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数学《轻与重》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20.41 KB
- 文档页数:13
数学《轻与重》优秀教案_数学教案2020“轻与重”是一节贴近生活,非常有意思的课。
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是关于数学《轻与重》优秀教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你们。
小学生数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通过实物的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并认识物体的轻重。
学习简单的比较物体重量的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游戏、实物的操作,学习比较的方法。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游戏的过程,激发儿童对轻重比较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或体验得出物体的轻与重。
教学难点:通过亲身体验得出物体的轻与重。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猜物体的轻与重师:小朋友,今天你们带来了好多好玩的玩具,那让老师看看有哪些啊?生:小汽车、变形金刚等。
师:那现在老师手里的这两样玩具哪个重?哪个轻呢?(随机拿取学生手中的两样玩具)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轻与重的关系。
板书:轻与重二、探究新知(一)用观察(眼睛)比较物体的轻与重师:现在让我看一下,小巧和小胖在干什么?生:玩跷跷板。
师:你们看一下,谁重谁轻呢?为什么?生:肯定是小胖重,小巧轻。
小胖的一边已经跷下去了,而小巧跷到上面去了,肯定是小胖比小巧重。
师:你们这是用什么方法比较得出的?生:看。
师:你们真聪明,有些物体可以仔细观察比较,用眼睛就可以观察得出物体的轻与重。
(二)用手掂的方法比较物体的轻与重。
出示小亚手拿气球和苹果的图片。
师:你现在能告诉我们小亚手中的物体,哪个重、哪个轻吗?生:气球轻,苹果重。
师:好,现在老师拿来了这两样玩具,你们能告诉我哪个重,哪个轻吗?(从学生带的玩具中拿两样差不多大小的)生:右手重,左手的轻。
师:到底是不是呢?你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得出呢?生:可以用手掂一掂的方法。
师:好,请一位小朋友上来试一试。
师:拿出两样不同大小的玩具,请学生猜一猜、试一试,哪个重、哪个轻?(注意老师拿的时候,大的轻、小的重)。
师:你们的答案和上面的小朋友答案一样吗? 师:现在,你想告诉我们一些有关比较轻重的知识了吗?小结:比较物体的轻与重,有些物体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眼睛)直接就可以得出,有些物体可以通过用手掂一掂的方法得出,不能光看大小就来判断谁重谁轻。
轻与重(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沪教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轻重概念,能辨别物品的轻重。
2.能正确使用“轻”、“重”这两个词汇表达物品的轻重关系。
3.能根据物品的轻重关系进行分类。
二、教学内容1.教师示范辨别轻重物品并让学生参与。
2.向学生介绍轻重概念,教授“轻”、“重”这两个词汇。
3.将学生分为小组,进行轻重物品分类活动。
4.对不同物品进行轻重比较,让学生理解轻重物品的差异。
三、教学重点1.辨别物品的轻重关系。
2.确认和正确使用“轻”、“重”这两个词汇。
四、教学环节1.情境营造:教师在课前准备一些轻重物品,让学生互相观察并比较物品的轻重差异,引出轻重概念,并提问是否有其他学生知道怎么辨别轻重物品。
2.教学前置:教师示范辨别轻重物品,参与的学生到前方根据轻重选择推车箱,学生们根据物品的重量大小进行辨别,老师边做边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辨别标准。
(具体:教师拿出两个物品,分别述说轻与重的特点,让学生根据教师的表述,进行推车箱的选择)3.新课讲解:教师作PPT课件,向学生介绍轻重概念,学习“轻”和“重”的词义。
教师会举例比较不同物品的轻重关系,让学生进行讨论,加深学生的理解。
4.小组活动:将学生分为小组,进行轻重物品分类活动,引导学生在分类时根据不同物品的重量和形状进行辨别,加深对轻重概念的理解,并正确使用“轻”、“重”这两个词汇进行描述。
5.归纳总结:教师和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让学生们把课上学到的内容进行总结,加深印象,老师在总结中巩固学生对轻重概念的理解。
五、教学措施1.利用礼品秤等设备让学生感受轻量级和重量级,了解“轻”、“重”的概念。
2.初步引导学生使用简单的辨别轻重的指针来进行辨别,逐渐升级到使用推车箱判断轻重。
3.鼓励学生用语言进行表达和互相协作,增强合作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
六、教学反思1.教学环节需要有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学生对于轻重概念的理解需要不断进行加深。
2.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能力,适当减少或增加细节,让学生能够逐渐进行理解和掌握。
最新小学二年级数学《轻与重》教案范本三篇轻与重是一节贴近生活,非常有意思的课.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二年级数学《轻与重》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小学二年级数学《轻与重》教案范本一教学目标:认知目标1. 通过实物的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并比较物体的轻与重.2. 能用正确的语言描述物体的轻与重并进行比较.能力目标通过生活实践用自己的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游戏、实践的过程激发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兴趣.教学重点:通过实践,用自己的方法比较得出物体的轻与重.教学难点:和生活相结合,选择合理的方法比较轻重.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一)比一比师:小朋友,看看今天老师在讲台上都放了哪些物品啊?(生答)师:现在谁能说出老师手里的这两样物品哪个重,哪个轻?(多媒体出示:苹果和气球;书和骰子)请同学们观察物体,告诉同桌的好朋友,谁重谁轻?师:你们为什么能一下子判断出来呢?小结:这是因为在平时生活中我们都拿过它们,所以可以直接凭生活经验用眼睛观察来进行判断.(二)猜一猜老师这里有两个一样大小的盒子,里面放了不同的东西,你们能猜出哪个盒子重,哪个盒子轻吗?(学生猜测)师:每个小朋友都有不同的猜测,你有什么好办法来比较出两个物体的轻重呢?(生:用手掂一掂、拎一拎、天平称、跷跷板等)师:小朋友想出了这么多好办法,那今天我们就一起用自己的方法来比较物体的轻与重吧.(出示课题:轻与重)二、探究新知(一)掂一掂师:刚才小朋友都想到了许多好方法,可是当我们身边没有天平和跷跷板这些工具时该怎么办?(用手掂一掂)现在谁愿意上来感受一下老师手里的这两个盒子哪个重、哪个轻?告诉大家你的感觉是什么样的?(请学生上来掂一掂,得出答案)师:米老鼠给我们大家准备了很多礼物,等会儿我们也用掂一掂的方法来任选两样物体比一比轻重.现在每组的桌子上都放了气球、生梨、苹果和矿泉水,每个小组可以任选其中的两个物品用掂一掂的方法比一比轻重.(要求:每个小组的小朋友任选两样物体来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和()比()比()重()比()轻(请3~4个小朋友来说一说)师:在我们刚刚比较的过程中,哪个物品是最重的?哪个物品是最轻的?(气球最轻,水最重)师:气球的外表形状,为什么比较下来是最轻的?(因为里面是空气)师:物体的轻与重与物体的大小有没有关系?(没有)师小结:比较物体轻重,不能只看大小,物体的重量与它的材质有关,大的不一定就重.所以用手掂一掂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一种比较轻与重的方法.(二)拎一拎1. 师:(出示课件)现在米老鼠这里有一堆梨和一堆苹果,它还用刚才掂一掂的方法来比较它们的轻重,你们看行不行?(不行,因为数量太多了,手上放不下会全掉在地上)师:那我们小朋友是不是可以想出其它的方法来比较它们的轻重呢?(同桌交流,生答:可以用拎一拎的办法)师:我们把苹果全放在红色的袋子里,把梨放在黄色的袋子里用手来拎一拎.(请2~3个小朋友上来拎一拎),并把拎的感受告诉大家.(梨的总重量要比苹果的总重量重)2. 很多小朋友都想尝试下拎一拎的感觉,那就和你的同桌合作下,拎一拎谁的书包重,谁的书包轻,然后把与同桌合作的结果告诉大家.3. 学生交流.(我同桌的书包轻,我的书包重)(三)吊一吊1. 师:老师这里的梨和苹果差不多重,用手好像估测不出轻重,你有什么好办法来比较出它们的轻重吗?(生:用天平秤来称一称)师:这个办法不错,可是如果没有这些工具的时候还可以用什么好方法进行比较呢?(用橡皮筋吊一吊来比较轻重)师演示:应该看哪一段的长度?(橡皮筋的长度)请小朋友上来指一指橡皮筋拉伸的长度.2. 比较矿泉水和生梨.师小结:在同样的橡皮筋上所吊的物体越重,橡皮筋拉得越长.三、观察实验,比较轻与重1. 师出示媒体:海绵、吸铁石、胶水、夹子、玩具车;师:谁能想个好办法将这些东西从轻到重摆放整齐?(小组讨论交流)(1. 用手估测,2个2个比较;2. 2个2个吊起来比较;3. 把这5种物品全都吊上去)师:哪种方法会比较方便?(全吊上去)师:其实,根据生活经验我们已经可以猜出谁是最轻的.(海绵)谁是最重的.(吸铁石)2. 学生动手实验证明,并记录结果(从轻到重)填写在书上的表格内.3. 学生交流把5件物品都挂在橡皮筋上,橡皮筋拉得最短的就是最轻的;橡皮筋被拉得最长说明这个物体最重.4. 请小朋友上来指一指,要看橡皮筋的哪一段长度?四、知识拓展1. 出示课件:小朋友都玩过跷跷板,当跷跷板停止晃动,像现在这样时,你能说出谁比较重吗?为什么?(肯定是小胖重、小巧轻.小胖的一边已经跷下去了,而小巧跷到上面去了,所以是小胖比小巧重.)师:如果他们两人一样重,那跷跷板两边的高度会怎样?(一样高)2. 师出示图片.师:你从这幅图里看懂了什么?(2个苹果=4个香蕉;1个苹果=2个香蕉)师:要使跷跷板两边的重量不一样,你有什么好办法?(生答)师:如果再加1个苹果,那右边要加几个香蕉才能使它们一样重呢?(2根香蕉) 3. 课后拓展练习小木箱一箱可装4瓶饮料,大木箱一箱可装8瓶饮料,那么12箱小木箱装的饮料的重量和6箱大木箱的饮料的重量哪个重、哪个轻?12 4=48(瓶)6 8=48(瓶)(一样重)师:有时候我们还可以用算一算的方法来比较物体的重量.五、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本领?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小学二年级数学《轻与重》教案范本二教学目标:1、通过实物的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并认识物体的轻重.2、学习简单的比较物体重量的方法.3、会用一些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教学重点:通过实物的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并认识物体的轻重.教学难点:会用一些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教学用具: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新授引入师:同学们,在节日里,爸爸妈妈会给我们买许多礼物,老师这里有些礼物,你能说出哪个玩具比较重?哪个玩具比较轻吗?学生交流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较物品的轻与重二、新授与探究探究一:直接观察1、气球和苹果比2、小胖和小亚比师:你知道这个苹果与这个气球比哪个重呢?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交流师:小胖和小亚比呢?师小结:我们可以直接凭经验来判断.苹果重,气球轻.根据图片看出小胖重小亚轻.探究二:动手操作1、比较下列物体的轻重、书上第42页中的2 橡皮、吸铁石、小汽车等为学生提供学具,动手操作2、验证比较结果:可将这些物品悬挂起来之后小结方法掂一掂等方法师:数学书和文具盒比谁轻谁重?学生交流,你是怎么比的?师小结:我们可以用方法来比轻重.探究三1、小包装的酸奶,一包装3罐,大包装的酸奶,一包装6罐,4小包装的和2大包装的酸奶,哪个重?哪个轻?2、4只羽毛球的重量和6个乒乓球的重量相等,都是24克,羽毛球和乒乓球哪个重?哪个轻?小结:比较物体的重量,我们还可以用算一算的方法来判断三、练习与巩固练习一1、判断轻重棉花和小铁球西瓜和葡萄冰箱和电话练习二小木箱一箱可装4瓶汽油,大木箱一箱可装8瓶汽油.那么12箱小木箱装的汽油重量和6箱大木箱装的汽油重量,哪个重?哪个轻?生:12 4=48(瓶)6 8=48(瓶)答:一样重.师小结:比较物体的重量,我们还可以用算一算的方法来判断.练习二小组活动请小朋友把带来的物品,用今天学习的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来比一比它们的轻与重.小组交流课堂小结四、本课小结比较物体的轻重,在生活中我们常用看一看、掂一掂、算一算来比较.课后习题五、课后作业教科书P42小学二年级数学《轻与重》教案范本三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通过实物的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并认识物体的轻重.学习简单的比较物体重量的方法.2、能力目标:通过游戏、实物的操作,学习比较的方法.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游戏的过程,激发儿童对轻重比较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或体验得出物体的轻与重.教学难点:通过亲身体验得出物体的轻与重.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猜物体的轻与重师:小朋友,今天你们带来了好多好玩的玩具,那让老师看看有哪些啊?生:小汽车、变形金刚等.师:那现在老师手里的这两样玩具哪个重?哪个轻呢?(随机拿取学生手中的两样玩具)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轻与重的关系.板书:轻与重二、探究新知(一)用观察(眼睛)比较物体的轻与重师:现在让我看一下,小巧和小胖在干什么?生:玩跷跷板.师:你们看一下,谁重谁轻呢?为什么?生:肯定是小胖重,小巧轻.小胖的一边已经跷下去了,而小巧跷到上面去了,肯定是小胖比小巧重.师:你们这是用什么方法比较得出的?生:看.师:你们真聪明,有些物体可以仔细观察比较,用眼睛就可以观察得出物体的轻与重.(二)用手掂的方法比较物体的轻与重.出示小亚手拿气球和苹果的图片.师:你现在能告诉我们小亚手中的物体,哪个重、哪个轻吗?生:气球轻,苹果重.师:好,现在老师拿来了这两样玩具,你们能告诉我哪个重,哪个轻吗?(从学生带的玩具中拿两样差不多大小的)生:右手重,左手的轻.师:到底是不是呢?你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得出呢?生:可以用手掂一掂的方法.师:好,请一位小朋友上来试一试.师:拿出两样不同大小的玩具,请学生猜一猜、试一试,哪个重、哪个轻?(注意老师拿的时候,大的轻、小的重).师:你们的答案和上面的小朋友答案一样吗? 师:现在,你想告诉我们一些有关比较轻重的知识了吗?小结:比较物体的轻与重,有些物体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眼睛)直接就可以得出,有些物体可以通过用手掂一掂的方法得出,不能光看大小就来判断谁重谁轻. 三、巩固练习(一)比一比1. 请学生看物体,告诉同桌的好朋友,谁重谁轻?2. 老师出示一些比较容易看得出轻与重的物体,例如一本书和一个骰子等.(二)猜一猜1. 请学生相互之间拿出自己的小玩具,交叉进行比较轻与重.2. 教师巡视,指导.四、拓展新知(一)用橡皮筋比较物体的轻与重1. 出示海绵、吸铁石、胶水、夹子、玩具车.师:你们看一看,那样物体最重、最轻?师:你们知道小丁丁是怎么比较的吗?出示课件.小丁丁用同样的橡皮筋将海绵、吸铁石、胶水、夹子、玩具车等挂起来. 师:你们说这个方法怎样啊?你们现在看着这幅图,能告诉我们谁最重谁最轻了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小组合作.生:吸铁石最重,夹子最轻.因为物体越重,橡皮筋就会拉的越长,所以吸铁石最重.师:请你们根据这幅图,把这些物体从最轻到最重排一下,填写表格.2. 小结: 生活中,我们比较物体的轻重时,可以借助一些物体,达到比较物体轻与重的目的.(二)小练习1. 师:请你们现在也学一学小丁丁的方法,以小组为单位,把自己带的玩具进行比较,看看这个方法怎样?2.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自己的玩具也挂在橡皮筋上,进行比较.五、总结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本领?你对你今天的学习评价如何?。
沪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轻与重》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在沪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材第二章《质量认识》中,深入学习“轻与重”概念。
具体内容涉及第二章第三节,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理解质量大小比较,掌握使用天平比较物体质量方法,并学会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质量大小比较方法,能够运用天平进行质量比较。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质量大小比较方法,天平使用。
2.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掌握质量大小比较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天平、砝码、尺子、实物(如苹果、铅笔等)。
2. 学具:每组一个天平、砝码、尺子、实物。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我将通过一个有趣故事引入本节课内容:小熊捡到两个苹果,一个大和一个小,它不知道怎分辨哪个更重。
请学生们帮助小熊解决这个问题。
2. 例题讲解(10分钟)我向学生展示天平,并讲解如何使用天平进行比较。
然后,通过几个简单例子,让学生理解质量大小比较。
3.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用天平比较实物(如苹果、铅笔等)质量大小。
我会巡回指导,解答学生问题。
六、板书设计1. 质量认识质量大小比较天平使用方法2. 实物比较练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思考:为什天平可以用来比较物体质量?2. 答案:(1)铅笔 < 橡皮 < 课本 < 水杯(2)天平通过比较两端物体重量,来判断它们质量大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掌握质量大小比较方法。
但部分学生对天平使用还不够熟练,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质量大小比较方法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例如:如何判断一袋米重量是否足够等。
本期教案的主题是《轻与重》。
从日常生活中,我们就能感知到轻重的巨大差异。
我们常说轻如鸿毛,重如泰山等,轻重的差异也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课堂中,我们引导孩子体验轻重的感觉,让孩子感知轻重差异。
同时,我们还会让孩子感受到承重者的重要性,并引导孩子学习如何成为承重者。
一、让孩子实践感知轻重差异1.给孩子不同重量的物品,让他们感受物品的轻重差异。
我们可以让孩子感受一些轻盈的物品,如羽毛、轻质泡沫等,也可以让孩子体验到一些重物的感觉,如铁锤、水桶等。
2.让孩子感受不同重量的物品对于运动的影响。
我们可以让孩子感受持续举起重物的感觉,如手持哑铃进行力量训练,以及体验跑步、跳跃等运动时身体的重量变化。
3.让孩子模拟承重的场景体验,如担任火车头车厢连接器、小组布置重物组成的方案等。
孩子们在这些活动中可以感受到自己承重时的感觉,以及在承重时需要付出的努力。
通过这些实例的体验,能够让孩子更好地感知轻重差异,锻炼孩子的身体素质,培养孩子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体验“承重者”重要性1.让孩子明白承重者的概念。
我们可以通过图片、画册等方式,向孩子们展示承重者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并向孩子们讲述承重角色在日常生活中所承担的责任。
2.让孩子感受到承重者的责任感。
通过体验承担起养活家庭的责任、承担朋友的安全感等角色,让孩子感受承重者的责任感和重要性。
3.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自己的承重角色。
通过让孩子思考自己在家庭、学校、社会中承担的角色和责任,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承重角色和责任,懂得承担自己的责任,养成稳重、担当、勇敢的品质。
三、如何成为承重者1.养成对身体的重视。
人只有拥有一个强壮的体魄,才能够更好地承重,担当家庭的责任。
饮食健康、适当运动,避免生活不规律等方面是养成良好身体基础的必要条件。
2.培养健康的心理状态。
承担起承重者的责任,承受生活的压力,心理稳定和强大的意志力同样重要。
孩子们可以通过读书、看电影、做游戏等方式来培养自己的心理素质。
小学数学《轻与重》优质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数学教材《轻与重》章节,详细内容包括:物体的质量概念,质量的测量工具,比较物体质量大小的方法,以及质量单位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质量的概念,掌握质量的测量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判断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质量单位的应用,比较物体质量大小的方法。
教学重点:质量的概念,质量的测量工具及使用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天平,不同质量的物品(如书本、文具、水果等)。
学具:学生用天平,记录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天平称量不同质量的物品,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这些物品的质量不同?2. 教学新课(1)讲解质量的概念,让学生了解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与物体的形状、颜色等无关。
(2)介绍质量的测量工具——天平,演示天平的使用方法,并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体会质量的大小。
3. 例题讲解(1)比较两个物体的质量大小,引导学生运用天平进行测量。
(2)计算物体的质量,如:已知一个苹果的质量,求两个苹果的总质量。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合作,用天平测量不同物品的质量,并进行比较。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六、板书设计1. 质量的概念2. 质量的测量工具——天平3. 比较物体质量大小的方法4. 质量单位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一个苹果和一个橙子(2)两本书和一支铅笔(3)一个乒乓球和一个玻璃球2. 答案:(1)一个苹果的质量约为150克,一个橙子的质量约为200克,所以橙子的质量大于苹果。
(2)两本书的质量约为500克,一支铅笔的质量约为10克,所以两本书的质量大于一支铅笔。
(3)一个乒乓球的质量约为3克,一个玻璃球的质量约为20克,所以玻璃球的质量大于乒乓球。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质量的概念和测量方法掌握情况较好,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对天平的使用还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实践操作训练。
小学数学《轻与重》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数学教材《轻与重》章节,详细内容包括:物体的质量概念、质量的大小比较、计量质量的单位、质量与重量的区别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质量的概念,掌握质量的大小比较方法。
2. 使学生学会使用计量质量的单位,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质量与重量的区别。
教学重点:质量的概念、大小比较、计量单位及换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天平、砝码、尺子、卡片等。
学具:小石头、铅笔、橡皮、直尺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天平,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天平的作用是什么?如何比较两个物体的质量大小?2. 例题讲解:(1)教师出示两个物体,如铅笔和橡皮,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它们的质量大小。
(2)讲解质量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3)介绍计量质量的单位,如克、千克等,并进行简单的换算。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分组,用天平和砝码比较不同物体的质量大小。
(2)给出一些实际问题,如:两个苹果的质量是多少?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
六、板书设计1. 质量: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2. 质量的大小比较:使用天平和砝码。
3. 计量单位:克、千克等。
4. 质量与重量的区别:质量是物体本身的属性,重量是物体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3)解释质量与重量的区别。
2. 答案:(1)一本书的质量大于一个苹果的质量,一个苹果的质量大于一个鸡蛋的质量。
(2)1千克=1000克,1克=1000毫克。
(3)质量是物体本身的属性,重量是物体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学生对质量概念、大小比较和计量单位掌握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1)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物体,比较它们的质量大小。
(2)引导学生关注质量与重量的关系,探索为什么物体在地球不同位置重量会有所不同。
沪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轻与重》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沪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材第七章《质量单位》的第二节《轻与重》。
详细内容包括:认识天平,比较物体的质量大小,理解质量单位克与千克,并能运用天平进行质量测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质量单位克与千克,并能运用天平进行比较和测量。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合作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质量单位的换算,运用天平进行比较和测量。
教学重点:掌握质量单位克与千克,熟练使用天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天平、砝码、尺子、磁性黑板。
学具:学生用天平、砝码、尺子、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一个有趣的实践情景引入:小猴子和熊大比体重,谁更重呢?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 例题讲解(1)讲解质量单位克与千克,让学生理解1千克=1000克的关系。
(2)演示天平的使用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比较物体质量的大小。
3.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合作,利用天平比较不同物体的质量,巩固所学知识。
4. 知识拓展讲解质量单位换算,如1千克=1000克,让学生学会在不同情境下使用合适的质量单位。
六、板书设计1. 质量单位:克、千克2. 天平使用方法3. 质量换算:1千克=1000克七、作业设计(1)一支铅笔(2)一个苹果(3)一本书(4)一个篮球答案:(1)10克(2)150克(3)200克(4)600克2. 拓展作业:在生活中寻找其他物体,进行质量比较和测量,并与同学分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掌握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以及天平的使用方法。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对质量单位换算的掌握情况,并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同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实践,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在下一节课中,可以引入更多有趣的实践案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质量单位的换算,运用天平进行比较和测量。
沪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轻与重》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沪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材第七章《质量的认识》第三节《轻与重》。
教学内容详细包括:1. 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理解1千克=1000克的关系;2. 通过比较物体质量,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3. 能在实际情境中运用质量单位进行测量和描述。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质量单位克和千克,能熟练进行换算。
2.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判断物体质量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质量单位的换算,物体质量的比较。
教学重点:掌握质量单位克和千克,运用比较方法判断物体质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天平、砝码、1千克和100克的物体。
学具:学生分组准备天平、砝码、不同质量的物体。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品,比较哪个重,哪个轻,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准确地判断物体质量。
2. 讲解质量单位介绍质量单位克和千克,通过实物展示1千克和100克的关系,让学生理解1千克=1000克。
3. 例题讲解出示例题,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判断物体质量的大小,并运用质量单位进行描述。
4. 随堂练习每组学生使用天平和砝码,测量不同物体的质量,并进行比较。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准确、快速地判断物体质量?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运用质量单位?六、板书设计1. 质量单位:克、千克2. 1千克=1000克3. 物体质量的比较方法4. 实际运用:描述物体质量,进行测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一本书B. 一支铅笔C. 一袋大米(2)小华有一堆苹果,他想知道这些苹果的总质量。
请你帮他想个办法。
2. 答案(1)A. 一本书的质量约为200克;B. 一支铅笔的质量约为10克;C. 一袋大米的质量约为10千克。
(2)小华可以将苹果分成若干份,用天平分别测量每份的质量,然后将这些质量相加,得到总质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质量单位和物体质量比较方法的掌握情况,以及在实际运用中的表现。
小学二年级数学《轻与重》教案教学目标:认知目标1.通过实物的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并比较物体的轻与重。
2.能用正确的语言描述物体的轻与重并进行比较。
能力目标通过生活实践用自己的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游戏、实践的过程激发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实践,用自己的方法比较得出物体的轻与重。
教学难点:和生活相结合,选择合理的方法比较轻重。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一)比一比师:小朋友,看看今天老师在讲台上都放了哪些物品啊?(生答)师:现在谁能说出老师手里的这两样物品哪个重,哪个轻?(多媒体出示:苹果和气球;书和骰子)请同学们观察物体,告诉同桌的好朋友,谁重谁轻?师:你们为什么能一下子判断出来呢?小结:这是因为在平时生活中我们都拿过它们,所以可以直接凭生活经验用眼睛观察来进行判断。
(二)猜一猜老师这里有两个一样大小的盒子,里面放了不同的东西,你们能猜出哪个盒子重,哪个盒子轻吗?(学生猜测) 师:每个小朋友都有不同的猜测,你有什么好办法来比较出两个物体的轻重呢?(生:用手掂一掂、拎一拎、天平称、跷跷板等)师:小朋友想出了这么多好办法,那今天我们就一起用自己的方法来比较物体的轻与重吧。
(出示课题:轻与重)二、探究新知(一)掂一掂师:刚才小朋友都想到了许多好方法,可是当我们身边没有天平和跷跷板这些工具时该怎么办?(用手掂一掂)现在谁愿意上来感受一下老师手里的这两个盒子哪个重、哪个轻?告诉大家你的感觉是什么样的?(请学生上来掂一掂,得出答案)师:米老鼠给我们大家准备了很多礼物,等会儿我们也用“掂一掂”的方法来任选两样物体比一比轻重。
现在每组的桌子上都放了气球、生梨、苹果和矿泉水,每个小组可以任选其中的两个物品用掂一掂的方法比一比轻重。
(要求:每个小组的小朋友任选两样物体来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
()和()比()比()重()比()轻(请3~4个小朋友来说一说)师:在我们刚刚比较的过程中,哪个物品是最重的?哪个物品是最轻的?(气球最轻,水最重)师:气球的外表形状,为什么比较下来是最轻的?(因为里面是空气)师:物体的轻与重与物体的大小有没有关系?(没有)师小结:比较物体轻重,不能只看大小,物体的重量与它的材质有关,大的不一定就重。
所以用手掂一掂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一种比较轻与重的方法。
(二)拎一拎1.师:(出示课件)现在米老鼠这里有一堆梨和一堆苹果,它还用刚才掂一掂的方法来比较它们的轻重,你们看行不行?(不行,因为数量太多了,手上放不下会全掉在地上) 师:那我们小朋友是不是可以想出其它的方法来比较它们的轻重呢?(同桌交流,生答:可以用拎一拎的办法) 师:我们把苹果全放在红色的袋子里,把梨放在黄色的袋子里用手来拎一拎。
(请2~3个小朋友上来拎一拎),并把拎的感受告诉大家。
(梨的总重量要比苹果的总重量重)2.很多小朋友都想尝试下拎一拎的感觉,那就和你的同桌合作下,拎一拎谁的书包重,谁的书包轻,然后把与同桌合作的结果告诉大家。
3.学生交流。
(我同桌的书包轻,我的书包重)(三)吊一吊1.师:老师这里的梨和苹果差不多重,用手好像估测不出轻重,你有什么好办法来比较出它们的轻重吗?(生:用天平秤来称一称)师:这个办法不错,可是如果没有这些工具的时候还可以用什么好方法进行比较呢?(用橡皮筋吊一吊来比较轻重) 师演示:应该看哪一段的长度?(橡皮筋的长度)请小朋友上来指一指橡皮筋拉伸的长度。
2.比较矿泉水和生梨。
师小结:在同样的橡皮筋上所吊的物体越重,橡皮筋拉得越长。
三、观察实验,比较轻与重1.师出示媒体:海绵、吸铁石、胶水、夹子、玩具车;师:谁能想个好办法将这些东西从轻到重摆放整齐?(小组讨论交流)(1.用手估测,2个2个比较;2.2个2个吊起来比较;3.把这5种物品全都吊上去)师:哪种方法会比较方便?(全吊上去)师:其实,根据生活经验我们已经可以猜出谁是最轻的。
(海绵)谁是最重的。
(吸铁石)2.学生动手实验证明,并记录结果(从轻到重)填写在书上的表格内。
3.学生交流把5件物品都挂在橡皮筋上,橡皮筋拉得最短的就是最轻的;橡皮筋被拉得最长说明这个物体最重。
4.请小朋友上来指一指,要看橡皮筋的哪一段长度?四、知识拓展1.出示课件:小朋友都玩过跷跷板,当跷跷板停止晃动,像现在这样时,你能说出谁比较重吗?为什么?(肯定是小胖重、小巧轻。
小胖的一边已经跷下去了,而小巧跷到上面去了,所以是小胖比小巧重。
)师:如果他们两人一样重,那跷跷板两边的高度会怎样?(一样高)2.师出示图片。
师:你从这幅图里看懂了什么?(2个苹果=4个香蕉;1个苹果=2个香蕉)师:要使跷跷板两边的重量不一样,你有什么好办法?(生答)师:如果再加1个苹果,那右边要加几个香蕉才能使它们一样重呢?(2根香蕉)3.课后拓展练习小木箱一箱可装4瓶饮料,大木箱一箱可装8瓶饮料,那么12箱小木箱装的饮料的重量和6箱大木箱的饮料的重量哪个重、哪个轻?12×4=48(瓶)6×8=48(瓶)(一样重)师:有时候我们还可以用算一算的方法来比较物体的重量。
五、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本领?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教学目标:1、通过实物的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并认识物体的轻重。
2、学习简单的比较物体重量的方法。
3、会用一些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教学重点:通过实物的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并认识物体的轻重。
教学难点:会用一些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教学过程:一、新授引入师:同学们,在节日里,爸爸妈妈会给我们买许多礼物,老师这里有些礼物,你能说出哪个玩具比较重?哪个玩具比较轻吗?学生交流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较物品的轻与重二、新授与探究探究一:直接观察1、气球和苹果比2、小胖和小亚比师:你知道这个苹果与这个气球比哪个重呢?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交流师:小胖和小亚比呢?师小结:我们可以直接凭经验来判断。
苹果重,气球轻。
根据图片看出小胖重小亚轻。
探究二:动手操作1、比较下列物体的轻重、书上第42页中的2橡皮、吸铁石、小汽车等为学生提供学具,动手操作2、验证比较结果:可将这些物品悬挂起来之后小结方法掂一掂等方法师:数学书和文具盒比谁轻谁重?学生交流,你是怎么比的?师小结:我们可以用方法来比轻重。
探究三1、小包装的'酸奶,一包装3罐,大包装的酸奶,一包装6罐,4小包装的和2大包装的酸奶,哪个重?哪个轻?2、4只羽毛球的重量和6个乒乓球的重量相等,都是24克,羽毛球和乒乓球哪个重?哪个轻?小结:比较物体的重量,我们还可以用算一算的方法来判断三、练习与巩固练习一1、判断轻重棉花和小铁球西瓜和葡萄冰箱和电话练习二小木箱一箱可装4瓶汽油,大木箱一箱可装8瓶汽油。
那么12箱小木箱装的汽油重量和6箱大木箱装的汽油重量,哪个重?哪个轻?生:12×4=48(瓶)6×8=48(瓶)答:一样重。
师小结:比较物体的重量,我们还可以用算一算的方法来判断。
练习二小组活动请小朋友把带来的物品,用今天学习的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来比一比它们的轻与重。
小组交流课堂小结四、本课小结比较物体的轻重,在生活中我们常用看一看、掂一掂、算一算……来比较。
课后习题五、课后作业教科书P42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通过实物的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并认识物体的轻重。
学习简单的比较物体重量的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游戏、实物的操作,学习比较的方法。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游戏的过程,激发儿童对轻重比较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或体验得出物体的轻与重。
教学难点:通过亲身体验得出物体的轻与重。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猜物体的轻与重师:小朋友,今天你们带来了好多好玩的玩具,那让老师看看有哪些啊?生:小汽车、变形金刚等。
师:那现在老师手里的这两样玩具哪个重?哪个轻呢?(随机拿取学生手中的两样玩具)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轻与重的关系。
板书:轻与重二、探究新知(一)用观察(眼睛)比较物体的轻与重师:现在让我看一下,小巧和小胖在干什么?生:玩跷跷板。
师:你们看一下,谁重谁轻呢?为什么?生:肯定是小胖重,小巧轻。
小胖的一边已经跷下去了,而小巧跷到上面去了,肯定是小胖比小巧重。
师:你们这是用什么方法比较得出的?生:看。
师:你们真聪明,有些物体可以仔细观察比较,用眼睛就可以观察得出物体的轻与重。
(二)用手掂的方法比较物体的轻与重。
出示小亚手拿气球和苹果的图片。
师:你现在能告诉我们小亚手中的物体,哪个重、哪个轻吗?生:气球轻,苹果重。
师:好,现在老师拿来了这两样玩具,你们能告诉我哪个重,哪个轻吗?(从学生带的玩具中拿两样差不多大小的) 生:右手重,左手的轻。
师:到底是不是呢?你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得出呢?生:可以用手掂一掂的方法。
师:好,请一位小朋友上来试一试。
师:拿出两样不同大小的玩具,请学生猜一猜、试一试,哪个重、哪个轻?(注意老师拿的时候,大的轻、小的重)。
师:你们的答案和上面的小朋友答案一样吗?师:现在,你想告诉我们一些有关比较轻重的知识了吗?小结:比较物体的轻与重,有些物体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眼睛)直接就可以得出,有些物体可以通过用手掂一掂的方法得出,不能光看大小就来判断谁重谁轻。
三、巩固练习(一)比一比1.请学生看物体,告诉同桌的好朋友,谁重谁轻?2.老师出示一些比较容易看得出轻与重的物体,例如一本书和一个骰子等。
(二)猜一猜1.请学生相互之间拿出自己的小玩具,交叉进行比较轻与重。
2.教师巡视,指导。
四、拓展新知(一)用橡皮筋比较物体的轻与重1.出示海绵、吸铁石、胶水、夹子、玩具车。
师:你们看一看,那样物体最重、最轻?师:你们知道小丁丁是怎么比较的吗?出示课件。
小丁丁用同样的橡皮筋将海绵、吸铁石、胶水、夹子、玩具车等挂起来。
师:你们说这个方法怎样啊?你们现在看着这幅图,能告诉我们谁最重谁最轻了吗?为什么?学生讨论,小组合作。
生:吸铁石最重,夹子最轻。
因为物体越重,橡皮筋就会拉的越长,所以吸铁石最重。
师:请你们根据这幅图,把这些物体从最轻到最重排一下,填写表格。
2.小结:生活中,我们比较物体的轻重时,可以借助一些物体,达到比较物体轻与重的目的。
(二)小练习1.师:请你们现在也学一学小丁丁的方法,以小组为单位,把自己带的玩具进行比较,看看这个方法怎样?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自己的玩具也挂在橡皮筋上,进行比较。
五、总结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本领?你对你今天的学习评价如何?。