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轻与重
- 格式:docx
- 大小:19.61 KB
- 文档页数:6
生命的轻与重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描述了人性的背叛,善恶的选择,在得到与失去之中,寻找内心的幸福。
因此,通过对《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故事简介以及生命轻重之间的思考,从文学批判和哲学思考的角度剖析生命在轻重之间的意义。
标签:《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昆德拉;解读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5.0860前言米兰·昆德拉是法籍作家,其生活的背景年代与小说主人公相似,《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主要以托马斯的人生经历为主线,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人民生存现状,完美的诠释生命不能承受之轻重的意义。
生活离不开环境,环境的压抑又让人们追求自由,托马斯通过思想的转变,在生命的“轻”与“重”之间徘徊,在经历中懂得,什么是自己想要的幸福,最后又回到政治环境,选择面对困难与痛苦。
1《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简介《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米兰·昆德拉的成名之作,讲述了苏俄侵略捷克时期外科医生托马斯的爱情故事。
托马斯的职业是一名外科医生,是一位具有崇高理想与正义感的人,他有一位美丽善良的妻子特丽莎,夫妻两人虽时有冲突但还算情投意合。
在一场政变中,托马斯惹怒了执政当局,失去了身份地位,一度陷入绝望,加上妻子占优势的爱情,让他感到压抑和不能承受之“重”。
他认为爱与性是分开的,所以选择跟情妇萨宾娜开始了不正当的关系。
托马斯深陷于爱与性的纠结之中,是忠于婚姻还是选择激情,曾让他一度迷茫。
然而命运的交错和对妻子的爱,最终让托马斯回到婚姻,回归属于自己的生活,在生活走上正轨后不久,一场车祸带走了夫妻二人的生命。
综上,该部作品向人们讲述了:生命中有太多事情发生,太多的责任和负担,看似轻鸿毛,却让人难以承受。
小说充分展现了人性的矛盾,在欲望的诱惑下,是否可以坚持信念,守护最初的幸福。
2现实批判意义上生命的轻重选择米兰·昆德拉的小说具有现实批判意义,文章通过对主人公命运、感情的描写,展现人性中的美与丑,突出生命不能承受的轻重。
生命之轻与生命之重的意思
生命之轻和生命之重是哲学上的一个经典问题,探讨了人类生命中的重量和意义。
生命之轻指的是生命的脆弱和短暂,人类的生命很容易就会失去,因此需要珍惜生命,认真对待每一个时刻。
而生命之重则指的是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人类的生命不仅仅是短暂的脆弱,还有着更深层次的价值,我们需要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从而更好地度过自己的一生。
生命之轻和生命之重的问题在哲学史上有着众多的探讨和解释。
例如,亚里士多德认为生命是宝贵的,因为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但我们也需要面对生命的脆弱和短暂。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则提出了“存在主义”的思想,认为人类的存在是独立的、自由的,我们需要面对生命的不确定性和虚无感。
而存在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生命的意义在于我们自己的选择和行动,我们需要为自己的生命负责,从而寻找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生命之轻和生命之重的问题不仅仅是哲学上的探讨,也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深刻的启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认真对待自己的生命,珍惜每一个时刻。
同时,我们也需要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为自己制定一个方向和目标,追求自己的人生意义。
生命为何如此之轻生命的轻与重巴门尼德说:悲伤是重,快乐是轻。
后来被昆德拉演绎成:生命的重量,不如鸿毛,不如风中的一粒灰尘重。
为何生命的分量如此之轻?犹如尼采经常思考万劫回归的问题,如果人真的可以万劫回归,让一个轻生命,活千回万回,又有何意义,这样的生命活一万回和活一回的价值毫无区别!生命没有了分量,是大多数人没有活出人性内部的自己,一个生命只是一具腐肉,这一切永远都不能用道德、罪恶、与合理不合理去判定,就像昆德拉所说:世间的一切都早已被原谅!就因为这样的原谅,造就了所有的懦弱、贫穷、无知、落后、罪恶与可耻!多数的人活着,只活出了轻的自己,与重的自己还很遥远,这样只是在对自己犯罪!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犹如昆德拉说:生命不可承受之轻。
人的轻重和自己的负担有关,当一个人的负担越大,他的生命也就越重,犹如很有分量的东西,越贴近大地,生活中的自己越真实。
当一个人的负担越小,他的生命就越轻,犹如鸿毛与灰尘,总是在空中不稳定的漂浮,生活中的自己越不真实。
生命的轻重,应该和正确的负担有关,并不是一些毫无意义的负担。
负担分为生活负担与生命使命的负担,生命的重量,应该和生命使命的负担紧密相连,生命的使命就是让自己的生命力量最大化的呈现在生活中,把自己对人类远去的路有所贡献、有所付出。
活出一个轻的生命,就是一个毫无价值的生命,犹如一个鸿毛,很难被扔出眼前的一垛墙,如若是一块石子,很容易越强而过。
越轻的东西,往往越难走的更远,越漂浮不定,生命的价值,在于活出一种重的生命,能走出一垛又一垛墙,看到自己不曾看到与感受到的东西。
生命越重,代表生命走的越远,走的越有价值。
生命的价值,在于生命之重生活中的我们,多数人都背负着沉重的负担,却活出了轻的自己,因为大家,只活出了生活中生存负担,而少有生命使命的负担,生命的价值,在于活出真正的生命使命。
多数的人,他们的价值,只是在繁衍后代,其他毫无价值,如果所有的后代中,所有的生命都毫无价值,他们繁衍后代的价值,还是毫无意义。
生命的轻与重作文800字8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心得体会、讲话致辞、条据文书、合同协议、策划方案、规章制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insights, speeches, written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planning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生命的轻与重作文800字8篇通过仔细推敲,作文能够更好地展示作者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如果我们没有理解主题,作文就会变得散乱无章,缺乏重点,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分享的生命的轻与重作文800字8篇,感谢您的参阅。
(1)轻与重关于“轻”的含义:偶然(一次不算数),遗忘,背叛,自由,肉欲,轻盈空虚。
关于“重”的含义:责任,重负,,价值,束缚,灵,道德,充实。
二者关系:轻与重的对立是所有对立中最神秘、最模糊的。
这是人的基本生存境况的两极,是人得以存在的重要编码。
小说中的“轻”和“重”的阐述可以从特丽莎和萨比娜两个截然不同的女性身上看出来。
萨宾娜的重:一生追求生命的轻盈,一直扮演背叛者的角色。
她背叛了她的父亲,选择了父亲不称赞的作画风格;嫁给了父亲不喜欢的男人,而后又背叛离开了丈夫;离婚后先后成为托马斯和弗兰茨的情人,但她也先后背叛了他们;在祖国遭到别国入侵时,没有爱过之举,而且利用对弱国的同情,大肆卖画而发财。
特丽莎的重:特丽莎看重灵魂,追求生命之重,骨子里倾向于“重”。
特丽莎认为灵与肉是不可分的。
这正是特蕾莎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而同时,特蕾莎又是一个不断与自身抗争的女子,只是她显得很软弱,她的抗争无力的作为。
因此,她便陷入了生命的困境之中。
她在对托马斯付出无私的爱后,不仅忍受着自己最爱的人对自己的不忠,也在不断寻求灵与肉的和谐。
特丽莎选择“重”,追寻价值感和社会责任感和归属感,虽然遭受不少风险折磨,但内心感到充实。
这和萨宾娜过得轻松自如,但内心空虚形成对比。
托马斯的轻与重:托马斯认为爱情与性是互不相关(灵肉分离),他不断地与别的女人偷情,迫使所爱的人能给自己自由,借此享受着存在之轻,放纵的过程中却有着无法掩饰的空虚。
而托马斯的人生选择——和特蕾莎结婚,选择回捷克,选择乡下生活等等都体现了他的生命之重。
轻与重的区别是:同时任何事物只出现一次,这种一次性存在稍纵即逝,具有令人无法承担的轻薄漂浮。
媚俗与反媚俗媚俗:任何人只要顾忌到公众的存在,而不是依从本心行事,就不免陷入媚俗的泥淖。
媚俗,人类一个超政治超时空的而又无法最终消灭的敌人,有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作品中托马斯和萨宾娜都体现了对“媚俗”的反叛。
两者在反“媚俗”上的表现反过来又体现了作为其生存状态的生命之轻与重。
05113204武文承受生命的轻,还是重?很惭愧,最近读完的一本书——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居然要追溯到寒假,是回到东大后有点没有协调好时间。
不废话,切回正题,这本书是这两年给我触动非常大的一本书。
“如果永劫回归是最沉重的负担,那么我们的生活就能以全部辉煌的轻松,来与之抗衡。
”“可是,沉重变真的悲惨,而轻松便真的辉煌吗?”“相反,完全没有负担,人变得比大气还轻,会高高地飞起,离别大地亦即离别真实的生活。
”作者在开篇便抛出了这个问题“那么我们将选择什么呢?沉重还是轻松?”有的人认为昆德拉批判得很明显,借用托马斯自己过于不加节制的生活和标题“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将轻批判为对生命的不负责任和消极的逃避。
可我认为这种看法有点片面,固然作者对托马斯的生活方式字里行间不予支持,但特蕾莎充满不满与挣扎的一生(除了生命旅途中最后一段在乡村的快乐生活)显然也并不是一个理想的生活状态。
用一下比较通俗的语言解释一下生命的“重”和“轻”。
重,可以认为是社会生活的种种约束,可以是自发的(比如爱情中两人想要厮守在一起),也可以是社会强加的(比如作为一个社会必须承担的种种责任,如一个人对祖国的忠诚责任)。
轻,相对于重这种约束,则是一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状态。
特蕾莎,作为一生对重的坚持,幼年时对母亲淫乱的生活的抵制,之后对托马斯生活方式的愤恨和自己在一次越轨报复行为之后又回到自己重的生活方式上,是全书对重的一种集中刻画描写。
而萨比娜,选择的是轻。
她拒绝社会将自己的作品加上政治色彩,拒绝情人中强加的占有而离开弗兰茨,拒绝是一种很多人庸庸碌碌的生活态度——媚俗。
重和轻,分别在这两人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
书中的几位主人公并没有英雄光环,恰平凡如我们。
那我们便很容易如他们思考,对于生命的这两面,该选择什么?我想,这并不是一个对或者错的两面问题,轻和重本来就如光和影交织在生命中。
托马斯总是在犹豫,该不该放弃自己单身的快乐状态,又该不该确认自己对特蕾莎的感情?这种重和轻的抉择,我们一辈子应该会碰到很多很多。
生命的轻与重话题作文英文版:The Lightness and Heaviness of LifeLife, this word encompasses the endless pondering and pursuit of humanity. It is both as light as a feather and as heavy as lead. The lightness and heaviness of life seem to be two inevitable extremes in the journey of life, intertwining to form our rich and colorful existence.The lightness of life represents the boundless freedom and joy. When we are young and full of passion, pursuing dreams, life is like a feather, dancing freely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wind. We run under the sun, laugh loudly, and enjoy the vitality and infinite possibilities of youth. At that time, we have not yet experienced the heaviness of life and simply cherish the beauty of it.However, the heaviness of life cannot be ignored. As we grow older, we gradually recognize the weight of life. Responsibilities, pressures, pains, and losses are all the inevitable weights of life. In the process of growing up, we must face various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 bearing the pressures of life. These weights make us feel oppressed and even breathless.However, it is these weights of life that make us cherish and respect life more. They teach us how to persevere and strive, how to find hope in困境, and how to rise again after setbacks. These weights not only shape our character but also make us stronger and more mature.The lightness and heaviness of life are actually two sides of the same coin. We cannot only pursue the lightness of life or only bear its heaviness. We need to find a balance between the two, allowing ourselves to enjoy the beauty of life while alsobravely facing the challenges of life.In conclusion, the lightness and heaviness of life constitute our rich and colorful existence. Let us pursue the lightness while also bravely facing the heaviness of life. Let us cherish every moment and let life shine with endless brilliance.中文版:生命,这个词汇包含了人类无尽的思考与追求。
如何看待生命之重,生命之轻作文英文回答:The weight and lightness of life are two contrasting aspects that shape our perspective and understanding of its value. Life is a precious gift that should be cherished and valued, as it holds immense significance and meaning. Every individual's life is unique and irreplaceable, making it inherently valuable.Life's weight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profound impact it has on ourselves and others. It encompasses our experiences, emotions, relationships, and accomplishments. The weight of life is evident in the deep connections we form with our loved ones, the joy and happiness we experience, and the sense of purpose and fulfillment we derive from our endeavors. Life's weight is also reflected in the responsibilities and obligations we carry, such as taking care of our families, pursuing our passions, and contributing to society. These aspects give life its depthand substance, making it a valuable and cherished entity.On the other hand, life's lightness is equally significant. It represents the ephemeral and transient nature of life. Life's lightness reminds us to appreciate the present moment and not take things for granted. It teaches us to let go of attachments and embrace change and impermanence. Life's lightness can be seen in the fleeting moments of joy, the laughter shared with friends, and the simple pleasures that bring us happiness. It is in these moments that we truly understand the beauty and fragility of life.中文回答:生命之重和生命之轻是两个相互对立的方面,塑造了我们对其价值的观念和理解。
生命中的轻和重人生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分不清轻重。
什么是轻什么是重?除掉参悟生命的真谛,一切皆轻,因为一切都会化作乌有。
不要幻想什么祈祷祝福保佑好运之类的,那很幼稚。
我们会失去我们所有的一切,这是毫无疑问的,为什么我们要心存幻想呢?可能我们会把希望寄托在后代,可三五代之后,后人会连我们的坟墓在哪里都不知道,就像我们从来没有存在过一样。
我们会给自己很多虚幻的人生意义,安慰自己这辈子没有白活,我们就这样活在虚幻里。
在我看来这一切都是无足轻重的,跟宇宙时间比起来,我们这一生真的就是一瞬间。
把一生的精力都用在追求必将失去的东西上,对必将丧失的东西产生感情的执着,这样的人生注定是悲哀的。
不要被眼前的欢笑迷惑,那只是为将来的哭泣做准备。
我们应该在这短暂的必死的一生中努力领悟生命的真谛。
其他的无足轻重,生活一团糟,在世人眼中很失败,这些完全微不足道,简直不值一提。
不要把自己当成这个世界的一分子,不要受到这个世界的价值观影响,不要像这个世界上的人一样活着。
专心致志的参悟生命的真谛,不要信仰任何宗教,所有的宗教信仰都会阻碍觉悟。
怀疑一切,没有底线的怀疑。
否定一切,没有原则的否定。
连自己到底是不是人,自己到底是不是存在的都要质疑。
不管我们得出了什么结论,都要怀疑,都要想方设法否定。
经过这样一番疯狂的怀疑,达到了怀疑的极限,然后我们就会看到,在否定到无法再否定的地步,不是什么都没有了,而是有一种最本质的存在显现出来。
然后我们就继续对它怀疑否定,企图消灭它,但它不但没有被消灭,反而越来越彰显。
我们什么都不坚持,什么都不要,抛弃,抛弃,抛弃,恨不得把自己的灵魂都抛弃,但它还是屹然不动,这时候我们就会悟到,这就是一切的根本。
然后我们就会相信禅宗所谓的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确是真知灼见。
从怀疑一切开始,最后看到一切的本质,什么上帝神仙佛祖,都滚蛋。
一切都从这本质中所演化,生命的真谛就是这本质,而我们就是这本质的梦想。
回到这本质之中,不再被表象迷惑,这里面一个诀窍就是不努力,没有丝毫的努力才能回归本质,只要有一丝一毫的努力,那就还在表象里面。
生命之轻与重“生活是否是一次性的消失的,还是无限循环的。
倘若永劫回归是确然的,生命的每一秒都有无数次的重复,那么,人的每一次决断都连着永恒,成为生命中无法承受之沉重;反之,生命和历史都只是一次性的,无法休整和比较的,是永远不会成为图画的草图,是永远不会演出的排练,那么,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可以容忍的,因为一切选择只不过导向虚无,成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每个人,都是作为独一无二的,不可重复的个人以现在时存在的,那么我们的个体生命有什么样的意义呢?是庸碌地活着,并陷于思考的痛苦中还是坦然而淡然地活着?这就需要思索关于生命的轻与重首先,就不能不说,关于生命中的那些无可避免的苦痛。
有的苦痛伴随着我们的出生,成长,如影随形,麻木感官,身处其中甚至不知其苦。
比如风俗,观念的陈旧迂腐带来的苦。
《呼兰河传》中的人们在这种苦痛中平缓地生活着,犹如温水煮青蛙,毫无知觉,承受着这种古老残留带来的各种苦难,失去生而为人的尊严感。
他们没有生而为人的真切感受,不知道自己掌握怎样的基本权利,只懂得循着千百年来前人的生活轨迹陈规旧俗过日子,而不是体验自身的生命,创造自己的生活方式。
并且,他们互相之间也毫无尊重。
“他们不知生的目的所在,也不追询生的价值和意义,浑浑噩噩的活着,了无遗憾的离开这个世界。
”,“人们蚁子似的生活着,糊糊涂涂地生殖,乱七八糟地死亡。
”这里没有过去与未来,也无所谓生与死,这里只有与北地荒原无二致的荒凉世界。
所以他们麻木盲目又顽固,不知自己拥有的便不知自己失去的,只一味安于现状,将一切超出常规的,对人性尊严的美好追求压制禁锢进而扼杀。
对外界于自己的戕害一无所知,失去了人格。
更令人痛惜的是,这种大环境中偶有几个认识到现实的人,往往因着这与众不同,而遭受更大的厄运。
有些能够承受住,便从心中变得坦然,对生命的意义体会得更加透彻。
冯歪嘴子是呼兰河城中为数不多的具有尊严感的人中一个典型代表。
生命的轻与重——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有感合上《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脑子里充斥的是书中贝多芬最后一首四重奏最后一个乐章的那句“Es muss sein.Es muss sein”。
这场奇妙的关于米兰·昆德拉的哲学宇宙的精神之旅,其过程就好像是在太阳炙烤的地面上躺下,让自己的灵魂在阳光下暴晒、扭动。
这本书非一些人扣以的政治小说,更不是一部庸俗的性爱小说,而是以关于尼采永恒轮回的论述为开篇之下的一篇扣问人类存在意义的哲学小说。
正如昆德拉在书中所说的“文化在大批的制造、言语的泛滥、数量的失控中逐渐消亡。
”现有知识水平的我,无法对这部小说作出“学者式”的专业评价,而只能以一个谦卑的读者角色阐述我对这本书的看法和由此书引发的思考。
全书是围绕着一个重要的问题展开的“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由这个问题拉出了四个人物的命运轨迹。
托马斯在人生的道路上选择轻装上阵。
作为一个外科医生,他兼备着社会地位、金钱等世俗社会所认为“重”的物质条件,然而他过度开放的性道德和滥交的生活状态又使他在传统和世俗道德的标准上轻如鸿毛。
与妻子离婚、放弃抚养儿子的权利,在与情人的交欢中追寻每个人身上百万分之一的独特性。
他是一个放浪形骸的浪子形象,他卸下了男性角色应该承受的包括丈夫、父亲等责任之“重”,追求爱欲之“轻”。
在正常人的眼里,托马斯的人生是最轻浮的,其实,托马斯只是坚持着自己的一份处世哲学,他反感大众所谓的道德和权威,坚守自己的道德观,他在爱欲之海里尽情沉浮和享乐,这既是一种堕落,也同时是一种软性的反抗。
当他面对苏共当局对他提出的收回反动文章的威胁时,朋友同事理所当然地认为他会当个懦夫而对他报以微笑,然而他却通过拒绝的选择狠狠打了众人的耳光。
这是一种对轻和重的戏谑,在世俗眼中的“轻浮”之人,其实有着倔强沉重的灵魂,他是权威的背叛者,崇高的反叛者。
他认为每个女人都是组成世界整体的一个独特元素,他探索不同女人的肉体并非为了沉迷肉欲,而是执着于发现每个女人“有别于他者的百万分之一的不同之处”。
托马斯通过这样的方式去解剖、征服世界,在征服世界的同时获得额外的感官享受。
而当他与特蕾莎相爱之后,他渐渐厌倦机械的肉体快乐,他无法再躲避爱情——这一永恒的主题,无论与他人肉体的多少次轮回和结合,他也逃脱不了这份真挚的感情。
当爱情这一沉重的主题压在他身上,他便遭受了灵与肉的拷问。
肉体之爱与灵魂之爱究竟是不是可以被拆分的个体?托马斯与特蕾莎的结局告诉我们,在感官的轻和爱情的中之间,爱情战胜了肉体而存在。
但爱情使托马斯的人失去了征服的血性,放弃了自己挚爱的医生职业,在乡野小镇“头发花白;精疲力尽,指头僵硬,再也握不住外科医生的解剖刀”的平庸状态下泯为众人。
托马斯对特蕾莎的爱情在这么多的牺牲和退让面前是毋庸置疑的真,生命一旦有了无法割舍的重量,也意味着自由便走向了尽头,这让我深深觉得人生是“以一物抵一物”的过程,一个人的人生随着生命的终结是无法再次轮回的,在面临痛苦的人生的选择之后,你势必有所得也有所失,而选择的关键在于你认为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可以放弃的,而死亡时必然是同时带着遗憾和满足结束自己生命的最后一次呼吸。
与托马斯相类似的萨比娜也同样是追求生命之轻的存在。
然而萨比娜却是在“重”中出生成长的:祖国共产主义的政治对她的思想压迫,父亲对她的控制等等反方向导致了了萨比娜逃避一切、向往自由的灵魂。
萨比娜的轻是不停地背叛,背叛自己的父母,背叛丈夫,背叛故国,背叛弗兰茨,她同托马斯一样轻视世俗传统的价值观,将媚俗和随大流视为人生最大的敌人。
她一路撕开了政治、世俗等等的伪装,道出了其意义至轻的真相。
但这样彻底反叛的女子,却是孑然一身,在世界上失去了其存在的“重心”,于是剩下的人生只能在不断地流浪寻找度过。
背叛就是摆脱原位,投向未知。
托马斯在背叛之后尚有爱情之重压在他漂浮的灵魂之上,而萨比娜无疑是走向了背叛的极端,灵魂到达了绝对的孤独和忧伤。
她的存在无疑是作者向人的存在提出的一个哲学命题:当绝对的反媚俗反传统之下,孤独的灵魂如何在世俗的社会安息?然而她从自然得到的安慰和纽约老者带给她的亲情的温情之后,作家告诉我们即使叛逆如萨比娜也终究难免世俗,那是亲情的火光,是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感情,而这种最本真的存在将人类灵魂和肉体紧紧联系,在荒诞的世界之下,让虚无的人生是有“锚”存在的,“轻”的灵魂之下是有生命的“重量”存在的。
而在托马斯和萨比娜绝对之轻的对面是特蕾莎和弗兰茨的生命之重。
特蕾莎的母亲是真正从灵魂到肉体“轻”的存在,她为自己年轻时错误的意外选择而厌弃终生,她抛弃了丈夫、自尊、羞耻感,甚至是女性最重要的母性,她视自己的女儿为绝对的奴隶——一个剥夺了她青春美丽的人生的存在而不断想她索取。
她赤身裸体在家中随意走动,并对女儿在继父面前遮挡自己的身体的行为进行严厉的惩罚和责骂。
生命至轻在此体现:当一个人毫无羞耻地展示自己的丑陋和罪恶,进行自我放逐的时候,其存在的意义便由此消亡,她只是一具代表纯肉体的行尸走肉。
母亲的阴影使萨比娜对自己的存在产生了怀疑,她极度想脱离自己如地狱般的家庭而“出人头地”,找到人生可以依赖、可以证明自己的存在。
她终其一生都在寻找各种各样的自我肯定的方法,来试图覆盖与生俱来的生命的自我否定。
知识是她第一个想用来摆脱家庭的方式,但母亲对她受教育权的剥夺使她成为了最底层的女招待,本来她以为自己的人生就此沉沦,但是“偶然的命运之鸟一齐飞落在她的肩头”为她带来了意外的命运改变——托马斯。
她爱托马斯,因为托马斯是带她离开第一个否定之世界的车票,是不顾她大声喊叫和咕噜直叫的肚子而全心接纳她的第一个肯定的世界,托马斯于她无疑是上帝显示的最后一抹圣光。
但在不断忍受托马斯肉体的不忠,忍受无休止的噩梦,忍受青春热情的凋零和世事如空的变迁的过程中又让特蕾莎经历了幻灭的绝望——在托马斯面前,她是一种“轻”的存在,她通过歇斯底里的嫉妒和不断出走来证明托马斯对自己的忠诚。
她渴望爱情之重来找到人生的唯一意义,但是在不断证明的过程中,她把他们的爱情变轻了——她一直免于成为托马斯的负担,但又在一次次的出走之后让托马斯放弃原本的生活追随她的脚步;她一直认为自己对于托马斯是全盘托出,毫无保留的忠诚,但这份忠诚却要通过对托马斯不停地考验来证明,其实特蕾莎对于托马斯才是终其一生不断索取的存在,她在本质上和她的母亲没有什么区别,这份道理在她人生的终点才终于明白。
换句话说,她的一生是一个不断尝试发现肯定,却又不可避免的一步步走向否定,走向生命最初形态的回溯过程。
理想主义的弗兰茨终身都在循规蹈矩的人生中向往着激情和革命,萨比娜便是“自由女神”的象征。
他是终身追求世界的真理和知识的大学教授,却觉得自己与现实存在着不可跨越的鸿沟;他有着健美的身体,然而却在萨比娜面前极度缺乏男性的野性与魅力;他深爱甚至崇拜着萨比娜,然而却听从于庸俗的妻子,在妻子面前不敢表现对萨比娜的爱意,甚至受着女儿的掌控。
生命本是有着重量的人物,却连说出自己内心想法的勇气都没有而走向了生命至轻的存在。
萨比娜给了他突破生活之网的契机,他向妻子坦白情人的存在,与家庭决裂之后和一个相貌平平的女大学生同居。
弗兰茨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想要追寻历史伟大进军的脚步,追求轰轰烈烈的人生。
在背离原本的生活之前他乐于在大规模的政治游行中找寻革命的快感,然而在他自我发现之后,他毅然走向了战争的前线。
当他以为自己要成为面向柬埔寨的伟大进军的行动中光荣一员时,却发现这场进军只是以媒体和明星的噱头包装之下当局可笑滑稽的宣传之旅。
当理想幻灭之后,当崇高背后媚俗的真相在他面前显露之时,现实带给他的是庞大的虚无感和无力感,他终于明白他与萨比娜之间不可调节的矛盾之处——萨比娜已经看透生活背后荒谬的现实,而他还在幻想和理想之中麻醉。
最终在面对当地的强盗面前,他第一次展示了他最为男性或者说是一个人的反抗力量,他放弃了逃避,却最终走向了死亡。
作者本应该在此处结束他的人生,然而米兰昆德拉却为他的人生添上了更为冷酷的一笔:在弗兰茨生命弥留之际,他不能说话,他怀着无穷的仇恨盯向自己代表着世俗的妻子,然而肉体的残缺无法使他转过头向妻子表示决裂,于是他闭上了双眼,企图用生命最后一个动作来传达他灵魂深处对媚俗的反叛,然而这次闭眼却被妻子视为请求她宽恕和感激的假象,而他人生终路的伟大反叛最终成为妻子口中荒唐的“中年危机”,并成为塑造自己宽容的妻子形象的谈资。
这一荒诞的情感错位显示了从生起始,媚俗蛰伏每个人的生命之中,直至黄泉,“媚俗”消解了伟大,消融了了存在的意义,并最终蚕食了一个人的生命。
托马斯、特蕾莎和萨比娜、弗兰茨这四个人,形成了对人生拆解的四角,作者在书中用前五部分的严格对称结构:轻与重、灵与肉、不解之词、灵与肉、轻与重阐释了主题。
昆德拉从托马斯起始,提出生命之轻重的议题,暴露每个人物的灵肉分离本质,最终再回至托马斯,让他彻底否认生命的轻盈之美,告别“世界的手术台”,走向一个不断重复重复的,枯燥而偏远的末路。
贯穿这前五部分的,除了以这四个人物为中心的四角,其背后隐藏着的是促使每个人物为各自的人生做出正确或者错误选择的捷克历史。
但即使是以布拉格为主要舞台的这段血与火的历史,也是以否定之姿出现的。
1618年,波西米亚贵族为了捍卫宗教自由,充满勇气地对抗维也纳皇帝,从而引发了三十年战争,捷克几近毁灭;三百二十年后的1938年,为避免战争,英法采取绥靖政策把捷克割让给了德意志,却更加助长法西斯的硝烟,捷克亡国。
小说背景的1986年,共产党领导人亚历山大·杜布切克在国内实施民主化改革,引起了苏联勃列日涅夫领导层的不满。
8月20日深夜们20万华约成员国军队和5000辆坦克武装入侵布拉格,杜布切克被囚,改革失败,导致了之后二十年的政治压迫与10万人左右的难民潮。
正因为人生命的无法重复,历史的无法重演,即使有1618年和1938年两次的经验,1968年布拉格之春后的捷克历史也还是走向不明的未知数。
正因为历史的不可重复,一切等于不曾存在,其中的罪恶与丑陋便也因为转瞬即逝变得轻盈而不值得一提,于是“一切都预先被谅解了,一切也就被卑鄙地许可了。
”对捷克历史的瓦解与否定交织在托马斯、特蕾莎和萨比娜这三位流亡之人对各自人生的意义的探索与思考之中。
特蕾莎年轻时出于爱国拍摄的年轻人慷慨激昂抵抗苏联入侵的照片,在几年后竟然成了当局用来实施人身压迫的证据;而萨比娜被官方视为毫无价值的画作却在战乱中视为爱国的证明被海外大量收入而使萨比娜大赚一笔;托马斯质疑当局所发的“俄狄浦斯”的尖锐思考,却最终成为迫害他人生、将他逼入绝境的污点。
昆德拉在用偶然否定人生的既定意义与归宿的同时,也用相同的思路否定了历史的沉重和变迁的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