一些公司为了节约广告费用,便雇佣了大批专门人员,在报刊上制造煽动性新闻,为自己的产品或效劳进行宣传,以此来扩大碍事。
旅游礼宾礼仪案例分析第一章绪论案例1:一毛钱,还想买态度?据《春城晚报》1992年 1月 9日载文:在某地一辆公共汽车上曾发生了一起乘客于乘务员之间的争吵。
乘务员:“往里走,塞在门口为哪样?”乘客:“同志,态度好一点嘛!”乘务员:“态度?态度几文一斤?!”乘客:“刚才我不是跟你说了嘛,我到前一站就下车。
”乘务员:“我不也在跟你说吗,你一毛钱,想要买什么态度?”分析: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有“礼仪之邦”的美称。
在现实生活中,新中国也一直倡导文明礼貌十字用语,这既是人际关系和谐的润滑剂,也是尊重别人尊重自己的客观要求,更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具体体现。
作为服务性行业“您好、请、谢谢、对不起、再见”则是对客服务的基本态度。
本案例中乘务员居然还把态度跟钱联系在一起,表现出来的不仅是对乘客的不尊重,更重要的是他也贬低了自己,以钱来决定对客态度的服务人员,是得不到别人的尊重的。
案例2:她为什么受到冷遇?张女士是位上午工作者,由于业务成绩出色,随团到中东地区某国考察。
抵达目的地后,受到东道主的热情接待,并举行宴会招待。
席间,为表示敬意,主人向每位客人一一递上一杯当地特产饮料。
轮到张女士接饮料时,一向习惯于“左撇子”的张女士不假思索,便伸出左手去接,主人见情景脸色骤变,不但没有将饮料递到张女士的手中,而且非常生气地将饮料重重地放在餐桌上,并不在理睬张女士,这是为什么?分析:《礼记》云:“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二问讳”。
作为从事多年商务工作的张女士,理应对中东地区的忌讳习俗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但她却忽略了这一点。
中东地区是伊斯兰教教徒最为集中的地区,不少国家还把该教定为国教。
按伊斯兰教教规习俗,左手是拿不干净东西的,故在人际交往中,忌用左手递接物品。
当东道主用右手递送饮料时,张女士应用右手接取,但她仍然按国内养成的习惯用左手去接,这是犯了中东地区不用左手的忌讳,而且是对主人的极大侮辱,难怪东道主满脸怒容,不再理睬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